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男女宝宝教养的四大差异

发布时间:2021-03-01

教育教养笔记。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男女宝宝教养的四大差异”,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男女宝宝有四大差异分别是:

1.生理上有差异:

男宝宝出生时体重多比女宝宝重,身高和头围也略胜一筹。男宝宝大脑比女宝宝大约重10%,而女宝宝拥有更大的胼胝体使左右脑可以频繁地沟通。

2.食量、说话、走路也有不同:

一般说男宝宝胃口好的多于女宝宝,这是因为男宝宝好动,喜欢奔跑、跳跃和打斗,能量消耗大,需要补充较多的营养。女宝宝的视觉、嗅觉较男宝宝灵敏,对食物就更挑剔,不容易接受新口味,这是因为女宝宝比较安静,消耗量较小。然而男宝宝说话和走路都晚于女宝宝,这是因为女宝宝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发育比男宝宝快。

Tips:对胃口好的男宝宝,爸妈要注意控制食量,不要暴饮暴食,以免变成小胖墩。对女宝宝要适当地控制零食,以免影响食欲。男宝宝开口较晚,妈妈不要着急,学话需要长期累积,非一朝一夕之功。对于女宝宝也不要让她过早走路,强行提前走对骨骼发育有害无益。

3.技能与探索有不同:

男宝宝对新的物品感兴趣,喜欢将新买来的东西拆开看个究竟。在睾丸素的刺激下,喜欢快速移动的物体,如电视、汽车、电脑等。男宝宝动手能力也比女宝宝强,能熟练地使用工具,组装玩具和搭积木。女宝宝对新生事物常抱有畏惧心理,在女性荷尔蒙的作用下,对玩具比较爱护,喜欢照顾娃娃。

Tips:爸妈不要认为男宝宝拆装东西是搞破坏,要鼓励及引导他如何拆装东西。爸妈对女宝宝要更加温和、细腻和关心。爸妈对男宝宝应多给予一些挫折教育,在游戏中,鼓励独立自主,内容可激烈一些、具有冒险色彩,以培养他坚强、乐观的品质。要尽量多给男宝宝自主创意的机会,尽量不要否定他的成果。爸妈要多和女宝宝交流,尤其是妈妈给她的温柔体贴的沟通,将有利于培养女宝宝温柔贤惠的性格。

4.疾病有差异:

到了6个月后,女宝宝患泌尿道感染的几率远大于男宝宝,这是因为女宝宝的尿道与肛门距离比较近,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由于男宝宝的基因组成为 XY,女宝宝为XX,因此如果X染色体有问题,女宝宝还有另一个可弥补,但男宝宝不能弥补,就会显示出来,如蚕豆病、血友病、色盲、第二型黏多糖病,问题都发生在X基因上,男宝宝得病的几率自然要比女宝宝多。

某些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女宝宝发病远多于男宝宝。

Tips:爸妈给女宝宝擦屁股时,要注意由前向后擦,避免污染尿道引起泌尿道感染。对有遗传疾病家族史的夫妻,应及早到医院做孕前染色体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教养方面的4大误区

·有些妈妈喜欢叫女宝宝帮助自己在身边学做一些家务事,但不喜欢男宝宝插手,认为男宝宝做家务事是“婆婆妈妈”的表现。其实男宝宝跟妈妈学些家务,对提升精细动作很有益处,妈妈应正确引导。

·女宝宝做错了事总爱以撒娇的方式逃避爸妈的惩罚。当然宝宝做错了事爸妈不应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然而无论男女宝宝做错了事都应一视同仁,给予相应的惩罚和教育。

·爸妈不喜欢男宝宝有暴力倾向。男宝宝喜欢模仿电影中的打斗动作,常会受到爸妈的训斥,其实这仅仅是单纯的模仿而已,如果爸妈能善加引导,帮宝宝辨明是非,就可以培养他的正义感。

·一些爸妈认为女宝宝爱打扮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一个男宝宝爱打扮就有点“娘娘腔”了。其实男宝宝也应打扮得帅气十足,爸妈要让他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四大坏习惯影响宝宝的智力


据研究,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熟视无睹的问题,常能影响孩子智力的发育,值得广大家长的注意。

头发过长

同人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一样,头发也需要营养,且其所需的营养物质种类有几十种之多。由于头发所需营养全部来自头部的血液循环,所以头发过长,所消耗的营养势必就多,大脑的正常生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

食不厌精

少食或不食粗纤维蔬菜这些孩子大便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将会延长,人体就会吸收其中过多的有毒物质。当这些有毒物质的量超过肝脏解毒能力时,多余部分将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侵害中枢神经,造成中枢神经中毒,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等症状,久之影响智力发育。

甜食过量

脑部的正常发育离不开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而甜食过量可影响食欲,从而减少高蛋白及多种营养物质的摄取。

轻视早餐

美国学者的实验证明,在其余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吃高蛋白早餐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优于吃素食早餐者,而不吃早餐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差。

开发宝宝“学能”四大误区


导读: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其实,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他还说,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专家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能专家梅尔???列文化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劣势扩大成“问题孩子”,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与克服。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邹小兵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误区四: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根据列文博士八大系统理论,这类孩子其实属于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爱动”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更应学会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

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开发宝宝“学能”应向专业人员取经

造成以上诸多育儿误区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广大父母对宝宝未来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但却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以致强制学习、拔苗助长、人云亦云和盲目从众等现象比比皆是,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定势,应该根据其天赋和特性来具体对待。公平的教育就是对所有的人不公平,父母应重视孩子的个体教育,用科学的育儿理念来武装头脑,”邹小兵教授说,“开发宝宝潜能的基础应该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不是一味用共性的规则去要求他们。”

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在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明显缺位。日前,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婴幼儿保健学组在全国七个城市针对1200多位0~3岁婴幼儿父母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父母意识到需要特别培养宝宝的学习能力,但是仅有一成父母意识到从事婴幼儿健康的专业人员指导的重要性。

而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关于婴幼儿早期学能发展其实已经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并有专业医务人员给予父母指导。但是在国内新晋爸爸妈妈们的“育儿经”,多是从长辈、同事、幼教人员等处咨询得来的,而很少有人会请教儿童保健专业人员。

让宝宝长高的四大要素


男人都渴望有个一米八的好个头,女人也希望自己个子高挑苗条。这可不是通过主观努力能达到的,这必须从婴幼儿做起,必须在生长发育期间,通过提供充足、合理的营养,提高睡眠质量,加强运动等途径,为孩子长高创造有利条件,不为孩子留下个矮的遗憾。怎么做才能使孩子长高呢?一、不能挑食:人的长高过程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婴幼儿时期,另一个是青春期,这个时期促进长高营养是基础。要给孩子多吃些富含各类营养的食物,如豆类制品、蛋、鱼虾、奶类、瘦肉等动物性食物,富含维生素C和A以及钙等无机盐的蔬菜、水果等,尤其是钙,给幼儿和学龄儿童添加适量的钙质和鱼肝油,这对长个子是很有益处的。二、保证充足的睡眠:健美专家常说“孩子睡得好,长得高”。科学家们发现,生长激素出现分泌高峰是在孩子睡眠时——在晚十点以后,而且持续较长时间。希望孩子长个子,一定要在晚上十点以前就寝。充足的睡眠是促进宝宝长高的重要途径。三、多选有利于长个的运动:孩子的活动应当选择轻松活泼、自由伸展和开放性的项目,比如游泳、舞蹈、羽毛球、乒乓球、单杠等。而那些负重、收缩或压缩性的运动,比如举重、举哑铃、拉力器、摔跤、长距离跑步等,对身高增长是不利的。四、保持愉快的

心情:影响孩子生长的重要的生长激素,在睡眠和运动的时候分泌较高,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分泌较少。如果您的孩子经常处于受到批评、责备,父母争吵的环境中,心情压抑、情绪低落,那会严重影响孩子长个。发布日期2004年02月04日09时

宝宝学走路有四大情绪变化


从宝宝迈出第一步开始,他的情绪、行为都会相应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他将不再是一个完全依赖于父母的小生命,他必须在渴望与父母亲近以及追求独立、积极探索之间寻求平衡。

专家指出,一岁左右的孩子对行走这项新技能充满了新奇感,但是随着他们越走越稳当,甚至学会跑之后,他们又会时刻盯着父母,不愿父母远离他们。

以下四种情况在初学走步的宝宝当中较为常见,父母了解之后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度过这一阶段。

1、个性变化

许多宝宝在学习走步之前性情都比较温和,而且很容易相处,但是自打他们迈出第一步之后就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性情也变得暴躁起来。父母会发现宝宝的性格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有些变化甚至是惊人的,还有些原本就很胆小的孩子变得愈发谨小慎微。专家对此的解释是,由于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宝宝的个性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拓展。

应对方法:

a、接受宝宝个性上的变化。避免过度保护,也不要打击宝宝大胆探索的热情,但是必须时刻注意他的安全。

b、制订一定的行为规则。帮助一岁的宝宝度过情绪波动期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遵守一定的规矩。

2、缠着妈妈

学会走路让宝宝感到非常兴奋,但他同时感觉到舒适的生活现状发生了改变。宝宝会走路之后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总被抱在怀里了,他会因此感受到成长的痛苦,因为他不能再完全依赖于父母了。

学会走步之后的几个月内,最让宝宝不安的就是离别。这一阶段的宝宝在父母离开或是有陌生人出现的时候大哭大闹就是这个道理。

应对方法:

a、做游戏。家长可以和宝宝玩“捉人”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告诉他,爸爸、妈妈离开之后他也是安全的。

b、在离开之前让宝宝有充分的准备。让宝宝养成良好的再见的习惯。如果你只是暂时离开,那就告诉宝宝,你很快就会回来。

3、行为倒退

对刚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来说,这可是个苦差事,所以他们有时候不愿意走路也是正常的。还有些宝宝在学会走路之前能够轻松地冒出个别单字,如爸、妈,但是当他忙于练习走路的时候可能就不再说这些字了。另外,学会走路的宝宝在某些时候可能还是喜欢爬行,特别在他们重重摔过一跤或是感冒之后。

应对方法:

a、留心行为倒退的迹象。如果孩子吵着要大人抱,那在他睡觉的时候就多抱着他哄哄。如果宝宝不愿意走路,你可以试着用玩具逗他。

b、重新激发他对语言的兴趣。如果宝宝出现了语言障碍,家长应该经常和他说话,多给他讲故事,多问他问题,在他回答的时候给予鼓励。

4、心愿受挫

一旦宝宝学会走路之后,他就想着跑。一旦他能够爬以后,他就想着能站起来。但是由于操之过急,他们的心愿往往不能实现。宝宝对待挫折的做法往往是提出更多的要求,甚至是挑衅。他们会把大人带到想要的东西面前,或是你不让他拿的东西他偏要拿。

应对方法:

a、不要和宝宝较劲儿。给他自由选择的空间。用游戏来化解可能出现的冲突,并且鼓励他说话。

b、给予帮助。当宝宝明显做不到某件想做的事情的时候,给予他帮助。让他知道,请别人帮忙是完全可以的。

宝宝学习走路的困惑

Q:我儿子一岁了,但是他好像对走路根本不感兴趣,要紧吗?

A:给你的孩子一点时间。通常情况下,宝宝会在10至14个月之间走出无需外力帮助的第一步,但是这个时间段也不是绝对的,前后有很大的浮动余地。你的孩子很可能还在为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做着充分的准备,比如练习扶着家具站立。你可以减少他坐高脚凳和手推车的时间,给他一些伸展四肢的机会。调整家具的布局,让孩子可以扶着家具安全地挪步。和他玩一些游戏,鼓励他站立。如果他到15个月的时候还是不会走路或是不愿练习的话,你应该咨询一下医生。

Q:我女儿正在学习走路,在这一过程中她重重的摔过几跤?她会伤着自己吗?

A:大多数孩子学步的时候都是向后跌坐在地上,所以不会有大碍。即便他们向前跌倒,一般也会本能地用胳膊护住头部。当然,你应该时刻注意她,确保安全。给她创造一个宽敞的玩耍空间,把有可能伤到她的东西挪开。如果她是刚刚学习走步,尽量避免坚硬的水泥地面,可以在地毯、木地板、草地上练习。孩子学步的时候免不了有一些磕磕绊绊,胳膊和腿上出现擦伤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孩子在跌倒的时候碰到了头部,你要观察她有没有嗜睡、极度烦躁等症状出现,一旦发现要立刻去医院检查。

Q:我女儿16个月了,但只有抓着我的手或腿才敢走路。我应该怎样帮助她克服恐惧心理?

A:看到其他孩子学习走路可能会激发你女儿的信心。安排一些时间让她和已经开始走路的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另外,你可以让孩子玩一些推动玩具,例如儿童专用的购物车或是玩具手推车,以此帮助她练习平衡能力。最终,放手让她自己走。站在离她几步远的地方,鼓励她走过来。她有可能先在地上坐一会儿,但她还是会站起来走向你的。当她有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一些表扬,这样她会对自己迈出的这一步感到自豪。

感受男女差异淡化性教育


感受男女差异淡化性教育

你知道小朋友眼中的爱情是怎样的吗?梅岭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们给出了回答:“爱情是生命;爱情是夜晚最闪耀的星星;爱情是百米赛跑的奖牌;爱情是太阳和月亮,是唯一。”梅岭小学特色课程“儿童哲学”和“男孩女孩课”首度公开,而主题就是爱情。这也成为家长们关注的话题,给小学生讲爱情,会不会太早了?

初衷

学生了解爱情才会珍视

“爱情是最不能亵渎的东西,因为爱情是伟大而永恒的。今天在课堂上,我也发现有些孩子会去考虑金钱,或者门当户对,这样是不好的。”昨日,著名教育家、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深圳南山附属学校校长李庆明,成为这堂“哲学课”的主讲老师。

如今,青少年儿童早恋的情况越来越多,问题也随之而来。李庆明认为,原因就在于学校缺乏爱情教育。“我们应该让他们从小就看一些爱情绘本和爱情童话,了解什么是爱情,才会珍视它,反而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梅岭小学教师庞舒勤则向记者介绍,现在一些高年级的同学之间会存在相互吸引的情况,这是青春期爱情的萌芽。“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去回避。

课程

认识尊重感受男女差异

“我们把这方面的教育融入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男孩女孩课’中,我们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置不一样的内容。”梅岭小学校长陈文艳介绍,该校的一二年级男孩女孩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差异”,三四年级是“尊重差异”,五六年级是“感受差异”,“五六年级就有课程是‘同桌的他/她,我想试着了解你’。爱情教育也会穿插其间。”

“我们中国人传统上很避讳谈‘性’,然而现在很多女孩对于自己的性别认识是不完整的,男孩的女性化倾向也越来越严重。”陈文艳对此很担心,她希望男孩女孩课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观点

校园性教育该淡化吗?

李庆明说,性教育带有隐私性,是一种家庭教育,不应该在学校公开传授。他认为,学校应当重视爱情教育,淡化性教育。

对于“我从哪里来”这个孩子必问的问题,应该如何解答呢?李庆明说:“我们大可以告诉他们他是从妈妈肚脐眼里,或胳肢窝里出来的。之前也有小学课堂播放母亲分娩的纪录片,母亲痛苦的神情反而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

在这一点上,扬州大学朱教授持保留意见:“在西方,父母遇到这种问题时往往并不隐瞒,但如何回答要讲究方法,可以考虑通过卡通绘画的形式,便于孩子理解和接受。”

宝宝入园后家长教育四大策略


忙活了好几个月的父母们,终于把孩子送进了称心如意的幼儿园。许多父母松了一口气,总算万事大吉了!以后孩子咋样就看幼儿园老师的了。殊不知这时的孩子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更需要父母的关注、扶持。年幼儿童习惯形成需要反复地实践和训练,如果家庭不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对孩子成长不利,孩子可能因此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形成双重人格。所以,在孩子入园后您还得讲究些教育技巧。

1、及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

当孩子在幼儿园取得了一点进步,如学会一首歌,一支舞,学会写自己名字……父母应及时鼓励。鼓励形式可以是送他一个小礼品,在家人面前大声表扬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深刻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加深对幼儿园的情感。对不容易适应的孩子,父母应该尽量避免问他“今天在幼儿园老师对你好吗?”“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唱歌了吗?”等等,避免让孩子的记忆一直停留在不良的情绪体验中。如果孩子说不喜欢幼儿园,或者不喜欢老师,父母应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与他谈幼儿园的事。

2、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

在幼儿园中,有一个孩子看到一个小朋友在玩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就希望一起玩。一开始这个孩子只盯着小朋友,不说话。当他看到小朋友不理他时,就扑上去,一把推开那个小朋友,抢了小汽车……这仅显然是孩子缺乏交往技巧的表现。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教给孩子如何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一起玩,如何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等待交往技巧。在家中,父母要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大方地向别人问好等。孩子说话时,教他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当孩子想去厕所时,应该说“我想去厕所”的完整句子,而不要让他用意义含糊的习惯语代替。 3、在孩子面前正确评价老师

在培养孩子方面,父母和教师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父母首先应该信任教师,才能协同教师工作。千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指责教师。刚入园的孩子,需要对老师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父母应该帮助他们维护教师形象。所以,当孩子对父母说:“今天,我们画菠萝啦,我画得可好呢,但老师没有让我‘上墙’。”父母不应该说:“你们那个老师偏心。”明智的父母应该说:“那是因为老师认为你能够画出比这一次更好的菠萝,他等着你下一次的菠萝呢!”然后,私下里再与教师交流孩子的表现和情绪。记住,理智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维护老师的形象

,而不是相反。

4、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入园之初,父母要主动帮助老师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向老师价绍孩子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等。让老师真实地掌握孩子的特点,以便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接近孩子,使孩子对教师形成信赖、依恋的心理。幼儿入园后,父母同样应该把孩子在家里的情绪、表现告诉老师,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这样既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指导孩子的方法,也有利于老师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消除孩子的顾虑、不安,促进孩子的成长。

父母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直接与教师交流孩子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联系手册,进行家园联系。此外,幼儿园各种活动,如六一儿童节、元旦,以及父母开放日,父母要积极参加,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管理方法,亲眼目睹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全面了解孩子,才能配合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使教育发挥最大效率。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

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家长:期望过高只重学习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

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四)重视和孩子的心灵沟通

●西方家长:经常沟通重视心理健康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

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中国家长:更关心生理需求而忽视心理需求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

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

(五)孩子需要尊重和理解

●西方家长: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选择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

●中国家长:支配欲强,要求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

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六)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探索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

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

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

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

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帮宝宝平稳度过“四大叛逆期”


第一个叛逆期:8个月的烦躁您感到陌生

人见人爱的宝宝本来对任何人都微笑,谁抱都没问题。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就不再接受随便什么人的拥抱,对所有不属于亲近范围的人都板着小脸,无忧无虑的笑容变成了不安和焦躁;从早到晚粘着妈妈,只要妈妈一远离,他就不满地自言自语,唠唠叨叨。这样的时候,往往连爸爸的亲吻也不能让他平静下来。只有天天在他身边,给他喂食换衣的妈妈才能靠近他。

到底怎么了?

宝宝开始认生了,不仅能够区分亲人和陌生人,亲人之中也有感情深浅的区别。除了最亲近的妈妈,他甚至需要和任何人保持距离,以拥有私人空间。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可以任人摆布的娃娃,个性已经慢慢显现出来。这个时候,宝宝的世界就是他所看到的世界,那些在他视野外的物体就是在另外的世界里。

他认为妈妈的存在是依赖着他的,如果妈妈离开他,进入一个没有他的世界,简直是把他排斥到妈妈的生活之外了,那他怎么可能接受呢?!设身处地的替他想想:你的宝宝其实真的很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妈妈不能24小时都跟我在一起呢?”

如何度过这个时期?

顺其自然地让他与陌生人交往,不勉强他,但也别太纵容他。尽量注意给他安全感就好。

别强行和他分开,只为了让他习惯没有你的日子。不要指望短暂的消失就可以让他慢慢习惯与你的分离。

如果你已经开始重新工作,白天必须和他分开,给他留下一个带有你味道的物品,比如一件柔软的睡衣,一条丝巾,让他感到你并没有完全离开。不要以为他不明白你所说的话,告诉他你会很快回来,不需要滔滔不绝,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句子就足够了。比如:妈妈喜欢你,妈妈亲亲你,妈妈很快就回来,这些简单的句子会让他安心一些。

不要在他睡觉的时候出发,不要不和他说再见就走。也许你会觉得在这样做比起在他绝望的哭叫声中出门要轻松的多;但是下一次,他甚至会抗拒睡眠,因为妈妈会在他无知无觉的时候消失。

玩藏猫猫。藏了自己的脸,然后再显现出来,反复几次,再藏自己的脸,然后显出一个小娃娃,这样尽管我们不在他身边,但是替代品还存在。

第二个叛逆期:1岁半到2岁半拒绝的年龄

喂饭的时候,他转过头去拒绝;穿衣的时候,他左顾右盼,假装没看见;或者直接说“不”!他反对所有我们的建议:出去散散步,或者洗个澡,去外婆家看看,甚至一些平日喜爱的事情他也要故作姿态地拒绝。

到底怎么了?

到目前为止,孩子只做父母对他说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现在,他开始发现:你们不做他想做的事情。进一步的发现,甚至父母在竭力和他对着干。他没权利碰那些漂亮的花瓶,不能吃那些眼花缭乱的食品,不能跑快了不能穿少了不能……

在1岁和18个月之间,孩子们从父母的嘴里发现了“不”这个词——简单但是神奇的,带有权利的词汇。不,是对自我的强烈确认,不,是对自我意愿的深刻表达。我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孩子的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了。

如何度过这个时期

他的第一个“不”还是比较容易扭转的,因为他们还没学会讨价还价。首先你要坚持自己主张,然后开始想办法:这时候可以运用一些分心术,比如说:妈妈要去购物,但是可以经过街头那个小公园。他一定会自己穿好衣服,忘记自己说过不要出门的。

在一些主要问题上,学会斩钉截铁:就是这样,没有别的选择!父母之间可以搞配合,意见统一,不给孩子留余地。

掌握原则

睡觉时间,好的吃饭习惯,对别人的尊重,这些是您不可以妥协的,其他,比如是穿粉裙子还是红裤子,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选择呢?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拒绝也越来越难以被扭转,以至引起沉不住气的妈妈爸爸和他冲突。孩子似乎一直在挑衅父母的决定权:到底谁是头儿?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让他明白,这件事情上,“头儿”绝对不是他。当然,有一些父母所采取的息事宁人的妥协做法,或许可以换来暂时的轻松,但是小顽固更需要的是学习对事物尺度的掌握。

第三个叛逆期:1岁半到4岁半长脾气了

他为一丁点儿事就乱发脾气:被禁止吃一块糖,你拒绝把手机给他,或者只为了你让他停下手中的玩具而来吃饭,他就变得出奇的暴力,哭闹得昏天黑地,而且此时正是他开始说话的年龄,他甚至会说一些你接受不了的话:妈妈坏,讨厌妈妈之类。

到底怎么了?

您的孩子目前正处在一个新的阶段:人生第一个叛逆时期。从学会说“不”到发动战争。他的愤怒经常和他被剥夺的权利联系在一起:您拒绝他的愿望或者没收了他的物品。这个年纪的孩子只知道享受欢愉。当快乐被剥夺,他们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不会忍耐和包容;当然,这和他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脑部有关。

如何度过这个时期

保持冷静

这是正常的孩子举动,人性弱点,不要丧失教育孩子的信心以及无端去找寻自己教育的错误。

如果您大声喊叫,只会火上浇油。也许他会因为你的暴力举动而停止哭闹,但是内心深处他会更加没有安全感。

面对这样的哭闹,不如先自娱自乐转移注意力

“来,我们来听音乐!我们来跳舞!”如果他还是不理睬你,那么您可以自己先开始,如果这样还不能让他平静,让他自己回自己屋里生闷气吧。和他隔离一段时间,当他开始平静下来,重新和他在一起,“现在我们可以出门玩了吧?口渴了吧?”

在公众地方和家中,注意用同样态度对待孩子

否则,孩子的自我表现欲加上愤怒简直可以培养出一个好演员。拥有众多观众的注视,在他就犹如找到了保护伞,他会变本加厉地哭叫。如果孩子当众哭闹,马上隔离孩子和众人,尽快把他带回家。

避免让他跟您对着干,每次尽量给他一个选择,比如面对早上不愿去幼儿园的孩子:咱们去幼儿园,还是上医院?

每次哭闹之后,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都经历了一场身心疲惫的斗争,哭喊后还要伴随几分钟的抽泣,此时应该让他放心你们的关系并没有因此改变,轻轻的拥抱让他忘记刚才的不愉快。最后,安慰孩子,告诉他你理解他的感受,他有权利生气,然后否认他的抗议,虽然哭闹,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你的决定。

第四个叛逆期:2~5岁独立的宣言

突然有一天,他决定什么都自己干:自己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摁电梯上的按钮……甚至自己去幼儿园!谁帮忙他跟谁急;第二天,他又什么都不想做了,甚至自己的袜子都懒得脱,哪个才是真正的他?

到底怎么了?

从拒绝他人的阶段过来,孩子开始有独立自主的渴望。独立完成的愿望显示了他小小的权利欲望,以及挑战自我极限的本能:他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对自己的环境做多少改变呢?这正是一个让孩子进步的好机会,但是很多家长却还没反应过来,仍然一成不变的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家长善意的保护性措施扼杀了孩子独立自制能力。另外惰性也干扰和影响孩子的进步,难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如何度过这个时期

鼓励支持他独立自主的愿望,比如他决定自己穿鞋,尽管左脚穿入右鞋。你要做的是保持事物的趣味性,给予方向性的指导。仅仅去帮助他记忆什么标志可以区分左右脚,最终祝贺他的进步!

一些小的损失是必然的,也许目前您耽误一些时间,但是从此以后,您会赢得更多的时间。一个孩子有学习的欲望,他心里的成熟度已经前进了一大步。相反如果您阻止他的求知行为,他可能会丧失这种学习能力。如果您赶时间,那么尽力在平时多让他练习或者直接帮助他完成。如果到4岁,他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进度,那么您应该重新审视以前的教育方式了。

也许衣服系错了扣眼,脸没洗干净,接受他做的不是很完美的事情,不要苛求。

当然,您不能忽略安全问题。在他提出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事情的时候,向他解释一个年龄段有一个年龄段可以做的事情,目前他还太小。让他期待自己的成长吧。

给宝宝使用抗生素的四大误区


一、宝宝一“感冒”就给用抗菌素

几乎没有哪个宝宝没有得过感冒,尤其是秋冬季节气温骤变时。很多父母误以为感冒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因此,都习惯在家中备上很多的抗菌素,以便宝宝患病时随时可用。

其实,90%-95%的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所致,而抗菌素对病毒没有杀灭作用,所以宝宝患感冒时,如果没有并发细菌感染,是不需要服用抗菌素的,尤其是广谱抗菌素。因为这样做不仅对病毒没有杀灭作用,而且还可能由于滥用抗菌素,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当真的患了细菌感染时,再用抗菌素时可能会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而药效越来越弱,结果是使疾病越来越难治,必须加大药物的剂量或联合用药。这样,不仅影响治疗效果,并且还会使药物副作用增大,引起很多不良反应,如药物疹、白血球减少等。更重要的是,滥用抗菌素会导致医学开发新型抗菌素的速度赶不上细节的变异速度,有一天终会因为细菌的耐药性而使感染成为不治之症。

如果宝宝感冒了该怎么做呢?

1.感冒时可给宝宝服用中成药,如小儿感冒冲剂、清热解毒冲剂、板蓝根冲剂、银翘散等中药,这些药物对病毒有抑制作用。

2.对于几天没有排便或便干的宝宝,可以服用一些小儿牛黄散或新清宁片,这样,就会使宝宝的排便通畅起来,因此而“泄火”,很快地就退了烧。

二、宝宝腹泻时滥用抗菌素

宝宝的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加之从4个月起要添加离乳食品,因此,免不了会出现腹泻,而且宝宝往往表现得又吐又泻,使得父母顾不上找出腹泻的原因,就急着给宝宝用抗菌素。有时,为求快速止泻,甚至好多种同时一起用,而且一用就是好长时间,这样做父母才认为保险,包括不应该给宝宝使用的吡哌酸。然而腹泻却是越来越重,即使三天两头地带宝宝往医院跑,可仍旧是迁延不愈。其实,这正是由于妈妈滥用抗菌素所致。

宝宝腹泻该怎么办?

1.如果宝宝发生腹泻,父母不可千篇一律地用抗菌素,因为腹泻并不一定都是细菌感染所引起的,有时是由于病毒、霉菌感染所致。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宝宝排便和用药情况,如果服用抗菌素后,腹泻次数减少,病情减轻,就表明是由细菌引起的,反之则是病毒或霉菌感染了宝宝肠道,如果在秋季,很可能是轮状病毒引起的秋季腹泻,不可使用抗菌素。

2.即可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也最好先到医院做一下便常规、便细菌培养,以便确定引起感染的细菌种类,据此选用有效的抗菌素,并用药时间一定要恰当,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3.当宝宝转为难治性腹泻时,应该马上停用抗菌素,服用扶植正常肠道菌群的药物,如整肠生、回春生或促菌生,同时服用VB族维生素、叶酸等,并定期检查肠道菌群的数量,待恢复正常后逐渐停药。

三、宝宝一生病就用价格昂贵的抗菌素

宝宝患了肺炎时又哭又闹,不好好地吃东西,父母看到宝宝变得消瘦了,又是那么地难爱,恨不能让宝宝的病一下子好起来,于是就要求医生给用价格高、罕闻的抗菌素,或是自行去药房购买,把它们视为最有效的药或特效药,而且认为药物用量越大、使时间越长越好,觉得多吃药总比少吃药或不吃药要好。

殊不知肺炎的治疗并非越高级的抗菌素越好,因为肺炎的病原很复杂,有细菌、各种病毒,还有支原体、衣原体等,只有用对了抗菌素,才能确保治疗效果。因此最有效的抗菌素,是看它能否缓解宝宝的症状,而不一定非得是价格高昂的抗菌素。有时价格高昂的抗菌素对宝宝并不一定适宜,如果没有用对,在一些严重的感染的早期,如流脑、化脓性脑膜炎,常会因为使用抗菌素而使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的检查结果变得不典型,或是由于药不对症、处理不当而使病情出现恶化,不仅给医生正确做出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带来困难,而且由于耐药菌株的形成,还会造成抗菌素的选择困难及治疗效果不佳,同时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那该如何选择药物呢?

1.对于宝宝而言,疗效好、管理副作用又小的抗菌素是最适宜的选择。如传统使用的青霉素,不仅价格低廉,而且疗效非常好。

2.用一种抗菌素有作用,就不必再采用多种抗菌素联系使用,只有宝宝患了重症肺炎时,才能在医生的指导下联合用药。

3.药品不是补品,并不是多多益善,也不是新药一定要比老药好,更不是价格越昂贵效果就越好,而是要根据实际病情听从医生的正确处理。

给宝宝使用抗生素的误区

四、只要是炎症就必须用抗菌素

有时,宝宝在玩耍中不慎扭伤了胳膊或腿脚,受伤的地方马上出现红肿热痛,父母以为是炎症,赶快给宝宝用抗菌素消炎。其实这种炎症与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不一样,它是由于局部肌肉、血管、淋巴管及末梢神经被拉断而形成的水肿,并不是细菌感染所致,因此被称为“无菌性炎症”,或是宝宝对某种物质过敏而引起炎症反应,如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也同样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使用抗菌素不仅无效,反而会引起新的过敏反应。

如何处理无菌性炎症或是过敏引起的炎症反应呢?

1.四肢扭伤时不要使用抗菌素应该在炎症早期做冷敷,禁止捏揉,3天后改为热敷,以促进炎症消退。

2.过敏引起的炎症必须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息斯敏、扑尔敏等。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男女宝宝教养的四大差异》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教养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应对宝宝“粗口”四大对策 导读:当宝宝说粗口的时候,不妨把它当成是一些平凡的字眼,不要给予过份的关注,切忌因此责备宝宝甚至打宝宝,这样只会加深他对粗口的印象。 不知家长有没有注意到,宝宝有时可能会说“粗口”,这主要是因为宝宝的...
    2021-11-27 阅读全文
  • 四大坏习惯影响宝宝的智力 据研究,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熟视无睹的问题,常能影响孩子智力的发育,值得广大家长的注意。 头发过长 同人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一样,头发也需要营养,且其所需的营养物质种类有几十种之多。由于头发所需营养全部来自...
    2022-02-24 阅读全文
  • 开发宝宝“学能”四大误区 导读: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2021-04-15 阅读全文
  • 让宝宝长高的四大要素 男人都渴望有个一米八的好个头,女人也希望自己个子高挑苗条。这可不是通过主观努力能达到的,这必须从婴幼儿做起,必须在生长发育期间,通过提供充足、合理的营养,提高睡眠质量,加强运动等途径,为孩子长高创造有...
    2020-09-03 阅读全文
  • 教宝宝说话应避免四大误区 什么时候宝宝开始说话?爸爸妈妈怎么引导宝宝说话?当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马上把水瓶递给他,这样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宝宝指着水瓶,你可以引导孩子说出来她想...
    2021-11-29 阅读全文

导读:当宝宝说粗口的时候,不妨把它当成是一些平凡的字眼,不要给予过份的关注,切忌因此责备宝宝甚至打宝宝,这样只会加深他对粗口的印象。 不知家长有没有注意到,宝宝有时可能会说“粗口”,这主要是因为宝宝的...

2021-11-27 阅读全文

据研究,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熟视无睹的问题,常能影响孩子智力的发育,值得广大家长的注意。 头发过长 同人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一样,头发也需要营养,且其所需的营养物质种类有几十种之多。由于头发所需营养全部来自...

2022-02-24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2021-04-15 阅读全文

男人都渴望有个一米八的好个头,女人也希望自己个子高挑苗条。这可不是通过主观努力能达到的,这必须从婴幼儿做起,必须在生长发育期间,通过提供充足、合理的营养,提高睡眠质量,加强运动等途径,为孩子长高创造有...

2020-09-03 阅读全文

什么时候宝宝开始说话?爸爸妈妈怎么引导宝宝说话?当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马上把水瓶递给他,这样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宝宝指着水瓶,你可以引导孩子说出来她想...

2021-11-2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