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陪伴其实很简单
发布时间:2021-03-01 简单的幼儿故事 简单的说课稿幼儿园 幼儿园大班简单的字曾经推荐过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的《大猩猩》,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安娜非常渴望得到爸爸的关爱,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却总是很忙。吃早餐的时候,爸爸在看报纸。安娜上学之前,爸爸就出门做事,下班回到家,还把事情带回家来做。安娜找他,他总是说:“现在不行,我很忙,明天吧。”在安娜过生日的前一晚,安娜想要大猩猩做生日礼物,得到的却是一只玩具猩猩……
故事为什么感人?因为这种缺爱的状态真实存在,因为故事触及每个人心中的那处柔软。
不少人会将这种假性留守儿童现象当成一种常态,认为现在正是努力忙事业、挣钱的黄金时期,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伴孩子,就像视频里的故事那样;或者认为陪伴孩子就是单纯陪在Ta身边,却并没有全心投入,没有和孩子建立情感联结,只是形式上的陪伴而已,就像绘本《大猩猩》一样。
他们口口声声说,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然而却忽视了,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可爱、没有安全感、没有价值、不快乐,甚至长期影响着孩子的幸福感以及享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然而,一个不快乐、不幸福的未来又有什么意义?
因此,高质量陪伴孩子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而且孩子越小越为重要。我们曾经写过不少相关文章,今天再次提起,只因为陪伴真的很重要,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还有更多的爸妈,他们知道陪伴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生活却总被这样那样的要事占据。周末计划好带孩子出去玩,可是临时有同学、朋友聚会,孩子的事情就被暂时搁浅;下了好几次决心晚上要陪孩子读绘本,可是每次都因为工作上的急事而耽搁。因为在他们心里,陪伴孩子是一件重要而非紧急的事情——他们总以为时间很长,以后还有机会补偿。然而,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间也就是生命最初的那几年,等Ta慢慢长大了,就开始独立。而如果没有在他小的时候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那他的独立就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父母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而且自我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人们总是以自己的行为为基础,来判断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如果我们总是把陪伴孩子当成生活中的备选项目,那么我们渐渐地就会认为自己没有那么爱孩子,而孩子感受到的也将是自己的不被接纳、不可爱和不幸福。而当我们每天都花一定的时间高质量陪伴孩子时,我们会对Ta建立更加深厚的感情——爱,而爱又是让孩子快乐成长、获得幸福的源泉。如此进入一个亲子关系的良性循环。
所以,把高质量陪伴孩子当作一件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吧!把陪伴孩子当成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备选项目——每天腾出一段固定的时间,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只有这样,陪伴孩子才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而无限期延后。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更好地成长。
试着坚持陪孩子做下面的这些事儿吧!你会发现,高质量陪伴孩子其实很简单,每个父母都能做到。
陪孩子一起睡
3岁之前,陪孩子一起睡,最大的好处,就是给他们安全感,因为他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注。当孩子知道他可以依靠父母,可以在真爱中长大时,他的心里自然是幸福的。
一家人在一起吃饭
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这是我们国家的老传统,是家庭关系和睦的表现,也是增进亲子感情的好方法。当我们长大了,离家远了,不能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但是仍然会记得家人一起吃饭的温馨场景,因为那里有爱的流转。不仅如此,孩子的食欲也增加了。
一起玩一些简单的家庭游戏
家庭游戏,就是有爸爸、妈妈(还可以有其他家庭成员)和孩子一起玩。可以是堆积木,可以是一起跳舞,可以是躲猫猫,也可以是一起蹦跳……当我们共同做一件快乐的事情,情感联结变得更加紧密了。
给孩子读一本书,讲一个故事
陪孩子一起读一本书,和孩子一同成长,最适合的时间是睡觉之前。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给孩子讲好的故事。不管是读绘本,还是讲故事,对孩子都是非常好的滋养。
甚至是和孩子一起享受无所事事的时光……
无所事事的亲子时光就是很多时候被大人看起来无聊透顶的、但孩子却沉浸其中的时间。比如,孩子在反复搭几块积木、推倒,再搭起来;或者只是研究一块布头,就研究半天;再或者,只是玩水,从一只盆子把水舀到另外一只盆子里。还有时候,是什么也不做,孩子就腻歪在你旁边,爬一爬,坐一坐,离开一会儿,又在你身边腻歪上一会儿。
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时间。孩子们就是在貌似无意义的动作中认识世界、建构自我。这种琐细时光,还会给孩子提供安全感的滋养:爸妈就在我身边,他们允许我去探索,我可以走的稍微远点,但不担心有危险,因为我知道爸妈就在我身后。
如果真的太忙,那也请你至少把周末的时间留给孩子。让孩子知道,在爸妈眼里,他是多么重要,他是多么可爱,这让他有很好的自我认同感,而对自己满意的感觉,也是一种幸福感。
你会发现,当你用心陪伴孩子的时候,当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幸福就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时候,大人的幸福和孩子的幸福是可以完全融合的,可以用心灵去感受到的。
原来,幸福可以如此简单~
很多年后,你会发现,幸福感是可以延续的,如果孩子童年时就能够拥有幸福感,并习得一些获取幸福的方法,那么,在多年后,孩子独立了,也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来延续幸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教育孩子,其实很简单
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思想变得让我们大人不能理解,而孩子也会觉得我们不能理解他,沟通起来越来越成为问题,有些小孩甚至都不愿意和父母沟通,觉得和大人说话很无聊,大人就知道让自己学习学习。
当问题出现后我们要想明白到底是什么倒置成这样的?其实沟通的顺畅无非就是人与人之间是否有共同的话题,试想一下,如果你对音乐一点也不了解,和一个音乐学家聊天,他说的都是音乐领域里面的东西,而你完全听不懂,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沟通也很没有意思呢?所以你要找到与孩子之间的共同话题,那么这个共同的话题怎么去找呢,那就要先去了解他。
你首先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当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之后沟通起来就容易多了,比如他喜欢看武侠小说,喜欢打篮球,你就试着走进他的生活,拿他平时爱看的书也看一看,对于最近的篮球比赛也关注一下,那么接下来和他讨论他感兴趣的这些,我相信他一定会和你聊得很愉快。
那么很多家长就说了,这样放任孩子也不行吧?难道孩子想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吗?学习也不管啦?当然不是。孩子该管还是要管的,但是一定要懂得管教的方法,一味的用居高临下命令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孩子只会口服心不服,还有一点也是很多父母都会犯的问题,很多父母成天的责备孩子这样不行那样不对,谁谁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这样的话尽量不要去说,这种话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还会让孩子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就是不如别人,而要多用鼓励的方式。而且管教也要有度,如果只让孩子天天学习,那么这个孩子要么会极力反抗,要么听话了也只会变成一个书呆子。孩子的爱好广泛其实是好事,这会让他的思维更加宽广,只是如果爱好过于沉迷是会影响学习的。那么如何让孩子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又可以同时满足他的兴趣呢?
首先,我们一定要先去了解孩子的兴趣,和孩子可以沟通自如了之后,我们对待孩子要像对待朋友一样,要尊重他,要明白其实我们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不要觉得你生了他,你养了他,他就必须听你的,这是错误的传统观念,如今这个时代已经完全不适合了。
当孩子感受到被充分尊重的时候,他也很愿意主动与你沟通了,沟通顺畅了以后,你依然要像对待朋友一样的告诉他什么对于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父母始终会老去,不可能养他一辈子,他以后的生活是要靠他自己去承担的,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以后生活过得更好,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学到了知识,以后人生的道路才会走得更容易。要让他明白学习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自己以后的路,让他自己去衡量和权重从而做到自觉去学习,而非要我们大人成天的督促。当然如果只是我们口头上这样去说,很多时候孩子是不能理解的,要用更多的名人榜样的事例去鼓励他激发他。
那么总结一下与孩子正确的沟通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的兴趣爱好,从而切入与孩子沟通的话题
2,在沟通中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大人与小孩,而是朋友之间的沟通,要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3,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自己的将来,而非为了父母。
4,要用鼓励的方式,不要用责备的方式。
5,引导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为人父母,大家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家也都为了孩子的前途呕心沥血,其实每个人都一样,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听话很努力,而很多人却相反呢?其实就是教育方法的问题,其实孩子都是很聪明的,大家只要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相信你的孩子一定会慢慢变好!
本文为个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
没有高质量的陪伴不叫爱孩子
刚上一年级的妞妞放学归来,不停的在和妈妈我讲着学校里发生的奇闻趣事,顺便介绍了一下她的新同桌,一个很漂亮的小姑娘。没几天,妞妞便央求我,想要带削笔器去学校去,我问理由,她说,因为她同桌的妈妈从不给她准备学习用品,而且同桌还总是借她的铅笔用,搞得她的铅笔笔芯总是很粗,写出的字特别难看。我有些疑虑,觉得妞妞同桌的妈妈对孩子放养的似乎有些过度。有次去接孩子,我无意间得知了一位接孩子的奶奶和妞妞的同桌住一小区,我便把我的疑虑和她表达了一下。结果让人有些混乱也让人有些震撼。妞妞同桌是她妈妈二婚所生孩子,她妈妈在第一婚中生有个男孩,后离异男方带,没几年,这第二次婚姻也迅速瓦解,由妈妈带着孩子,从老太太不屑的口吻中,未来或许还会有第三次婚姻,因为经常看到她妈妈和陌生男子同进同出了。不得而知,这或许可以解释妞妞同桌的学习用品为什么总是准备不好,为什么家长签字栏里只有姥姥的断断续续的名字。有次,老公部门可带家属郊游,我和妞便一同前往,我认识了老公同事的很多家人,妞妞认识了很多小朋友。有个叫琳琳的小姑娘,和妞一般大,头上带着蝴蝶结,身上穿着漂亮的裙子,话不多,很文静。妞妞和其他小朋友跑得满头大汗,琳琳只是安静的坐在那里,问她话,她也只是喏喏的回答。回家后,和老公表达,超喜欢琳琳这种文文静静的女孩子。老公却说,琳琳的父母闹离婚闹得很凶,琳琳受到影响,有着她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敏感和忧虑。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琳琳郁郁寡欢的样子。老公老家里的表哥,生养了兄妹两人,扔在四川老家做留守儿童,他们夫妻在广东打工,后因琐事分手,孩子由男方抚养,可这不靠谱的爹一年都回不来家一次,钱更是寄得寥寥无几,父母在这小兄妹的成长中似乎成了符号。每次回老家,看到他们浑身脏兮兮,光脚丫乱跑,心里总是涌出个中滋味。我们真得了解孩子想要什么吗?生养,生养,我们会生,我们真得会养吗?我们的孩子跟我们相比,拥有了来自家长的更多的爱,更优渥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们真得比我们幸福,心理更健康吗?在当今,作为普通父母中的一员,我们该如何守护孩子的童年?没错,我们给予了孩子时间,给予了孩子耐心,却没有给予我们自己无时无刻的自省和自我成长。道德无底线,婚姻一团糟,孩子模仿着我们的言行,潜移默化着我们性格中的短板,长大后活脱脱我们的再生。我们忙着给孩子胎教、早教,忙着赚钱让孩子享受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忙着让孩子学这学那,别输在起跑线上。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对于孩童而言,最重要的一个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婚姻关系紧张抑或破裂,对于孩子的影响,一定会在他成年以后彰显出来,当然,并不是说感情破裂就得为了孩子死扛。我们在热衷教育孩子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多方面学习,提升一下自己,让自己的言行举止更符合一个成熟成年人的行为。因为,这比给孩子买多贵的东西要靠谱的多。
做一个好家长其实很简单
做一个好家长其实很简单
只要沿着诚意出发,加上自信心和改变自己的勇气,相信自己的家教方法能够越来越提高,就一定会产生两个变化:
第一个变化,家教方面的显著变化和提高。
第二个变化,孩子也相应地会有显著的变化和提高。
曾经有一位家长,学习过书中传授的部分内容,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一下就会当家长了。孩子的成绩提高了,孩子过去在家里连电话都不敢接,现在不仅敢接电话了,甚至敢于在公开场合讲话了,敢与父母交流了,还敢于外出办事了。
做到这些,并不难!只要下决心发生变化
要使自己发生变化,就要尽可能放下头脑里的旧框框、旧经验、旧模式。
许多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上,肯定有比较定型的做法。有些可能是对的,但有些方法肯定是不对的。
如果你的孩子培养得特别成功,孩子的学习能力、道德水准、和家长的沟通情况都特别优秀,孩子一点都不让你操心,你对他的未来,对他考中学、考大学没有一点忧虑,那么,你的家教是合格的。如果你没能做到这一点,你一定有某些方面做得不合格,就要想办法改变。
作为一个家长,不管你的孩子多大,中学、小学、幼儿园,或者是婴儿,都需要尽可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不要做一个发愁的家长,要做一个能把孩子真正教育好的家长。
在我们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之后,应该是这样的效果:家长在思想上发生了明显变化,指导孩子学习有了新的方法,用新形象对待孩子。几个月后,孩子的学习上去了,情商提高了,和家长的关系也密切了。
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样,而且可以做得更好。
孩子想要的高质量陪伴到底是什么样的?
父母都会陪孩子,但是我们的父母陪孩子时是什么样的呢?一边玩手机、一边坐在孩子的身边看着孩子自己玩。
这样的场景我们在太多的场合看到过。在公园、游乐场、家庭,甚至很多父母陪着孩子睡觉时都在玩手机。
然后当我们的孩子提出质疑:你都没好好陪我!这个时候我们的父母会说:“我一直坐在你的身边,怎么就不是陪你呢?”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很多父母这样的心态让我们想起了网上有段时间流行的父母逼婚时的那句话:“你和他/她,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怎么就不能产生爱情呢!”你看,如出一辙!
那么,孩子想要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到底是什么样的?
其实只要我们想,就一定能好好陪孩子,但是前提是在每一个和孩子一起玩耍、游戏、娱乐、读书、吃饭、睡觉的那个时间段,请你放下手机,还有什么事能比陪孩子更重要呢?
孩子想要的高质量的陪伴是啥呢?我们随机在校园门口采访了几位1-2年级的小朋友。
根据他们的叙说,总结出6-8岁这个年龄段孩子想要的高质量的陪伴。
01.带孩子进厨房一起煮饭,煮什么不要紧,能让孩子参与这看起来很复杂/危险的工作,让孩子为主导做一些饭菜那就更赞了!
02.在客厅铺上毯子或者在客厅搭一个帐篷,然后一起玩,可以一起读书、游戏、或者就是闲聊天。
03.一起看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最好能买一大桶爆米花,一边吃一边看。
04.一起玩孩子最喜欢的棋盘类游戏,扑克也行。
05.和孩子一起去游乐场、图书馆之类从场所,一起选书、一起玩一些好玩的刺激性项目。
06.一起去踏青,在公园支起帐篷、吊床,一起玩耍。
07.尝试在家里办各种有趣的聚会,同学聚会、好友聚会,大人的聚会不要把孩子赶走,让他们安静的坐着/听着,让他们偶尔也说说话。
08.偶尔给孩子找一个特色的餐厅,全家一起吃一顿美食,让孩子点餐、付款(包括开发票)。
09.全家一起组织生日聚会,简单的/小型的/三五个好朋友参与的生日聚会,妈妈吹气球、爸爸买蛋糕、一起准备各种派对小礼物。
10.一起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小冒险、吓唬人的小游戏、躲猫猫、枪战。
11.一起玩爸爸妈妈小时候玩的游戏(跳皮筋、扔沙包),什么好玩的游戏都行。
12.安静的陪着在孩子的身边,当他们在写作业的时候,不要拿着手机陪。
13.经常带他们去菜场买菜,让他们选择、付钱。
14.永远想着拿出更多的时间陪他们一起玩,一起成长,听他们认真的说话。
还有类似很多孩子的诉求,其实总结完看起来都真的好简单,每个家长都能做到。
其实也不一定都要做到,有那么几件事、几个瞬间、几个片段让孩子感觉到你真的在乎他们,真的在陪伴他们,未来孩子回忆起来也都是美好。
就像我们小时候的事情,大部分都忘记了,但是记得的只有那么几个美好的瞬间(还有一些失落的瞬间),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