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当周评的“主角”
发布时间:2021-02-24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每周五下午,我们都会有一个周评活动,就是表扬这一周内表现好的小朋友,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单方面来说,来表扬这些棒的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对于老师的这种表扬方式,缺乏了积极性和耐心。如何才能让孩子的积极性增加,并能有强烈的心态参与到活动中呢?让周评活动真的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呢?针对这一现象,我也尝试过较多方法,但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当我感到郁闷,没有好的想法时,却在一次周评活动中,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
这又是一次周评活动,我无意当中请了一位小朋友,来说一说这一周你觉得表现好的小朋友,这个孩子的回答很清楚、完整。让我突然感觉到孩子们是长大了,毕竟大班的孩子,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是比较好的,而且也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小朋友听到有身边的小伙伴表扬自己,格外的兴奋。有了这次好的开头,我就继续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没想到整个活动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结束。孩子们也出现了以往未有的高兴与满足,老师只起了引导者与组织者,也感到轻松与自在。
在以后的周评活动中,我让孩子来充当“主角”,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我会为每次周评定一个“主题”如:在上课时、吃饭、睡觉、写作业时等等。孩子围绕主题来说,这样一来,在平时的一日生活中,孩子们都比以往认真、安静。因为他们都想在周评活动得到小伙伴的表扬,所以在平时活动时,所有的小朋友都是“小老师”,老师也感到格外轻松,班上的常规也有了一个明显的进步,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记忆力都得到充分的展显。
没想到一个小环节的改变,会让老师和小朋友们都有收获,幼儿园的所有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为了让孩子在园过的开心、自在并能充分展示自己。老师应该多让孩子参与到活动中,他们不只想当参与者,更想做活动的“主角”,请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让孩子当小老师
让孩子当小老师,其实是一件既有趣又有用的事情。这件事难在一个度,和孩子之间要把握好度,不要让你孩子之间没有了距离,他就会就此放纵自己。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放下架子,要把自己当成是他的朋友,甚至把自己当作小孩子。对于成熟的我们,经历了那么多的人世沧桑,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模式的老师来说。把自己当小孩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甚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是很幼稚的事情。所以,让小孩当老师最难的就是教师的心态。
今天下午活动课,练习鼓号队开始了。我觉得不能像往常一样做局外人了,因为我不会,所以要学习。这时,我没有找同事教我,而是让我们班的小君教我。她是老队员了,学习得很扎实了,从她的演奏和眼神中可以看出那份难得的自信。小君教我的时候非常的认真细致,也很有耐心。可是,我的心却一直游离在千里之外。练了一次又一次,她从不放弃,用心以及耐心仿佛看到了在讲台上的我,是我不得不认真学习了。
开始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把自己当成小孩,一个学习者。没有转换角色使我很难学会。最后,我做到了。同时,我也领悟到了让孩子当老师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可以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老师教育的辛苦,当学生不用心学时,老师要花费很多力气。贵在积极。所以,他们就能学会珍惜课堂,珍惜学习的机会。
二、老师放下姿态和学生相处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相反还可以增加师生之情。让老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
三、让学生当小老师,能更有效的锻炼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加深知识点的印象,让他更有信心的去了解更深层的内容。
从这以后我会经常给他们锻炼的机会,甚至连课外阅读也让那些做得满分或者是接近满分额同学来讲解。发现他们讲解非常清晰、到位,只是语速快了一些。在下面倾听的同学也异常认真(jy135幼儿教育)起来了,补充质疑也增加了很多。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那些学习不积极的人。很多时候,我只需补充一下他们讲解不清楚的地方,也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一堂课下来很轻松,一天下来精神满满。
让孩子当“小老师”
作为老师好想听到家长们谈论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歌曲。
可是,我经常听到有的家长反映说,孩子在幼儿园学的什么,孩子从来不说,一问三不知?只有等到开放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孩子竟然学会了那么多的东西。
为了让家长们能够对孩子在园学到的内容有所了解,我们利用家园栏跟家长们做了公开,可孩子回家后主动告诉家长的还是不多。
为了提高孩子的积极主动性,何不尝试新的方法,让孩子回家当“小老师”。
于是,我经常让孩子在课堂上、活动中当“小老师”,带领全班孩子读儿歌、背古诗,做各种表演等。
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但能主动参与的总是一小部分。
于是,我又利用每天下午离园前的一段时间帮幼儿简单的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然后布置作业——回家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当“小老师”,把每天在幼儿园里学到的知识、本领教给自己的家人,并对他们说,老师要向家长们做调查,比一比谁当的“小老师”最好。
唉!这个办法还真灵。
第二天早上果然有好多家长美滋滋的告诉我,昨天晚上,孩子在家给我们当小老师,教我们学唱歌、背古诗了等等。
我听了家长们的反映,心里很高兴,这可谓是立杆见影了吧!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特别是在自己的家中,他面对的是自己的亲人,心里没有任何负担,会表现的更好,甚至“发挥超常”。
这不仅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望,也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因此,让孩子当一下“小老师”这也是我们老师工作中的一种可行的策略。
好的教育应当让孩子像孩子
郑州市某幼儿园举办了一场家长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家长如何理解孩子、赏识孩子等方面的内容,几名胸前挂着“监考官”工作证的娃娃做起了父母们的监考官。园方称,这样互换角色,是为了让家长和幼儿学会更好沟通。(肖绺摄)
这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
首先,幼儿园里考父母,这样一个安排就非常与众不同。从画面上看,年轻的父母们聚精会神,个个提笔凝思,却又似乎遇到了难以回答的问题。这正反映了今日中国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过去是孩子不了解父母,父母很神秘;现在是父母不了解孩子,孩子很神秘。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第一是因为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孩子虽小也接触了海量的信息,如看电视、看广告、看书刊甚至上网。有人或许不以为然,说小孩子看的不少懂的不多。问题恰恰在于,孩子的复杂性往往是因为看了太多成人的东西,他们不懂或不全懂,或许还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第二可能与独生子女现象有关。一般地说,人的许多方面经验是来自兄弟姐妹之间的传递,而与同龄人的密切关系也有助于保持儿童的天性。可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他们被迫在成人之间周旋,极容易成为怪怪的小大人。这对于并未做好充分准备的年轻父母来说,了解孩子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其次,占据图片中心位置的小女孩的神情告诉人们许多奥妙。按照正常的理解,小孩子总是喜欢考大人的,因为他们太小,他们渴望像大人那样生活——儿童的游戏几乎都是模仿大人就是证明。因此,一旦在某些方面比大人强,小孩子总会欢喜若狂。然而,这个小女孩的神情却似乎有些傲慢,有些冷漠……当然,这个小女孩还不会懂得这些,从她夸张地交叉着双臂可以看出,她还是在儿童的模仿之中,问题是她在模仿什么呢?显然,她模仿了一些不良的东西,她把某些“恶”当成了“善”,她把某些“丑”当成了“美”,这正是儿童模仿能力强而辨别能力弱的体现。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的病态是成人教育的病态所致,如媒体上所说,应当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概括地说来,复杂的对象,简单的教育,正是今天教育苍白无力的重要原因。所谓简单的教育又是什么呢?据图片说明介绍,这家幼儿园考父母的内容之一是赏识教育,而赏识教育就是简单化的教育,赏识教育不当就孕育小女孩那样的神情。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是最简单的教育,似乎抓住了决定孩子命运的核心环节,而实际上是教育的荒废,即把真正的教育即人格的教育荒废了。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的生活,这才是现代的教育。
一幅图片引发如此之多的感慨,是因为信息时代人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挑战已经体现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每一个毛孔。
让孩子来当“小老师”
我班有一个小朋友非常聪明,他叫董建昊,他有一个令人头疼的“毛病”就是,没等你说完,他就插嘴。有时,我刚讲个开头,他就叽里呱啦的讲个不停,若连其他小朋也一起上。在课堂上,有时根本不听我的话。
这一天,我们喝水的时间到了,我刚说:“小朋友我们喝水的时间到了。”我还没说完,董建昊就大声喊:“男孩别去,女孩去。”可是全班小朋友并不听他的。一齐涌上了保暖桶。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先让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然后,我宣布,今天我让董建昊来当“小老师”。孩子们见状都觉得很好玩,嘻嘻哈哈吵成了一团,董建昊大声喊:“女孩先去喝水”他的话音刚落,根本没有一个人听他的,我趁此机会对他说:“你一个人的声音怎么能比上我班的那么多人的声音呢?老师上课的时候,你老讲话,别人还听得见吗?只听你说了。董建昊听了以后,红了脸低下了头。从此以后,董建昊改掉了他的坏毛病。
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比干巴巴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爱当银行职员的孩子(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开始前孩子们都在选角色挂牌,彬彬和博豪就开始抢挂牌,博豪说“我先拿到的,是我的”彬彬还一直在抢博豪的挂牌,两分钟过去,无果,后放弃,彬彬继续在寻找银行挂牌,可是没找到,就跑来和我说:“老师我要当银行,可是没有牌子了。”我说:“那你玩其他的吧或者想想办法”,于是看着彬彬沮丧的走到了银行里和艳艳说:你们银行还缺人吗,我也想做银行,可是没有牌子了,我真的很想做银行”,艳艳想了想说:“那你坐在我们中间,我们三个人一起做银行”,看着艳艳答应后,彬彬连忙跑过来和我说:袁老师我可以做银行了,我们三个人做可以吗?我反问他:你能做什么?他说:我可以在两个小朋友出去收钱的时候,我看着银行,有人来取钱,我给他们。或者钱不够了,我给他们去收钱。
一开始彬彬和博豪争抢挂牌时,我很担心彬彬抢不到挂牌会又像以前哭着来找我,值得表扬的是这次他并没有哭,而是自己在去找另个银行挂牌,直到最后才想找到老师的帮助,我想他很希望老师帮他对银行的人说让彬彬一起参加进来,可是当我说你换个角色游戏时他并没有接受我的建议而是接受了我后来的建议“想办法”,找好说话的艳艳,希望得到艳艳的认可,他在沟通的时候,把自己的想法都告诉她了,就算后来艳艳答应,但是他仍然知道游戏规则银行里是有两个成员组成的,虽然游戏中的孩子同意了他的要求,但仍等待我的同意。在橘色游戏中,时有发生争抢游戏的挂牌,像彬彬这样的执着的很少,一般都是硬来或者就是放弃,老师做了旁观者并没有介入,彬彬用自己的办法和好好商量的态度帮他争取到了银行职员的角色。
教师的角色——让孩子自由发展
上个星期三,我们班的俞欣磊小朋友拿来了一个可以变形的玩具车。当他拿出玩具时,班里的孩子一拥而上都要玩,当时俞欣磊不肯,别的孩子就开始抢。我一直在旁边关注着,并未出手制止。不一会儿,康康不小心把他的玩具车碰到了地上,一个轮子滚的老远,俞欣磊见状就大哭起来。张宇阳马上跑来向我告状:“金老师,康康把俞欣磊的车子弄坏了,这是轮子。”一下子有好几个小朋友都向我冲过来告状。我走过去安抚俞欣磊,并帮他把轮子装了上去,然后我就拿着车子变换各种形状,孩子们都看着大笑了起来,俞欣磊也破涕为笑了。为了防止别人再抢,我就宣布说:“现在,小朋友说出各种形状让俞欣磊来变。”此时,秩序开始好了起来。
玩了一会儿后
,曹峥也想玩。他就跑去跟俞欣磊说:“给我玩一会儿吧?”“等一下,我玩好了再给你玩。”曹峥又说:“你现在给我玩,明天我把我的机器车也拿来给你玩,好不好?”俞欣磊犹豫了一下,终于点头答应了。
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在我们成人看来并不起眼。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在同伴交往中很成功的一面。他们靠着互相讨论、互相协商,最后曹峥成功的到了玩具玩,不仅体现了孩子的友好待人、讲文明,有反映出了孩子的交际能力的发展。所以,我觉得让孩子自由发展也是一件好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一定要教会他们怎么做,许多事孩子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教师只要充当一个辅助的角色,在必要时做出正确的指导就可以了。
让孩子作主
在组织孩子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时,我一般采用播放音乐来提示孩子接下来的活动环节是什么,为此我精心挑选了不同的曲子。例如,晨间活动结束整理玩具时,我播放优美的钢琴曲;整队到户外做操时,我选择节奏感强烈的律动曲:午餐前,我用轻柔优美的萨克斯曲帮助孩子调整情绪……但我发现,孩子们似乎对我精心挑选的曲子不感兴趣,甚至有点无动于衷。
一次,一首曲子放完了,可还有好几个孩子没安静下来,我忍不住批评他们:“你们有没有听到音乐?”孩子们这才安静下来。突然,骁骁说了一句:“老师,你放的音乐不好听,我们不会唱。”他的话提醒了我,难道是我选择的音乐不合适?
于是,我问孩子:“这些音乐你们真的不喜欢吗?”孩子们点了点头。
我又问:“为什么?”有的说:“听不懂。”有的说:“不能唱。”
我想我选择的音乐大多是用来安定幼儿情绪的,孩子们不喜欢,也许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不熟悉,所以没有兴趣。那我何不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作主呢!
我问:“你们喜欢什么曲子呢?”孩子们抢着说出《办家家》《买菜》《大馒头》《小手拍拍》《加油干》……这些都是他们学过的、欣赏过的曲子。
这时,骁骁说:“我喜欢小学里播放的音乐,但是我叫不出它的名字。”与我们幼儿园一墙之隔的小学,课间播放的是钢琴曲《献给爱丽丝》,放学时播放的是萨克斯曲《回家》,这些音乐孩子们已非常熟悉。我随即在钢琴上弹起了《献给爱丽丝》,孩子们高兴地跳起来:“对了,小学里就是这个音乐。”“老师,我们就像小学生一样,只要你弹这个曲子,我们就知道要上课了。”我立即同意了孩子们的请求。
接着,经过一番讨论,孩子们选择歌曲《办家家》作为游戏前的准备音乐,歌曲《大家来做操》作为户外活动的准备音乐,律动《加油干》作为整理材料的准备音乐,萨克斯曲《回家》作为孩子离园前的准备音乐……
我把这些乐曲都翻录在一盘空白带上,播放时,孩子们会轻声哼唱,还会提醒伙伴:“快坐好,要做游戏了”“快点排队,要做操了!”……
只有孩子熟悉理解的东西才能被孩子接受,才能让孩子感兴趣。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很容易被忽视。我们总是以成人的标准替孩子选择,但孩子往往很难接受。让孩子自己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不仅使他们更投入地参与一日生活,而且他们的音乐感受能力、规则意识也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
别让孩子把眼泪当成武器
绝大多数时候,孩子哭并不是因为他们真正受到了伤害,而是想通过“掉眼泪”得到父母的关注。因此,家长要善于识破孩子的小聪明,不被孩子的眼泪所蒙蔽,更不要由于孩子的眼泪而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其实,对孩子而言,哭泣并非表明他们真正受到了伤害,他们更多的是把眼泪当成对付父母的武器。通过哭,他们可以引起父母的关怀和注意,可以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还可以逃避许多惩罚。真正造成孩子把“哭泣”当武器的是父母。当孩子第一次无意识地想通过哭泣来达到自己的某个目的,比如得到某个玩具、逃避某种惩罚,让父母带自己去公园玩耍时,如果父母由于孩子的哭泣而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这就等于间接地告诉孩子,只要哭泣就一定能使愿望得到实现。无形中,也就间接地鼓励了孩子的哭泣行为,使他们领悟到,可以用哭泣作为武器来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这样,久而久之,哭泣就成为了孩子的“法宝”,他们就逐渐学会用哭泣来解决问题,用哭泣使自己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东西。
要使孩子改掉爱哭的坏毛病,父母就不应被孩子的哭泣所迷惑和软化。家长要善于识破孩子的小聪明,更不要由于孩子的眼泪而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因为这样做不但会给孩子造成父母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的印象,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时也使孩子的哭泣得到了“回报”,间接鼓励了他们的哭泣行为,父母要记住,坚持原来的决定,就是一种对孩子把“哭泣”当武器的行为最有效的改进。
此外,当孩子哭泣时,父母不需要去安慰他们、劝阻他们,而是要有意识地忽略他们、冷淡他们,让孩子知道,眼泪并不能解决问题,眼泪改变不了什么。或者,当时就直接向孩子明确指出,哭泣是没有作用的,让孩子主动放弃“哭泣”这一武器。这样几次之后,当孩子发现哭泣的确不能让父母关注自己,眼泪的确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不再用眼泪做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