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不是出气筒

发布时间:2021-02-22

教育孩子笔记。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孩子不是出气筒》,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自己的情绪问题的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父母自己心情不好时,孩子往往就成了出气筒,父母会不管不顾的把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无缘无故的成了父母情绪的受害者。孩子的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释放,就会被压进潜意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人之后,那些被压进潜意识的负面情绪,一旦被触碰到,就会跳出来伤害其他人。

在我们自由绘画心理乐园,有一个家长,从小在妈妈的棍棒下长大,妈妈不仅打,而且打完还要罚她挺直了跪1—2小时,如果腰弯了,还要继续打。当年打断的木尺依然放在娘家的柜橱里。这位在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妈妈,内心压抑了太多的负面情绪,由于没有正确的出口,最后身体承担了她的痛苦,身患两种癌症。妈妈的情绪无处释放,孩子理所当然地充当了妈妈的出气筒。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越来越不爱表达,到四五岁的时候,孩子已不与外界交往。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被诊断为有严重的自闭倾向。

在家长课堂上,经过我的多次启发,妈妈终于打开了自己的内心,向我哭诉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她说她以前从不掉眼泪,更不会向外人诉说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经过多次疏导,妈妈情绪得到了释放,再也不把孩子当出气筒了。随着妈妈的改变,孩子的状态有了很大的好转,自闭“开了”。所以,父母能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乐的成长。

那么父母应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呢?

首先、把自己内心深层次的负面情绪清理掉

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你对外界所有的看法,都是你内心向外的投射。如果你的内心是平静的,安宁的,那么外边的世界就是宁静的,和谐的。当你的内心充满了愤怒,怨恨,恐惧,你就会感觉世界充满了危机,周围的人充满敌意,经常有麻烦,容易出问题。我把内心的负面情绪比作炸药库,而孩子的问题是你炸药库的导火索。当你需要爆炸的时候,孩子就会不断地出问题,充当你的导火索去引爆。可以通过绘画心理等咨询方法,清理你的炸药库,把你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如果你的内心没有了炸药库,就不再需要导火索,你看孩子的眼光就变了,孩子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

其次、当看到孩子问题想要发火时,学会向内看。

人往往是向外看找别人的问题,总认为是孩子不听话,是配偶不够关心,是同事找麻烦等等让自己发火。这样找的结果,自己的火气越来越大。如果你学会向内看,想一想是自己内心的什么东西投射到目前的问题上。当你想发火的时候,问问自己怎么了?为什么因为一点小事就有这么大的火气?这时候你的火气就下去了一半。等你冷静下来梳理情绪的时候,你的情绪就下来了。

其三、要学会正确表达情绪

当有负面情绪时,要通过正确的途径和合适的方式表达。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配偶,都需要使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情绪。谁都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学会传达“我”信息,就是告诉孩子或配偶自己当下的情绪和感受,让他们能够理解你当下的心情,包容你当下的情绪。你能够正确的表达情绪,对孩子本身就是榜样作用,孩子也会像你一样,有了情绪时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和释放情绪。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很多时候却在无意中深深地伤害着孩子。高兴时孩子就是你的心肝宝贝;不高兴时,孩子就是你的垃圾箱,出气筒。你对孩子的态度一会儿是零上40度,一会儿是零下40度,想一想,幼小的孩子怎么受到了!家长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这样教育孩子不是爱


做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的一种职业,因为不仅要心甘情愿地全身心付出,而且即使做得费力、不开心了,也不能辞职不干。做父母还是个技术活,即使兢兢业业,仍然有可能事与愿违,比如以下的八个教育误区就是中国父母很难全部避免的。

1.为保全面子,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公众场合,孩子用哭闹“要挟”父母,父母迫于颜面只好乖乖“就范”,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心理学上,这关系到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父母权威的树立。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一方面要打定主意,教育孩子远比面子重要,即使众目睽睽,不该满足的要求决不可轻易松口;另一方面,可以用其他新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中国父母虽然疼孩子,但经常把孩子看作是没有独立人格的“不完全的人”:孩子的房间想进就进,日记抽屉也是公然“检查”。其实,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具有隐私权的公民,受法律保护。如果不想孩子长大后到处吃亏,那么从小就要开始保护孩子包括隐私权在内的各项权益。

3.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些父母不仅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还把他们当成弥补自己人生缺憾的最后机会。父母的这种补偿心理,会让孩子错失成为他们自己的机会。其实,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成长负责,而不是孩子为父母的理想负责,这才是符合进化论、适应社会发展的。不管在什么职业什么岗位,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就是成功,拼儿子并不是真英雄。

4.成绩代表一切。当今中国,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孩子们不得不靠成绩来竞争。不过,考试不是唯一重要的,它只能考察知识的掌握,不能考察知识的实际运用。所以,在督促孩子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实际能力。

5.早起就是好,睡觉就是懒惰。现在未成年人学习任务重,睡眠普遍不足,对身体和智力发展都有影响,可有的父母还担心孩子贪睡。为了追求“闻鸡起舞”而催孩子早起没有问题,但关键是,孩子无法跟古人一样“日落而息”,于是早起就成了疲劳战。

6.孩子就应该专心读书,不用分心做家务。做家务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生活技能,放松学习中紧张的神经,还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而加深亲子关系。

7.只要学习好,缺乏幽默感和情趣是无所谓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伴随孩子一辈子,而活泼幽默的性格能让孩子一生好人缘,不管逆境顺境都能快乐生活。

8.撒娇是不合理要求的借口。很多父母把孩子的示爱或撒娇看成是“提要求”的信号,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情感内敛的文化使然,另一方面是父母把成人世界的物质化套到了孩子身上。其实,根据心理学的期待效应,多正面看待孩子,他们会回馈给你惊喜。

孩子夸多了不是好事


“现在一听到父母夸我,就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刚上高中的小军(化名)说,“他们逢人就夸我优秀。小时候,我还为此自豪,可现在我最烦的就是听见他们夸我。”近来,为了不让父母再拿他炫耀,小军考试时甚至故意把题做错。

小军的苦恼,凸显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轨迹。当他们还是懵懂顽童的时候,自我意识尚未形成,对家长的依赖心理极强。他们常会问父母“我这样行吗?”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父母是至高无上的,受到家长的赞许是令人无比欣慰的。但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心理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首先,独立意识开始萌发,他们期望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真正体现自身价值的东西。自身价值实现后,例如,取得了好成绩,他们更愿意独自品尝胜利的滋味。如果父母频繁地向别人夸耀自己的孩子,会让他们感觉自己的私人空间遭到了入侵。于是,许多孩子选择了与家长的意愿背道而驰的做法来表达自己“争取独立”的意志。

其次,在青春期的孩子看来,他们争取好成绩只是为了赢得一份骄傲,而不附带任何其他的意义。如果这些成绩总被父母挂在嘴边,孩子就会认为这份令他们骄傲的财富已经失去了本来的价值,变成了被父母炫耀的资本。一位中学生曾对我说:“我宁愿做餐桌上的一只碗,也不想当家里多宝格里被夸耀的摆设……”于是,任何评价一旦与父母的虚荣挂上钩,立刻就成为他们“逆反”的对象,个别孩子甚至表现得像小军那样“不通情理”。

虽然,夸奖本身是家长与孩子情感互动的极好方式,但也要讲究策略。首先,当孩子表现良好时,家长一定不要吝惜赞许的言语,应该及时给予他们最真诚的表扬。这样,孩子会不断重复这种良性行为。当然,家长不要仅仅拿过去的事情夸奖孩子,那会使他们对当前行为产生不良的认知。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切忌在他人面前无休止地夸奖孩子,这难免有炫耀之嫌,也会激活青春期孩子的逆反情绪。

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前几天有位朋友送了一套“乐高”的玩具给lulu。之前一直觉得lulu玩乐高还早了点。但这次lulu看到后很感兴趣,于是决定陪他一起玩。

1、完成一辆摩托车

这辆摩托车的拼装并不复杂。我让lulu帮忙找零件,由我来组装。主要是想让他学会看图纸。

2、完成一辆小汽车

这辆小汽车是在第二天完成的。由于第一天摩托车进程十分顺利,lulu很有兴趣。这次我鼓励他自己拼。他的小手还是很不听使唤的,我在旁边主要是指导和帮忙。但在帮了几次忙之后lulu很自然地在我伸手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努力。

3、完成大汽车

这部汽车是整套玩具中最复杂的一个,开头我还是让lulu尝试但由于复杂,在多次的失败之后他对拼装不再那么有兴趣了。为了保持他对乐高的兴趣我们打算以我们组装、lulu帮忙的方式,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拼好了。之后用这3辆车玩了很久的“警察抓小偷”的游戏。lulu重新有了兴趣。

4、完成“战士”

今天带lulu去反斗城,lulu对乐高中的“战士”系列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虽然这套玩具适合的人群是6~16岁的孩子,在他的坚持和旁边销售小姐的蛊惑下我们还是买下来了。但我们和lulu的约定是“要自己拼装起来,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叫爸爸妈妈帮帮忙”。晚饭后lulu很认真地开始了他的工作。我们仅仅在旁边作一些必要的指导,不断地提醒了自己“动口不动手”“鼓励+鼓掌”。渐渐地,lulu要我们帮忙的次数越来越少,有时甚至还会因为我们的“帮忙”而生气。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lulu用自己的坚持完成了所有的步骤,同时他也品尝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成功的骄傲”---而这恰恰是我们无法给与他们的。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lulu的坚持和他的潜力。我们往往把他们当成是小孩子,在不经意间他们长大了,可以去完成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放开我们的手,让他们成为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鹰,而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孩子交往出现问题时,家长怎么做

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当他们在交往中出现问题时,要用孩子的方式而不是成人的方式去解决。成人常常会用所谓“成熟”的方式去干预儿童的朋友圈规则。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成人的“吃亏理论”,另一个是成人的“自我强大理论”。成人怕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吃亏”而变得“窝囊”,于是当孩子遇到人际矛盾与冲突时稍有不快,成人就急于去安慰孩子,替孩子做主,甚至要为孩子“打抱不平”“讨回公道”。长此以往,孩子越来越依靠大人,结果很可能会变得胆怯、不自信,甚至“窝囊”。

有的家长则用“自我强大理论”来回避孩子在交往过程中遇到的烦恼,教育孩子只有把自己变得优秀与强大,才能让同伴服气,因而减少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独自增强自己的其他本领,等有朝一日让大家对自己“刮目相看”。但是儿童的朋友圈恰恰不是这样的。他们建立朋友圈的主要规则是“有趣”,也就是说相处带来轻松与快乐,就可以成为好朋友。这个“有趣”也许是孩子的新玩具有趣,吸引了很多小朋友,但是到了4岁以后,孩子越来越靠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交往能力给人带来快乐,而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做“坏事”的孩子其实不是“坏孩子”!


做“坏事”的孩子其实不是“坏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做很多“坏事”,为了让孩子懂事听话,妈妈们开始使用自己的办法,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坏毛病”!

一、孩子乱扔东西,乱拆东西

当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时,当看到孩子把玩具拆得无法再恢复原样时,很多家长总会对孩子进行一番教育,还警告孩子说:“你再乱扔,我就不给你买玩具了!”“你把玩具都拆坏,没得玩时可别怪我不给你买!”……这些说教、打骂似乎并未凑效,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其实,几乎每个宝宝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在孩子3岁前,他们会乐此不疲地扔东西,是因为他们想探索不同物品掉落地上时发出的不同声音;他们看到能拆的总想拆开一探究竟,是因为他们对未知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

如果家长朋友不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看到满地的废弃玩具就采取粗暴批评或严厉阻止孩子的行为,便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面对此种情况,家长朋友们也无须苦恼,只需要告诉孩子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是不可以扔的。不妨给孩子提供一些耐摔耐玩的玩具给孩子,把易碎品、贵重物品或者容易伤害到孩子的物品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即可。

如果孩子是在愤怒的情况下通过摔东西来发泄不满的情绪时,家长们就应该制止孩子的这种“抗议”行为了,并利用科学的方式指导他学会用语言来表达他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千万不要打骂孩子,因为这种训斥会浇灭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二、和小朋友打架

当孩子出门玩耍时,总是会与别的孩子发生冲突,甚至会动手打别人。很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的这一行为,教育孩子、骂孩子、甚至不让孩子再出去与别的小朋友玩耍,生怕他再闯祸。

其实,在孩子4岁之前,他们对身体的控制力是非常差的,他们对自己的暴力行为有可能是懵然不知的。他们爱打人并不代表他们的本质就是“坏孩子”,有的时候仅仅是因为他们感到好奇或者是不知怎样表达自己的友好,却被误认为打人了。

家长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千万不能以暴制暴,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另外,对于爱打人的孩子,有的父母生怕孩子惹事,就减少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这样也是非常不妥的。爱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多参加集体活动,需要在父母的耐心引导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正确的社会交往方式。

孩子做的很多“坏事”,有的时候并非是“坏事”,只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这更像是一个特殊信号,表明他们进入了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

若父母误解了孩子,很可能会亲手阻碍孩子的健康发展;若父母能够读懂孩子传递的成长信号,就能够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提供极佳的外界支持!

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


我们小时候,育儿理论是,什么都是孩子的错。

这个小孩不听话;那个小孩不用功;这个小孩调皮捣蛋;那个小孩撒谎骗人。

70、80后,很少听到没有挨过打的孩子。拎起来打屁股是正常的。用皮带绑起来抽,拿着擀面杖轮,甚至直接扇耳光,也都有听说过。

我也挨过打。打得最重的那次,是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50分。我妈按着我,我爸打,拿块小木板,噼里啪啦,伴随着我拼命的嚎叫声,记忆深刻。我皮厚,屁股没有被肿,后来小升初,我数学96分。

终于轮到我们做父母,结果育儿理论变成了,什么都是父母的错。

父母没有尽到责任,没有精心专心,没有有效陪伴,没有教养内涵,没有经济能力去买几百万的学区房,没有挣得赢家人生,你看人家王思聪。

头头是道,句句在理,还真是这么回事儿。可是怎么听,怎么心酸,请允许我先去墙角里哭一会儿再来。

我是一个焦虑的母亲,自从有孩子以后,一直自发自觉的拼命努力学习。看了很多儿童教育书。书里讲的都是正面鼓励,积极赞美,用心陪伴;附着图文并茂的介绍,如何开发,如何奖励,如何鼓舞,如何正面引导,但是没看到哪本书,有提到惩罚,就算提到,也是仅仅是在陈述弊端。

一句话现代育儿理论的基点是:孩子们都是天使,惩罚天使的必然是魔鬼。你是不是想下地狱?

如果说,我们那一代是吓大的,现在的孩子就是哄大的。

惩罚成了一个禁忌的话题,缩头缩脑的沉浸到阴影里面。每个熊孩子都是宠爱一身,满腹经纶的小皇帝。天文地理,国学英语,无所不知,可是行为粗鲁,自私冷漠,无视规矩。

父母彻底沦落成了给孩子们打工的奴隶,威严扫地,毫无控制力。

带孩子去参加试听课,开课之前,十几个孩子满地乱跑,大喊大叫。有个六七岁的男孩子,跑到讲台上,边扭屁股边脱裤子,让大家都看到里面的小内裤。他妈妈就坐在人群里面看着他,用自己的手指刮自己的脸,意思说羞羞。

他的举动成功的引起所有小孩子的注意,小孩子们都围着他笑。他把裤子拉上去又脱,反反复复脱三次。孩子的妈妈,一直坐在人群中,开始是用手势表示羞羞,后来见不管用,索性扭过头去不看自己的儿子。

作为妈妈,我明白,这个妈妈不是不想管,管不了。她比谁都更明白,若是出言制止,将会当场上演一出怎样的闹剧。

当她的儿子终于第三次把裤子提上去的时候,这个妈妈居然做鼓掌的样子,对于提上裤子的动作,表示鼓励。

我相信这个妈妈一定也读了很多的育儿书,因为都说教育要,正面鼓励,耐心引导,积极赞美,才会不伤害孩子脆弱心灵中,任意一个小小的角,才会让孩子自由成长,快乐童年,人生阳光。

我确信所有的人做了父母之后,对孩子说过的最多的话,绝对不是“我爱你”,而是“不行”,“不要”,“不可以”!

而且,流血流汗的努力拼命,实现自己更美好的价值,是一件从来没有被编进人生的程序的事情。人类的价值观完全是后天社会属性的表现。吃饱喝足,少出力,多偷懒,找个地方躺下来晒着,才是人性的本能。

所以,从我这个粗鲁母亲的角度来看,在育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绝对不是如暴风雨一样猛砸下来的赞美和鼓励,也不是永远细声慢语的耐心陪伴。育儿中最重要的是:制定规矩,透明公平,奖罚分明。

孟子三千年前就说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婆婆在她的院墙边种了很多蔷薇,每年她都要花很多时间去修理。蔷薇科的植物都带刺,修理一整墙的蔷薇,并不是一件美事。

有一次我问:“让它长成自然的样子,也省了你的事儿,不好么?”

我婆婆摇头:“养花,七分靠管,三分靠剪。单浇水施肥是不行的,剪不能随便乱剪,但是想要它盛开到荼蘼,就要及时剪。”

人也是一种动物。教育的本质,其实是在努力泯灭人类骨子里面存留下来野蛮天性,把一个软软,眯着眼的小动物训练成一个遵守规矩的人。整个社会规范也不过就是一堆堆人给自己制定下的规矩,框定了自己,也方便了自己。

所以人在江湖,想走得快,想吃的开,绝对不是张扬自我,恣意妄为,而是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有一次我一个人带着两孩子赶火车。子觅看见别的小孩吃巧克力,她也要。我包里有巧克力,但是检票的时候,抱着她,牵着思迪,拉着箱子,背着自己的包,还垮了一个袋子。我实在是没办法掏出巧克力,撕开袋子。还要提防着她不会把巧克力掉地下,或者化在手里,摸得满脸都是巧克力。我给她说:“等一会儿,上了车就给你。”

也许是饿了,也许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她烦躁不安,被拒绝后,就开始发脾气,坐到地上,嚎啕大哭。

火车站的地有多脏,我就不形容了。我试图去把她拉起来,她全身的力量,拼命往下拽。子觅是个很胖的小妞,那时三岁,差不多三十斤了,跟个秤砣一样,根本拽不起来。

一个卷毛混血儿在地上嚎叫,恨不得全候车厅的人都来围观。人越多她哭的越厉害,我怎么提也提不起来。所有人的票都剪完了,再不走就晚了。

我没办法,咬着牙,使劲的把她提起来,她还想再往下坠,还没等她再坐下去,我手起手落的就狠狠的在肉屁股上拍了一巴掌。

子觅被震住了,一下子就止住了哭声,惊恐地看着我。

我把她抱起来,让她勾住我的脖子,我厉声厉气地说:“不许再哭了。抱住我,我们上火车。”

旁边思迪看到妈妈发脾气了,也是有些惊恐。跟着我拼命的跑,没有和平常一下,喊累喊跑不动。

我如逃难一样,跑上车。还没坐定,火车就开了。

我是个粗鲁的母亲,思迪子觅,我都打过屁股和掌心。不过现场拎起来,当着人的面挥手就是一巴掌的次数非常少见,所以这一次,我一辈子都会记得。

我想如果把这拍了视频,请专家点评。肯定会说,今天子觅的表现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且她能坐在地上哭,那是因为平常的时候,我对她放任。打孩子是不对的,尤其当乌泱泱好几百号人。还会有更有效的建议是,最好不要一个人带着两个幼龄孩子的出门,火车站是非常危险的地方,总要有个照应……

很有道理,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活在当口,我首先要完成的事,赶上这辆火车。其他的事儿,容我喘过气来再说。

真实生活中,有很多当口,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如说的那样,细心耐心,闲庭信步。这就需要成人和孩子之间建立一种相互驯养的默契关系,彼此知道对方的底线,遵守游戏规则,才能一起快速的走过。

如果说我这次是一个意外事件,那我朋友儿子挨打,则是厚积薄发的必然。

我朋友的儿子三岁时,喜欢拿家里厕所刷,当作一柄剑迎风挥舞。为了增加效果,自己还会去马桶坑里沾点水,甩的客厅里一地水点。

让我们坐下来慢慢说,三岁左右,是从婴儿期到幼儿期的一个转型。孩子们需要不停的挑衅父母的极限,从中证实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探索自身能力,吸引注意力,扩张自己的根据地。

给他买塑料剑,木头剑,甚至干净没用过的马桶刷,爸爸妈妈陪着舞,都没有用。因为儿子知道,只要他一挥马桶刷,所有的大人都会朝他靠拢。五千年前,周幽王烽火戏诸,也就这么个效果,不过结果更惨烈,丢了了整个帝国。

有阵子,他们把马桶刷藏起来呀。问题是,去朋友家玩,儿子会把别人的马桶刷拿出来,在别人家的客厅里舞,可以脑补一下尴尬指数。

如果有可能,我真的很想知道,对此有什么办法?不是分析原因,不是提出看法,而是有什么有效意见,可以改变这个客厅地板上横着一个滴水的马桶刷的问题?

后来我朋友有一次,把儿子提起来,裤子拽下来,朝着屁股啪啪啪一顿。儿子白白的屁股上,全是红色的巴掌印。打完之后,他把自己锁洗手间里,看着自己嗡嗡发麻的手,对着镜子说:“你真是个不称职的父亲。”

从此儿子知道,玩马桶刷会屁股疼。在自己长得比爸爸高之前,这个家里还是老爸的地盘。偶然还会偷偷再玩一下,阿姨警告:“再玩,我就去告诉你爸爸。”儿子一脸不满,摸摸屁股,也就放弃了。

现在儿子已经十岁了,问他为什么那么爱玩马桶刷。已经长到一米五的半大小子一脸迷茫地摇头,“怎么可能?你们在污蔑我?”

我并不是在推崇惩罚孩子,我是推崇制定规矩。规矩制定后一定要严格遵守,不可以轻易放弃。

成人不应该依仗自己更高更大更强壮更有力,把惩罚作为一种优于孩子的特权。但是在育儿的问题上,惩罚也不应该是一个有意被淡化的话题。惩罚是一个锋利的宝剑,可以切肉,也可以切手指头,但是就因为怕切到手指头而锁到抽屉里面,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如果说,规矩是垒起来的墙,惩罚就是孩子们失控后,撞到墙上的蘑菇包,撞得越狠,记得越牢。孩子都是一个个的小人精,这次在这里撞到了,知道了疼,下次绝对尽早拐弯,只留个优美背影。

这个世界原本没有天生出来的好孩子。每个好孩子都是七分的赞美,三分的惩罚,十分守规矩。

父母和孩子,双方协定,共同认可,在一起制定规矩。言必信,行必果,对于父母也对于子女。

契约精神,始于孩提。

孩子写字不是教出来的


孩子并不是上学之后才开始学写字的!早在上学之前,他的精细动作发展就在为书写所需要的手眼协调能力做准备,他对文字的整体体验,也预备了书写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孩子就是有一连串不纯熟的笔触及自创的符号探索中,渐渐奠定了书写能力,请别为了你的骄傲,牺牲孩子的探索能力。

安安爸兴高采烈地拿着两张写满了字的作品来找我。“你看,这是安安写的,她自己要求我写给她看,然后再照着描!”

“啊,真不错。”我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想,“又来了,其实是你想要她写吧。”果然不出所料,这位爱女心切的爸爸,又向我咨询有没有专门帮助幼儿学写字的帖或兴趣班。

家里有个聪明孩子,3岁能读,4岁会写,父母多么骄傲呀。但事实是怎样的呢?

别走进书写技能培养的误区

过了暑假,又有许多孩子将升入小学,为避免入学后的书写困难,父母希望孩子在入学前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由于汉字笔画多、结构复杂,对幼儿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若方法不当,不仅徒劳无功,还会影响孩子对汉语学习的热情。那么,请注意下面三种常见误解。

1.越早学习书写越好。

可能许多父母都已经忘了自己儿时学习汉字书写的经历,并没有意识到,书写其实是一项精细的,大脑与肌肉的联合活动,它需要高度的协调能力和精确的力量调控。所以,培养学龄前儿童书写能力必须要结合儿童的生理和认知发展特点。事实上,儿童手指的小肌肉群发育完善是比较滞后的,并不适合过早的进行书写训练。

所以一般来说,对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主要帮助他们学习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坐姿。此时,“涂鸦”依然是他们最为“得心应手”的方式;到了中班,可以让他们适当地练习一些汉字的基本笔画,学习数字的书写。不求孩子写得有多么漂亮,大致上的书写顺序掌握就够了。要知道,让这个年纪的孩子把笔画的轻重都体现出来,属于“强人所难”,因为他们的协调能力还不足以灵活控制自己的手劲;进入大班后,可以开始教孩子学写自己的名字和一些简单的常用字,比如“人、口、日、水、山”之类的。

2.孩子连描红都描得那么糟糕,将来肯定写不好字。

许多家长会让孩子通过描红学习写字,其实,描红这种方式究竟是否有助于儿童对书写技能的掌握,至今仍是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

孩子的描红不到位,并不一定是他们心不在焉,或是故意写成那样,而是与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直接相关。这就类似孩子做填色游戏一样,他们明明很认真、很专心地用画笔填色,可还是会涂到线条以外。这是因为他们肌肉的精细运动和动作的协调能力还未发展完善,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能力都将逐步提高。

3.教了很多次,孩子还是b、d不分,肯定不正常。

儿童在学习写字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左右相反的情形,如“人”写成“入”,“由”写成“甲”等,拼音中的“b、d、p、q”也反复混淆,甚至许多一年级的孩子还是如此,令父母们担心不已。其实,这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将随着孩子年龄增加和知觉能力的渐趋成熟而自行消除。

父母仔细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些易混淆的笔画和字母是存在“镜像关系”的,对于成人来说,区分它们当然不存在任何难度,但是对幼儿而言,要准确地进行识别也绝非易事。一种解释是,在儿童真正开始阅读之前,准确辨别出这些“莫名其妙”的差异似乎对他们而言实用价值不大。但随着儿童认知能力和阅读经验的增长,即便没有成人的教导,儿童最终也是会识别出差异的。

在孩子学习书写技能的过程中,父母往往倾向于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孩子,忽视了孩子客观的生理和认知发展。其实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时间。不过,面对当前日趋激烈的竞争现状,在子女教育上,大多父母总是抱着“赶早不赶晚”的心态,这也属人之常情。但我们常常会因为走得太远、太久,而忘了出发的目的——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过多的包办、代劳不是爱孩子


下午,小朋友们都相继搬着小椅子去活动室外休息,室内只有欣仪一个人坐在小椅子上一动也不动。我一边清理地面卫生,一边提醒欣仪:“欣仪,搬着你的小椅子到外面和小朋友去玩。”欣仪坐在小椅子上没有动,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似的。我认为可能欣仪刚入园不久,没有听懂我的话,就走到她身边蹲下来说:“欣仪,搬着你的小椅子到小朋友那里去玩吧。老师一会儿扫完地就去和你玩。”她没有说话,也没有动,还是坐在小椅子上,眼睛看也不看老师一眼。于是,我心里很纳闷,就搬起小椅子递给欣仪,说:“欣仪是个乖孩子,一定能把椅子搬到外面去。”然而欣仪却把椅子又放在了地上,把脸扭向旁边,依然没有理我。只是神情木然的看了我一眼,没有任何反应。

我打扫完卫生,就帮助欣仪搬着小椅子来到室外,她跟在我身后,来到小朋友中间。其他小朋友在和同伴交流着什么,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然而,只有欣仪一人默默的坐在椅子上。既不和小朋友交流也不回答他人的问话。

休息结束后,小朋友们自己搬着小椅子陆续回活动室了。我发现:唯有欣仪一人还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动,我向她招手,她没有反应;我向她喊话,她既不答应也不过来,仍然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动。最后我只好请一位小朋友把她领来。“舒雅,请你帮欣仪小朋友搬着小椅子——领她回来,好吗?”果然,舒雅高高兴兴的搬着欣仪的小椅子,手里拿着心仪的书包,然而欣仪只在后面慢吞吞的跟着——一言不发。

后来,通过走访家长,得知:欣仪的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很少回家照顾孩子,是奶奶一手抚养带大的。在家什么事情都是由奶奶代劳。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欣仪吃饭时需要奶奶把饭、碗等吃饭用具、椅子等一切准备就序,然后等着奶奶喂饭。所有的事情都由奶奶来帮助完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想起此情此景,我的心头有一种隐隐的痛的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和茫然失措的感觉;有一种教育缺失的感觉……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教养孩子要爱孩子,但不能溺爱孩子,一切的包办、代劳不是爱孩子;相反,是害了孩子;是剥夺了孩子应有的动手能力、独立能力;结果会导致孩子冷漠、消极、无所适从,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最终,会给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造成障碍。

在教养孩子过程中,家长要在工作之余多抽出时间关心、教育孩子;相信孩子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独立能力;适当的放手,多让孩子参与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给孩子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孩子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适时的给予孩子以帮助、引导、鼓励。相信孩子表现的会越来积极,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越来越棒!

孩子的童年是旅程不是赛跑


导读:调查显示,正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把送孩子去兴趣班作为“赢在起点”的重要砝码,但现实生活中“欲速不达”的例子并不鲜见。一些孩子在学前参加英语、思维训练、语言训练等兴趣班,能熟练背诵唐诗,会100以内加减法,但进入小学却成绩平平,甚至发生学习困难。

从幼儿园放学,不是回家,而是赶往各种兴趣班、学习班,这已成为越来越多孩子的生活常态。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家长认为幼儿有必要参加兴趣班,五成以上家长认同“幼儿不参加兴趣班会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为孩子不止报名参加一种兴趣班,有的甚至从周一到周六每天都排得满满的。但专家认为,“童年是旅程,不是赛跑”,早期教育不应只看结果,而忽视孩子学习过程的感悟和体验。

“赢在起点”教育可能欲速不达

调查显示,正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把送孩子去兴趣班作为“赢在起点”的重要砝码,但现实生活中“欲速不达”的例子并不鲜见。一些孩子在学前参加英语、思维训练、语言训练等兴趣班,能熟练背诵唐诗,会100以内加减法,但进入小学却成绩平平,甚至发生学习困难。“童年是旅程,不是赛跑”,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桑标非常赞同这一说法。“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有序地开展智能开发,为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适合其年龄和个性特点的早期教育环境。”

不应只把目光停留在学习结果上

钢琴、珠心算、英语、识字,是最受家长欢迎的早教项目,这些项目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教育效果明显,家长们很容易因此获得鼓励,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家长“随波逐流”。桑标认为,家长们不应只把目光停留在学习的结果上,而应当更关注儿童在早期教育过程中的感悟与体验。他以孩子学习钢琴为例,良好的早期教育应着眼于孩子对音乐的感悟及音乐素养的培养,如果只关注弹琴的技能、技巧训练,一味追求考出“八级”、“十级”,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那很可能会使孩子“痛苦地弹奏《欢乐颂》”。

早期教育未必都要上兴趣班

在一些家长看来,好的早期教育就是把孩子送到各类专业培训机构。桑标对此并不认同,“其实亲子同乐的过程就是很好的早期教育。”国内曾有心理学家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优等生与差等生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有明显差异:前者偏爱温暖与理解,后者偏爱惩罚与干涉。而这种差异引起的结果是,优等生有信任与安全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而差等生有逆反与自卑心理,他们更多厌学和缺乏自信。

兴趣班学习占用孩子休息游戏时间

兴趣班学习一般被安排在每天放学后,一些家长为孩子不止报名参加一种兴趣班,有的甚至从周一到周六每天都排得满满的。从调查数据来看,幼儿一周参加兴趣班学习平均次数是2.6次,一次平均用时110分钟。如此算来,一周幼儿参加兴趣班的时间占到286分钟,平均每天40.9分钟。调查还显示,80%左右的幼儿回家要完成与兴趣班相关的作业和练习,如做数学题、练琴、画画等。过于密集地参加兴趣班学习,势必导致幼儿调整休息的时间被占用,游戏和交往活动时间也相应减少。

家园共育《孩子不是出气筒》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自私小气不是错 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不断学习分享、学会分享和乐于分享的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不自私,变大方了。慷慨的孩子很可爱,父母也会觉得很有“面子”。但“无私之苗”并不是一朝一夕长成的,它需要...
    2022-02-07 阅读全文
  • 孩子的沉默不是金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孩子的沉默不是金”,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沉默是金”大概是许多人的座右铭,但用到孩子身上我却觉得沉默不是金。 就拿我班的王子敬来说吧,每次上课,他都认真听,可是一提问他,...
    2020-07-01 阅读全文
  • 这样教育孩子不是爱 做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的一种职业,因为不仅要心甘情愿地全身心付出,而且即使做得费力、不开心了,也不能辞职不干。做父母还是个技术活,即使兢兢业业,仍然有可能事与愿违,比如以下的八个教育误区就是中国父母...
    2021-09-02 阅读全文
  • 孩子过于世故不是好事 导读:孩子还很小,却过早地成熟,懂得了很多的人情世故,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4岁的女儿刚上中班,十分地乖巧懂事,甚至有些成熟。按理说,有个这样的女儿,妈妈该感到很幸福,因为不用过多地为孩子操心,无论在家...
    2021-09-25 阅读全文
  • 孩子夸多了不是好事 “现在一听到父母夸我,就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刚上高中的小军(化名)说,“他们逢人就夸我优秀。小时候,我还为此自豪,可现在我最烦的就是听见他们夸我。”近来,为了不让父母再拿他炫耀,小军考试时甚至故意...
    2022-01-10 阅读全文

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不断学习分享、学会分享和乐于分享的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不自私,变大方了。慷慨的孩子很可爱,父母也会觉得很有“面子”。但“无私之苗”并不是一朝一夕长成的,它需要...

2022-02-07 阅读全文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孩子的沉默不是金”,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沉默是金”大概是许多人的座右铭,但用到孩子身上我却觉得沉默不是金。 就拿我班的王子敬来说吧,每次上课,他都认真听,可是一提问他,...

2020-07-01 阅读全文

做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的一种职业,因为不仅要心甘情愿地全身心付出,而且即使做得费力、不开心了,也不能辞职不干。做父母还是个技术活,即使兢兢业业,仍然有可能事与愿违,比如以下的八个教育误区就是中国父母...

2021-09-02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还很小,却过早地成熟,懂得了很多的人情世故,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4岁的女儿刚上中班,十分地乖巧懂事,甚至有些成熟。按理说,有个这样的女儿,妈妈该感到很幸福,因为不用过多地为孩子操心,无论在家...

2021-09-25 阅读全文

“现在一听到父母夸我,就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刚上高中的小军(化名)说,“他们逢人就夸我优秀。小时候,我还为此自豪,可现在我最烦的就是听见他们夸我。”近来,为了不让父母再拿他炫耀,小军考试时甚至故意...

2022-01-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