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养育孩子必须坚持一定的准则

发布时间:2021-02-22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养育孩子必须坚持一定的准则”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有一天他要妈妈给他买手枪,妈妈没有答应,但孩子还是缠着要买。妈妈就劝他说:“妈妈是为了你好才不买的。”孩子不但不听,还躺在地上哇哇大叫,对妈妈的劝说充耳不闻。妈妈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会顺着孩子:“行了行了,别闹了,给你买。”

孩子一撒娇就顺着他,这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如果起初决定不买是为了孩子好,那就应该坚持到最后。

面对孩子的胡闹,妈妈果断地把他一个人留在原地就行了在确认周围环境安全的情况下才可以这样做。正因为妈妈在身边才会撒娇胡闹,如果转身发现妈妈不在了,孩子会立刻爬起来。

孩子不吃饭.也没必要抱着饭碗追着他跑,只要把饭菜收拾走,告诉他:“你不吃,就给挨饿的孩子吃吧。”等他饿哭了,认错了再给他饭吃。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在某些是与非的问题上责骂孩子,而是应该对是非有明确的标准和界线,并且父母必须以身作则。错就是错,某些问题如果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和孩子沟通达成一致。

如果孩子的要求被一口否决,经过一番撒娇后又得到了允许,父母就会变得没有威信。

经常打孩子也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想,“不就挨顿打嘛,没什么大不了的”,挨打对于孩子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妈妈若因为生气了打孩子,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如果孩子犯了特别大的错,必须挨打时,在打孩子之前也要告诉孩子:“妈妈打你,我自己也心疼啊!但如果你继续像现在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就不会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即使打得再狠,也还是充满了爱意。不是因为自己在气头上而打孩子,而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含泪而打。

平时对孩子过于放纵,有时候孩子只是因为无知而犯错,但父母会自责没有教育好孩子而恼羞成怒,最后打骂孩子。在孩子看来只是一点小错误,但是却受到了双倍的惩罚,孩子当然会觉得冤枉。孩子不会认错,反而只会觉得委屈,对父母产生对抗意识,父母教育也会毫无效果。

但纵容孩子的错误,也会导致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很多父母因为嫌管教孩子过于麻烦而放任自流,导致孩子养成了恶习。

责骂孩子要有一定的度,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随意打骂孩子,那就变成了暴力。

挨打的时候,孩子会感觉到并能区分是愤怒还是爱。如果是因为愤怒,孩子也会不服,并找到发泄的窗口。哥哥被妈妈打了之后,会打弟弟,弟弟挨了打就踹小狗,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

养育孩子必须坚持一定的准则。要坚持这个准则,达到教育的效果,必须给予孩子温暖,保持冷静,同时要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小故事:给予孩子一定的建议


谈起育儿的心得体会,作为家长,我感觉有点惭愧。在雨嘉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事情我没有刻意的去教她怎样做,只是在有些时候事情发生了,会适当给予孩子一定的建议,更多时候是比较放手的。下面我就举两个例子,和大家共同来分享。

有爱心、同情心

我希望雨嘉宝宝长大后是一个富有爱心、同情心的人。有一次,雨嘉手里拿个小熊玩具,说这是她的宝宝,然后用手打了一下玩具,对我说:“妈妈,她不乖,所以我打她了。”这时候,我就会抓住契机,适时对她进行教育。我说:“宝宝,你平时表现不乖的时候,妈妈有没有舍得打你呢?没有吧,她不乖,你可以问问她为什么不乖,为什么不听妈妈的话,但是不可以打,她会疼的。”“她是玩具呀,妈妈,她不会疼的。”“虽然她是玩具,不知道疼,但是你要学会爱惜玩具,不要把东西损坏。如果玩具换做是小朋友,和你一起玩,你也要和小朋友好好相处,不能打架,有好的东西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碰到比你小的小孩子,你要有大姐姐的样子,要让着他。”记得有一次,我刚刚给宝宝买回来几张贴纸,宝宝很喜欢(宝宝平时在家表现好的时候,作为鼓励会给她贴),可是,在我家里玩的一个小孩子也很喜欢,临走的时候一定要将全部贴纸拿回家,雨嘉宝宝就很大方的说:“你喜欢,那你就拿回去吧,我再让妈妈买。”

有耐心、自信心

我从不奢望雨嘉宝宝将来长大会取得多大的成就,但是,希望她做事情要有耐心,恒心、自信心。记得宝宝第一次接触拼图是我给她买的一个木质的中国地图。最初毫无方向,手里拿着一小块拼图,不知道该往哪里放,拼的很慢,很着急,甚至生气到把拼图放在一边或扔在地上不玩了。这时候,我就坐下来和宝宝一起拼图。并且对她说:“不要急,慢慢来,看一下,这里缺少的一块拼图形状是怎样的。”这时候,宝宝会仔细观察,找相似的形状,然后开心地拼上。我会继续对宝宝说:“宝宝,拼图的时候不要急,只要有耐心,多观察,妈妈相信我的宝贝是最聪明的,一定能拼的很好,很快。”现在,这幅中国地图的拼图,雨嘉宝宝已经玩的非常熟练了,随便拿起一块,就知道应该放在哪,拼图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妈妈。而且,她也比较喜欢拼图,每次接触到新的拼图,她会自己学会找规律,慢慢拼。

其实,也有很多时候事情发生了,我内心却很模糊,不知道如何去正确引导。希望通过这次机会,能够向其他小朋友的家长多多学习。

家庭辅导里必须坚持的“三不”,你做到了吗?


天下父母都一样,都希望自己孩子能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一些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用心良苦,但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其实是家长忽略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如何搞好家庭辅导,建议必须坚持“三不”。

一、不当监工,引导孩子自觉学习

中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缺乏自制力,学习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一些家长在孩子学习时,便常常坐阵监督,孩子稍一走神、玩耍,家长便呵 斥、批评、甚至打骂。其实,孩子走神、玩耍是因为孩子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不是靠“盯”出来的,而是在严格有序的训练中形成的。家长 在辅导孩子时,首先要提出学习要求,让孩子心中有数。在孩子学习过程中,要经常提醒孩子按规范要求去做。特别是孩子学习环境发生变化时,家长要及时排除对 孩子学习习惯可能带来的干扰,坚定孩子的意志,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达到自觉、主动地学习。

二、不当帮工,鼓励孩子独立学习

现今的家庭辅导,大多集中在孩子们作业的解难答疑上。当孩子在做作业过程中遇到了不懂的问题时,家长大都帮助解答,并不厌其烦地讲给孩子听,直到孩子 听懂、会做为止。精辟、透彻的讲解,固然能使孩子恍然大悟,但往往是以牺牲孩子的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积极创新的机会为代价的。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依 赖心理,很少去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

三、不罚苦工,促使孩子愉快学习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是非常高的,为了孩子能考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在学校、社会大力提倡“减负”的情况下,一些家庭怕“减负”影响孩子的成绩,纷 纷“加负”,各类教辅图书市场火爆便是证明。在书山题海面前,孩子成了做题机器,整日生活在枯燥乏味、苦不堪言的题海中,其结果是渐渐使孩子丧失了学习兴 趣,甚至厌学,其实,孩子学习是有选择性的。他有兴趣的,就接受;没有兴趣的,他接受不了。西方国家的小学生之所以能写出洋洋万言的“我怎样看人类文 化”、“谈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太空去旅行”等个人研究报告,是因为这些创造性的作业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完成之后有一种成就感。兴趣是孩子探求 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只有使孩子感到学习的乐趣,才能保持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孩子学习主动了,学习效果便能提高;反之,学习就被动,而且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孩子的教育很关键,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前提下更要讲究方式和方法,以有效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孩子、教育孩子,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送孩子去幼儿园一定不要迟到


在幼儿园里经常会看到从早上8点15分早餐直到中午11点左右仍然有家长领着孩子姗姗来迟的情景。在有些家长看来,幼儿园不同于学校,没有什么纪律可言,想送孩子则送,想什么时候送就什么时候送,根本不用和老师打招呼。其实这样做对幼儿是不利的。

1、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时间观念较差,起居习惯需要大人帮助培养。如果做父母的经常睡懒觉,想什么时候送孩子就什么时候送孩子,必然会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行为拖拉、懒惰、缺乏时间观念,到了上小学就会很难适应纪律的约束。

2、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时,老师正在组织教育活动,一声“老师早上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迟到者身上,个别家长还可能在那里与孩子难舍难分。这样一来,不但教育活动被打扰,而且教育活动的时间也被侵占。

3、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家长送孩子晚了,孩子既得不到锻炼,又不能按时吃早餐,有的家长便从街上买包子或其他小食品给孩子吃。孩子吃过后,由于离幼儿园午饭的时间较近,必然会影响孩子的食欲。时间长了,幼儿的消化系统会受到影响。

小编点评

迟到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通病,时间观念不强的大人,一定要注意别把坏习惯传染给孩子。不要觉得这是小事,无关紧要,因为良好习惯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多加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吧,作为家长的你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爱动,不一定就是多动症


孩子爱动不一定就是多动症家里有个活跃的宝宝,总是好动,即使看动画片时也是手脚不停;一会儿没看住,就上了窗台。这让许多父母感到头疼:宝宝是不是患了“儿童多动症”?北京安定医院的郑毅教授提醒父母注意,儿童多动与多动症是有区别的。“不动”的多动症常被父母忽略郑教授说,有的孩子“不动”也是多动症。最新观点认为,多动症的核心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是次要的,即使没有身体多动的外在表现,只要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长期而明显,也应注意是否有多动症的可能。这种“不动”的多动症特别具有隐蔽性,往往不被父母们发现。据郑毅教授估计,在中国14岁以下的3亿儿童中多动症患儿约有1000万

,得到及时和正确诊治者不到10%。如果宝宝患有多动症却又没有得到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将来孩子还会产生厌学等问题,所以需要早期识别与防治。多动症患儿:男孩多于女孩多动症是指儿童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等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是颇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由于病因尚不清楚,所以临床表现多样。多动症一般在6岁前起病,患病者男孩多于女孩,诊断主要依据老师及父母提供的病史、临床表现形式和心理测验结果。郑教授说,我们可以把人的大脑的额叶皮质比喻为大脑的首席执行官,负责筛选、调节各种输入的感觉信息。正常情况下,这个“总分类机”吸收信息后,将它们进行综合,然后发送到合适的中心。这一切在一瞬间就可完成。而多动症患儿的这个首席执行官不够活跃,因此,他的大脑就缺乏正常恒定的排序、分类、抑制、聚焦的能力。因

为成堆的感觉信息没有被分类,这个人就好像被一股奔涌的洪水所控制。两大标准区分宝宝是淘气还是生病怎么才能找出多动症与这些偶然的症状之间的不同呢?这要根据强度与时间。许多儿童,尤其是男孩都表现出冲动的行为,如冒险、寻找刺激等,但多动症患儿所表现出的冲动行为强度要比正常儿童大得多,以至于他们没有时间来反省或改变自己的行为。另外便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许多父母和老师不知道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有多长,误认为课时规定为“45分钟”,孩子就应该能集中注意力至少“45分钟”,然而,科学的研究证实,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很短,而且极易受影响。一般情况下有效注意时间:5—7岁,15分钟;7—10岁,20分钟;10—12岁,25分钟;大于12岁可达30分钟以上。但年龄、发育状况、躯体因素、教育方式和刺激物新奇性均可影响孩子的注意力。五大原因造成儿童多动症郑教授分析,引起多动症的原因很多,目前仍无定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1.精神发育受损或成熟延迟。此类儿童行为较幼稚,动作笨拙,协调性差。孩子的母亲在孕期或围产期时并发症较多。2.遗传、素质因素。许多多动症儿童的父母小时候也多动;不少母亲反映患儿在胎儿期就好动,出生后好哭,入睡困难,进食不好,难以照顾。3.生物化学及代谢因素。经大量研究证实,多动症儿童中枢单胺类受体(一种神经介质,起传递大脑信息的作用,是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更新较慢;也有研究发现,维生素缺乏或某些食物添加剂或色素所致的代谢紊乱与儿童多动行为有关。

4.金属元素中毒。铅中毒是比较流行的理论,但并非同一种情况的孩子都多动,所以这一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5.社会、家庭、心理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破裂的家庭、父母性格不良、意外精神刺激等都易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九种表现可判断儿童多动症郑教授列出九种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

父母做到这四点 孩子以后一定孝顺!


父母最害怕的就是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孩子变成“白眼狼”,他们不知感恩,从不关心父母,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将得到的爱视作理所当然,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形,养出体贴孝顺的孩子?文中提到的这四点,看看你有没有做到。

1、看见并尊重孩子的情绪

或许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都能做的很好。孩子哭了就尽可能满足她的需求,孩子摔了也会心疼地抱她在怀里。可当孩子逐渐长大,我们却不太在乎她的内心感受了,取而代之是那些我们认为正确的事。

当我们不为周围所谓的“正确”观念所左右,而切实看到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会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当她经由自己体会到各种各样的情绪,也就具备体贴他人情绪的能力。

2、引导孩子去感受他人的情绪

心理学家说过:“规矩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础上。”这也是我在生活中遵循的一点。

当孩子在飞机上大声吵闹时,你不要生硬地告诉她“不可以”,而是向她解释:“你看周围的叔叔阿姨都在休息,宝宝这样大吼大叫,会打扰到他们的。当你不能好好休息时,你也会不开心的,对吗?”

这样的解释,虽不能保证次次有效,但至少你看到她开始在思考,不再一意孤行。

经常以这样的方式和她交流后,你会发现孩子开始对别人的情绪非常敏感。走在路上,会问你刚刚走过去的阿姨是生气了吗,看绘本时,也会指给你看这个小兔子很开心。

这样敏感的情绪察觉,是她能够体贴他人的基础。

3、学会表达并尊重自己的感受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好父母的定义似乎是,当双方需求产生冲突时,一切优先考虑孩子,做了父母若是还顾及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就是自私的表现。

看咱们的父母就知道,他们在这样的认知里习惯了不表达自己,可有时又不甘心,当子女没有达成期待,他们会抱怨其不孝顺不体贴。

当我们诚实地表达并尊重自己的感受时,也就给了孩子体贴的机会。这是亲子间幸福的交互。

4、生活点滴中引导孩子为他人着想

每次给孩子吃什么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引导孩子:“要留一个给爸爸,一个给妈妈,还有一个宝宝吃。”慢慢地,孩子也记住了,吃什么都会理所当然的想到爸妈。

在这样的教育下,心心爸就是一个非常感恩孝顺的人,不管他吃什么去哪里玩,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家人,并有机会会再带我们去体验一把。

因此,如果想要一件“贴心小棉袄”,而不是一只“白眼狼”,我们就需要看到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并且多引导他们去感受别人的情绪;同时还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能一味牺牲自己满足孩子,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引导他们为别人着想。

这样教出来的孩子肯定优秀,家长一定不能错过!


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成为爸爸妈妈想让他(她)成为的样子,只是这个打造的过程就在于您提供什么法则工具和环境给予孩子成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的家长一定要有所原则性和方法性,让孩子快乐学习、茁壮成才。

鱼缸法则孩子的成长也需要自由

一家公司里,几条小鱼放在一个鱼缸里,好几年,竟然还是那么小,于是人们认为,这鱼就是这种小个头。有一天,鱼缸被打破了,因为一时找不到鱼缸,于是,就把他们养在院子池塘里。没想这些鱼竟然疯了似的长的很大。

鱼需要自由的游动,即成长空间,人也是如此。我们常常帮孩子作出选择,选择学校,选择衣服,选择玩具等等,我们常常帮孩子作出回答。因此,孩子没有选择,没有思考。所以,他没有创新思维,也不会有太多尝试。你可以让他学到很多知识,你却无法让他举一反三,也无法让他有更好的想象力。

皮格马翁效应愿望,一步步积极进行

这个愿望,指的就是一个积极的期望带来积极的结果的效应。

罗森塔尔是20世纪美国的心理学家,皮格马翁是古希腊神话的主角。在皮格马翁神话里,他是赛甫路斯的国王,也是位雕像家。他爱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他期待她能接受他的爱。

他的执着的爱,感动了爱神,于是雕像活了,成了国王的妻子。于是有了今天的赛甫路斯人。神话终归博人一笑。而罗森塔尔的试验,却得出了这个效应。他对两组随意组合的学生分别给予积极和消极的评价。

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这种支持力量的核心,家人、朋友的期望支持也更有塑造力。在你挫折的时候,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成人,对这种力量都非常期待。反过来,缺少这种积极的期望与支持,他就变得消极,或者在挫折后一蹶不振。

狼性法则培养孩子的兴趣与好奇心

我们常说,学习靠的是兴趣。然而,兴趣来自哪里呢、好奇心的培养,就是让人对一件事物有了解的欲望,进而他就会深入探究、学习。

可想而知,如果对一件事没有了好奇心,人就不会主动的进行了解,这个原理,可以用于很多事物上。人与人之间,没有好奇,也许就没有深交;工作上,没有兴趣与好奇,也许不会有太多投入。

因而,保持你的兴趣和信心,做事情就会全身心投入,也会学到更多更好。研究结果表明,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的人,兴趣往往十分广泛,创造力也特别强。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满的动物,即使是熟悉的环境、事物,它们都不认为是理所当然。大自然的一个松果,一块鹿角,都是它们的玩具。小狼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我们的孩子,同样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之心,他们会玩一些各种各样的东西,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也会给出我们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正如小狼一样,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会很多东西。

然而,我们常常没有那样的开阔眼界,当他们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时,容易被我们苛责。最终,他们的好奇心慢慢减弱。

好奇心,可以说是跟注意力、反应力有关的东西,人一旦对外界没有好奇心,也就没有更多的注意力,对外界的反应也就变得缓慢迟钝。先不要说有多少创造力,单是在竞争的世界里,他们的生存也会受到挑战。

怎么样培养好奇心呢、假设一个公园,没有假山或房子屏障,没有曲折的道路,我们从外面就能一览无遗,那你就不会对它有多少兴趣。相反,正是有了这些,我们才愿意进去了解了解。这就是好奇心。

人对事物的好奇心是容易变化的,这也就不难解释一个人在同一个岗位做的越久,越难出成绩;婚姻的七年之痒问题;爱情的浪漫问题等等。同样的事物,加以变化,有时带上些游戏成分,结果就会变成积极的方面了。

愿望法则孩子的成长需要梦想

在一个关于“你长大了想做什么”的调查中,92.7%的学生是读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仅有7.3%的学生是周游世界、到外星球工作等回答。那么他们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呢?

在一个实验中,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问到中学生,一尖子生回答是“零”,一个调皮生说是“英文字母0”,却遭到老师的白眼。

最后问到一年级小学生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烧饼、是老师发怒时的眼睛。

这个实验的题目被命名为“人的想象力是怎么样丧失的”,非常贴切,当西方老师努力挖掘学生的想象力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在告诉孩子“标准答案”。当年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如今已经实现。没有很多失败的尝试,哪来今日的神话呢?

当我们跟孩子交待一件事时,不要急着教他怎么去做,你只需要告诉他应该做成什么样就行了,必要的,作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提醒。至于方法,让他们去想好了。而在这期间,我们只需要鼓励再鼓励。

南风效应南风与北风的启示

南风与北风打赌,看谁的力理更强大。他们约定,看谁能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北风冷冷的、张牙舞爪的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紧;南风出马了,它徐徐地吹,温暖地吹,直到风和日丽,行人都脱掉大衣。

南风胜利了。那么,南风为什么胜利了呢?因为它让人们的行为是自觉的。这种启发人们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达到目的的做法,被称作“南风效应”。

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任何错误,只要悔改,总可以回头。当小家伙不小心把牛奶弄倒在地上时,妈妈温和的说:这真是个漂亮的牛奶海洋。并进而告诉孩子,牛奶海洋虽然漂亮,但地板却要受罪了,她跟孩子一起把地板擦干净了,并告诉孩子正确的拿牛奶方法。

心理学家说,一个错误一旦发生,就算再发火,它也发生了,我们要做的是,如何避免重复犯这个错误,并要收拾这个错误带来的残局。

了解事情的情况,并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我们只是为了解决问题,哪怕是错误,而不是为了生一时之气,而让错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另一方面,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的一切都在尝试与成长的阶段,多加宽容,注重引导,不正是我们都需要的。而如果,孩子并不喜欢与信任你,你说的一切都很难奏效了。

一定不要当着孩子做这5件事


一定不要当着孩子做这5件事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

父母个人的言行,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

01

不当着孩子的面挖苦另一半

我们经常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说起另一半的不好,比如:

“你爸爸就是一个甩手掌柜,油瓶子倒了,都不带扶一下的,真是懒死了!”

“这辈子跟你爸没享一天福,要不是你,我早就跟他离婚了。”

“你妈妈又蠢又笨,人的头,猪的脑子!”

“你妈妈整天跟个机关枪一样,唠唠叨叨的。”

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地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斥另一方,对孩子而言,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而且,当一方或双方习惯性地在孩子面前奚落、攻击对方,不仅会给孩子错误的示范,会让他轻易就认可了父母的“负面评价”,对父亲或母亲带有偏见,还会让孩子感到左右为难,对父母都不满。

如果父母因为互相攻击而关系失和,甚至会让孩子排斥婚姻,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感。

02

不当着孩子的面破坏规则

现在好多人都说,现在的熊孩子真是被人宠坏了,一点儿规矩都没有。其实仔细想想,孩子身上出现的行为,大多都能在大人身上找到影子。

同事王姐,从来都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人,过马路很少看红绿灯,没有车或是车流量少的时候,干脆直接冲过去。现在又出了“礼让行人”的政策,王姐更加肆无忌惮。

然而前几天,我们一起过马路的时候,王姐却是破天荒地等绿灯。她说,有一次和儿子一起过马路时,儿子看着附近没有行车,便打算一路小跑到马路对面。结果刚走到半路,突然一辆出租车飞奔而来。她当时吓得真是七魂没了六魂,还好司机及时刹车。当然,也免不了一顿谩骂。

王姐反思道,正是因为在儿子面前没有做好榜样,所以才会让孩子受到了错误的引诱。

不仅仅是过马路,还有家长与孩子逛超市时,本来约定只买一样玩具一样零食,但在孩子的哭闹下,父母就妥协让步了,把孩子喜欢的玩具和零食全部买下。这样成功了几次后,孩子内在感知的“规则”就变了:哭闹,或发脾气,就能得手。

没有规则感的孩子,一到了集体生活中或步入社会,就会发现外部强调的规则感和他已经形成的规则感,是相悖的。他们的内心肯定是焦躁不安,缺乏安全感,无所适从,却不知道怎么处理。

所以父母要马上停止破坏规则的行为,不要害了你最爱的孩子!

03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抱怨

作家刘继荣说,曾经听到儿子和同学打电话聊天:“我没有幸福感,哪里能笑得出来,人生真正苦……”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她打了个寒颤,不晓得儿子怎么会变得如此消极悲观。

于是,她对着老公大发牢骚,抱怨老公常年在外,什么也帮不到她。老公却笑着说,儿子的这些坏情绪都是从她身上学来的。

刘继荣这才反应过来:儿子说的那些话,正是她的口头禅啊!每天下班后,她都是苦着一张脸回家。晚饭后,就与朋友通电话,从小职员的难,说到兼职主妇的累。诉够了苦,这一日也算交代完毕。

天天年年,一成不变的怨妇联播,不经意间,还把抑郁传染给了儿子。没有幸福感的父母,怎么会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呢?

抱怨,是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它会悄然无息地潜入你的生活,吞没你的好心情,毁掉你的人生。偶尔抱怨,是一种情绪发泄;但无休止的抱怨,只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更消极。

层次高的父母,从不当着孩子面抱怨。牢骚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是怨天尤人。

04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哭穷

很多年前,作家谢可慧在医院排队看病,排在她前面的是一个小姑娘。小姑娘的母亲一直在斥责自己的女儿,为什么把眼睛搞近视了。小姑娘很委屈,一直哭,她的母亲也哭:你怎么把眼睛搞近视了,我辛辛苦苦地把你养大,你还让我给你配眼镜你知不知道这都是钱呐!一边说,还一边推自己的女儿。

小姑娘被自己的母亲说着,哭着跑了。

谢可慧说,她不知道她们家是不是过得很辛苦,但在众目睽睽之下,斥责自己的女儿,诉说自己的辛苦,认为自己的不幸福都是来源于自己的女儿,实在不是那么体面。

睿妈曾经听到一个母亲这样说:不要随便向孩子诉苦,因为你会发现,你无意间的诉苦,会让孩子形成无形的压力。而你永远不知道,这样的压力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有智慧的父母,从不会向孩子诉苦。

05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有这么一个心理案例。

一个非常勇猛的警察,能力很强,抓匪徒从来不会失手。唯一的一次,是因为匪徒爬上了一个很高很高的建筑物,而这个警察又恐高。

警察找来了心理医生为他做心理辅导,沟通之后,心理医生发现警察恐高是因为,当他还是个婴儿在摇篮里的时候,他爸爸妈妈就老站在摇篮旁边吵架。因此,警察落下了恐高的阴影。

这个心理案例也许听起来有些可笑,但是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都说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其实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学着观察身边的人,观察所处的世界了。

知乎上有一个网友说,她的爸爸妈妈吵架时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说一些狠话,面目狰狞,在她看来一点儿都不亚于恐怖片。可见,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伤害和冲击力。

其实婚姻就像钟摆,时好时坏是常态,难免吵架。但是有智慧的父母,从不当着孩子的面吵,即使吵架,也会手拉着手吵架,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家教知识:在6岁前一定让孩子学的规矩!


家教知识:在6岁前一定让孩子学的规矩!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要想孩子能够很有规矩的长大,爸爸妈妈们首先要做好孩子的工作。在日常生活里面,爸爸妈妈与孩子朝夕相处,爸爸妈妈既是孩子的榜样,同时还是检测人员,时刻关注着孩子的行为,帮他们设立边界、哪里做得不对的话及时纠正。孩子会把从爸爸妈妈身上看到、学到的规矩,逐渐转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到了七岁,上了小学,开始真正的校园生活,哪些规则的建立能够让孩子在学校生活中更加自在、更加能够表现自己呢?接下来就给爸爸妈妈们7个建议。

自己的事自己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学着做事,7岁前孩子的自理能力已经足够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就像是自己穿衣洗漱、铺床叠被、收拾物品、然后自己给自己定一些目标,接着完成。在孩子学会自理之前,爸爸妈妈一定要学会放手,把这些时间用来指导孩子应该怎么去做,并且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教会他们改正。

举止文明。文明的举止是对每个人的最基本要求,一般都包括不随地吐痰和便溺,在人多的地方不大喊大叫、遵守交通规则、不能够乱插队、不为个人方便妨碍公共利益等。要是想让孩子能够遵守这些规矩的话,爸爸妈妈第一要时刻注意自己是都遵守了这些规定。

分内的事必须做。大人要工作,小孩要上学,这既是大家的义务,也是大家一定要去做的事情。因此,要是孩子闹脾气,不想去幼儿园,集体活动不管兴趣就不想参加,报了自己喜欢的兴趣班随意打退堂鼓,爸爸妈妈们要好好注意。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和退却心理,爸爸妈妈最好是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帮他们克服。

学会等待。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应该让孩子学习等待,这样子可以慢慢加强孩子的忍耐力、耐性及坚毅能力。就像是做完了手头的事情才可以去玩、周末才可以去游乐园。刚开始时可先等1分钟,然后再增加到3分钟、5分钟……爸爸妈妈们可以把时间换成一些孩子喜欢的语言,将等待时间形象化,这样子孩子就会更加有耐心了。

遵守时间。合理的生活安排、规律的作息能够增强孩子的秩序感,树立时间观念,提高做事效率。可是孩子往往有自己的想法,不会遵守既定的时间。爸爸妈妈以身作则的同时,也可以慢慢培养孩子,可以先跟孩子说:“请你10分钟后关掉电视”、“再睡20分钟就得起床了”,让孩子逐渐做好准备。

尊重他人,不任性。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跟孩子是一样的,所以从小就应该告诉孩子在家尊敬长辈,要是长辈没有让自己的要求实现也不能够乱发脾气;在学校尊重老师、小朋友,跟别的孩子一件不一样的话不能乱发脾气,做错事要向他人道歉。7、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帮孩子建立物权意识,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够自己喜欢就随便拿,自己的东西的话,可以按照自己的喜欢来玩;对于公共物品,从哪里拿的要放回哪里,要排队去使用,要是别人比你先去拿,那么就等等;想要别人的东西的时候,要征求所有者同意,才可以动别人的东西,也要学会先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养育孩子必须坚持一定的准则》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留一定的时间给孩子 导读:通过父母的启发与教育,孩子们一旦拥有某一知识和懂得某一道理,自然就会主动地也可以说是下意识地运用它们并教育自己。 亲子沟通之做个好妈咪-每天留出时间给孩子,做个一分钟妈咪:一分钟的威力是很巨大的...
    2021-08-17 阅读全文
  • 幼教随笔: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坚持 “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长期的,教师针对不良的行为都应加以制止,引导及帮助其纠正。 配乐故事《梨子小提琴》欣赏过程中,幼儿对于狐狸不吃小鸡,狮子不吃兔子...
    2021-08-07 阅读全文
  • 独处的孩子不一定孤独 毛毛,5岁,幼儿园中班,饱满的额头,乌黑的大眼睛,一看就很机灵的样子。可最近妈妈却有些担心毛毛,因为毛毛喜欢上了“孤独”,经常会一个人陷入若有所思的状态中,好几次妈妈看到他独自坐在地上不知道在摆弄什么...
    2022-01-20 阅读全文
  • 孩子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 导读:在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该国政府和教育机构问卷调查显示,有一成中小学生处于抑郁状态。研究人员选取了北海道千岁市的616名小学生和122名初一学生,结果发现,31人患有轻度的抑郁症和躁郁症。日本...
    2021-10-06 阅读全文
  • 育儿小故事:给予孩子一定的建议 谈起育儿的心得体会,作为家长,我感觉有点惭愧。在雨嘉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事情我没有刻意的去教她怎样做,只是在有些时候事情发生了,会适当给予孩子一定的建议,更多时候是比较放手的。下面我就举两个例子,和...
    2020-10-12 阅读全文

导读:通过父母的启发与教育,孩子们一旦拥有某一知识和懂得某一道理,自然就会主动地也可以说是下意识地运用它们并教育自己。 亲子沟通之做个好妈咪-每天留出时间给孩子,做个一分钟妈咪:一分钟的威力是很巨大的...

2021-08-17 阅读全文

“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长期的,教师针对不良的行为都应加以制止,引导及帮助其纠正。 配乐故事《梨子小提琴》欣赏过程中,幼儿对于狐狸不吃小鸡,狮子不吃兔子...

2021-08-07 阅读全文

毛毛,5岁,幼儿园中班,饱满的额头,乌黑的大眼睛,一看就很机灵的样子。可最近妈妈却有些担心毛毛,因为毛毛喜欢上了“孤独”,经常会一个人陷入若有所思的状态中,好几次妈妈看到他独自坐在地上不知道在摆弄什么...

2022-01-20 阅读全文

导读:在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该国政府和教育机构问卷调查显示,有一成中小学生处于抑郁状态。研究人员选取了北海道千岁市的616名小学生和122名初一学生,结果发现,31人患有轻度的抑郁症和躁郁症。日本...

2021-10-06 阅读全文

谈起育儿的心得体会,作为家长,我感觉有点惭愧。在雨嘉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事情我没有刻意的去教她怎样做,只是在有些时候事情发生了,会适当给予孩子一定的建议,更多时候是比较放手的。下面我就举两个例子,和...

2020-10-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