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巧发指令
发布时间:2021-02-18 给幼儿讲故事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老师给家长道歉 最近发现班上的孩子在练习踏步走时动作总是懒洋洋的,早上晨锻炼,听着有节奏的音乐声踏步走,孩子们好象还是提不起精神,任凭我再三强调“用力些”、“看谁走得最象解放军”,效果还是不太理想。又如,小朋友在盥洗时,很多孩子在洗手时,往往打开水龙头后小手在水龙头下冲一冲就好了,“洗洗干净”“多搓搓”的话语,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我发现如果对孩子的指令再明确、细化些,孩子的注意力就会明显变集中。如果每次的指示能在本质不变的前提下,言辞稍有些变化,孩子会更感兴趣。
于是我就在一些活动中做了尝试。比如,我把踏步走的指令改为“小脚抬高,一二一;手臂摆起,一二一,小胸挺起,一二一。”指令发出后,孩子们的动作果然精神、有力多了。洗手时,我把“小手洗干净”改成了“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窝窝里也搓搓”;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把蜡笔收拾摆放整齐,我的指令是“蜡笔宝宝要回家了,请你把蜡笔宝宝一个一个送回家。”“看看还有哪个蜡笔宝宝没回家的。”在游戏活动时,我把“不要大声说话”“不要在教室里奔跑”的指令改成了“凑着耳朵轻轻说”“一步一步慢慢走”。在这样的指令声中,效果明显,孩子们兴趣浓厚,一点也不觉得是命令,好像还是在做游戏。(Xd63.com 心得体会大全)
孩子这些个体是特殊的,我们在组织孩子进行各种活动时,发出的指令一定要明确到位具体细化,要让幼儿能真正的理解,这样孩子才能按照规则去执行,虽然这样老师讲的话可能就会比较多,但是能让孩子对活动积极投入参与,开心的活动,这才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主旨。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给孩子发奖品
近几年来,好象分发奖品成了一种风气。孩子甚至会自行索要奖品,同老师讨价还价。到底发什么样的奖品合适呢?以下罗列几种常见的奖品简单分析一下。传统的奖品。小红花、铅笔、笔记本是几中传统的奖品。在孩子的眼里,得到奖品很光荣的事情。它是对自我表现的一种肯定,但是铅笔、笔记本这种奖励主要在小学,幼儿园很少用,小红花幼儿园现在用的也很少,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了。口头表扬。口头表扬不是什么物质奖品,但是应用最广,基本没什么成本(主要是老师观察孩子的时间成本)。口头表扬是需要技巧的。表扬孩子一定要真诚、到位。敷衍的表扬没有价值,泛泛的表扬不能传达正确信息。比如孩子问“老师好”,你表扬“好孩子”,错!是有礼貌的孩子。体态表扬。比如拍拍孩子头(大班以下适用)、拍拍孩子后背、对孩子竖起大拇指、拥抱亲吻等等,都是有效的奖励方式。孩子也愿意接受。不要吝惜你的体态表扬,孩子可能会记一辈子的。当孩子在成人之后还常想起小时候老师的温馨接触,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粘贴。小粘贴是最受孩子欢迎的。这个一定程度上是受小学生的影响。粘贴涵盖内容十分广泛,有动画片的各种形象,也有成人化的符号表征,如美女、恐龙、红心、星星等等。价格便宜,孩子喜闻乐见,效果不错。问题是背面的胶据说对孩子健康有害,一定要注意不要贴在皮肤上。机会。机会包括表现机会、表演机会、劳动机会。某孩子不自信,背后做个准备,让他回答问题,大加鼓励,是一种表现机会。讲故事时,让表现好的孩子或者有针对性缺陷的孩子做故事的主角,是一种的表现机会。做值日、整理教室,孩子们争着做,是很好的劳动机会。运用此法一定要一碗水端平,机会均等。手工作品。比如泥工、纸工作品。我经常做一些折纸作品,象飞机、飞鹤、恐龙、六角形礼品盒、太阳花等等,作为奖品奖励给孩子。容易达到的目标就奖励简单的,需要付出特别努力的目标就奖励个复杂的,能力特别弱的孩子不能忽视就奖励别致的,孩子都很高兴。鼓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只要有颗仁爱之心,自然就会找到合适的奖品。
给孩子设计发型
幼儿园里的平凡小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从幼儿的生活起居到幼儿的教育教学,都需要幼儿园老师的参与。梳头就是件最不起眼儿的事情,是我们幼儿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我们班女孩子基本都留着长头发,每次午睡以后,我都要给她们重新梳头。时间一长,我就烦,觉得太无聊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一篇《教你做漂亮发型》,里面的发型很简单很漂亮,手一痒,我就学了几款,第二天午睡结束后,我就给我们班的小公主们设计发型。刚给“小美女”董怡萱梳完,就听见“小喇叭”何蕾说:“董怡萱,佳丽老师给你梳得头发真好看,不信你到镜子前面看看去。”董怡萱带着怀疑的表情,边走边用小手仔细地摸着梳好的辫子,当她看到自己漂亮的发型时,小嘴不自觉地翘了起来,蹦蹦跳跳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我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竟是这样的喜欢。看到小公主们边用小手小心翼翼地摸着梳好的辫子,边开心的讨论着自己的发型,感觉自己好有成就感,就让这种小小的成就成为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吧。之后的日子里,我每天都为小公主们变化着不同的发型,每次梳好发型以后,小公主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小动作,那就是边走回自己的座位,边用小手仔细地摸着梳好的头发。等回到座位上以后,有些还不会忘记问一问身边的好朋友:“你看,我的发型漂亮吧?”得到别人的肯定自然是美滋滋地笑上好一阵。现在孩子们都喜欢我为她们设计的发型,一次我借机教育了他们一番。我说:“喜欢让老师梳头很好,不过,小朋友必须做到,在家要听大人的话,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来做,而且还要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搬凳子,拿筷子,擦桌子,捶捶背等等,这样呢,老师才会喜欢你,才愿意帮你们梳出各式各样漂亮的发型,你们能做到吗?”“能!”这是来自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快乐的回答。
巧妙指导,快乐学习
午睡起床时间到了,我来到幼儿寝室,只见孩子们一个个跟“熊宝宝”似的呼呼作响,睡得香极了。
我轻轻地叫了一声:“小朋友们,天亮了,该起床了。
”有几个早醒了的幼儿便一咕碌爬了起来,其余的幼儿便一边伸着懒腰一边嘟囔着:“老师,我还想睡。
”有几个懒虫甚至连眼睛都不睁开,转过身接着又睡着了,这么冷的天,被子里实在太舒服了。
于是我又故意对着那些醒了的幼儿说:“熊宝宝们,我们来穿衣服比赛好不好?”只听见一声:“好!”“熊宝宝”们一个个从被子里爬了出来,他们拿着衣服个个准备好了,只等我一声令下。
我举起右手做好发令的姿势说声“开始”。
只见他们有的拎着衣服领子、有的拿着衣服袖子、有的提着衣服帽子,各种穿衣服的动作都用上了。
可有几个小朋友象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地拎着衣服来到我跟前说:“老师,我不会穿。
”我接过衣服正准备帮他们穿上时,转念一想,可不能这样挫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教他们穿衣服呢。
我说:“你们看老师怎么穿,好吗?”我把外套脱了下来,双手抓着衣领把衣服背面对着自己,一边示范一边念着:“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
”小朋友的注意全都集中在我身上了,一个个在认真地学着,我便让幼儿跟我一起边念儿歌一边学穿衣服。
几分钟以后,大部分幼儿穿戴整齐地出现在我跟前,个个得意地说:“老师,我自己穿的。
”我忙说上一句“真棒!”在活动中,只要我们寻找更多的机会,运用更多的方法,,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锻炼提升。
请不要命令孩子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请不要命令孩子”!
在幼儿园中经常听到有的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不许打架,某某小朋友不许爬那么高,不许和小朋友摔跤,不许倒爬滑梯,不许……
殊不知,越是老师禁止的事,孩子越是感兴趣,而且还是屡禁屡犯。
以前我也跟其他老师一样,经常对孩子们下不许这样,不许那样的“命令”。
直到发生了“爬大门”事件以后,我才对自己的有些做法进行了反思和改变。
有一天,课外活动时,小班老师带着孩子们上厕所,军军小朋友趁带班老师上厕所的时候,爬到了大门上,还一边爬,一边高兴地喊着:“我爬上来了,我爬上来了。
”下边的孩子还高兴地为他喊“加油”。
听到孩子们的欢呼声,我推门一看,本能的大叫起来:“小心,不许爬大门。
”孩子们被我的喊声震住了,小脑袋一齐转向我,再看军军惊慌地差点采空,我被下出了一身冷汗,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赶紧跑过去把军军抱了下来,军军早已吓的脸发黄,低着头怯怯地说:“老师,我错了,我再也不爬大门了。
”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但想想自己当时的表现,想想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再想想军军当时的惊慌,觉得自己当时的确欠冷静。
如果当时自己沉住气,用温和的语气把军军叫下来,然后再慢慢进行教育,说明爬大门的危险性,就不会出现那惊险的一幕了。
那件事过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老师不能一看到孩子们的危险举动,就不考虑后果对其大喊大叫,而应该内急外缓,既要保证幼儿的安全,又要考虑到教育效果。
还有,在日常活动中不能只考虑到孩子们的安全,而限制他们平时一些喜欢的动作。
当甜甜高兴的尝试他的新发明游戏时,我担心地说:“甜甜,小心,不许玩危险游戏。
”当浩浩往攀登架的高处爬时,我一脸的惊慌,“浩浩,当心,不许爬太高。
”虽然是好意,但有时也会阻碍孩子挑战自我的机会,限制孩子的自主发展。
作为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方法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又暗中关注,让孩子体会自主探索的快乐。
既要想到儿童观,科学观,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遇事要冷静;既要做幼儿活动的观察者、适时的指导者、支持者,又要把和蔼可亲的美好形象留给孩子们。
而不是用强制性的语言去命令他们。
不知道本文“请不要命令孩子”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教师指令与幼儿关系
幼儿一日活动中要学的知识很多,如果顺利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是让幼儿和谐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对幼儿有引导作用的活动。
在活动中应该更多的让教师起引导作用。
因为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引导幼儿学习趋向的重要导师。
教师的指令也至关重要,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补充,这能是教育教学直接或间接的让孩子们懂得、接受。
同样教师的专业技能也需要不仅同层次的提升。
在专业能力方面充分体现了幼儿园教育的突出特点和保教工作的基本任务,特别强调的就是幼儿园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的合理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恰当计划与实施能力等。
幼儿园教师要将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并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掌握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体特点,重视生活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一日生活安排、游戏与教育活动,班级管理知识与方法等。
正确、有效的教师指令可以是幼儿在健康、快乐的氛围中成长,希望我们的指令能够真正有意义的发挥它的意义和价值。
巧出妙招,教孩子合群
:刚入园的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咬人、打人、抢东西、抢玩具的现象普遍存在,时有发生。这与家长的溺爱、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关,也与孩子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又不会用语言去表达,于是就靠这些攻击性的行为去寻求解决,对于这些行为,需要我们老师特别的注意去帮助幼儿。
解决的方法:
1、鼓励表杨法:
鼓励表扬对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让刚入园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对她的爱,对他多进行肢体上的接触,抱抱他,与他玩“亲亲宝贝”的游戏。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幼儿,一有积极行为就对其进行表扬,经常用“你真棒”“老师喜欢你”等积极的语言来激励孩子,让他们意识到老师喜欢我,消除他们对老师的陌生感,从而对老师产生依恋和信任。
2、引导教育法
面对幼儿抢玩具抢东西的现象,在玩具区相同的玩具我们准备了许多,以保证每个孩子都有玩具玩,教师也可以帮助协调和小朋友的关系,教给他一些和小朋友交往的方法和技能,比如学会用协商的口气跟对方说:“给我玩会儿好吗?”或咱俩换着玩,好吗?”同时,在和家长的交谈中告诉家长多带孩子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并给孩子以正面引导,以促进孩子的交往能力。
3、信任尊重,家园共育法
对于咬人打人的幼儿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后得知,大多是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有关。知道原因所在,我们指导家长采用正确的教养方法,既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满足正当要求,又要抵制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耐心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良好品德与生活习惯,绝不无原则的迁就让步,不允许孩子用咬人打人作为满足需要的手段,同时要与家长达到一致:奖罚分明孩子在园(家)时,进步了表扬,错了批评,不怕孩子哭闹。用不“咬人打人”的方法解决问题时给予适当奖励。每天当着孩子的面和老师交流孩子在园(家)的情况。我们做到了家园一致,统一教育方法,要求与评价一样,教育效果明显好转。
透过《指南》看孩子
小班区域活动中的建构区:晨晨、超超和新焱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数字火车的拼搭。晨晨和新焱一起拼,而超超则自己拼搭。很快,超超的作品完成了,用没有轮胎的一节节小车厢拼成了一座高高的长筒状楼房。超超问新焱:“你们拼的是什么?”新焱骄傲地说:“火车呀!你看我们的火车多长呀。”超超问:“你们的火车有多少车厢呀?”新焱和晨晨都茫然的摇了摇头,超超说:“我帮你们数数吧?”新焱点点头,超超开始数数:“1、2、3、4、7、9、10(后面虽然数的不对,但前面却是手口一致点数的),哎,不对,这两个有车轮的车厢怎么能在摞在一起呢?”晨晨同意的点点头,然后开始动手拆装,但拆的手法不对,小车厢不但没有拆下来,整列火车都变得歪歪扭扭了,“你别动了,再动火车都被你弄坏了。”新焱着急的边喊边把小车厢整理好。看我在旁边看,超超把求助的目光看向我,我只好接招:“我们一起数一数有几节车厢好吗?”手口一致的点数,孩子们数的很好。后面的收材料中,晨晨拆车厢的动作明显熟练许多。
从中,我发现孩子学习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在与同伴的合作中相互学习。
2、无意识学习与有意识学习相结合;无意识学习占优势,有意识学习效果更好。
3、语言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孩子在无意识中获取知识与本领。
4、遇到问题时想办法解决,能用简单的语言、眼神、动作等向同伴、老师处获取帮助求助,但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5、模仿能力进一步增强(拆小车厢的动作)。
您关注乖巧的孩子吗?
在幼儿园每个班级里,有着各种个性的孩子,有特别聪明的,有特别顽皮的,还有特别乖巧的。
老师关注最多的是最聪明的和最顽皮的,聪明的孩子在课堂上总能很好地和老师互动,顽皮的孩子也常会使得老师头痛,就是那个乖巧的孩子,老师常会忽略,认为他(她)很乖,不用老师操心的。
班上曹洁就是一个特别乖巧的孩子,上课安静、写字认真、吃饭好,连户外活动时都很乖巧,在老师眼中就是一个乖乖女,是那种不用操心的类型,但是她不善于表达自己。
一天下午我姐织孩子进行有趣的谈话,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着家里好玩的事情,孩子们很开心,为了奖励他们,我说:“你们表现不错,来,蒋老师抱一下、亲一个。
”孩子们一听,一下子涌向了我,我一个个抱了抱、亲了亲,活动结束了,只见曹洁坐在一旁掉眼泪,“你怎么了?”“老师,你还没有抱我呢?”哦!因为她乖,不主动,老师倒真是忽视了她。
“来,老师抱一抱。
”她笑了……是啊!我们应该时常关注身边那个乖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