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小妙招帮助宝宝学好数学
发布时间:2021-02-12 幼儿园小班数学优秀说课稿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 幼儿园小班数学分饼干说课稿从小开始锻炼宝宝的智力有助于提高宝宝的学习能力,以下10个妙招锻炼宝宝,帮助宝宝学好数据。
1.丰富而生动的语言
平时在和宝宝说话的时候,可以多用一些这样的词汇,例如空的和满的、大的和小的、轻的和重的、长的和短的、多的和少的等。还有一些像1本书、2堆花生、3扇门等词汇也可以经常使用。
2.机械地记忆
最初可以让宝宝机械地记忆数字,换句话说,只是先学习数字而不用明白具体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和宝宝唱数字歌、读数字歌谣、玩手指游戏、或者数数你周围的东西,这些都可以帮助宝宝机械地学习数字和记忆数字的顺序。像“你拍一,我拍一”,还有“1、2、3、4、5,上山打老虎”这类的歌谣,都是非常古老而又有效的学习数字的歌谣。
3.有目的、有指代性地数数
这种学习可以这样进行:例如,拿出2个苹果教宝宝学习"2",让宝宝理解数字"2"所指代的是2个物体。开始可以先用2个或3个物体让宝宝认识1、2、3,而后逐步增加物体的数量,让宝宝学习更多的数字。
4.理解数字的含义
把3个小碗(或其他物体)一字排开放在宝宝面前,数1时,让他摸摸第一个小碗;数2时,摸摸第二个;数3时,摸摸第三个,停止数数,让宝宝理解"3"代表这一堆小碗的数量是"3"个,从而理解数字的具体含义。
5.加加减减
在一些简单的故事中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拿着兔妈妈和兔宝宝们在地里吃胡萝卜的小卡片问他,我们数数这里有几只兔宝宝,好不好?等宝宝正确地数出之后,用另一张纸遮挡住其中的2只,再问宝宝这时还有几只兔宝宝在吃胡萝卜等。
6.示范分类
在宝宝面前摆放一些红色和绿色的小碗,让他把红颜色的放在一边,绿颜色的放到另一边。想要让孩子得到这方面的锻炼,你还可以鼓励他为自己熟悉的物品分类:把蜡笔按颜色分,硬币按大小分,衣服按种类和颜色分等。
7.比较
有没有尝试过让宝宝告诉你,什么是大点的,什么是小点的;什么是轻点的,什么是重点的;什么是软的,什么是硬的。借助这种方法,你可以教他学会比较。例如,2只大小不同的鞋子;3块大、中、小不同的积木。先从2个开始学习,逐渐增加数量,慢慢学习按大小、轻重排列比较。
8.猜猜看
猜谜是非常受宝宝欢迎的一种游戏方式,可以随时进行。例如,和宝宝一起时,在手里放几个硬币,让宝宝猜猜是几个;或者挑好水果在称重前先让他猜猜有多重;也可以把10个小扣子放到小瓶子里,让宝宝猜猜有几个。
9.分类和排序
找一些各种颜色的塑料小杯子给宝宝玩,先把所有的红杯子排一起,后面排所有的蓝杯子;或者先把1个绿杯子排第一,2个黄杯子排后面,再排1个绿杯子,然后再是2个黄杯子等,诸如此类的游戏可以帮助宝宝学习分类和排序的方法。
10.练习测量
测量也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数学概念,例如当你在厨房里做饭时,让身边的宝宝帮你往锅里放一小勺盐;或者洗澡时,让宝宝倒一小盖子的浴液到浴缸里;或者收拾洗干净的衣服时,让宝宝自己拿一个软尺子量一量他裤子和上衣的长短等。
Tips:玩纸牌,轻松认数字【www.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裁出一些大小一样的小纸片,在纸片上写上数字,教宝宝玩数字纸牌游戏--拿出一张纸牌,让宝宝说出上面的数字;或者你说一个数字,让宝宝把这张数字从纸牌中挑出来。也可以利用家里的扑克牌,每张牌上不但有数字,还有代表数字的图案,不管宝宝是不是说对了,照着图案数数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早期教育:帮助宝宝走路的几个小妙招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帮助宝宝走路的几个小妙招,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孩子学会走路是人生中非常关键的一步,但是很多孩子学习走路真的费了老大的劲了,接下来就跟大家说说帮助孩子学习走路的十条建议。
1、要学会爬行
爬行能够让孩子的腿部肌肉得到锻炼,对孩子学习走路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所以,最好是经常性让孩子在地板或硬的垫子爬行,可以在孩子前面放一些玩具来引诱孩子爬过去。
2、多让孩子练习
千万不要一直把宝宝困在一个地方,最好是能够让宝宝多多只有活动一下,让宝宝自己四处走走,探索一下这个世界。爸爸妈妈要把杂物清理干净,防止宝宝出现意外情况。
3.尝试下仰卧起坐
要是想让宝宝的肌肉得到锻炼,最好是能够和宝宝一起做一些仰卧起坐运动。
宝宝仰卧,妈妈可以配合着宝宝做以下的动作:坐起——站立——坐下——躺下,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就可以了。不过,妈妈要知道的还是,在拉着宝宝的手的时候不要太过于用力,不然可能会造成宝宝脱臼。
4、让孩子学会站起来
宝宝一开始的时候会因为害怕,所以会不想要放手站起来,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些需要两只手拿的玩具,这样可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放开手,然后站起来。爸爸妈妈也可以把玩具放在另一边,吸引宝宝转过身来。
5、蹬蹬腿脚
双手托住宝宝的腋下,让宝宝能够在空中做蹬腿弹跳动作,这样对宝宝的腿部有好处。
6、用玩具来吸引孩子
站起来才能够走路,所以可以把孩子喜欢的玩具放在沙发上,这样能够鼓励孩子慢慢站起来拿玩具,或者爸爸妈妈可以手拿着玩具,这样能够鼓励孩子攀爬。
7、给孩子补充足够的影响
多给宝宝吃含钙食物,确保宝宝的骨骼发育良好。
8、扶走训练
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扶着东西走路,比方说让孩子扶着墙面、沙发、茶几、小床等等,爸爸妈妈子啊一旁做好保护就可以了,也可以拉着宝宝的胳膊,让宝宝慢慢往前走。接着慢慢放手,让宝宝能够自己走路,也可以在边上喊一二一,让孩子充满兴趣。
另外,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不要牵拉或提起宝宝的前臂让他行走,不然宝宝可能会出现脱臼的情况。
9、多鼓励孩子
宝宝学走路时,肯定会遇到摔倒的情况。爸爸妈妈不要太紧张了,这样反而会让宝宝不敢去学走路。所以,当宝宝摔倒的时候,妈妈一定要多多安抚和鼓励,这样才能够让宝宝有安全感。
10、在孩子前方引导
在宝宝会扶着东西走路的时候,爸爸妈妈不妨蹲在宝宝的前方,鼓励宝宝走路,一步两步,让宝宝坚持走下去。
孩子学会走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爸爸妈妈一定要有耐心,慢慢锻炼宝宝。
专家支招帮助害羞宝宝
宝宝的性格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孩子从小就像一个外交家一样厉害,然而有的孩子却只是一个害羞的小公主。对于上面所说的两类孩子肯定害羞的小公主不太受欢迎,家长们如何才能让害羞的孩子变得想外交家一样呢。
1、无论何时,我们都有责任让孩子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颖颖家来客人了,妈妈鼓励颖颖跟阿姨打招呼。颖颖羞红了脸,好久才说出“阿姨好”,妈妈提示颖颖说:“大点声宝贝,阿姨没听见。”这时,羞红了脸的颖颖扭头就跑了。
妈妈笔记:
当孩子表现出进步的时候应该及时肯定,见好就收,让孩子获得成就感,下次才能更进一步。如果父母要求太高,乘胜追击,很有可能孩子就逃避了。
2、让家成为爱的堡垒
顺顺是个乖巧的小姑娘,在家里口齿伶俐,但是出门后却不爱说话。妈妈并不着急,耐心、平和地对待顺顺的表现,鼓励顺顺的每次努力,欣赏她的独特和可爱,这让顺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自我感觉。
每次去超市、商场,妈妈都不忘记带上顺顺。妈妈明白,每一次出行顺顺都有很多机会去跟人交流:帮妈妈付账,找阿姨称东西,帮妈妈要餐巾纸……叔叔、阿姨们一次次地称赞,妈妈心里偷着乐,顺顺也乐此不疲,每次都满意而回:“妈妈,完成任务了!”
妈妈笔记:
温和、有耐心的父母和老师,有安全感的家庭,有归属感的幼儿园和学校,是帮助孩子克服害羞最基本的良方。
行动第一。不要怕麻烦,在一点一滴中慢慢地给孩子创造安全的人际交往机会,让孩子从交往实践中体验到成就感,享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
3、让孩子获得足够多的能量之后,再走出去
齐齐妈妈带齐齐去儿童乐园玩,看到别的小朋友都玩得不亦乐乎,齐齐却还在妈妈怀里不肯下来。妈妈着急了,不断提建议:“齐齐,你玩玩滑梯好不好?玩玩大球好不好……”齐齐却不买账:“不,回家,回家!”
妈妈笔记:
到一个新鲜的环境,孩子如果感到不适,不要急于让孩子加入。先抱着他,让孩子感到安全,然后轻松谈论环境中孩子可能感兴趣的地方。如果孩子从你的怀里探出头来,那就说明他有要去探索的意思了。
不要着急,继续轻松地谈论:“这个小弟弟真有趣,哧溜一下就滑下去了。”看到火候差不多了,再问问孩子:“齐齐也想去试一试吗?妈妈就在这里等你,需要妈妈的时候可以叫我。”
4、害羞的孩子更需要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
铭铭是个3岁的小男孩,很少与人打招呼,妈妈每次让铭铭打招呼,他都会扭过头去。碍于面子,妈妈总会解释一下:“我们铭铭很害羞,从不与人打招呼!”时间长了,铭铭更不愿意主动交流了。
妈妈笔记:
不要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总被贴标签的宝宝会自己说:“我害羞了!”父母不要在别人面前评论自己孩子的害羞表现,尽量换成积极的字眼,如我的宝宝正在学习做个有礼貌的孩子呢,他要多观察一会儿等。幼儿网
让宝宝知道,每个人至少都有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最终能够做成。更多积极的评价,经常和他分享成功的快乐,宝宝的自我满意度会逐渐提高。
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使用一些方法,对于上面所说的内容对于家长来说是有一定的帮助的。相信通过家长的努力为的就是可以帮助孩子了解的更详细方法。让孩子懂得对于有些习惯对于自己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妙招帮你纠正宝宝偏食现象
家长都知道偏食会引起儿童营养摄入失衡,对生长发育极为不利,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所以,要把宝宝的偏食扼杀在萌芽状况,巧用妙招纠正宝宝的偏食。
巧用宝宝好奇心
在餐桌上,如果有宝宝不喜爱吃的食物,那么先不要强迫宝宝去吃这种食物,以免宝宝对该食物有抗拒心理,宝宝还小,他们还不能懂得“营养”是什么意思。我们要做的是用好宝宝的好奇心,比如可以在宝宝面前津津有味地吃着他不喜爱吃的菜肴,并且跟伴侣交流对菜肴的正面感受,特别是关于口感方面的,几次之后,宝宝就会对该食物多了一份好奇心,同时为了加入爸爸妈妈的聊天中,开始吃他原来不爱吃的食物了。
不要给宝宝过多选择
在每次进食的时候,不要出现太多不同类别的菜肴,即使是大人,喜爱的东西也会不自觉地多吃点儿,宝宝的胃口不大,如果喜爱的东西太多,他自然会排挤那些他不喜爱吃的。要让宝宝吃下他原先不爱吃的东西,那么就要把“干扰项”尽量除去,餐桌上只出现两三个选项,最好的搭配是一个宝宝原来就喜爱吃的,但量不多,另外是宝宝不喜爱吃的,但你想给他吃的,让宝宝在没有太多选择的情况下进食。
如果你问宝宝:“宝宝,今天想吃什么?”宝宝的回答肯定是他熟悉的食物。如果你换一种方式问宝宝:“今天晚上想吃南瓜粥还是玉米粥?”让宝宝只能在这两种食物中进行选择,他的余地就小了。当然,妈妈们不会真的只准备这两样食物,宝宝的口味还是要照顾的,不用多,有一种他喜欢吃的东西做搭配就够了。
正确估计宝宝的进食量
宝宝虽然活动量大,但胃口小,我们不能对他们的食量有太高的期望值。事实上,有时宝宝吃掉一个鸡蛋饼,就已经能够为他提供足够的谷类和蛋白质了。如果你还是很担心,那就采取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
让宝宝尝试动手的快乐
宝宝都喜欢做妈妈的小帮手,当你在厨房忙着准备饭菜时,可以让宝宝适当地“劳动”一下。例如开冰箱自己取酸奶、帮妈妈拿蔬菜、搅拌凉菜等。尽管很多人认为对于宝宝来说,厨房里的危险太多,应该让宝宝远离厨房。
但事实上,如果父母在做饭时能照看到宝宝,并且教给宝宝避免危险的方法,厨房也不失为宝宝的一个快乐天地。在这里,既充实了宝宝的游戏,又培养了他劳动的兴趣,在吃饭时他还能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或许那个时候,宝宝就不会挑剔食物的种类,而只专心品尝他参与劳动后的食物变得多么美味了。
游戏引导
每个宝宝都喜欢做游戏,在游戏中扮演着生活中不能扮演的角色,妈妈可以利用宝宝的这一特性寓“饮食”于乐,在游戏中完成宝宝对新食物的尝试。例如在进餐前专门挑选一些与饮食有关的儿歌,通过儿歌引导宝宝吃青菜。“小白兔,白又白,爱吃萝卜和青菜”、“老奶奶拄拐杖,爱吃韭菜炒鸡蛋”等等,潜移默化中改变宝宝的不良饮食结构。曾经有个妈妈为了让宝宝吃胡萝卜,就编了一个好长的故事告诉宝宝,胡萝卜来自火星,宝宝可是个天文爱好者,这样一来,立即喜欢上吃胡萝卜了。
以身作则,鼓励提高
宝宝的饮食习惯受父母影响很大,因此父母一定不要在宝宝面前议论什么菜好吃、什么菜不好吃,自己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不要让父母的饮食爱好影响到宝宝。为了宝宝的健康,父母应该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不能因为自己不喜爱吃什么就不让宝宝吃,尽力使宝宝得到全面丰盛的营养。对宝宝战胜偏食的每一点提高,爸爸妈妈都应予以鼓励,这样宝宝自己会很乐意继续提高的。
四招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 培养好学宝宝
宝宝入园,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宝宝从熟悉的家里来到一个见不到亲人的陌生环境,诸多不适应在所难免。有的孩子甚至在妈妈离开的时候,疯狂地喊叫哭闹,让家长束手无策。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你的宝宝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
进门哭天喊地 家长要“狠心”
有的孩子一进幼儿园,看到别的孩子哭也跟着哭天喊地,还有的孩子抱着家长的腿,搞得家长欲走不忍,欲留不能。有的家长听到孩子哭闹很不放心,便躲在墙角、门后、窗外观望,还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哭闹,送孩子上幼儿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长时间把孩子留在家里。
【支招】 家长不要怕孩子哭,孩子是哭给大人看的。家长送完孩子后要马上离开。其实家长走后,孩子大多会停止哭闹,因为老师有许多平息孩子情绪的办法。家长的心不要太软,只要孩子不生病,家长就要坚持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中断。另外,家长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不要反复叮嘱孩子要守纪律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好等。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望园心怯,甚至产生焦虑情绪。
回家乱发脾气 家长要引导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后,变得爱发脾气、闹情绪,家长就以为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了天大的委屈,对此不知所措。
【支招】 孩子在家里习惯了任性而为,初入幼儿园,对诸多规矩难以适应,如想玩玩具时老师不让玩,不想睡觉时老师非让上床。而回家后,就彻底放松了,发一点儿小脾气也很正常的。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先不要去管他,让他把脾气发出来,然后再去安抚,并讲清道理。如果孩子哭闹得异乎寻常,家长要主动与老师沟通一下,向老师问问孩子的情况,看看是不是老师表扬别的小朋友而没有表扬自己的孩子引起的,以便让老师多给孩子一点儿鼓励,进行正面教育。对于有的孩子无原则的哭闹,家长千万不能一味迁就。要有原则,不该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去做。但孩子哭完后,要给孩子喝点水,以免上火。
生活不能自理 家长要放手
有些家长,对孩子太过溺爱,孩子在家里的所有事情都一律包办。这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连吃饭、穿衣、如厕都不知如何应对。
【支招】 在孩子1岁半到两岁的时候,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试着让孩子自己上厕所,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入园后结合幼儿园的要求,家长要配合幼儿园的老师,教孩子学会漱口、洗手,用毛巾擦手、擦嘴,用勺子吃饭,认识自己的衣服、鞋子等。同时,教孩子学说一些日常生活用语,使孩子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如:饿了、渴了、热了、上厕所等;该说话的时候要讲话,有事情要大胆地告诉老师。这样可以使家庭教育与园中教育协调一致,还可以让孩子产生自信心。
不愿融入集体 多多结交朋友
入园前和小朋友接触少的孩子,入园后难以融入小朋友之中,不愿参与游戏,群体生活似乎与他无关,表现比较孤独。
【支招】 家长可利用入园和离园时间,让孩子认识本班的一个或者几个小朋友,互相介绍后,鼓励孩子一起玩一玩。同时,家长主动请老师帮孩子介绍一个活泼大胆的朋友,让孩子活泼起来。在家时,家长要尽量找一些邻居小朋友和孩子玩,培养孩子的群体意识。总之,家长要多给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时间一长,孩子熟悉了幼儿园,朋友就会越来越多。
和宝宝成为好朋友的妙招
导读:如果父母尽说些宝宝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宝宝达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宝宝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
想成为宝宝的好朋友,心态是最基础的。与宝宝在一起的时候,爸爸妈吗?应该告诉自己“我也是个宝宝”,保持一颗童心,这一点很重要。只有这样,爸爸妈妈才能从宝宝的角度去看、去想,与宝宝打成一片,成为宝宝的好朋友。
1关注宝宝的需要
要细致深入地了解宝宝,关注宝宝的需要。不仅仅是从语言上,还要从他们日常的行为中去感受宝宝的内在需要、潜在需要。
2尊重宝宝的看法
在与宝宝的沟通中,爸爸妈妈要记住,宝宝也是一个话语主体。所以,在和宝宝交谈的时候,不要只顾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认真对待对尊重宝宝的看法,并与宝宝进行良性的互动。
3体会宝宝的感受
当宝宝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她)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父母却只是一味地告诉他(她)“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宝宝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她)的感受,若父母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4了解宝宝的发展程度
如果父母尽说些宝宝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宝宝达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宝宝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
5认真回答宝宝的问话
宝宝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宝宝的需要做回答。例如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宝宝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宝宝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此外,对于宝宝所提的知识性问题,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带着宝宝一起寻找答案,这样,宝宝以后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主动向父母询问。
6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坏”、“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7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
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能引起宝宝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宝宝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来到地球……”等问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能引起宝宝的交谈兴趣。
8充实宝宝的生活经验
亲子对谈的题材,往往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宝宝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着宝宝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身边的花花草草。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林林总总,都可以作为谈话的素材,宝宝的观察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