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剑,孩子的兴趣慢慢磨
发布时间:2021-02-01 2020年开学第一课 幼儿园工作总结繁忙的一年 幼儿园教师一年工作心得见过这样一个女孩,幼儿园时妈妈带她去学游泳,她脚板是平的,俗称“鸭脚板”,游泳一学就会,而且学得相当好,教练觉得这个孩子在游泳方面是个可塑之才,建议她的妈妈送她去市体校,将来会有机会进国家游泳队。
女孩的妈妈拒绝了,她觉得女孩还是应该小巧玲珑学业有成才是正途,把全部时间用来游泳必将锻炼出五大三粗的身材来,然后这个女孩就放弃了游泳训练。
上小学时周围的女孩子都在学钢琴,这个女孩也开始学,每周末去上两个小时的课。女孩到了小学三年级,学校开设了英语课,妈妈又给她报名新东方的课外班,也是每周末去上,一上又是三年。到小学六年级时,钢琴课早就停了,这中途还上过绘画、跳舞等别的兴趣班,迫于考试的压力,英语课外班倒一直上,但并未显著提高她小升初的英语成绩。
初一时,这个女孩自己忽然意识到有门才艺是件很出风头的事,她跟妈妈提出想学琵琶,妈妈又去给她报班学习。但这时学业压力太重,已经抽不出更多时间来练习,学了几次也就不了了之了。
到女孩高中时,尽管她有着天使般的脸蛋,但游泳方面的天赋早已丧失殆尽,游不了多久就会呛水,绘画、舞蹈、钢琴、琵琶等曾经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学过的兴趣没有一项能拿得出手,更别提英语了。
我曾经问过她的妈妈为什么要给她报那么多兴趣班,她妈妈说,我也没有强迫她,都是她自己感兴趣想学的。前几天和小区的一个家长闲聊,我问她家的孩子还在学钢琴吗,她说早就不学了,现在改学画画了。我听后心时一紧,真怕这个女孩又是一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例子。
究竟什么才叫孩子的兴趣?如何将兴趣转化成受益终生的能力?恐怕许多父母没有想过。
现在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兴趣问题上有这样两种极端观点:1.想学什么就让他学什么,总是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2.兴趣就是好玩,学不学都行,我没学什么还不是一样活得很好,干啥要把童年搞得那么累。
那些一到周末就带着孩子公园游乐园四处疯玩,只恨没有稀奇玩意儿玩,只怕耽误孩子童年玩乐的父母,她们大多都持这样的观点,而这观点来自哪里?来自“我不是虎妈”的坚定,来自对“童年就是玩,玩就是学”的误解,来自“德国孩子的童年都在玩”的崇洋情结,来自“我要尊重孩子玩的天性”的盲信。
一个人的天赋以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兴趣总是在玩乐中被发现,但只有百分之一的天才不论有没有更多玩乐设施的刺激和老师手把手地教导,他的天赋都可以持久闪亮。
但普通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可能某个时期在某个认知上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天赋,比如,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画画,画很久都很专注,也不觉得累,而有的就觉得画画真不好玩,画不了几笔就跑没影了。
这时,我们可以说那个能画很久的孩子对画画很有兴趣,你若问他喜不喜欢画画,他也会说喜欢。但如果父母带他们去上绘画班试图把这个画画的兴趣固定下来,他们可能学不了多久就出现畏难情绪,父母也感觉不到他们对画画的热情了。此后即使不上这个兴趣班,他们也回不到最初对画画的迷恋上了。
是他们对画画没有天赋吗?也不一定,天赋不是个标签随时贴在身上,它需要持续打磨才能成形,不打磨,曾经有的一点点也可能会消失。开头提到的那个女孩在游泳上的表现就是小时候看似有天赋,中止练习后这个天赋也就泯然众人矣。
基本上孩子都是这样,他们能同时对好几件认知行为感兴趣,可是你若让他们坐下来研究得深一点再深一点,他们就一样也不喜欢了。有时候是老师的教导方法不得当,导致孩子体会不到成就感进而丧失兴趣,有时候是他们本来就不是真的喜欢。父母太把孩子嘴里的兴趣当回事,就很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从一项兴趣跳到另一项兴趣中,最终一事无成。
对所有孩子来说,兴趣是开始一项认知练习的敲门砖,但如果学一段时间之后最初表现出来的兴致丧失,那和没有这个兴致也在进行这项练习的孩子来说,两个孩子的起步没有多大差别。如果两个孩子有一天站在同一个竞技台比赛,那么谁练习的时间长,花费的心力多,谁就更能获胜。从根本上来说,孩子有没有什么浓厚的兴趣并不是重点,重点是,父母能否和孩子一起找到一项他至少不强烈反感的兴趣,不管多苦多累,都能坚持学下来。
如何坚持学下来?请不要一上来就指望孩子自动生成良好的自制力。良好的自制力不是来自外界的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渴望,但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的半强迫半引导是完全必要的。半强迫是因为练习某项技能的过程极为枯燥,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健全,很难忍受枯燥的感觉。
半引导是因为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因粗暴强迫让他产生强烈的抵触和逆反情绪。这样的孩子如果在一项技能的练习上达到了某种较高的程度,他便能体会到拥有这项技能所带来的好处,进而才会对此产生愿意主动继续研究下去的兴趣。所以我们总能看到,大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孩子都会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但在他们学习成绩好这个事实达成之前,他们也未必喜欢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
美国心理学家Willingham写过一本教育类畅销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他认为,标准化考试可能培养不出善于分析、归纳或批判的学生,但标准化考试在执行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加强了记忆,积累了事实性知识,这些事实性知识将存储在一个人的长期记忆里。一个人只有长期记忆的货箱里存放了足够的背景知识,他才能随时调动这些知识使自己变得聪慧,进而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他也认为最理想的教是在注重技能的环境里,能够在学前班甚至更早开始就更好了。
我个人的理解是,孩子的认知兴趣能否长久不是看他生来对什么感兴趣,而是他在某项认知的过程中积累的背景知识有多少,这种积累完全可以从孩子上学前就开始。
一个孩子从6岁上小学到18岁升入大学,看似有十几年的时间用于学习,但刨除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之外,他们的业余时间少得可怜。如果真打算学习一项才艺,那最多的时间就是小学六年,初中之后他们便再无更多精力用于此。
无论父母是出于功利心指望学点才艺为小升初加分,还是出于培养孩子的情操,都应该从一开始就固定一到两项坚持下去,而不是把时间用于反复选择和判断孩子真正的兴趣上。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做事慢磨蹭怎么办
许多父母都有着同样的苦恼:孩子动作太慢,做起事情磨磨蹭蹭,慢条斯理,消耗不必要的时间,降低做事的效率,尤其是穿衣服和吃饭等生活自理方面,显得极为磨蹭。 然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做事磨磨蹭蹭,往会浪费掉许多宝贵的时间。在现代社会中,对人的技能的日益高要求,使得人们必须有紧迫的时间感,做事抓紧时间,提高效率。
对策1:孩子动作慢,可以通过游戏来加以改变。父母可以经常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使孩子在游戏中提高自己动作的敏捷程度。例如,比赛看谁吃饭快,比赛看谁穿衣服快等,这些游戏能激发孩子进取心。孩子喜欢玩,但是,玩多了孩子可能就会觉得没趣,这时,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的“胜利”。
对策2:孩子可以与自己比赛。父母帮孩子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最初的时间,然后,每天记录实际完成的时间,如果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奖励,如果没有进步,保持原状,或者退步,就不给予奖励。父母可以让孩子先从简单容易的做起,逐渐向比较困难的任务进发,一直到达合适的时间为止。这种方法,目的在于缩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是克服动作慢的直接办法。在此期间,父母要对孩子进行解释分数的意义,激发孩子进步的渴望。
对策3:父母还可以采用记数法来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完成某件事情。记数法很简单,随时可用,父母可以与孩子事先讲明白,看数到第几声的时候孩子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然后父母让孩子准备好,说声“开始”,就开始计时了。“1、2、3、4、5……”, 一边数,一边看孩子,孩子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尽量抓紧时间将事情做完。如果在计数开始的时候,孩子动作依然很慢,父母就故意数快一点,让孩子感觉到时间就快要到了。如果在快要结尾的时候,孩子还差得较远,就放慢记数的速度。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快一点做事,就数慢一点,让孩子有尽快完成的希望。如果父母总是很巧妙地常常使孩子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可以把事情做完,就能使孩子获得成功的感觉,孩子完成了任务,就表扬孩子“真不错”、“又长大了”等。
对策4:如果给孩子表扬的方法没有效果,就可以使用硬性规定的办法来达到改变动作慢的目的。父母首先估计出孩子尽最大能力能够完成某项事情的时间,然后规定孩子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这项事情,否则就不让他继续做下去。时间一到就要停止。比如吃饭,到时间就把饭菜收起来,并且对孩子说:“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能按时把饭吃完。”
对策5:还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时间的办法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在日常活动中,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来提高效率,使同样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同样的事情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如起床大小便之后就不能再回被窝耍赖了,要直接穿好衣服去洗漱,然后等待和父母一起去上幼儿园;再如,吃饭之前不能再看第二张动画片的盘了,否则时间又被拖延过去了。 在宝宝效率提高的同时,父母也要告诉孩子动作快不等于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要把事情做好,如果再快一点就更好了。
家园共育:对待孩子,慢一点儿,慢慢来
生活的慢养
如果家长懒得做饭常带孩子去吃快餐的话,孩子很容易偏爱快餐店里高糖高油高盐的口味,如果经常吃,一旦养成味觉习惯,他会觉得天然的食物没味道,不好吃,不但会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且影响身体发育。
做父母的一定不要在孩子的吃上嫌麻烦,应尽量抽出时间自己做饭。现在的人都很忙,所以可以晚上想好第二天该做什么,提前准备。
晚上下班就立即回家,变着花样给孩子搭配营养餐。当你看到孩子吃得很满足,因为营养全面而身体倍棒,就会感觉自己在厨房花费的时间都是值得的。
作息习惯要“慢”养
培养孩子好的作息习惯,在这方面家长要慢慢地引导。
当孩子看动画片看得入迷不想离开时,家长要坐在他身边,和蔼地告诉他:“该休息了。”这时孩子往往会要求再看一会儿,那就跟他约定:“再看5分钟,说到要做到哦!”5分钟后,孩子会遵守约定,主动去睡觉。
但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做法要想有成效,需持续一段时间,家长不要因此而着急,要一遍一遍跟孩子重复同样的约定。你要知道,孩子还小,养成好习惯需要过程。只有持之以恒地引导、影响孩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心灵的慢养
爱是需要小火慢炖的,就像在炉子上炖一锅老汤,急躁不得,要沉住气,有耐心。
要包容孩子的懦弱与自私
“不许哭!眼泪擦掉!男子汉有什么好哭的!”有些家长习惯于这样控制孩子的感情,掐断孩子体验自己情绪的机会,让孩子觉得,哭、生气、难过等负面情绪是不对的,这很不恰当。
小孩子会把流血当作一件大事,哪怕手被扎出了一点血,也会哇哇大哭。
这时,家长怎么做呢?
“别哭!这点血算不了什么。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如同你感冒了会流鼻涕一样。”
不管用,仍然哭个不停。
好的,不要着急,继续开导。
“疼,说明你痛感明显,是好事啊!如果被扎了却感觉不到疼,反而是很麻烦的事,说明你的神经系统有问题。别怕,过一会儿就不疼了。”
家长要始终微笑着开导孩子。
或者,当家长自己的手上出血时,可以坦然地让孩子看:“一点也没事,看,有一点疼,但是一会儿就好了。”一次次,孩子就好慢慢知道了出点血并不那么可怕。
尽量不替孩子做决定
每当带孩子去购物,比如买书或买玩具时,小孩都会很磨蹭,很纠结,一个东西拿起又放下,反复多次,决定不了买还是不买。“不着急,慢慢选,我们有时间。”
虽然因此会浪费一个宝贵的上午,但也是为了让孩子学会选择。经常在玩具商店听到有些父母帮孩子做决定:“挑这个!那个玩具质量不好,又贵!”“快点,怎么回事?”
殊不知,家长这样急着替孩子做决定,会影响孩子表达与判断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尊重孩子的选择,才能让孩子逐渐学会选择,并懂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允许孩子受欺负
有的家长见不得自己的孩子受欺负,总喜欢急着帮孩子解决问题:“谁欺负你了?你怎么不反击,不打他?”
做家长的肯定会心疼,其实孩子的心里更害怕。不要一上来就责备孩子和他的伙伴,而是首先查看他的伤情,认同他的感受。
“疼吧?一定很疼吧?要是疼就放声哭一哭吧!这样会好受点。”
孩子听了,见父母没有责备他的意思,小嘴一瘪真哭起来。而哭过之后,会很快没事,然后与家长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
读《孩子,你慢慢来》之感
翻阅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与其说它是一本散文集,还不如说它是一本记录孩子成长的日记书。作者细致地记录了她两个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从书中的文字中所流露出的是一位母亲那对孩子的那种纯纯的爱,文字间的柔软、细腻,让我感受到的书中所包藏着的母爱。我想任何一个爱妈妈的人都能够发掘到的,其实我很羡慕安德烈和飞飞,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包围我的是浓浓的温情。
“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这一段话是本书的封底上的一段文字,细细地读它,这段话很有震撼力。每一位孩子都是上天赐于母亲做女人的一份珍贵礼物,因为爱,天下所有的母亲都并不遗憾为了孩子而占去她原本计划好的时间、不在乎岁月侵蚀渐渐变成“黄脸婆”的容颜。她知道:一旦身为母亲,“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大人成长的过程。用心的父母,可以从中学会很多东西并获得快乐。虽然身为儿女,此时此刻还未能尝试过为人父母的感受,但想到有个与我血脉相连的人这样无私地深爱着我顿时很感动。我想到的是我亲爱的妈妈,我想妈妈为我付出这么多,随着我的成长,妈妈也在慢慢地变老,当妈妈跟儿女说:“孩子,你慢慢来”,我想应该对父母亲说一声:“亲爱的爸爸、妈妈,您慢慢来”
作者龙应台是位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这样一个理智的做法。从“初识”、“那是什么?”、“他的名字叫做‘人’”、“神话·迷信·信仰”、“什么事也没发生”……细致地记录着她的孩子在成长中所发生的一切,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作者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却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间也无时无刻地流露着万丈深情。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所传递的不是传统的歌颂母亲,而是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我想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能写得出这样的的生活散文。
《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虽然此时此刻,我还不能够体会到做母亲的那种感受,但我想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也都会是我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也许,再过几年当我再一次去阅读它的时候,一定会有别样的感受,有更深切的体会。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让我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
,慢慢地,等待那些必然的到来,等待慢慢地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让生活更加地多姿多彩。
附---作者简介:
龙应台,1952年出生于高雄县大寮乡,1974年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台湾、德国的多所大学,曾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现任教于香港大学。
育儿:让孩子慢慢长大
让孩子慢慢长大以前,我喜欢给孩子教很多,生怕眼前的很多内容被孩子错过。我会带孩子去很多地方,给她讲很多。凡是我觉得她能够理解的,我都会不断地讲给她听,希望孩子能够快快地长大。我们蹲在树下,用手刨土挖出树根,然后给她讲大树有根,会吸收很多营养,然后长出树叶,结出果实。可是就在着自认为很正确的的教育方法中,孩子却出现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动脑子了。
那天走在路上,我说:“和尚都不吃肉,那么他们为什么都不吃肉呢?”
“不知道,你说。”
又是这句话,她在依赖我,而自己却不动脑子。邵蕊老师告诉我要把遇到的问题放一放,时间和睡眠会帮助我们。于是我强忍着说教的欲望,淡淡地说了句:
“我也不知道……”
一分钟以后,孩子马上说:
“因为他们都很善良。”
我大喜,原来孩子并不是不动脑子,是我说的太多了。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对着孩子说个不停了。我会慢慢地等待她自己去发现,这个发现的过程远比知道结果重要的多。这确实让我尝到了等待的甜头。
一天,孩子问我:
“小猫走路为什么没有声音呢?”
我笑了笑,并且仔细看看从旁边走过的猫说:
“是啊!没有声音,不过不知道为什么。”
“因为它的脚上有毛!”
“哦!”
“可是,小狗的脚上也有毛,为什么走路却有声音呢?”
多有意思啊!想想要是我没有听邵蕊老师告诉我等待的奥妙,我会急着让孩子长大,从而使孩子失去发现问题的过程。那会多么让人心痛啊!
请允许孩子慢慢成长!
请允许孩子慢慢成长!儿子上幼儿园已经三周了,从第十天起,就基本上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尽管早上仍是嚷着:“幼儿园不好,不爱上幼儿园”的话,但是不再哭闹,乖乖地挥手再见。用幼儿园老师的话说,儿子是适应幼儿园较快的一个呢。
昨天下班后去接儿子,老师说,儿子哪都好,只是玩着玩着就不爱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自已玩起来,而且手里还要拿着那个小枕巾。听了这些我并不担心,因为儿子不是那种忧郁气质的孩子,在家里也是个生龙活虎、活泼开朗的人,遇到自已心怡的小朋友,那也是积极靠近,话多得不行。这需要时间,想把三年来在家熟悉的环境里建立起来的秩序在陌生环境里三周同化,这是不可能的,做为家长请允许孩子慢慢成长!
不过令我欣喜的是,昨天接儿子时遇到他们班的一个小女生,我问儿子:“这个漂亮的小女孩叫什么名字呀?”儿子大方地说:“她叫崔明语!”“哇,儿子你挺棒的呢,都知道小朋友的名字了呢?”“崔明语小朋友,你长得可真漂亮呀!”我蹲下身问身边的小女孩,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你们握个手吧?以后做个好朋友!”两个小朋友伸出小手握了握。临别时互相再见。一路上我问儿子还记得哪个小朋友的名字,儿子又说出一个,只是我没怎么听清。其实前晚上,我对儿子说:“咱小区的那个小朋友叫赵茂林的,听说也在你们班上,你认识吗?”“不叫赵茂林,叫赵末林!”儿子纠正道。后来碰到赵末林家长一问,儿子说得没错呢。我心里很乐,瞧瞧我家儿子,尽管什么都不说,其实心里明白着呢。
晚上正好央视二台演烹饪大赛,看着看着儿子开始不安份起来,不光自已亲自炒菜实践,而且到后来竟然指着电视里大厨用的双耳大铁锅嚷着:“我要一个!我也要一个呀!”“那是大厨专用的,一般家庭不用,只有酒店才有呢?!”谁知儿子不依不饶,最后竟哭上了,偏要出去上酒店去找一个不可,我说了半天都没用,后来我索性不再理他,他就哭天抢地的又去开门,又拉住我不放,好像和刚上幼儿园那几天一样赖皮起来。哭了大约五六分钟才停下,后来我抱他坐在窗台上,我问他:“刚才为什么会这样哭得没风度?完全没有大厨的风彩?”他答:“太喜欢大锅了,我想要一个呀!”“想得到自已心怡的东西,不是靠哭靠赖皮就可以到的,要靠自已的能力、自已的双手去争取,去创造!”其实我知道,儿子这是一种发泄,表面上他不哭不闹好像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其实在他的心里有一万个不情愿,只是他知道,不去幼儿园是不行的,所以遇到不开心的事,不满足的事情就会宣泄一下。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让他发泄出来,要不然孩子会上火的!适当的哭几声,对孩子无害,而且哭过之后,再讲道理往往印象深刻,心理更成熟一些。话虽如此,但没有一个妈妈会舍得让孩子这么哭下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晚上临睡前他说:“我可以吃一点仙女变的薯片吗?”“你说呢?你认为你今天表现好吗?”“可我现在不哭了,表现好了,仙女听不着!”我一听就笑了,如果儿子表现好,可以得到仙女变的薯片,这是我和儿子的约定,每次他可能吃到一片两片。“行,看到你有错误就改正的良好态度,妈妈问一下仙女,可否能变一个出来?”“一定可以,她没听见我哭呢?”我拿一片给他,儿子吃完后漱漱口就睡下了。
小孩子的脸就像晴雨表,转瞬间就会阴转晴,雨过天晴终见彩虹,我相信这一点!只要我们允许孩子一切慢慢来,慢慢适应,相信他终会长成参天大树的!只是家长要学会耐心地同他一同成长,并适当学会修剪这门技术才行!!
孩子,妈妈愿意等着你慢慢长大
不知何时起,朋友之间聊天的话题总是围绕着“你家孩子报了几个兴趣班?”“你家孩子***考了几分?排第几名?”“你看看那谁家的孩子多优秀呀!”“谁谁家的孩子钢琴已经过10级了!”……每当这时候,我都会选择微笑来打圆场,不是我的搪塞,而是这样的比较真的很无奈。在我们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的确用了太多的比较。有时候,一些习以为常的话,当孩子听到了,可能对其成长会有许多的影响。
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自己不喜欢听的话,也不要说给孩子听。每个孩子都最爱自己的妈妈,在他们的眼里,无论自己的妈妈有什么缺点,都可以接受,都不影响孩子对妈妈的无条件接纳和无条件的爱。因此,我的孩子却从来不拿自己的爸爸妈妈去和别人的爸爸妈妈做比较,所以我也不会在孩子面前说:“你看谁谁谁家孩子怎么怎么样,你却……”类似伤心的话。每天上学前,孩子背上书包,我都会给孩子一个鼓励的动作,摸摸孩子的头,互相击个掌。晚上放学的时候,孩子看到校门口的我都会张开双臂像我飞奔而来。回家的路上,我都会问问孩子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你最想跟我分享什么?
只要孩子有一点一滴的进步,我都会随时随地的鼓励一下,传以温暖的目光。因此,孩子很乐意把自己心理话滔滔不绝地说给妈妈听,也愿意和妈妈一起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时光。
孩子都是父母们种下的种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需要你的精心灌溉,但发展成什么样子是无从参考的,玫瑰有玫瑰的美丽,百合有百合的清新,哪怕是仙人掌也必定有他的独当一面,怕的就是拔苗助长,还等不及开花就夭折了……
孩子需要有一个健康的环境成长,对他们成长的期望里,我们是否给了他生个发芽的时节?是否武断地拒绝了滋养他的阳光和氧气?我们也许应该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来反思自己如何正真为人父母。末了,我只想说:孩子,妈妈愿意等着你慢慢长大!
宝贝,我们一起慢慢来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适合的方式。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我是个比较特殊的案例,我只有休息的时候才才出现在他身边,也因此,我很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时间,也希望每一次的陪伴,都能有很高效。
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希望孩子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的长大,但这目标实现起来也很难,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尝试,而且很多时候不能马上看到想要的结果。今儿先和分享几点已经可以看的到一些小成果的方法。
首先,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独有的优点和缺点,这时候不要揪着他的缺点不放,而是要不断的发现孩子的优点,放大他的优点,寻找到孩子自身的每一次进步,详细的去表扬孩子的优点,终有一天,孩子的改变会让你大吃一惊的。比如我的儿子笑笑,在他小的时候总是我给他讲故事,读故事,每次我邀请他给我讲个故事的时候,他总是会说,妈妈我不记得了,即便认识的字多一些了,自己可以看郑渊洁童话了,也是这样,但我还是经常把的请他给我讲故事的事儿挂在嘴边。
直到今年,孩子才第一次主动给我讲,还是因为希望我陪他一起用橡皮泥捏个飞船,才主动讲了书中描述的赛尔号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的。真正的主动讲故事是前段时间他听了很久的西游记之后给我讲的三打白骨精,虽然中间出现有漏一句后又补回来的情况,主动分享故事这点做的非常好,就值得表扬的,而且有些地方还能惟妙惟肖的模仿说话的语气,就更是进步。孩子听了很开心,直问,妈妈我给你讲故事你很开心,那我以后还给你讲。其实不论孩子讲的怎样,有主动的意识去做和被动接受比起来就是进步了。降低一下期望,去表扬孩子每一点的进步,会发现孩子更多的美好。
其次,说话要算数,要孩子说话算数,首先咱们自己就要做到,这点做起来很不容易,尤其是开心的时候很容易轻易许诺,所以我们家长和孩子都要量力而为。比如我和孩子爸爸会先看我们自己的时间,再答应孩子假期单独带他出去玩儿一趟,一旦答应了,哪怕时间只有一两天,哪怕我们都需要单独请假,哪怕为了请假要提前赶出很多的工作,也一定要做到。而且答应了是带孩子出去玩儿,就要抛开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和孩子约定事情的时候以身作则。
当然在孩子给我们承诺的时候要告诉孩子他可能存在的困难,比如出门玩1个小时,那就要提前告诉孩子,妈妈会在时间快到的时候提醒你,时间到了,咱们即使还想和小朋友玩儿,不能继续玩的时候即使不开心也要回家的,而且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要坚持约定好的承诺,不能孩子一撒娇就妥协了,这样孩子才能知道爸爸妈妈是言出必行说话算数的,久而久之孩子也就说话算数了,这样也有利于逐步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再次就是辅导孩子学习,为什么我不说辅导孩子功课呢?因为每周我陪孩子做的只有假期的作业,样本不够。而功课不会做,我习惯告诉孩子功课不懂就要问老师,主动问老师。因此我辅导孩子学习更多的就是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比如好的学习能力之一就是阅读能力,要有阅读能力首先就要让孩子喜欢上看书,但很多小朋友并不喜欢看书,那怎么办呢?孩子天生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可以从故事入手,不会讲故事,会读故事就好,孩子听的多了,就会愿意看,慢慢的阅读能力就能提升了,我想不论是语文以后的阅读还是数学的题目理解都是需要阅读能力的。
还有一个好的学习能力就是专注力,有的小朋友写作业的时候会边玩儿边写,就是专注力比较差了,但实际上这点怨不得孩子,是我们做家长的原因,因为但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那一定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做一件事的或玩个游戏的时候经常被我们打断的。比如要吃饭了,孩子还在玩乐高,很多家长就会不停的喊吃饭啦,快来吃饭,但之前却并未和孩子约定时间,孩子总是被打断,时间一长专注力就会比较差了。但如果现在孩子已经有这样的情况了,就更不能急,要一点的调整,从每一件孩子做的事情调整,坚持下去才会改观。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孩子就不可能脱离群体,所以和小朋友的接触是不可避免的。但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交往比成人的交往更纯粹,开心就是开心,不高兴就是不高兴。孩子们有自己的方式,只要没有危险,我比较习惯让孩子去自己解决,之后再帮他分析怎样的方式是比较好的,怎样是不好的,希望他下次可以进步,把那个不好的减少一点儿。
最后,在孩子的教育中一定要告诉孩子你爱他,很多家长是不习惯对孩子说妈妈爱你,爸爸爱你的,其实这是个成本很低又能增进亲子关系的小办法,可以灵活使用。比如孩子犯错了,批评了他做错的地方之后,告诉他妈妈爱你,就是在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不会因为批评了你就不爱你了,让孩子知道咱们批评他是因为做错的事情。有爱包围的孩子才更能身心健康。
总的来说关于孩子的教育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没有立竿见影,只有潜移默化,就是一句话--宝贝,我们一起慢慢来。
关于孩子作业慢
孩子写作业“慢”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的时候增加了很多的“附加动作”,如东张西望、摸这玩那,该做的事情却被置于一旁,这样写作业岂能不“慢”?
针对动作“慢”的孩子,可以这样做:1.不要给他增加课外作业了,要加快他课内作业的速度。给他一个承诺,只要完成了作业,就让他自由支配剩余的时间。这是一种学习习惯,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对他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的。
2.改善评价角度,少说“慢”。“动作慢”的评价会使孩子忽略时间的利用。长期被说成“慢”,孩子自己会认为每次学习都很漫长,便自然而然地出现太多的“小插曲”:发呆、玩橡皮、上厕所、喝水等等。因此,父母要改变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你可以“快”起来,只要在学习的时候不做其它的事就可以了。3.利用“速度测定法”,感受“我可以快”。记录单位时间里(如5分钟)能写多少个字,能做几道题目。然后算一算按这样的速度,做完所有的作业要多长时间,结果肯定会令孩子惊讶:我能这么快完成啊!4.认识到“快得值得”。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多出来的时间如何处理?许多父母会利用这些时间让孩子“全面发展”:增加练琴的时间或者额外增加作业,反正不能闲、不能玩。那么孩子会觉得:还不如悠着点,反正越快任务越多。所以,你得让孩子感到“快”得值得,他才会去“快”。5.大声读书有利于训练注意力。每天安排一个时间(10-20分钟)让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的小文章大声为父母朗读,这是一个使孩子口、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尽量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他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把这种训练一直坚持下去,孩子的注意力能逐步南昌市,理解能力也会增强。[!--empirenews.page--]
接下来,我想谈一谈孩子们阅读课外书的情况。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简单说一说语文这门学科。语文学科并不是仅仅教学学生认字,阅读,写作,我想更重要的是利用语言文字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因为语文课本及课外书籍中很多人物、很多故事都会给学生很大的启发。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进行自我教育,而这种教育又是潜移默化的,不露痕迹的。目前我们班级已经形成了较好的读书气氛。家长们可以看我们班级的图书角,书是非常多的。这方面的教育我是非常注重的。我会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孩子读书。在这里,我也想对家长提出一个建议,那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较好的读书环境。在家里,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书房,经常给孩子购买一些书籍,甚至我觉得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来读书,给孩子作出一个榜样。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