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和关注,家长到底能做多少?
发布时间:2021-02-01 幼儿园的家长活动方案 幼儿园家长进课堂活动方案 幼儿园家长进校园活动方案当孩子6岁左右的时候,已经有了比较强的自我意识,开始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这些事情不一定是对的,那应该怎么办?当家长疲于工作,而对孩子缺少关心和重视,孩子表现出暴躁或叛逆,怎么办?
先来说说尊重。尊重要表现在倾听,倾听孩子的想法。家长看到的只是表象,没有了解到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或许表象不是很好,但是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不予倾听就妄加纠正和批评,对孩子的否定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孩子不被尊重也就不会尊重家长,家长做的事情只要让孩子不舒服孩子就会极力放抗,不管因为什么。而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行为每次都让孩子说明原因,了解孩子的想法,既让孩子得到了表达,也让他感到了重视,孩子得到了正向的引导和肯定,自然会身心健康的长大。同时,当他有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时候,他也会尊重家长,征求家长的意见。
然后是关注。关注是对孩子爱的非常直接的体现。好好听听孩子在说什么并给予回应,抽出时间和孩子单独相处,分享你最喜欢的事情,或者让他分享他最喜欢的事情。孩子能感受到自己是否在被关注着。(wWW.WEi508.Com 实用文书网)
被关注的感觉能提升孩子的幸福度,孩子也就不需要做其他的行为来获取重视,大大减小了孩子做消极行为的可能性。那么孩子自然就会减少暴躁和叛逆的行为。
互相尊重,给与适当的关注,正向的引导给孩子做榜样,孩子才会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我看来教育就是这样,放慢脚步等一等,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在成长!
(文/李卉卉老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幼儿教育专业,具有3年幼儿一线教学与培训经历。课堂风格是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调动小朋友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小女生有大智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吃甜食能补充体力”这个观点到底骗了多少家长!
“吃甜食能补充体力”这个观点到底骗了多少家长!
很多家长都坚信“吃甜食和糖果可以让孩子变得更有活力”。这个观点根深蒂固,很多家长都“深受其害”,自然而然地把它运用在生活当中,孩子如果低血压了,家长就会让孩子吃点糖补充体力。
但实际上吃糖真的能为孩子补充活力吗?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还只是人们猜想?让我们一起看看科学家怎么说吧!
儿科医生:这种观点缺少证据支持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过量的糖份摄入会增加孩子得蛀牙和肥胖的概率,但是目前还没有科学研究能证明“糖的消耗”和“提高孩子活力”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吃糖或者甜食并不会增加孩子的活力。
Vreeman和Carroll是来自瑞利儿童医院的权威医生,他们对“吃甜食可以补充活力”这个议题做了大量研究,为了研究结果的科学与精确,医生们盲选十二组的实验对象做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吃甜食”和“补充孩子活力”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Carroll医生进一步补充道:“没有一项研究,甚至是关于多动症的研究,可以证明糖的摄入和提高孩子活力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糖可以补充活力”这种错误观点为什么会如此流行?
“糖可以补充活力”这个说法最初来自于BenjaminFeingold,他出版了一本关于饮食健康的书籍,这本书十分畅销,在这本书中很多父母“现身”说法,指出了甜食和含糖饮料给孩子带来的改变——多吃甜食的孩子更有活力。
但是,书中所提到的有关甜食的观点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只有潜意识相信“吃甜食可以补充活力”的父母才会“注意”到甜食给孩子带来的改变,而其他不相信这种观点的父母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个细节,这本书的调查对象本身就带有偏见。
很多医生都知道家长对“甜食”的误解,他们会反复提醒家长,不要给孩子吃那么多的甜食,要保证孩子的饮食健康,同时也要平衡孩子卡路里摄入。
但即使糖真的可以提高孩子的活力,家长也不应该让孩子摄入大量的甜食,过多的甜食容易让孩子患上糖尿病,糖也是孩子蛀牙和超重的罪魁祸首。
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还是让孩子少吃点糖吧!
“低声教育”有多少父母能做到?
对于孩子而言,什么是家庭暴力?很多家长认为,打孩子就是家庭暴力。其实不然。在现代社会,很多家长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影响下,在学校应试教育的挟持下,经常对孩子使用“软暴力”。其中,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在很多家庭里随处可见。很多家长也许不以为然:孩子不听话骂一下又如何,又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何必大题小做?然而,孩子若长期生活在不平等、不被尊重的环境中,语言暴力将给孩子带来的严重的危害。
低声教育——科学依据
心理学家对表达哪些事情该用怎样的声调进行了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这是因为:
1.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2.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
3.低声调可以赶走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肯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低声教育——办法措施
1.批评孩子要降低声调
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
2.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词
对许多父母来讲,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是很难的,因此,说话前请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效果会很好。比如“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能接受”,这种话初听会觉得很生硬,但过一会儿,孩子很自然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了。
3.把你所期望孩子要做到的要求解释给他们听
比如带孩子逛超市,告诉他不要乱动商品,并警告如果违反的后果将是什么。你要从头到尾贯彻到底,无需大声威胁。
4.不要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
就事论事,不要随意发泄对孩子的情绪,不要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包括爸爸妈妈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每一个爸妈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是打骂教育绝对不是最好的办法,一时起到的作用也不会长久。
“尊重教育”中的误区:过度关注与太多道理
家长的过度关注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巨大的压力。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受西方尊重教育思想的影响,一般不采用责骂的方式,而更多地采用讲道理的方式,将年幼的儿童等同于成人进行沟通,殊不知这种交流方式表面上民主尊重,实际上高度控制。这类家长往往希望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愿望和预设的目标发展,这非常不利于幼儿的自我探索与自我发现。
对孩子的"尊重"教育存在很多误区。
1、智力至上。智力至上是儿童早期教育、特别是在独生子女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3-4岁时,孩子语言和智力的发展非常迅速,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往往让初为父母者惊叹不已,这很容易让父母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而不是性格培养。有的孩子可能天性聪明,但聪明的代价是对外界的评价过于敏感,这是同一特质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对于这类孩子,如果过分强调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孩子敏感的天性,将非常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恰恰很多父母忽视了孩子身上的这种双重性。
2、过度关注。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主要表现在: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为了孩子不惜牺牲自我,刻意为孩子营造一种虚假的"甜蜜和温馨",孩子也因此没有机会了解他人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还容易误解他人的意思,如不能理解老师的真实意图等。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还表现在事无巨细都要弄个水落石出,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过于敏感。
3、太多说教。太多说教和喜欢讲大道理是中国父母最常用、也是最无力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缺乏机智和循循善诱的引导。
4、过高期望。现代的年轻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因此对孩子的期望往往过高。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我想这正是孩子畏难、爱哭的重要原因:害怕失败,害怕因此让父母失望。
5、灾难思维。父母总喜欢给孩子做评价、下结论,特别是针对孩子的弱点,先入为主,并过于主观和武断地预测孩子的未来,忽视孩子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其实,孩子的可塑性很大,其潜力和发展有很多不确定性,何不给孩子的发展多留一些空间呢?因为父母的预期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孩子对自己的预期,从而影响孩子的发展,我们称之为自我预言实现效应。
建议
育儿焦虑是知识型父母、特别是知识型母亲在育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孩子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的一些问题忍不住想要自己出面帮助孩子解决。然而孩子成长过程中更需要直接经验,而不是父母的宝贵的但是间接的经验,犯错误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做父母的总希望孩子少走弯路、直达目标,不仅对孩子自然成长的力量缺乏信心,而且对自身的教育效能缺乏信心。这类父母往往一方面重视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又怀疑自己的教育行为,导致教育方式矛盾、多变,让孩子无所适从。因此,建议因育儿而焦虑的父母反省自己的育儿方式,在以下两方面有所改进。
1、适当减少对孩子的关注。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不同于学校,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不只是给孩子进行知识和能力训练,更重要的是提供孩子情感发展的安全基地。家长千万不能缺乏清晰的自我边界,不要为了孩子不惜牺牲自我,过多地卷入孩子的生活,就不能给孩子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事实上,孩子的性格不是大人刻意培养出来,而是在与家长的相处中,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形成的。建议让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让孩子在没有监督和控制的情况下自由探索,自己独立面对问题和困难。
2、尽可能少说多听。养育孩子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一种艺术乃至一种冒险,我们不可能万无一失,我们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如果我们能坦然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危机,如果孩子未来的成功与否不再变得那么重要,如果我们真正能把孩子看成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自己的个体,如果我们内心深处接受孩子的全部特质,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而不是教导孩子,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不加干预地听孩子说而不是自己说,如果我们不是以貌似民主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强加于孩子,如果我们对孩子的尊重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话,我相信孩子会健康成长。也许,我们没有必要担心孩子出现各种问题,如果我们不去制造问题的话。我们能做的就是倾听孩子的心声,尽可能理解孩子,默默地陪伴孩子成长。
尊重孩子不能光说不做!
尊重孩子不能光说不做!今天儿子竟然冲我发了三次脾气。第一次,我清扫时将他的积木碰倒;第二次,我将他的炒菜作料(一小盆干白菜和干芹菜叶)倒掉;第三次是他要出去玩,我告诉他先等等,妈妈还没收拾完。结果第一次,我冲我说:“妈妈,你为什么这么不小心,请说对不起”;第二次,他火了说:“妈妈,你为什么把我的东西倒掉呢?”第三次,因为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有些生气地将收音机的频道调成乱音,声称要吵死我。
第一次碰倒他的积木,我不是故意,但我因为儿子没看到,所以没有道歉,他看到后让我说道歉的话,我郑重地道歉:“对不起,妈妈不是故意的,请原谅妈妈!”儿子这才高兴地说:“行,我原谅你了,这才行!”我很高兴看到儿子能为自已的权利勇敢地提出自已的要求并让比自已强大的妈妈道歉,这说明孩子的自主意识再成长。
第二次我将的炒菜作炒倒掉,是因为它放了很久,我因为放在家中碍事就扔掉了。结果儿子当仁不让,高声质问:“妈妈,你什么把我的东西倒掉呢?”言外之意,我没经过他的同意扔掉了他保贵的东西,尽管这东西在我们眼里一钱不值。我意识到我又犯了错误,赶紧上垃圾箱里将它们拿回(我倒时放到一个塑料袋里),并真诚地说:“妈妈又犯错误了,没有征得你的同意就将它们处理掉,现在又找回,请原谅妈妈!”儿子破涕为笑:“那是我炒菜的宝贝呢,下次不能扔掉!没事儿了!”他像个小大人似的看起来好像很大度呢。
第三次因为我正忙,想打扫完再带他出去玩,但他认为错过时间,阳光就没了。过后我仔细想想觉得儿子说得有道理,家务活是永远也干不完的,可以回来再接着做,但是外面的阳光,尤其是冬天的阳光短暂即逝,是不会等我们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小家伙竟然会用这种方法来表达自已的不满。
和儿子三次交锋,我‘败’了两次,第三次还是因为我们沟通不好,我只是生硬地拒绝而没有告诉他拒绝的原因。我口口声声尊重儿子的人格,但实际上我并没有真正做到,在心里仍把他当作一个孩子,没有把他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他。其实小孩子无论多小都有自已的个性和主张,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不错,无论孩子长到多大,在父母眼里都是孩子,但是孩子长大后我们又苦于他人格上的不独立,处处啃老人,不能独立地存在于社会,其实放远处想想,童年时我们并没有给孩子多少人格上让他自已独立的机会。这三个小事,我是想得多了点,但是孩子从小看大,你给他一个怎么样的环境,他就会长成什么样,你尊重他,他长大后就会尊重自已和别人,这是对等的。
尊重孩子,不能光说不做!落到实处,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才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