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这些方法会毁掉孩子的阅读兴趣

发布时间:2021-01-27

爱的教育阅读笔记。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这些方法会毁掉孩子的阅读兴趣”,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类型一、不考虑孩子的意愿,勉强共读

“宝贝,妈妈来给你讲个故事。”

“我现在不想听故事,我在搭积木。”

“来吧,这个故事很好听哦。”

“唉,好吧。”孩子无奈地起身。

这样的对话,是否曾出现在你们家中?被强迫“邀请”来和你一起读书的孩子,你是否发现他的注意力并不在你读的书上,可能目光还在未完成的积木城堡上游离,可以想见,这会是一次激不起孩子太多热兴趣的共读。如果共读常与“被打断游戏”联结在一起,不但共读原本美好的初衷,如“享受亲密的亲子时光”“丰富孩子的想象力以及视野”等等,无法让此刻的孩子感受到,长此以往,还会让孩子对共读产生厌恶。

修正:除阅读外,孩子还需要其他更丰富的体验

我们常说,阅读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像俗话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孩子应该有读书之外的更多体验,比如游戏、远足等等,这样才让孩子过得更快乐、更健康。那么,为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安排阅读时间呢?一天中的共读时间,可以选睡前固定一段时间(比如每天不少于20分钟),让约定的共读时间成为孩子每天的期待。其他的时间,随意就好。

类型二、书籍选择,不以孩子兴趣为导向

“妈妈,你给我读读《好饿的小蛇》吧。”

“哎呀,你都6岁了,还看这么幼稚的书啊,这本你2岁的时候就看过了呀。”

“那你给我读读《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吧。”

“你现在长大了,还是一起来看看《昆虫记》这样的科普故事吧。”

孩子带着书,一声不吭地转身走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常常把那些自己认为有用或者适合的书捧到孩子面前,而很少问孩子是否真正喜欢。如果孩子长期对阅读的反应冷淡或者干脆不喜欢,大人们就常常会给孩子贴个标签:我家孩子不喜欢阅读。而没有思考过,孩子为什么不喜欢阅读。

修正:选书,要兼顾孩子的兴趣

如果把孩子喜欢的书带到孩子面前,和他们一起阅读,真正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很少。为孩子选择共读读物时,如何既兼顾到孩子的喜好又有所引导呢?可以和孩子在每天约定阅读数量时,一部分由孩子自由决定;另一部分,交给爸爸妈妈选择。

类型三、共读时,不停向孩子发问

“看,小蓝和小黄合在一起变成了什么颜色呀?”

“玛德琳是哪个国家的小朋友啊?看,这个著名的建筑叫什么?”

“好了,宝贝,《小黑鱼》的故事讲完了。告诉妈妈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刚刚还沉浸在美妙故事中的孩子,仿佛如梦初醒般开始磕磕碰碰地回答问题、总结道理……很多家长给孩子读书时,总是希望孩子记住什么或者知道些什么,如果不提问题或提醒孩子注意,书就像没读过一样。wWW.yjS21.com

请大家再试着回想一下小时候的经历吧:爸爸妈妈答应带我们去公园或动物园玩,去之前如果特别叮嘱我们要注意观察,因为回来要好好写篇作文,是不是我们的快乐和期待都会打折?玩得战战兢兢?生怕漏掉什么会被拷问?阅读中频繁提问也是这样。当提问变成阅读中的常态,孩子往往会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伴读者可能会提的问题上,而忽略其他可能吸收的滋养。久而久之,阅读就不再是一样快乐有趣的事情,而变成一种负担,最终导致孩子对阅读提不起兴趣。

修正:让孩子从阅读中感受单纯的快乐,记住什么和知道什么,远远比不上阅读中进入书中、感受到什么更重要。把阅读的快乐还给阅读本身,让孩子从阅读里感受单纯的快乐,让阅读带给孩子润物细无声的滋养。

类型四、识字后,强调孩子自主阅读

“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

“你不是认识很多字了吗?你完全可以自己读啊。”

当孩子识得一些字后,你是否经常让孩子自主阅读?可你是否还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从未学过的文言文时的感受?那也是每个字都认识,但整篇文章在说什么,有时你却并不一定懂?所以,对孩子来说也一样,认识书本上字和理解字所表达的意义并不是一个概念。虽然就算不认识字,没有人给他们朗读时,他们也会通过绘本中的图画,大概感知故事的内容,但是阅读的乐趣和对故事的理解肯定会大大打折。

修正:即便孩子识字了,也请留出时间和孩子共读

读懂一本书不仅需要一定的识字量,还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所以,我们建议,即便孩子识字了,也请留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共读,因为在这过程中,孩子可以随时向你提问他还未明白的地方,这样也更助于他阅读力的提升。

当然,对于即将上小学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识字量,可以有一些自主阅读,但仍建议父母拨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共读,帮助孩子逐渐过渡到完全的自主阅读。

类型五、用故事音频代替共读

“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

“不是给你买了故事音频吗?放给你听哦。”

“可是,妈妈,我觉得你讲得比较好听。”

“怎么会呢,音频里的阿姨讲得多动听啊,妈妈还有别的事要做呢。”

现在世面上可供挑选的故事音频,种类繁多。有些家长怕自己普通话不标准或是感觉没有时间给孩子读故事,就买来很多故事音频代替每日的共读。但是却会发现,孩子常常对音频里的故事不感兴趣,仍自顾自玩耍;而当换成自己给孩子读故事时,尽管不如音频里那样字正腔圆,孩子却依然听得津津有味。

修正:再忙也请不要拒绝孩子共读的请求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声音就是世上最有温度最动听的。所以,即便再忙,也请不要拒绝孩子的共读需求。睡前抽十几二十分钟,和孩子一起读一本书吧。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和父母共读,不仅在于读书本身,还在于和父母依偎在一起共享的温暖、踏实和安全感,这些都是任何一种音频都无法替代的。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方法


绘本不但由丰富的画画,还有少量的文字故事配合说明,充分吸引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孩子在幼儿时期的一个不错的阅读选择,那么,绘本对孩子的好处有哪些?

绘本阅读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对其一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绘本阅读对语言发展的作用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也是普遍认同的绘本阅读的最大价值。绘本阅读不仅可以增加幼儿的词汇量,还可以增强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其中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是最重要的。所以,选好人生的第一本书非常重要。绘本这一独特的表达形式抓住了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幽默风趣的画面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将幼儿轻松带入阅读的快乐之旅。

有助于让孩子懂得许多道理

每一则绘本故事都有它其中的寓意。孩子可以通过绘本故事从中懂得一些道理,也可以明白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做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有时单靠大人说教效果不明显。绘本故事中的情节会让孩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引起积极的思考,有了思考才会引发记忆,加深印象。有些希望孩子能理解能接受的道理,有时语言表达是枯燥的,也不知道从何说起,但是在绘本中,孩子们能直观的感受到某些道理的生层次的意义,图画更直观,更真切。

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妈妈和孩子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不仅是理解绘本中图画的基石,也是孩子进行语学习的基石。妈妈在读绘本,描绘绘本所同时运用的各种表达技巧,能给宝宝带来第一手的模仿范本,激发宝宝去表达,去模仿。所以好的绘本能让宝宝走进故事里,激发宝宝表达的兴趣,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语言发展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像“爱”、“高兴”、“痛苦”等这些抽象的词,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而绘本能以图的方式传达这些概念,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孩子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建立其准确、生动而形象的语言运用图式。

有助于促进儿童品格的健康发展

著名教育家罗素认为,品格教育在孩子6岁前就已基本完成,6岁以后基本上只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中国有句古语.. “五岁成习,六十亦然”。还有民间说法,“三岁看老”。对人的一生来说,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方式来弥补,唯有人格的养成是从小塑造并基本定型的,且定型后很难纠正。因此学前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儿童人格塑造的奠基石,是进行情商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最佳时期。阅读关于各种情商方面的绘本,儿童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会激发并促使他们向书中的优秀人物学习,在生活中会不自觉以其为榜样并努力向其靠拢。

绘本故事在生活中的延伸

对于小朋友特别喜欢的故事,或者故事里的主人公,你完全可以让这些形象延伸到生活里来。

比如上面的《让我们还做好朋友吧》一书中的“妹妹和哥哥”,孩子们闹矛盾的时候,我就会问他们,还记得书上的妹妹和哥哥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吗?他们吵架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吗?

你还可以买一些和绘本配套的毛绒玩具,还可以办一些特定主题的生日派对,聚会之类的,比如“小猪佩奇”主题的party。只要绘本中的主人公是健康积极向上有爱的形象,就不用担心哦!

不要让这些误区毁掉孩子的未来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

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

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

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

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

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

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7.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

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8.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

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9.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

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

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

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

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这些行为足以毁掉孩子一生


由于缺乏必要的育儿经验,很多刚刚做上爸爸妈妈的年轻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谓是想什么就是什么,在无形中可能已经深深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以下9个习惯,就是足以毁掉孩子一生的坏习惯!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摧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使孩子产生罪恶感。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切不可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6.要学会迁怒的本事。单位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来后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

7.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8.当他口出污言秽语时,尽管讥笑他。这要他的词汇会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把人气个半死。

9.永远不对他进行精神道德教育,让他自己混到成年时再说,让他自己去决定一切。

你的这些“暗示”,正在毁掉孩子的自信


前段时间,幼儿园举办的一次中秋演出,成了邻居小敏的一个心结。

小敏的女儿然然所在的幼儿园,老师安排了一场歌舞表演,其中,需要两个小朋友一起唱歌。于是,老师就想到了颇有唱歌天赋的然然。

可是,然然说什么也不肯答应。

老师和小敏私下沟通了这件事,小敏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锻炼机会,就开始劝说然然,可是然然怎么都不同意,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小敏追问原因,然然哭着说:“我不去,我一定唱不好的。”

小敏和我聊起这件事的时候,叹了口气说:

“这孩子做什么事都不积极,特别不自信。平时一点小事都总要爸爸妈妈帮忙,一有事情做不到也不肯自己想办法,就是在那哭。”

“在幼儿园里,老师提问她也不会主动回答,我和他爸爸也不这样啊?”

02

为人父母,我们都特别希望孩子能够具备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自信是勇气的来源,也是行动力的开端,拥有自信的孩子,也往往意味着拥有更多人生的可能。

可是,我们却常常发现,孩子不知道何时开始变得胆小退缩,不愿意去尝试新鲜事物。

追根溯源,其实往往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言行,向孩子传达了“你不行”的暗示。

来看看这些话会在你的家里经常出现吗?

“来,宝贝,我帮你。”

“别去,别碰,危险!”

“这有什么难的,来像爸爸/妈妈这么做。”

……

过度热心的帮助,让孩子觉得“我不行”。

好友琳最近找我聊了与婆婆共同育儿的一段“小插曲”。

琳的婆婆是个非常能干的女人,不仅家里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而且非常细心,在照顾孩子的时候,更是特别周全,琳常常向我夸赞婆婆的好。

然而最近发生的一些事,却让琳觉得要和婆婆好好沟通一下了。

原来,琳的女儿柔柔前几天学着自己扣鞋带,刚扣了几下没扣上,奶奶马上跑过去手脚麻利地帮着扣好了。

之后,柔柔看到茶几上有刚刚洗好的桃子,便伸出小手过去拿,想要放在嘴巴里面啃。奶奶见状忙拿过柔柔手中的桃子,说:“来,奶奶帮削削”,然后迅速削皮并切成了小块。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琳发现很多次柔柔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会被奶奶抢先做好了,而柔柔则越来越失去了做事的主动性。

其实,过度的包办,打击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积极性。在每一次成人的“替代性完成”发生时,都在像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你不行,你做不到,你需要我来帮助你。”

密不透风的保护,让孩子陷入无助。

当人在接连不断的受到挫折时,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从而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是二十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一个著名发现,叫做“习得性无助”。

当孩子的一次次尝试被制止后,他会逐渐认可自己是无法掌控环境和事物的,自己的行为总是会被阻止的,从而失去再次尝试的欲望。

这种“习得性无助”,会让孩子陷入长期的自我否定之中,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看不见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否定自己。

当孩子做一次尝试遇到困难时,身边的陪伴者常常会为了鼓励他,对他说这样的话:“宝宝,这个一点都不难,你再试试”,或者“这个很简单,你像我这样做就对了。”

可事实上,很多件事对于孩子而言真的很难,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东西需要艰难的努力,才能够去习得。

可怕的是,身边的大人却总能轻松驾驭在他们心中很难的事情。

而如果此时,大人们无法看到孩子内心的无助感和焦虑感,而是告诉他这一点都不难,可想而知,孩子的内心是崩溃的。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放弃,同时去否定自我的价值。

03

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见证一个生命走向独立的过程。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有一天独挡风雨,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于是,一些父母会在孩子的错误和问题面前,用非常激烈的言行指责、羞辱孩子,试图通过“打击式教育”的方式激发孩子做的更好。

比如对孩子说:“你真笨”、“怎么这都做不好”、“别人都比你强”等等。

殊不知,这样的方式,不仅难以达到帮助孩子改正的预期,更成为了摧毁孩子自信心的“强力武器”。

长期在父母的指责、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陷入深度的自卑之中,并且相信父母口中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失去表现自我和挑战未知的勇气。

而维护孩子的自信心,往往意味着保护他们对事物的主动性,增添孩子从容面对人生的动力。

自信心的培养,其实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最重要的原则是,我们要让孩子看见自己的能力,感知到自己的力量。

想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自信,我们可以这样做:

1、放手让孩子去体验。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强调过“自我教育”的重要意义。

孩子们是通过亲身的体验来学习事物的,这些知识是经过他自己验证才获得的,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

其实,在孩子发现自己可以掌控的事物越来越多时,他们也在通过体验,建立着自身的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不是他人能够赋予的,只有孩子亲身获得,才最有激励意义。

2、给孩子正确的鼓励。

鼓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看见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们的鼓励要更加深入而具体,让孩子感受到真诚。

不要仅仅是停留在“你真棒”上。而是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能力和美好的特质。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

“宝贝,我看到你自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努力的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放弃,做的特别好。”——赞扬孩子的坚韧性和解决问题能力。

“宝贝,我看到你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了小妹妹,你特别有爱心”——赞扬孩子的品质。

3、尊重孩子的话语权和选择权。

一些父母会把“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殊不知,剥夺了孩子的话语权,其实也是在否定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

这种不平等的感觉,会渗透到孩子心理的方方面面,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大人的互动,来感知自己的能量的。

当他们的话语得到回应,当他们的选择被尊重时,更能够获得内心真正的自信。

4、做到充分的接纳。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必须要做的是接纳。要知道在努力尝试的过程中,“犯错”是必经的过程。

孩子需要意识到“做不到”、“做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想要习得一项新的技能并没有那么容易。而比“做到”更重要的是不断自省和改进的态度。

当父母充分接纳孩子的时候,“出错”不再是令人恐惧的,而是充满契机的。这样也能够帮助孩子快速的重新积蓄勇气,有信心投入到新一轮的尝试之中。

人生总难免有艰难险阻与磕磕绊绊,当孩子满怀欣喜的开始探索人生旅程,愿我们在背囊里为他装满了自信与勇气,这份爱终将陪伴他们的一生!

别让这些小事,毁掉孩子的安全感


国外一档脱口秀《吉米鸡毛秀》的节目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当父母告诉孩子,把他们的万圣节糖果都吃完后,孩子们的不同反应。

不知道朋友们前几天有没有凑热闹,让孩子打扮打扮去过万圣节。在西方国家,这一天,小孩子们可以装扮成各种可爱的吓人的形象,晚上开始逐家逐户地敲门,要求获得糖果,否则就会捣蛋。

对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年一度的糖果盛宴,孩子们挨家挨户敲门讨要,在外面游荡好几个小时,就是为了获得一篮子甜蜜的糖果。

告诉孩子们,爸爸妈妈在你睡觉的时候吃掉了所有的糖果,孩子们瞬间的表现都非常夸张,有些冲过来动手打起了父母,有些假装平静,默默流泪,更多的是听到消息后直接崩溃大哭……

逗孩子,是为了让她笑

而不是让她哭

我跟这位好友说,你这样回复是不是让人“下不来台”?

然后好友跟我说了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小时候,可能是学前班或者一年级的时候吧,具体时间记不清楚了。自己看手工书上的做法,做了一个小的零钱包。自己非常喜欢,就把平时攒下的零钱全都放进了那个小包里面。

钱也不多,只有2块7毛钱。最大面额是1元,剩下的就是5角,2角,1角这样。后来她把零钱包藏在一本书下面,就出去玩了。

回来后发现书桌被收拾过了,自己的零钱包也不在了。她赶忙过去问自己的妈妈,妈妈看了一眼爸爸,然后说:“哦,你说那个纸包是吧,我给你收拾书桌的时候以为是废纸,扔掉了。”

好友说她现在还记得自己当时的震惊,直接冲着自己的妈妈问:“扔到哪里了?那里面是我的钱啊!”

她爸爸过来补刀:“那谁知道扔哪里了,可能早被人捡走了吧,谁叫你自己不放好……”

好友说她后来开始大哭,特别委屈也特别无奈,天都塌了的那种感觉。后来妈妈从一个架子上把零钱包还给她,然后还挺不耐烦的说:“还你还你,为这点事儿还值得一哭啊。”

是啊,2块7毛钱,又算什么大钱呢?

但孩子理解不了,在她看来,这些钱代表着她的努力和自由。是每次看到辣条雪糕的时候,强忍住自己的口水,一分一毛攒起来的。

那些钱意味着,以后遇到喜欢的小东西,她可以不必向爸爸妈妈发出请求,靠自己也可以拥有。

而她最信赖的父亲母亲,却联合在一起用这件事情来逗弄她。

现在好友的女儿已经5岁了,她说自己小时候被父母类似手段逗过的次数太多,所以从女儿出生起,就给自己和老公订立了一个原则,逗孩子笑可以,但绝对不能用类似的方式逗孩子哭。

她的原话是:“被父母那样逗了之后感觉很不好,觉得自己像一个傻瓜、小丑。”

其实,很多时候大人口中的“逗小孩儿玩”,已经类似于“捉弄”孩子了。

“逗”孩子是以孩子的快乐为前提,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制作出让儿童欢乐的事情,而“捉弄”孩子则是大人利用小孩的天真、单纯和信任,故意让孩子担心、害怕和哭泣。

不正确的方法逗孩子

后果可能比想象更严重

著名教育家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里面,曾经说过自己女儿圆圆被一群大人“逗”的事情。

当时女儿圆圆还在上幼儿园,她因为工作繁忙就让孩子爸爸接孩子放学,但是因为还不到下班时间,女儿必须在爸爸单位呆一个小时才能回家。

办公室有几位同事经常喜欢用各种吓唬的方式逗弄圆圆。有一次圆圆爸爸把女儿放办公室就去跟领导开会了,离开的时间可能比较久,办公室一位同事煞有介事的跟圆圆说:“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给我,我家有个儿子,正好没女孩,跟我回家吧。”说着还做出要强拉孩子走的样子,圆圆马上被吓得大哭起来。

尹建莉知道后,安抚了女儿很久。不过女儿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好几次都从梦里哭醒,所做的梦都是说爸爸从幼儿园接上她就不要她了,独自走了……可想而知,孩子感受到了多大的恐惧。

然而这些还只是心理上的恐惧,去年很多媒体都报道了一则这样的新闻:

有位妈妈生了二胎,大宝7岁,二宝2个多月。一天中午妈妈去了厕所的功夫,大宝把二宝从8楼扔了下去。

后来找到直接导致悲剧的导火索,是当天早上大宝到邻居大妈家跟她的孙子玩时,大妈说了一句无心的话:“你妈妈生了弟弟,不要你了!”小女孩当场脸色刷白,整个早上都闷闷不乐,没想到中午就出事了。大妈说当时也没什么目的,只是为了好玩。

孩子之间的性格差异和理解能力差异很大,同样一句话,可能跟一个孩子说,孩子嘻嘻哈哈就过去了。但是跟另一个孩子说,无异于是把孩子推进深渊,让孩子被尴尬、恐惧、失落、愤怒这些负面的情绪所包围。

所以,作为父母尽你所能去保护孩子,更不能用可能伤害她的方式捉弄她,当亲友捉弄孩子时,站在孩子一边,给予坚定的制止。

真和善是教育的基石

爱孩子,就尊重孩子的感受

生活中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总是有意无意的捉弄着孩子,为难着孩子,你一试图阻止,他先脸色一变,来一句:“就是开玩笑而已,你也别这么惯着孩子嘛。”

在孩子的世界里,你吃光了他的糖果就差不多是对一个成年人说“我把你放在桌上的手表和钱包扔掉了。”

对孩子说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要跟我走。”孩子所感受到的恐惧,不会亚于跟一个成年人说:“你爸爸妈妈离世了,你赶快回家看看。”

对孩子说你爸爸妈妈生了二胎,不会再喜欢你了,就类似于跟一个成年人说:“你爱人有了新欢,不会再爱你了……”

相信没有一个智商情商正常的成年人,会为了看到另一个成年人委屈、无助的样子,而故意开这种玩笑。

不会对成年人做的事情,为什么要对一个孩子做呢?

也许只是因为孩子弱小,不会反抗或者不敢反抗;也许只是因为孩子不懂事,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候会手足无措,任人摆布;也许只是因为孩子们天真善良,总是会很快忘记难过的事情,轻易原谅;也许只是因为大人之间没什么太多话题,只要在孩子身上找找存在感。也许……这些大人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调侃与哄骗中度过的。

网上也有很多人,会说不准开孩子玩笑的父母是玻璃心。

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是这样回击的:

“生个宝宝不拿来呵护,难道是拿来摔的吗?为什么总有人在强调孩子的抗打击能力,又不是诺基亚!玻璃心又怎么,至少晶莹剔透,总比摔不破的一坨木疙瘩好看吧!”

真的很佩服这位妈妈的勇气。无论怎样,作为孩子的长辈,都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爱和安全感的环境。尤其是孩子的父母,应该去保护他,去感受他的感受。而不是在别人弄哭你的小孩的时候也在一旁跟着发笑甚至去强化这种行为。那并不好玩,也不好笑。

如果必须在“玻璃心”与逗孩子的“坏人”中做一个选择,请选择做一个“玻璃心”的父母,去维护自家宝贝的安全感,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无阴影的童年。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这些方法会毁掉孩子的阅读兴趣》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的教育阅读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方法 绘本不但由丰富的画画,还有少量的文字故事配合说明,充分吸引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孩子在幼儿时期的一个不错的阅读选择,那么,绘本对孩子的好处有哪些? 绘本阅读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培...
    2022-01-25 阅读全文
  • 不要让这些误区毁掉孩子的未来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
    2021-03-25 阅读全文
  • 这些行为足以毁掉孩子一生 由于缺乏必要的育儿经验,很多刚刚做上爸爸妈妈的年轻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谓是想什么就是什么,在无形中可能已经深深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以下9个习惯,就是足以毁掉孩子一生的坏习惯!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
    2021-02-24 阅读全文
  • 你的这些“暗示”,正在毁掉孩子的自信 前段时间,幼儿园举办的一次中秋演出,成了邻居小敏的一个心结。 小敏的女儿然然所在的幼儿园,老师安排了一场歌舞表演,其中,需要两个小朋友一起唱歌。于是,老师就想到了颇有唱歌天赋的然然。 可是,然然说什么...
    2020-12-16 阅读全文
  • 别让这些小事,毁掉孩子的安全感 国外一档脱口秀《吉米鸡毛秀》的节目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当父母告诉孩子,把他们的万圣节糖果都吃完后,孩子们的不同反应。 不知道朋友们前几天有没有凑热闹,让孩子打扮打扮去过万圣节。在西方国家,这一天,小孩子...
    2021-01-20 阅读全文

绘本不但由丰富的画画,还有少量的文字故事配合说明,充分吸引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孩子在幼儿时期的一个不错的阅读选择,那么,绘本对孩子的好处有哪些? 绘本阅读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培...

2022-01-25 阅读全文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

2021-03-25 阅读全文

由于缺乏必要的育儿经验,很多刚刚做上爸爸妈妈的年轻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谓是想什么就是什么,在无形中可能已经深深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以下9个习惯,就是足以毁掉孩子一生的坏习惯!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

2021-02-24 阅读全文

前段时间,幼儿园举办的一次中秋演出,成了邻居小敏的一个心结。 小敏的女儿然然所在的幼儿园,老师安排了一场歌舞表演,其中,需要两个小朋友一起唱歌。于是,老师就想到了颇有唱歌天赋的然然。 可是,然然说什么...

2020-12-16 阅读全文

国外一档脱口秀《吉米鸡毛秀》的节目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当父母告诉孩子,把他们的万圣节糖果都吃完后,孩子们的不同反应。 不知道朋友们前几天有没有凑热闹,让孩子打扮打扮去过万圣节。在西方国家,这一天,小孩子...

2021-01-2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