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我们是不是在细节中侵犯孩子的权利?

发布时间:2021-01-20

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是不是在细节中侵犯孩子的权利?”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在幼儿园的一日常规中,教师应该把尊重、宽容、人道、公平等伦理责任洒到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把关爱、理解、欣赏、耐心等伦理情意镌刻在每一个幼儿的童年里,让幼儿园的每一个教育细节都合乎伦理规范。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常常由许多细节看到幼儿园缺少对幼儿的尊重。

用编号代替幼儿姓名

小班的集体教学时间,教师拿着花名册进行人数点到。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教师用点名册上幼儿对应的编号取代了他们的姓名。教师每叫到一个数字,幼儿就会举手,要是叫到的数字没有得到回应,教师就用笔在纸上标记。

午餐时间,保育员把饭菜盛好放在了桌上,教师为了让午餐环节更有秩序,采用的是根据花名册的顺序让幼儿分批入座的形式。被叫到对应编号的幼儿搬起小凳子坐到指定的桌子进餐。编号在前面的幼儿听到自己的号码开心地站起来,但是编号排在后面的幼儿被叫到时脸上明显表现出不高兴的神情,垂头丧气地走到了桌子旁坐下。

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很普遍,师幼日常交流中用编号取代幼儿的姓名,没有充分地尊重幼儿,没有真正地践行“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为了节省时间和保持一个好的秩序,教师用随处可见的数字编号来命名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幼儿,这不利于他们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的建立和巩固。

名字是幼儿自我概念的最好呈现,它是编号和代号取代不了的重要标志。名字象征着个体的尊严,正如马斯洛说的,“记住学生的名字就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是对他们作为班级成员的肯定和认可”,幼儿期待听见自己的名字从教师和同伴的口中说出,这是自尊的一种表现。教师持有的教育观和儿童观会深深影响其教育行为,我们知道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把“尊重”二字置于一个极高的位置,教师应该无条件地尊重幼儿,保证幼儿权利最大化。因此在幼教实践中应杜绝此类用编号代替幼儿姓名现象的发生,在每一个教育场合说出幼儿的名字是在尊重幼儿的过程中一个简单而又重要的开始。

午餐环节不许幼儿说话

午餐时,教师除了会介绍当天的菜肴搭配,监督幼儿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鼓励幼儿爱惜粮食,帮助个别幼儿进餐,还会提出一条进餐规则,那就是吃饭时不允许幼儿说话。老师多半喜欢用“快吃,不聊天”“再聊天就吃不完了”“不许说话,聊天的人多吃一碗”等来鼓励幼儿专心吃饭,约束幼儿养成吃饭不说话的习惯。

“食不言”成为大多数幼儿园进餐环节中一条或明或暗的规定,它暗示幼儿赶紧吃饭、快快吃饭,这不仅压抑了幼儿说话的权利,还阻隔了幼儿之间的交流行为,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吃得快的孩子被允许自由活动,这导致幼儿形成错误观念,即吃饭是阻碍自由活动的负担,吃得越快越好。一些幼儿为了能够自由活动,囫囵吞枣式地把饭吃完,而教师却只关注吃得慢的幼儿,不去担忧那些吃饭过快的幼儿是否会因为速度影响他们的消化吸收。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中进食,可能会引起幼儿对吃饭活动的反感和食欲不振,甚至会造成厌食、畏食情绪。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齐克森默海的研究表明,在饮食的过程中,人们心情愉快可以让思维保持活跃状态,乐于接纳新想法,富于创造性和联想力。基于此,教师应该构建和谐的进餐环境,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尊重幼儿的说话权利,与幼儿一起进餐以树立科学进餐的榜样。让幼儿边吃边聊,不仅可以体验进餐的愉快,有助于增进食欲,还可以为幼儿多方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剥夺幼儿的公开课参与权

中班的幼儿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户外活动,隔壁班的老师过来挑选几个小朋友参加公开课。老师就对小朋友们说:“谁想去上公开课啊?”有25个小朋友举起了手,可公开课只要从这个班挑选15个,老师就对小朋友们说:“摸到头的小朋友可以去参加公开课。”这样,这个班级里就有10个小朋友失去了参加公开课的资格和机会。而且,教师不是随机抽取幼儿,被摸到头的幼儿大多是教师认为乖巧、聪明、会配合老师的。

老师在挑选幼儿上公开课时,已经给幼儿贴上了标签,那些“听话、能干、机灵”的幼儿是优秀的,而那些“调皮的、多动的、能力差”的幼儿是不优秀的。在老师们看来,如果让所有的小朋友去上公开课,那些不优秀的幼儿也许会在上课时给老师带来麻烦,让公开课的效果大打折扣,还可能会影响班级幼儿的整体水平甚至是幼儿园的声誉。如果仅仅本着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的目的,一些幼儿可能在幼儿园永远无缘公开课。幼儿教师的做法,剥夺了一些幼儿和其他幼儿接受同等教育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伤害了幼儿的情感,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幼教工作者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在教育观的指导下就会产生对应的教育行为。每个幼儿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对每个孩子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地对待每个幼儿,使幼儿在公平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公开课的呈现不仅要向上级或者同行公开教师们高效传授知识的教学技能,关注和重视每一个幼儿的专业情意,还有就是公开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公开教育教学活动是否合乎伦理规范。

替换幼儿的回答

上午10点,某幼儿园的中班的语言教学公开课,主题是用什么方法制服凶恶的老虎。教师和蔼地问幼儿:“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大老虎赶走呢?”有一个幼儿举手说:“用五指山把它压死。”教师点头:“对呀,我们可以用石头,请坐!”紧接着教师在教学板上呈现出之前准备好的石头该案例中的教师可能因为上公开课比较紧张,想要把准备的材料全部使用上,于是会将贴近标准(石头)的幼儿回答(五指山)直接换成预设的答案。

但是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没有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表达,将其回答直接偷换掉,这带来的后果可能有:幼儿觉得因为自己回答错了,老师才把答案换掉,自信心严重受挫;幼儿看到自己动脑筋想出的答案被老师无视,自尊心受到打击,等等。这一小小举动不仅伤害了师幼之间的感情,降低了师幼言语互动的质量,削弱他们参加集体教学的积极性,限制幼儿思维的发展,甚至还可能会抹杀幼儿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

千篇一律的表扬

赏识教育有其重要价值,但是现在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表扬非常不具体,方式单一固定,没有针对每一个幼儿和具体的行为。以案例中的表扬句子为例,“很棒”等这些词语都是比较空洞、简单、单调的。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发展状况和能力水平都有差异,教师如果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和表扬每一个幼儿,结果不仅不会让他们产生满满的自信自尊,反而会降低部分幼儿的积极性。千篇一律的表扬是有害处的,再加上有些教师对那几句话不断地进行重复,幼儿从中感受不到任何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他们甚至会觉得老师在说谎骗人。

现在赏识教育在幼儿园逐渐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会用鼓励和表扬代替批评,这种现象固然好,因为表扬是对他人的优点、长处、正向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和赞赏,可以让幼儿产生自信、自尊和愉悦感。但是,在表扬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性特点,联系他们的具体行为,将关爱、呵护和理解落实到每一个幼儿身上。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我是不是比别人笨?”


有一位妈妈从不说一些令孩子泄气的话,也不会去抱怨孩子,责骂孩子。她在找不到适当的答案前都是保持沉默,以自身的承受去支持孩子的一步步成长,孩子在这样宽容的环境下,最后交出优秀的成绩。

这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只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落后?”

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

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位妈妈也在思索这个问题:难道我的儿子脑袋真不够聪明吗?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他,平时已经够辛苦了,在我这里还要给他一次打击吗?最后这位妈妈还是依然保持沉默,因为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就这样2年过去了,儿子也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也一直在提高。再后来这个孩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那年我小学毕业,妈妈带我去看大海,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母亲指着前方对我说,儿子,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但是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海鸥。"

教育,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唤醒,是对人的内在潜能的开发和拓展,让孩子健康地生长,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智慧的胸襟,一种独特的魅力,这一切必须以宽容为基础!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锻炼自己宽容的能力,少打少骂,多包容,多鼓励,孩子才会在一个平和积极的环境中健康长大!

在陪孩子读诵经典也一样如此,我们都要去学海鸥的笨拙,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海鸥。有时我们做家长要慢慢的陪着孩子长大。不可急躁,奢求一步登天,套用一句话:孩子,你慢慢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天使,每一个父母都是孩子的守护神,让我们用足够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孩子,言传身教,多要求自己,少要求孩子,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前几天有位朋友送了一套“乐高”的玩具给lulu。之前一直觉得lulu玩乐高还早了点。但这次lulu看到后很感兴趣,于是决定陪他一起玩。

1、完成一辆摩托车

这辆摩托车的拼装并不复杂。我让lulu帮忙找零件,由我来组装。主要是想让他学会看图纸。

2、完成一辆小汽车

这辆小汽车是在第二天完成的。由于第一天摩托车进程十分顺利,lulu很有兴趣。这次我鼓励他自己拼。他的小手还是很不听使唤的,我在旁边主要是指导和帮忙。但在帮了几次忙之后lulu很自然地在我伸手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努力。

3、完成大汽车

这部汽车是整套玩具中最复杂的一个,开头我还是让lulu尝试但由于复杂,在多次的失败之后他对拼装不再那么有兴趣了。为了保持他对乐高的兴趣我们打算以我们组装、lulu帮忙的方式,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拼好了。之后用这3辆车玩了很久的“警察抓小偷”的游戏。lulu重新有了兴趣。

4、完成“战士”

今天带lulu去反斗城,lulu对乐高中的“战士”系列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虽然这套玩具适合的人群是6~16岁的孩子,在他的坚持和旁边销售小姐的蛊惑下我们还是买下来了。但我们和lulu的约定是“要自己拼装起来,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叫爸爸妈妈帮帮忙”。晚饭后lulu很认真地开始了他的工作。我们仅仅在旁边作一些必要的指导,不断地提醒了自己“动口不动手”“鼓励+鼓掌”。渐渐地,lulu要我们帮忙的次数越来越少,有时甚至还会因为我们的“帮忙”而生气。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lulu用自己的坚持完成了所有的步骤,同时他也品尝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成功的骄傲”---而这恰恰是我们无法给与他们的。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lulu的坚持和他的潜力。我们往往把他们当成是小孩子,在不经意间他们长大了,可以去完成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放开我们的手,让他们成为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鹰,而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孩子交往出现问题时,家长怎么做

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当他们在交往中出现问题时,要用孩子的方式而不是成人的方式去解决。成人常常会用所谓“成熟”的方式去干预儿童的朋友圈规则。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成人的“吃亏理论”,另一个是成人的“自我强大理论”。成人怕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吃亏”而变得“窝囊”,于是当孩子遇到人际矛盾与冲突时稍有不快,成人就急于去安慰孩子,替孩子做主,甚至要为孩子“打抱不平”“讨回公道”。长此以往,孩子越来越依靠大人,结果很可能会变得胆怯、不自信,甚至“窝囊”。

有的家长则用“自我强大理论”来回避孩子在交往过程中遇到的烦恼,教育孩子只有把自己变得优秀与强大,才能让同伴服气,因而减少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独自增强自己的其他本领,等有朝一日让大家对自己“刮目相看”。但是儿童的朋友圈恰恰不是这样的。他们建立朋友圈的主要规则是“有趣”,也就是说相处带来轻松与快乐,就可以成为好朋友。这个“有趣”也许是孩子的新玩具有趣,吸引了很多小朋友,但是到了4岁以后,孩子越来越靠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交往能力给人带来快乐,而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是不是肠套叠影响的宝宝晚上入睡


我家宝宝聪聪1岁半的时候也得了这个肠套叠,不过当时我不知道就看着孩子在那哭,心里别说有多难受。那天中午吃过饭,爷爷带着聪聪到楼下玩,玩了没多久聪聪突然就大哭不止,爷爷怎么哄也不行就把他带上来了。

我当时以为他困了闹人,就哄他睡觉结果哄着哄着就睡着了,睡着睡着就吐奶了,接着就哭,感觉很痛苦,哄哄又好了,过一会突然又痛苦大哭,就这样反复了好多次。一会好一会哭,双腿腿蜷缩,都怪我当时不懂,也没重视,带聪聪去医院的时候都快天黑了。

到医院做B超聪聪被确诊为肠套叠,用充气法往孩子屁股里给肠子充气!聪聪哭得嗓子都吼哑了,看着我心疼死了!结束了之后一夜都不能给孩子进食包括喝水喝奶,只能一直挂水!医生说得了一次肠叠套以后就非常容易反复!

两岁之前发病的概率多,越大越少!之前不知道这种病,住进了医院才发现住院部好多孩子都是肠套叠,有个宝宝11个月已经反复5次了!三次充气两次手术!不过好在现在孩子已经痊愈了,没有再复发过。

肠套叠就是指一段肠管嵌入到相邻的一段肠腔内,给肠内通过的物体造成阻碍。患肠套叠的婴儿,会不停的哭闹,每次哭五六分钟,持续十二个小时,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宝宝哭到筋疲力尽,脸色苍白,昏昏欲睡为止。12个小时之后,这些症状会逐渐消失,而后,宝宝开始出现吐奶和大便出血的情况,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肠叠套凶险,宝妈平时要给宝宝做好预防措施。

1. 合理饮食,婴幼儿的肠胃非常脆弱,宝妈要科学喂养,不要过饥也不能过饱,添加辅食的过程要循序渐进,不可以操之过急。

2. 注意防寒保暖,天气越来越冷,宝妈要注意给宝宝增添衣物,尤其要保护好宝宝的小肚子,防止宝宝因为肠胃受寒而发生肠功能失调。

3. 如果发现宝宝有肠套叠的前期症状,一定要及时送宝宝到医院治疗,尤其曾经是肠叠套患者的婴幼儿,家长更加要伤心,千万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你是不是“直升机父母”?


那种在学校、操场和课外活动地点转悠,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顶、和他们紧紧绑在一起的父母被戏称为“直升机父母”。

针对最近几年美国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度教育行为,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发动一场“慢教育、简单教育和散养教育”的新革命。

给孩子们买防过敏袜、专门请家庭教师改正他们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在他们第二次膝盖摔破了皮之后就把秋千拆了——这些“直升机父母”对于孩子的关爱确实太“无微不至”了。除此之外,商场有出售防止烫伤的火炉把手套、绑在家长和孩子手上以防孩子走失的腕带(“给你和孩子三英尺的自由”)和婴儿爬行护膝(好像他们生来并不会爬行一样);康涅狄格州有个市长因一位母亲的压力而下令砍掉三棵胡桃树,理由是掉进游泳池的胡桃可能会让她偶尔在池里游泳的孩子过敏;学校不再让学生合伙搭车,而是直接把孩子送到家门口——以往这种方法只针对残疾人。

我们太在意孩子们能否成功了,因此把抚养孩子也当成了某种形式的产品开发。父母们要求幼儿园开始教授中文,为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未雨绸缪;高中老师收到家长愤怒的邮件,抗议学期未完就组织考试;学院院长把大学新生称作“易碎品”(事实上他们在入学前就已经破碎了)和“茶杯”(遇到极小的挫折就会破碎)。

以上,就是21世纪之初最典型的为人父母的方式——又一种将要破碎的泡沫。因此,美国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发动新革命,目标是击退这种近乎可笑的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过度投资行为。新革命有很多手段——慢教育、简单教育、散养教育——但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越少越好,盘旋是危险的,失败才是成功之母。你真的希望孩子成功吗?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手吧。只有你放轻松了,他们才会飞得更高。

对于过度教育的抵制已经很久,但现在才有了新进展。根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的调查,经济危机开始时,很多家长削减了孩子的课外辅导课,却惊讶地发现也没什么不好。2008年春天,《时代》杂志的一项调查问题是经济萧条如何影响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认为关系改善的是认为关系恶化的4倍。

“这个时候,所有的问题都放到台面上来了,容易发现问题出在哪里。”慢教育运动的导师卡尔赫诺(CarlHonore)说。

最糟糕妈妈的反击

Overparenting(过度抚养)这个词跟美国著名的将军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有关。1899年麦克阿瑟进西点军校时,他的母亲平克也在军校附近租了一套公寓,据说这样她就能用望远镜看清儿子有没有好好学习。

过度抚养在1990年代发生了更具戏剧性的演变,就像刹不住的汽车一样。世道越来越繁荣,可恐惧和焦虑渐长;犯罪率下降,可家长们却不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步行或骑车上学的孩子从1969年的41%下降到2001年的13%。1980年至今儿童受伤死亡率下降了50%,可是家长们却不让孩子在操场上锻炼,婴儿车上不忘温馨提示“折叠前请抱走婴儿”。6至8岁的儿童,自由玩耍时间从1981年至1997年下降了25%,可家庭作业却翻了倍。因为研究者发现常听莫扎特的音乐可以暂时将婴儿智商提高9分左右,佐治亚州给每个新生儿家庭寄胎教CD;在最疯狂的时候,大学校园里安装了“你好,妈妈!”的网络视频,家长们可以看见公共区域的情景;安永会计事务所专门为新晋职员提供“父母套餐”,这样父母们也能参与到和公司谈收入和福利的行列。

当你搜索“美国最糟的妈妈”,会发现前几页的搜索结果都是关于一个叫勒诺斯坎纳兹(LenoreSkenazy)的母亲,就因为她让自己9岁的儿子一个人坐地铁从商场回家。她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专栏,文中对于什么是“儿童能接受的风险”的叙述在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记者从中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甚至马耳他打来电话要求采访。斯坎纳兹决定反击,她争辩说人们已经丧失了评估风险的能力。我们担心发生坏事,但行为却伤害了孩子,让他们在焦虑和不敢冒险的温室中长大。

勒诺斯坎纳兹毕业于耶鲁大学,和丈夫共同抚养着两个儿子。她承认自己曾经有点“西科斯基”(生产直升机的公司),她曾为儿子的生日派对请来一位足球教练,还给每个参加派对的人分发了口腔保护罩。

但是从这一天以后,她创办了一个叫“自由成长的孩子”博客,后来还出了一本书。她写道,做父母的一代小时候自己一个人步行或乘车上学、被人善待或被人欺骗、摇摇晃晃地挨家挨户去推销饼干……可他们现在却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做同样的事。“我们把自己的孩子惯得弱不禁风。”她认同汽车安全带和自行车头盔这样的理性防护工具,但是有些做法让她觉得很荒唐,比如有人建议家长们在每天孩子出门之前给他们照张相,万一被绑架了,警方能有一张孩子的最新照片,看清楚他们穿的什么衣服;一旦孩子安全回来了,家长就可以删掉照片,下个早晨继续拍。

这个建议在那些听说小女孩走丢的家长看是个好办法。但是太多家长都计算错了。斯坎纳兹说,从统计学上讲,没给孩子接种疫苗而让孩子受到H1N1流感威胁的父母,其实是更疏忽大意的。换句话说,从来没有报道说有哪个孩子被陌生人的万圣节糖果毒死,而且儿童被陌生人绑架和杀害的可能性只有一百五十万分之一。如果有家长问:“你怎么能让他一个人去商场?”她建议的回答是:“那你怎么能让他去亲戚家?”(受过性骚扰的孩子有80%是朋友和亲戚的受害者)或者“你怎么能让他坐在你车里?”(2008年超过43万个孩子在机动车事故中受伤)

“我并不是说不应该对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做好预防,但是有好运,就有厄运,你掌控不了,没有100%安全的世界。”

恐惧就像真菌,暗中侵蚀了父母原本安宁的身心。如果说担心孩子身体受伤还算理性的话,那担心孩子失败就太多虑了。既然知道未来孩子在残酷的全球化竞争中摸爬滚打是难免的,为了这种恐惧而给幼儿园的孩子布置家庭作业、组织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双语竞赛、进大学之后还给孩子设闹钟……又有什么用呢?

“直升机”的撤退

很多教育学家都在寻找各种让“直升机父母”撤退的办法。其中一个办法是,家长们要在暗中使劲,不要越过自己的职能范围。

每个老师都会跟学生家长说,学生们需要失败来树立信心。可是,老师发现,很多家长会给孩子代做作业、画画、写实验报告,然后为了把孩子送进好点的班级,像个政客一样发表长篇大论。堪萨斯州Belinder小学的校长卡伦伏契尔制定了一项“非营救”制度,可是她每天都会在学校里发现学生父母落下的便当盒和笔记本。甚至有一天,一个母亲急匆匆地拿着一串项链跑到学校,为了让她女儿穿着更得体。“我很幸运,和聪明的父母打交道,却看见很多聪明的父母做出蠢事来。这就像病毒。父母们知道自己不该如此,可他们却控制不住。”

教育学家认为,做小学生的“直升机父母”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一直持续到初中和高中就不好了。有些高中老师提到“秘密战士父母”,即那些不总是盘旋在孩子头顶,但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的父母,比如音乐剧角色分配和决定足球比赛的首发阵容时。高三是黎明前的黑暗,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大学准入资格是检验他们教育成功与否的一张成绩单。而在很多大学里,专门设有家长项目主管,他的职责是定期召集一定区域的父母和教师见面。某大学官方网站上给出的五个建议是:参观(但不要太频繁)、交流(也不要太频繁)、别(过于)担心、期待变化、相信他们。

在治疗“直升机父母”的办法里,最有力的武器是井喷般出现的父母网站,父母们可以在上面吐露心声、承认错误、明白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孩子的教育。一位母亲在网站留言说:“我认输了,真想放弃她。可这不是注册的目的啊。”

但是力求革新的教育学家对于过多的教育建议并不看好。父母们学到的教育方法太多了,而这场新变革的目的是允许家长们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或者至少不盲从。卡尔赫诺说:“有人相信,一定有一种秘密的教育方程式,如果我们多看书、多花钱、够刻苦就能找到,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你能想象更多可能发生的凶险吗?每个孩子都不同,每个家庭都不同,父母们要能不被媒体和其他父母的纷繁意见影响,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程式。”

最后,家长们必须谦虚。我们可以忙乱,可以烦躁,可以逃避,但是最终,我们注重的事情可能并不那么重要。教育学家针对5年级的学生做过调查后发现,孩子们通过阅读得到的收获,和通过看电视得到的收获基本上没什么区别,他们在《今日美国报》上发表文章:“经常逛博物馆看起来并不比逛小卖部的收获多多少……等父母们拿起教育指导书看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很多东西早就已经形成——父母的教育程度、父母是否离异、父母婚后多久有的孩子,这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

如果你能接受以上令人惭愧的事实,那么理解D.H。劳伦斯在1918年讲的一句话就容易多了。“如何开始教育子女。第一原则是:不要管他。第二原则是:不要管他。第三原则是:不要管他。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开始。”

他当然说起来容易。

因为他没有孩子。

“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


有一位妈妈从不说一些令孩子泄气的话,也不会去抱怨孩子,责骂孩子。她在找不到适当的答案前都是保持沉默,以自身的承受去支持孩子的一步步成长,孩子在这样宽容的环境下,最后交出优秀的成绩。

这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只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落后?”

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

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位妈妈也在思索这个问题:难道我的儿子脑袋真不够聪明吗?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他,平时已经够辛苦了,在我这里还要给他一次打击吗?最后这位妈妈还是依然保持沉默,因为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就这样2年过去了,儿子也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也一直在提高。再后来这个孩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那年我小学毕业,妈妈带我去看大海,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母亲指着前方对我说,儿子,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但是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海鸥。"

教育,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唤醒,是对人的内在潜能的开发和拓展,让孩子健康地生长,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智慧的胸襟,一种独特的魅力,这一切必须以宽容为基础!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锻炼自己宽容的能力,少打少骂,多包容,多鼓励,孩子才会在一个平和积极的环境中健康长大!

在陪孩子读诵经典也一样如此,我们都要去学海鸥的笨拙,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海鸥。有时我们做家长要慢慢的陪着孩子长大。不可急躁,奢求一步登天,套用一句话:孩子,你慢慢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天使,每一个父母都是孩子的守护神,让我们用足够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孩子,言传身教,多要求自己,少要求孩子,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家园共育《我们是不是在细节中侵犯孩子的权利?》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识字量大的孩子是不是更有优势? -->开学一段开学一段时间了,大家还记得天长小学对一年级新生的那场素质测试吗?开学这天,学校准备了一个字库,想了解孩子入学前的识字情况。测试发现,一般小朋友都能认识两三百字,多的小朋友认字已经超过20...
    2021-07-24 阅读全文
  • “我是不是比别人笨?” 有一位妈妈从不说一些令孩子泄气的话,也不会去抱怨孩子,责骂孩子。她在找不到适当的答案前都是保持沉默,以自身的承受去支持孩子的一步步成长,孩子在这样宽容的环境下,最后交出优秀的成绩。 这个孩子对一个问题...
    2021-05-31 阅读全文
  • 感慨孩子已长大是不是该放手的文案集合 是一开始见到时的模样啊,一晃四年过去了,小孩子长大了啊。~~你也想分享类似的句子吗?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细心准备的《感慨孩子已长大是不是该放手的文案》,敬请阅读,...
    2022-09-25 阅读全文
  • 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前几天有位朋友送了一套“乐高”的玩具给lulu。之前一直觉得lulu玩乐高还早了点。但这次lulu看到后很感兴趣,于是决定陪他一起玩。 1、完成一辆摩托车 这辆摩托车的拼装并不...
    2020-09-10 阅读全文
  • 是不是肠套叠影响的宝宝晚上入睡 我家宝宝聪聪1岁半的时候也得了这个肠套叠,不过当时我不知道就看着孩子在那哭,心里别说有多难受。那天中午吃过饭,爷爷带着聪聪到楼下玩,玩了没多久聪聪突然就大哭不止,爷爷怎么哄也不行就把他带上来了。 我当...
    2021-10-02 阅读全文

-->开学一段开学一段时间了,大家还记得天长小学对一年级新生的那场素质测试吗?开学这天,学校准备了一个字库,想了解孩子入学前的识字情况。测试发现,一般小朋友都能认识两三百字,多的小朋友认字已经超过20...

2021-07-24 阅读全文

有一位妈妈从不说一些令孩子泄气的话,也不会去抱怨孩子,责骂孩子。她在找不到适当的答案前都是保持沉默,以自身的承受去支持孩子的一步步成长,孩子在这样宽容的环境下,最后交出优秀的成绩。 这个孩子对一个问题...

2021-05-31 阅读全文

是一开始见到时的模样啊,一晃四年过去了,小孩子长大了啊。~~你也想分享类似的句子吗?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细心准备的《感慨孩子已长大是不是该放手的文案》,敬请阅读,...

2022-09-25 阅读全文

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前几天有位朋友送了一套“乐高”的玩具给lulu。之前一直觉得lulu玩乐高还早了点。但这次lulu看到后很感兴趣,于是决定陪他一起玩。 1、完成一辆摩托车 这辆摩托车的拼装并不...

2020-09-10 阅读全文

我家宝宝聪聪1岁半的时候也得了这个肠套叠,不过当时我不知道就看着孩子在那哭,心里别说有多难受。那天中午吃过饭,爷爷带着聪聪到楼下玩,玩了没多久聪聪突然就大哭不止,爷爷怎么哄也不行就把他带上来了。 我当...

2021-10-0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