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今日话题:要不要选学前班是不是很纠结!

发布时间:2021-01-20

教育笔记学前班。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今日话题:要不要选学前班是不是很纠结!”,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离2017年幼升小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了,每年的这个时候考虑学前班的家长就会很多。

要不要选学前班?学前班选择需要注意什么?这两个问题是家长们最最纠结的。

说说小编的观点:

①关于要不要选学前班

学前班的选择因人而宜,学前班的学习主要在于基础的学习以及孩子学习习惯的过渡,毕竟幼儿园相对自由,而小学相对纪律性强一些;

选择学前班,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过渡到一年级的学习和生活;

如果孩子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强,或是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可以帮助孩子直接过渡,或是家长有足够的时间在幼升小的暑假帮孩子做好这个过渡,那就没有选择学前班的必要了;

②学前班选择需要注意什么?

学前班一般机构都是没有相对的大的空间场地的,这块家长们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您在考察学前班的时候,建议跟老师多沟通,了解学前班的课程设置以及办学理念,条件允许可以带孩子去看看,让孩子可以从心理上逐渐适应,产生兴趣才会在升小学的时候少去一些焦虑。

下面,小编带大家来看下部分家长的观点:

@若在:我没有为孩子选择学前班,主要是出于几点考虑:

1、不知道学前班的老师是从哪来的?学历如何?身体是否健康?感觉学前班是一个缺乏监管的地方;

2、学前班没有户外活动场地,只能在教室或狭小的过道里玩,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如果教室在阴面,上一天学孩子连阳光都看不到;

3、对学前班的饭菜卫生不放心;

4、不知道教师怎么上课?是填鸭似教学还是循循善诱?如果是填鸭式的教学,担心孩子会厌学。

对于很多家长所说的,孩子上小学需要过渡,其实幼儿园也在做上小学的过渡,比如每节课的时间逐渐延长,做一些思维训练方面的练习。像拼音、认字一类的,我们就自已在家里教了。

@开心豆丁:对于大部分孩子,选择上学前班还是必要的,除了基础知识、学习习惯,还有上课方式的改变,提前适应了让孩子在小学初期阶段更加自信。另外选择学前班除了办学理念、课程设置、距离,还有饮食卫生也不可忽视,因为绝大部分学前班不像幼儿园,没有食堂了,都是外送。

@感慨时间:我们当初上学前班了,因为报的时间晚了,都要等着名额。我报了2个地方,第一个在写字楼里,我觉得环境不好,楼里还有单位,培训机构什么的,后来我又找到一所学前班,就跟老师说不去了。第二个是在学校办的,我感觉挺好,可以让孩子提前适应,虽然以后不在这所小学上学,但学校都大同小异,孩子可以知道上厕所时男女分开的、图标是什么,喝水怎么去接,上课下课的铃声什么的,至于学知识,我没要求,会就会不会就不会,反正上一年级还教呢。

编辑推荐:

上不上学前班宝宝有话说

 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

 小学各年级习惯养成项目及内容一览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学前期要不要孩子超前学习


“最近,女儿班上的部分同学老是隔三差五地请假不来上课,我一打听才知道,他们都去上校外培训班了,说是为了幼小衔接,超前学习来增强竞争力。”曾女士的女儿正在读幼儿园大班,今年九月份就要上小学了。但当她看到孩子班上的小伙伴们陆续去校外“充电”,心里顿时有了紧迫感。去还是不去,曾女士心里没了主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广州市内不少幼小衔接班,英语、拼音、数学、语文等主要科目都有,平均每科一节课近百元。“入学前掌握1000个汉字,熟练掌握23个声母24个韵母,学会100以内的加减法……”这样的广告宣传单随处可见,上小学之前一定要先上幼小衔接班吗?亲子群里的家长们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认为,有必要去上,这样在小学学习起来轻松,孩子有优越感;有的则认为没必要,让孩子主动学比强迫孩子学更好。

五岁幼儿周末去补课

曾女士最近一直在为女儿该不该参加学前培训班发愁。她的女儿今年5岁,在天河一所幼儿园上大班。曾女士说,这学期开学以来,女儿班上陆陆续续有不少孩子被父母送到外面的培训班学数学、英语、拼音等小学一年级的内容。

“刚开始,我发现孩子班上有三四个同学总是不来上课,一个星期偶尔来幼儿园上两三节课,一到下午就被家长接走了。我问园长,才知这些小孩是请假到别的地方上课去了。”曾女士表示,在2月份开学的时候,到外面补课的孩子才三四个,她觉得无所谓,还认为此举是小题大做,孩子上了一年级,自然就会了,补课简直是劳民伤财。但到了上个星期,曾女士发现,班上孩子越走越多,差不多有半数人都到外面补课了,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了。

曾女士着急了,一个个疑惑随之产生:“我可以设想大半年后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的情形:老师在上课,下面半数甚至更多的学生反映他们学过。老师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是按部就班地继续教,还是根据多数学生的进度,加快教学进度往前赶?后者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如果是这样,就意味着我女儿一上学就落后了;稳妥的办法是也让女儿双休日去上各种培训班。可是这又以加重家长的负担、牺牲女儿童年的快乐为代价。”

思前想后,问过同学和同事,也征询过家人的意见,大家觉得最保险的话,还是让孩子提前接触一年级的内容好了。“不强迫孩子,她能听进去多少就多少,希望孩子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能有所长进。”曾女士苦笑道:“本来孩子周末有两个兴趣班的,现在补习班的时间与兴趣班时间撞车了,只能牺牲兴趣了。”

小调查

三成家长赞成孩子超前学习

到底有多少家长愿意提前把孩子送到培训班?出于哪些目的?记者在广州家长群里做了一个小调查,接受调查的有52名家长。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只有三成家长赞成孩子超前学习,但实际有六成家长或多或少让孩子提前接触小学课本,大多数家长让孩子超前学习的目的在于减轻以后的学习负担。

有家长后悔没有让孩子超前学习

梁女士的小孩今年在天河一所重点小学读一年级,幼儿园的三年时间里,她都让孩子在玩乐中度过,不认字,不算数,家长孩子都相当轻松。“但上了小学后,我发现自己错了,孩子班上的小孩一个比一个厉害,基本不用老师讲授就能自己掌握了。梁女士认为,还是应该在上小学前,带小孩上一个补习班,这样他现在就不会这么吃力了。

辛苦超前学习一年换来孩子轻松上学

而马女士的感觉跟梁女士刚好相反,她的孩子同样也是上一年级,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过去这一年半时间中,孩子是“先苦后甜”。当时,马女士五岁半的儿子乐乐就读于本市一所双语幼儿园,每天下午从幼儿园回到家,先写作业,边写边等着妈妈下班后带他去上辅导班,作业有幼儿园老师留的,也有马女士布置的。“虽然提前结束了孩子的‘放养’生活,让他成为超前学习的一员,但是现在他的成绩在班上永远是前三名,孩子特别喜欢小学生活,他觉得自己可以得到老师更多的喜爱和班上同学的羡慕。”

老师的鼓励对家长孩子都很关键

也有家长认为,不管怎么样都不能抹杀孩子的天性。家长陈先生是坚决反对超前学习的。他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搞了很多学习兴趣班,他就坚决不去这些幼儿园。“我当年就是选了一所蒙氏教育的幼儿园,让孩子开开心心地上学,老师不会强硬灌输一些知识性的东西给孩子。虽然孩子上一年级后,在学习上确实跟其他同学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相信他不会比别人差的。”陈先生表示,孩子的班主任很有耐性,从来不给家长压力,并且告诉他:孩子由于没有提前接触一年级的知识,肯定会比别人慢一些,估计要用两三年的时间才能赶得上,不过没关系,只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老师的鼓励确实很关键,孩子已经这样了,老师的态度对家长和孩子也是一个引导。”

教师各有说法

到底幼儿是否要超前学习?记者采访了部分教育界人士,他们各有说法。

幼儿园老师陈红:超前学习有可能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幼儿园小朋友不应该上培训班。如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学会了一年级的知识,进入小学时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严重的孩子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而且上课遵守纪律、注意倾听等习惯都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在培训班上课,老师仅着眼于知识的灌输,而没有注意让孩子养成这些习惯,以后想培养就很难了。

幼儿园老师张燕儿:可以提前接触,但不要求一定要掌握

家长心态要平和一些,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在坚持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兴趣、习惯等教育理念的同时,家长可以适当地让孩子接触一些拼音、数字,让孩子对这些内容大概了解一点,以便孩子进入一年级以后能较快地适应,但并不是要求孩子把拼音、数学等全部掌握,这对孩子入学后的学习非常不利。

小学老师莫东红:让孩子学会穿衣如厕比多学一两个拼音更重要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认识上有误区,如何促进孩子能力的提高,比如说孩子的认知问题,孩子的汉语拼音问题,可能很多家长都认为这是孩子入小学最大的一个难点,其实这是以偏概全的一个概念。入学准备,不仅仅是在知识上的准备,应该更多的是能力的准备,比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生活技能以及情商。小学不像幼儿园,每个班级配备厕所,想去的时候随时可以去。家长要对孩子讲清规律和时间。一些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女生辫子掉了不会绑,男生鞋带松了不会系,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没掌握,比不会认拼音算术更糟。家长还要为孩子做好情商储备,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这样孩子上了小学,跟老师、同学相处交往好了,每天心情愉快,学习自然也好了。

某省一级小学老师:应该上培训班

从理想的状态来看,当然幼儿园的孩子不应该提前去学习小学的内容,毕竟孩子的每个阶段该学什么国家教学大纲都有明确的指引。但是理想跟现实毕竟是有差距的。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应该去上培训班。坦率地讲,现在升入一年级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学过一年级的内容,考虑到照顾大多数孩子的感受,老师上课时进度会比较快,如果孩子在一年级之前没有接触过拼音、数学等知识,学起来会跟不上,课后老师得给孩子花更多时间补课,这对老师、孩子来说都有压力,孩子也会觉得自卑。另外,学得好的孩子肯定会比较讨老师喜欢,如果孩子刚开学就表现得不太好,老师对他(她)的关注可能减少,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受损,这对孩子以后发展很不利。

孩子要不要打


在家长课堂上,我常常做一个调查,看看到底多少家长打孩子,让我吃惊的是,80-90的家长都曾经多次打过孩子。那孩子到底改不改打呢?

首先,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文规定,家长不允许打孩子,因此,打孩子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往大里说是“违法行为”,严重的应该追究刑事责任,但中国的法律很多时候无法执行,你说你打了孩子,警察把你关起来,谁来管孩子?更重要的是如果出现家长被警察带走的情况,孩子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但请家长明白,法律规定不能打孩子。

其次,中国家长打孩子,往往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自己把自己搞得情绪激动不能自持的时候,动手打孩子。这样的家长打孩子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

,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这种打法是对孩子的虐待。

第三,家长为什么敢打孩子?是因为家长知道打孩子没有后果,因为孩子不能反抗,家长大孩子小,家长打孩子其实就是标准的“持强凌弱”。你在街头看到很多不良的习惯,你上去打他吗?不是你不想,是你潜意识不敢,因为你可能打不过人家!

第四,中国的家长打孩子,是实在拿孩子没办法了,也可以这么说“自己实在没办法了”,那只有动手了,因此大量家长打孩子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第五,中国家长打了孩子以后,都会后悔,看着被打的孩子泪眼婆娑、伤痕累累,哪个做妈的不心疼!每次打每次后悔,每次后悔转眼又忘,接着又打又后悔…你何苦呢?

综上所述,孩子不应该打,关键是“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根本不需要打孩子,孩子照样优秀”,“没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打了孩子,孩子还是照旧”。那为什么很多家长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我父母就是把我打好的!”,“孩子不打不行!”。家长们,仔细想想,现在可能打都打错了!

我们小时候,是有很多父母打孩子,而且把孩子打优秀了,现在有很多父母打孩子,却把孩子打成了问题孩子。其实这两种打有本质区别。

80年代以前的家长打孩子,很少因为孩子“才华”打孩子,大部分都是因为孩子“德行”打孩子,“出去欺负小朋友了”、“故意砸人玻璃了”、“扎老师的自行车轮胎了”、“和父母顶嘴了”…这些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招来家长的“打”,那个时候的孩子很少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出错”、“分数考得不好”、“字写得不认真”等原因遭到家长的“打”。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家长基本上都是因为德行不好,做人不好打孩子的!

看看当代,孩子们自私自利、顶撞家长、吃饭没有规矩、不负责任这些德行的问题很少有家长打孩子,而孩子学习不认真,成绩退步了,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完成作业,不按时弹钢琴这些才华和学习问题成为了孩子挨打的主要原因!

德行不严,孩子做人“凸”出来,可能成为缺德的孩子,学习很严,孩子做事“凹”下去,可能成为无用的孩子。德行不打不“凹”,学习越打越“凸”。做事“打”不会做事,做人不“打”不会做人。

很多无知的家长,连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如何教育孩子呢?当你抡胳膊,扯袖子准备打孩子的时候先想想“我是个合格的家长吗?”想好了这个问题再打,其实打孩子,什时候打?怎么打?打在哪?都是有全套学问的。没有掌握的家长,千万不要打孩子,一次小小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孩子终身的问题。

答疑解惑:孩子要不要上辅导班


爱因斯坦曾经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说到底,数学带给一个人的,是思维的方式、习惯和品质。但用什么方式能对此进行观测呢?”

其实并不难,因为生活就是学习。比如说,让孩子做一次家务,要擦桌子、擦玻璃、刷马桶、扫地、拖地,他会如何安排这些事的先后次序?他知道这个过程中如何用水最节约吗?他做事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态度?都能够反映孩子的思维方式、习惯和品质。

如果你说,我的孩子不做家务,哦,这比他数学不及格问题更严重。

那些数学能力应该在小学养成?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计算能力。

从在校学习的角度来讲,计算准而快是后续所有理科学习的重要基础,这就需要多做计算练习。

计算(包括运算律的使用)就是一个熟练工种,想要达到高水准,必须每天定量做练习,这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力。

空间想象力对孩子学习数学中“形”这部分内容来讲比较重要,空间想象力也可以通过多动手画图和制作实物模型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孩子一定不能“懒得动手”。

事实上,养成画图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在中学阶段学习稍复杂些的平面几何时,自己动手画一遍图,体验图形的生成过程,往往能够帮助形成题目条件使用方式的认识。

最终的能力目标当然要面向信息的提取、选择、联系、整合,如果说计算能力是所有理科学习的重要基础,那么阅读能力就是所有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家长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面对孩子的“粗心马虎”

家长应该报以什么态度?

所谓粗心,往往是因为你的知识技能巩固工作没有做到位。

“粗心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最可能的原因是。对所学知识没有吃透,训练还不到位,操作不熟练,或是专注度不够,解决问题的时候在走神;

所以孩子说“粗心”,家长一定要和孩子辨析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粗心现象”。产生“粗心现象”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粗心”这一表象蒙蔽了,而 忽视实质性的问题。认为“粗心马虎是小事”,不仅堵上了自己改进和提高的路,而且很容易导致浮躁的学风,对学习态度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当然,再优秀的人也不能保证任何事情都做到100%的完美。如果孩子“会而不对”的现象只是偶尔发生,家长总的来说还是应肯定和鼓励孩子的,不要太求全责备。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搞奥数竞赛?

关于奥数:有兴趣,才适合学。

奥数的好处是能够为你的头脑打开另一方天地。但是奥数一定不要为了功利而学,不要违背孩子的意愿学,虽然说学习并不完全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但是长期孩子闹大人烦,起的负面作用足以抵消正面的效果。

而且,有事实证明没有学过奥数的孩子,只要有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在学段中后期的数学成绩并不弱于学过奥数的孩子。

但是说到数学竞赛,那真的是,少数人的游戏。

现在取消竞赛加分的一个好处是,真正还能留下来搞竞赛的孩子都是好这口的。而且数学竞赛能搞到顶级的孩子,对数学一定有非凡的热情,他们的层次已经远远超越了通常所说的“刷题”。

适合搞竞赛的孩子,必要条件之一是真心喜爱数学竞赛活动,能够为此坚持付出;必要条件之二是勇于挑战自我,能够从挑战中得到享受;必要条件之三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思维能力至少要优于95%的同龄人。当然智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愿意让孩子参加竞赛历练一下,开阔视野,也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不能保证有足够的付出,就不要指望能有多好的成绩了,也不要把搞竞赛作为主业。从结果来看,竞赛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常规学业考试。

做多少题能练好数学?

这个其实是因人而异,而且要看你的“学好数学”定义在什么层次上。就常规课内学习而言,我们一般推荐孩子在学习新课时做两本同步练习册(包括学校作为 作业的一本),而且最好是一本中等难度的,一本难度稍微高一点点的(高一点点就好,不要太难),这样基础巩固和进阶提升可以兼顾。如果有“超前自学”的经 历,自学时已经做完了一本练习册的,那么除了学校作业外,再找一些单元检测题练练比较合适。如果想好好弄弄竞赛,那么至少也得十几本书打底才行(好多竞赛 生学过练过的书摞起来都一米多高)。

现在大环境很鄙视“题海战术”。我想说,“题海”或许不需要,但“题湖”可能还是得有的。

中低年级阶段家长比老师重要

第一,家长一定要主动配合老师的学习要求,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老师不当。

面对老师的要求,1/3的家长积极跟进,1/3的家长偶有配合,1/3的家长置之不理,这就是优秀生、中等生、薄弱生形成的原因。非常有道理。

“家校教育要形成合力”,只有在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才会最大,所以家长一定要和老师在同一个方向上使力。

第二,在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家长们一定要意识到:家长比老师更重要!家长比老师更重要!家长比老师更重要!(重要的话说三遍。)

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在家期间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而这只能靠家长,不能靠老师。一般说来,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 2~4年的时间,而且一旦成型就很难再有大的改变(和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方法是可以在每个阶段有意识地调整的)。如果家长抓住了关键的前2~4年,那么后 面就不需要再为孩子的学习操很多心了;如果家长没有抓住关键的前2~4年,那么后面想操心都无能为力了。

孩子对兴趣班少了热情,要不要放弃?


孩子到了四、五岁的时,大多数的家长都会给孩子报几个兴趣班,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素养。不同的孩子兴趣点不同,家长带孩子到各种培训机构体验一番,最终以孩子的特长和兴趣为主,家长的指导意见为辅,决定孩子去哪几个兴趣班学习。

给孩子选择兴趣班,要能真正发现孩子的兴趣,激发他的潜力,符合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特征,知识、艺术、体育、劳动,全面均衡。

给孩子选择兴趣班,以下几个误区要格外注意。

1、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希望孩子早早学成,最好能在众人面前表演一番,而忽视学习过程,很少在孩子练习时给予鼓励。

2、兴趣班一个接一个,没了亲子相处时间。孩子的时间全被兴趣班占据,亲子间交流互动减少,甚至产生隔阂,孩子变得不听话、爱发脾气。

3、让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自己想做音乐家,就让孩子学钢琴;自己觉得英语好很重要,就特别要求孩子学好英语。

4、认为坐在教室里才是学习,忽视生活中的教育。孩子规矩坐在教室听讲才是学习,对生活中的知识反而忽视不见。

兴趣班选好了,以后的学习过程就一帆风顺了?肯定不是。看看西西在上轮滑课时遇到的问题吧。

西 西是一个5岁的男孩,活泼好动,有一次看到街边玩轮滑的的孩子,觉得轮滑很新奇。在妈妈的鼓励下,西西开始上轮滑兴趣班。最开始的入门课程比较容易,西西 上课很快乐,课后也能主动练习。一想到西西能有一个运动项目作为兴趣,妈妈就感到很欣慰,并希望西西能把轮滑坚持下来。

可 是好景不长,轮滑课程的难度逐渐加大,西西学习轮滑的热情越来越少。妈妈提醒西西练习轮滑,西西总是推三阻四,找借口拒绝。而妈妈的态度也渐渐转变,从开 始的耐心提醒,到后来的严厉命令。北京夏天特别热,即使到了傍晚,暑气也没完全消散,西西在妈妈的严厉督促下,来到楼下练习轮滑。妈妈刚结束了一天的工 作,很劳累,但还是陪着西西一起练习。

有邻居路过,劝西西妈妈:孩子不愿练就别练了,总是强迫孩子,孩子就对这个运动没兴趣了。但西西妈妈有自己的理由:哪能孩子想练习就练习,想不练就不练呢?轮滑是有点难,等孩子学会了轮滑,自然就喜欢了,就有兴趣了。

像西西这样,对轮滑已经缺乏热情了,是像邻居说的那样,尊重孩子,不逼迫他,不愿练就别练了;还是应该像妈妈说的那样,不能随意放弃,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呢?

科科老师觉得:

如果当时的选择是理性的,只是现在遇到了一点点困难,孩子的兴趣和潜力还在,那就不要放弃。坚持下去,本身就是成长中的体验;

如果当时的选择是冲动的,孩子确实是没有兴趣,或者对孩子来说困难太大,成长的代价太大,那就不如适当放弃,解放孩子,转向他更感兴趣或更有能力的方向。

要不要给孩子选择玩伴


要不要给孩子选择玩伴当妈后天天脑子里都是娃的那些事,这不昨天带两个孩子躺在床上,手机的QQ信息不停的响,本来准备拿起手机关掉的,可是瞄了一眼信息原来是有个妈妈正在诉苦呢?原来他家的孩子拿了二百元钱偷偷买了玩具,然后分给邻居家的小伙伴了。她打了孩子让孩子写事情的经过。自己呢?老公常年在外做生意,她一个人带孩子很累,现在孩子又不省心,一个人感觉好委屈,就开电脑找到了育儿群,来找妈妈们诉诉苦。

本来他的孩子很老实、很乖巧,但是前一阵搬来了两个新邻居,邻居是从乡下来的,在教育孩子上面不是很注重,邻居家的孩子有偷过家里钱的劣习。本来她觉得孩子有了新玩伴会开心一些,但是现在自己家孩子也跟着学从家里拿钱去乱买东西送人。她想禁止孩子再去找那两个玩伴玩,但是又担心伤害孩子。很纠结,很矛盾。

养育孩子本来就是一个矛盾体。有时我们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可有时我们又怕孩子长大了就会远离我们;有时我们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又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像这位妈妈一方面她希望孩子能有玩伴过的快乐,跟着胆大的孩子玩锻炼孩子独立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她又怕孩子不是那些玩伴的对手,会跟着学坏。

可能是我的两个宝贝现在都比较小,对于选择玩伴上还没有过多的经验,现在基本上她愿意跟谁玩我都支持,再加上都是女孩不是很淘气,但是对于那个烦恼的妈妈,她的孩子已经九岁了,九岁的孩子基本上已经有明辨事理的能力,对的行为和错的行为他也能进行区分。只是自制能力有限。长时间呆在一起可能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影响孩子。

但是我觉得孩子的童年是属于自己的,当然玩具也应该自己选择,九岁多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没有那么多的心眼,再说除去上学、吃饭、睡觉,玩耍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影响应该也是有限的。如果怕玩伴的缺点影响到孩子,父母可以正确的进行引导,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当然也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去帮助玩伴改正缺点,还能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正义感呢。毕竟没有一个孩子出生后就是坏孩子,有的只是身上的行为习惯家长没有培养好。

虽然孩子都是自家的好,但是对于别人家孩子的小错误和不好的习惯,也不用太介意和纠结,只要孩子们玩的开心就好。当然最后我也建议那位妈妈,如果真的真的不想让孩子再跟那些孩子玩,也不要采取强硬措施,可以让给孩子找一些新的玩伴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被人打,要不要还手


一位妈妈说,她一段时间以来都很苦恼。

孩子4岁半了,在幼儿园小班,和其他孩子相比,入园非常顺利,一点也没有哭闹,只有一次,接他时晚了几分钟,看到别的孩子被爸爸妈妈接走时哭了。

一个月以后,孩子突然开始不愿意入园,而且非常爱掉眼泪。孩子属于特别乖的那种,基本上没有大声哭闹过,有了委屈会掉眼泪,会哽咽着说话。

问过做幼儿教师的朋友,说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告诉他必须去。

按照朋友说的去做。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生病,几乎每个月一次,每个月至少一个星期去不了幼儿园(以前他很少生病),再送去的时候,感觉孩子明显不愿意,说还想生病。

春天来了,带孩子去公园玩,见到孩子班的一个小朋友,才无意中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被别的小孩子欺负。

孩子很知道谦让,如果有别的孩子和他抢玩具,他总是撒开手,自己则去玩别的。从没有见过他和别的孩子争过玩具,也没有见过他动手打别的孩子,看见过别的孩子向他动手,他总是怯怯站着,从不知道躲闪,打疼了叫妈妈。一次被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抓破了脸,一年多了,肤色也没有恢复正常,而那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后来被妈妈们看到就躲,也一直没有别的玩伴。

原以为孩子争执是很正常的事,总有一天他会学会面对,最起码学会躲开,结果并非如此。

问孩子别人打他怎么办,孩子说:“我告诉老师了,可是老师没有批评他。他再打我我不和他玩。”按说孩子这样做是没有错的,可问题是打人的孩子继续打人,被打的孩子继续被打。向妈妈们请教,不太熟悉的孩子妈妈说的方法就是躲开、告诉老师或者不和打人的孩子玩;相熟的妈妈们观点也相当一致,就是一定要学会还手。一位妈妈说得更甚:“我直接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你不还手,回家后我再打你。所以孩子从不吃亏,也锻炼了孩子的好胜心。”

于是也告诉孩子别人再打你你要还手,你还手了他就不敢打你了。开始几天,孩子每天还是会说谁谁打他了,告诉老师了,老师没批评他,问他为什么不还手,孩子就是一副怯怯的样子。又过了几天,孩子说:“我还手了,他还打我。”

没有一个妈妈听说孩子被欺负不心疼的,本想告诉孩子继续还手的,可又担心如果真的教会孩子还手了,不知道会不会出来一个先动手打人的孩子。

很多人说,让孩子还手,就是让孩子相互伤害。老师一般是不提倡被打的孩子还手的。这个很容易理解。对于老师来说,就是让事态尽快平息,如果被打的孩子不还手,那么一般比较好管理,也不容易闹出大事。

可是,对于孩子呢?有的孩子一直喜欢欺负人,专门找那种不反抗的孩子欺负着玩。这样的孩子,当然是不喜欢人家还手打他。可是,长此下去,他又会被娇惯到什么地步?

孩子被打,究竟要不要还手?


孩子被打,还不还手?这种事在孩子的童年多多少少都会有发生过,我认为家长对待这个问题可以把它拆成两个问题来解决:第一孩子被打,为什么会被打?第二该不该还手?怎样还手?

孩子被打,为什么会被打?在这首先很多家长第一反应肯定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被打,一定是“受害者”,自己的孩子肯定没错,错的一定是“施暴者”。但是很多时候往往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有错在先,先激怒到了别人,从而使得“施暴者”把自己的孩子打了,自己的孩子成了“受害者”。所以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做家长的要先冷静下来,像文中提到的要以一个好朋友、平等的身份去和孩子说话,先对他的遭遇感到同情,慢慢的听完整件事情经过,知道为什么孩子会被打,觉得这点很重要,不然无法和孩子沟通。建立起很好的交流后就可以问清楚孩子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问题就可以很简单的找到了。觉得很多时候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律师”家长,而不是“法官”家长。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应该顾虑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在想什么,心理又是怎样的一个状态想法,这样才可以赢得孩子的信任,还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引导他能用正确的处理接下的问题。

找到了孩子被打的原因后,接下来的问题就相对的容易一点。但是会对孩子说明,使用暴力打人始终是不对的。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有错在先,但是后来还是成为被打的,就要引导她将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找出来,先认识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而后看她的处理方式。我一开始不会先给孩子答案,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先会听听她的想法,或许她的想法会更好,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家长重在引导。最后还手,还是不还手,肯定孩子也会有了自己的答案。

如果孩子是单方面受到暴力被欺负,这个情况相对要注意了,现在很多童年受到暴力侵害的孩子,在心里多少会留下点阴影,或多或少对将来社交沟通上会有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平复孩子的心理顾虑,提起孩子勇气很总要,再遇到这类情况时要懂得保护自己,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同时和孩子一起看看一些“正当防卫”的事例,到最后找不到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是可以正当防卫来保护自己的。

最终家长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学校老师不能看孩子一生。家长虽然不能提倡孩子被打就就要还手,但是可以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处理方式有很多种,使用暴力只是一种最坏的方式。还是在日常生活帮助孩子更多的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正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孩子读书家长要不要陪读


如今,在很多学生家里,特别是在一些小学生的家里,我们会经常看到一种情形——家长陪读。

每天陪孩子写作业,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并签字;给孩子听写生字、陪着孩子预习课文;周末,孩子上辅导课,家长们不但风雨无阻地接送,还要“候”上大半天。还有的家长甚至放弃工作,举家搬迁,专职陪读……“陪读潮”波涛汹涌,令家长们疲惫万分。

现象

陪读累坏家长

自从孩子读了一年级以后,在事业单位业务部门上班的黄先生每天都要查看自己的手机短信,看看女儿的班主任都布置了哪些作业,最近几天有没有测试。每天晚上,黄先生和妻子不仅要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给家长的“家庭作业”。

“一年级的孩子,语文老师不仅要求家长检查孩子的作业并签字,而且要求助孩子预习、复习课文,其中包括学习生字、念熟课文、默写生字、背诵课文等;数学老师要求检查计算题后签字……”黄先生说,自从孩子上了小学以后,黄先生的妻子每天吃完晚饭,都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晚上10时以后才有空忙自己的事情。“孩子刚上学时,不仅孩子不适应,我们大人更不适应。幸好我太太不用上班,要不然在单位忙了一天累得够呛,回到家还不能休息。”黄先生叹气道。

“家长不仅要签字,还要检查对错。”女儿读小学五年级的发廊老板张女士说,“有时教孩子认生字,教好几遍孩子都记不住,我就把字拆解让他认,还得编点顺口溜什么的,真是很头疼。”除了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外,一些家长常常要完成老师分配给孩子的其他作业,比如各种手工作业、小报制作等。

到了周末,家长们同样不得清闲。“我们周末还要送孩子上兴趣班,唉,比上班还累!”黄先生说,“星期六早上8点半就要出门,送女儿去青少年宫学习两个半小时的绘画;中午吃完饭,还要送女儿到一所小学学习两个半小时的拉丁舞。星期天上午安排了女儿去英语培训中心学习英语;下午是学习钢琴。因为孩子年纪小,都必须接送,有的时候还在教室外面等,这样周末的时间大部分都用在了陪读上面。”

态度

赞同:愿意陪读

与孩子一起成长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有家长热衷陪读,说是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去辅导班学习,因为不知道老师教得怎么样,也不知道孩子学得好不好,所以,我就跟孩子一起进去听课。”星星的妈妈告诉笔者,“孩子太小,老师讲的内容,我担心孩子一时‘消化’不完。我和孩子一起听课,回家后也好给孩子辅导老师讲的内容。”

小影的爸爸也谈到:“不知道陪读是不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教育模式,但我知道陪读有利于随时了解孩子的情况,有利于督促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有利于自己和孩子多沟通,增强感情,还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想到这些好处,我就更愿意挤出时间陪读,陪孩子一起学习。”

喜欢《今日话题:要不要选学前班是不是很纠结!》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笔记学前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学前期要不要孩子超前学习 “最近,女儿班上的部分同学老是隔三差五地请假不来上课,我一打听才知道,他们都去上校外培训班了,说是为了幼小衔接,超前学习来增强竞争力。”曾女士的女儿正在读幼儿园大班,今年九月份就要上小学了。但当她看到...
    2021-09-06 阅读全文
  • 孩子要不要打 在家长课堂上,我常常做一个调查,看看到底多少家长打孩子,让我吃惊的是,80-90的家长都曾经多次打过孩子。那孩子到底改不改打呢? 首先,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文规定,家长不允许打孩子,因此,打孩子可...
    2020-08-18 阅读全文
  • 托班随笔:我要不要阻止他 又到了小朋友分享零食的时间了。我一边给孩子们分零食,一边对身边的一位小朋友说:“请你把垃圾桶拿过来,让大家仍垃圾。”刚说完,这位小朋友便接受老师的建议去搬垃圾桶了。可是比他跑得更快的是烁烁小朋友,他以...
    2021-04-23 阅读全文
  • 教育叙事:要不要谦让 教育叙事:要不要谦让 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区域游戏,这天孩子们正在“忙碌”中,响起了一片争吵声,我马上走近去一探究竟,孩子们便七嘴八舌的嚷开了:“老师我们小超市这里人太多了!是我们先来的,乐乐和越越他们...
    2021-05-08 阅读全文
  • 答疑解惑:孩子要不要上辅导班 爱因斯坦曾经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说到底,数学带给一个人的,是思维的方式、习惯和品质。但用什么方式能对此进行观测呢?” 其实并不难,因为生活就是学习。比如说,让孩子做一...
    2020-12-09 阅读全文

“最近,女儿班上的部分同学老是隔三差五地请假不来上课,我一打听才知道,他们都去上校外培训班了,说是为了幼小衔接,超前学习来增强竞争力。”曾女士的女儿正在读幼儿园大班,今年九月份就要上小学了。但当她看到...

2021-09-06 阅读全文

在家长课堂上,我常常做一个调查,看看到底多少家长打孩子,让我吃惊的是,80-90的家长都曾经多次打过孩子。那孩子到底改不改打呢? 首先,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文规定,家长不允许打孩子,因此,打孩子可...

2020-08-18 阅读全文

又到了小朋友分享零食的时间了。我一边给孩子们分零食,一边对身边的一位小朋友说:“请你把垃圾桶拿过来,让大家仍垃圾。”刚说完,这位小朋友便接受老师的建议去搬垃圾桶了。可是比他跑得更快的是烁烁小朋友,他以...

2021-04-23 阅读全文

教育叙事:要不要谦让 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区域游戏,这天孩子们正在“忙碌”中,响起了一片争吵声,我马上走近去一探究竟,孩子们便七嘴八舌的嚷开了:“老师我们小超市这里人太多了!是我们先来的,乐乐和越越他们...

2021-05-08 阅读全文

爱因斯坦曾经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说到底,数学带给一个人的,是思维的方式、习惯和品质。但用什么方式能对此进行观测呢?” 其实并不难,因为生活就是学习。比如说,让孩子做一...

2020-12-0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