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管教,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爱

发布时间:2021-01-12

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管教,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爱”,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管教的背后是爱

每次在谈教养观念时,很多人都会问我:“你会不会对孩子生气,会不会批评孩子?”老实说,我觉得要做一个完全不生气、不发怒的父母真的很难。

人难免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更何况是跟小孩朝夕相处的妈妈。

有时候,我们会忍不住靠“惩罚”来建立界限,可无论是我们这一代小时候经常品尝的“竹笋炒肉丝”,还是现在所谓的不打不骂“爱的教育”,重要的是,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感受到管教背后是“爱”,而非冷漠、孤立、报复,或是以“爱”为名但出发点却是逞大人一己之私欲的假爱。

小孩是弱势的。大人有时候单方面发泄一时的情绪,或者是以管教为借口,实质是拿孩子来出气;甚至大人自己心态不平衡而用言语或体罚折磨孩子......

这些都是没有爱的管教,很容易就让孩子感到委屈、不平、不满、愤怒。忍气吞声长大的孩子,亲子关系严重受伤。

尤其孩子在被责骂时,往往会误以为你的爱有条件:要乖乖听话、考一百分、要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好好练琴、写功课……这样,妈妈才会爱我,否则妈妈就会不爱我、骂我。

在这个状态下,孩子并不能体会你的责骂其实是一种爱。

验证妈妈的爱:哭天抢地来索吻

某个星期日,我去台中演讲,孩子们的爸爸周末带他们去新竹露营。演讲结束,我匆匆赶到新竹跟他们会合。

我很开心见到两天不见的孩子们,于是在车上兴致勃勃地转头问坐在后座的女儿:“好玩吗?你们这次有去玩滑水道吗?”但是女儿却低头看着她的脚,完全没有理我。她不动如山,眼也不抬、嘴也不张。

后座一片静默。我连续问了三次,都得到一样的结果。空气似乎凝结,连坐在旁边的朋友小孩,都尴尬地盯着我和女儿,一副“看你们什么时候会吵起来”的表情。

所有人都不明白,女儿为什么故意不回答我的询问?然而,她仍然低头看着她的脚、不理不睬。

我被浇了一头冷水,心里当然十分不悦,于是我回头坐好,无奈地耸耸肩说:“好吧!既然你不想理会我的关心跟问候,那就算了。妈妈不会再问了。不过我要告诉你,装作没听到这种行为,十分不礼貌,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女儿听到我语气不悦,才不情愿地抬起头来说:“我刚刚在看我脚上的伤口,没听到你说话嘛!”

我本来已经不太高兴了,一听这句话更是火冒三丈!这明明是一个烂借口,因为刚刚车上再安静不过,依照我三次说话的音量,除非是个聋子,否则绝对不可能“没听见”。

于是,我勉强压抑心头怒气,说道:“好吧!算你没听见好了。但是等一下你如果跟我讲话我没回答,也是因为我‘不小心没听见’喔!”

女儿听出我话中有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味明显,便哭起来说:“好啦!对不起啦!下次你跟我讲话时,我不会不理你了!”

我正准备要晓以大义时,刚好车子已到目的地,我便先下车。女儿立刻靠过来,伸手握住我说:“妈妈!牵我!”

其实,我心里还是有点不高兴,不过我一向秉持的处罚原则就是,孩子已主动道歉认错,我便立刻既往不咎,不要让自己的情绪破坏接下来的气氛。于是,我依她的话牵着她往餐厅走去。不料,就在这时,女儿竟又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拉住我,一边哭一边说:“你牵我!我要你牵我!”

我觉得莫名其妙,一边走一边回答:“有啊!我已经牵你了啊!”

没想到,女儿仍边哭边跺脚,停在路边口齿不清地喊:“不是,我要你牵我!”

我简直是一头雾水。这时,旁边的小孩见状便帮忙解释:“安安阿姨,桐桐是要你亲她,不是牵她啦!”

我低头一看,果然看到女儿一脸的眼泪鼻涕,却眼神坚定地把头仰得高高的,等着要我亲她。

我被突如其来的“索吻”给弄傻了!看她那委屈、倔犟又一脸坚持要我亲她的表情,实在很好笑。于是,我虽然心里仍然有点生气,但还是顺从地弯下腰在她那湿漉漉的圆脸上用力亲了一下。

事后,女儿满脸眼泪却仍然“倔犟索吻”的这件事,一直留在我脑海里。

直到那天录完节目,我才恍然大悟,女儿当时的索吻,便是典型的“被责骂时,依然要确定妈妈还是爱我”的证明。她想要知道,我在盛怒之下,是否依然爱她?因此,她用“妈妈愿不愿意亲我”这个办法验证。

在她小小的心眼里,一定是这样想的:如果妈妈亲了我,那么表示妈妈虽然生气,但仍然爱我。若是妈妈不肯亲我,那么她一定是因为我做了不好的事,所以不爱我了!

想当然,这样的拒绝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她小小的脑袋可能会因此而觉得,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

我女儿性子憨直,是个有话直说的小孩,虽然她已经九岁,仍然会用这样有点幼稚的方式验证妈妈的爱。有些孩子不若她直接、憨厚,可能会用其他较为迂回的方式去验证。

这时,妈妈的态度就很重要了!你是否接收到孩子想要确认你“爱的讯息”的要求?在处罚过后,突然要求你的抱抱、亲亲,问你还爱不爱他?或是故意倔犟地转头不理你,希望你去安抚他?他希望的正是你“爱的保证”,让你的责罚后面,充满着让他感觉得到的爱。

这时候,千万不要因为还在气头上而故意回答:“你不乖、我不爱你!”请不要吝啬给孩子一个爱的保证:“我不喜欢你刚刚的行为。但是,我还是很爱你。就是因为爱你,所以才要教你、纠正你。”

树立界限,展现贴心的体谅

我还记得,初一时爸爸有次教我数学,因为我态度不佳,他气得拿橡皮线鞭打地板,没想到厚实的橡皮线向上弹起,刚好落在我的耳壳上,打裂了我的耳朵!倔犟的我任鲜血濡湿了头发,一声不吭。最后是妈妈发现我擦耳朵的毛巾鲜血淋漓,才一边责怪爸爸一边仔细帮我将耳朵包扎起来。

然而,我印象很深刻的却是当天夜里,爸爸一连起来好几次,看看我睡觉时有没有压到耳朵的伤口。虽然我装睡不理他,心中却已经接收爸爸的歉意。隔天,爸爸带我们全家去野生动物园玩,我心里知道,他那一鞭,并非怒,而是爱。

回想我的童年,在接受父母严厉管教的同时,我也接受到他们付出的爱。妈妈虽然凶,但是很喜欢跟我聊天、开玩笑,爸爸虽然对我的功课要求严厉,但他经常带我出游,每天睡前读故事给我听。在受到严厉要求的同时,我仍然拥有双亲很多的爱。因此,我知道,父母是爱我的。

我想,让孩子感受到爱,的确是管教上很重要的一点。孩子不能够只有严厉的管教,而没有温暖的怀抱。孩子需要双亲清楚树立的界线,也需要双亲柔软贴心的体谅。爱与管教,必须是并行的。这样的孩子,才能体会什么是“爱的管教”呀!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管教孩子要有底限原则 最重要的是说话算话


在管教孩子上应设下所谓的“底限原则”。何谓底限原则?最重要的就是“说话算话”。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欠原则管教的现象,就是原本说好出门不买东西,但当孩子在街边耍赖要求买玩具吃零食时,父母多半都是拗不过而答应所求,或是用“你不要哭我就买××给你”来做交换;或明明是孩子该收的玩具,妈妈一边骂一边动手帮忙收;常说的“你现在不乖乖吃饭,等一会儿肚子饿我不理你!”更是话去如风,只要孩子一喊饿,父母就立刻替他张罗吃喝……换位想想,如果换作你是孩子,如此没有原则底限的话你还可能会遵从吗?

为了养成孩子了解、遵从父母“原则底限”的习惯,父母必须将自己当成“语言学习机”,去费时、费力地坚持。有些妈妈因为无法忍耐孩子的拖拉和需要自己一再的教导,觉得干脆自己收一收比较快。其实为了孩子长远打算,这些辛苦都是必须付出的,因为若贪求一时的“便利与快速”,接下来你要面对的就是孩子几十年所带给你的“不便利”与痛苦。

当然在坚持“原则底限”时最难处理的,就是面对孩子的求饶与眼泪。看着孩子因为违反规定而必须放弃那些能让他快乐、享受的事,难免会心生动摇。但父母必须明白,孩子可以不打不骂,可以用民主方式来对待,但在管教上的“原则底限”一定要让孩子清楚明白。否则,他将会变成一个蛮横娇纵、不负责任的孩子。长大成人,又会成为一个没有“原则底限”的人,不但别人受害,自己也会受苦。

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引路人


从儿童身体的发展来看,不少临床医生观察到,与父亲接触很少的儿童,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不及父子接触正常的儿童,并且患有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的概率比前者高。这是因为在与儿童的交往上,父亲与母亲的方式是不同的。

早在婴儿期,父婴交往与母婴交往就各有特点。在交往内容上,父亲更多的是与婴儿游戏,而母亲更多的是照顾婴儿。在交往方式上,母亲更多地通过语言交谈和身体接触,而父亲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带给婴儿强烈的大动作身体活动刺激。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亲不仅与儿童有共同操作和探索的游戏活动,还常常同儿童到公园、游乐场以及大自然中进行游览、跑跳、打球、游泳、爬山等活动,这些活动对儿童身体发育有积极的作用。

由于父亲的性格、能力等特点,儿童从母亲处和父亲处得到的认知上的收获是不完全相同的。观察和实验都证明,从母亲那儿,儿童可以更多地学到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经验、想象力、创造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由于父亲常常引导儿童在社会生活中更广泛地接触客观世界,使儿童得以接受大量的信息刺激,这对培养和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及兴趣爱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这些又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有力条件。

从儿童个性形成来看,母亲所能引导儿童的是她的女性特征,如会关心人、体贴人、富有同情心等。而父亲通常具有独立、坚毅、果断、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宽厚等个性特征。儿童在与父亲交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其影响,进行学习和模仿。另一方面,父亲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其影响,进行学习和模仿。另一方面,父亲也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儿童具有以上特征,尤其是对男孩要求更是严格。父亲能大胆地让儿童体会到冒险的快乐。

当儿童要从高处跳下来时,妈妈常会说:“危险,不要跳!”而爸爸则很可能说“没关系,试试看,爸爸在这儿。”儿童向未知的挑战精神就是这样萌发的。

生活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对大学生的这一项抽样调查调查,反映的其实是一个老问题,即学生们是否应该做家务劳动,家务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

对于这个问题,基础教育已经在尝试着回答。比如,有的小学布置给学生的假期作业是,回家做一道菜,并记录做菜的过程,开学用图文的形式进行展示。学校希望用这种做法,引导学生做一定家务,参与家庭的建设,了解父母抚育自己的艰辛。

但是,在有家长、学生赞同的同时,这种做法同样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的反对,在家长看来,孩子的重要任务是学习,家务没必要让孩子做,孩子也做不好,而且做一次家务难道就能了解父母的艰辛?在学生看来,好不容易一个假期,还要把做菜作为家庭作业,觉得有些形式主义。

家长对孩子的爱护,学生对家务的如此理解,由此使得今天大多数学生从小就与家务不沾边,在一些家庭条件不错、请有保姆的家庭,学生们就更与锅灶无缘。

当然,做不做家务,其实与学生的人格、与对父母的感情,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这与家庭条件、孩子的兴趣有关系。人们从学生很少做家务中,看到的是今天整个家庭教育的迷失,不做家务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面。有的人士甚至担忧,从来不做家务的孩子,被教育“今后一辈子也不做家务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会对劳动产生尊卑等级意识,会在潜意识中不喜欢从事服务他人的工作,影响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可以说,在应试教育体系中,今天的家庭对孩子成才的要求,已经完全模式化,几乎每个家庭都以孩子能考上好的学校作为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准,却忽视了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孩子个体的健康发展,通过接受教育,让他们对生活热爱、对人生充满责任。很多时候,不少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需要经历很多的挫折之后,才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导生活教育,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笔者看来,做家务其实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教育的一项内容。学校与家长没有必要刻意通过布置孩子家务来进行教育,而应该让孩子们在共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

父母是最重要的性教育老师


孩子常会问父母:我是从哪儿来的呀?很多父母羞于回答,或是含糊不清地回答。也有父母担心孩子会早熟,严厉斥责孩子。其实正确对待孩子的性问题,并引导孩子认识性,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为什么要进行性教育?

孩子早期的性意识需要引导。性教育是孩子早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年龄的需要。儿童早期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性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今后一生的“性认同感”,影响以后的性别行为以及性向目标选择。

正确而恰当的性别同一感需要培养。孩子在日常同伴交往中已经产生了所谓男孩、女孩的概念,从而会做出一些性行为,包括对人体器官的关心。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异性伙伴之间,或者互相让对方看一看性器官,或者用手摸一摸,甚至会玩些模仿医生、掀裙子等性游戏。

人的性心理的发展和性别角色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任其自然发展,往往是正常的;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则会形成畸形的结果,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而孩子在和周围的人接触过程中,会逐渐理解一个男孩应当如何,一个女孩应当如何;加之同性和异性孩子之间相互接触有一系列规范要求,因为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角色期望和角色行为的性别要求是不同的。这种男女性别适当心理的形成更需要进行相应的性教育。

二、父母对性教育的误解

亮亮平常喜欢和邻居婷婷玩过家家,有一次,两人玩着玩着,亮亮对婷婷说:“你是我老婆”,便像模像样地拉着婷婷入“洞房”。两人躺在床上也不知道做什么,亮亮突然凑上去吻了一下婷婷。没想到婷婷马上就哭着跑出去告诉了亮亮的妈妈,说亮亮欺负她。结果,亮亮被妈妈打了几个耳光,哭泣不止。

见“性”色变并训斥孩子。孩子很好奇男女孩子有什么不同,父母在洗澡时孩子也很想偷视。现实中,父母对孩子这方面非常小心,不希望孩子涉猎。于是,见到孩子模仿做出一些大人之间的亲密行为,如亲吻、拥抱等,有的母亲就怒斥阻止:“不许动!”“羞死了!”或者用手强行拉开甚至痛打一番。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与异性朋友之间的亲密行为是不好的、羞耻的,这些行为活动是要受到抑制的,受到惩罚的。

有一天晶晶对妈妈说:“外婆说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这是真的吗?”妈妈很尴尬,边哄边说:“你外婆说得对,你就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等你以后长大结婚了再告诉你吧。”

晶晶上幼儿园了,有天爸爸把她从幼儿园里接回来时,她问:“爸爸,为什么上厕所时,有的小朋友要站着,我却要蹲着呢?我偷偷地看小虎,我们长得不一样。为什么啊?”爸爸说,“以后你长大了自然会明白。还有啊,以后上厕所要专心点,别去盯着别人,那样可不是好孩子。”

忌讳谈论性方面的科学知识。在传统的教育中,父母总是避讳和孩子谈“性”问题,而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往往使许多孩子因一时的“性”好奇,而犯下错误。其实在孩子年幼时,即可以自然的方式和孩子谈“性”问题。此外,平时家长也应注意自己在家中的言行和隐私,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并时时提醒孩子如何适时保护自己,以免受到坏人的伤害。

孩子的心理安全最重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更加需要关心儿童的心理需求。因为孩子的安全感往往是在小时候养成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关注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并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他想要妈妈的拥抱,有可能通过碰撞自己,砸东西来引起父母的关注,来呵护自己,拥抱自己。可是家长却以为孩子太调皮而惩罚孩子,结果就让孩子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而变得小心翼翼。也有的孩子在自己取得小成就时想得到父母的认可,可父母由于其他的事忽略了,让孩子形成“父母不在乎自己,自己做什么也没用”的想法。长期以往,孩子就会形成不信任他人,怀疑自己的人格。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及时的理解和明白孩子的意图,积极关注孩子,及时给予孩子想要的“爱”。这样孩子就会经常欢笑而少哭闹,情绪欢快、活泼而好探索,喜欢尝试着接近新事物、新情景甚至陌生人,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养成自信、勇敢、敢于探索的个性特质,并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观。

培养亲密依恋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而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安全感形成的前提。那么具体怎样去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呢?

做一个敏感的妈妈

研究表明,妈妈是否敏感是区分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的重要特征。如果妈妈对孩子的信号作出及时、一致而适当的反应,并经常温柔地拥抱孩子,那么妈妈与孩子之间依恋的安全性也多向正向发展。

因此,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形成安全感就必须做一个敏感的妈妈,正确地理解宝宝发出的信号,并做出适当地回应。比如孩子突然发脾气,是想要大人的关注。孩子画了一幅抽象的画,却要坚持给你讲画的内容,是想要得到你的肯定。这时家长对宝宝正在进行的活动要配合而非阻碍。比如,你停下自己手中的工作去耐心听孩子讲他的绘画作品,并给予积极回应。在决定是否要打断宝宝正在进行的活动时,先考虑宝宝是否会接受;必须要打断宝宝正在进行的活动时,一定要采用温和的手腕,不要强迫宝宝马上停止。此外,对于孩子的情绪变化,父母要及时捕捉到,并作出必要的情绪引导,耐心倾听,支持鼓励。如果母亲对孩子管理疏忽(让孩子处于饥、渴、冷、湿等不安状态),或不愿意陪孩子玩耍,把孩子寄养在祖父母家,甚至冷落孩子,那么孩子就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和获得安全感,心理发展就会延迟甚至出现自闭倾向。

积极关注宝宝

日常生活中,妈妈应该在各种生活场景以及照顾孩子的机会中(如游戏、洗澡、聊天),经常对孩子微笑、拥抱以及亲吻孩子的小脸蛋等。积极与孩子交流,让宝孩子时刻都能感受到妈妈的关怀和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生活环境的安全和温馨。

母子交往中,妈妈要用耐心、温和的语言与孩子交流,鼓励、支持孩子独自玩耍,如通过捉迷藏逐渐延长妈妈离开的时间和距离,使宝宝知道妈妈会回来的。妈妈要像对待大人一样去与孩子(不要有小屁孩的想法)友好交往,如微笑、点头、主动打招呼、亲切交谈等。如果妈妈对宝宝的信号长期冷漠,对宝宝的态度变化无常,那么宝宝内心就会很冲突、矛盾,对妈妈的爱不知所措。

触摸宝宝,和宝宝多说话

你可以在孩子游戏或将要睡觉的时候,用手轻轻抚摸孩子的身体,由额头到脑后,由头到脚,再由身体中心向手脚前端,动作要柔和缓慢,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抚,从而导致依恋的产生。也可一边陪孩子玩耍一边跟孩子说话,让孩子熟悉妈妈的声音。当孩子取得一点点小成绩的时候妈妈要多鼓励表示赞扬,让孩子感觉到妈妈在关注自己,并且是喜欢自己的。与此相反,妈妈通常不喜欢身体接触,讨厌抱着婴儿,那么孩子将会积压情绪觉得妈妈不喜欢自己。会出现攻击、发泄等行为,有时还表现出消极、反对和拒绝的行为。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家庭的天使,他们需要我们的呵护和关爱。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安全的。只有孩子对外界有了安全感,他才能有好的人际关系,强的发展动力。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的成才成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远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远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自己孩子的一切交给老师,是家长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老师再好再负责任,他也不可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不能保证你孩子良好的品行

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品行是关键!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家教有关。老师只是传到授业解惑者,家长却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大于老师45分钟的课堂教育。

因此,想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家庭教育才是关键,老师无能为力!

2、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良好的习惯

麻将桌旁、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肯定和爱看书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差别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边看电视边督促孩子认真读书时,收到的往往是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也不想想,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会强迫孩子做到呢?

积极进取,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热爱学习,能够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的小大人儿。父母在教育上会省很多心,所以当你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坏毛病时,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也许就会找到根源所在!

3、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读书的兴趣

很多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看书。但是却没有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爱看书呢?孩子读书的兴趣是从小培养的,两三岁的孩子就该开始读书了,而不是等到了学校之后,让老师培养你家孩子读书的习惯。

你家里的书多,孩子就读的多。父母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孩子就会效仿,反之,孩子只能模仿你做别的事情。是否从小阅读的差距,会在以后的知识层面,认知能力以及写作水平上表现出来。

4、老师不能帮你培养孩子的意志

老师更多的交给孩子的是课本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人道理,坚强的意志,这些都是要靠父母去培养的。老师没有义务帮你去培养,这些只能由家长从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如果你忽略了,那你的孩子也许成绩很好,但是意志薄弱,受不得半点挫折,所以情商教育也很重要。

5、老师给不了你孩子长久的幸福感

一个人所在的原生态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都很大,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注定要比家庭不健全,或者整日吵闹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要心里阳光很多。而这个是老师给不了的,却能决定孩子一生的!

淘仕教育总结: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

孩子不是老师的,是你的,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榜样,请做个称职的父母!

说一千道一万,你的孩子只是老师N个学生中的一个,教育你的孩子也只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而已;但你不一样,孩子是你的唯一,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远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关于亲子关系:陪伴是最重要的


关于亲子关系:陪伴是最重要的

刚刚看过电影《我爸比我小四岁》,讲的是一个父亲为了让处于叛逆的女儿与他更亲近一些,假装车祸后失忆,智力跌至五岁(所以比九岁的女儿还要小四岁),由女儿陪着他流落街头、到建筑工地打工。经此灾难,女儿当然成长了也懂事了,与爸爸的心也贴近了。待到最后,才发现这是父亲一手设计出来的游戏。

虽有剧透之嫌,却不得说,这个构思值得一提,它指出这场陪伴的性质:这不是一场被动的、被逼的陪伴,而是一个父亲的思考和主动选择。表面看来,是孩子在陪父亲,事实上,是父亲陪孩子。

父亲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工作狂,在电影中,女儿对父亲进行控诉,说他的工作是个杀人的工作,因为他没有时间照顾家里,母亲为了给他送文件遇到车祸去世,之后,孤独又怨恨的女儿只能做各种叛逆的事来引起父亲注意。

但是身为一个父亲,为什么要等到女儿都出现问题了,才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吃尽苦头来上演一出关于陪伴的大戏呢?他之前到底干嘛去了?不是这个父亲奇葩,其实这样的父亲比比皆是,所以“爸爸去哪儿”才成为那么热门的节目,光是这个节目名都让人心有戚戚焉。而这也不仅仅是中国社会的问题,更不仅仅是都市成功人士的家庭现状。在一部叫《单车少年》的美国电影中,也写了一个成长中的少年苦苦索求父亲陪伴而不得的故事。片中的父亲,与妻子离异,生活困苦,四处打工,无奈中还卖掉了儿子的单车。儿子从收养院逃出来,千辛万苦地找到了他,他竟然说:“你以后不要再来找我了。”儿子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我很困难,我管不了你。”

看电影的时候,我曾与同伴讨论,孩子为什么那么眷恋父亲呢,即使这个父亲一向不关心自己?也许,渴望父母的陪伴是由生物本能,何况对于并没有在世界上建立强大的的关系功能的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核心人际关系的全部,与父母的关系是他们在世界上一切亲密关系的预习,所以他们本能地需要抓紧这种关系。同理,如果在孩子的幼年,一个父亲执意要疏离孩子,切割孩子的依恋,那么他造成的伤害,可能是他远无法预计的。

片中的父亲(即白凯南饰的陈总)看到后果是女儿的叛逆,其实,这个父亲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孩子尚在童年,要修复仍有机会,并没有造成不可逆的创伤。我有过一个朋友小M,美丽聪明,善良有趣,但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令人诧异的癖好。她的每一任男友都很忙碌又很冷漠,表面看,他们的冷漠是以忙碌为由,但深入的相处就觉得,忙于工作只是一种借口,这种铁板一样的冷漠是一种冷暴力,会让身边人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但是,即使受伤分手,小M再寻找的,仍是一个这类型的男人。

作为朋友一开始我不明白小M为什么这么喜欢自找苦吃,这不就是一种斯德哥尔摩症状么?人家说吃一堑长一智,她倒好,每次都在同一个问题上摔跤。后来有机会听了小M说及她的父亲,原来,她的父亲与她的历任男友,都是同一类人。

她父亲聪明,帅气,事业有成。小时候,她每天晚上睡着了父亲还没有回家,因为事业如日中天,自然疏于家庭。但后来父亲的生意破产了,本以为会回归家庭,但他又迷上赌博,更加彻夜不归。对于小M母女来说,这个男人就像一个恶梦。但是,在内心的深处,小M一直羡慕那些可以在父亲跟前撒娇卖萌的小朋友,她似乎是恨父亲的,内心却有无法摆脱的恋父情节,甚至于投射到男朋友身上——她只被这一类男人所吸引。

一个父亲的影响何等之大,我们在小M身上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对于多数人来说,父亲的缺失,不仅对于自己自己是一种遗憾,对于父亲本人来说,也是一种遗憾。

以影片中白凯南所饰的老陈来说,错过对孩子的陪伴,他确实得到了很多,比如事业,比如财富。但是,人生的成就感,其实是多种多样的。事业和财富确实可以带来成就感,孩子的成长,也可以带来成就感。

我自己的体验确实如此。生孩子之前,全吃喝玩乐去了,生孩子之后,同时面临着事业和养育孩子的双重压力,我不是全能的人,孰取孰舍,颇费思量。

出于没办法,也出于本能,我只能将陪伴孩子放在首位。这种本能如果加以思考,无非是因为,孩子是一个人,而工作不是。还有什么能比一个生命的成长、一个灵魂的丰富和发展、两个人的交流和共同进步——更重要呢?我想象不出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我们多数人都看重恋爱,看重成人之间的相互交融,因为那样的交融,会马上得到回报——成人懂得表达,他会很快地回应你,给你快乐。但我们总是轻视与孩子的交融,因为孩子的回报,往往是滞后的,是不直接的。

但是,这回报肯定有的。这回报不仅是收获一个优秀的孩子,而是,在对一个人的陪伴中,你感到人生温暖的底座。我自己,也是在对孩子的陪伴中修复自己的很多问题的,这种陪伴,表面看来是一个大人在付出,实际上,也是对人性的审视,对自己的反省,也是一种修炼。所以,即使它不能创造财富,不能推动GPD,不能增加点击率,但是,对一个人的深切了解和深入交融,就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也最能让我觉得,这样活着是充实的。

早教丰富孩子的体验最重要


大多数家长认知到的早教是诸如提高智商、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等,但这些想法都太急功近利了。其实,早教更注重在行为与性格上的培养。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丰富幼儿体验的过程。

对孩子而言,丰富他(她)对父母的体验格外重要。目前在武汉,很多家庭因为夫妻双方都很忙从而把孩子托付给长辈、保姆等,更有甚者把孩子全托给托儿所或幼儿园。虽然在吃、穿、住上尽量给予最好的条件,在物质上给予了最大的爱,但其实这样一来极大地减少了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这是不可取的。

作为父母,一定要是孩子“熟悉的”那一类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孩子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在孩子建立对父母的信赖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让他丰富对父母的体验,也就是说,让孩子熟悉父母的声音、味道、面孔等一切可以让他辨别的因素。

0~3岁是幼儿大脑发展的黄金期,家长应该抓住这一重要阶段,付出时间与爱去尽量丰富孩子的体验,让孩子多感官吸收,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孩子的表达。

专家讲授:丰富宝宝的体验

为什么有的宝宝很早就能清晰地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有的宝宝发育正常却迟迟开不了口?对于现场家长的困扰,黄艳萍说,说多说少并不代表哪个孩子就聪明些,这与后天的刺激和体验关系密切。人的大脑里蕴含有具备各种潜能的“突触”,这些“突触”如果经常受到刺激,就能慢慢变成大脑的稳定结构,让人受益终身。如果得不到好的开发和重复使用,就会被大脑慢慢“删除”,这种潜能就等于关闭了。

多给宝宝洗澡

给宝宝洗澡,就是一个建立亲情很好的办法。因为在洗澡的过程中,家长是处于一个充满亲情和充满爱的状态下,在触碰孩子肌肤的时候,连眼神、声音都会变得非常温柔。除了一起洗澡外,建议家长们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花固定的时间来陪孩子玩,即使时间不多。

少对宝宝说“你错了”

要多鼓励宝宝表达。即使他的表达是不正确的,也不要责备他。比如当你叫宝宝拿小鸭时,他拿来了小鸡,此时,不要告诉他“宝宝你拿错了”,而是用鼓励的语气告诉他“宝宝你真厉害,拿了一只小鸡过来,现在去拿小鸭过来”。

当他又拿了一只小鸡时,你还是应鼓励他说:“宝宝拿了两次小鸡过来,真厉害!”

玩是孩子的天性

很多家长可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你的孩子在玩时你去叫他吃饭,你很难叫得动他。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但作为家长的你千万不要打骂他,因为他没有错。孩子的天职就是玩,而在玩中,他获得的不仅是快乐,还有体验的过程,那是他在学习。

互动问答:两岁宝宝喜欢说不

一位父亲:孩子刚满两岁,变得不听话起来,常常跟我们针锋相对,你让他干什么,他总喜欢用“不”来回应。总不能由着他的性子去,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调教?

我们常说两岁是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主意。家长不要命令孩子,也不要给予过多的指责,这会令孩子变得不自信。不如给孩子多一些选择,如果是安全、健康、卫生的,请鼓励和认同孩子的决定。比如叫宝宝吃饭,家长不要用发号施令的语气喊“宝宝,快点过来吃饭”,通常这个时候宝宝会说“不”。家长不妨换个说法:“宝宝,这里有面条和饭菜,你想吃什么?”相信宝宝会做出你期待的选择。

沟通在孩子情商教育中最重要


法宝1.让孩子学会自我沟通

让孩子学会自我提问,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结果为导向”式的自我沟通。对于早恋、沉迷网络、厌学的孩子更要多引导他设计这样的提问。问完问题,再用记录的方式,把得到的结果写出来,经常“复习”自我反省。

法宝2.帮助孩子和他人沟通

从孩子学会说话起,父母就需要开始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良性的互动。“家庭报告”就是不错的形式,每周一次,全体家庭成员到位开始报告。一周的所见所闻、彼此的心情、对其他家庭成员的抱怨以及抱怨的反馈,都可以成为沟通的内容。

法宝3.换个方法去沟通

首先,批评性的信息可以换个渠道传达给孩子,比如利用节假日给孩子寄明信片,或者给孩子的手机发短信。其次,对孩子的批评处理一下,把批评变成建设性的意见,只说客观事实,不与孩子的人品挂钩等。

家园共育《管教,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爱》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教育随笔: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爱 教育随笔: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爱 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孩子们是一本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孩子这本书,最有用的钥匙就是“爱”。这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爱的温暖能拉进教师与孩子的距离,能感化幼...
    2021-05-07 阅读全文
  • 教师随笔 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 让一个孩子喜欢你并不难,难的是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你。这就需要你把所有的孩子都装到心里,不要忽视他们的任何一个眼神和表情,真心实意地疼爱他们,才能走进他们的童心世界,赢得他们的爱与尊重。自此以后,我在...
    2021-07-08 阅读全文
  • 育儿观: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育儿观: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孩子天生是敏感的,即使这样,我们依然要明确的表达我们的爱。 记得小时候,我的叛逆期,一直纠结于我的妈妈为什么不爱我,她为什么不像别的妈妈,会在下雨天给我送伞,我想要的东西她一...
    2020-10-14 阅读全文
  • 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美 又到周一,孩子们喜爱的信息课终于又盼来了。好不容易挨到了体育课结束,他们飞快地从书包里拿出信息书,一下子教室里寂然无声了,他们都等着我“发号施令”让他们上楼去机房呢。 安排好座位后,开始上课了,每到信...
    2020-04-22 阅读全文
  • 是你让我感受到了爱与被爱 丛佳欣是个长的小小的、大眼睛、非常可爱、乖巧的小女孩儿。但是她有一个特点:胆子小,不敢大声说话,不敢上下楼梯。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很普通的小宝贝儿,却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爱与被爱!事情要从刚入园的时候说起。...
    2021-03-10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爱 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孩子们是一本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孩子这本书,最有用的钥匙就是“爱”。这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爱的温暖能拉进教师与孩子的距离,能感化幼...

2021-05-07 阅读全文

让一个孩子喜欢你并不难,难的是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你。这就需要你把所有的孩子都装到心里,不要忽视他们的任何一个眼神和表情,真心实意地疼爱他们,才能走进他们的童心世界,赢得他们的爱与尊重。自此以后,我在...

2021-07-08 阅读全文

育儿观: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孩子天生是敏感的,即使这样,我们依然要明确的表达我们的爱。 记得小时候,我的叛逆期,一直纠结于我的妈妈为什么不爱我,她为什么不像别的妈妈,会在下雨天给我送伞,我想要的东西她一...

2020-10-14 阅读全文

又到周一,孩子们喜爱的信息课终于又盼来了。好不容易挨到了体育课结束,他们飞快地从书包里拿出信息书,一下子教室里寂然无声了,他们都等着我“发号施令”让他们上楼去机房呢。 安排好座位后,开始上课了,每到信...

2020-04-22 阅读全文

丛佳欣是个长的小小的、大眼睛、非常可爱、乖巧的小女孩儿。但是她有一个特点:胆子小,不敢大声说话,不敢上下楼梯。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很普通的小宝贝儿,却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爱与被爱!事情要从刚入园的时候说起。...

2021-03-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