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发布时间:2021-01-07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尔基曾说:“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

而作为家长的你,是否有把教育孩子当做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呢?

现在的中国,什么都提倡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但最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父母教育却被我们遗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年轻恋人如果想领取结婚证,必须参加政府举办的父母学校,培训合格,才能领到结婚证。

可是,中国的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中国父母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教育的艰难呢?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学生”,父母们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一、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难。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连补偿的机会也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二、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

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1.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2.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20%

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30%

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60%,父性之爱40%

小学高年级:母性之爱50%,父性之爱50%

初中阶段:母性之爱40%,父性之爱60%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三、给家长的“8条建议”

1.(说给父亲)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孩子读初中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据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

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

2.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不要培养“超级婴儿”。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

6.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你要教育他也应该把孩子带回家,当众责骂、殴打,往往后果非常严重。对孩子的教育,最安全而又有效的方式,是应该在私下进行的,表扬可以公开,批评做到秘处,即使你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方式如果不当,不但没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我们要意识到无论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都是一种情感互动,父母太强势,往往导致孩子没出息,父母太粗暴,孩子往往性情同样狂躁。有智慧的教师不需对学生严辞斥责,有智慧的父母,时刻能够意识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要保护孩子的心灵,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任何人都需要获得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爱,二是安全。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既有爱又有安全感。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要么因为只有爱而没有安全感,要么因为只有安全感而没有爱。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没有爱又没有安全感的人。

对孩子来说,他极度地渴望爱,又极度地渴求安全感。在爱与安全感两个要素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构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他的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伏尔泰:“对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结语

爱是理解接受和成全,爱孩子就别让他为难;爱不是束缚,爱孩子就让孩子自然的成长。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一个快乐的生灵,教育孩子成长更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用心雕琢的艺术品。

而我们每个家长则是一位匠师,怎么把孩子雕琢成一个优秀的艺术品,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去成长,我们才能把它雕琢好。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最懂孩子的教育不是做朋友,而是……


从“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时代走过,我们却好像一下进入了另一片迷茫的领地——对孩子无底线的尊重、惯着,生长出一片小霸王的森林。本文中,作者给家长们发出一个警示:可以吸取朋友间的平等意识,但是父母绝不能仅仅“和孩子做朋友”。父母本身是一种天职,给孩子的不只是尊重、更应该是教导和引领。父母在父母的位置,做好这个角色应该做的事,孩子才能真正像个孩子,懂得亲昵,懂得规矩,更懂得兼具两者的真正的爱。

我在一家餐厅的候座区排队,旁边有三个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正在聊天。他们长得都很漂亮,衣裳、鞋袜和背包显然经过精心打理,若不是时尚名牌,肯定也是设计师款式,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立刻上走秀台或登上童装目录。

孩子们聊天的内容又是什么呢?第一个男孩说:“我们家里我最大,我想看什么电视,全家人都要陪我看。”第二个女孩说:“看电视根本没什么。我妈妈说我才是我们家的大王,我想要什么,他们都要买给我,不然我就哭,他们最怕我哭了。”第三个女孩抿着嘴笑,轻声说:“那有什么了不起。”她圆亮亮的眼珠转向两个同伴,“你们敢打你爸吗?”第一个男孩说:“小时候会打啊。”第二个女孩附和的点头。第三个女孩露出胜利的微笑:“我是说,现在。我敢打我爸耳光喔。”小女孩的表情和语气使我不寒而栗,虽然只是个孩子,她已经掌握了自己的权力,她在父母身上试验并开展她的权力范围。她当然明了自己的权力是父母爱的给予,她选择回报的却是耳光──用暴力与屈辱加诸于爱她的人。

我想起妈妈说过的谚语:“两岁打娘,娘会笑;二十打娘,娘上吊。”打打闹闹,是朋友间的乐趣,却是亲子关系中的悲剧。

今日的父母亲,昨日仍是孩子时,与父母的关系往往都是紧绷的。那时的父母亲可不懂什么儿童心理学,他们服膺的父母学,是“严加管教”,或是“棒下出孝子”。昨日孩子在体罚或压抑下成长,不禁在心中勾勒未来的蓝图:“绝不打骂小孩”、“要当他们的朋友”……昨日孩子成为今日父母之后,用最尊重孩子的方式把孩子带大,内心却有着巨大的失落、焦虑与感伤:“我这么尊重他,他为什么不尊重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又一次翻开了孔子留下的“育儿经”。孔子曾说:爱护一个人,怎能不训练他,让他常常劳动呢?真心为一个人好,怎么能不规劝教导他呢?父母亲心心念念要给孩子最大的尊重,与此同时,是否思考过,自己尊重了“父母”的身分与天职吗?是的,父母,乃是一种身分,更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承担着教养子女的任务。有些父母带着童年的创伤,为了怕伤害孩子的感觉,小心翼翼,动辄得咎,最后成了不敢拂逆儿女的“孝子”、“孝女”。

等到孩子的心性被养得骄纵、傲慢,成了家中的霸王,父母亲感到大势已去,急着揭竿起义,想要收复失土,为时已晚。父母亲的失策,不在于后来的管教失当,而在于应当管教时错失良机。爱一个孩子,不仅是尊重而已,更应该教导他,让他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他规范和约束,让他知道,这世界并不是因他而存在的。

许多孩子在密不透风的保护下成长,功课由家教帮着做;书包由菲佣帮着背;鞋带由父母帮着系,他们从不需要为“活着”付出一点劳动力。除非父母亲可以确保孩子一生都有人服侍,否则,等到他必须为自己劳动的时候,不仅手足无措,还会有更大的怀疑与挫折。

在我创办的小学堂举办的一次夏令营里,有个被宠坏的小霸王,已经小学五年级了,却总要老师蹲下来为他系鞋带,他说在家里都是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帮他系的,自己不会系鞋带。“你真的连鞋带都不会系啊?”我问他。那孩子笑笑的看着我,眼中闪动着优越的光:“对啊。所以,你要帮我系鞋带。”“这样啊,”我俯下身,停顿三秒钟,把自己的鞋带解开,对他说:“那我来教你吧。不然,你都快要念完小学了,连鞋带都不会系,会被人家取笑的。”

孩子完全没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只好跟着我一次又一次的学会系鞋带。当他完成了系鞋带的功课,我拍拍他的手背鼓励他:“看!你做得很好。以后,不但不用人家帮忙,还可以帮爷爷奶奶系鞋带喔。”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衷心希望,他学到的不仅是系鞋带的功课而已。

做父母还是当朋友?颜渊,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曾赞叹孔子说:“仰起头来看,比想象更崇高;深入去挖掘,比想象更坚毅。眼看着在面前,忽然发觉又到了身后。老师就是这样缓慢而持续地引领着我们,用他的知识与经验开阔我的眼界,又用规范与约束使我成为谦恭有礼的人,就算我想停下脚步,却不由自主往前走……”

这段话在我读来,虽是赞叹孔子的“为师之道”,更是我理解的“父母之道”,即“引领”。孔子曾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怎么摆正自己在与孩子相处时的姿态,这值得每一个父母思考。

当我听见父母亲宣称:“我不想当孩子的父母,我想当孩子的朋友”这样的话,总是十分忧心。父母不想当父母,那么,该由谁来担负父母亲的神圣使命呢?父母亲是儿女灵魂的雕塑师;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全心全意仰望与爱慕的第一个对象,假若父母不想当父母,首先辜负的就是孩子啊。怎么竟还以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呢?或者竟以为这是最新颖时尚的想法?

我更愿意将这种想法理解为对陪伴与自由的强调,但在我看来,父母亲是一种不能放弃的天命。在和孩子打成一片之前,父母亲应该树立起既高且深的形象,尤其是在孩子小时候。因为这个时候,除了父母之外,他们别无所有,正是父母在孩子心中建立形象的好时机。我记得自己的童年,偶尔会发生失控场面,乱打乱闹,这种时候,最渴望的,是一个能使我停止下来的大人。

当父亲或母亲攫住心跳加速、胸腔快要爆炸的我,双手捧住我的脸,注视着我的眼睛,坚定的对我说:“乖,你现在太激动了,要冷静一下。来!我们休息一下。”当他们牵着我的手,把我带到一边去“冷静”的时候,我一边喘息,一边升起一种解脱的松弛和安心。拽在我手心的那双大手,象征着权威,充满力量,又透出理解,让我心安。

前几天,我见到了我侄儿。当我钟爱的侄儿幼年时,我常喜欢跟他说:“嘿!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啊。”刚开始他很开心,渐渐的,没那么热络了,直到他念小学四年级的某一天,突然这样响应:“我们不只是朋友而已,我们是血缘之亲,你是我姑姑。”他的表情很认真,近乎严肃。

我立即收敛了笑嘻嘻的脸孔,慎重点头:“你说得很对。”孩子其实可以清楚分辨,朋友与亲人的不同,朋友与父母亲更加不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父母亲是一种天命。先把父母的天职做好,让孩子爱你、敬你,长大后的孩子会明白,父母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越朋友。孩子对父母的爱,也将欲罢而不能了。

你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颗悬在半空的心


“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烫手!”

“不要碰那个,小心伤到!”

“这不需要你操心,你管好学习就行了!”

“听我的,别自己瞎弄!”

“我跟你说了你为什么不听?”

“都说了不让你这样干!”

……

这就是被你控制的孩子,TA怎么做都是错的!

发号施令的话也许父母经常脱口而出,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话正悄悄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正确面对自己的控制欲

我对小福气也有控制欲。

他不收玩具,我会生气。他不按时睡觉,我会生气。他不听话,我也会生气。但我宁愿他跟我争辩,给出自己的看法和合理的解释,也不要他盲目顺从。

因为我知道,我不能控制他,保护他一辈子。所以一开始就不能千依百顺地宠着他。因为我知道,如果我现在将他保护的面面俱到,将来他在社会上,就会头破血流。

有他需要自己历练和经历的,他需要自己磨练才能够收到宝贵经验的,一样都不能少。

其实,父母们最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颗放不下来的心。

父母的控制会影响一生

如果你认为小时候习惯性被父母控制的孩子,长大后会自己改变,那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非常非常难!

比如,即便现在的我已经结婚生子,每次我从超市回来,我妈也必定会问:“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如果我不回答,母亲大人便会翻购物袋查小票价格。

查完之后,她会说:“这个那么贵,为什么要买啊?那个没什么用,真是浪费钱!”

然后我也会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和审美,重新评估我的人生。并最终得出:“嗯,我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这样的想法。

在我妈控制与洗脑之下,她让我相信:“我这么懒,这么蠢,婆婆又这么不待见我,我一无是处,我照顾不好我自己的孩子!”

在父母控制之下长大的孩子,即便是有了自己的小孩,也是软弱无力的,就像从未长大,没有自信能够养育好他。照顾孩子的任务自然而然地又被长辈揽到身上。

我的孩子小福气上幼儿园之后我想带他离开我的父母,我妈便说,“你现在翅膀硬了,用不着我了,你走了再也别回来!我老了,没用啦!”可如果继续留下,我妈又会说,“自从给你带孩子,我多辛苦!这么大年纪了,还享不到一天福。”

我怎么做都是错,常常觉得很痛苦。

过度包办即是控制

如果说我是在我妈的控制之下长大,那么我弟弟就更加可怜了。

妈妈41岁生下弟弟,作为家里的唯一的男丁,弟弟从小,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种种细节不再描述,且说一下弟弟的现状。

弟弟现在已经25岁了,每天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打游戏。每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妈,我吃什么?”

他完全不工作(也不想)、不出门(除了去网吧),不社交(除了打游戏的队友)。

他就像是一只被圈养在家的宠物,丧失了一切生存的基本技能。我甚至无法想象,等父母老了动不了甚至离去的那一天,我弟弟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

如果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我会很客观的说一句:弟弟这辈子已经毁得差不多了。

我曾经想,也许只要他活着,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

父母大概觉得:我们会一直养你,可是他自己的人生呢?

自闭,源于过于被控制

我之前的公司有个叫小D的同事。我刚去公司的时候,他每天最早来开门,打扫老板办公室,接着就坐下来打游戏。开始我以为他是老板亲戚,才这么有恃无恐。

可听同事八卦才知道,小D有自闭症,跟人沟通有障碍,父母离异后一直跟着妈妈生活。

老板租的是小D妈妈管的房子,碍于情面把小D收进公司,表面上是给他一份工作,实则就是做点“扫地僧”的基础工作。

每个月小D妈妈给老板300块,再经老板的手发给小D当“工资”。我听了之后觉得好感动,感叹这世上母爱的伟大。

有次单位聚餐,我们叫了小D一起,小D一开始还很开心,有说有笑,可转身接了一个电话,回来脸色就变了。

他支支吾吾地对我们说,“我不吃了,我妈让我回去,她好像没带钥匙,我得给她送钥匙去。”小D说完转身走了,大家好像都发现了什么。

其实平常的小D除了跟人交流少一些,说话时不看别人眼睛、说话神情有些逃避游离之外,跟普通人并没有两样。特别聊到他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游戏),还会眉飞色舞。

但一说起他的妈妈,他就会瞬间沉默,陷入一种自闭的状态里。也许,小D并不是真的自闭,只是他妈妈的爱让他窒息。

控制是最坏的教育

自从有了小福气,我常常会回头看自己的成长之路。

像所有的父母一样,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免不了地为他牵肠挂肚。担心他饿了、累了、病了、摔了,担心没有自己陪伴在身边,他是不是能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有位心理老师说过:“过度担心自己的孩子,就等于是在咒他死”。这点并不夸张。

自闭的小D,背后是一个连跟谁吃饭都要干涉的妈妈。

我的弟弟,被娇生惯养,25岁不找工作、啃老、宅家,因为所有的衣食住行都已经被家人包办好了。

他们就像温水里煮着的青蛙,渐渐丧失了生命机能,渐渐的被这样的生活消磨尽生命,最后慢慢的死去。

控制欲的源头是缺乏安全感

控制欲强的妈妈,大多来自没有安全感的原生家庭。

她们年幼时或缺衣少食或经历骨肉分离、生活动荡。长大后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掌控,让自己的世界不再崩塌。

她们想把自己没得到的,通通都给孩子,对孩子的控制是因为她们自己强烈的没有安全感。所以宁愿孩子天天在家打游戏,荒废终生,也不愿意他们去外面的世界经历风雨。

但妈妈毕竟不能代替孩子活一生。孩子,也有自己的生命和独立的意志,他们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可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前人用生命和鲜血告诉我:

自由不仅仅是信仰,更是人性的需要。

如果一个孩子,连基本的自由和尊重都没有,他的一生,也只能悲惨收场。

孩子成长最需要的7个教育


你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的头脑需要输进什么吗?教育心理学家列出了下列7项:

1、语言教育,孩子需要学习语言

婴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对他说话,其实就是教他语言。学习母语,对一般孩子来说,都不成问题。正 常的孩子,不到6足岁,都能运用母语应付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种状况。除了母语,孩子还应学一门外语,首选自然是国际语言——英语。精通英语可以扩大一个人的 视野,提高一个人成就的上限。学习英语显然也和学习母语一样重要和迫切!

为什么说迫切呢?因为语言是一种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学习,学习的效果愈好。晚学,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难学好。还有,对幼年孩子来说,同时学习多种语言,不会互相干扰。对孩子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是外来语。另外,孩子学习语言,对他来说,是游戏,不是功课。

2、知识教育,孩子需要认识生活环境

孩子所有能接触到的人、物和现象,他都好奇。最早,孩子对环境做到能区别就够:这个人是妈妈,这个人是爸爸,那个人是叔叔,那个人是阿姨;这是 桌面,这是椅子,那是床;这是汽车、这是火车,那是飞机、那是船……孩子逐渐长大,对环境的认识增多了:妈妈陪我的时间最长,爸爸只有晚上出现;叔叔和阿 姨很多,便并不常见到……

孩子的好奇心扩大得很快。有些孩子还未认识家、学校和他的国家,他就要认识地球和宇宙了;孩子还会好奇过去和未来;好奇森林里的鳄鱼和蟒蛇,也好奇要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菌和原子。

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已经感觉到环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会着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给他带来方便;火是烫的,最好远远躲开,但是控制在火炉 里,可以炒菜、烧开水;坐着汽车可以到公园,那你就不必走路……这是孩子最初对环境的利用观念。孩子认识环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这就是科学发明的 起源。

孩子对环境的观察和认识,片面而且肤浅,深入的认识需要大人的帮助,而更深入的认识就非读书不可了。

孩子对他生活的环境认识越多,他越有自信。帮助孩子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和认识生活环境,鼓励他阅读,孩子将会自信地进入成人世界。

3、创意教育,孩子需要发展想象世界

孩子整天玩玩具,他不觉得寂寞,为什么?因为他不觉得玩具是没有生命的,他认为玩具是他的朋友,它和他一样,会饿、会渴、会哭、会笑。孩子读童 话故事,或者听大人讲童话故事,他很快融入故事的情节中,故事里的人就是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童话故事对孩子来说,不是幻想,是真实的故事。

幻想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现实。孩子从幻想游戏中,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幻想对孩子的长大有重要的意义。

孩子的幻想就是人类的梦想。幻想是创作和发明的开始。反应迟钝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励。为什么有些大人会被觉得 单调、乏味?很简单,他的童年生活的幻想世界太窄——他因为少听少读童话故事,而狭窄了他的想象世界,长大成人后,自然显得较少创意,让人感到他单调而乏 味。显而易见的,多读童话故事,可丰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强孩子的想象能力。

4、品格教育,孩子需要学习做人做事

怎样和自己相处,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环境相处,这是做人。事情要怎样进行,才容易达到目标,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别人也愉快;相反的,不会做人做事的,他难过,别人也难过。

和自己相处困难吗?当然,许多大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样和自己相处;不但别人讨厌他,自己也不喜欢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人,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处。

和别人相处得好也不容易。动作、说话少考虑别人,多考虑自己的,在大人世界里处处可见。这种人也许不讨厌自己,但是别人人定讨厌他。

和环境相处得好更不容易。因为环境有所抱怨的话,不会马上反应,不会马上给你脸色。当代发现环境不高兴的时候,你差不多没有时间后悔了。随便丢垃圾袋,随便砍掉一棵树,不节省用水,不节省用电,不节省用纸……都是和环境作对的行为。

人和人在一起,游戏或者工作,都不免有冲突。什么时候坚持己见,什么时候让步,怎样让步,让多少。这是很难的决定。做一件事情,如果纯粹只是一个人的,不妨埋头苦干,不理别人。但是一牵涉到别人,你就要考虑别人怎么想、怎么讲。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难的地方。

做人做事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困扰着孩子。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教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

5、生涯教育,孩子需要认识人生

孩子要长大,最后要成为能独立生活的大人,因此,在童年的时候,多认识不同的人生,就不是哲学上的考虑,而是实际上的需要。

“我长大要做什么?”这一个问题并不困扰着孩子,孩子认识人生,是从看电视卡通和电视连续剧,讲童话故事和连环漫画开始。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者美丽的公主)就是孩子最早认同并想模仿的对象,而主角的冒险经历和神奇遭遇,就是孩子最早想要体验的生活。

孩子上了学校,课本上的大人物: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将军、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政治家……是他们另一个认同并想模仿的对象。

当孩子向往的目标锁定于有限的几种之后,对他自己,挫折将多于鼓励;对别人,他将很难识别的方向的成就。显然,父母有责任告诉孩子:人生之路百条千条,条条道路认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许多动人、感人之处。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种意思。

尊重别人的选择,努力于自己的方向。只有人生认识广泛的人才有这样的胸襟。

6、思想教育,孩子需要培养智慧

有人累积了许多经验,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教训;有人读了许多书,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心得;有人获得各方传来的消息,但是他不能分析和判断;有人现象呈现在他面前,但是他不能看出意义。这种人,我们便说他缺乏智慧。

什么是智慧?智慧,简单说,就是创造新东西,创造新观点的能力。他不但比别人能更快从现象中、消息中、知识中、经验中读出不同的意义,而且能从中发展出新的技术、新的发明、新的作品、新的观念。

创意是智慧的表达。许多人认为智慧是天赋。不错,有一些人的确比另一些人有创意而被认为有智慧。但是,智慧大部分还是后天训练来的。和语言的能 力一样,训练孩子的智慧,不但要从早,而且要从小:指导孩子怎样观察事物;和别人有不同的发现、看法和做法的时候,鼓励他表达出来,做出来;更进一步,训 练他非难别人的和自己的观点,推翻别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后引导他试着发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

训练孩子的智慧,当然由小而大,由易而难;孩子小小的发现,小小的发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励。成就获得肯定是孩子继续努力的原动力。

7、气质教育,孩子需要培养幽默感

滑稽常常被看做是幽默。会说调皮话的人,会说笑话的人,善于讽刺的人,常常被看做是有幽默感的人。这些虽然和幽默感沾上边,但是还是不能正确地 说明什么是幽默感。什么是幽默感呢?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复宁静的能力,幽默感对一个人的作用,很像弹簧对汽车和飞机的作用。汽车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在不平 的道路上行驶,上下震动不会过于剧烈;飞机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安稳着陆,不致摔坏。

幽默感不管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润滑剂、清凉剂。当你沮丧于或狂热于某些事情上的时候,幽默感将平抚你的情绪,而回到平日的宁静。和有幽默感的人 相处,富于智慧是你最直接的感受,他的智慧放出来的,是清风,不是熏风;是清泉,不是烈酒;他的智慧不叫你太悲伤、太悲观,也不叫你太兴奋、太乐观。

幽默感是一个人最高尚的气质,是一个人人生最高的境界。这种气质怎样培养呢?

和培养智慧一样,可以从训练得来。从小训练,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是训练的内容。幽默感是人生态度,所以必须从小训练;严肃紧张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一样严肃紧张。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个人气质形成后是很难改变的。

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目的在于把幽默感变成孩子的生活习惯,并内化成孩子的气质 。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吃、穿、用、玩方面的吗?不是。

是知识吗?也不是。今天的孩子已经学到了许多以前需要到小学才能学的东西。那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来自父母的真爱。

要知道娇惯、溺爱或“恨铁不成钢”地指责孩子都不是爱孩子的表现,只有从心底里尊重孩子才是对孩子的真爱。孩子的自尊心就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爸爸妈妈应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像保护他的眼睛一样。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孩子呢?在此,笔者介绍几个便于你灵活运用的小招数。

第一招:倾听孩子的诉说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因此,年轻父母应该每天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诉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歌,讲故事。也许只要花30分钟,父母自己也可以轻松一下,就能给宝宝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1至2岁的宝宝也许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能够真正学会倾听,多鼓励宝宝大胆地说话,既能促进宝宝语言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亲子关系,使宝宝感觉受尊重,以促进宝宝心理健康。

另外,父母要耐心地对待宝宝的每一个问题或要求。认真听取孩子想要告诉自己的事情。在他表达不清时,你可以与他进行充分的目光接触,但不要打断他。

宝宝与你讲话时,你不但要认真倾听,还要注意倾听的方式。不要总是站着,居高临下地说话,这不仅使宝宝感到他有一种压迫感,所以你要尽量弯下腰或蹲下与宝宝说话,与他的眼神交流,这既是一种亲密接触,也是对孩子尊重的具体表现。倾听宝宝的心里话

禁忌用语:

“问这问那,有什么好奇怪的?”

“我正忙着呢,问你们老师去!”

“真讨厌,你没看见我正在忙吗?”……

分析:

这一类的语言会使孩子觉得您在“打发”他而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以后可能不愿告诉你他内心的想法。

第二招:冷静对待宝宝的过失

年轻父母可以从宝宝1岁左右起,为宝宝建立一套简单、明了、容易操作的行为规则,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给他一个宽松而具有规则的环境,使他逐渐学会自律。

宝宝如果犯的是同一种错误,这也很正常。正确的做法是:你可以对宝宝说明自己的感受,并以一种关心孩子的口吻表达出来:“当你做某某事时,我感到……”,如“当你把玩具扔到小妹妹床上时我感到很生气,那样做会碰伤她的。”请注意说话的语气和内容,既要让宝宝明白自己错在那里,又要保护他的自尊心。惩罚孩子,也是一门艺术!

禁忌用语:

“你这个坏孩子!”

“我没想到你会干出这样的蠢事,你令我很失望!”

分析:

这样宝宝就会产生强烈的自责情绪,他会觉得很难受。有的宝宝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招:珍惜宝宝拥有的玩具与物品

珍惜宝宝的东西,是个极易被人忽视而又对宝宝健康成长有着积极意义的事情。宝宝年龄虽小,但也拥有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如玩具、图书、学习用品、衣帽鞋袜、小碗筷、小桌椅、小被子、毛巾、枕头,有的孩子还有自己的小房间,有钢琴、电子琴、小运动器械等。这些物品无疑都是成人给孩子提供的,但“产权”已属于孩子。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有关物品取放的规则,但不能随意摆布和挪动孩子的物品。有小客人来时,也要经小主人的允许,使用他的玩具或物件。最好的办法是鼓励他自己将玩具给小朋友玩。

有的父母不经孩子允许丢掉宝宝喜欢的小东西,比如小树叶等,这也会使孩子很难过。父母认为不重要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往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招:鼓励宝宝发展独立性

你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创造环境让宝宝自己作主。

有时候,不适当的帮助也是一种犯,会伤害他的自尊。小宝宝也需要刺激和挑战,你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他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当他需要帮助时,你要指导和协助他想办法寻求答案,而不是取而代之。比如在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时,你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碗筷的摆放、日用品的收拾的方式。当宝宝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出现了争执和冲突,你要给宝宝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禁忌用语:

“这件事你干不了。”

分析:

当孩子试图去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任务如洗衣服、打扫卫生时,千万不要干涉他,如说“这件事你干不了”等。这类用语会导致孩子低估自己的能力,从而变得胆小、自卑。让宝宝独立自主也要从小事开始做起。

小贴士

1.不要一味地表扬、奖励、赞许宝宝,这会使宝宝产生虚荣心。必要的批评以及慎重的处罚也是一种对孩子尊重方式。这是一种冷却剂,可以使孩子冷静地检点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错误。

2.防止对宝宝不适当的满足。1至2岁的宝宝已经会用一些手段来要挟家长以满足自己的要求,如果父母经常采取妥协的方式满足宝宝的话,这绝不是尊重而是纵容。对于宝宝的无理要求父母要坚决拒绝。

孩子,改变命运的不是考分,而是格局


记得几年前,参加公司的一次年会,一个神秘的投资人在台上拍着我们老总的肩膀。

对台下的人说,“我最看重的是这个人的格局。”

那个走在人群里毫不打眼,天天拿着一个屏幕开花的千元手机的中年男人。

总是有用不完的劲儿,一股不服输的气。

让人至今难忘。

那是我从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参加工作,听到了格局这两个字。

后来听了老板的经历,更是让人刮目相看。

我对他拥有的财富和地位一点也不羡慕,少年意气,觉得什么都可以去挣。

但是对他曾经落魄到住桥洞,摆摊推销,但一直没有放弃,从无到有的经历很敬佩。

一个人的格局如何,往往会让人生的结局迥然不同。

我们也会见到很多人,有着一点点的成就马上自我标榜,不可一世。

或者借助祖辈积德,含着金勺子出生,以为世界都是自己挣来的一样。

为人父之后,面对眼前的孩子,也就常会想。

格局是什么?

又该如何教育孩子,让他能够拥有格局?

有一句话是,格局决定结局。

有一个朋友,跟我们聚会时总是愁眉苦脸。

抱怨生活的不如意,但是每次散了之后,他就会我行我素,照旧是去打牌。

他当年是211重点大学毕业,在一家小公司做了中层领导,所以一直觉得郁郁不得志。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管着这三五个人,拿着这七八千的工资,一眼就看到了头。

下班后就是约人打牌,玩的不知天昏地暗。

刚开始的时候他抱怨时,大家还响应一下,但是时间久了,也没有人理会了。

而他也在温水煮青蛙的模式下丧失斗志,还谈什么奋斗。

如今十年过去了,他还是那个奔走于牌局之间抱怨的他。

但是身边的人早已各奔前程了。

一个人如果总是固步自封的抱怨人生,最后朋友都会越来越少。

因为层次不同,不相为谋。

我认识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她毕业于一所非常普通的师范学校,但是凭着努力当了一名中学老师。

因为长得不错,教学也好,于是就常常被校长拉出去应酬陪酒。

只要教育局的领导一来,就要作陪,学校拉项目就要醉酒。

而且评优评先更要给上面的人送礼,巴结领导。

她是家里的长女,父母是按照儿子养的,性格非常要强,觉得自己的人生不能这样。

所以她决定离职。

当时父母听到了这个决定就威胁她说,只要离职就断绝关系。

所有的亲戚和朋友都来劝她留下,谁会傻到将自己的国家饭碗砸掉,毕竟这么多人都挤破脑袋想进都没门。

可最后她还是一纸书信辞职了。

当然,她知道自己读过足够的书,能写能说,先去外边做一个文案也比在这学校过这样的日子强。

结果,她赶上了自媒体大潮,用自己的才华谱写自己的人生。

如今她已经年入近百万,用自己的努力,让自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用她的话说就是:过一种“配得上自己的人生。”

格局这个东西,就是这样。

我们摸不着,但是却实实在在存在。

你倘若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自己给自己建造一座监狱把自己锁住。

那你的人生就注定在挣扎和不满中度过。

当我们养育着我们的孩子。

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为了工作而卑躬屈膝,阿谀奉承。

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有意义的人生。

如今很多的孩子,长大之后就说“没意思!”

好像什么都“没意思“

那是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其实很多父母也是如此,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思。

在工作上找不到意义,因为仅仅把它作为谋生的工具,而不是自己内心所喜爱的。

而在家里也忽视身边人,还常常不高兴发脾气,伤害自己最亲的人。

龙应台在写给儿子的信里说“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值得父母们深思。

我们养育着的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的?

常常受着父母的影响。

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本身的格局会影响到孩子。

如果父母把养育孩子的目的定为考高分,读名校、挣大钱、买大房子、光宗耀祖。

那么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压力也就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这也是很多孩子不愿意努力的原因。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到了中学之后就提不起学习的劲。

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大致都懂事了,知道家里的情况,受着父母的影响,形成了三观。

如果从小父母就用物质的目标来激励孩子努力。

鼓励孩子考高分,进名校。

然后呢?

然后找一份好工作,成家立业,结婚生子。

孩子问,再然后呢?

估计很多父母都答不上来。

当孩子懂事之后就发现,自己不努力也能得到这些啊。

还读个球,不如好好玩玩。

所以说,父母的养育理念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格局。

为人父母,要记得常常拾掇一下自己。

不仅仅是买衣服、包包、好车……

而是要常常反思一下自己在孩子面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就好比我们家,每次吃饭时候,掉落在碗边的饭粒,儿子都想去捡起来吃掉。

这个习惯孩子妈很不高兴,说这不卫生。

而且每次看到水龙头没关紧,他会去赶紧关掉,说浪费水。

我们也没有刻意去教。

小小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呢?

完全是受了我的影响。

而我呢?

也是受了父母的影响。

节俭的习惯,在每天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跨代传递了下来。

培养孩子的格局,还得父母在生活中给孩子树立榜样。

大度一点,人生很长,世界很大,斤斤计较的父母养不出胸襟宽阔的孩子。

担当一点,吃点亏也不错。这样的人往往有更多的朋友,因为有舍才有得。

真诚一点,错了又何妨,擦干泪从头再来。

有点使命感,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也不是为了混日子。

总得找一点伟大一点的事来做。

说实话,为人父母,最伟大的一件事就是——“好好的栽培自己的孩子”

还有比这事更重要的吗?

一个人不能停止学习脚步,因为你得提升自己,拥有格局。

做了父母更是如此。

陪孩子一起,多读一点书,读点无用的书。

梁文道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努力提升自己的格局,养一个有格局的孩子。

相信《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教育 1.0岁起步原则 如果把胎教划归优生范畴的话,早期教育则应从出生开始,重视全面培养,充分利用好0~6岁这一人生发展最珍贵的黄金岁月。 因为到6岁大脑就基本成熟了,如果错过了这个生长期,人的脑力、性格和...
    2021-07-14 阅读全文
  • 最懂孩子的教育不是做朋友,而是…… 从“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时代走过,我们却好像一下进入了另一片迷茫的领地——对孩子无底线的尊重、惯着,生长出一片小霸王的森林。本文中,作者给家长们发出一个警示:可以吸取朋友间的平等意识,但是父母绝不能仅仅...
    2021-01-12 阅读全文
  • 你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颗悬在半空的心 “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烫手!” “不要碰那个,小心伤到!” “这不需要你操心,你管好学习就行了!” “听我的,别自己瞎弄!” “我跟你说了你为什么不听?” “都说了不让你这样干!” …… 这就是被你控制...
    2021-01-25 阅读全文
  • 孩子成长最需要的7个教育 你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的头脑需要输进什么吗?教育心理学家列出了下列7项: 1、语言教育,孩子需要学习语言 婴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对他说话,其实就是教他...
    2021-08-25 阅读全文
  •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吃、穿、用、玩方面的吗?不是。 是知识吗?也不是。今天的孩子已经学到了许多以前需要到小学才能学的东西。那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来自父母...
    2021-11-05 阅读全文

1.0岁起步原则 如果把胎教划归优生范畴的话,早期教育则应从出生开始,重视全面培养,充分利用好0~6岁这一人生发展最珍贵的黄金岁月。 因为到6岁大脑就基本成熟了,如果错过了这个生长期,人的脑力、性格和...

2021-07-14 阅读全文

从“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时代走过,我们却好像一下进入了另一片迷茫的领地——对孩子无底线的尊重、惯着,生长出一片小霸王的森林。本文中,作者给家长们发出一个警示:可以吸取朋友间的平等意识,但是父母绝不能仅仅...

2021-01-12 阅读全文

“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烫手!” “不要碰那个,小心伤到!” “这不需要你操心,你管好学习就行了!” “听我的,别自己瞎弄!” “我跟你说了你为什么不听?” “都说了不让你这样干!” …… 这就是被你控制...

2021-01-25 阅读全文

你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的头脑需要输进什么吗?教育心理学家列出了下列7项: 1、语言教育,孩子需要学习语言 婴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对他说话,其实就是教他...

2021-08-25 阅读全文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吃、穿、用、玩方面的吗?不是。 是知识吗?也不是。今天的孩子已经学到了许多以前需要到小学才能学的东西。那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来自父母...

2021-11-0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