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好的准备会让孩子有更好的人生起步-致年轻的父母

发布时间:2020-12-28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好的准备会让孩子有更好的人生起步-致年轻的父母”,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小朋友还处在幼儿阶段时,教育问题是我们最应该重视的阶段。因为从小良好的教育氛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一位二年级孩子家长的经验分享,学习一下吧!

【家长分享】

我是一个二年级孩子的家长。孩子刚从幼升小的时候我也很迷茫,平常没什么时间陪他玩。晚上回来要督促做作业等。感觉教育力度不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学这个学那个。我老觉得我孩子会在以后竞争不过他们。

暑假的时候我带他去玩。和他深入交谈了一下。发现兴趣还挺多的。后面就开始找培训机构给孩子。去了几个。发现效果都不是很好。太刻板和机械化了。孩子不是很懂。很快就失去了兴趣了。感觉在消磨孩子的兴趣和耐性。同时对家长来说也挺浪费钱的。

5.1的时候带着孩子去厦门科技馆玩。发现也有课程。还以为就是科技馆那样的地方。然后有免费的试听课。给孩子报了个机器人的试听课,发现回来以后立马叫我给报了班。从最简单的编程组装开始学。至今学了快5个月了。都没放弃。中秋来台风的时候闭馆了孩子还在家闷闷不乐的自己组装。

现在孩子在数学方面和别的孩子比已经遥遥领先了。讲道理,孩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成功引导孩子兴趣的机构才是好机构啊!

看了以上的分享,各位家长是怎么想的呢?小编倒是觉得,这位家长说的很有道理,兴趣虽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找不到好的引导方式,兴趣最后也会失去。所以,各位家长在引导孩子的兴趣时,一定要找对方式哦!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


一位妈妈向我慨叹:当妈的都像我这么累也够烦的……我追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怎样不累呢?

而大多数的家长呢,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那么,为什么许多妈妈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妈妈,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

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妈妈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我有很多年长我十岁左右的朋友,我们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发现这个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不过,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庆幸的是,现在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越来越高。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而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会陪孩子玩,才是好父母!


付小平博士:教育学者,亲子教育专家,复旦大学博士。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把孩子温柔地推开》《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主要从事儿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研究和培训。

我们常常看到的画面是,当孩子积极投入到游戏中的时候,父母只是随意做做表面文章,甚至还常常故意输掉游戏。父母刚玩几分钟就开始东张西望,若有所思,孩子往往不停地叫着爸爸、妈妈,希望唤回神游的父母。

如果这样陪孩子玩,可能持续不了多长时后,孩子和父母都会感到索然无味而草草收场。这样的陪玩,也完全达不到亲子互动的目的。

究竟如何陪孩子玩,才能既让孩子收获快乐,又让亲子互动的效果最佳呢?

1、转变心态:从陪孩子玩转变为和孩子一起玩

要让家长更加投入地陪孩子一起玩,首先就得把我们的心态进行转变,从陪孩子玩,转变为和孩子一起玩。当我们感觉是自己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就不会把陪伴孩子当作一种任务,更不会随便应付孩子。同时,我们也会从中享受到早已久远的童年欢笑,重新唤回那颗尘封已久的童心,不断发掘曾经熟悉的童言稚语。

每次和伊伊一起玩,我都彻底进入玩耍和游戏的状态。不管是什么游戏,我们常常都玩得兴高采烈、大汗淋漓。我每次都不禁感叹,和孩子一起玩这么有意思,怎么还会有家长觉得是一种负担。

2、投入状态:从敷衍了事转变为全力以赴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尽收眼底。很多父母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常常心不在焉、左顾右盼,让孩子感觉是在应付差事,而不是高质量的陪伴。无论多么简单的亲子活动或者游戏,只要我们全身心投入,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关键是我们的心与孩子的心,每时每刻都要在一起。

有一段时间,在小区和伊伊散步的时候,她发明了一种老虎抓小朋友的游戏。我扮演老虎,有自己的固定活动范围,而伊伊扮演小朋友,一般情况她都在这个圈外活动,偶尔误闯老虎的地盘,就要跟老虎斗智斗勇,最后才能不被老虎吃掉。

我们在游戏中笑着、跑着、打闹着。就在那个时候,我仿佛也感觉回到了童年的时光,我们甚至会玩得忘记了时间,平时半小时的散步时间,我们往往会玩到一个小时。我所扮演的老虎,张牙舞爪、凶神恶煞的样子,常常引得路人围观。

妻子在一旁也笑得前仰后合,而我却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雅,更不会感到难堪。因为我没有觉得是在陪伊伊玩,而是我们一起在玩这个快乐的游戏。

3、回归童心:从成年人转变为大孩子

当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我们需要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大孩子,放低成人的身段,放下家长的权威,退回到曾经的童年时代,与孩子一起嬉笑怒骂。

我们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一起玩,不要居高临下地随便指责孩子。如果父母经常不耐烦地对孩子责骂说“你真笨”、“怎么老是教不会”,孩子也许以后就再也不愿和我们玩游戏了。

如果在孩子看来,我们就是一个喜怒形于色的“大男孩”或“大女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就会更加放松,也会更加愉悦。如果有人要问伊伊最喜欢我们家里的人是谁,伊伊的回答一定快速而坚定:“爸爸!因为爸爸最喜欢陪我玩。”确实,我是平时和她玩得最开心的家庭成员。孩子的心是最容易俘获的,关键就是我们自己要永葆一颗童心。

4、不断成长:从黔驴技穷转变为陪玩高手

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不愿意陪孩子玩,并不是不愿对孩子用心,其实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当父母被孩子逼得黔驴技穷时,在他们眼里,孩子就会在转瞬之间从人见人爱的“天使”变成调皮捣蛋的“魔鬼”。

要跟孩子一起玩得开心,我们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的,需要学会很多方法的。如果父母的兴趣爱好不广,那就尽量多培养一些兴趣特长;如果父母的游戏方式单一,那就尽可能学习更多的游戏;如果父母的耐心不够,那就努力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绪;如果父母的激情缺乏,那就尽情享受亲子之悦。

其实,陪孩子玩也是一门学问,在选择和开展游戏时,我们需要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合于孩子所处年龄段的游戏。假如孩子总是粗心,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找不同”;如果孩子坐不住,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拼图;对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比如在医院游戏中当医生,让他学会照顾别人。

德国父母:让孩子做完整的人


德国是原料缺乏的国家,今天它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虽然主要依靠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力量,但家庭教育与职业引导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

德国提倡的口号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因为孩子是一个活泼的完整的人。德国儿童教育的特色是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父母,认为儿童阶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德国宪法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利和义务,政府对孩子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上,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

德国80%以上的孩子对自己的印象颇好,特别是他们感激父母在人格、修养方面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欣赏的共同特征可概括为:勤奋、认真、按计划办事、言而有信并值得信赖。

尽管德国家庭普遍较富裕,但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相对独立的习惯。与东方的孩子相比,他们较少有依赖他人的意识。大部分孩子在中学阶段就有打工挣钱的经历,特别是在假期。中学毕业或到一定的年龄后,孩子们会在父母的指导和自己的选择下离开家庭或家乡到外面去开创自己的生活道路。

父母们在家教中十分注意孩子成长关键时期的指导。

1、孩子出生后,父母便给孩子一个银行账户(在德国5马克即可开一账户)。为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财以便懂事后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和打工钱。

2、为陶冶情操,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特别是手工活动,如家庭布置、花园布局以及机器维修。

3、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遇到的个人问题和烦恼增多,父母注意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既说出自己的观点,又尽量去理解孩子。

4、在择业问题上,尊重孩子意愿并加以适当引导,确保孩子有一个自己喜爱的职业。

好父母就别怕孩子让你丢人


好父母就别怕孩子让你丢人在生活中,如果仔细观察,你就可以经常发现孩子让父母“丢人”的情况,特别是周围的眼光都聚集到你和孩子身上的时候,不少家长真希望地上有一个洞的。那孩子都做了什么?无非是当众哭闹了,或你说的孩子不听和执行,或说了让你下不来台的话,或和其他孩子表现不一致,或做了不符合成人道德观念的事情,等等。而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只是自己的孩子表现的不如别人孩子“好”,有些家长就感觉丢人了!

对于这个问题,其根源何在?为什么家长非常在意孩子在外面的表现,难道就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如果孩子得到“赞许”和羡慕的眼光,就算孩子做错了,父母也是感觉挣得了脸面。而当父母觉得孩子犯错误,或得到鄙视的眼光,就不管孩子做的是否正确和恰当,立刻感觉到自己丢人了!为什么这样,其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根本就不看问题的实质,仅把孩子的表现,当成自己荣耀与耻辱的象征。

前几天,我应几个家长朋友的邀请,去参加一个儿童教育中心的体验课,有一件趣事是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的。当我掐点带着孩子赶到的时候,活动即将开始,可是场面上极其混乱。4岁左右的孩子们在教室里面大呼小叫地玩耍,当给孩子发完坐垫、老师准备开始的时候,许多孩子还不能安静下来。于是,老师开始利用“木头人”的游戏,收拢孩子,可依然有几个孩子满场飞,当然这也包括我的女儿,呵呵。

看到我女儿拿着垫子在地上玩,时不时还招呼几个认识的小朋友一起玩,老师不时地提醒孩子赶紧坐好,说老师马上要讲故事了。此时大家认为我XXX会怎么做?我当时是什么也没有做,只在旁观。而其他几位家长,按捺不住了,马上劝说自己的孩子踏实下来。而当老师真开始讲故事的时候,开头不久,所有的孩子都安静下来,能仔细听故事了。

今天在这里,我不想说老师的控制力能力问题,也不说其方法是否得体和恰当,我只想说的是:假若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孩子已经听从老师的话,已经坐好的了,老师说“请小朋友安静下来”,并且老师的眼光无数次扫过你不踏实的孩子,其他家长也蔑视看你和欣赏看自己孩子的时候,你会脸红,感到丢人吗?会去强制自己孩子安静下来?还是先带孩子出门?

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孩子而言,是非常简单的,从孩子的认知和道德上看,孩子们也是没有问题的。理论上,当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是比较拘谨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能在几分钟内适应。所以,孩子不是通过是相对安静和审慎,就是通过大声说话、捣乱来排泄自己的恐惧。如果带孩子去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上课,家长是应该提前半小时左右,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适应场地和结识其他孩子。

比较特殊的是,孩子遇到陌生环境,若有几个孩子是熟识的,则环境影响大为下降,孩子们反而会快速适应环境,并主动去发现、利用环境进行游戏。如果此时老师讲的没有趣味性,或想加以约束的话,孩子不仅“听”不到,还会认为这是非常好玩的事。此时家长想强行制止,是很有问题的,孩子可能变本加厉,或是影响到心情,导致后面的课几乎没有心思去听。所以,此时老师就显得很关键了,需要利用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抓住孩子的心。

说到这里,顺便说说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事例,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一下:某男孩平时几乎不喜欢吃零食,某天看到另外一个女孩在吃零食,去要对方未给。于是这男孩就打了女孩几下,结果女孩反被其父母认为这个女孩小气,搞得男孩的父母难看死了,当着众人的面训斥男孩丢人!可问题是,这男孩的父母为什么感觉丢人?就是因为自己孩子打人,且对方孩子挨打,感觉自己没有教养好?

说实话,这男孩的父母是挺丢人的,只不过这个“人”,不是孩子丢到,是父母自己丢的。当问起男孩为什么打人,回答也简单,就是“饿了”!而男孩为什么饿,因为是男孩中午11点半吃的午饭,而事发时间是7点,孩子不饿真是见鬼了。虽然那个女孩不会分享有一定问题,但这么长的时间,男孩父母没有注意孩子需要进食,是不是问题更大呢?所以,孩子出问题了,就应该找问题的根源,而不要看表象。

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其天性的自然体现,成人的道德观在他们那里,是说不通的。做父母的忽视孩子的最基本需求,怎么还能要求孩子展现优良的精神?这个例子和我XXX亲自经历的实例,是很相像的,对家长而言,都是比较“丢人”的。但两个例子比较大的区别是,前者家长可以暂时旁观,因为孩子没有什么错误,而后者则必须向孩子承认错误了,说责任都是自己的,没有照顾好孩子是很丢人的事情。同时,非常重要的是,必须要求孩子向对方道歉。

所以,通过上面两个简单的例子,父母看待孩子的表现,不能是站在自己的“脸面”立场上。许多时候,家长一定要敢于“丢人”,而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当家长认同孩子的情绪,很多事情就可以进行教育的了。而家长感觉“丢不起人”的时候,对自己、对自己的孩子都会失去耐心。当然,当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就需要及时制止,一是防止事情进一步恶化,二是让孩子明白界线在什么地方。

不能否认,现在的父母压力比较大,自己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于是,不少就把希望寄托给孩子,给他们最好的教育,甚至从怀孕时就开始胎教,出生后进行双语教育,然后是无数的兴趣班,结果是想让孩子事事都做到最好。但这样的苛刻教育,促使孩子产生不现实的完美心理,对自我的价值心存疑惑。如果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做事生怕自己给父母“丢人”,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疾病。

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就是孩子,你不能总是用成人的视角来判断孩子。对孩子而言,成长和学习是第一位,在这个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出现成人眼中的“问题”也是非常正常的,家长不也是从这个过程中过来的吗?所以,当你看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和静下心来分析原因,别担心自己已“丢人”了。否则的话,家长就被“耻辱”蒙住了眼睛,失去观察孩子背后原因的机会。

最后,我XXX稍微总结一下,当一个家长,遇到孩子让自己“丢人”的时候,其实不是坏事。一方面,很多父母感觉“丢人”,实际上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是孩子正常和充满活力、探索的表现,也充分说明你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你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做一些预防,让孩子学会快速适应和正确应对。而另外一方面,这也可能是一个很强烈的信号,说明家长有忽视孩子的地方,或是自己教育不到位了,让你知道问题所在。(作者:XXX,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成为孩子的好父母


在平常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许多父母都希望有一个友好的相处过程,也希望自己是孩子心目中的好爸爸、好妈妈,也希望自己能做称职的父母,但却往往忽略了许多基本的要件,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a.了解孩子是十分敏感的

孩子的敏锐程度,可以知道你是否是出自于真心亦或是虚应了事,一个表情、赞美、或眼神,都可让孩子察觉出父母对他的看法,所以父母亲要注意,用真诚的爱来面对孩子。

b.孩子也有自尊

孩子也是一个有灵魂、有思考的个体,当别人羞辱他、拿他取乐时,他是知道的,所以父母应当尊重孩子,不要在人前数落孩子的不是,当孩子愿意分享自己的秘密时,父母也要作一位称职的倾听者及保护者,不要将孩子的秘密公开与人讨论,否则将使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大打折扣。

c.不要欺骗孩子

父母常为要得到孩子的合作,许下一些不太可能实现的诺言,这会使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不要一方面教孩子不要作放羊的孩子,一方面又大喊:‘狼来了!’

d.不要作比较

许多父母由于求好心切,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好让孩子懂得发奋图强,其实这只会造成反效果,使孩子承受极大的压力与打击。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在神的眼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世俗的标准却使许多孩子个别的特质遭到抹煞,就连亲生的父母亲也无法给予正面的影响与保护,这不是很可悲吗?相信您的孩子,总有一天他会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的,现在的不如人并不代表他日后的成就也不如人。

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


1、由于分离焦虑的影响,孩子离开亲人会有一段时间的情绪低落,有的孩子长一点,有的孩子短一点,家长要表示理解,但不要过份同情,你的过份同情会暗示他去的是一个可怕的地方,他会不愿意去。应该用平常心来对待。

2、不要感到对不起孩子,自己没办法照管他,只好把他送走了,而应该高高兴兴地谈去幼儿园的好处,比如:可以有许多小朋友,许多玩具,老师还会教他唱歌、跳舞,会讲故事给他听等,尽量把幼儿园说成一个乐园(事实也是如此),给他一个好印象。

3、事先带孩子到幼儿园去两三次,让他玩玩院子里的滑梯、摇马(任何大型器械均可),看看小朋友们玩球、搭积木、做拼图的活动,熟悉环境和情景。

4、带他见见班上的老师,把他的性格、爱好、兴趣、身体素质等向老师介绍,也让老师和他谈几句话,消除一点陌生感。

5、送去的当天早上要早一点起床,吃好早点,从从容容地走。路上说点其他的事。到了幼儿园把他托给老师,待一会儿再走。既然走了就不要再回头,免得他还等待你再回头,这很痛苦。

6、送孩子去了幼儿园以后,就不要常在他在园里的时间去看望,甚至接回家(患病当然除外),否则他会生活得不好,老想你接他回家,反而痛苦。

7、向他保证时间一定来接他,绝不能失言,要知道多待在园里,哪怕是四、五分钟,也是难过的。如果某一天有事,不能按时接他,要事先通知老师,对他做好工作,否则别的孩子被接走了,他会着急,第二天不愿去幼儿园了。

8、在接孩子时,如果有时间,可以和老师谈谈,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并把孩子在家表现告诉老师,双方共同更好地做好孩子的工作。

9、孩子回家以后,不要过份关心,好像他在外面受了委曲,回来补偿似的。这样,他会不愿去幼儿园,愿意天天待在家里了。

10、如果孩子在家有使用慰籍物(如毛巾、小毯子、小熊娃娃等)的习惯,这时正好是放弃它的好时机,因为环境变化大,很可能忘掉它了。但如果不带太痛苦,也可以让他带几天,他自然会放弃的。这对安定情绪有好处。

喜欢《好的准备会让孩子有更好的人生起步-致年轻的父母》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 一位妈妈向我慨叹:当妈的都像我这么累也够烦的……我追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怎样不累呢? 而大多数的家长呢,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
    2021-01-12 阅读全文
  • 会陪孩子玩,才是好父母! 付小平博士:教育学者,亲子教育专家,复旦大学博士。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把孩子温柔地推开》《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主要从事儿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研究和培训。 我们常常看到的画面是,当孩子积极投入到游...
    2021-04-02 阅读全文
  • 孩子的让父母满意有进步鼓励孩子的话 当孩子遇到困难失落的时候也需要一定的夸奖。适当的去夸奖孩子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励孩子成长。很多时候家长都要去夸奖自己的孩子增强彼此之间感情。关于夸奖孩子的文案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孩子的让父母满意有进步鼓励孩子的话,仅供参考。...
    2022-07-24 阅读全文
  • 德国父母:让孩子做完整的人 德国是原料缺乏的国家,今天它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虽然主要依靠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力量,但家庭教育与职业引导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 德国提倡的口号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因为孩子是一个活泼的完整的人。德...
    2021-04-27 阅读全文
  • 有内涵的人生哲理的经典句子 【分享】 “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这世界上会有很多不满的事情、不爽的事情,你改变不了多少。改变自己,才能改变未来。有没有哪些人生哲理的句子可以激励我们呢?为了让您更方便,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的“有内涵的人生哲理的经典句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022-04-02 阅读全文

一位妈妈向我慨叹:当妈的都像我这么累也够烦的……我追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怎样不累呢? 而大多数的家长呢,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

2021-01-12 阅读全文

付小平博士:教育学者,亲子教育专家,复旦大学博士。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把孩子温柔地推开》《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主要从事儿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研究和培训。 我们常常看到的画面是,当孩子积极投入到游...

2021-04-02 阅读全文

当孩子遇到困难失落的时候也需要一定的夸奖。适当的去夸奖孩子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励孩子成长。很多时候家长都要去夸奖自己的孩子增强彼此之间感情。关于夸奖孩子的文案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孩子的让父母满意有进步鼓励孩子的话,仅供参考。...

2022-07-24 阅读全文

德国是原料缺乏的国家,今天它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虽然主要依靠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力量,但家庭教育与职业引导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 德国提倡的口号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因为孩子是一个活泼的完整的人。德...

2021-04-27 阅读全文

“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这世界上会有很多不满的事情、不爽的事情,你改变不了多少。改变自己,才能改变未来。有没有哪些人生哲理的句子可以激励我们呢?为了让您更方便,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的“有内涵的人生哲理的经典句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022-04-0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