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寒假,如何把孩子从手机里拉出来?

发布时间:2020-12-23

幼儿园手机说课稿。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寒假,如何把孩子从手机里拉出来?》,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晚上10点,小峰屋里的灯还亮着,妈妈悄悄打开他的房门,准备把牛奶端给他,听见开门声,小峰迅速把手机塞在作业本下,可这哪逃得过妈妈的眼睛。妈妈觉得一股无名之火蹭一下上来了。

“又玩手机,每次因为玩手机耽误写作业,说你多少次了,再这样我把你手机没收了。”

小峰红着脸:“好了好了,我查个资料,又没干别的。”

“真的吗?给我看看。”妈妈夺过手机,不出所料,手机上播放着游戏音乐,还有游戏的视频。

妈妈更生气了:“每天陪着你熬夜,担心你累着了,饿着了,你倒好,天天迷着玩手机不说,还学会撒谎了。”

小峰也有点急了:“在学校憋了一天了,回到家还不能放松一会,活着有什么意思。”说着把手机往桌上一扔,转身去客厅了。

望着孩子的背影,小峰妈妈困惑了。自从孩子上了初中,给他配了智能手机,感觉他在家的时候一直在捧着手机,不是在听音乐,就是在看游戏,要么就是找同学聊天,家长又逼不得、说不得、更打不得,可怎么办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看一下手机到底有什么魔力,让孩子们如此恋恋不舍?

孩子从手机里获得了什么?

1.暂时的轻松

在学校,老师张口闭口谈学习,在家里,家长催着努力、盯着成绩,孩子身上背负了太多希望,也承受着巨大的负担。

他们也会累,这个时候,玩手机为他们提供了暂时的庇护所,可以让他们获得短暂的轻松。

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在虚拟世界里,他们可以尽情倾诉而无所顾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2.及时的反馈

有些孩子沉溺于手机游戏,是因为他们在急需要外界肯定的青春期,却无法从现实中获得回应,做得好做的坏,家长没有及时给出反馈。

手机游戏不同,每赢一步,都会有相应的奖励,玩得熟练,就可以过关斩将、畅通无阻,这种满足感和获得感是孩子在现实中无法获得的。

因此,即便是家长三令五申、恨不得为了游戏断绝亲子关系,孩子依然无法斩断对手机游戏的爱。

3.内心的激情

很多孩子在家长的安排和干涉下按部就班地生活,到了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想要自己做决定,但家长干涉的欲望未消,孩子被牵绊着艰难前行,压抑感如影随形。

一旦他们接触到新鲜自由的网络世界,一定顿觉神清气爽。

在手机里,他们可以扎堆追捧自己的偶像,为之如痴如狂、肆意挥洒,他们可以谈论平时家长不允许他们涉足的话题,无拘无束;他们还可以在游戏的世界里展现自己的能力,豪气冲天。

这许多乐趣,怎不令人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沉迷手机,对外面的世界兴趣减弱,那家长就要反省,是不是一些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我们家长没有给予他。

如何让孩子少玩手机?

了解了孩子玩游戏的内在动机,我们家长是不是觉得更加理解孩子了呢?如果你和小峰妈妈一样遇到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学习哥建议你可以这样做。

1.理解和接纳。

前几天帮主被一则新闻逗乐,新闻里大体讲的是一位父亲因为看不惯女儿往网络上上传奇装异服的自拍照,也模仿女儿的穿戴姿势,用同样的角度拍照上传,结果,效果十分喜人。

这可以给我们家长一个启示,对于我们看不惯的东西,也许深入了解其中的趣味和吸引力,会获得不错的效果。

比如,孩子喜欢听手机里的音乐,那我们就跟着一起听一听,说不定你同样会爱上他爱的音乐,这时候一起聊聊歌星和音乐,听孩子讲一讲你不知道的歌星的奋斗史、音乐背后感人的故事:

一是可以跟孩子交流感情,二是满足了孩子的倾诉欲,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岂不是其乐融融、两全其美。

对你不太了解的又无伤大雅的事物,家长不妨保持宽容和接纳的态度,这会让孩子产生被理解、被尊重之感,拆除了两代人之间的围墙,你的建议和规矩孩子便更能听到心里。

2.共同制定规则

告诉孩子,你理解他玩手机的需求,但因为他这个阶段学习是不能放松的,所以对于玩手机的时间和限制,一家人一起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注意,规矩不是单方面限制孩子的,而是需要全家共同遵守。

孩子使用手机规矩可以包括:

手机的作用是,跟家人保持联系,所以,上课必须关机,晚上11点之后必须关机。

在家可以用手机听歌玩游戏,但有时间限制,在游戏时间,家人一起分享好音乐好游戏,而在作业时间,手机绝对不能再用。

远离色情暴力内容,这是最低原则,同时也不能在网络上放纵自己,骂人、说脏话,传播谣言等。

3.指引孩子有“路”可走。

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走上一条可行之路,能让他们把心愿投之于实践、付之于行动,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就感,这样,孩子才能更有方向感,才不会再沉迷于虚幻。

具体做法可以是培养孩子一些书法、乐器等方面的兴趣:可以是跟孩子一起运动、一起阅读;还可以鼓励孩子多和他人交往,增加孩子投入生活的乐趣;等等。

如果你也遇到了假期里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不妨试试上面这些方法,效果也许会让你意想不到哦。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把娃从“手机宝宝”的道路上拉回来,焦虑远离,轻松育儿


幼儿迷恋手机,这跟你的家庭环境有关。为什么孟母要三迁?不就是怕环境影响自己的孩子。1、试想下,一个家庭里面只要有空闲的时间每个人都在玩手机,时间长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能不迷恋手机吗?如果家庭学习氛围很浓是绝不会出现一个爱玩手机的孩子。

2、很多家长因为各种原因让自己孩子过早的接触电子产品,孩子尝到甜头就自然会迷恋上电子产品。

孩子迷恋上手机对身体发育伤害很大,我们要怎么改掉孩子的坏习惯呢?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要做好一个榜样,在家里的时候有空闲时间可以多陪陪孩子阅读,多陪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也可以多带孩子参加公益活动,让孩子知道不只有玩手机有趣,帮助他人比这个更有意义。

要改掉迷恋手机的坏习惯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家长多配合多引导。

看到这个问题一下就点进来了,感觉非常有同感,我家女儿32个月,也是特别的爱玩手机。经过我长达一个多月的努力,从迷恋到有节制的玩手机。

我来给大家分享几点我是怎么做的:

1、爸爸、妈妈在家要给孩子树立榜样。

不要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去玩手机,我和爸爸下班到家之后会把手机调成响铃状态放在衣橱里面,如果有电话来,我们就可以听到。大人不去玩手机孩子也自然想不起来去玩手机。

2、给孩子提前约定好看手机的时间,说到做到。

娃儿喜欢看小猪佩奇的动画片,每次我会给她提前约定:"宝贝,今天呢你可以拿着妈妈的手机看2集小猪佩奇的动画片,看完2集之后我们两个一起来藏猫猫,你觉得怎么样?孩子连连点头:好呀、好呀!”

3安排和孩子的特殊时光

因为我自己比较喜欢画画,我经常带着孩子一起涂涂画画、做手工,让孩子动手的事情貌似娃儿都特别的感兴趣,自己也想不起来玩手机了。

3、户外运动

我们可以带着娃儿去下楼多多的去运动,自己骑滑板车、滑滑梯、给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注意力被分散了,不会想着去玩手机了。

娃儿玩手机会让大人很困扰,当我们可以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孩子玩手机,就可以把娃从“手机宝宝”的道路上拉回来,焦虑远离,轻松育儿。

家长如何“智斗”熊孩子的手机瘾


期末考试一结束,北京12岁的男孩唐轩拥有了自己的第三部手机。

唐轩的前两部手机有着类似的命运:都是因为自己总是用手机玩游戏被爸爸一气之下摔坏了,一次摔在地板上,一次直接甩出了窗外。这次再度拥有手机,是因为唐轩期末考试成绩不错,再加上他已经向爸爸承诺:寒假里每天玩游戏时间绝不超过半个小时。

孩子“触网”已经从“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变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

根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青少年网民(19岁以下)近1.7亿,约占全国网民的22.5%。

而不久前由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2017中国儿童网络素养状况系列研究报告》则做了更为细化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儿童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平均有超过29.1%的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网络使用时间逐渐增加,到了14岁,已有60.8%的儿童网络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

00后、10后们被称为“数字原住民”已经成为事实,“熊孩子”投身网络就像鱼儿遇到水那般游刃有余,而只能称得上“网络移民”的父母遇到网络时则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当“数字原住民”和“网络移民”在家中遭遇,他们之间的不协调便演变成了“手机争夺战”“网络保卫战”,甚至还出现过“小学生玩网游和家长一言不合跳楼”的惨剧。

随着寒假的到来,这样的战争势必更加白热化。

面对越来越智能的手机和无孔不入的网络,孩子能否不被网游绑架?“网络移民”和“数字原住民”之间的“数字代沟”能否填平?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多名孩子、家长及专家,试图找到答案。

“爸爸用过的每一部手机都有《王者荣耀》”

“我们班44个人,大概有40个人都玩游戏。”来自广东的初一男孩光亮说,他是班上极少数不玩游戏的,“经常感觉被孤立”。

确实,由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完成的《2016~2017中国儿童网络素养状况系列研究报告》显示,00后儿童是网游一代。娱乐是儿童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3~9岁儿童周末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娱乐行为(玩游戏、看视频、听音乐、看漫画等)超过30分钟的比率达48.5%,10~14岁则已达57.1%。3~14岁儿童中平均有33.3%的儿童还会自主研究网络游戏攻略,在13岁就已超过半数,达到51.3%。

“现在的孩子是先学会打游戏,后会系鞋带的。”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说,现在的孩子完全可以称为“游一代”。

手机游戏不可避免地成为孩子和家长间冲突的导火索。调查显示有53.1%的高年龄段儿童曾因为上网问题与父母争论过,到了14岁争论最多,达到65%。

不过,就在人们痛骂手机游戏如何诱骗孩子的时候,一个孩子却这样说:“我爸爸在我们家的每个手机上都下载了《王者荣耀》,他下班回家经常打游戏很长时间,我有时候看着他玩,他玩得入迷了根本没发现。”

无论给00后、10后贴上怎样的标签,都改变不了他们是个孩子这个事实,他们的很多行为来自上行下效。

“我最恨的就是儿子迷恋手机游戏的状态就像着了魔。”唐轩的爸爸唐先生说,期末考试前唐轩腿受了伤在家休息,唐先生帮他制定了详细的在家复习计划,但是,“只要我没看着他,他就会把手机拿出来玩游戏,怎么说都不管用。”后来唐先生一气之下把唐轩的手机扔出了窗外。

唐先生可以这样简单粗暴地对待唐轩,却无法用同样的方法对付唐轩的妈妈。

唐轩的妈妈工作很辛苦,经常加班,所以,回到家后总是喜欢用玩游戏来放松。“有时候吃饭她都拿着iPad在玩。”唐先生说,唐轩玩游戏入迷就是从跟着妈妈一起“保卫萝卜”开始的。

很多专家都明确指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身教”胜过“言传”,其实,唐轩的妈妈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孩子,但是,当疲惫袭来时放纵自己的渴望总会战胜做孩子榜样的要求。

显然,面对网络成人和孩子经受着同样的考验。“作为家长来说,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有些家长的态度是自己可以玩手机但不让孩子玩,这绝不是一个好办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这样做只能动摇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同时也可能逼得孩子的上网行为更加隐蔽。

“只要拿手机就以为我是玩游戏”

“其实,只要不玩游戏孩子其他方面都挺好的。”唐先生说。

很多家长都跟唐先生一样,以为跟儿子的战斗就是跟游戏的战斗,只要隔离了游戏就是战胜了手机、战胜了网络。

但是对于00后、10后这些“数字原住民”来说,网络和手机绝不等同于游戏。

“我在《我的世界》里重建了一个故宫,”来自成都的初二年级男孩邱晨说,他跟一群“同伴”共同完成了这个宏大的工程,邱晨的工作是负责外围城墙的建造,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什么是斗拱、什么是榫卯。

“我在手机上查各种资料、用手机听歌、用手机记录自己的感受,即使是玩游戏我们经常和世界各地的人联网打,不知不觉就练了英语。”北京的初一女生王瑶说。

“他们一出生就面对着一个无所不在网络世界,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张海波说,他们在网络上娱乐、在网络上交往、在网络上学习,还在网络上表达自己。

对孩子们来说,“虚拟的世界其实也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但是,家长们对此有着深深的误解。

“我一拿手机他们就认为我在玩游戏,这让我非常愤懑,有时候就要吵上几句。”邱晨说,为了不让他玩游戏,父母把他的课外时间几乎都占上了,周一到周五中有4天的晚上都要上课外班,“即使这样他们仍然不满意,好不容易上完了所有的课、写完了所有的作业,我刚拿出手机放松一下,我爸就说‘你怎么一有时间就玩游戏呀,去做几篇阅读理解去’。”

家长的这种误解不仅造成了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让孩子们远离父母。

“我妈给我规定了上网时间,每天做完作业可以上网5~10分钟,其实这点时间什么也干不了,连看新闻都看不完。我干脆不当着她的面上网。”王瑶说,每次10分钟到了妈妈让停止她就停止,但是等家里人都睡下之后,她还会偷偷爬起来上网。

有些孩子走得更远。

不玩游戏的初一男孩光亮说,班里面玩游戏的同学下课总是聚在一起,玩得好的同学就被其他同学称为“大师”,“大师”们经常被同学请教,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玩游戏的成功经验写下来,做成攻略,然后抄在一张张纸上,卖给同学。

当孩子有意远离家长时,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光亮说班上有同学为了买游戏装备经常向同学借钱。

互联网双刃剑的剑柄要掌握在家长手中

就在这种“猫捉老鼠式”的互动中,孩子们把家长甩在了后面。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儿童数字化成长有三个显著的关键年龄,5岁、10岁和14岁。”张海波说,他们从一个互联网的“小玩家”变成了“小用户”,最终成长为一个能很好利用网络的“小创客”。

而在14岁这个年龄段上,孩子们在互联网世界超越了父母,成为比父母懂得多的人。

一位多年关注儿童媒介素养的专家举了一个例子:成年人因为以往学习习惯的固化使他们在网络的使用上遭遇了瓶颈,比如同样是学习制作PPT,成年人的学习方式可能是找一本教材,而小孩子很可能在第一次做PPT的时候把页面上的每一个“菜单”都拉下来试着使用一下,“这样做完了第一次PPT之后,他们就几乎完全掌握了要领,而成人则很可能要经过很多次才能学会。”

成年人也感到了这种差距,“我们的调查显示,63%的14岁儿童的爸妈承认孩子懂得比自己更多。”张海波说。

互联网的“后喻时代”就在眼前。成年人的内心感到了恐慌。

“对于网络我确实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王瑶的妈妈狄女士说,但是,要跟上孩子们也真的不容易,“有时候孩子说出的话我都不懂,更别说搞懂网上那些内容”。

不少家长选择逃避,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数字鸿沟日益明显。

其实,每一代亲子间都存在代沟,填平这个鸿沟的关键人物是父母。

“与其把网络这把双刃剑交给孩子,不如把剑柄抓在家长自己手里。”一位一直从事青少年教育的专家说,因为家长越是远离网络,我们的孩子就越有可能被网络上那些负面的东西绑架。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张海波说,把“反喻时代”变为“共喻时代”,家长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最新脚步,及时理解潮流文化。

当然,这也不是一个家庭能解决的。“一方面国家应该净化网络空间,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要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孙宏艳说,另外,学校也要进行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要把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改为媒介素养课,现在的孩子在操作层面的技术比成人要走得更靠前,但是面对信息时的自我保护和鉴别能力还亟待加强,学校应该承担起这个教育任务。

行为习惯:怎样让孩子从模仿中走出来


整理了行为习惯:怎样让孩子从模仿中走出来,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就像是孩子可以停在某一种系列的动作中,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

宝宝出生后几个月后就已经有了模仿能力,标志着他和周围的人有了一种关联,正是这种关联沟通了宝宝的自我世界和外面世界。

宝宝最初的模仿可以理解为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是亲子交流的第一步,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把你当成了偶像,对你绝对地信任。

一、模仿的形式

1岁以内,孩子特别喜欢模仿别人说话。因此,在对宝宝说话的时候,让他看到你的口型,这样宝宝会慢慢模仿你说话的样子,尽早学会说话,可能还会学会你说话的语气、语速、语调。

到了2岁,孩子更喜欢模仿一些你的行为,像是洗脸、梳头、推车等,不仅仅是模仿,很多时候还会有些创造性的动作。不过,模仿也不一定是好的,爸爸妈妈要明白控制和规避风险。

自己在用刀,剪刀的时候要跟孩子说清楚,这是危险的东西,只有爸爸妈妈才可以用。3岁之内,有些动作千万不可以让宝宝模仿,比如开火做饭、开微波炉、用打火机、插电源等。

二、模仿的意义

对宝宝来说,要是宝宝看到某一行为但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的话,可能会非常困扰。像是有的孩子模仿摔倒,再摔倒、再摔倒,每一次摔倒都带着巨大的喜悦。

爸爸妈妈不明白孩子为什么重复这样毫无意义的举动,就会制止孩子。而这个制止的过程恰恰破坏了孩子敏感期的正常发展,从而妨碍孩子智能和认知的发展。

智能发展的阻碍必然会伴随相应的心理问题的出现,这都是成人后大脑平庸的一个早期的现象。当人们模仿他人表情的同时,理解他人的情感也就更容易了。神经生理学者发现,大脑具有使人拥有模仿能力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能让人通过模仿,推己及人从而更加体谅他人。

三、如何引导不同年龄的宝宝模仿

孩子从一岁开始,就会主动去模仿别人的行为。爸爸妈妈在这个阶段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习惯,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过也不必尽求完美,因为孩子不只是模仿你而已。孩子会走路以后,非常喜欢去外面走走,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

对于好奇的人事,尤其是喜欢的人,孩子会主动去模仿,因为模仿是人类对于“喜欢”最原始的表达。这时,父母不能用严厉的语言来命令孩子不要去模仿了,而是用商量和诱导的方式引导孩子去模仿好的方面。

孩子天生爱模仿,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模仿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比方说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如果孩子一下子学不会,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些帮助。让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得到锻炼,由孩子的好动、爱模仿来培养孩子的动作协调,以及灵敏的思维力和表达能力。

四、宝宝总是喜欢模仿别人怎么办

3-6岁是幼儿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要抓住这段黄金时期。孩子喜欢模仿,观察能力很强,但孩子一直模仿他人的行为,没有自己的主见,其实也是不好的,爸爸妈妈应该多加关注。

虽然说3周岁的宝宝喜欢模仿,但同时他又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不喜欢被支配,总是追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如果宝宝喜欢盲目从众,胡乱模仿,最好采取以下的措施:

1、给宝宝说胡乱模仿别人的坏处

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宝宝:如果一直模仿别人,别人会看不起你,认为你一点都不聪明,是一个“跟屁虫”。

2、鼓励宝宝动脑筋想办法

爸爸妈妈可以跟宝宝讲:“我们的宝宝很聪明,只要学会动自己的小脑筋,一定会顺利完成的!妈妈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3、培养宝宝的独立思维能力

爸爸妈妈可以积极帮助孩子,让孩子学会思考,引导宝宝灵活地思考问题,并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让父母从孩子的学习中解放出来


让父母从孩子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孩子让家庭和学校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孩子的学习也成了家庭和学校唯一的连线点。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家庭和学校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很多学者也认为教育应该是家庭、孩子和学校三方共同配合和努力的结果,但仅仅对于学习来说,学校的义务就大得多。

教育,也就是要求教师应该是教书育人,不但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但现在的学校越来越多把这种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家庭里,孩子从学校回来,好像又进入了另一个“学校”,感受不到一点家的温馨,父母越来越像老师,学习慢慢地侵蚀着孩子的全部。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背负着老师和父母的期望,在学习的道路上,他们就像是背上驼着沉重货物的驴子一样,只能低着头,被人牵着慢慢走着。他们不知学习是为了什么,也许只是为了父母和老师吧,当达到他们的期望时,一下子没有了牵引,没有了沉重的压力,却迷失了自己。

家,对于孩子来说,是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享受父母爱的温暖港湾,但孩子越来越不想回家了,是因为他们一点都感受不到家的温馨,在家里,父母像是另一个老师一样,总是说着教育的话,总是督促着孩子写作业,总是写完了还有一堆课外的作业,在他们的感觉中,家除了吃饭休息外,已经变成了另一所“学校”。

很多父母们也跟我抱怨说,老师发来作业的短信,就是要我们好好的督促孩子写完作业,如果孩子写不完作业,老师就会打电话来责怪我们没有尽到责任,我们也感受到学校的压力,所以最后只好把这种压力又加到孩子身上,不惜一切地让孩子完成作业,为了达到好成绩,有时还会给他们额外的作业,竞争太激烈了,不多做些,就会输在起跑线了。本来我们工作一天了,压力也很大,回家就是想放松下的,结果还要为了孩子的学习发发脾气,真的很累。

怎么让父母从孩子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呢?我想这应该是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担起的责任。

首先学校应该让孩子减负,不布置太多的课外作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尽量让学生在适合的时间内可以把作业写完,让孩子觉得学习不是一个负担,可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做自己有兴趣的事。

第二,别对孩子过多的压力,包括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去享受学习,不要把学习当作是为了满足老师的期望的工具,有些老师很喜欢讲:“我做那么多,都是为了你们好,为了你们都能学好,考到好成绩,我付出了那么多,你们总该给我点回报吧。”无形中,他们就会认为考到好成绩是回报老师的唯一途径,即使再苦再累也要为了老师而学,却失去了学习最初的快乐。

第三,别为了学习的事去为难家长。如果家长可以让孩子学习成绩好就不会让他去学校了,到了学校,学习的事当然就是老师自己的事了,虽然说的有点武断,但细细想想,又何尝不是呢。除非学生有了行为上的问题,则可以找家长,三方一起去讨论,解决问题。在学习上,家长的作用不是去教孩子写作业,而是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孩子可以开心地做完作业,仅此而已。

第四,对于家长,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一些期望架在孩子身上,别让孩子从小就背负那么重的压力去学习,而失去了学习的初衷,是为了自己而学,并快乐的学习。在家时,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并提供孩子比较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体会父母的疼爱和家的温暖,别一回来就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教育这,教育那的,并且对于自己的付出夸大地塞给孩子,让孩子觉得只有学习好才能报答父母。

第五,真正解放自己,就要解放孩子,让孩子在家能做一些课外的,感兴趣的事,而不是一味地去学习,当作业完成时,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时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多做少说,孩子能体会的可能更多。家就是家,不是另一所“学校”。

做一个轻松的父母吧,让你的孩子也能快乐的学习!

如何让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


感谢刘老师推荐的这本书,利用业余时间通读了一遍,感触颇深,尤其是文中的使孩子能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要我学”走向“我要学”,最终达到自愿发展、超越环境的观点,深受启发。

如何让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要我学”走向“我要学”,我认为应从培养孩子的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自我学习的兴趣入手。作为家长,一是要尊重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和孩子找到契合点,进而引导启发孩子,帮助孩子由他律走向自律,尽量不要利用家长权威,容易造成表面听话的好孩子。二就是要`讲道理。与其让孩子做一个听家长话的孩子,不如让孩子做一个讲道理、以原则和道理为行为准则的孩子。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从大人的点滴小事循序渐进的加以引导,并且就事论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慢慢习得的。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和他们讲理,让他们服理,尽量不要利用家长权威。但他们如果太不讲理,太任性了,就应另当除外。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慢慢养成有原则、讲道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良好的习惯。三是给孩子做好表率。教育孩子,家长是榜样。只有家长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孩子面前做出表率作用,才能让孩子懂得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有句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或许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孩子已经因为你我的言行而改变了,所以我觉得家长要做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来规范孩子的言行。可是这种空洞的说教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并进行模仿效法。要教育好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谨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不良的言行,首先要杜绝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我认为这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四是寻找孩子的兴趣。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我虽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但如何培养兴趣,目前为止,仍不得法。五是关注细节。在关注生活细节方面,我们做的也不太好,也许孩子的粗心大意不仅与孩子的性格有关,我想更多的应该从我们自身找原因,【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善于反思的家长一定能够顺利解决问题,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也许我们在生活中关注细节较少。下步,在这方面要多多努力。

相信《寒假,如何把孩子从手机里拉出来?》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手机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我把宝宝生出来了 产假结束上来的第一天,我来到了小三班。班里的孩子们热情地欢迎了我,他们知道我刚生完宝宝不久,于是都围着我问长问短,“你把宝宝生出来了吗?”一连问了好多这样的问题,我答都答不过来了。还有一个男孩子更有趣...
    2021-09-21 阅读全文
  • 把娃从“手机宝宝”的道路上拉回来,焦虑远离,轻松育儿 幼儿迷恋手机,这跟你的家庭环境有关。为什么孟母要三迁?不就是怕环境影响自己的孩子。1、试想下,一个家庭里面只要有空闲的时间每个人都在玩手机,时间长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能不迷恋手机吗?如果家庭学习氛围很...
    2020-08-07 阅读全文
  • 家长如何“智斗”熊孩子的手机瘾 期末考试一结束,北京12岁的男孩唐轩拥有了自己的第三部手机。 唐轩的前两部手机有着类似的命运:都是因为自己总是用手机玩游戏被爸爸一气之下摔坏了,一次摔在地板上,一次直接甩出了窗外。这次再度拥有手机,是...
    2020-12-16 阅读全文
  • 如何从颜色看孩子性格 如果我告诉您要了解一个儿童,只需要从他喜爱的颜色,便可判断出儿童们的性格、情绪、思考与能力等,也许会有许多人会露出怀疑的神色或不同意,但请别否定我的话,不妨听听我多年所得的经验。不过,这项试验只适合年...
    2021-12-23 阅读全文
  • 搭档,把正能量碰撞出来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搭档,把正能量碰撞出来”,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俗话说“人多力量大”。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真的是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人多了能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和知识。 本学期开学的第一件...
    2020-07-01 阅读全文

产假结束上来的第一天,我来到了小三班。班里的孩子们热情地欢迎了我,他们知道我刚生完宝宝不久,于是都围着我问长问短,“你把宝宝生出来了吗?”一连问了好多这样的问题,我答都答不过来了。还有一个男孩子更有趣...

2021-09-21 阅读全文

幼儿迷恋手机,这跟你的家庭环境有关。为什么孟母要三迁?不就是怕环境影响自己的孩子。1、试想下,一个家庭里面只要有空闲的时间每个人都在玩手机,时间长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能不迷恋手机吗?如果家庭学习氛围很...

2020-08-07 阅读全文

期末考试一结束,北京12岁的男孩唐轩拥有了自己的第三部手机。 唐轩的前两部手机有着类似的命运:都是因为自己总是用手机玩游戏被爸爸一气之下摔坏了,一次摔在地板上,一次直接甩出了窗外。这次再度拥有手机,是...

2020-12-16 阅读全文

如果我告诉您要了解一个儿童,只需要从他喜爱的颜色,便可判断出儿童们的性格、情绪、思考与能力等,也许会有许多人会露出怀疑的神色或不同意,但请别否定我的话,不妨听听我多年所得的经验。不过,这项试验只适合年...

2021-12-23 阅读全文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搭档,把正能量碰撞出来”,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俗话说“人多力量大”。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真的是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人多了能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和知识。 本学期开学的第一件...

2020-07-0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