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气坏?单单耐心是不够的,要有点套路
发布时间:2020-12-21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什么是幼儿园的游戏孩子随时随地发脾气,一点儿小事儿就哭闹,许多家长都为这个问题烦恼不已!耐心劝告,他不听;
哄一哄,能好一会儿,但很快又开始闹;
实在忍不住对他大吼,要么大哭,要么才消停一会儿,又反复了……
孩子究竟怎么啦?
怎样才能让他告别坏脾气?
你好,“坏脾气先生”!
客观来说,孩子有很讲道理的时候,能合作,也商量得通;孩子也有很可爱的时候,富有创造性和主动性,玩耍和做事充满活力,与身边人的情感互动也非常棒!所以“坏脾气”并不是他的全部,甚至只是很小一部分而已。
明白这个道理后,在多次反复遭遇孩子的坏脾气之后,我决定将“坏脾气”与孩子分离开来。爸爸妈妈所要做的,不是把孩子和“坏脾气先生”归为一体,加以否定、批评甚至拒绝,而是要联合孩子、调动他自己的力量,共同来处理“坏脾气先生”所导致的各种糟糕状况。
这样做,对爸爸妈妈来说,可以将自己抽离出来,以旁观者的眼光,客观地来看待所发生的事情,不再被“坏脾气先生”牵着鼻子走,穷于应付它所制造的麻烦——它不合作,于是劝说;它哭闹,于是哄、抱;它发脾气,于是批评;它任性固执,于是陷入对峙的僵局……直到自己最终也陷入负面情绪。
对孩子来说,也可以更加客观地来看待和认识自身。因为孩子主要是透过周围人的反应来理解自我,如果爸爸妈妈对他发火、批评他,他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印象。此外孩子还弄不清局部和整体的差别,也就是说,容易犯将局部问题整体化的错误,就有可能将“坏脾气”和自己等同起来,所以我们要帮他把自己和“坏脾气先生”区别开来,帮他建立起新的自我观念:你是个好孩子;我们一起来设法约束“坏脾气先生”,让它不再制造出那么麻烦,好不好?
“坏脾气先生”从哪儿来?
孩子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坏脾气先生”出现的频率就变得越来越高!究竟是什么在召唤着“坏脾气先生”?
“叛逆期”的必然
孩子为了寻求自我的确立,而坚持、甚至是固执于自己的主张,于是就显得不肯变通、难以商量;更常常诉诸否定形式,对其他人的要求、建议一概说“不”。这些“叛逆期”的情形固然令人头疼,但深究起来,却并不是“坏脾气先生”出现的真正原因:当孩子坚持他的主张,并且也获得了尊重和满足时,他并不发脾气;但有时他提出自己的主张或否决别人的意见之初,在别人尚未对他作出任何反应时,就开始脾气臭臭。
对自己力量的不确定
以他这样一个小人儿,去面对真的是“巨大”的世界,有很多事情他想要做却无力实现,尤其是,在很多情形下,他的意见总是被否决,被要求让位于爸爸妈妈认为更有道理、更合适的方案。于是当他准备要提出一个意见,或否定一个要求时,下意识地就产生了“等一下我肯定会被拒绝”的预设,然后直接就给出了反应:在第一时间,在别人都还没来得及听清楚他要说的是什么、根本来不及决定要如何回应他时,他就已经开始发脾气了。看起来很莫名其妙,其实“坏脾气先生”却是怀着深深的挫折感!
进入了“秩序敏感期”
有时候他尚未开口就已带着哭腔,看起来很不合理,但对孩子来说,委屈却是已然、真实存在的。因为在他单纯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需要有相应的、稳定的位置,而事情必须要遵照习惯的顺序、方式进行。这些秩序在大人们眼里或许微不足道,但却是他的小小世界得以安稳的基础。所以一旦外部秩序被打破,对他和他的世界而言,就是个破坏性的灾难。
源自错误的反馈机制
如果一开始孩子哭闹、发脾气,或当哭闹持续一段时间,或发脾气升级之后,他的要求就获得了满足,那他就会形成错误的反馈机制:哭闹+坚持=要求获得满足。此外如果孩子哭闹,爸爸妈妈就赶着去哄,那他也会形成错误的反馈机制:必须要有人哄,才肯收住脾气。而且这个反馈机制会不断地升级:首先是需要有人给予他即时的、立刻的反应,稍微迟缓一点都不行;其次是需要哄比较长时间;最后是可能哄好了没多久,“坏脾气先生”就又开始闹别扭了。
无聊,诉诸破坏性行为
孩子其实是精力旺盛的小动物,如果没有足够有趣的活动,让他的旺盛精力有处可去,积留下来的旺盛精力就会变成破坏性的力量。“坏脾气先生”出现的一个高发时段,就是在孩子百无聊赖的时候。而且,“无聊”本身就是一个挺负面的状态,陷入其中的孩子想寻求突破,很多时候所用的方式就是发脾气——同时也表明:“我对现状很不满意!”
“坏脾气先生”,拜拜!
单单给予耐心,是无法应付“坏脾气先生”的,因为就像游戏中的“贪食蛇”,它对耐心的要求一定会变得越来越高,但又有谁能够给予无限的耐心呢?而当耐心耗竭时,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岂不是更糟糕的处理方式吗?而且这样做,很容易就变成爸爸妈妈跟孩子及“坏脾气先生”双方的对峙,不仅把孩子推到对立面,甚至会让孩子以为:既然大人可以发脾气,那我当然也可以!
所以当我将“坏脾气先生”指认出来之后,第一步就是要使孩子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和我站在同一阵营:“我们一起来跟‘坏脾气先生’说‘拜拜’好不好?”把这件事变成一个游戏,变成是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和“坏脾气先生”捉迷藏,最终请它离开的过程。
Step1、侦查
可以约定一些“暗语”,或者可以给孩子一些道具,比如一个哨子,一旦发现“坏脾气先生”的踪迹,就吹响它。一般说来,孩子在发脾气时,容易陷入其中,如果爸爸妈妈也就脾气论脾气的话,很可能大家都一起落入“坏脾气先生”设下的陷阱。所以作为第一步,最重要就是要令所有人产生警觉。事实上,当孩子竖起手指说“嘘”或吹响口哨时,他就已经停止发脾气了!
Step2、劝说wWW.yjS21.COM
侦查到“坏脾气先生”之后,怎么办呢?肯定不能用和它一样的方式,对它发脾气。劝说,有时是有用的;请它将注意力放到更有趣的事情上,有时也是有用的。都请孩子来试一试吧:他会把从前爸爸妈妈用来劝说他的话,全用到“坏脾气先生”身上的!
Step3、划界
上面两招并不绝对有效,或有时效果持续的时间很短——刚转身离去的“坏脾气先生”,很可能在下一秒又去而复返了:孩子也经常在明明点头称“好”后,转眼间又回到刚才发脾气的原点,尤其令人头疼。
这时候就要用到这制胜的绝招:在孩子和“坏脾气先生”之间划下界限——以具体的、大幅度的身体动作来划!或将“坏脾气先生”领到一间小屋子里,请它在那里呆着,然后关上门,孩子就和它说“拜拜”了。孩子对外部实体空间的感应,其实是对应着他的内心空间的,所以当“坏脾气先生”被分离到其他空间后,他比较容易就能脱身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不可强硬对付孩子的坏脾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孩子也不例外,有的孩子脾气很乖,但是有的孩子就很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玩一件东西,这时,成人出自某种原因把那件东西拿走了,有的孩子哭闹几声也就作罢了,而有的孩子却哭闹不休,大有不把东西拿回誓不罢休的劲头。
许多父母较喜欢前一种孩子,认为这些孩子“乖”、“听话”,是好孩子,而觉得后一种孩子太“犟”,不听话。其实,“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并具有一定程度的韧性。如果做家长的善于观察与利用孩子身上蕴藏着的“闪光点”,及时加以引导,那么孩子这种积极因素便有可能发展成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的性格、自信自强的气质、坚强的毅力等。倘若家长教育方法不妥,以犟制犟,非要把孩子的“棱角”磨平不可,那么“犟”孩子往往为了达到目的,非常任性,以至于纠缠不休,其后果可能是父母痛揍孩子一顿或不耐烦而让了步,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一旦家长与孩子的感情有了裂痕,造成对立情绪,孩子有可能总是逆着成人的意愿行事。
为此,对待“犟”的孩子,重要的是因势利导,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因为这时的孩子心理和生理都在迅速地发展变化着,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大。
所以,其“犟劲”中不足的一面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当孩子发“犟”脾气之时,家长需冷静思考,既不要一个劲地哄劝,也不要大发其火,可暂时不理他,对他不冷不热,装着若无其事,当孩子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再向他耐心而严肃地讲道理,使他明白无理要求再闹也不可能会得到满足的。
比如,有些孩子总喜欢拆卸玩具,尽管家长批评,他们还是要掰掰这,弄弄那。其实,孩子爱拆卸玩具是因为要解决小脑袋里的“为什么”等疑问。这种渴望探求奥秘、获取知识的“犟”劲是难能可贵的。如果家长能够在进行爱护玩具教育的同时,教会孩子一些维修和装配的技能技巧。这样,孩子自己经过劳动装配和修理的玩具,他们会倍加爱护,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习惯。当然有时孩子难免把玩具拆坏,不能再复原了,这时家长要通过事实教育他们吸取教训,不要过分指责。但也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以拆毁玩具为乐趣的毛病。
你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吗
女儿坐在地上,把前后鞋襻一一打开,把脚放进去,再一一扣上。我们第一次来上语言课,这样做会耽误老师的时间,我告诉她不用全部打开,并伸手帮她,女儿拒绝。老师曼女士说,孩子脑子里有一整套程序,就让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吧。
事实上女儿并没有耽搁太多时间,甚至少于我去干预导致的延误。但是,按照我的成长经验,干预仍然是需要的,它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省时,也不是为 了让孩子学会更快地穿鞋,而是为了成人间的交往,对老师表示并不是我不在乎你的时间,不管教孩子,你看我在催着呢。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孩子挨打挨骂,也 不是真的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要打骂给别人看。
作为一位儿童语言老师,曼女士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当我和女儿同时走进她的房间,她会先跟女儿握手,甚至蹲下来和她说话,然后再跟我打招呼。一般 德国人的做法是,先跟大人握手或者拥抱,再跟孩子握手或者拥抱。一般中国人的做法是,只跟大人握手寒暄;等大人全部招呼完毕之后,没有时间就对孩子视而不 见,有时间的话就把他们抱起来。
我们也经常会碰到可爱的成年人,产生想要亲近的欲望,但是我们通常都会克制住自己,不会动辄就去把别人抱起来。我认为对孩子也应该如此,太随便 是一种对人的不尊重。陌生的成年人之间,可以做到彬彬有礼。很多人认为,他们和孩子之间不必有这样的界限,在彼此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去拍肩、搂抱甚至捏 脸。其实孩子见到陌生的成年人,就跟我们见到两米以上的篮球队员一样,是生怕被举起来戏玩的。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见到陌生的孩子应该表现平等和尊重。但是,在家庭内部或者师生之间,由于大人负有教导的责任,平等和尊重就经常靠边站了。 出门之前,丈夫或者妻子花太长时间穿衣打扮,另一方可能会催促,告诉对方十分钟之内必须出发,但是不会跑过去摁住对方,三下五除二帮他/她穿好。孩子就不 一样,眼看着幼儿园就要关门了,大人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让孩子自己慢条斯理地穿鞋,于是粗暴地夺过来,迅速帮他们穿上,拉着手就往外跑。
刚开始的时候,女儿总是事必躬亲,无论吃饭喝水,还是穿衣穿鞋,都拒绝大人的帮助。其代价就是,吃饭时,汤汤水水弄得满身都是;出门之前,要花 很多时间等她收拾停当。有一次,妈妈实在等不及了,抱着她就往楼下跑。到了门外放下来,她横竖不干,坚决地回到楼上,自己从头走一遍。
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在赶时间,因此以"等不及了"为名的斗争一直在持续。只要持之以恒,大人总会获胜。我发现女儿慢慢地接受了妈妈的帮助, 甚至依赖上了,有时会把脚一伸:"你帮我穿鞋吧!"有时还往地上一蹲:"你抱我下楼吧!"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大人往往也乐得如此。有研究表明,富人的孩 子未来成就总体上比穷人的孩子大,不仅因为他们有丰裕的物质支持,还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情,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一个八小时之外还要兼职挣钱的母亲, 一方面给了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孩子很多自主成长的权利。
女儿第一次去上钢琴课,打开琴盖之后,父母忍不住告诉她说,你可以按这里和那里。老师说,要让孩子自己发现声音,享受声音,对声音产生好奇心, 然后她就有兴趣制造声音。听起来,这又是半年弹不出一首曲子的教法。有一位母亲送儿子学画,半年之后也没见他画过一朵向日葵,还在那里把颜料随心所欲地涂 来抹去,难免有些失望。女儿也上了大半年音乐课了,我有时也会问她学会了唱什么歌,玩什么乐器。但是好像这些都不是学习的重点,老师花了很多时间让他们感 受节奏和旋律。我能看到,对这些孩子来说,音乐不是外在的技巧,而是内在的生命。
改正孩子坏脾气的对策
改正孩子坏脾气的对策
我的宝贝长高了、口齿更清楚了,可小脾气也越来越大,遇事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或躺在地板上打滚。我曾经想过很多办法对付她的坏脾气,比如大声呵斥、揍她的小屁股,但都效果甚微。
对策:
“冷处理”对付小脾气
一天晚上,女儿坐在客厅看动画片。这时她爸爸从外面回来,走进客厅,坐在沙发上。她突然大声说:“爸爸你出去,我要一个人看!”这么没礼貌,我很生气。于是教训她说:“天天你太没礼貌了,快给爸爸道歉!”话没说完,她就大哭起来,然后坐在地上,大叫着:“出去!出去!”我们又批评了几句,没想到她哭得更凶了,还把小桌子上的玩具都扔到地上。凭以往的经验,我知道在她脾气上来的时候,说什么都没用。这次,我们索性不再理她,离开了客厅,留她一个人在那里哭。
渐渐地,哭声平息了。我走进
客厅,发现她已经坐回到小椅子上:“妈妈,我要擦擦脸。”她一边啜泣一边央求我。我拿来毛巾,边给她擦眼泪边对她说:“你刚才发那么大的脾气对不对?客厅是大家分享的空间,你不能一个人独占。”她想了一会儿,没有说话。我接着说:“爸爸刚下班回来,可想你了,怎么不能坐下来和你一起看电视呢?”“妈妈,我刚才不对,我让爸爸和我一起看电视了。”她跑出客厅去找爸爸:“爸爸,对不起。你和我一起看电视吧。”
没想到,“冷处理”这么奏效,我得到一个经验:在女儿发脾气的时候,大人的说教打骂根本没用,反而会激化矛盾。不如索性不理她,让她自己去闹。等她情绪平复了,再慢慢地跟她讲道理。这时候,她才能接受批评,听得进道理。
因为女儿通常会在不答应她的无理要求时耍脾气,她会赖在地上大哭,还会一边哭一边偷偷观察大人的反应这时千万别理她,因为这不是真哭,而是她要挟大人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我们在这时要么走开,要么继续干自己的事,对她完全不予理会,过一阵她就会觉得无趣,反倒自己从地上爬起来“讨好”我们了。
提示:老人通常比较娇惯孩子,见不得孩子哭,如果家有老人的话,一定要站在统一战线上,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助长孩子的坏脾气。
转移注意力
有时宝宝会真正发脾气,“冷冻”处理就不奏效了,而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却很有效。璇儿对
动画片、玩沙、玩水、画画、蹦高高、户外观察(下雨、刮风、看星星、看月亮等)、户外寻“宝”(蜗牛、蜘蛛、蚂蚁、蚯蚓、小青蛙、知了等小虫)等等都非常感兴趣,一旦她真发脾气,我们就会根据时间、地点,选择一种她感兴趣的事让她去做,起初她还会板着脸,可过一会儿就会一副兴趣盎然、笑容满面的样子了。
提示:其实每个宝宝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关键是父母要去观察宝宝对哪些事或物感兴趣,从而准确把握宝宝的心态。
仿宝宝发脾气的样子
对于女儿耍小性子,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模仿她发脾气的样子非常有效,尤其是把她抱到镜子前模仿她,通常会让她转瞬即笑,笑过后她已将耍脾气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因为宝宝们耍小性子的模样是很可爱的,可大人们模仿起来则是“东施效颦”,样子会非常搞笑,宝宝当然会忍俊不禁。
提示:模仿可尽量夸张一些。
父母必须有一人“扮黑脸”
在女儿大发雷霆甚至扔东西的时候,女儿爸就会“扮黑脸”先唬住她,然后由妈妈给她讲道理。孩子如果不畏惧家里所有的人,坏脾气就会越来越大,所以适当的怕一个人是必要的。
提示:“扮黑脸”要适度,不能把宝宝吓着了,并且“扮黑脸”的家长在平时要多与宝宝亲近,让宝宝觉得对他更多的是爱。
给宝宝讲道理
上面都是些制止宝宝发脾气的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想从根本上改变宝宝的坏脾气,则要标本兼治,“本”就是给宝宝讲道理,这样才能让宝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给宝宝讲道理要注意策略,我们给女儿讲道理通常拿她喜欢的卡通人物或童话人物(如天线宝宝、蓝猫、小熊维尼、嘟嘟熊、毛毛球、哈哈龟、人猿
泰山、小聪仔等)作比较,或是用婴儿刊物上的小故事来启发她,让她意识到自己做错了。
提示:改正宝宝的坏脾气不是一两天就能奏效的,家长必须要耐心。
对待孩子,你的耐心够吗?
对待孩子,你的耐心够吗?夜深了,我却还没有睡,看着xx睡觉时乖乖的样子,心里充满了柔情,同时也对自己刚刚的行为感到愧疚.就在刚才,我在里面房间上网,让他爸爸陪他在主卧睡觉,没多久,他就跑进来,非得和我一起睡.我当时心里就有点火,嫌他这么晚了还不睡觉.就很凶地跟他说:"你干嘛还不睡觉呀?都这么晚了!"他有点委屈地看着我说,:"妈妈,我想跟你一起睡!"当时我心一下就疼了起来,真不是个好妈妈,最重要的不是应该先哄孩子睡觉吗,光顾着上网了!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所有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我跟老公都是急性子的人,平时两个人既要上班又要带孩子,时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对xx说话的语气很凶,每次发火后就后悔,但这后悔真是一点用都没有。伤害已经造成,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是他们最大的依靠,最大的信赖。我们要做的是耐心陪伴着他成长,在他遇到挫折时鼓励他,在他遇到困难时帮助他,在他成功时勉励他。我们既要做他的父母,也要做他们的朋友。与孩子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不能因为他是小孩子而剥夺他说话的权利。让他明白,他拥有自己的想法很好,只要要求合理,他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常常抱怨孩子不听话,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要求。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心理就产生落差,轻则对孩子语气不好,重则打骂孩子,这些行为都是非常不可取的。
只愿自己能在陪伴xx成长的路途中,耐心更耐心一些。尽量做到不攀比,不打骂,不让孩子成为自己理想愿望的牺牲品。让孩子自由,自信,快乐地长大,我觉得这就是做为一个妈妈最大的成就!身教胜于言传,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