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认为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
发布时间:2020-12-21 爱的教育的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笔记 保育的教育笔记是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整个社会都在给人们讲述这样一个奋斗努力的故事,告诉所有人你不努力就一定不行,事实上,谁都清楚,当下不努力有多爽!
干嘛非要熬夜写那些永远写不完的作业,早早躺下多好!
干嘛非要成千上万砸钱进辅导班,用来旅游多好!
干嘛非要逼孩子努力搞得关系紧张,安逸呆着多好!
任何年龄的人都会在放纵中找到欢愉,哪怕是病危严重的病人,也会因为偷偷的抽支烟而窃喜。他甚至在拿生命放纵,可这种放纵就是很爽!
好的,不努力,不逼孩子学习,快快乐乐傻玩,把学习的时间用来打游戏,用来旅游,这么一对比,那些整天陪孩子学习上课,在学习上跟孩子死磕的家长相比,简直是天堂一样的人生。
可是,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每个家长要付出总量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前期过得越省心、约偷懒,后期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投资孩子,就是投资自己后半生的幸福。
1
孩子的幸福来自于什么?
提到幸福这么哲学的东西,事实上有些难辨,但我们不得不提一提,毕竟这是所有父母的终极目标。
什么高学历、好工作、高收入等等,这些表象的背后都是父母希望孩子幸福的心意,那什么真正决定了一个人的幸福呢?
很多作家都有过诠释和解释,如果你阅读的足够多,你会发现,幸福一定跟两个指标密切相关——尊严和自由。
尊严不用讲了,与一个人的德行和社会地位密不可分,光是德行好并没用,你所处的阶级会深深影响到你得到的尊严,这是阶级的定律。
自由呢?人都有自由意志,但是这个社会给你的自由是有限的,财富和地位决定了很大程度的自由,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
你去网上看看,年轻人面对那些“二十岁就看到死的职业和人生”、“面对社会中的冷眼”、“面对我们口中的平凡人生的时候”,是有多么的不满和无助。
当一个年轻人因为一纸简历就遭遇了别人几十倍的失败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
2
越无知的人,越会为自己找借口
还记得那个道出社会真相的文科状元吗?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而像我这种父母都是外交官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这就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
句句扎心,多少人开始对现实愤愤不平,怨天尤人感慨出身,却也被它们蒙蔽住眼睛,看不见现实的另外的一部分。所以很多人就拿这个当借口,说认命吧,反正努力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但总有另外一部分人,在这个还看不清未来的现实里,还在抛头颅,还在洒热血,还在上演热血屠龙的故事。
那一部分坚持的人,从这段看不见未来的现实里脱颖而出,到了现实的另一部分。在这一部分里面,命运有很多漏网之鱼,有很多机遇之门敞开,有无数的希望精灵追随。
就像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的最后一句话说的那样: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只要你还在努力,人生就有无穷的可能。和时间竞争,在概率中突围,做上帝手中的漏网之鱼。
3
无知,让人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世界
之前,“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不知道被人说了多少年,很多人觉得,“北大毕业又怎么样,还不是去卖猪肉?我小学毕业,也一样卖。”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那个“卖猪肉的”北大学生,叫陆步轩,而有一个叫陈生的人,最先发现了他的厉害之处:
“一个档口,自己一天卖1.2头猪,这已经算相当了不起了;而这小子居然一天能卖12头猪,太厉害了。”
陈生后来和陆步轩合作成立“屠夫学校”,再后来,他们开了几百家连锁店,陆步轩和陈生双双身家过亿。
无独有偶,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去衡山县当了一名村官,很多人嗤之以鼻:
“一定是在耶鲁混不下去了,不然怎么可能去当一个村官呢?我大字不识一个,我也能去当一个村官。”
后来,秦玥飞利用自己在耶鲁的人脉资源,启动“黑土麦田”项目。利用在耶鲁学到的金融知识,引入资本和营销团队,发展村里的商务产业。于是,他成了中国最美的村官。
有一篇文章写:读了985/211,你才知道读书无用论是骗人的,985/211这些人,不仅有能力有实力进入更好的企业、平台,即使是在毫无门槛的卖猪肉卖花生瓜子这个行业,他们也有很大概率能做的更加出色。
所谓读书无用论,所谓名校毕业生素质不行,都是考试机器,其实都是非常极端的例子。
而无知的人,最喜欢扯虎皮当大旗,用极小概率的事件,去为自己辩护,并以恶意揣测他人。
4
不要把学习看得过于功利
那么,教育和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为了拿高分?考大学?不,绝对不是这样。至少,不只是这样。
读书,绝不只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开启顺风顺水的世界。
读书,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是为了让你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让你在未来,能独自混过那些漫长幽暗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
读书,是为了将来能和你的爱人,不止讨论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可以谈论琴棋书画诗酒花。
再精致的花瓶都有碎掉的一天,再美好的容颜都有老去的一天,唯有你读过的书、写过的字,都会逐渐积累在你的身体里,变成你的财富。
读的书多了,你会发现,以前从未注意过的大千世界,竟然如此鲜活,手机屏幕之外,自有一番万水千山;读的书多了,你会发现,在无涯的知识海洋面前,再大的烦恼,也只是沧海一粟。
就算最终你跌入繁琐,洗尽铅华,面对同样的工作,你会有不一样的心境;面对同样的家庭琐事,你会有不一样的情调;培养同样的后代,你会有不一样的素养。
这,就是世界对努力学习、重视教育的人最大的奖励。
努力很累,教育孩子很累,陪伴孩子成长很累。但这一切一定是值得的。别怕累,别怕时间多,别怕贵,也别怕麻烦。
每一种选择都有代价,千万别尝试无知的代价,会很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如何看待隔代教育?
奶奶带大的孩子更有天赋
“任何一个父母都爱说:奶奶只会宠坏孙子。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俄罗斯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塔季扬娜·季霍米罗娃如是说。她先在莫斯科市内一家私立学校进行研究,从一年级和二年级共抽取30名学生,对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智力进行了测试,所取得的结果使她大吃一惊。
结果表明:凡是由奶奶带大的孩子,其创造潜力要高出40%!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方式比同龄人更奇特,遇事容易得出别出心裁的解决办法,更容易得出新的解决途径,而这些正是天才们所具备的特点。
不过潜力归潜力,这些由奶奶带大的宝贝孙子的智力可不怎么样,比由父母带大的孩子低10%。这可不意味着他们比后者笨,而是说明他们学习起来要困难一些,比较难适应学校制订的教学大纲。
这两个结果都还需要作进一步验证。说不定在学生都来自收入不高家庭的一般学校里情况又有所不同?为了探索真理,季霍米罗娃又到市郊去随便找了一所中学进行调查。
参加这次试验的有180名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还有他们的奶奶和父母。结果又如何呢?奶奶照看大的那些孩子就创造能力又一次高出同龄人28%。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些退休老人是怎样赋予孙子们天赋的呢?
“纵容”出创造力
塔季扬娜·季霍米罗娃认为这是教育方法问题。因为调查表明:奶奶们比父母更经常夸孩子,给他们充分的选择和自我表现空间,对他们总是有求必应,干什么都由着他们的性子,恰恰是这种“纵容”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而父母的严格要求和动辄惩罚的严厉教育方法却恰恰相反,这种教育方法只会扼杀了孩子的天赋。
就算这样吧,那智力高低又算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奶奶们真的使孙子的智力变低下了?谢天谢地,绝不是这么回事。在莫斯科郊外的这所中学里,由“奶奶”和“父母”所大的孩子都表现出相当的智力水平。可有意思的是,心理学家得出结论:一个平平常常的奶奶所坚持的“软性”教育法对智力无补,但在父母的调教下智力却相当“发达”。他们的严要求,他们的监督,对孩子思维能力的长进都能起到一种催化作用。不过也不要盲目乐观,因为孩子的智力在很大程度上与遗传有关,同后天教育相比占去61%的比重。而且,即使孩子的智力不算高,也还是可以补救的,关键是不能让孩子的脑力劳动放任自流,应该给它指出方向。比如说已经得到证实,过多的独立行动和对信息毫无选择的接受都有损智力:当孩子整天盯着电视屏幕,他们的大脑便不再工作,信息也就变成类似口香糖等供咀嚼的东西,已经不是精神食粮。很有必要帮孩子安排好自由时间和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精选。
只是不能矫枉过正。因为最好的教育方法也都有它们的两面性,一方面能提高智力,另一方面是对一个人的天赋和个性萌芽的肆意践踏。
别强迫奶奶改变带孩子的态度
所以说,孩子尽管放心大胆地交给奶奶去看管,就由他们去溺爱好了,这让孩子在受到父母粗暴对待的同时也能找到些许平衡。可如果家里要没有奶奶呢?那就只有自己也当当奶奶,有时候也用用“软性”教育方法。至于那些认为奶奶的“放任自流”完全毁了孩子的父母,建议他们尽管忙也别不管孩子的教育。
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小组的活动,给他们买一些一定得看的书,为他们想出一些应尽的义务,带他们到博物馆去走走。季霍米罗娃还警告说:完全没有必要去改变奶奶对孙子的态度,因为正是她们在对孩子的天赋施加51%的影响。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的隔代教育
当赵增青埋怨母亲溺爱自己孩子诸般不是时,母亲愤愤地说,“连你也是我带大的,也没见有多坏。”赵增青一时语塞。
此时,中国的千门万户,正在上演类似的情景剧。做儿女的一边埋怨父母不帮着照看自己的孩子,一边又嫌他们将孩子惯坏了。弄得这些爷爷奶奶辈的老人们不知所措。
事实上,大约在5年前,社会上已经开始流传这样的论调:隔代教育,是误人子弟的一种教育方式。意思很清楚,被爷爷奶奶们带着,孩子成为问题少年的几率要增大很多。
此论调到现在几乎成了社会定论。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受到了空前大范围的质疑。
隔代教育的现实处境
赵增青是北京汾水文化传播公司的职员,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每天东奔西跑,爱人在一家网站工作,也没日没夜。他们的忙碌并没有因孩子的诞生而稍减。刚开始,孩子由保姆带,被摔了一跤后,他的母亲就心疼地非要自己带。这样,从2岁起,孩子跟奶奶一块过,夫妻俩通常只在周末接孩子回家小住。
渐渐的,他们发现,孩子变了。对他们越来越生分,而在奶奶面前却活蹦乱跳。夫妻俩总结的教训是,对孩子管得太严了。相反,做奶奶的无比宽容,一切顺着孩子。 等到孩子上小学4年级时,与赵增青两口子的隔膜越来越深。有事没事总想往奶奶家跑。孩子身上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撒谎成性,花钱大手大脚等等。夫妻俩调教再三都无济于事。最后,妻子忍无可忍,开始限制孩子去见奶奶,理由是,孩子都让奶奶惯坏了。
于是,这个家庭保持了很多年良好的婆媳关系出现了故障。当赵增青羞于和别人探讨这些家庭琐事的时候,他身边的很多人正在经受着同样的煎熬。由隔代教育所产生的家庭争议,成为当下中国城市家庭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不久前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全国范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
在上海,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调查说,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这项调查再次提醒人们,隔代教育在中国是普遍现象。这种教育模式的成败某种程度上关系着未来中国的人口质量。
另一项资料显示,中国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老人育孙不当有关。有些犯罪少年就是在隔代老人“护”着的情况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近几年来媒体不断将问题少年的出事原因和隔代教育联系起来,提到这种孩子,有意无意间都要问一句:他是不是老人带大的?
不久前,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时,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刘东刚副教授更指出,这种网络成瘾症在隔代教育或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呈高发状态。当隔代教育和家庭暴力相提并论时,这个问题就相当严重了。
隔代教育的四种类型 眼下所批判的隔代教育,出现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一是大批老年人退休回家,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另一方面,计划生育使得城市家庭普遍进入独生子女时代。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根本上说,对隔代教育出现批判的声音,是由于当下人们对子女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很多。 以前,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数父母觉得孩子小学毕业就可以了。现在,家家户户都嚷着让孩子上大学,而且上大学还不够,还得考研。 王极盛认为,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在独生子女时代,人们对子女要求高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同时认为,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 王极盛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 “中国的家长们从来没有将教育子女当作一门科学,认为是无师自通的。一切全凭直觉和经验。”王极盛说。爷爷奶奶辈的人经常称,自己年轻时养活了五六个孩子,而且都健康成-年-人,现在,你们连一个也养活不了,还要我们帮忙。我们帮忙也就罢了,还嫌我们带得不好。一方面,在观念上,隔代家长认为带孩子自己很有经验。另一方面的问题则是,他们的教育方法多半有问题。王极盛将隔代教育归结为四种类型:
第一,过分关注型。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隔代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隔代家长们取消了; 第二,过分监督型。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对成-年-人的不信任感; 第三,严厉惩罚型。这种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
第四,民主、温暖和理解型。王极盛对此比较赞同。他发现,隔代家长中也有人在采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
隔代之间,隔着两代人不同的生活观念,隔着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给子女的直接教育虽然大多差强人意,但整体上是优于隔代教育的。
隔代之墙,需要推倒吗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年-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
但中国爷爷奶奶的爱真有那么可怕吗?理智的人们不禁要问。
王极盛说,无论如何,隔代教育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这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另一方面,社会现实也使得隔代教育必不可少。当城市和农村的中青年人都在忙着赚尽可能多的钱疲于奔命时,当多数情况下,保姆不职业化,不堪看护重任时,孩子基本上就归爷爷奶奶了。
此外,目前中国老年人已达到1.34亿,再过20年还将增加到2.4亿到2.6亿人。人老了,认识的人就越来越少。如果老伴活着,还可相依为伴,但如果一方过世,老人惟一的寄托就只在孩子们身上了。眼看着子女们为生活四处奔忙,无暇顾及,于是,身边只有孙子。倘若有一天,子女们又开始限制孙子和他们来往的话,老两口会怎么样呢? [!--empirenews.page--]
这种可能性并不是不存在。近年来,人们纷言隔代教育存在严重弊端,所以,许多人开始有意地阻止孩子和老人过多接触。尽管必须为此支付一笔不小的保姆费用,但他们更愿意让孩子呆在自己的羽翼下。
中国传统的“隔代亲”现象将越来越多地面临挑战,而传统的家庭关系也可能为之改变。有社会学家认为,中国未来20年内的小康建设,必须抓好两项工作,第一要解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第二就是要帮助他们搞好推卸不掉的教育隔代子女的艰巨工作。
王极盛也认为,现在还不到讨论要不要隔代教育的问题,而是要想办法搞好隔代教育。此前,1999年中国刚刚进入老年社会时,老少共融的问题曾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时,有学者提出,每一个父母,每一个隔代家长,希望都能够掌握让自己的晚辈健康成长的知识。但5年过去了,社会还没有研究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隔代教育办法。相比之下,批判隔代教育的声音却一刻也没有消停。 在这样的吵闹声中,新一代孩子们诞生并且又成长起来。没人告诉他们,隔代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是什么。
育儿知识:如何引导不敢尝试的孩子
育儿知识:如何引导不敢尝试的孩子
一、分享板块
首先感谢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今天分享的板块内容是“如何引导不敢尝试的孩子!
二、分享内容
孩子怕新鲜事物,不敢尝试,是正常儿童发育中的一种体验,是儿童的一种健康反应。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惧怕心理的反应,是孩子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自我说服力来接受突然面对的情况。当然,孩子有惧怕心理,也与父母过度保护有关。一些父母过度保护师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内心脆弱、胆小或者自卑。这种情况比较多地出现在2-5岁的孩子身上,也有的孩子上学之后是不敢尝试一些平常的事情。
通常,惧怕心理会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与年龄的增长有所缓解,但如果惧怕严重而持久,焦虑、好哭、敏感,那就是适应不良的异常反应,应请专业的心理医生治疗。
为了防止孩子惧怕心理越发严重,父母一定要注意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大声训斥孩子,应为小孩子易受条件反射的影响。父母越大声训斥孩子,孩子可能就会越紧张或害怕。
除此之外,对于有惧怕心理的孩子,父母应该以引导为主。如有必要,可采取以下方式帮助孩子消除惧怕心理。
1.条件反射法
如果一个孩子在某些事情上不敢尝试,如不敢下水,父母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矫正孩子的惧怕心理,鼓励孩子试着去做他害怕的事情。比如,可以往孩子身上洒水,与孩子玩泼水的游戏,逐步消除孩子对的恐惧心理。父母不应该强制她进去游泳。引导孩子去接触水,减少对水的恐惧心理。
2.提高孩子的心理愉悦度
孩子高兴,情绪良好时会大胆一些。因而,要让“不敢尝试型”的孩子变得能大胆些,可在让孩子尝试某一件事前提高他们的心理愉悦度。比如,游泳时要选择舒适的地方,如露天泳池。那里的水经过阳光的照射,很暖和。孩子感到舒服,就不再怕水了。
3.示范脱敏法
当你发现孩子在某些事情上不敢尝试的时候,你要明白,他们之所以不敢去做,是因为怀疑这些事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如果父母这时能够亲身去尝试一下,打消孩子内心的顾虑,给孩子“积极正面模仿”,估计孩子就会大胆的去尝试了。
如矫正孩子对水的恐惧,可带孩子到游泳池去看别人游泳、带孩子划船,之后再慢慢抱孩子下水,给孩子浇水,用手托住孩子浮在水面……如此孩子逐步接近水,孩子就会怕水而变得爱水了。
4.不要给孩子设置心理禁锢
什么叫给孩子设置心理禁锢?简单的说,就是给孩子设定一些条条框框,告诉孩子哪些东西可以尝试,哪些东西不行。比如,我们常常听到身边的父母说类似的话:“这是羊肉,你没吃过的。”“这是平衡木,你以前没有玩过。”“这个橘子是酸的,不是你喜欢的。”父母这样做只会打消孩子尝试的积极性。所以,当孩子想要尝试一些事物时,家长应该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来了解哪些可以玩,哪些不好玩。当然,这是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
5.不要怀疑孩子尝试的能力
很多父母总是习惯的问孩子:“你敢去试试吗?”表面上看,父母在为孩子考虑,让他自己去判断,但实际上,这句话无异于告诉孩子:你前面的这个事情可能有危险性,如果你要去尝试,就得有足够的胆量。”这么说,一些本来就胆小的孩子必然会摇头,拒绝尝试。而再次遇到,他们也会本能的拒绝。
一旦养成了“不敢尝试”的坏习惯,孩子就缺少冒险精神与创新精神了。因而,作为父母,在帮助孩子规避一些有潜在危险的东西时,也要尽量多给孩子自由,鼓励孩子勇于尝试的一些新事物。
“富二代”成为特殊群体教育该如何下手?
我们学校所处的区经济发达,一些家族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有的甚至还上了福布斯富豪榜。上一辈开创的事业为下一辈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却没想到也为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去年我接手的班里有几个令老师感觉“棘手”的学生,调查下来发现,这几个学生都是我们常说的“富二代”、“富三代”。这些孩子从小在生活上养尊处优,被家人百般娇惯,到了学校更成了“特殊人群”。
“富家子弟”成校园特殊人群
H同学是个典型的“小富三代”,家族企业经营房地产。语文期末考试那天,他姗姗来迟,还一脸气呼呼的样子,把书包乱甩,故意搬动桌椅发出刺耳的声音。阅读卷只做了两题,他就趴在桌子上不做了。监考老师好心提醒他抓紧时间,他却冷冷地说:“不会做,没心情!”老师建议他不如先写作文,谁料到他竟像发飙了似地大声吼道:“我就是不写,怎么啦!”
事后,我找他谈话,问他怎么回事,他过了好一会儿才说:“我跟我妈怄气,她答应给我买新电脑,却说话不算话,我就要考个不及格来气气她!”我问他,你这样对待学习,有没有想过以后要干什么?他想都没想,脱口而出:“书读不好没关系,长大我跟爷爷、爸爸做企业!”。这就难怪,他上学不带作业,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放学留他补作业,他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甚至告诉他答案,他都懒得抄。
F同学的家境也非常优越,父母忙于生意,他被全托在一家“安心班”,每两周才回家一次。有一回,老师布置写一篇题为《我当了XX以后》的作文,他开篇就写:“我最羡慕、最敬佩的就是我的爸爸、妈妈,他们的事业做得很大,当老板很有威信,公司里的员工个个对他们毕恭毕敬。我的最大愿望就是当像爸爸、妈妈那样的大老板,很威风,很有钱,很受人敬仰。当了老板以后,我要请人好好收拾那些曾经欺负过我的人,让他们全都到我的公司里来扫厕所……”
F同学的学习成绩也不敢恭维,留他订正作业,他会说:“老师,别留了,我累,你更累。再说了,学习这事,只要马马虎虎就可以了,不必太认真。”听听,这像是五年级小学生说的话吗?
H同学、F同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很显然是早期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而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要想扭转局面,已是难上加难。现在家长把孩子推给学校,但要知道学校教育不是“灵丹妙药”,它需要家庭教育的协同配合。
家庭教育中父母“渎职”
细细观察校园中的“小富二代”、“小富三代”,会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经历和特点。
这些孩子往往脾气大,性格暴烈。在家里,他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且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烈,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稍不如意就“火山大爆发”。到了学校,这种脾气也不见收敛,甚至变本加厉。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殷实,父母又都在“做大做强”企业上铆劲经营,在事业发展与孩子教育之间,他们常常会选择前者,然后给孩子选择一所当地一流的学校,再把孩子全托在“安心班”。因此,孩子家庭教育与家庭温暖严重缺失,尤其在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家长这天然的监护人却“渎职”了。
可能是耳濡目染的缘故,这一拨学生骨子里对金钱的魅力有着直观的感受,认为家里有钱,什么事都可以搞定、摆平。而且他们内心往往有一个声音——我的爸爸、爷爷也没读过多少书,他们的生意依旧做得风生水起,我又何必那么辛苦呢?反正家里的一切都是我的!
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方法也大多单一。对孩子的错误表现,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暴风骤雨般地发泄,痛打一顿,希望借助“暴力”能够缓解恶习的蔓延;第二种做法是不痛不痒地批评数言,再“扣发”适当钱款,以示惩戒。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短视行为”,并没有多少震慑作用。
学校教育不能轻言放弃
学校无法选择教育对象,“小富二代、富三代”的教育难题已经出现,学校教育就必须面对,无法回避。
这些富家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营养不良”,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家长补上重要一课,让他们懂得,家长是一份一辈子的事业。父亲要通过言传身教,教会孩子阳刚之美,在思维、人格与情操上给孩子以引领;母亲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从情智、情感等方面给孩子以示范。
而对于这些“特殊”学生,学校教育不能轻言放弃。老师要经常性地找他们谈心,可以是不经意的,非正式的。告诉孩子,父辈创造的财富是属于他们的光荣。我们要感谢父母为自己营造的良好环境,要以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回馈父母。只有把人生的基础工程打扎实了,长大后才能接过父母的衣钵,将家族事业越做越大,更多地奉献社会。这才是长辈们最希望看到的。
对于这些特殊的教育对象,教师一定要有十足耐心,要像中医就诊那样望闻问切,寻找教育的“好方子”,不时调整匹配“药材”。教师要善于激励这部分学生,给他们多提供一些为班级服务的机会,让这些“富家子弟”有一种被信赖的温暖感。
育儿知识:如何让宝宝成为“听话”的孩子?
宝宝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爸爸妈妈们足够的耐心去经历那些坎坷和辛酸,然后才能看到我们可爱的宝宝长大成人,那时我们体会到的将是一个成功的父母收获的喜悦。而在这一大串的坎坷当中,怎样让宝宝听话应该是排在前面的一颗大绊脚石。
宝宝1岁多时,个体意识开始发展,不愿随意听从别人的安排,而是凭借自己的判断与思路来为人处事,到2岁时尤其明显,这个阶段的宝宝正处在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平时听话的孩子突然叛逆了,这着实让我们的爸爸妈妈们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着急不已。多数父母已习惯于让宝宝听从自己的指令,凡事替他安排,一方面是出于父母之爱,另一方面是自我意识的狭隘,总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希望宝宝服从于自己。因此,当宝宝开始独立思考时,“不听话”的冲突就油然而生。
父母应该坦然面对这种冲突,不要条件反射式地想利用强势手段来解决,这可能使宝宝将来唯唯诺诺缺乏主张,或成为阳奉阴违的人,或让他误认为暴力才是解决冲突的最好手段,甚至会延长孩子的逆反期。
当冲突产生时,家长要给宝宝充分的尊重,这样不会伤害宝宝自尊而使冲突加剧,然后再跟宝宝沟通,站在他的立场想想解决矛盾的办法。如果宝宝的想法只是违背大人的意旨,本身没有原则性的对错,那么多数情况下要尊重他的想法;如果是原则性的问题,那么父母就要坚持原则。
当然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或冷处理的方式来解决,可以先不理他,等他情绪完全平静下来时再去和他讲道理。当孩子表现好时及时鼓励。另外还要尽量让孩子的生活内容丰富一些,当他有了不合理要求时您可以带他去做另一件事。平时和宝宝多沟通,引导宝宝用正确的方式来渲泄自己的情绪。
另外,宝宝不听话,有时是不理解父母所说的意思。妈妈可试着用手势,或者用行动告诉宝宝某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比如可以用摇头,或者比划打很疼的样子来告诉宝宝,某件是不能做的。有时宝宝只是好奇,妈妈越不想让宝宝做,宝宝就越想知道,如果做了会有什么后果。妈妈可用试着跟宝宝一起尝试这件事,让宝宝知道这么做的严重后果。比如有些家长会特意让宝宝摸不太热的水杯,让宝宝体会到热水的可怕,宝宝自然下次不会摸了。这样经过两三次以后,宝宝就会知道要听妈妈的话了。
如果父母能做到上面这些方法,我们的宝宝将来不仅能够独立思考,善于解决问题与把握发展机会,而且喜欢与父母交流思想与分享酸甜苦辣,拥有一个合合乐乐的家庭。其实除了做到这些,父母还可以给自己的宝宝早点做早教,让他们有更好的学习空间,自由的去发挥,开发大脑的潜能,目前有款电子早教产品可以帮助孩子改善性格,培养好习惯,家长们就不用担心孩子不听话这个问题,这个产品好像是叫微故事,可以看视频,看图片,听音乐,方便携带,耐摔,不伤眼,平常喜欢看电视,玩手机的宝宝,甚至影响到宝宝不吃饭,不睡觉,不听话等情况下可以用微故事去引导,安抚他们,这样宝宝不仅可以学习还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让父母不在担忧他们的未来,早期做早教会让宝宝们赢在起跑线上,孩子的开心是父母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