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多少家庭,输在了没有仪式感

发布时间:2020-12-10

家庭教育。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多少家庭,输在了没有仪式感”,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磊曾经在《奇葩说》上面说:

“如果有一天有个男人向他的女儿求婚,而对方说不办婚礼,那么他会跟女儿说:不要嫁给他!连那样的仪式感都没有,我认为是不对的。”

在黄磊看来,婚礼,是夫妻最重要的“仪式”。

仪式,是很多人经常忽略的一个词。其实,在无聊的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一份恰如其分的仪式感,去度过平淡的日子。

而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也少不了仪式感。

01 生活需要仪式感

为什么生活需要仪式感?

一个很好的答案是:为了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生存。

我见过一些年轻人,日子过得浑浑噩噩,房间里四处都是随意乱丢的衣物;冰箱里随便翻出点食物就是一顿饭;忙于工作,早就忘记了什么生日、纪念日......一边抱怨着生活的枯燥,一边又不愿做任何改变。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仪式感不需要多少的物质做基础,它体现的是我们对生活的尊重和热爱,一顿营养美味的早餐、餐桌上的一束鲜花、开学前的新书包、上课前,班长的一声“起立”、春节时,门上那一幅幅春联......这一件件小事,都能赋予生活仪式感。

平凡又琐碎的日子里,仪式感能让你心怀期望,与矫情无关,与物质基础无关,而是你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重视,对自己的重视。

生活就摆在那里,活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

02 亲子之间需要仪式感

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仪式感吗?

我一同事,为了参加孩子的大学毕业典礼,放下手中重要的工作,不辞辛苦,从北京飞到广州,周围人都劝她:“毕业典礼只是走个流程,用不着这么大费周章。”

同事笑着说:“我只是不想错过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毕业典礼虽然只是个形式,但却是孩子和学校生活的最后的告别,我过去,是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也希望孩子能重视自己的毕业,正式告别过去,有个全新的开始。”

对孩子而言,有这样一位妈妈真的是件幸福的事。

我们身边有一些父母,十分讲究实际:

“小孩子过什么生日!”

“奇奇怪怪的节日,瞎凑什么热闹!”

“上个学而已,衣服鞋子随便穿吧!”

可能对于父母而言,做不做这些事情,对孩子的爱都不会减少,但对于孩子而言,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枯燥的生活中,偶尔的惊喜和仪式感,会给孩子足够的亲近感与信任感,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和乐趣。

有心理专家认为:正常的身心成长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中,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

爸爸妈妈给孩子的仪式,不仅仅是在特殊的日子,可以是每天出门前的拥抱;是临睡前的一句晚安、一个故事。

这些看似很小的事,都成了孩子最美好的记忆。

03 婚姻需要仪式感

有些事,你从来不说,又从来不做,即使很爱对方,但也很容易走着走着就散了。

曾经看过韩国一个《30天的承诺》的短视频,深有感触。

短片中的女主,离婚的最后30天,要求丈夫每天和自己拥抱,亲吻,亲手,说我爱你。

丈夫说:“那段时间我所忽略掉的她对我的关心和爱,又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

一段婚姻,开始的时候再轰轰烈烈,如果没有经营,没有一点点仪式感,当初在一起的初心终将会被琐碎的生活磨得一干二净。

很多夫妻,生活过得平淡无趣,甚至充满了争吵冷战,往往缺乏了仪式感。

我们小区里有对恩爱的老夫妻,结婚几十年一直恩爱如初,每年的结婚纪念日,他们都会认真地去过一个只属于他们自己的约会。

邻里邻居谈论他们,都止不住羡慕。有一次,有位年轻的妈妈说:“我们真得跟老人家学学。”

但旁边的丈夫却不乐意:“学什么,都老夫老妻,过什么节日、送什么礼物,孩子都上初中了,整那些虚头八脑的干嘛。”

这就是我们很多人对仪式感的错误理解,认为仪式感虚,不切实际,做起来很难,只是一种形式。

其实偶尔的仪式,是表示对彼此的重视,它从来不是华而不实的东西。

就像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台词所说:他也许不会带我去坐游艇吃法餐,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几条街去买我最爱吃的豆浆油条。

形式主义再怎么不好,都比懒得走过场要好太多。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下午我姐姐回娘家,第一句话是,“她小姨在没在家?”我很高兴地“跳”出去迎接许久未回家的老姐,估摸着有什么好事要找我。只见老姐从包里抽出两张宣传单页,上面赫然显示着一行大字“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详细介绍了孩子应该报的辅导班的名字,如识字特色班、舞蹈特长班、古筝培训班、奥数学习班、电子琴特色班、、、、、、,着急的老姐指着宣传单页放炮一样地说,“邻居家鑫鑫报了识字班,和电子琴班,你说你外甥报什么班?快给出个主意,你是幼师,这方面比我们懂,我不想我的孩子从小就输给别的小孩,快点,多花点钱没关系。”我说,:“这、、、、、、亚历山大呐”。

从姐姐着急的眼神中

,不难看出一个80后新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与困惑。不过,做家长的能够舍得为了孩子的教育前景投下资金是可贺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各方面都能有所为。在众多家长的蜂拥选择中,我老姐也那般迫切地加入给还在选班行列。在此情况下,不提出我的合理化建议,老姐肯定会否认我。为了满足老姐的要求,我开始与她分析适合外甥女的辅导班。后来老姐的满意而归,我开始担忧起我外甥女的教育问题。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此话一提,家长们开始手忙脚乱地乱给孩子扣上个孩子这不行、那不好的帽子。如此一来,选辅导班大战开始如火如荼。其实,我倒认为,家长们不必操之过急,过早让孩子去接受大人的强行安排,任意违反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其结果只会更糟。琴棋书画,这个辅导班、那个特长班,表面上能够发展孩子的某项技能,实则抹杀了孩子们的求知兴趣,孩子们在大人的安排下去学习,强行逼迫着孩子,对孩子的发展打了大大的折扣。任何人都不想被摆布,被逼迫。孩子也一样,向往着自由地玩耍,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喜好。

最后,我要说的是,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差异,作为家长最好不要去着急自家孩子哪哪差,强行让孩子过早去接受一些他不愿完成的事项。摒弃“起跑线”说法。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来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所谓“输在起跑线”的说法


将人生视为一场跑步比赛,因此就有跑到前面和落后了之说。

就算如此,但是一场跑步比赛啥叫输在起跑线呢?意思就是比赛刚开始,有一些人已经输了?那么比赛一开始就有人输了这事情怎么定义?一旦输在起跑线那一辈子就完了?

此外,将社会上的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赢了,另一类是输了。输了的人称为输家。

那好,我每天上街,首先看到一些输家在运送垃圾,还有一些输家在打扫马路,去到商店,一些输家服务员正努力向我推销产品,去饭店也有输家服务员在为我服务?那么全体人民中输了的有多少?

看到的文章还有鼓吹学前教育的,本来学前教育也是重要。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实是人类长期没有解决的,那就是如何教育。

打个比方吧,作家莫言,小时候在山上放羊,因此就没有学前教育吗?与他同时在美国有一个大富豪的儿子正在上豪华幼儿园,这个富家子弟赢在了起跑线呢?还是因为他没有机会去农村放羊而输在了起跑线呢?导致他这一辈子完全没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

有一些技能的训练可能越早越好,例如体操,或者钢琴。但是有一些东西,比如说一个哲学家,有可能小时候训练不出来就彻底完了吗?也有可能一个人一生经历了苦难导致他获得的哲学思考很深奥呢?毛泽东思想出自于毛泽东,毛泽东的学前教育是怎样的?他为什么没有输在起跑线?

此外,传得比较火的是美国有一个长期跟踪调查,就是从孩子时期开始跟踪到四十多岁,样本有好几百个,分为有学前教育的和没有的。然后就发现有学前教育的后来的发展就好,而没有的呢,发展就差,犯罪率高。这被许多人引用。

但是我认为,这里的试验也是成问题的,主要还是这个抽样的范围,是在全人类七十五亿人中随机地抽取了几百个人呢?还是美国的某个城市?

要知道城市里的情况和农村不同。有许多边远农村地区,孩子长大是在一个淳朴的环境,是不爱干犯罪这样的事情的。而城市里如果没有好的教育,小孩子可能很小就被街头小流氓团伙控制,那是有可能犯罪率高。

此外,有无这种可能?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产阶级培养他们的接班人,倒并不是世袭,而是通过竞争来决定谁处于社会上层压迫人民,因此有好的教育的人,是根据某种竞争规则选出来当上层阶级的人的,剩下的人就是无产阶级。那么,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当然更愿意逮捕无产阶级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资产阶级及其帮凶无罪呢?那你这个犯罪率的说法也就成问题。例如美国总统小布什发动侵伊战争屠杀了几十万伊拉克平民,犯下滔天罪行,算不算这个犯罪率里呢?至少,社会上层人物有钱,可能享受更贵的律师服务。

此外,那些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人,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是他们是在资产阶级剥削社会中长大。如果他们不是这样,而是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呢?要知道人民解放军的教育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一大堆据称是没有素质的人进入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后,却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热爱人民纪律最严明的军队。象雷锋啊张思德啊都好象没有什么学前教育,他们是赢家还是输家呢?如果按毛泽东思想,那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

所以,输在起跑线这个说法,有可能不科学。不科学的结果就有可能导致摧残儿童,不能够让儿童自由地发展。

刚看了一个网上的视频。有一个四岁小孩子很可爱啊,跟着大妈跳广场舞跳得很好啊,评委们一问,就是这个小孩子喜欢到广场上跟大妈们跳,然后孩子的父母出现了,都不会跳舞,也不会跳广场舞。这孩子算输家还是赢家呢?

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

然而,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宪法禁止学前教育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

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

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

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a、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b、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c、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其实,欧洲有关国家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

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残酷教育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措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

因此,“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驱势。某学者为了深入了解现在德国流行的“残酷教育”,走进了幼稚园。

幼儿园是一座两层小楼。室外有大片的活动场地,草地、沙地、石头地……却没有看到国内常见的塑胶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一点都不含糊。

老师们则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我发现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却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顶多穿一件绒衣,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裤或短裙。

看着我大惊小怪的模样,陪同我的雅娜老师解释说:“幼儿应该比大人少穿点衣服。他们精力旺盛几乎可以用来发电。活动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肿的服装还会影响他们的活泛性。”

●从不强迫孩子雅娜老师说:“德国人从来不喂孩子吃饭,如果孩子饿了,自己会主动吃的。格碧妮现在不会自己吃,下次就会了。”

苏珊娜博士说:“孩子不会做的事,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以言语或者行为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要强迫他们做什么,也不包揽,因为那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帮他完成某些事,日后他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缺乏创造性。”

大人向孩子认错苏珊娜博士认为,家长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给以孩子尽量多的爱而不是宠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家长要常把“对不起”、“请原谅”和“谢谢”之类的词挂在嘴边。由于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尊重,德国的小孩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比如购买什么样的家用电器、汽车,如何布置房间、处理家务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父母一起商讨,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充分肯定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

●法律严禁父母唠叨在德国,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被行入法律条款。一方面法律规定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另一方面,严禁父母“唠叨、打骂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此外,法律还详细解释了儿童享有的各项权利。

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德国人抱孩子方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只胳膊上,红扑扑的小脸朝外,后背贴着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着,样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

在瑟瑟的寒风中,“狠心”的家长不给小孩过多的遮盖,还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儿园。苏珊娜博士说:“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比如,抱孩子时孩子的脸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视野基本一样,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动,全身能充分地与阳光和空气接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环境,茁壮成长。”

是父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家里有个健康聪明的宝宝,是全家人的心愿。可在心愿满足的同时,心病又来了,家有宝宝的父母现在开始崇尚这样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小小的宝宝为了保险就开始上早教启蒙班、兴趣班、找最好的幼儿园,生怕让孩子“输的起跑线上”。其实这都是父母的责任心、虚荣心、攀比心、爸爸妈妈自己给自己设置的起跑线。其结果是现在培养孩子真难啊。其实正确的教育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教育不当,即使禀赋在高的孩子也会被扼杀,任何极度过分的催逼都能给孩子留下终生的创伤。其不知最好的早期教育是家庭教育,上帝赋给孩子的是潜能,开发出来的是智慧,天才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天才的失败源于极度的催逼、和不当的教育。

我们真的会输在起跑线上了吗?如果爸爸妈妈为着“起跑线”从幼儿园就开始你争我夺,对宝宝的“后劲”却没有认识和信心,不认真去了解孩子。要我说与其给自己添烦恼,给宝宝添压力,到不如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宝宝漫长的学习生活中处处是契机。潜能的开发是越早越好,但不是我前面说的过极与不当。

要小心弄巧成拙、画虎成猫,太过于强调学前教育。早学习就真的好吗?我有这样的感觉,很小的宝宝就能背诗几十首,几百个成语,英语说的滔滔不绝,真让人羡慕不已。结果问他锄禾日当午,锄禾是什么意思?不知道。画虎成猫比喻什么?不知道。英语说的虽然滔滔不绝,但发音并不准确,口齿也不是很清楚,“流利”地说着并不地道的英语,我实在是羡慕不起来。小孩子初学外语,打基础时的发音最重要,否则一旦定型以后就很难纠正了,到不如还是一张白纸留给孩子,等进了学校再说。

后来居上更可贵,从宝宝上幼儿园就开始争夺,上那些最好的,就以为是进了保险箱。可一上小学,学过的宝宝可能就会不耐烦、开小差,相反没学过的反而是兴致勃勃的,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所以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宝宝会面对大量新知识似乎有些吃力,但这时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加以帮助和鼓励,不久后他们便适应了新环境,开始如鱼得水了,会学得很轻松,成绩也绝不比那些名牌幼儿园出来的差。所以进不进好的幼儿园对宝宝的成长虽然有影响,但肯定不是决定性的,毕竟竞争是一辈子的事,只要宝宝聪明肯学,到哪都能保持一贯的努力,就不会比别人差,而如果能后来居上的话就更宝贵了。当然我说的是咱们普通老百姓,没有和他们比的条件,但我们是自信的。况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宝宝只需要学一些简单的生活知识,还没有到达确立人生轨迹的时候,根本谈不上什么“人生起跑线”,还是让我们的宝宝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尽情地玩耍吧,有益的玩就不是学吗?童年的生活是最美好的,不要压弯了我们的孩子。我想说的不是反对早期教育,而是反对过极和不当,才是真正违背了冯爷爷的早教理念。

起跑线提前虽然是父母自己设置的,但也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我们也无法免俗。起跑线上,不是孩子输不起,而是父母输不起。哎!这条起跑线把大人和孩子折腾的真是够累的了。好心态正确的对待,我们还是赢家,告诉宝宝你是最棒的,你能行,因为你自信。明天是端午节,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我们和小东朔还是玩,到大自然中去玩,玩的快快乐乐!玩的无忧无虑!玩出健康!玩出智慧!东朔你真棒!你和小朋友们一样,你们都能行!!!

爸爸妈妈:请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爸爸妈妈:请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导语: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不成功。

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或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大方。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但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

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予之是大智慧。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也信么?

专家表示:不要对孩子轻言输和赢。有的孩子比较早熟,有的孩子比较晚熟。轻易对孩子的表现说输和赢,可能会有一定正面兴趣激励作用,但负面的影响不可忽视。

问题1起跑线在哪里?

有专家表示:“首先要问的是,起跑线在哪里?”这确实是个问题。

专家举例说:视神经的发展是零到六个月,起跑线就是孩子刚出生后。很多年轻妈妈把孩子抱在怀里,在孩子脸上盖一块毛巾,看来是保护孩子的眼睛,事实是很糟糕的,孩子视神经的发展需要外界颜色刺激,这种有意的保护反而阻碍了孩子视神经发展。孩子视力发展结果适得其反:在良好条件下,输在了起跑线上。

每位家长所定的“起跑线”可能不一样。一位参与讨论的年轻家长说,他在准备婚房时,就考虑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就在选择未来的孩子进什么样的幼儿园,然后去买那个地方的房子。他把“起跑线”定在成家前,在怀孕前就考虑孩子的发展问题。

入园、上小学、升初中,都被看作事关孩子发展的“起跑线”。进公办还是民办学校?这是颇费思量的问题。

问题2谁的“起跑线”?

一些家长把“起跑线”看作是知识技能,这对孩子的发展不太有利,因为每个阶段孩子都有自己的‘起跑线’。家长单纯的对孩子灌输知识技能,实际是家长的起跑线。

问题3想让孩子跑多远?

在中国,没听过方仲永故事的人不多,但热衷“神童”话题的不少。每个听过“揠苗助长”故事的人都会嗤之以鼻,可自己揠苗助长时一点也意识不到。

教育专家表示:我们传统教育的现状是孩子跑不远,这样会导致我们创新能力不足,原创性人才缺乏。一位教育专家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我国对创造性的开发和投入在全世界排在第六位;我们原创性的成就,在全世界却排在第24位。

目前,大家对精英关注点是他的解题能力,但解题能力并不是精英的本质属性。一位数学家说:“高考题一做就会,还有思维吗!”

不要对孩子轻言输和赢。有的孩子比较早熟,有的孩子比较晚熟。轻易对孩子的表现说赢和输,可能会有一定正面激励作用,但负面的影响不可忽视。用什么标准和方式测量孩子的输和赢值得探讨。轻易地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误导了很多家长,弄不清情况就胡乱‘赛跑’,孩子能跑多远呢?

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是误导

最近有好几位母亲向我抱怨,说假期忙得要死,每天忙着在孩子各种才艺班和补习班之间接接送送,孩子还整天板个臭脸。问及原因,她们异口同声说要尽早开发孩子大脑潜能,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现在,这句话俨然成了诸多天价幼儿园、早教班的最佳广告词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这句话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兴趣才是人一生发展的动力,所以只有适性发展加上一点点的肯定,才能有很大的成就。人生不是一场百米赛,而是马拉松。过于强调早教,虽然会让孩子早一点具备一些知识,但可能因此终生丧失对追求这些知识的兴趣,以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教养孩子,其实顺其天性即可,柳宗元说得好,“其根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种下了种子,不要时时挖起来看,而是耐心等待,它自然以丰硕的果实来回报你。孩子如果有莫扎特的能力,我们给他莫扎特的环境,他会成为莫扎特;就算没有苦心培养而任其自由发展,“生命自己会找出路”,过程虽然会坎坷,他还是有可能会成为莫扎特。最怕的是孩子不是莫扎特,却一定要他变成莫扎特,这时双方都很痛苦。

而从神经学上来说,本没有“输在起跑点上”这回事。一方面,“大脑潜能只开发了10%”这样的说法本来就有待考证,大脑占我们体重的2%,却占用了我们身体20%的能源,是不可能只有10%在工作,其余的90%闲着没事干的。

另一方面,大脑用进废退,心理学已发现终身学习的神经机制,也就是说人生处处都是起跑线。盲人在读点字时,常人通常负责视觉的大脑皮质部位,在他们却被触觉征用了。而正常人眼睛蒙住五天后,其视觉皮质的功用也会产生改变,去做听觉、触觉方面的事。

另外的实验也证明,大脑不停因外界需求而改变神经回路的连接,比如管记忆的海马回的神经细胞会长出新的神经元。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多少家庭,输在了没有仪式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下午我姐姐回娘家,第一句话是,“她小姨在没在家?”我很高兴地“跳”出去迎接许久未回家的老姐,估摸着有什么好事要找我。只见老姐从包里抽出两张宣传单页,上面赫然显示着一行大字“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详细...
    2020-11-26 阅读全文
  • 所谓“输在起跑线”的说法 将人生视为一场跑步比赛,因此就有跑到前面和落后了之说。 就算如此,但是一场跑步比赛啥叫输在起跑线呢?意思就是比赛刚开始,有一些人已经输了?那么比赛一开始就有人输了这事情怎么定义?一旦输在起跑线那一辈子...
    2021-04-01 阅读全文
  • 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
    2021-01-25 阅读全文
  • 是父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家里有个健康聪明的宝宝,是全家人的心愿。可在心愿满足的同时,心病又来了,家有宝宝的父母现在开始崇尚这样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小小的宝宝为了保险就开始上早教启蒙班、兴趣...
    2020-10-21 阅读全文
  • 小熊没有了家故事 1、小熊没有了家的故事 冬天到了,小熊准备冬眠了,它对小花狗说:“好朋友,我们明年春天再见吧!” 它对小母鸡说:“好朋友,明年我们再一起玩游戏!” 它对小猪说:“小猪,等着我哦,一个冬天很快就会过去啦...
    2021-03-05 阅读全文

下午我姐姐回娘家,第一句话是,“她小姨在没在家?”我很高兴地“跳”出去迎接许久未回家的老姐,估摸着有什么好事要找我。只见老姐从包里抽出两张宣传单页,上面赫然显示着一行大字“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详细...

2020-11-26 阅读全文

将人生视为一场跑步比赛,因此就有跑到前面和落后了之说。 就算如此,但是一场跑步比赛啥叫输在起跑线呢?意思就是比赛刚开始,有一些人已经输了?那么比赛一开始就有人输了这事情怎么定义?一旦输在起跑线那一辈子...

2021-04-01 阅读全文

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

2021-01-25 阅读全文

家里有个健康聪明的宝宝,是全家人的心愿。可在心愿满足的同时,心病又来了,家有宝宝的父母现在开始崇尚这样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小小的宝宝为了保险就开始上早教启蒙班、兴趣...

2020-10-21 阅读全文

1、小熊没有了家的故事 冬天到了,小熊准备冬眠了,它对小花狗说:“好朋友,我们明年春天再见吧!” 它对小母鸡说:“好朋友,明年我们再一起玩游戏!” 它对小猪说:“小猪,等着我哦,一个冬天很快就会过去啦...

2021-03-0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