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习惯 鼓励还是批评
发布时间:2020-12-10 教育笔记鼓励孩子 幼儿园孩子因被批评扔凳子砸老师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放假期间,有几次有几个孩子给我打了电话,他们跟我说了一些家里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情况。说起这个,我对一个小朋友印象最深,他给我说了很多的事情,在家里学了很多的唐诗,接下来就背给听。这都是在家他爸爸教他的,我能感觉出来他很自豪。而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我发现他能养成更好的习惯,他对我说:“我在家里收集了很多废纸然后到楼下的收废纸站卖掉,然后,爸爸给我买了玩具,:虽然他做的行为是为了自己的玩具,可是在他身上我看出了他已经养成了保护环境的习惯。鼓励还是批评适当,及时,有效的评价,是用来鼓励来评价幼儿的活动。陪养幼儿反思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评价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一句话,一个手势,甚至是一个眼神。评价的内容业有很多种,可以是肯定,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提示,但要避免表扬。有人对一点不理解,玛丽说:“如果你每天对一个幼儿说:好主意.,那么如果有一天你忘了说,你无意中就暗示了否定。”表扬还意味着结束谈话,切断幼儿进一步阐述的可能。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鼓励胜过批评
户外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运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因此我们班就把跳绳做为了户外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大多数孩子对跳绳的方式和方法都掌握了,可我们班的越越小朋友怎么却找不到跳绳的感觉,一天着急的我对她吼了起来,还批评了她,而越越自己也紧张的越跳越差,到最后干脆不跳了,站在那流眼泪,看的我是既着急又心疼。
第二天当越越又再练习的时候,我就在一旁鼓励她,说:“你真棒,试试还能再多跳一个吗?”听了我的话,她很开心,从而更认真的练习,我就在一旁适当的给与鼓励和示范,当她跳了三个的时候,我对她说:“这次跳了3个,下次就能跳4个了。
”听到我的鼓励小姑娘好像有了自信心,跳的越来越起劲,慢慢的掌握了跳绳的技巧,跳的越来越好。
经过那次的跳绳事件,我好好反思了一下,现在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如果一味的批评他们,指责他们,就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
所以,我们不妨蹲下来,用心对待孩子,用爱感化孩子,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你是这样批评孩子的吗?
1.低声:
父母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2.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的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3.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4.引导: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此时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这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是错误的。
5.适时:
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差,又天性好玩,注意力易分散,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父母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孩子被欺负鼓励他还手?
年轻爸妈很纠结很为难
如果你的孩子被同龄孩子打了一巴掌,你会不会让你的孩子打回去?对于这个问题,家住下关的袁女士很纠结。袁女士的女儿瑶瑶马上要上幼儿园了,因为担心瑶瑶在学校被别人欺负,孩子的奶奶教给孩子的“第一课”是:不主动动手打人,但被人打了,一定要打回去。
袁女士在育儿群里,与年轻的妈妈们讨论这个问题。“打人是不对,可看着孩子被欺负还打不还手,心里不是个滋味。我的孩子我自己都舍不得打,凭什么给别人打?”瑶瑶奶奶的观点,在育儿群里,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不能先动手打人。但无故被别人打了,一定要打回去!
妈妈的纠结:孩子被打了,是不是该打回去?
还有几天,袁女士两岁半的女儿瑶瑶就要上幼儿园了,可女儿“懦弱”的性格却让袁女士不放心,担心女儿在幼儿园被别的小朋友欺负。
袁女士说,她和老公一直教育女儿要谦让,跟小朋友玩耍时,不能动手打人。可就在前两天,瑶瑶在小区里玩耍,被一个同龄的小孩无故打了一巴掌。“当时瑶瑶刚下楼,那个小孩正好走过来,抬手就给了瑶瑶一个耳光。”袁女士说她和老公当时就惊呆了,虽然打人的小孩也很小,力气不大,但估计指甲没剪,在瑶瑶的脸上刮出了一条细细的血痕。
瑶瑶被打愣了,站在原地张嘴就哭起来。“我当时心疼得不得了,可看那个打人的小孩年龄也小,对方家长又不停道歉,只好把瑶瑶抱起来慢慢哄,可心里憋屈得不得了。”袁女士说。
回到家里,瑶瑶的奶奶看到孙女脸上的伤,问清楚状况后,把儿子儿媳“臭骂”一顿。“说我和老公不会教孩子,只会让瑶瑶吃亏。还告诉瑶瑶,上了幼儿园,如果有人再打她,一定要打回去。”袁女士说,瑶瑶奶奶主张的观点很简单,“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让袁女士很纠结,如果这样教孩子吧,怕孩子太具攻击性;不这样教吧,又怕孩子吃亏,老被人欺负。
记者调查:还手还是不还手,家长很为难
在袁女士所在的妈咪宝贝群里,面对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后,“打要还手”成了多数家长的共识。在天涯论坛上,网友“我回到了过去”的发帖也引起了家长们的热议。
“闺女语宝儿前几天从幼儿园回来,说有个小朋友(男孩儿)用手故意打了她脸一下,我问她还手没有,她说没有还手。我说那你别跟我说,以后记住在外面受了欺负要知道还手,打不打和打不赢是两回事儿。打输了回来,我向你检讨,是爸爸我授艺不精,咱以后继续练;打赢了回来我给你庆功,别干那告状打小报告的事儿,闺女也不知道听没听明白,反正特认真地对我说好!”
这个帖子引起了家长的共鸣。南湖的程女士说,有次她带着儿子在小区玩,结果看到一位爸爸在“教训”自己的儿子,“你这个没用的东西,被人打了只知道哭。不是跟你说了,别人打了你,你就打回去。”程女士说,当时觉得这话不对味,可又觉得应该这么做。
不过也有家长表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让孩子有了一点亏都不能吃的意识,将来会害了孩子。更多的家长仍然纠结于孩子被打了,到底该不该让孩子还手。
专家解读 别“掺和”孩子的游戏规则
孩子被同龄的小朋友欺负了,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办?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南林君表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他们世界的游戏规则,成人不要用自己的规则去“掺和”孩子的世界。在谈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南林君先讲了自己几年前遇到的一件事。
让孩子自己学会成长
几年前,南林君的女儿还在中学读书。有一天,老师把南林君请到了学校,并小心翼翼地表示,因为班上有男孩打架,不小心殃及了南林君的女儿。“额头上被砸出血了。老师说,这个男孩当时就吓哭了,并向我的女儿赔礼道歉。”南林君说,老师转达了男孩家长的想法,愿意亲自向南林君和她的女儿赔礼道歉。
“我了解到女儿的伤势已经处理过了,并且女儿也接受了‘肇事’男生的道歉,原谅了他。”南林君认为,既然孩子已经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个问题处理好了,那么她没有必要再追究什么。南林君说,她想女儿会从这件事情中学到,看人打架要走远些;而那个男生也懂得了打架应该要有尺度,不能伤及无辜。“孩子要在他们的游戏中学会合作、忍耐和协调,没有这些东西,怎么学得会规则?”
教孩子目的别教过程
南林君说,在孩子上幼儿园的这个年龄,打打闹闹没有错,孩子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学会成长,不要把成人的道德观强加给孩子。
“说是孩子被打了,就是被欺负,如果不还手,将来就会变懦弱。被别人打了,一定要打回去。”南林君说,家长这种做法很危险。孩子会在家长的强势参与下,失去自我成长的机会。
那么,面对孩子被欺负,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办?南林君表示,首先要保护孩子安全,其次要教会孩子“制止暴力”。至于如何制止暴力,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想。“不要忽视孩子的智慧,他们很聪明。”南林君说,如果孩子自己打了回去,那么他会懂得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制止别人的暴力。这时,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回击时要注意分寸,不要攻击、伤害”;如果孩子是告诉了家长或老师,则会懂得可以借助外界力量解决问题。
孩子被同龄孩子打了,你会怎么办?
越老越吃香:2岁半到4岁孩子都喜欢打人,多教防守,别教进攻。
鲜果脆:我小外甥女,在幼儿园也是被打了,脸上都落下疤了,回家那叫一个委屈,再怎么做工作也不去上幼儿园了。家里人除了心疼真不知道该怎么说,是打还是不打,真不好办,纠结中……
ID名就是ID:教她打人也不好,长大了该暴力了。
一跟斗摔进来:其实,儿子上幼儿园后,我观察到,儿童之间争抢玩具等原因都会引起出手,会出手打人的孩子在家可能都得到大人一定程度的教导。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教孩子,是受欺负,还是反抗,还是最后主动出手做霸王?小孩子还分辨不清是非和分寸。但闺女,我支持她厉害点儿,太柔弱的女子注定会吃亏,各方面。
@女精豆子:我妈妈教我在外打架,打得过打,打不过跑。宁可打了人家,让人家找家里来,或者去人家家里道歉都成,就是不能被人家打。
张炳钧: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我觉得自己孩子一点儿亏不能吃的意识,也是要不得,这种观念将来是要把孩子害了的。
开心伤心的拥抱:好斗的孩子赢了现在,以后呢?不知是福是祸。在宝宝还不会分辨是非的时候,还是不要教打吧?我是这样认为的。
鼓励是孩子的某种动力
邱诗研是个很文静的小女孩,她平时很少说话,和同伴来往有限,活动时也不爱举手发言。可是邱诗研很喜欢画画,每次在绘画中都会看到她认真专注的样子。每次画完一幅画时她都会特别高兴,自己看了又看。有时我也会走过去和她交谈,问她:“你画的什么呀?”渐渐地邱诗研能主动和我、小朋友交谈了。
她也是个爱劳动会整理衣物的孩子,如我们玩完玩具积木后,我问:“谁愿意把积木宝宝送回家?”小朋友争先恐后的举手,邱诗研也举起了小手,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她把玩具送回家。收拾完,我在大家面前表扬了她,小朋友们也为她鼓掌。她特别高兴,她的明星榜上又多了一朵小红花。从那以后,邱诗研的性格也有所改变,我也给她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她发言,她都很高兴。在她回答对问题后我都会表扬她,邱诗研也逐渐活泼起来。
我想在我们的活动中更应该让孩子有一种成就感、愉悦感,我们的表扬、鼓励也许是孩子的某种动力。对孩子的鼓励不一定必须用语言表现出来。老师满意信任的目光、亲切喜悦的笑脸都会给孩子带来力量。他们从老师的表情中知道自己做对了,老师好高兴呀。于是孩子们盘算着怎样做让老师更高兴。这样,孩子在鼓励声中一步步走向成功。
教育随笔: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具体
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具体,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而不是空洞说教。
巧巧小朋友既调皮又好动,上课经常走神,特别是画画的时候常常在纸上随意画几笔就算完成任务了,我一直想跟浩浩有更多的交流,以便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更好地发展,所以,平常我会细心地观察他的行为表现,揣摩他的心理。
有一天的绘画活动的任务是画出我们美丽的家园,巧巧小朋友拿到纸后,只见他画出了一个长方形正想和边上的幼儿说话。此时,我假装不经意地与她旁边的一个孩子说:“巧巧画得可认真了!他的长方形很象高楼房,只是还缺了窗户和阳台。”这时,我发现巧巧的表情有所变化,他抬头地看了我一眼后马上就开始在长方形上画窗户和阳台了。于是,我转了一圈,仍然装作不经意地走到他跟前。这次,他头也不抬只见他正在房子上画屋顶,意识到我在边上之后,马上对我说:老师,今天我画的房子你觉得漂亮吗?我便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神,并微笑着用力朝他点点头,“你今天画的房子很奇特屋顶是圆的,阳台是正方形的,画得真棒!只是房子周围的环境不太好,怎么没有绿化的呀?听到老师的表扬后他冲我点点头笑了一下。然后马上开始在房子周围画了些大树、小花和小草。是呀,正如最近一直在学的指南,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具体,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而不是空洞说教。
第二天早上区域活动中,巧巧选择了绘画活动,只见他画了一间很大很大的房子,房子里几个小朋友在玩,画好后兴奋地跑来对我说:老师,我今天画的是我们的教室,在得到我的肯定后我又对他提出了一些建议,让他看看我们的教室里有些什么,然后再添画上去。
最近几天,每到画画课的时候,巧巧总是很认真,与我的交流慢慢多了起来,我也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呀,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孩子,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才能有效帮助孩子。
由对儿子的两次批评反思如何批评孩子
刚踏进家门就听婆婆数落儿子今天出事了,疲惫的我一下子被“吊”了起来,着急地问:“出什么事了?”婆婆忙着叙述:“他今天在用棒打人,而且打在一个老奶奶头上”。没等婆婆说完,儿子反驳:“不是的,不是这样的”他跟婆婆争吵起来。耐着性子让他们静下来一个个说。婆婆说:“好好要教育教育,打了人还说不是--------”。儿子呢,哭了起来:“不是这样的,我不是故意的”。吵嚷的声音让我来气,儿子的哭声更让我心烦,看来儿子打人是事实,还在狡辩,我顾不得问儿子到底什么原因就批评了儿子一顿:“这孩子怎么这么没有礼貌?为什么要打人呀?而且还打了一位老人,你真是越来越不象话了-------”受到了批评的儿子哭得更是凶了。此后他一直没有理睬我,任凭我怎么问他也不开口。职业的敏感告诉我,莫非儿子是受委屈了?于是在我的诱导下他终于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原来他是看了奥运比赛后模仿标枪运动员,不小心把杆子投到了原先不在视线范围内的老奶奶头上,并不是故意的。儿子因为婆婆没有听自己的解释生气地走了。
听完原委,我指出了儿子的错误:“你虽然不是故意的,但是你毕竟打到了老奶奶,你应该向老奶奶道歉。”儿子抬起泪眼:“那我该怎么说,对不起?”,我反问:“除了对不起就完了?”平时能言会道的儿子被我问傻了。这时我灵机一动:“那我们现在就来做个游戏吧,现在是老奶奶,你用杆子打到我了,我正在地上呢,你该怎么做呢?”设置了这么一个具体的情境后孩子自然而然地扶起了地上的“老奶奶”,摸了摸老奶奶的头说:“对不起老奶奶,我帮你抚摸一下,疼吗?我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我------”我摸着儿子的头说:“对了,以后你要锻炼这样的体育项目,应该到宽阔无人的场地上去,你说对吗?”儿子点头说:“恩,知道了。”我俩都会心地笑了,就这样第二次批评在游戏中结束了。
在这两次批评中孩子的表现和情绪截然相反。看来如何批评孩子是一门艺术。批评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之一。恰当的批评可以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否则,就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起到相反的效果。多年的教育工作告诉我教育批评孩子应:搞清事实、就事论事、保护自尊、讲究一定的艺术。我的第二次批评就是遵循了这些原则:首先:在批评之前要搞清事实,让孩子把自己心里的话说出来。儿子这次“打人”的出发点并不是打人,而是锻炼,问题是他选择错了场所。好心办坏事也是常有的事,这时候处理问题就不能单纯地看结果,如果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就应该给予肯定,给孩子继续尝试的信心。其次:我保护了他的自尊。孩子都有一定的自尊,奶奶在大众光庭之下没有搞清原因就批评了他,使他很难面对天天要见的邻居,让他没有了自尊,所以他接受不了。再次:艺术地批评。俗话说:“忠言逆耳”,人们总是不愿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孩子也是如此。所以批评艺术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批评的效果。这次通过扮演角色的表演形式,让孩子身临其境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接受了教育,教育的功效也是妙不可言的。
虽然经历的是批评孩子这样的小事,但是教育应该是相通的,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是一样的,在今后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想我会注意批评孩子的艺术。
“艺术”地批评孩子
一般来说,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应针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批评,重责其事、轻责其人,使孩子真正了解自己错在哪里,从而进一步检讨自己的错误。“循循善诱,充分的说理,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跟孩子说理不仅需要有耐心,还应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一些美国老师的成功经验是:
1、要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
a、要让孩子感受自己的不悦:使孩子由老师的神情与沉默的气氛中,感受到老师的情绪,能够促进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进行反思。
b、在批评孩子时,应该使孩子感受到:爸妈讨厌我的缺点,但却非常喜欢我这个人。这样,孩子才能乐意听取批评,勇于改正错误。
2、让孩子明白所犯的过失与后果间的联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当孩子不好好吃饭时,老师往往由他去,等到他饿了再吃东西时,告诉他不好好吃饭与挨饿的联系。许多老师抱怨孩子吃饭的同时,又给他们零食吃,孩子们感觉不到不吃饱饭挨饿的后果,老师的批评也是徒劳的。
3、在批评的同时,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我国有句古语:“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美国人也认为,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4、所讲的道理要“合理”:老师与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孩子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也是办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老师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孩子大讲吃零食的坏处,如此,孩子是不会听从的。
5、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跟孩子说理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大人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老师所讲的道理,批评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6、批评要把握好时候,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发拗。因此,老师在跟孩子讲理时,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他情绪较好时,进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
批评就象武士手中的利剑,不到情非得已时,不要拔剑相向。一把好剑,只有在懂得它性情的人手中,才能发挥它极致的功力。
批评孩子的六个技巧
一、批评孩子要注意时间和场合批评孩子尽量不要在以下时间:清晨、吃饭时、睡觉前。
在清晨批评孩子,可能会破坏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吃饭时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食欲,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利;睡觉前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睡眠,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
批评孩子不应在下列场合:公共场所、当着孩子同学朋友的面、当着众多亲朋的面。
孩子的自尊心往往很强,在公开场合批评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可能会让孩子对父母心怀不满甚至心生怨恨,会影响父母同孩子之间的感情。
二、批评孩子之前要让自己冷静下来。
孩子犯了错,特别是犯了比较大的错或者屡错屡犯时,做家长的难免心烦意乱,情绪波动会比较大,很可能会在一时冲动之下对孩子说出不该说的话,或者做出不该做出的举动,这都可能会对自己和孩子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有人甚至因此而酿成千古大错。
因此,不管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在批评孩子之前,家长一定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只有冷静,才能对孩子所犯错误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才能帮助孩子找出犯错的原因和改正错误的方法。
三、批评孩子要给孩子申诉的机会。
导致孩子犯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孩子主观方面的失误,但也有可能是不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原因造成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有可能是有意为之,也有可能是无心所致;有可能是态度问题,也可能是能力不足等等。
所以,当孩子犯错后,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要给孩子一个申诉的机会,让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和盘托出,这样家长会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楚的认识,对孩子的批评会更有针对性,也让孩子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批评。
四、批评孩子之前可先进行自我批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所犯错误,父母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责任。
在批评孩子之前,如果父母能先来一番自我批评,如:这事也不全怪你,妈妈也有责任;只怪爸爸平时工作太忙,对你不够关心等等,会让家长和孩子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得很近,会让孩子更乐意接受父母的批评,还可以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自我批评的良好品质,一举多得,我们作父母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五、父母在批评孩子方面要形成“统一战线”
中国有句古话叫“严父慈母”,很多家庭至今还沿袭着这一传统,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因为如果这样,当孩子犯错后,他们所想的不是如何去认识和改正错误,而是积极去寻求一种庇护,寻求精神的“避难所”,他们甚至可能因此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六、我们的批评一定要针对具体的事情。
比如,孩子回家后又忘记洗手,我们应该告诉他,我们每个人回家后都要洗手,不洗手是不对的,而不要扩大到其它事情上。
而当孩子的错误举动涉及人际关系时,最理想的方式是用两个步骤去“完成”一次批评——先把自己对于孩子某个行为的感受直接告诉他,然后,平静地告诉孩子,你知道他是一个好孩子,只是这次做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