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责任感住进孩子的心里
发布时间:2020-12-07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幼师爱与责任的演讲稿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让责任感住进孩子的心里很多妈妈常常会发现孩子许多没有责任心的表现,并为之感到头疼。责任感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从小不在家里就培养好的话,那么以后到社会上,他同样是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其实只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许多地方都能炼就孩子的责任感。
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之前,父母要时刻做个有责任感的人。
孩子在生活的各种环境中对自己喜欢的人进行模仿,从而塑造自己的品质,因此,孩子的责任心主要还是要归属到父母身上,因为孩子最主要是接受父母的道德观念。所以,做父母的应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以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言出必践,对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认真负责。
其次是父母能够积极的发现,宽容的接纳,耐心的引导。
其实在幼儿时期,孩子就会表现出很多的主动性,如开始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手脏了自己去洗,自己去端水喝等,这些积极性需要父母积极的去发现,这是孩子尝试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开始,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表现,是对长大的一种责任感。
孩子是在学习中成长的,特别是对于学前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于大人所做的事非常好奇,总想自己去尝试下。可是当他们很积极的去做时,很有可能是做不好的,这时就需要父母的宽容的接纳了。孩子的好心经常会办“坏事”,但孩子就是在做一次次的“坏事”中锻炼成长起来的。父母的宽容和接纳,让孩子更加坚强的面对自己的“失败”,养成“我的事,我负责”的好习惯。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但更多的只是一种表面,这就需要父母耐心的引导。孩子自己穿鞋,可能往往会左鞋右穿;孩子自己去端水,可能会摔坏杯子;孩子自己叠被子,可能会不整齐,很多的事,孩子可能都做得不是很好,只要父母能耐心的引导他们,相信他们会做得更好,孩子的责任心也会因为在父母的信任中被唤醒。
责任心的培养不像教幼儿数数那样立竿见影,很多父母希望让幼儿在劳动中更快的形成责任心,比如:让幼儿学会倒垃圾、扫地、叠被子、洗手绢等,这些劳动虽然对于幼儿成长必不可少,但在培养责任心方面收效甚微。父母的这种作法只会让孩子觉得这是强加给自己的负担,不是自己的责任,对他们内心很难产生积极的影响。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如果父母对孩子放权,孩子就会对父母的信任表示感激,并全力以赴为自己的决定而努力,为父母的信任负责。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观念: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责任心
育儿观念: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责任心
责任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的有无和大小是一个人能否取得他人和社会承认的重要因素。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责任心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然而生活中大多数家长并非如此,总认为孩子还小,不用承担责任。即使孩子在家做些擦擦桌子、摆摆碗筷之类的家务事,或是给家长倒杯水、递个苹果的举手之劳,家长都认为是帮助大人做好事,从而加以大力赏识与表扬。我们成人是怎么了?孩子做点事情,都是帮助别人,作为家庭的一员,难道孩子自己就没半点责任?在幼儿园,教师虽然能指导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育孩子时,也往往告诉孩子:“回家时要爱劳动,要帮妈妈扫地、擦桌子……”,在对孩子开展爱心教育时,也时常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要帮他们拿拖鞋、倒杯水…”,不管是老师或家长,这种长期的“帮”意识导致孩子们责任意识严重流失,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是自己的事情也不懂得自己做,因为一贯都是家长做的,他们已习以为常了,这就好比“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更不用说富有爱心了。那么,孩子的责任心究竟该如何培养呢?
一、改变观念,从习以为常的“帮”意识中走出来,为孩子创设一个负起责任的环境
我们成人应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让孩子明白,作为家庭、幼儿园乃至社会的一员,作为一个小公民,有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小学会为自己、为他人负责,长大了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当然,这些不应是单纯的说教,而是一点一滴从小事做起。除了强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外,还要让孩子为家庭、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分配给2-3岁的孩子收拾玩具、帮助传递一些小物品;分配给4岁的孩子摆放碗筷、椅凳、帮大人拎包;分配给5岁的孩子自己取事物吃,做一些简单的卫生清理工作;分配给6-7岁的孩子存取衣物、接待小客人等,即做到分配给孩子的事务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并在这过程中,我们要作个有心人,注意自己的措辞,改变以往“你帮…”而变成“我们一起来…”、“你能不能……?”、“你……好吗?”等商量、征求的口吻,让孩子乐于接受;同时,要让孩子了解一下我们成人除了工作以外,回家还要做很多的家务,要帮孩子洗衣服做饭等等,让孩子明白,我们做的许多事都是因为他们还小不能做,而帮他们的。
二、教育孩子不推卸责任,让孩子对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
受年龄以及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孩子对许多事或出于好奇,或出于顽皮的天性,或出于对社会生活缺乏知识和经验,往往会因自己的不恰当行为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这完全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但是,过度的宽容对孩子有害无益,它只会让孩子淡漠自己的责任意识。比如,孩子摔倒了,哭个不停,成人就跺跺地板说:“都是这该死的地板,把我们宝宝摔疼了”;孩子在玩耍时不慎把头磕在墙上,大人往往先是给孩子揉揉头,然后用东西敲打墙壁,拿墙壁出气给孩子看,把孩子撞墙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墙壁,类似事情比比皆是。我们这样处理,对当时的孩子也许能起到一点安慰作用,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事情经历过几次之后,孩子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磕了、碰了,忘了什么东西,都是别人不好,我是没有责任的。孩子一旦有了这样的心理,慢慢地他就会成为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如此的想法、意识和习惯,难道不是我们成人无意中造就的吗?所以,当孩子因自己的行为造成过错时,我们正确的做法就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造成不良后果的原因,在此事件中孩子本身的过错和应承担的责任,以及以后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等,从而使过错行为成为强化孩子责任心的契机。前美国总统里根的父亲教育里根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里根12岁的时候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窗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那是在1920年,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他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说玻璃是你踢碎的,你就得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里根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待长大成为总统后,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这个故事难道不值得我们深长思之吗?
三、培养孩子的爱心
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人会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承担什么责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教孩子学会爱自己,进而去爱别人、爱社会。然而在我们的身边,会经常看到小孩子动不动就打人的一幕,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挨打了还笑嘻嘻的,说小孩嘛不懂事,何况也不疼!待大点儿了就不这样啦,就会懂得负责任、有爱心了!果真如此吗?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一所中学的校长,有一天到一个班级里,发现地板上都是纸屑,他就拿起扫帚扫起来。教室的另一端几个学生在聊天,其中一个男同学说:“来来来,校长,这儿还有呢!”我看后,心里就象倒翻了五味瓶,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吗?类似的事情很多。如果说孩子们长大了就有责任心了,就有爱心了,那么,也就不会有留学生不懂履行报效祖国的义务和责任而滞留海外,也就不会有为实验而伤害狗熊的大学生,也就不会有自己的事情不会做、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的现象发生,也就不会有为了一点小事而杀害亲生父母的事,也就不会有……凡此种种,岂不令人担忧?要知道,孩子最初所表现出来的责任心更多的是缘于爱心。
四、为孩子做表率
我们成人的社会行为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宋代思想家张载曾说:“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我们日常所表现出的责任感的强弱,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终身的。我们在抱怨孩子缺乏责任心时,应当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阻碍孩子责任的形成或削弱孩子的责任心。譬如,我们是否包办、代替做应该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务?是否娇惯与过度保护孩子,并轻易对孩子许诺?是否要孩子绝对服从自己或者放任孩子的不良行为?……
对任何人来说,能做好的事而不去做,那是缺乏责任感;同样,对尽自己的全力做不到的事而硬要去做,则是滥用责任感。我们成人要经常反思自己,要随时随地对自己言行负责。如果我们经常对人吹牛、夸海口,而不去履行自己的诺言,时间长了,孩子也会悄悄模仿,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对自己说的话不承担责任。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这有利于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和健康成长。
总之,孩子责任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我们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更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去深入研究孩子的心理特点,并适时调整教育方案。所以这些,都要求我们能够持之以恒,而我们本身的持之以恒则又给孩子起到了示范作用,促进孩子责任心的养成。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路,那么责任心就是一座连着多彩世界的桥梁。让我们牵着孩子的手,从一点一滴做起,扎扎实实为他们架设好那通往美好人生的桥梁!
如何培养有责任心的孩子
点点是一个非常聪明、性格开朗的孩子,喜欢跟小朋友玩,但他有一个小毛病就是“常有理”,总是找借口为自己辩护,把责任推到其他事物或者别人身上。这不,刚玩完玩具,妈妈让他收拾,他说:“一会儿我还玩呢。”过了一会儿,妈妈再让他收拾,他就说:“我累了,想休息休息。”可是如果小朋友来家里,他就责问人家为什么不收拾玩具,妈妈说:“你是小主人,你应该带头收拾呀!”他却说:“玩具是他玩的,应该他收,小朋友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点点仿佛什么事情、什么道理都明白,但是什么都不愿意自己做。对于这个聪明却不好说服教育的儿子,妈妈真是拿他没有办法。
像点点这样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却不自己做,做错了事情不承认,习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的现象,在其他孩子身上也普遍存在。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孩子没有建立一定的责任心。
有责任心的孩子让人省心、宽心、放心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
责任心不像知识、技能和能力那样明晰可见,但它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一个对自己有责任心的孩子,自觉水平高,让家长省心;一个对他人有责任心的孩子,亲善行为多,让家长宽心;一个对集体和社会有责任心的孩子,人小志气大,让家长放心。因此,有责任心的孩子表现出很多优点:自觉、自爱、自立、自强。可以说,责任心是一个走向成功和幸福人生的必备条件,而缺乏责任心的人与成功无缘分,与幸福擦肩而过。
孩子责任心的发展里程碑
孩子的责任心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出现的,它伴随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成熟。
3~4岁:属于被动责任水平,孩子能按照家长的指令完成一定的任务,显得很乖,是家长感觉比较顺手的一个阶段,但这时的孩子只是一味地顺从大人,并不理解责任的意义。
5~6岁:属于半被动半理解的责任水平,孩子开始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朋友要互相帮助”等责任和规则,但是常常说到做不到,他人提醒能做到,自己不会提醒自己做,这一阶段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关键年龄。
6~7岁:属于理解责任水平,孩子的认识水平更高了,不但知道对自己、对父母、对小朋友要负责,还初步知道对社会要负责,例如环保意识、公益意识和集体意识。但是孩子由认识层面向行为层面转化的自觉性还不高,需要家长继续培养。
育儿心得:培养孩子家庭责任感
育儿心得:培养孩子家庭责任感
我觉得对小孩的教育不能骂,要好好的跟她沟通,如果吃饭的时候把饭掉在地上了,要是骂她或打她,大人和小孩都会很生气,事情一团糟,孩子学会通过发脾气,打人解决问题。反之,要是安慰孩子:“孩子,没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你把地上的饭捡到垃圾桶里吗?”结果孩子得到的谅解,马上向大人道歉,并高兴的把地上的饭捡到垃圾桶里。孩子学会宽容。
还有孩子早上不起床,不能发火:“你怎么不起床?要迟到了!”手忙脚乱给小孩找衣服穿衣服。结果下次依旧。反之,你平静地说:“孩子,我就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床,就会迟到了,后来她都会很自觉的起床。
欣在家要是一直看电视,我也不会骂她,我只会跟她说,”电视不能看太久,看久了会对眼睛有损失的“,她就会跟我说:”妈妈我看一集就不看了,每天欣会很自觉的看完一集就把电视关了。“
我也会让欣在做些家务,让她叠叠衣服,而且也会叠的很整齐。我觉得大人做错事了,不能强词夺理或视而不见。结果孩子心里想:”凭啥你范错误就不承认呢?嗯,当大人好,有错也不挨批。“反之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孩子道歉,”结果孩子以后做错事了,主动道歉,觉得理所当然。
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当当,一切都是大人的意见,孩子遵守就行了,结果孩子成木偶,不用动脑筋,被动执行。胆子越来越小,越来越没自信,能力差,不会做家务。心离父母越来越远,自闭。反之,孩子的事情,自己做,还鼓励孩子做家务。家里有事和孩子商量解决,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认真听取。这样能培养孩子家庭责任感,知道心疼父母,喜欢和父母交流,性格开朗,有自信,遇事有自己的主见。
教育心得:要严格要求孩子的责任感
整理了教育心得:要严格要求孩子的责任感,希望对爸爸妈妈正确教育孩子,指引宝贝健康发展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防微杜渐,严格要求。俗话说,“爱之甚,则求之切“。严格要求来自于对孩子的深厚感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只有严格要求,才能使孩子言行有所遵循,前进有方向,进步有起点、有幅度。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教育。
首先,要求孩子一丝不苟地真正按道德认识去行动,每条要求要落到实处。说到就要做到,并对孩子的行为及时做出评价。
其次,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思想错误和行为缺点,做到既防微杜渐,又防患于未然。按照教育的观点,要求“教育无小事”。一个好的思想品德,总是由一件件小事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小事中有大道理,而坏思想,也常常通过日常小事表现出来,若未能及时发现,或充耳不闻,任其滋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不良的思想行为。“一蚁之穴,可决千里之堤,一指之疾,可伤数尺之躯。““只有防微杜渐”,善观“蚁穴“及时堵塞,勇察”指疾”及时治疗,才不致造成大祸。所以丈母一定要抓好‘第一次”:当孩子第一次做了好事时,要及时表扬鼓励,激发孩子内心的荣誉感;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时,要及时批评,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他分析犯错误的原因,使孩子内心产生一种自疚、自责的羞耻感和克服缺点的勇气。在平时,决不放过孩子身上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那怕是说了一句谎话,拿了同学的一个铅笔头,拣到一分钱……都要及时抓。当然,高明的父母更注意防患于未然,先入为主,不断提高孩子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浩瀚大海是千条江河汇集而成,万丈高楼是由一砖一瓦堆砌而成的“作为父母的贵任,就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处处用心,事事渗透,引导孩子不断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