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孩子喜欢弹琴
发布时间:2020-11-25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 幼儿园我喜欢教案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不喜欢弹琴,从家长认为,本来弹琴是一件即开发智力又很有趣的过程,可孩子却十分的不喜欢。学琴之初孩子还比较喜欢,可随着学习的深入兴趣就一点点减弱,很多学生就是由于极度的没兴趣而中断学琴的。目前孩子学琴的兴趣问题几乎困扰每一个学琴的家庭,绝大部分的家庭如果不是父母极力坚持,孩子早就中断学琴了。
谈到兴趣首先我们要明确兴趣的作用,兴趣是一种愿望,而实现愿望可以使人享受所带来的喜悦,而喜悦可以使人的注意力更集中。兴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有兴趣的做事情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方向。
相比之下人对于陌生的事物要比熟悉的事物有兴趣,人类天生就对陌生的事物有征服感,因为不熟悉而产生征服的欲望,所以有句话叫物以希为贵。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天天呼吸的空气,当空气质量没问题时,我们从来就没意识到空气的重要,当空气质量很差时,我们就会觉得清新的空气很珍贵。对于不熟悉的人,因为有一种想了解的兴趣而相处谨慎,而十分熟悉的人我们就会不以为然,比如夫妻。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很实际的问题,由于孩子天天弹琴,当对钢琴、弹法、家长辅导的方式等熟悉了之后,对弹琴的行为是不会有很大兴趣的,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有的孩子性格活跃,对陌生的事物有征服欲望,由于钢琴学习中可以不断的练习新的乐曲而产生兴趣,表面上这类孩子是挺喜欢弹琴的,实际上钢琴的技术训练是很细腻的,要完整演奏一首乐曲不仅需要弹下来,还需要各种各样的要求。而对于这类孩子,如果要求松懈,虽然容易有兴趣但没有技术能力,学到一定程度技术能力不够时就会停滞不前,学不下去。如果要求严格兴趣就淡漠。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对陌生的事物缺少征服感,就容易对任何事情都兴趣寡然,学琴过程中要求严不严格都容易没有兴趣。
我觉得孩子不喜欢弹琴是很正常的,在学琴过程中,每天至少45分钟的练琴对于任何人都是很难忍耐的,对于成人来讲,我们能够耐心做事的原因大多不是兴趣,而是责任和利益,我们可能把做事当作是一种过程,我们更多的时关注于结果,就像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有收入,我们可以用这些收入去享受生活,做自己有兴趣的事,而对于工作本身只是实现兴趣的手段。可对于孩子来说弹琴不仅不会给其带来很大的利益,天天的练琴是很难坚持的。我在教学过程中曾经要求家长每周拿出孩子练琴时间的十四分之一,也就是15-20分钟来练琴,虽然绝大部分家长都没有坚持过一个月,但家长心里是明白的,学琴真的很不容易。
所以我们所期待的以天然的兴趣来学琴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这也是许许多多孩子在学琴的过程中半途而废的主要原因。按我目前的教学经验和效果,孩子弹琴没兴趣没关系,我们是可以训练弹琴的兴趣的。而训练的办法就是对人的调整,在学琴的初期一切按能够产生兴趣的方式进行训练。我们知道兴趣的作用就是可以使人以很专著的状态做事,那么我们就训练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从而达到同有兴趣一样的效果,具体的办法详见钢琴教学篇。这仅仅是开始,学生一般需要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进行技术训练和稳定,使其达到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并且在训练基本结束之后,就可进行音乐表现的训练。当孩子能够以真实自然的情感表现音乐的时候,那种音乐给她带来的兴奋和刺激会使他为了再次寻求那种情绪而不断的努力,这种对结果追求的动力就是我们所寻求的兴趣。所以当某一学生在弹琴中找到音乐感时,我会告诉他:你已经入门了,你以后会学下去的。
注:真正的音乐不是演奏者故意的表现,也不是练习强弱就能实现的。音乐是一种语言,当你能够掌握这种语言并能够通过这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时,你才能感觉到什么是音乐。你问那些感受到音乐的孩子当时的感觉是什么,孩子大多会很兴奋得的告诉你:痛快、舒服、发泄。
这也许就是音乐真正神奇的地方。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家长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
“孩子不愿意上学怎么办?”“孩子不用功读书怎么办?”不少家长整天为这些问题而忧心忡忡。其实,孩子大多是愿意通过学习去了解新的东西的。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的确会变得讨厌念书、讨厌学习。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而由于家庭因素影响所致的却占了大多数。
当孩子讨厌上学念书时,家长应先检讨一下自身有无以下行为:
◎ 容易生气,动不动就打骂孩子;
◎ 从不称赞孩子;
◎ 总是要求孩子考试得第一名或100分;
◎ 不给孩子娱乐的时间,只要孩子一打开电视,他们便会问:“功课做好了没有?为什么看电视?”
◎ 给孩子许多补充练习。除了学校的作业外,孩子还要做爸爸妈妈布置的家庭作业。
除此以外,像父母不和、家庭生活不协调、双亲外出工作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使他无心念书。
(一)让孩子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家长必须了解,孩子心情愉快时会比较喜欢学习,学得更好更起劲,因此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时应注意:
1.不要操之过急家长应了解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孩子共同设计一个可行的学习目标,切忌因操之过急而给孩子造成压力。
2.要保持自己愉快的心情家长的心情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情绪,因此,在帮助孩子学习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这种情绪会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3.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家长如果发现孩子能力不及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否则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感。
(二)用游戏性的语言对孩子提出要求许多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时不注意方式,以为只要孩子明白大人的意思就行了。其实,家长对孩子用游戏性或音乐的语言说话是很有鼓励作用的。
有一次,我到一个朋友家做客,见他的孩子玩意正浓。这时,孩子的母亲用微笑的态度,在孩子旁边用儿歌的旋律唱出:“乖孩子,要学琴,叔叔婶婶再会吧!”然后轻轻拉了拉孩子的手。孩子果然愉快地放下手中的玩具,向客人打了招呼,跟着妈妈去房间了。这位母亲用游戏性语言成功地唤起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相反地,如果这位母亲用责骂的语气对孩子说:“学琴的时间到啦,赶快到房间去”,孩子就算是放下手中的玩具,跟妈妈去学琴,也一定学不好!
(三)给孩子恰当的关怀和鼓励家长应为孩子提供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环境,并适时地关爱、鼓励孩子,让孩子养成自动自觉的学习态度。
我有一个学生伟强。他家居住面积不大,爸爸就在他的床边放置了一张小桌子,在桌子的左上角安装了一盏灯。每天晚上,全家人吃过晚饭,就会各自干自己的事情:爸爸静静地坐在沙发上读报;妈妈轻轻地做家务;伟强也就会自动走到他自己的书桌前,坐在椅子上做功课。
适当的时机,爸爸妈妈会走到伟强面前,对他说:“我知道你一定会把功课做好的。你真乖,不用爸妈担心。”在父母默默的鼓励和支持下,伟强养成了自动学习的态度。
(四)帮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家长要指出孩子的优点,让他知道自己的潜能,对自己充满自信心。
我认识一位很成功的人士,他小时候因入学早,各方面表现都不如意,因此很自卑。有一次他和小朋友在家里玩拍皮球,比其他的小朋友拍得又多又好。他爸爸对他说:“孩子,你真行!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孩子。你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如果你晚入学一年就好了。不过,我们一起努力,解决问题,你会赶上别人的。”经过那一次,他对自己恢复了信心,知道自己有潜能,开始努力读书了,很快便成为佼佼者。
(五)用努力而不是用分数去评价孩子家长不应过分重视孩子的功课、成绩,而要看孩子的整体性表现而加以称赞。如果孩子尽了力,也得不到好成绩,家长应表示理解,不要让他有过分的压力 。
如何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
如何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
幼儿园是儿童的乐园,是现代人成长的必经之地,但是,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拘无束,自在惯了,突然被送到幼儿园接受管制,有些孩子都不适应,因而会哭闹,不想上幼儿园,那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呢?幼儿园的学生是小孩,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成人不同,不能强行他,只能引导他们,方法有四点。
一、带他玩幼儿园的游戏,他会玩了,他就乐意上幼儿园了;
二、带他交好朋友,邻居不是有小孩在幼儿园吗,常带他去玩,这样他在幼儿园就有了玩伴,在幼儿园中就有了乐趣;
三、培养他的学习兴趣,买一些幼儿教材,指导他读,他懂了,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四、多鼓励,他在幼儿园表现好的时候,获奖的时候,家长多表扬,让他感受到家长对他的期望方向。
另外,多听听孩子讲幼儿园的趣事,并表示很想听,很关注,让他感到上幼儿园是很光荣的事情。
如何做个孩子喜欢的好父亲
导读: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游戏伙伴,也是儿童积极情感的满足者。父爱有助于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父爱更易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月月爸:我们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总觉得孩子小时候更需要妈妈。
孙宁(早教专家):一位着名的人类学家曾经说过:“从生物角度讲,父亲是必不可少的,但从社会角度看,父亲却被描绘成养儿育女的局外人。”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游戏伙伴,也是儿童积极情感的满足者。父爱有助于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父爱更易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小溪爸:有的时候跟孩子玩把握不好度,玩一会儿小家伙就哭了,具体该怎么做?
孙宁:许多人认为,陪幼儿玩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幼儿们不谙世事,又好哄又不经唬,想怎么糊弄就怎么糊弄。其实不然,幼儿自有幼儿的性格特点,有其自身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反抗性。和孩子玩,除去好的游戏和方法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原则:
形成规律———这是摆脱孩子黏人的最好方式,只要你能及时兑现承诺,并逐步使你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默契,玩得既有章法又有规律,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不玩,时间久了,孩子也会相应的遵守你们之间的约定,不再老黏着你。
要有耐心———和孩子在一起玩的时间一长,爸爸难免产生一种逃避的想法。但是你应该明白,你敷衍了事的时候多了,幼儿也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他们会用一些小聪明使劲地黏着你,甚至不惜采用苦肉计迫你就范。
丰富知识———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幼儿不同,唯一的办法是做父亲的进行一次再学习,学习用幼儿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当你学会了用幼儿的眼光来看眼前的事物时,你就知道该如何和孩子玩得更好了。
树立形象———即使是和孩子玩,也要让孩子认识到父亲所具有的宽容、大度、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在幼儿面前树立一个高大的形象。简单地说,要让儿女们做到的,你首先必须做到,要让儿女们不做的,你就不能做,而且你要学会接受来自孩子的批评,并保证不再重犯。比如你说脏话了,不幸被孩子指出,你就得虚心接受孩子的批评。
橙子爸:遇到我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怎样跟孩子说?
孙老师:遇到爸爸也不会的问题,或者即使爸爸会也可以装作“不懂”,并和孩子一起去探究根源,去尝试,给孩子一个探索,克服困难的正面引导。这样爸爸再不是高大全的形象,而是一个遇事不退缩、充满好奇、喜欢研究的游戏伙伴。
家长如何教育喜欢“较真”的孩子
有些孩子的性格很喜欢“较真”,对待喜欢“较真”的孩子,家长千万不能跟着孩子一起“较真”。下面的幼儿园故事让家长学会如何教育喜欢“较真”的孩子。
明明是一家幼儿园的宝宝,已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虽然他只有4岁半。
一天,明明在他的课桌下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蓝色塑料物品,他很好奇也很喜欢,就一直拿在手里玩。这时,一个叫阿植的小朋友跑到明明面前,一边抢一边喊:“这是我的,这是我的。”明明坚决不松手,也不停地喊:“这是我捡到的,这是我捡到的。”阿植抢不过明明,就大哭起来。
老师先分别安慰了两个宝宝,然后问阿植:“你的这个瓶盖是哪里得来的?”阿植说:“这是我家里饮水机上的,爸爸给我的。”老师又问明明:“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明明说:“不知道,我是在课桌底下捡到的。”老师知道这确实是饮水桶上的瓶盖,阿植说的应该是真的,就对明明说:“这个瓶盖确实是阿植的,但是阿植没有保管好,弄丢了,被明明捡到了,那现在请明明把瓶盖还给阿植好不好?”明明坚决不同意,还反问老师:“你怎么知道这是阿植的东西,这是我捡到的。”老师想,如果强硬地解决这个问题,明明不会服气,还会伤害到孩子。就又转头对阿植说:“阿植,你可不可以把这个瓶盖先借给老师,老师照这个再找一个相同的瓶盖给明明,好不好?”阿植同意了。于是,老师领着明明来到幼儿园放饮水桶的地方,让明明自己看捡来的蓝色塑料是不是饮水桶的瓶盖,当明明眼见为实后,他才真心认可了老师的判断。老师帮明明找到了3个蓝色瓶盖,明明不仅主动把瓶盖还给了阿植,还又多给了一个。
孩子的认知是从真实的具体事物开始的,正常的孩子更愿意顺从真理,不会因为父母或者老师的权威而放弃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了解事物发生的真实过程是每一个做父母和老师的责任,也是孩子发展的必须、服从的开始。大人的话即使是正确的,也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健全的人格是不容强迫和践踏的。如果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的权威中长大,将来他也会形成强加别人意志的习惯,同时也容易屈从别人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