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困惑:幼小衔接班有必要上吗?

发布时间:2020-11-23

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方案。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困惑:幼小衔接班有必要上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困惑:幼小衔接班有必要上吗?对于幼小衔接班我一直是嗤之以鼻的,没想都在这个问题上我会和**爸产生分歧。

儿子的幼儿园是严格按照国家3-6岁幼儿大纲发展要求来做的,没有超前的学习,这点我很欣赏,让孩子能在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中轻松、快乐的成长。面临毕业,各种幼小衔接班的传单就在幼儿园门口到处发。光婆婆就拿回来两张,两个教学点都离我们家比较近,我婆婆也表达了:让孩子去幼小衔接收收心,免得上学不适应。老人的关爱我非常感激,现在几乎全员超前学习的现状下,确实很难淡定的。。但是这个班最后上不上,还是要大家一起商量。。。**爸一直对儿子说:找个时间,我们坐下来一起商量。儿子一听去上课,坚决反对。私下里,**爸的意见是:还是去上一个月的幼小衔接吧,不在于学知识,关键在于培养一下小学生的习惯。。根据以往的经验,我和**爸假期都很忙,各种加班,各种学生活动,实实在在的休息也没几天。。我原本制定好的暑假计划,孩子也很少能执行。。。关键是,孩子在家,如果大人不在家,老人太累了。。。我明白了孝顺的**爸的意思了。。。但是,我还是不想让他上这样一个班。

儿子目前的基础绝对是属于零基础。。汉字大概认识50多个,拼音一个不认识。数学10以内的加法可以,减法还很一般。。英语也没上过任何兴趣班。。写字很慢,歪歪扭扭。。。我是有打算在假期简单教教孩子拼音,因为据说小学的拼音在一个月内就全部教完,如果零基础会很吃累,现在学过拼音机会是学龄前儿童的标配了。。。汗呀。。。www.yjS21.Com

其实,对于小学我现在的焦虑也不像最初那样了,小学那点知识,只要我们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搞定绝对没问题。。在整体焦虑和浮躁中,如何找到自己和孩子的位置,需要我们思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有必要对新生儿进行教育吗?


有必要对新生儿进行教育吗?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的教育应在孩子出生后就开始,也许有人感到好笑和不可思议,认为是天方夜谭。因为人们把新生儿看成像所有刚出生的生物一样,只不过对光有反映,而对周围的环境没有感受力;他们只需要充足的乳汁、清洁的尿布和温暖的摇床。实际上,新生儿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感觉很灵敏,具有非凡的模仿和辨别力。对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喜欢有生命的东西。新生儿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器在结构上已与成人基本相同,视觉和听觉是婴儿与成人交流的最初渠道。新生儿出生1周,就能辨别出出生之日起给他喂奶的妈妈的声音,4周就具有对语言不同发音的辨别力。婴儿出生后的前4周是他们步入生命最有意义的时期。

婴儿的微笑和哭声,是一种本能的情绪活动。哭声是身体某种不适的反应,而微笑则是身体舒适的表现。父母若以脸、物忽隐忽现来刺激婴儿的视觉,或以说话声、铃声来刺激婴儿的听觉,可以诱发婴儿心理反应而微笑。这样既可使视觉和听觉得到锻炼,同时也对婴儿最初的智力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笑是婴儿与人交往的开端。父母也可从笑声中了解婴儿的心理世界,也可以从笑声中了解婴儿的智力发育水平。研究发现,爱笑的婴儿其智力发育水平比不爱笑的婴儿要略高一些。因为不爱笑的婴儿,往往心情压抑、感情忧郁、不愿意与人交往,势必影响婴儿获得信息,而不利于智力发育。因此父母千万不要忽视婴儿的微笑,要让婴儿经常拥有微笑,在欢声笑语中茁壮成长。

婴儿的教育还体现在对待孩子的哭声。婴儿不会讲话,不能告诉父母自己的感受:是不舒服、是不称心、还是……而只会用哭声来表达。家长应该对孩子的哭声有所辨别:有病哭,或无病哭,还是无故哭闹。有病哭闹应及时送医院治疗。无病哭闹是饿、渴、尿布湿了,或受冷、太热,或衣服穿得不舒服等,经护理或改变就会安静。若是无故哭闹,则不要立即去抱他哄他,否则一哭就抱,久而久之则养成了坏习惯,“哭”成了向大人“示威”的武器。而要根据婴儿的年龄大小特点,去接触他,逗乐他。这对婴儿的智力发育有利。

心理研究证明,孩子出生后的1~2年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最关键时期。新生儿的大脑已具备了接受外界良好刺激的条件。早期教育从新生儿开始,可使大脑获得足够的刺激,既使大脑在功能上和结构上更趋完善,又促使潜在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因此,孩子从出生到3岁这一阶段,可塑性最大,智力潜力也很大。在此阶段父母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从孩子的生活习惯着手,如饮食、睡眠、大小便及清洁卫生等方面,严格要求,合理教育,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以身作则的行为很重要,如夫妻关系、邻里关系、待人接物、礼貌语言等。虽然幼儿不懂事,但接受感观形象能力、模仿能力都很强,如你张嘴、伸舌,孩子也会学你的样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在小儿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影像,在今后的相应时候会自然流露或模仿出来。家长了解了新生儿的行为能力,有利于家长和新生儿的接触和交往,也有利于新生儿早期的智力开发。

幼小衔接,家长做什么?


幼小衔接,家长做什么?

专家给大家布置功课

本来以为幼儿园大班的伢儿升小学只是水到而渠成,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没想到这其中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在。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21日晚上听了一个很有特色的讲座:杭州学军小学原校长杨一青为省级机关武林门幼儿园大班学生的家长作的一个讲座;讲座题目是《幼小衔接和谐发展》。

看到讲座上那么多家长,一个个洗耳恭听,看来,孩子要读小学,父母比孩子还忙呢。这不,他们一个个笔记本上记得满满的,像个小学生,功课做得可真认真呀。

这里,我也把昨天听到的一些可供采用的举措跟大家分享分享,希望对更多大班孩子的家长有帮助。

让伢儿先到小学看看

家长首先要从整体上对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异同有个了解。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小学教育则是义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

既然是衔接,那大班伢儿入学前就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咯。这需要学生和家长双方面努力。

第一,让孩子喜欢上小学。家长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同时,要对孩子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让他们了解小学、亲近小学,可以提前到学校看看。

现在开始生活自理

第二,家长要督促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做起,好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用终生。

比如在生活起居上,孩子要学会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睡觉前要整理好自己的书包;饮食上要督促孩子不挑食、进餐不拖拉;卫生习惯上孩子要注意餐前便后洗手,上学时自带水杯;至于劳动习惯上,这很重要,因为勤劳和勤奋是紧密相连的。孩子要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还有一点家长容易忽略,那就是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现在的孩子营养摄食丰富,又整天看电视、玩电脑,不喜欢运动,因此更需要锻炼身体,才有进行文化学习的根本。

理书包写作业都要学

第三,家长要督促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其实跟生活习惯紧密相连:好的生活习惯能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反之亦然。

在课前准备方面,孩子要先整理好书包并进行必要的预习。在课堂上,要专心听老师讲话,也别忘了要专心听同学发言。课堂后,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及时完成。做作业时要认真看清题目、认真书写,并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问老师、问同学;错误的地方要及时更正。同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

父母别忘做表率

第四,家长要为孩子构建和谐的环境,做孩子的表率。这是一个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的工程。

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和谐,家庭成员之间更要和谐。家庭教育的环境要注重一点:言传和身教同样重要。家长不要说一套做一套,要记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

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不能忽视,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平稳过渡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正确看待幼小衔接


幼儿阶段与小学阶段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也可以称为衔接时期。这是幼儿从保育阶段真正走向社会的一个标志阶段。幼儿从一个时刻被关注的对象转变成一个学习主体。在这个时期,幼儿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小学生行为心理特征同时并存,互相交叉。幼儿阶段的特征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特征逐渐增强。比如,大班幼儿渐渐增加对规则游戏的兴趣,反映出他们规则意识的逐渐加强,但仍然热衷于游戏;小学一年级学生能够接受许多规则的约束,但仍保留对游戏的兴趣。

发展过渡期的特点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这时期,如果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新阶段的特点较易形成,否则,会过多保留幼儿期的特点。

1.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新作准备

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有些家长或幼儿园过多注重大班孩子的学习,忽视其身体健康,其后果是孩子入学初期即难以适应生活上的急剧变化和紧张的学习任务,以至接连生病。

2.心理适应能力的准备

实验的大量资料证明,无论是身体准备、学习适应准备和社会性适应准备,首要的是儿童本身的学习主动性。如果儿童缺乏主动的态度,就得不到比较好的发展。强制也可能一时奏效,但最终是不成功的。有些孩子在入学后遇到的难题,并不是学习上或智力上的问题,而是生活自理问题,比如,不会整理书包,上课时找不到所要的书或练习本,接连丢失学习用具等。另一些孩子则因人际关系问题而困惑,如有的孩子因为小学教师不像幼儿园教师那样和自己密切接触,就以为教师不喜欢自己,因此不愿学习该教师教授的课程;还有些孩子因不会处理同学间的关系而苦恼。由此说明,入学前的社会性适应准备是十分重要的。

3.逐步从兴趣教学向动机教学过渡

幼儿的活动往往从兴趣出发,没有趣的事情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果缺乏指导,幼儿的兴趣就仍然停留在被动地由外界事物的表面特点所左右,不会产生较强的、持久的主动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对幼儿兴趣的指导是必要的,这实际上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动机。从客观规律上看,幼儿园大班末期的幼儿已经有可能产生探索和思考的兴趣,如果教师因势利导,结合教学和日常生活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和自己寻找答案,可以培养幼儿旺盛的求知欲、上进心和学习兴趣。

4.阅读能力提前准备

前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关键,比如,文字是符号,相对于图画和实物来说是抽象的,而儿童入学后要去适应大量的文字和符号。又如在语言方面,幼儿园老师对孩子说话往往是非常形象的,常常是罗列和描述许多细节,但是到了小学,孩子要面对许多术语和比较概括的指令,由此可能产生不适应。

5.任务意识的准备

这在体操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幼儿园用比拟性的、描述性的指导语,小学从第一天开始就用口令,因此,在幼小衔接期,幼儿教师应该适当提高语言和教学内容的概括性,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和推理等能力,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6.规则意识的准备

而规则意识的缺失给一个人带来的负面效应,会影响他们在今后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影响他们人际交往状态,进而影响他们一生的幸福。例如,缺乏入学准备教育的孩子,到了一年级的课堂,仍然随意活动,难以自控。因此,学前阶段幼小衔接的任务,就是做好入学准备,为新阶段特点的产生和发展打下基础。

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和法律组成各种有序而稳固的系统,一个人要在这些系统中生存,必须认同并遵守相应的规则,才能与系统产生和谐统一,才能得到群体的承认和尊重,才能真正树立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自尊感,否则就容易受到系统的排斥而变得不快乐,感受不到自我在群体中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如一个从小不受约束的人,在群众中更容易受到挫折,他可能在幼儿园因抢玩具受到同伴攻击、在小学因上课讲话屡受批评、在工作中因无视制度得不到好的评价……而这些,往往不是因为不了解规则或故意违反规则,而是没有规则意识所造成的。所以他们明明是自己不遵守规则而造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却总是觉得世界对他不公平。

7.时间观念的准备

调查发现家庭对儿童的时间观念培养有很大的缺失。很少有家长对孩子的时间管理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家长发现孩子做事拖拉、磨蹭,只是感觉到习惯不好,没有想到时间管理能力的缺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面对小学严格的作息时间,很多一年级的孩子在起床、到校、上下课时间、作业时间等都出现了问题。

8.前书写能力的准备

幼儿园不要求幼儿写字,但通过游戏和绘画活动培养写字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或基本功。如坐姿和握笔姿势,空间、方位知觉能力,熟悉田字格和四线格,规范地画小圆形和横平竖直地画(写)直线的能力等。这是体现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的教学方法,既重视打基础和培养基本素质,又不超越年龄特点。小学生一般在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但不代表写字能力不重要,其实很多地方一二年级的学生作业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没有前书写的基本功,面对作业时,很多孩子会出现作业磨蹭的现象。

幼小衔接在国外


美国

美国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里,接纳4-6岁儿童,作为“小学阶梯”。对上小学一年级之前的5岁儿童限定进行为期一年的预备教育,教育内容强调符合时代的要求,进行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这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样就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英国

英国初等教育分为2-5岁儿童的保育学校、5-7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7-11岁儿童的初级学校。从幼儿学校的课程来看,内容、要求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仍然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逐步向小学过渡。在伦敦,较普遍的做法是将保育学校与幼儿学校合并在一起,避免了两类机构在环境与社会交往范围上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日本

日本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待幼小衔接,不再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因此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续的东西,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

幼小衔接培养孩子数学思维


再过一个暑假,幼升小的孩子就要升入一年级了,即将要面对小学的课程,有的孩子还没有准备好,那么,家长们在暑期就来帮助孩子进行幼小衔接的准备吧。先看看怎样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一、从孩子已有经验出发

一年级数学教材的主要知识点有:数一数、比一比、1~10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等。

教学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对孩子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孩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键是能力的衔接

刚入小学的学生,比较容易受外界影响,注意力易分散,而数学学科本身又不似其他学科生动好玩,所以,孩子对学习数学容易产生枯燥感,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习惯,为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做准备。

幼小衔接的关键不是知识的衔接,而是能力的衔接,因此,家长应从培养孩子的视觉专注能力、听觉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入手,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摄取上。

入学前的孩子只需认识1~10以内的数字,掌握简单的10以内的加减法即可,家长大可不必要求孩子反复练写数字,更不必让孩子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等复杂知识,这既容易伤害他们的手部肌肉,又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一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就能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如通过下棋、计时完成任务等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在家里给孩子布置一个学习角,培养孩子的自觉学习意识和自豪感;让孩子做家务、整理自己的物品,培养自理能力;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的交往能力。

三、创设学习数学的环境

幼小衔接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具体包括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假期中,家长可以尝试着做以下几点:

1.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一同阅读与数学有关的书籍,仔细倾听孩子对故事的描述,问一些和数学有关的问题。

2.与孩子一起创设学习数学的环境。如一起为玩具、家里的物品贴上数字标签,在孩子的房间中布置一些数学趣味题、趣味故事,使孩子随时随地感知数学的存在。

3.联系生活,引导孩子对数数、形状、数量关系等有初步的感知和认识,可以利用超市的排队长龙、屋顶的模样、餐前餐具摆放等生活现象来引导孩子学习,以此调动和保持孩子对数学世界的好奇及探究的冲动。

看美国小学怎样幼小衔接


现在肯定很多的家长都非常着急孩子的幼小衔接问题,都想着给孩子报名幼小衔接班。但是部分专家认为国内幼升小衔接做得并不正规,那么国外的幼小衔接都是如何做的呢?接下来爱贝小编就来带着各位来一起看看美国的幼小衔接都是如何做的。

哈佛大学家庭研究计划团队在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美国几所较完善的幼小衔接专业机构,都着重在邀请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所谓“幼小衔接期”,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活动,可视为是为帮助幼儿衔接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对幼儿来说,最难适应的是突然有许多新的规定和较少弹性的常规得遵守。

那么,美国的幼小衔接是怎么做的呢?

1.定期与幼儿和家长透过电话联系,或做面对面访谈,分享幼儿的学习状况,以及进而了解学校、教室环境。

2.在进入小学前和幼儿开始建立良好互信关系。

3.邀请幼儿在入学前参观校园环境。

4.为幼儿准备一些入学前可在家中练习的活动,例如提供幼儿暑期阅读书单或是相关的阅读书写游戏。

5.为家长以及幼儿举办亲子座谈会,以帮助他们了解学校老师会有的相关要求及期待。

6.与当地的家长会或是教师协会做好联系工作,让家长了解有哪些机构可以协助幼儿度过幼小衔接期,也能提供家长和其它面临同样情况的家庭之联谊机会。

7.提供家长相关信息,例如小学注册须知,户籍地各所小学介绍,是否有入学评量,幼儿的营养餐点注意事项等等。

8.在幼儿入学前后进行家庭访问。

9.当幼儿进入小学前后,为家长组织辅助团队。

10.帮助幼儿提早注册,以利新的老师以及学校多了解即将入学的幼儿。

由于现阶段我们还没有这样专业的幼小衔接服务机构,家长得多费点心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根据美国加州教育局的建议,家长可以从以下六方面为家中幼儿做好进小学的打算:

注意幼儿的身心健全:

拥有健康身心的幼儿对于小学规律性的生活绝对有较高的适应力。在幼儿入学前几个礼拜,可在家中先练习学校规律的作息时间,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生活常规。家长对于幼儿的疫苗接种、预防注射记录当保存完善,定期带幼儿做基本健康检查。

培养幼儿的社会性以及情绪的稳定性:

幼儿若是对自己有相当的自信心,才不会畏惧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家长可以设计一些亲子共乐的家庭活动,和幼儿分享今天发生最特别的事。鼓励幼儿尝试新事物,对于幼儿的特别表现要不吝给予赞美。教导幼儿如何适当表达心中情绪。

另外,提醒幼儿在学校若一直觉得恐惧害怕,要记得和老师说。在家里家长可适时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幼儿通常都喜欢当个开心的小帮手。在开学前后,邀请班上其它幼儿到家里玩,一方面帮助幼儿结识新朋友,二方面让幼儿在学校有共同话题。

观察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质:

家长可随时问问幼儿在学校看到什么?或做了什么?以促进幼儿好奇心的滋长。让幼儿了解有时候可以试着解答自己的问题。让幼儿练习遵守学校的生活常规,在家中可试着让幼儿练习“听令行事”。

注意幼儿的语言发展:

想让幼儿成功适应小学生活,没有比语言发展更重要的。而幼儿往往从日常生活经验中,自然的学习使用语言,家长要记得常常和幼儿多聊聊天,许多新的词汇就是这么自然学来的。鼓励幼儿分享一天当中发生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每天读书给幼儿听,让他了解阅读是件有趣又重要的事。

让幼儿多多了解他所处的世界:

鼓励幼儿培养兴趣,让幼儿多多参与各种举凡文化、艺术、历史、社会活动以刺激幼儿发展新的兴趣。当幼儿问为什么?家长要记得常反问“你觉得为什么?”这样的回答可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思想,也能让家长做出适当的回应。

多加了解学校的规范:

和班主任老师谈谈你的期望,对于各种科目的内容以及学习标准多加留意。帮助幼儿事先防范可能发生的问题,例如得自己单独上洗手间,上课期间不能任意走动等等。家长可善用玩偶,在家中借着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体验在学校可能面临的问题,例如,在学校遇见新认识的幼儿和老师会是怎样的情境。事先参观学校,常常提醒自己虽然幼儿读过幼儿园,有过团体生活,但小学对幼儿不论是智育、社会性各方面的要求都提升很多。

法国“幼小衔接”的有效措施


为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既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又体现出它们之间良好的过渡性,法国在教育有关条文中均提出加强幼小衔接。其具体措施如下:

1.幼儿园增加男性教师。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单一由女性担任,对幼儿园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利,因此应提倡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另外,由于法国小学男性教师所占的比例比母育学校(法国的幼教机构)高许多,所以应鼓励男性进入幼教机构担任教师。

2.科学划分母育学校和小学的学习阶段。

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把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2、3、4岁的儿童;第二阶段为“基础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5岁儿童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儿童;第三阶段为“巩固期”,包括小学最后三个年级的儿童。把儿童按年龄分为三个阶段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儿童重复学习。这样使学前阶段与小学老师每周要用一个小时来探讨每个阶段儿童应达到的实际水平,并确定每个学生达到该水平具备的条件。

3.合并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以利于进一步做好母育学校与小学的衔接。

1990年法国政府规定把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合并起来,因此,初等教育的视导员以及教育顾问都需要具有两个阶段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经验。

4.母育学校教师与初等教育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也是法国幼小衔接的一个有效措施。

有必要对孩子无心之语而特别横加指责吗


有必要对孩子无心之语而特别横加指责吗?xx和我一起乘公交车上下班,上班的地方离家不远,出门走大约十分钟路,坐一个公交车站就行了。只不过这一站还是比较远,中间要过一个桥。

xx是一个话比较多的小孩,每天送他上幼儿园的途中,他总是有很多问题,对于一路上遇到的各种牌子,各种类型的车子都已经很熟悉了。现在每天坐车上下班,同样是话很多的,比如看到公车上的电视在放动画片,就笑哈哈地说啥啥啥,有时过桥也会从座位上起来跟我讲“妈妈,下面是河,我们正在过桥”……对于孩子的这个话多,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制止,只不过时时刻刻要求他声音尽量小些,不要影响到其他人。但孩子就是这样,刚刚还小声跟你说话,但下一秒他又忘了。当然,很多人也都会理解这是孩子的特性,对于他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或一句接一句的话,很多人都抱以温和的态度,还有一些人说孩子真聪明。

不过昨天却遇到了一件让我很恼火的事儿。我们只有一个站,但刚好这两个站之间除了要过桥以外,还有一个大转弯,经常要等红灯很久。我们坐在妈婴专座这,xx也一直在指着外面一栋刚装修好的房子问这里是做什么的,然后说漂亮之类的话。因为这个红灯等了好长时间,公车移动得象蜗牛一般,前面有个可能是非洲来的黑人老外站起来站到了我们附近,xx的眼睛刚好从外面的建筑移到车内,一下子就看到了这个黑人,他脱口而出来了一句“妈妈,这个人好黑呀”当然声音也确实不小。

我一听这话就感觉坏了,觉得这个黑人兄弟会不好意思。我轻轻地敲了一下xx的头,然后对黑人兄弟笑了笑,我猜想他是懂中文的。因为我们附近就是很多老外聚集的地方,这里有很多鞋子和衣服的批发城,这些个老外的中文大多都很溜。黑人兄弟也笑了笑,那我就认为这事不算什么大事,正准备跟xx说下次不能这么说话。可我马上听到坐我后面一个妇女用本地话说“好没教养”。我转头一看,一个五十左右的妇女正板着一张脸坐着,看我看她,她也斜着眼睛看我。

我很想回她一句“你小时候怎么过来的?”说句不好听的,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即便是他说了“这个人长得好黑”,也不代表他歧视黑人,在他的眼里,他只不过说了一句实话而已。而他的妈妈,工作性质原本就是跟各种老外打交道,多黑多白的人都见过,从不认为人的肤色会有什么影响,所以自然不会让他对肤色有任何不好的想法。孩子原本就是天真的,不作假,也许他一路叽叽喳喳地没停是影响到了旁边的人,但又何偿不表示孩子的天性就是如此好玩好动?对什么都好奇呢?作为妈妈,我是有义务让孩子尽量小声说话(但我绝不会让孩子闭口不话),我也确实这样做了,但孩子毕竟还不是很大,立了规矩却不一定时时刻刻能守得住。为什么旁人不能往好的一面想,一路听着孩子天真无邪的语言,不是很有意思吗?

我只是冷眼看了后面这个人一阵子,便转过头来没有出声。因为我的余光看到了车上一些其他乘客的表情都在指责这个妇人,既然理解的人这么多,我何必为这种不懂生活不懂与人方便的人计较?她以为她多有教养,那随意指责一个孩子,这种教养能好到哪去?人人都用友好的态度对人,社会更和谐。

早期教育有必要吗?


曾经有一个妇女领着一个三岁的小孩去请教博物学家达尔文:“达尔文先生,我的小孩才三岁,我想对他进行早期教育,是否太早了呢?”达尔文遗憾地说:“最少迟了三年。”可见,早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始于零岁。

0—3岁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从孩子啼哭一声来到世间开始,就必须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地教育,开始往孩子的小脑袋输送不同成分的知识养料。因此提出了“早期教育的研究范围重新审视定位在0—3岁的婴幼儿阶段。”据调查显示:当前大部分婴幼儿散居在家中不能得到正确的教育,甚至出现有些家长盲目地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智力开发造成“揠苗助长”的现象。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随之而然的小小班便孕育而生。但是我们应该用理智的目光看待这一新生事物,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0—3岁婴幼儿的发展特点,权衡出一个适合小小班创建的先决条件:

一、引导家长走出幼教的误区

当今的家长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更胜一筹,早日成才这种望子成才的心态早已扎根在每一位家长的心中。尤其在人才辈出、科技知识时代,这种心态正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长,从而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家长们加快对婴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

与此同时也让家长们无形中跌入教育的误区:

①家庭成员中几代人在教育问题上的分歧。

婴幼儿的教养对象从父母本身转移到长辈,再从长辈转移到保姆。一连串的教养对象的变更必然产生不同的教育观念:年轻的父母对外界的新教育观念能及时洞察和吸收,从而对婴幼儿施展教育。但是由于工作的缘故又让她们在教育婴幼儿的同时缺乏持续性;作为婴幼儿的爷爷、奶奶那一代人来说,她们完全依照自己一代人的教育态度和观念去影响婴幼儿,容易产生溺爱孩子的心理;相比之下的保姆而言,由于其本身内在素质的欠缺,以及只管安全不顾孩子发展的前提下,容易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此可见,三种不同的教养对象所运用的教育手段同时用在一个婴幼儿身上,所产生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育儿观,又怎能谈得上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呢?

②家长对教育材料的盲目性。

早期智力开发成为家长们的重中之重,教育材料也就自然成为家长们关注的对象。由于家长们缺乏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认识,在选择婴幼儿的教育材料是否美观、安全的同时忽视了其是否适合该年龄阶段,引发“货不对板”的现象,在婴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并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③家长对婴幼儿自然成长认识的误区,对孩子的早期发展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态度让孩子“放任自流”。

无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在孩子成长中所担当任重道远的作用,这样也就无形中错过0——3岁孩子发展的黄金期,直接影响孩子内在潜能的早期开发。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二、关注0—3岁是儿童大脑发展的高峰期

研究发现,3岁前的儿童的脑的发展比成人活跃两倍。正如整合课程中加德纳在对多元智能阐述中所言:每个人与生俱来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八种以上潜能,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在其大脑飞速发展阶段给予有效地刺激,促进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可能的开发和发展,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打破传统,推动小小班的形成

纵观当前教育机构,尤其是0—6岁孩子的教育机构大体上以托儿所和幼儿园为主,彼此间各为一个群体机构。就因地制宜而言,本地区的托儿所机构大部分属于私人管理状态,师资队伍缺乏正确的管理观念和教育理念。因此也给婴幼儿的成长带来不必要的影响,那么如何让婴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下得到良好的教育呢?

家长们对此意见不一,有人认为托儿所至少能照顾好孩子,从而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如果不送到托儿所那么又该往哪儿呢?又有人认为如果有专门负责刚出生的婴幼儿教育的管理机构,从小有专人培养,“一对一”的教育观念带来的教育成果必然是可喜的。面对本地区教育周边环境而言,在幼儿园开设小小班无形中整合了家长们的意见,满足了家长们的请求,也为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奠定了基础。

相信婴幼儿在专门为其创设的教育环境中,在具备正确教育理念的教师的引导下一定能茁壮成长,呈现“百花齐鸣”的现象。小小班的创建也为幼儿园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幼儿园顺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四、创设适合小小班发展的良好环境

对于小小班的环境创设,有人是盲目的、直观的,并不是客观地从婴幼儿年龄特点去考虑,经常会出现“环境与人不相协调”的局面。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创建小小班的环境呢?

我个人认为小小班的环境创设用三个字来概括“小人国”。每一处环境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量身定做,在婴幼儿的眼中每一处都是卡通小天地,色彩斑斓。作为环境的创设者,我们千万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衡量、审视。就拿小小的水龙头来说吧,小小班的水龙头控制处设在靠近使用者处,而且是按钮式停止控制按钮,高度和长度与孩子所能触摸的位置恰好一致。对于小不点的她们使用起来是那么方便自由。从一个小小的水龙头到餐具、玩具的选择,再到每一个角落的环境创设。

作为构建者来说,要多蹲下来看一看、想一想是否合适。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吸引婴幼儿,减少婴幼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惟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早期教育。俗话说:“环境是人为的,但环境又时刻在影响着人。”

五、科学选择小小班教师

未育教师、“小妈妈”、“大妈妈”这三者作为小小班的候选人来说,我选择第二者作为更适合带小小班的教师。所谓“小妈妈”,就是指已有两岁孩子的教师。这一类教师无论在生活经验还是育儿经验都具有绝对优势,由于“小妈妈”教师自己的孩子和小小班的孩子相仿,她们对幼儿的行为非常了解,能够洞悉幼儿内部的心理需求和感受,她们对幼儿的爱如同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在这种爱的包容下,孩子的畏惧心理明显减弱,情绪也易于稳定。

在教育过程中,“小妈妈”更多的是言传身教,处处为幼儿着想。在教育幼儿的同时尝试让幼儿自己动手,从小事学起,循序渐进地引导婴幼儿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其次是“小妈妈”在与家长沟通方面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共同交流空间的互动,彼此进行经验共享。由此可见,“小妈妈”在小小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这一角色错位,也直接影响小小班的“质量问题”。假如我们选择前者:未育教师,由于她们缺乏育儿经验,面对婴幼儿的异常行为感到不知所措,一副茫然的样子。如果我们选择后者:“大妈妈“。由于她们的孩子已超越幼儿年龄范围,容易拿老一套的育儿观或者当前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手段去对待婴幼儿,可想是行不通的。三者相比之下,第二者明显优势于其它两者。

在幼儿园开设小小班,形成婴幼一体化地教育服务体系。它的形成顺应了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也为家长们的早期教育提供了牢固的平台。我相信,它的创建一定能为孩子的成长舞台写下光辉的一页,为我们的强大的祖国培养出更多的新起之秀!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困惑:幼小衔接班有必要上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大班上学期幼小衔接班级计划 【篇一】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向小学教育模式转变的过渡性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小衔接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让幼儿非常自然、顺利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二是通过学习,培养幼儿的自主...
    2020-12-09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有必要上亲子班吗? 早教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也有不少爸爸妈妈把孩子送去各种早教班,为了“赢在起跑线”。除了各种各样的早教班之外,近年来“亲子班”也是遍地开花。那么,亲子班到底是教什么的?值不值得让孩子去上?今天我们就来给...
    2020-06-13 阅读全文
  • 幼小衔接:我要上小学了 设计思路: 大班下学期,我们组织孩子们参观了附近的小学。在参观后的谈话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孩子感到不满,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将要上的那所学校;有部分孩子感到紧张,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将会被很多的作业“压倒...
    2021-05-08 阅读全文
  • 大班幼小衔接:小阿力上小学 大班幼小衔接:小阿力上小学 设计思路 六月,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面临着毕业进入小学,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面临这样的转变,自己的爸爸妈妈、老师,周围所有的人都在为孩子做着充分的准备,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不断“...
    2020-04-09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案——上小学了 设计思路: 大班下学期,我们组织孩子们参观了附近的小学。在参观后的谈话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孩子感到不满,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将要上的那所学校;有部分孩子感到紧张,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将会被很多的作业"压倒"...
    2019-12-12 阅读全文

【篇一】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向小学教育模式转变的过渡性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小衔接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让幼儿非常自然、顺利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二是通过学习,培养幼儿的自主...

2020-12-09 阅读全文

早教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也有不少爸爸妈妈把孩子送去各种早教班,为了“赢在起跑线”。除了各种各样的早教班之外,近年来“亲子班”也是遍地开花。那么,亲子班到底是教什么的?值不值得让孩子去上?今天我们就来给...

2020-06-13 阅读全文

设计思路: 大班下学期,我们组织孩子们参观了附近的小学。在参观后的谈话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孩子感到不满,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将要上的那所学校;有部分孩子感到紧张,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将会被很多的作业“压倒...

2021-05-08 阅读全文

大班幼小衔接:小阿力上小学 设计思路 六月,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面临着毕业进入小学,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面临这样的转变,自己的爸爸妈妈、老师,周围所有的人都在为孩子做着充分的准备,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不断“...

2020-04-09 阅读全文

设计思路: 大班下学期,我们组织孩子们参观了附近的小学。在参观后的谈话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孩子感到不满,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将要上的那所学校;有部分孩子感到紧张,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将会被很多的作业"压倒"...

2019-12-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