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记忆深刻的大班比赛活动
发布时间:2020-11-12 幼儿技能比赛活动方案 大班幼儿一日活动方案 幼儿活动比赛方案一天中午,我园王老师突然接到通知,下午赶到中心幼儿园,学习组织幼儿特色户外游戏活动,并妥善安排好本园幼儿的管理工作,我园有教师四名,其中一名教师正处于因病请假休息期间,剩下我们三名教师每人带一个班,每班有二十几名幼儿,我所担任的班级是大班共二十五名幼儿,被临时借调的王老师负责带中班,共有二十三名幼儿,小班的田老师自己带二十几个孩子已经够累了,很明显中班小朋友的看护工作便落在了我的肩上,大中两班共四十八名幼儿,这份担子还是很重的。
为了让孩子们安全愉快的度过一个下午,我便设计了一次比赛活动,比赛内容分为两项,一项为径走比赛,另一项为跑步比赛。
孩子们对游戏活动、户外活动本来就非常感兴趣,尤其这次是比赛,小朋友都想去争第一名,对老师的指挥非常配合,于是这次比赛就在激烈、兴奋、愉快的氛围下顺利的进行着,不知不觉的选出了每小组的径走、跑步的第一名。
正当我组织孩子们暂且休息一会儿,接着进行最后决赛的时候,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要上体育课,我们不得不给人家腾出场地终止了比赛。
我本来告诉孩子们明天再进行决赛,可看到孩子们失望的样子,使我改变了主意,还是速战速决回到我们幼儿园的院子把比赛进行玩吧。
于是孩子们在我的指挥下选出了径走比赛和跑步比赛的前三名小朋友,孩子们为她们欢呼、呐喊,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开心的笑脸,使我想到了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给孩子们提供的全园式比赛活动的机会还是太少了,尽管我们平时的游戏活动、户外活动也不少,但还是没有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活动需求。
难怪有关幼儿教育家说:“游戏是幼儿的正当权利,游戏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游戏室孩子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具有其它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教育价值。
”这次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是为满足孩子的各种活动需求努力奋斗吧。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晨间活动笔记:有趣的拔河比赛
早上来园后,孩子们一个接着一个来到了操场中,大家三三两两地在玩着自己喜欢的游戏,有的在转飞盘,有的在踩高跷,有的在走“独木桥”,有的在跳格子,还有的在跳绳,他们玩得开心极了,过了大概十分钟,刚刚在跳绳的子妍和俊熹突然停下来了,两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想可能是累了吧!“累了吗?累了可以坐在那边休息会儿”,我边说边指着靠在楼梯口边的小台阶上,“老师,他想玩拔河”,站在一边的子妍先发话了,“那你知道怎么玩拔河吗?”“玩拔河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还没等我说完,俊熹拉着绳子的一头示意让子妍也来试试看,两个小家伙这就开始了拔河游戏,没想到,他俩的这项新奇游戏引来了大家的关注,大家都露出了好奇的眼神,仿佛在说“我也想试试”,还有几个也赶忙找来了几根跳绳相互模仿起来,看到大家的兴趣这么高,我就在想“何不让他们来场拔河比赛呢?”想到就得做到,趁着孩子现在热情高涨的这股劲儿我准备开展一场拔河比赛。于是,我召集了所有的小朋友,给他们介绍起拔河比赛的玩法和规则,在介绍的时候,我看到孩子们听得都很认真,就连平时最调皮的栋栋和天天也睁大了眼睛看着我,看到他们这副认真的样子,我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在介绍过后,我把孩子们分成了四组,每组八人,四个四个开始比赛,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都特别带劲,一直到最后结束了,还有几个小朋友仍然意犹未尽地在那边吵着要玩。活动之后,我发现原先几个不太爱锻炼的孩子也逐渐能参与到晨间活动中来了,而且在玩分散活动的时候,他们对探索体育玩具的新玩法积极性也更高了。
这次的晨间活动给我的感触蛮深,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我们应该及时地发现他们要什么?喜欢什么?想做什么?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来及时地进行反馈,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玩的布棒—记一次晨间活动
晨间活动时,我让孩子们自由玩布棒,鼓励他们想出多种玩法,孩子有的直间就请我帮助把布尾巴塞进她的裤腰,与小伙伴玩起了揪尾巴的游戏;有的女孩则是把布尾巴当成了围巾,围在脖子里,打了个漂亮的蝴蝶结,向同伴炫耀着;有的则拿着布尾巴玩起了洗唰唰的游戏。那是女孩子们在玩的游戏,那男孩子呢?他们则把尾巴变成了方向盘,玩起了开汽车的游戏,还有的拿着尾巴甩来甩去,我提醒他们小心了,别甩到人身上或旁边的小树苗上。还的则把两根尾巴连在一起变成了长长的一节车厢,在请顾客上车。还有的则把自己的尾巴和同伴的尾巴粘在一起变得更长,小手领着尾巴飞速地跑着,后面同伴追着,我问:“是什么动物尾巴这么长?”他则笑着说:“是猴子”,顺便跑到树那边做出猴子要爬树的样子,惹得同伴哈哈大笑。别说孩子们的玩法可真多,小小布棒在他们手里玩法多多,创意无限,可不是吗?就在这时,我突然看到调皮的沈思凡突然跑到女孩子们面前把手里的尾巴横着拦住了女孩子们的去路,顿时我生气万分,正打算要过去。忽然看到女孩们非但没生气,还笑眯眯的稍作停留,我细细瞧了一会儿,发现女孩子们的队伍过了一会儿又往前开动了,原来思凡在和女孩子合作一起玩,他把手里的红布棒当成了红灯,让女孩们的小汽车遇红灯停一停,同时在举起红布棒时,他也会说“红灯亮”。真险,幸亏我没有鲁莽行事,不然孩子们的游戏可就被我这第三者给破坏了,因为我错误的认为这是思凡在捣蛋。也正应为我多停留一会儿,才让我发现了事情的真相。所以孩子们继续快乐地游戏着。有的孩子还把尾巴交给了我,让我也玩玩,于是我把布尾巴套在他腰间,两手拽住尾巴的两端,跟他玩起了“驾马车”游戏。
事后我想想有时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孩子们也在发展,教师要做好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不要轻易就去插手,干预。因为孩子们的世界本就是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不能以成人固有的思维去理解他们,而应正真走进他们的童心世界,感知他们的变化。调皮的孩子也有可爱的一面,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纯洁无暇的童心,只要教师给予理解、信任,正确的引导不是吗。
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活动
为了进一步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晨间体育活动的兴趣,锻炼幼儿体质,以更好的达到《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的目标要求,崮山中心幼儿园举行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活动。
比赛开始之前,由园领导讲述比赛规则。
一声哨响之后,第一个项目:大班组跳绳比赛就开始了。
每班有五个孩子进行比赛。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跳着,争取在规定的时间让自己跳的最多。
第二个项目:中班组拍球比赛。
要求每人5分钟在原地进行拍球,有专门的老师负责计数,谁拍的最多就为胜利者。
第三个项目:小班跳皮筋过障碍比赛。
要求班级幼儿全员参加。
根据小班幼儿的能力设置一定高度,让幼儿依次双脚跳过,分别记录每次所跳的高度及跳过的人数,最后结果按跳过的最高高度来决定胜负。
比赛结束后,园部评选出大班组4名优胜者、中班组4名和小班组6名优胜者,并评为“小小体育明星”的称号。
通过这次比赛,幼儿掌握了越过障碍的方法,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愿意跟大家分享成功后的喜悦,同时更好的锻炼了幼儿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大大提高了幼儿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对一次大班手工活动引导过程的评
案例背景:
在我们日常的活动中,孩子们有时候会随活动产生的兴致进行提问,他们的小嘴巴里会冒出很多充满童稚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时比较容易解决、有时很可爱、有时候会令人尴尬、无言以对。
作为和孩子们最亲近的老师,当我们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采取的方法是随便的应付了事,或疾言厉色地对待,显然这些都是不恰当的方法。
因为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提问是一种才智,对于不了解的事物,探索是一种明智之举。
本案例通过列举了一次大班手工课上所发生的事情,通过这个事例来阐明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提问时,如果我们加以会耐心的,细心的回答孩子的每一个好奇的问题,鼓励孩子的好奇心,把握每一次的教育契机,引导孩子去观察、发现、探索、从而点燃孩子心中不断求知的强烈求知欲,就能够让孩子感受更多成功的体验。
案例描述:
情景:这是一次大班的纸工课上,老师示范好纸折的蚂蚁,孩子们正在认真的观赏老师的杰作时,突然孩子们中间冒出这样一句话:“老师,这只蚂蚁怎么没有触须呀?”提出这个问题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的小淘气浩然。
浩然这一发现可把老师给愣住了,让老师有些措手不及。
孩子们没有在意老师脸上的表情,而是一阵窃窃私语的议论:“对呀,如果没有触须蚂蚁就没有办法说话了呀!”“就是哦,而且有两根触须,这只才是真正的蚂蚁。
。
。
。
。
。
!”孩子们抬起了小脑袋期盼老师把问题解决了。
老师停顿了一会儿,考虑着该如何接好孩子们抛过来了这个球,终于老师微笑的开口说话了:“孩子们,你们想到了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这样可真不错。
不过咱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想出好办法,把蚂蚁的触须做出来,你们自己来动动脑筋看,但是在这之前我们要先学会把蚂蚁折出来。
”
对老师行为的评价:
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老师首先反思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对蚂蚁制作的不够精心,在以后的活动上应该加以细心的准备。
然后当面对孩子所提出的疑问时老师的态度是很欣然的接受了,并且把孩子们所抛过来的难题,非常巧妙的又抛回给孩子们。
这一行为不仅能够体现出老师真实的做到了“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而且也积极的引导孩子进行探索和思考,想办法来解决问题。
对幼儿行为的评价: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浩然是一个具有明锐观察力和会真实表达自己看法的孩子,他对老师制作的作品能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直言不讳。
浩然的疑问,让孩子们所熟悉的蚂蚁形象再一次明朗。
正是这一问题让其他孩子也注意到了老师的作品,引发了孩子们的低声讨论,对老师的这只没有触须的蚂蚁纷纷表示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期待老师的解释。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老师的这一次意外的“不精心”经过老师的引导让孩子得到一次学习机会,
情景:这个时候,浩然对老师的解释好像不是很满意,嘴里嘀咕着:“没有触须蚂蚁就不能够讲话了,我要做一只有触须的蚂蚁。
”这个时候老师轻轻拍了一下浩然的小脑袋说:“好的呀,老师和你一起开动脑筋,来试试做只有触须的蚂蚁。
”
不一会的功夫,好多的孩子按照老师的范例折出了纸蚂蚁,大家都在兴高采烈的玩着自己的成功作品。
而浩然呢,跑到老师的前面问:“老师,你想到了没有呀?”老师又被弄愣了一下,原来浩然还想着蚂蚁的那两根触须呢!不过这个时候老师反问了一句:“还没有想到,你想出来了吗?”浩然说:“再给我一小会儿的时间,我会想出好办法的。
”
对老师行为的评价:
面对孩子的好胜心和自信,老师鼓励了孩子,对浩然的想法给于了及时的支持与动力。
当浩然再次跑向老师,询问老师有没有想到怎么做出触须时,此时的老师再次把问题交给孩子,同时也将探索的时间留给了浩然,引导浩然自己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浩然的回答也非常的自信,似乎在有力的预示着他一定会成功的做出触须。
对幼儿行为的评价:
在浩然的这句话中我们完全可以听的出来他有一颗好胜心,这使他肯定自己一定能够把有触须的蚂蚁做出来。
当许多的孩子完成了杰作,高兴的玩还来不及,仿佛已经把蚂蚁有触须的事情已经忘的一干二净,或许孩子们觉得用纸的材料来做触须比较的困难,所以有些放弃的想法。
而这个时候的浩然呢.却将了老师一军。
情景:浩然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继续研究手中的作品,表现出来的那副认真劲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这就是平常喜欢偷懒的浩然。
过了一会儿的功夫,浩然准备好了沾触角的胶水,但是由于触须非常非常的细,还没有完全干的时候触须就马上从蚂蚁的头上掉了下来,实验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浩然放弃了这个方法,又在一边思考了起来。
对幼儿行为的评价:
在浩然的心里有一股不肯服输的力量,虽然制作蚂蚁的触角充满了许多许多的困难,但是浩然没有气馁,也没有寻找同伴的帮助,只是非常认真的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着,思考着,试图寻找出制作蚂蚁触须的方法,这一些动作足以可以证明浩然这个孩子富有强韧的毅力。
情景:突然,浩然似乎找到了金钥匙一样跑到我前面说:“老师,能不能给我一根针和线?”老师满足了浩然的这一请求,并且注意着浩然如何的去使用这一辅助的工具,盼望着他的成功。
这个时候浩然轻轻的拿起了触须和纸蚂蚁,用针一点一点的缝了起来,缝到最后的时候还会把线头一点一点的卷起来,或许是平时没有接触这些工具,浩然弄的有些乱。
老师上前询问:“是想把线整理好打结吗?”浩然点点头,老师顺手接过来把挂着的两根线头牢牢的打上了结。
浩然拿着做好的蚂蚁,浩然兴奋不已,激动的叫起来:“大家快来看呀,蚂蚁的触须长出来了。
”手举着这只班中独一无二的蚂蚁,伴随着浩然的小手有力的挥动着,有了触须的小蚂蚁也变得栩栩如生了起来。
“浩然你做出了蚂蚁的触须哦,太好了”,老师在一边为浩然努力后的精美作品鼓起掌来,“浩然,你这只小蚂蚁真好看,能不能教教我们怎么做出触须呀?”在一边玩自己作品的孩子们逐渐靠拢过来,老师把这些孩子们集中了起来,请浩然来当小老师介绍自己是如何做出这对漂亮的触须的。
对老师行为的评价:
在中间的一个环节上,当浩然正在自己无法解决的苦难面前,老师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及时给于了浩然一定的帮助。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我们新《纲要》中的精神,老师活动中的正确地位也得以真正的体现出来。
看到浩然的成功,老师给于了大力的肯定和鼓励。
并且为孩子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请浩然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给大家,这一办法不仅提高了浩然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其他孩子们的好奇心,为幼儿提供了分享经验的机会。
对幼儿行为的评价:
经过了浩然的动脑筋之后,他想到了选择平时生活中的工具来辅助做触须,使做触须的难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一过程说明浩然是在投入了很多的努力后最终完成了这一作品------做成了一直真正的蚂蚁。
浩然充分的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评价反思:
在这个案例里面,我们看到当老师面对浩然的问题,没有用随意的态度来对待,对于孩子指出老师折的是一只没有触须的蚂蚁,老师虽当时有些尴尬,但是随后却能够在互相尊重的原则上,尊重孩子的这一观点,并且积极的鼓励孩子自己去想办法,找出成功的经验。
因为一个人自己探索出来的经验和从别人那里获取的成功经验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在这个案例里,老师所处的角色正如我们的《新纲要》里所指引的一样,是一个支持者、观察者、合作者,同时也是孩子们成功后的经验分享者和支持者。
案例中的这位男孩子浩然是一个具有明锐的观察力的孩子,正是这一观察力让浩然发现了老师的“成功之作”其实不高明------没有触须的蚂蚁。
而在后来的一系列的环节中也足以证明浩然具有一定的坚持性、创造性的幼儿。
他不满足于当前,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他始终注意于这一创造内容里,对这一内容屡屡的尝试,而且没有轻言的放弃,不断的探索,就是这样一股坚持的力量,让浩然成功了,终于给蚂蚁装上了美丽的触须。
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我们老师要学会引导孩子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且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和同伴进行讨论或在争论中独立的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这些过程中,幼儿有可能通过几次的尝试失败,改进方法,获得最后的成功;也有可能通过与同伴之间思维的碰撞,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但这些都是通过幼儿自身的努力和探索才能够获得的,而这些也远远比我们教师直接给予的经验更加深刻,也更加的有价值。
一次体育活动
某一次体育活动,许多幼儿都被一个走铁链桥的游戏吸引了,开始他们还能按照规则排队从桥的一头走到桥的另一头,随着动作的熟练,一遍一遍的练习,他们的胆量也越来越大了;同时问题也就慢慢地产生了;由于走在铁链桥上的人在踩下去时若有其他幼儿加入另外一边就会翘起来,,,导致了后面的幼儿又迫不及待地往前拥,往上爬。
我在旁边反复叮嘱:“往后站,不要乱爬,按秩序一个个排队走过去。
”但稍微不注意就又会有人挤队伍,使得走铁链桥存在着危险性。
一会儿桐桐走上了铁链桥,豆豆也紧跟着上去了,桐桐在铁链桥上蹦蹦跳跳,惹得孩子们都叫了起来,我连忙走过去,让孩子们停止了游戏。
这时孩子们开始议论:“都怪你,桐桐!你玩得不对,就别玩了!”我问道:“她哪里做得不对?”楠楠说:“不能在铁链桥上蹦蹦跳跳,会滑倒,很危险!”文文说:“别人还没走完,就不能急着走。
”“那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问道。
妮妮说:“让值日生去辛苦一下看队,谁没有按秩序玩,谁就不能玩!值日生看累了就派代表接替任务。
”孩子们一致同意。
经过实验,这个办法果然有效孩子们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有开始了游戏,在平时的生活中孩子们遇到困难了,大人或老师大多是孩子们困难的解决者,其实在一定情况下应该放手大胆地让孩子们去学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也让幼儿获取一定的成就感。
小班的穿鞋比赛
现在孩子少了,在家里几代人守着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孩子都不会主动的,独立的去穿衣服,穿鞋子,这与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幼儿时期的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家长们一味的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做事的权利,造成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逐步退化,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的路要自己走。所以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我们通过和家长交流,决定从最简单的穿鞋子开始,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学着自己做,为了检验这次活动的效果,小小班举行了一次穿鞋比赛。
经过家长与幼儿多日的练习。比赛在今天下午举行,孩子们坐在小床上,家长站在一边,随着老师的口令,孩子们迅速的脱下鞋子,解开鞋带,然后再慢慢往脚上穿鞋,家长们在一边鼓励着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最快穿完,孩子们有的动作熟练,有的拿着鞋子穿不进去,急得满头大汗,晓雪第一个穿好了,亦非也穿好了,接下来一个个小朋友都穿好了鞋子,最后只剩阳阳自己了,只见阳阳拿着鞋子,反过来正过去的,鞋带都不知道怎么解开,急得满头大汗,老师在一旁指挥着阳阳,总算是把鞋子穿脚上了。阳阳妈妈的脸红了,她告诉老师,原来他没配合老师活动,一直没舍得让阳阳自己穿鞋子,今天看了穿鞋比赛,看到别的小朋友都能动作麻利的自己穿好鞋子,也觉得自己错了。比赛结束了,看着孩子们自豪的表情,对家长们的启示很大,这次活动,最主要的是锻炼了孩子们自己动手的能力。让孩子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体验到了自己劳动的快乐!也让家长受到了教育,放手让孩子去做,别一切包办,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行!
小班开学一次谈话活动
开学了,见到了可爱的宝贝们都长高了!忍不住去抱抱、亲亲。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稚气的童音了。“老师好!老师好!”的问候是那样的发自内心,这样真挚透明的心,只能在孩子们这里感受到的。
新学期开始了,可是没有新教材。就来个自然的生成活动吧。不如顺着孩子们的意谈谈回家过年的感受。小班的宝宝语言发展能力不是太好,需要具体的语言引导。
“小朋友们过了年都长一岁了,长高了也变得更懂事了”这时候,孩子们坐得很精神,好象是证明自己真的是很懂事了。
“咱们过年时,都有哪些好玩的事儿、好吃的东西呀?”
“我在家里吃肉肉、菜菜和肝儿了”,李依蓓小朋友抢先回答。但她用的是家乡话,还说的是叠音词。
“我放鞭炮了,我爸爸给俺买的。点着了,彭!”戴锡坤边说边比划着放鞭炮。
鞭炮话题引起了孩子们的共同兴趣,一时间这个小朋友也说他放鞭炮,那个小朋友也站起来模仿着放鞭炮的动作。更有趣的是今天刚来的一位小朋友说:“我也放鞭炮了,把这儿、这儿都弄上窟窿了。”他说着指着自己的衣服的袖子上的两个地方,哦,原来,他是想告诉我们,他放鞭炮时不小心把衣服上烧上洞洞了。
这是一个可以延伸的新话题,我马上接过来,哦,你是放鞭炮时不小心把新衣服弄坏了,紧接着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成人春节时放鞭炮受了伤的案件,然后抛出话题:“我们在放鞭炮时要注意什么?哪些鞭炮我们能放,哪些不能放?”
话题一出,张嘉恒小朋友马上接过来:“放鞭炮时,得这样”(他开始动作“指导”,慢慢蹲下来,把手里的火源慢慢靠近假想的鞭炮,然后迅速跑开)他举高火源,提醒大家:“得把香(火源)举得高一点。”
张嘉恒示范得很不错,何不让小朋友们都来试一试?正好孩子们也都跃跃欲试,就此插入“放鞭炮”的小游戏,当“鞭炮”点燃孩子们自动发出“滋滋滋”的声响,然后有几个调皮鬼迫不急待地“嘭”地“爆炸”了,一时间“鞭炮”爆炸声此起彼伏。
谈话很成功,但是发现了几个问题:一是多数孩子经过一个假期的休息,不会说普通话了;二是语言发展连贯的孩子太少,只有五六个小朋友能够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猴玩纸棒活动一刻
在体育活动“猴玩纸棒”的过程中,幼儿自由探索两两合作纸棒搭成小河,进行跨跳练习的时候,我看见扬扬一边喊着“曹正”一边去拉他的袖子,他说:“曹正,我们一起来玩吧。”曹正一边说“好的”。一边拿过他的纸棒来到一处比较空的地方,摆成一条小河的样子,曹正说他先来跳,于是,他双脚并拢跳了过去。扬扬说“我也来”然后也跳了过去。
曹正说:“把小河变得大一点。”他过去把两根纸棍之间的距离拉开了一些,然后用力一跳,就跳过了纸棒。曹正说:“这个太简单了。”然后又过去,把纸棍之间的距离拉远很多,他来到一边,目测了一下,好像感觉有点远,然后他往后退了几步,再往前冲过去跨过了小河。扬扬说:“我也能过去,看我的。”然后他跑起来,右脚惯性的一登地,跳过了小河,双脚同时落地。
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幼儿之间已经学会了合作游戏,有的孩子合作的能力还比较的强,像扬扬和曹正合作过小河,整个活动的过程还有难度上的递进,可以看出幼儿对于游戏的方式累积了一定的经验,扬扬在最后一次的过小河的探索过程中,跨跳的动作基本上比较正确。说明平时我们晨段等活动中不知不觉的锻炼了幼儿动作技能,也提高了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