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中班我的幼儿园的教案。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无可替代的父爱”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无可替代的父爱曾经,无数次的大手牵小手。

曾经,无数次的抱在怀里。

曾经,无数次的扛在肩头。

这样坚实的背影,就是父爱!

我一直以为身边有我的陪伴,丫头心里的爱就没有缺憾。

事实上,我给孩子再多的爱也弥补不了爸爸不在身边的缺憾,孩子时常的念叨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啊?

看着孩子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我想给孩子心中留下一个美好的期待,不想破坏孩子心中那份真诚的父女之情。

无数次的抱着丫头说:“快了,等到冬天下雪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了!快过年放鞭炮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了!”

听了我的回答,丫头总是很兴奋的大喊:“下雪的时候我爸爸就回来了,过年的时候我爸爸就回来了!”

对于孩子这样的念叨,真的已经成为耳边的习惯。

孩子对父爱母爱的渴望,让我心里更加的明确,一个完整的家才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爱。

农历的十月初二是老公的生日,头天晚上,躺在被窝里和丫头聊着天。

我:宝贝,明天是爸爸的生日!

丫头兴奋的大喊:啊?爸爸的生日,爸爸要吃蛋糕了!

我:是啊,过生日要吃蛋糕,一会你给爸爸打个电话,祝爸爸生日快乐吧!

丫头:妈妈,是不是要给爸爸唱生日快乐啊?

我:可以啊!爸爸肯定高兴,那一会妈妈拨通电话,你给爸爸唱好不好?

丫头蠢蠢欲动的说:好!

拨通男人的电话,这边丫头已经兴奋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

对着电话说:爸爸,明天是你的生日!熙熙要吃蛋糕!

男人:爸爸都忘了,明天是爸爸生日啊!行,明天让妈妈给你买个大蛋糕,你替爸爸吃了吧!

我示意丫头给男人唱歌,丫头明白了我的意思。

丫头对着电话唱到: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

这首生日快乐歌是丫头在幼儿园里学会的,男人这是第一次听丫头唱生日快乐歌,而且是唱给自己听。

我能感受到男人在电话那头的伤感与感动。

听着自己的小情人唱着生日快乐歌,亲口对自己说生日快乐,我能感受到男人是幸福的。

喜欢每天睡觉前和丫头聊天,那天正聊着,丫头忽然说:“妈妈,熙熙这个眼里有泪,这个眼里也有泪!”

好好的怎么会有泪的,我不明白的问:“眼睛里怎么有泪呢?”

丫头揉搓着双眼说:“我想爸爸了!”

把丫头搂在怀里,可怜的孩子,又想爸爸了。

给男人拨通了电话,丫头听到爸爸的声音,眼泪禁不住的夺眶而出。

男人在那边安慰着伤心的丫头,估计男人心里也不好受。

这个周末因为要回原单位办理失业保险,必须本人去,所以男人不得不回来一趟,但是办完事还必须回去。

给丫头说了爸爸快要回来了,丫头异常的兴奋。

这个时候我不敢给丫头说爸爸回来只是短暂的,我想让丫头有个美好的盼望,而不想丫头提前失望。

自从给丫头说了爸爸要坐飞机回来后,有时候天上飞过飞机的时候,丫头总会问:爸爸在上面吗?

男人来回一共十一天的时间,出去路上,在家也就是一星期的时间。

短短的几天过后,等男人再走了之后,我不知道丫头会有怎么样的情绪。

会有不安和失落吗?

我希望这短时间的见面不会伤到孩子,重逢之后的分离比没有重逢更加的让人难以接受。

希望男人短暂的回来能减轻一些丫头对爸爸的思念吧!

再次的离别不会给丫头带来新的伤痛!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怎样父爱,父爱三个要素


我认为应抓住三个要素,即观念、方法和实践。

育儿观念在育儿要素中居首要位置。这是因为观念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是规律。同理,我们有什么样的育儿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育儿思想、行动,最终决定或者至少影响宝宝的性格和命运!我体会,要想使宝宝健康、自信、聪明、快乐地成长,至少要树立“五种观念”:育儿先育己的观念、夫妻步调一致的观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观念、言教与身教并重的观念、用宝宝的眼光看世界的观念

方法决定成败。就像一个人涉水过河的过程,首先,必须明确是否要到河对岸去,过去的目的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要踏踏实实地解决好船和桥的问题,也就是搭桥而过还是乘舟前行。这里的船和桥就是过河的方法。我比较欣赏的育儿方法有七种:随机教育法、赏识教育法、规则教育法、挫折教育法、快乐教育法、暗示教育法、灵性教育法。

实践出真知,实践见成效。在育儿过程中,父母应做一个主动的教育实践者,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动态,而且应该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地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育儿实践。做一个主动的实践者,关键要把握好“四个问题”:一要编织一个家庭、幼儿园(学校)和社会紧密相连的育儿网络。二是要根据宝宝的年龄段提前学习掌握相应的宝宝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正确的育儿理念和方法。三是要尽可能多的抽出时间与宝宝同娱乐、同学习。四是要不断总结育儿教训和经验,提高育儿能力。

无可奈何的"三年级效应"


最近,“小学三年级效应”日益Q受到家长、老师和专家的关注。所谓“小学三年级效应”,就是原本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小学三年级却突然成绩下滑。究其原因,有说法是“超前教育”的恶果,一部分孩子因为学前接受超前教育,导致一二年级时厌学,结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学习方法,到了三年级终于暴露出基础差的问题。——摘自《广州日报》“三年级效应”这个概念提出来之后,又引起了不少教育者的关注,当记者走进幼儿园和小学之后发现,在一个教育现象的背后总有很复杂的原因。在幼儿园阶段,教育者们一直把给孩子一个游戏的童年作为教学目标,注重在游戏中让孩子获得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坚决反对给孩子过多的负担,不会对识字量和做数学题作要求。但是走进小学之后,记者发现,老师们觉得孩子应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生活常识,因为小学教材难度的加大,他们不得不思考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如何在不增加孩子压力的情况下增加识字量、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广州某重点小学的老师说,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能作为我们评判“是否超前教育”的标准,不能说认字多就是错,因为小学教材是需要识字量和一定知识储备的,还需要孩子一直保持着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早期教育”是有必要的。某实验小学科研室主任夏英老师说,这种现象并不带普遍性,如果孩子在学前能够掌握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不是一件坏事情。问题的关键是家长如何去教孩子,他们的知识都是准确的吗?采取的方法都是孩子乐于接受的吗?

夏老师说:“孩子学习成绩下滑还有一种原因,那就是有的孩子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上学的时候忘了带笔、本子什么的,每次都是家长大汗淋漓地送到学校来;回到家之后,记不清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的孩子学习一定不会太好,反而是学习好的同学一定能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都很强。”

另一所小学的陈琦老师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很多人对这个“三年级效应”的认识很片面。现在大部分小学用的这套北师大的教材,比较注重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所以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早期阅读和早期识字,让孩子有一些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没有这些积累,有的孩子就可能跟不上节奏。当然,我认为,这些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前提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保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经验之谈

我女儿1岁多的时候可以认识50多个字,我们经常玩的一个游戏就是“找卡片”,给她一堆卡片,上面写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电视、窗户等等,她会把写着“妈妈”的卡片贴在我身上,写着“爷爷”的卡片贴在爷爷身上。后来我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来陪她玩这样的游戏了,女儿很快就忘了。后来,我觉得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培养她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有次,幼儿园里组织亲子游的活动,碰巧那天我们学校有一个教研会必须参加,我心中已经有答案了,但是我觉得应该问问女儿:“妈妈好想陪你去,但是妈妈必须去工作,怎么办呢?”女儿想了一会儿,回答说:“妈妈,你去忙吧,让爷爷奶奶陪我去,你下次再带我。”通过这些细节,我希望女儿懂得去衡量,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事情是我们首先要做的。我想,这些思维方式对她一生的发展都有用处,是家长最不能忽视的。

当然,对于知识的学习,我延伸到了女儿的生活中,我会让她认路牌,会告诉她树叶为什么会变黄,小学老师会称瓶子最上面的部分为“瓶口”,这些知识与她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小学的学习相关。——家长刘谨

我认为,关于早期教育,应该是因人而异的。也有比较成功的例子,我们学校就有一个学生五年级时直接上初二了,但这种例子很少见。我班上有一个学生,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工程师,在早教上下了很多功夫。孩子刚来时,一二年级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别人不会的他都知道,成绩很好。到了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成绩一落千丈。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个孩子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自制力也不强,非常爱玩,不喜欢上课,不做作业,最后发展到厌学的地步。我们跟其父母沟通时,他们根本就不认为这是个问题,还希望孩子能去考重点初中,给孩子施加了很多压力。我觉得早期教育必须要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做支撑,家长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小学数学老师廖敏

如何进行早期教育是关键?

有学生家长告诉记者:“我觉得主要还是教材编排的问题。上小学一年级时,都是些极其简单的20以内的加减法,到了三年级,突然难度变大了,对孩子的要求也多起来。有时候孩子拿着个问题问我,我竟然也回答不上来。教材几经更改,变得越来越难了,跟我们那时候上的课程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们的孩子压力太大了!”

从家长的焦虑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教育超前”的部分原因。但是在采访过程中,老师们没有回答“有没有必要进行早期教育”这个问题,他们好像对此失去了兴趣,因为教材改革已经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empirenews.page--]

当然,压力的部分原因也来自于很多家长对现行小学教材的误读。比如,虽然在教材中出现了很多生字词,但并不是每一个字都要求学生能写出来,只是需要孩子明白那是什么意思。某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新教材的理念很好,只是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现实的问题。家长以及部分教育者完全照搬教材,要求孩子学这学那,但没有体会教材背后的东西,比如它对孩子学习能力的要求,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丰富生活经验的要求。此外,考试制度如果没有跟上教材改革节拍,也让很多人感觉无所适从。”

老师和家长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教材,可以这么说,进行“早期教育”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教材——孩子们必须面对和适应的。那么,“教育要站在孩子一生的角度”就变得有点无力了。

所以,教育者,无论是小学老师还是幼儿园老师,都把目光集中到了“如何进行早期教育上”。某学校语文老师刘雪莲说:“从二年级要求的写一段话到三年级要求写作文,孩子会经历一些落差。所以,我认为早期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只是家长要掌握一个度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不能照搬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让孩子去学一些优美的儿歌或唐诗,可以跟孩子共同读一个故事,边读边讨论,在无形中提高孩子的感悟认知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在幼小衔接之时,可以买一些拼音读物来学习,为上小学做准备。”某实验小学科研室主任夏英老师说:“其实,那些知识丰富的孩子对于老师来讲,是一个很好的课堂资源,他们思维活跃,会给其他孩子一些暗示,他们会活跃学习气氛。我们老师和家长要做的是,如何激励他们,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能够持续下去,而不是在三年级就夭折了。”(稿源:《现代育儿周刊》)

警惕替代成长 父母亲需让步


告别“替代成长”:母亲退一步孩子进一步

赵玮一直生活在母亲营造的“真空环境”中。生活上不用自己操心,母亲一手包办;学业上不敢自己做决定,母亲就是标准答案。考上外地的研究生后,她突然觉得很崩溃:不知道如何与宿舍的同学相处,如何与导师沟通学业任务,如何谈恋爱,也不知道自己未来如何生活……

母亲的“替代成长”使她无法真实地接触外面的世界,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

备考三年是因为“舍不得”考上

王爱红是个麻利人,一个“快”字可以概括她给我的第一印象——说话快,走路快,眼珠转动快,脸上的表情变化快……她快人快语地向我介绍了女儿赵玮的情况。

赵玮从小就特别懂事,听妈妈的话,学习也很认真,顺利考入重点大学。妈妈认为赵玮生活能力差,没有心计,本科毕业就工作肯定不适应,要求她继续考研究生。赵玮连考三年,终于考上了外地一所名校的研究生。

“她成了我们两个家族弟弟妹妹学习的榜样。谁想到,寒假开学后不久,她就告诉我要退学。这次她非常固执,我软硬兼施,她就是不去学校……”

赵玮木讷地坐在母亲身边,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我了解基本情况后建议母亲到大厅等候,我和赵玮单独交流。

赵玮惊恐地抓住母亲的手,恳求我,“妈妈最了解情况,能让她说吗?她向我保证过由她跟您说,我在一边听就可以了。”

我告诉赵玮,每个人是自己人生最好的专家。“我们试着聊聊,如果咱们交流不顺畅,再请妈妈进来帮忙,好吗?”赵玮勉强地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目送妈妈走出房间。

“为什么要退学?”我关切地问赵玮。

“毕业以后也无法适应社会,何必浪费时间呢?”赵玮低着头说。我注意到赵玮的衣服皱皱巴巴,头发因为长时间没洗而贴在头皮上。通过观察来访者的外在形象和行为,可以解读他们的内心状态。一位27岁的女研究生如此不在意自己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她陷入纠结的程度。

“如果不上学,你有什么不浪费时间的计划吗?”

赵玮沉默了,不知所措地坐着。为了消除她的局促,我寻找她熟悉的话题。“你妈妈说你考研究生用了三年时间,是一个人在家复习还是上辅导班?”

赵玮告诉我,她始终是一个人在家复习,她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其实我本来不需要用这么多年复习,但我舍不得考上……”

赵玮用了“舍不得”三个字,我隐约觉得这是一个突破口。“什么叫舍不得考上?你享受备考的感觉?”

“备考很难受,天天惴惴不安,但考上就离毕业近了,那种感觉肯定比备考更难受。”

“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避免进入社会,你不惜用这样自虐的方式?”

赵玮抬头注视着我,坚定地点点头。

赵玮的表现具有明显的退行倾向。退行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它是指一个人在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透过赵玮母女的交流模式,我感受到女儿缺乏主见,完全处于母亲的掌控之中,赵玮的改善需要很多能力的积累。

妈妈的话就是标准答案

在赵玮的眼中,妈妈王爱红是个超人,无论工作还是持家都是一把好手。工作上她年年被评为模范,对老公的事业也颇有帮助;家务上独当一面,从来不需要别人插手……她是家里的绝对权威,老公和女儿都对她言听计从。赵玮从小将妈妈的话当做标准答案。

赵玮的高考分数很高,完全可以报考外省的一流大学,但她不能离开妈妈,于是选了当地最好的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赵玮根本不喜欢这个专业,但妈妈告诉她,计算机专业的录取分数高,人家一听就知道是好学生,未来就业时也属于高收入人群。

因为不喜欢,赵玮学得很吃力,从来就没有真学明白过。她一直走读,没有住过一天宿舍,为的就是回家能够熬夜学习。

考研究生时赵玮本想换个专业,但她也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如果选错了,只能哑巴吃黄连,不能跟妈妈说。为了省事,还是听妈妈的,继续学计算机。

“为什么如果选错了,只能哑巴吃黄连,不能跟妈妈说?”我追问。

“妈妈比我有经验,从小到大我一切都听她的,这样对错就跟我没关系了,如果不听她的,万一选错就惨了……”

赵玮告诉我,妈妈通常用三种方式惩罚她,“一是装做被我气病,让我良心不安,我高二时特别压抑,不想上学了,她就说自己已经检查出绝症,让我以后好自为之;二是不理我,在精神上折磨我,无论我和她说什么,她都面无表情;三是不停地说教,逼我就范。”

“这么说,你听妈妈的话并不那么心甘情愿?”我问。

“放弃选择的权利只是为了心静。”赵玮无奈地说。

“这次退学完全改变了你和妈妈以往的相处模式,你考虑过后果吗?”

赵玮艰难地摇摇头,我知道自己说中了她内心的忐忑。

结束第一次咨询之前,我给赵玮留了作业,让她将目前所面临的压力逐一列出来。

母亲对赵玮过度掌控,过度亲密。这样的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情感上还是物质上都全情投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胶着状态。孩子小的时候往往高度依赖父母,属于很乖的孩子。一旦他们自我意识觉醒,就会对父母之前所做的一切持批判态度。乖孩子往往会“青春期滞后”,他们甚至会在就业或择偶中不加选择、习惯性地挑战权威,以此彰显自我价值。

面对这样的咨询,我一般从最基本的自我意识和生活技能入手,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建立自信。

告别“替代成长”:母亲退一步孩子进一步

压力像一个大罩子

第二天,赵玮如约来见我,刚一落座就开始抠自己的衣服。

过了一会儿,赵玮问我,“心理咨询有用吗?我回去想了想,无论您说什么,还不是需要我自己去做?就像我妈妈也可以说一套一套的,但现在我按照她的意思去办,根本就不灵了……我没有完成您留的作业。”

“我理解你的感受。如果你想不被别人控制,前提条件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中积累经验,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并付诸行动。来,咱俩一起完成这个作业……”我和赵玮逐一将目前她所面临的压力列出来。

1.不喜欢这个城市,大得让人崩溃;

2.注意力无法集中;

3.不知道如何与宿舍同学交往;

4.导师总是将许多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交给我;

5.专业课程根本听不懂,作业不知道如何入手;

6.每天心里空落落的,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7.开学要交开题报告,不知道如何开题;

8.生活能力差,什么都不会做,让同学笑话;

9.不知道以后做什么工作;

10.不知道如何与男生交往;

……

我们将这些压力进行梳理,然后根据改善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看起来列了很多,其实概括起来,就是五个方面:一是生活能力,二是人际交往能力,三是专业能力,四是职业生涯规划,五是恋爱婚姻。

“原来我觉得压力像个大罩子,从四面八方压来,我根本无力挣脱。现在变成几个能够数出来的问题,感觉轻松些了。”赵玮紧锁着的眉头有了些松动。

从生活上的无微不至,到本科、研究生专业选择上的越俎代庖;从人为地为赵玮营造“真空环境”,到将女儿的人生简化为学习机器……母亲的“替代成长”使赵玮无法真实地接触外面的世界,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

学生时代是一个人形成独立意识的关键期,在社会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办事能力,积累经验并建立自信。赵玮对母亲的过度依赖使她生活得很被动,一旦需要独立时,才发现自己根本无力面对生活。

原来这些都是我的机会

为了帮助赵玮减压,我调整了作业的内容和方式,不给她思虑的机会,让她增加行动,在行动中宣泄负性情绪。作业非常具体,比如整理房间以提高生活能力,大声朗读以改善注意力,循序渐进的有氧运动以释放积压的情绪……

这个过程由妈妈监督完成。赵玮对妈妈的敬畏,在这里被有效地转化为改善心理状态的有利条件。

一周之后,赵玮苍白的脸上有了血色,头发蓬松,人也变得清爽了许多。

在汇报作业时,赵玮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告诉我她找到了许多窍门,在与妈妈的劳动竞赛中偶尔能够获胜。在朗读英语时,她进行了录音,反复对比听,刚开始声音萎靡无力,她试着模仿美剧的发音,声音变得越来越有活力……

“你觉得做到这些难吗?”赵玮羞涩地摇头。

我趁热打铁,“赵玮,你认为现在回学校的条件成熟吗?”

赵玮沉吟了一下,“其实,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是否回学校,如果休学或退学都会是简历中糟糕的一笔,但我实在无法面对导师。”

赵玮告诉我,她的导师是半路出家,业务能力不强,在同行中没有地位,科研经费很少;研究生都不太买她的账,经常在背后哀怨自己投奔错了导师……

赵玮从小就不敢违抗老师,导师几乎将所有的工作都交给赵玮,日常工作繁琐,受累不讨好。“本学期导师还让我代表课题组做开题答辩,如果因为表现不好影响开题,怎么担当得起呀?”

我逐一帮她寻找这些问题中积极的方面。作为研究生,同时承担教学秘书的工作,能锻炼一个人的统筹能力;刚刚研一,就有机会与老师共同讨论课题是非常难得的,他们不会对一个刚刚上了半年课的学生有过高的期待……

“您是说这是我的机会吗?”赵玮迟疑地问。

“没错。还有的研究生为了在导师面前争宠而相互竞争,那样的人际环境你更不适应了,对吗?”

赵玮同意我的分析,她跃跃欲试地表示愿意回学校。“如果我遇到问题,您能不能及时指点我呢?”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轻松地笑了。

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们的咨询计划逐步完成。因为工作踏实,院里已经决定将赵玮留校做学术秘书。

签了工作,赵玮更加自信和从容了。

帮助来访者用积极的目光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已有的资源,并将其发挥到最大化,是心理咨询要达到的目标。当赵玮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发现自己认为的困境恰恰是成长的好机会,她就有勇气去面对了。因为有积极的心理暗示,她做事有章有法,很快收到了效果。

在赵玮成长的过程中,母亲全面介入女儿的生活,使其失去了独立的机会。眼见着女儿对一切无力招架,母亲无法袖手旁观,只能继续卷入女儿的生活,而母亲的包办造成赵玮更加没有机会成长……

在咨询中,赵玮每前进一步,我就建议母亲后退一步,渐渐地赵玮已经能够独立了,此时母亲也逐渐退回到旁观者、欣赏者的角色上,这是她本来应该站的位置。

你的父爱质量达标了吗?


歌里经常唱到:世上只有妈妈好,一句童谣带出家教的长期问题——父亲缺席。

家长朋友们,你的父爱质量达标了么?

北京师大教育学部的教授在讲座中说:三字经中提到“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子女 也是父亲不可推脱的责任,中国的父亲们要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要让妻子融严父、慈母、严师身份为一体,别让她们身心疲惫。一席话,令现场几位母亲感动得落泪。

缺少父教,后果严重

父教缺失对男孩最常见的影响就是“父爱缺乏综合症”,患有此症的男孩主要特点有:过分怕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少言寡语、不爱集体、厌恶交友、急躁冲动、喜怒无常、害怕失败、感情冷漠,严重的还可能上学逃课、早恋、离家出走、偷盗、甚至喜好使用暴力。

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只有20%的未成年孩子住在单亲家庭中,但青少年犯罪的数据表明,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美国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人来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80%的强奸犯的动机来源于无父家庭转移的愤怒。

德、日两国的儿童心理疾病治疗专家联合对两国的3000多名少年儿童进行了一项专题调查,结果发现:缺乏父爱的年龄越小,越容易患上“父爱缺乏综合症”。而且此症对于男孩的影响更严重,男童患上此症的可能性要比同龄女童高1倍。

专家支招:

(1)用自身的行为熏陶孩子良好习惯

(2)儿童教育从体育开始

(3)宽容高于惩罚

(4)尊重孩子的权利

(5)家教的核心是责任

(6)爱是没有条件的

(7)让孩子依赖自己

(8)童言无忌

(9)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10)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11)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因为父亲对孩子的生活态度和人格倾向有很大影响,所以在平时生活中父亲要以身作则,从不起眼的小事开始引导孩子。也可以抽时间陪孩子进行体育运动,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朋友,比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很多父亲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其实从教育的本身来说,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有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发展。

父教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孩子从对母亲的依赖关系中分离独立出来。

误区1:教育是妈妈的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一个隐患。我有一次打出租车,司机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搞儿童教育的。那个司机当时就看我一眼,说:“老爷们还搞什么儿童教育啊?教育是孩子事,我就管挣钱!”(很多父亲都是这么想的吧?)

瑞典有《父亲法》,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明确父亲的责任。孙云晓认为,如果是对于男孩来说,父教缺失的伤害更大。其实父亲由于和母亲的性别差异,而产生的育儿效果也大有不同,在母亲强大的关爱之外,父教体现的是另一种关怀,一种区别于母性的爱与教育。如果你还停留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格局里面,那你就OUT了,新好男人的标准里面,爱家庭这一条一定是最重要的。

误区2:忙工作就是对家庭负责

对于指责,很多爸爸可能委屈的说,我忙于工作难道不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的将来吗?NO!这是男人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做个简单的比喻,一个新的玩具和父母双全的场面是哪个更让孩子感受到幸福?这个问题不应该我们成人来替孩子回答,而是应该由孩子自己选择——毋庸置疑的是,相对于物质,孩子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陪伴、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父爱,成长路上的领航灯


“一个男孩和一个好男人在一起,这个男孩就永远不会走上邪路。”

“没有哪个男人比一个蹲下来帮助男孩的男人更高大。”

父亲对于男孩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无论其影响是好还是坏。父亲对于男孩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中国父母大多认为养儿育女是母亲的事,“男主外,女主内”,说的就是这种模式。

美国家庭教育权威杜布森告诉我们,男孩的情感形成与男孩对于父亲的依赖方式之间有着重要联系,而这是人们最近才开始认识到的。

在成年之前,有两个时期,男孩的心灵特别容易受到攻击,尤其需要父亲的关爱。男孩需要父亲关爱的第一层意思是:男孩需要父亲出现在家中,男孩需要父亲给予他时间。第二层意思是:父亲以言传和身教的方式,在家中实行他的影响力。第三层意思是:在孩子受到外部世界伤害的时候,父亲应给予孩子持续的心灵支持。

3—5岁

阿帽是个小男孩,两岁多,他在确立了初步的自我的概念之后,紧接着开始对性别有了理解。但是,这是懵懵懂懂的。

一次在幼儿园,教形体的年轻女老师问阿帽:“我是男的,还是女的?”

“男的。”阿帽回答。

“啊?我这么温柔美丽,我怎么会是男的?”形体老师不理解地对阿帽说。

过了几个月,当形体老师再次问阿帽“我是男的,还是女的”的时候,阿帽已经对性别有了理解了,他正确地回答道:“彭老师是女的。”

差不多3岁的时候,阿帽对男女区分准确了,这个时候,他小脑袋中对女孩的兴趣也日渐增强:“女孩子是怎么尿尿的?”“女孩子尿尿的地方跟我们男孩子有什么不一样?”“很想看看女孩子尿尿的地方。”等等。

3—5岁是男孩性别生成的时期,这个时期,他开始与母亲渐渐地拉开距离,在这之前的婴儿期和学步期,小小的男孩完全沐浴在母亲温柔的目光下,而这时,小男孩内在的发展冲动推动着他离开母亲的怀抱,跨过一座并不平稳的桥梁,去投向父亲的世界。

男孩3—5岁时所要跨过的这座桥梁,并不是每一位男孩都能顺利跨过的。这个时期,父亲的“在场”能使男孩的男性身份得以确立。

这个时期,父母的首要职责是:

1、母亲应多鼓励小男孩多与父亲在一起;妻子应鼓励丈夫平衡家庭和职业的关系,给孩子和家庭留出时间;

2、父亲应更多地与小男孩玩耍游戏;

3、父母共同帮助小男孩确立男性身份和使命,告诉小男孩当男人意味着什么。

然而,现代生活中充满着“40秒父亲”,在美国和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父亲与子女之间沟通所花的时间为平均每天40秒。另外,还有非常多单亲家庭的男孩,他们更少机会近距离模仿男人举手投足的样子和男人的思维习惯。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男孩的幼年,父母离婚会对男孩的心灵造成这么大的伤害的原因了,这也能解释同性恋如此普遍的原因了。在小男孩经历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次心灵危机时,父母的离异和父亲的忙碌使得小男孩在生活中缺乏积极的男性影响。

青春期

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都同样经历情感的“跌宕起伏”和荷尔蒙的急速增长。这个时期,父母若离婚,男孩心灵所承受的痛苦比任何时期都要剧烈。男孩在成年之前的最后阶段,需要度过难关的信心,同时,男孩需要学习成为一位健康的成年男子的礼仪、行事为人的作风等等。如果这个时期男孩子的父母离婚,他在生活中缺少一位男性的榜样,那么,单亲家庭的男孩在成年之前的发展将会比完整家庭的男孩艰巨很多。

这是杜博士自己经历青春期风暴的故事:

在度过了一个幸福安全的童年之后,我进了初中读书,我几次受到比我大的学生的打骂。我记得有一天哭着回到家里,起因是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说了侮辱我的话,我陷入了一场信心危机,是我爸爸帮我渡过了这一关口。看到这么多的孩子面临着我经历过的同样压力,我经常对中学的孩子们说,只要他们能度过13岁和14岁的关口,那么他们就能对付以后一生中经历的任何困难。当然我说这话只是带着开玩笑的口气。

前几日,有一位母亲来找我,他们14岁的男孩想自杀,他在学校被人嘲笑,因为他的动作有点卡通化。

面对外部的压力,青春期的孩子经常手足无措,这时,父亲,你在哪里?你是否像杜博士的父亲那样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伴青春期的孩子而放弃即将成功的事业而回到家中?

父亲们,青春期的孩子不会因你的“在家”而像幼儿那样手舞足蹈,但他会因你的“在家”而获得心灵上的支持,从而度过青春期的“疾风苦雨”。

父亲,伸出你的手来,在你的男孩成年之前,帮助他、疼爱他、管教他、引导他,他会长成一个健康的男人。

父爱缺失已成我国普遍的家庭问题


昨天是2010年的父亲节,关于父亲的话题也再次成为热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目前很多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都由母亲负责,父爱缺失问题较为普遍。有专家指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不可取代,父亲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亲近,有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和健康发展。

“我儿子今年5岁,他爸经常出差,一出去就是十天半个月,不出差的时候还有很多应酬,很晚才回家,通常儿子都睡着了。早晨,要么儿子先起来上学了,他爸还睡着呢;要不他爸就已经出门了,真正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现在,儿子明显和他爸疏远了,觉得爸爸在不在都无所谓,我们也很无奈。”在济南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王女士说。

“如今无论是幼儿园、小学还是中学,每逢开家长会,到会的大部分是学生的妈妈,有人戏称家长会是‘妈妈聚会’,平日与老师沟通的也多是妈妈们。”在西宁从事教育工作的李华说。

据北京市妇联一项调查,目前家庭中负责孩子教育的,母亲占70.2%,父亲仅占20%左右。幼儿教育专家董旭花认为,父爱缺失是中国家庭比较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有关。

“就算是进入21世纪,这种观念在年轻人中仍然普遍存在。”董旭花说,这种传统观念和文化评价,给男人带来很大压力,尤其是结婚生子之后,往往更会在经济上给自己加压,养家糊口是重要责任,而教育子女则完全交给孩子的母亲或者爷爷奶奶。

“现在的孩子,大多性格软弱、依赖性强,男孩子缺少阳刚之气,主要原因应该就是缺少父教。”孩子刚刚上幼儿园的家长刘颖说,“加上幼儿园、小学里大多都是女老师,孩子心目中很难树立起男人的形象和榜样。”

山东省网瘾戒治专家孟素珍认为,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结合起来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如果父亲淡出对子女成长的关心和指导,不注意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董旭花说,据世卫组织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而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现,那些没有得到足够父爱的孩子情感障碍十分突出,出现焦虑、孤独、任性、多动、依赖、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攻击性强等行为缺陷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与成年后的不良生活习惯都有一定关系。心理学家据此提出了“缺乏父爱综合征”这一概念。

专家认为,解决父爱缺失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父亲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多和孩子亲近。董旭花建议,无论多忙,父亲每周都应尽可能有意识地专门抽出两三天时间陪陪孩子,每次不少于40分钟。“哪怕只是散散步、聊聊天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无可替代的父爱》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班我的幼儿园的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亲子,爸爸的角色无可替代 带孩子只是妈妈的事吗?亲子游戏的主角只有妈妈和宝宝吗?在一般传统的观念中,孩子的教育只是妈妈的专职工作,父亲的责任只是养家糊口,偶而心情好、有时间,才和宝宝戏耍一番。 父亲在育儿这件事中最多扮演一个给...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多放手,少替代 入冬以后,天气越来越冷,小朋友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毛线衣、外套……,午睡的穿脱衣服也依旧是我们老师头疼的一件事。这不,一到午睡室,小朋友就叽叽喳喳的互相帮助着,有的小朋友能干点,能帮忙别人把衣服袖口先拉...
    2021-11-19 阅读全文
  • 角色游戏中的替代行为 角色游戏中的替代行为是幼儿在游戏情节需要时产生的一种“以物代物”的自发行为。用以装扮行为的替代物一般有:形状和功能相似的物品、形状不同功能相似的物品、多功能物品等。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逐渐从“独自游戏...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孩子的空间是无法替代的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孩子的空间是无法替代的”!住平房最大的好处,便是为孩子提供了与小伙伴交往的天地.每天儿子从幼儿园回家后,一声“我走了”便不见了踪影.三五成群的孩子...
    2020-06-24 阅读全文
  • 别让孩子以“哭”替代“说” 家长观点: 1、不哭的男孩子才是男子汉 皮皮快5岁了,小帅哥一个,但是却有爱哭鼻子的毛病。皮皮妈说,2岁以前的皮皮是不爱哭,很乖,可是现在越大却越爱哭,稍不如意就哇哇大哭,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也是经...
    2021-07-29 阅读全文

带孩子只是妈妈的事吗?亲子游戏的主角只有妈妈和宝宝吗?在一般传统的观念中,孩子的教育只是妈妈的专职工作,父亲的责任只是养家糊口,偶而心情好、有时间,才和宝宝戏耍一番。 父亲在育儿这件事中最多扮演一个给...

2019-12-16 阅读全文

入冬以后,天气越来越冷,小朋友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毛线衣、外套……,午睡的穿脱衣服也依旧是我们老师头疼的一件事。这不,一到午睡室,小朋友就叽叽喳喳的互相帮助着,有的小朋友能干点,能帮忙别人把衣服袖口先拉...

2021-11-19 阅读全文

角色游戏中的替代行为是幼儿在游戏情节需要时产生的一种“以物代物”的自发行为。用以装扮行为的替代物一般有:形状和功能相似的物品、形状不同功能相似的物品、多功能物品等。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逐渐从“独自游戏...

2019-12-16 阅读全文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孩子的空间是无法替代的”!住平房最大的好处,便是为孩子提供了与小伙伴交往的天地.每天儿子从幼儿园回家后,一声“我走了”便不见了踪影.三五成群的孩子...

2020-06-24 阅读全文

家长观点: 1、不哭的男孩子才是男子汉 皮皮快5岁了,小帅哥一个,但是却有爱哭鼻子的毛病。皮皮妈说,2岁以前的皮皮是不爱哭,很乖,可是现在越大却越爱哭,稍不如意就哇哇大哭,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也是经...

2021-07-2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