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给孩子特殊的“奖励””,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孩子特殊的“奖励”说起给孩子的奖励,总是会让人想到很多物质的东西,在我看来奖励不分贵贱、大小,重要的是适不适应自己的孩子,在孩子身上能不能体现出其价值。

我对儿子特殊的奖励就是在儿子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在他额头送上大大的香吻。Yjs21.COM

昨天晚上睡觉前,我给儿子数点第二天早上可以得到的“奖励”,比如早上能够按时起床1个,自己穿衣服1个,自己洗手洗脸1个,自己背书包下楼1个。儿子说:“妈妈,我都能做到”,我说好吧,如果你都能做到,那妈妈就给你4个奖励。为了那点“奖励”儿子满怀信心的睡觉了,准备迎接第二天大大的“嘉奖”。

早上时间到了,儿子还在呼呼大睡,我喊儿子起床他睡眼朦胧的就坐起来了,没哭也没闹(以前要是起的早就会在床上哼哼唧唧半天),看他表现不错我先在他额头上送上一个大大的香吻,儿子顿时睡意全无,想起了昨天晚上的约定。“妈妈我要自己穿衣服”,我说好吧,然后他自己拿起衣服自己穿起来,中途有实在穿不上的我又辅助的帮了下忙,穿完后儿子又自己去卫生间洗手、洗脸、搽脸,临出门前又给我说:“妈妈我自己背书包下楼”。娘俩很高兴的下楼。

走到车库我把书包放到车子上面,然后蹲下正视儿子,在儿子额头上深深的亲了4下,并且说儿子你能按时起床穿衣洗脸,今天表现很棒!!~~儿子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观念:给孩子物质奖励对不对?


育儿观念:给孩子物质奖励对不对?

幼儿园里是一个大家庭,老师就是爸爸妈妈,可是一个爸爸妈妈要照顾好这么多的孩子,实在是有些难度,为了让孩子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其中就包含了物质奖励。可是时间一长,我总觉的这种方法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事件一:区域活动后,尽管有很多小朋友已经摆好自己的小椅子,可还是有偷懒的孩子悄悄溜走了,有几个小朋友帮忙摆好小椅子,我很高兴分给他们牛肉粒吃。于是,很多孩子也开始帮忙,然后到我这里说:“老师我们也摆小椅子了”。

事件二:中午起床,孩子们很磨蹭,老师在旁边“监工”也无济于事。最后我说起床晚的孩子水果会让起床早的孩子吃掉哦,孩子很聪明根本不害怕。这几天老师说“谁最先起床会有石榴吃,后面的小朋友吃不到。”嘿!这个办法还真灵。昨天刚起床,就有小朋友问“老师,今天起床早会有什么奖励啊?”

事件三:我家小外甥现在刚刚开始学会蹒跚走路,虽然她已经有了走路的条件,可是由于胆小不肯轻易挪步,所以每当她走步,哪怕是走两三步,我们全家都会毫无条件的为拍手加油,然后紧紧的抱抱她。外甥非常高兴,因为她感觉到了我们对她的鼓励。

物质奖励也是是奖励的一种方法,能对孩子起到鼓劲、促进和教育的作用,但物质奖励的分寸如果掌握不好会适得其反带来不良后果:1.对物质的渴求越来越多,对物质奖励分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奖励升级现象;2.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回报,不肯无偿地帮助他人,自私、无情;3.在没有物质回报时,放纵自己,产生一些不良行为;4.行动前后不一致,稳定性差,难以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严厉指责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难道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好好做人,一切都是为了获奖吗?”奖励的教育导致儿童对竞争的偏爱,使本性正常的孩子走上了错误的道德之路。

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它让我明白了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比如为孩子喊“加油”,为孩子拍手叫好,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就有可能让孩子铭记一辈子。

哈佛著名实验:“考高分就给孩子奖励”后患无穷


孩子学习总是磨磨蹭蹭,用礼物甚至物质激励孩子,效果却未必好……无数家长在激励孩子主动学习上非常用心,但方法不当,只会事倍功半。今天分享两个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用什么激励是后话,关键在于“马上就给”

“等你考上第一名,我们就去旅游!”“只要你表现好,你生日时我就给你买你要的那款游戏机!”……不少家长喜欢许诺“未来”,但孩子可不吃这一套。

这是因为,人性都有一个特点——重视眼前的利益,即使经过冷静的思考,相较于未来有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人们仍然会选择眼前的利益,以及当下的满足感。

有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比如今天,你告诉孩子说,今年过年的时候,我会给你一个500块钱的红包,但是如果你愿意多等一周,我就给你550元的红包——这个时候,孩子会想,就多忍一周,还能多获得50块钱,感觉不错啊!反正是半年后的事情,再多等一个星期也没什么关系,所以他欣然接受这个条件。

但是如果换一个场景,假如孩子明天就要过生日,你给孩子500块钱零用钱,这时候你再提出这个条件,孩子就不太愿意了——他希望立刻获得这个满足感,所以他会优先选择,先拿这500块钱。

这是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有兴趣的父母可以测试一下孩子,看看他的真实反映。总结来说,即使孩子明白,我要拥有一个非常好的未来,当下就要好好学习,他还是会忍不住要玩,要满足当下的快乐,会把学习抛在脑后,心里想——明天再学就好啦,不差这么一两天的。

类似这样的拖延症,其实并不局限于孩子,很多大人也有,例如明明知道该减肥了,却输给了眼前的诱惑,大吃大喝。或者是明明知道要戒烟,却还是忍不住要到一个墙角去抽一口。

换句话说,只要把奖励放在孩子面前,提高当前学习的诱因,孩子才会优先选择当下努力。这种诱因,我们称之为“马前的胡萝卜”,希望父母明白这个特性,明白这个道理,如何让孩子立刻就用功读书,而避免往后继续拖延。当然什么样的激励也非常重要,还要避免“得寸进尺”。

▋考高分就给奖励!这种承诺事倍功半

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激励方法,是“考高分就给你奖励”,但比起“读完一本书就给你奖励”,您认为,哪一项激励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学习力呢?

哈佛大学的弗莱尔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来自250所小学二年级到中学三年级的大约36000名学生分为两组,做对比研究。第一组的孩子,获得了“产出奖励”,比如考高分、比赛获得第一名等等才能得到奖励,另一组孩子,获得了“投入奖励”,比如读完一本书、按时上学、认真做题,就能得到奖励。

虽然对于孩子来说,在不同的实验中都表现出了干劲和喜悦,但是结果呢,读书给于奖励的孩子在成绩上会有显著的提升。而考高分才给奖励的学生,成绩却完全没有提高。

这个结论有点意外,其实,这个实验的关键,在于测试孩子对奖励的行动和反应。读完一本书就给你奖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行动是非常明确的,只要你看书,只要你做题你就能获得奖励,相反,考高分给奖励,却没有告诉孩子怎么样做的方法。虽然孩子也充满干劲,但他不知道怎样做,无从下手。

弗莱尔教授在实验后进行调查问卷,采访了“考高分得奖励”小组的学生,发现,几乎所有孩子对学习的态度,都变成了“我要仔细读题”、“我要认真检查”等围绕着考试技巧来进行的反思,而没有“思考不懂的问题要向老师提问”、“上课要认真听讲”、“多阅读”等提升成绩的根本原因。

所以,家长们在奖励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奖励孩子的投入,而不是奖励孩子学习之后的成果,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重视并享受学习的过程。

▋中学以后,更适合直接用钱激励

那么,经常奖励孩子,是否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乐趣呢?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经济学里有一个词,叫“外在诱因”,奖励孩子学习,就是一种外在诱因,很多家长担心经常使用这种外在诱因,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成功让孩子愿意学习,但在长期看来,却不免担心,孩子会不会模糊了学习的目的,丧失了学习的乐趣。

实际上,确实有外在诱因排挤内在诱因的案例,例如献血给钱,献血者反而减少。因为使用金钱等外在诱因之后,献血来回馈社会的内在诱因消失了,这点确实要注意,否则容易本末倒置,但是前面提到的,哈佛大学的弗莱尔教授做的对比试验中,还分别对有奖励的实验组和没有奖励的对照组进行了观察,结果是,得到奖励的孩子并未丧失读书的乐趣,内在驱动力依旧旺盛。

那我们来继续引申一下这个话题,用钱来进行奖励可以吗?

这个答案是可以的,但是要区分年龄。《苹果橘子经济学》的作者、芝加哥大学教授Stephen,也做过一个对比实验,他以奖杯来替代奖金,作为孩子学习的奖励,奖杯的价格并不昂贵,也就大概100块钱左右,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同样金额的奖杯比金钱更具备激励效果,从这个试验可以得出:孩子小的时候不妨使用金钱以外的东西作为奖励,例如奖励一个奖杯,颁发一个奖牌来激励孩子的干劲。

但是对于初中、高中以上的孩子来说,金钱的效果可能更好。相信很多家长对于给钱的这个行为感到犹豫,我倒是认为,只要钱给的正确就没有问题。支持这个论点的根据,也是来自于弗莱尔教授的另一个实验后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得到金钱的孩子,不但没有浪费金钱,他们感觉到这钱确实来之不易,反而会减少在娱乐游戏零食衣服方面的开销,变得更加珍惜。

育儿心得:学会奖励孩子


育儿心得:学会奖励孩子

陈美龄说:不可以用物质奖励小朋友。

香港教育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物质其实只会刺激子女短暂动力,久而久之只会索求更多,变本加厉。

从心理学来讲,每个人做一件事都需要驱动力,驱动力分为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

一个孩子自发的想要学习,就是内在驱动力,然而物质奖励对孩子来说,是外在驱动力。如果建立的链接是外在驱动力,那么只要外在驱动力撤销,事件就不会发生。

也就是说,习惯于物质奖励的孩子,一旦没有物质奖励,好习惯或好行为就会消失。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经做过相关的心理学实验,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得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得吸引力。这就是所谓得“德西效应”。

曾经在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里看到这样一段话:“看到他念了书,就用美味酬劳他;要他做一些小事,就允诺给他镶有花边的领巾和漂亮的新衣服;你给予的这种报酬和奖励,不就是认为这些东西是好的,是他应该追求的,从而鼓励他去向往这些东西,使他习惯于把自己的快乐放在这些东西上面吗?除此之外,难道还有什么别的解释吗?”

成人对孩子的物质奖励往往会带来很多坏处。驱动力专家丹尼尔.平克说过:“奖励只能带来短期的爆发,其效果会逐渐消失。”

尹建莉老师曾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里提到过:“买玩具,如果觉得可以给孩子买,就痛痛快快的给孩子买,不要把背古诗和买东西联系起来。”她曾经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也提到过“考好了不奖励”,物质奖励对好习惯、好行为的养成没有任何好处。买玩具就是买玩具,吃饭就是吃饭,学习就是学习,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用一些物质去鼓励孩子,孩子通常会慢慢的开始依赖“物质”这样的外在驱动力。当一个人持续的依赖外在驱动力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他就很难用内在动力去约束和支

奖励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杨帆,你看这是什么?”新年的时候,我把孩子发表的文章做了一个汇总,共有5篇。我制作了一个奖状,把这5篇文章写在了奖状里。

“奖状!谢谢爸爸。”孩子接过奖状,显得很高兴的样子。

“你可以把奖状读给我听一下吗?”

“杨帆小朋友:你在2004年勤奋努力,发表了《雾像什么》等5篇文章,特此向你表示祝贺。希望你在新的一年里更加认真,力争取得更优异的成绩……2005年,你能超越自己吗?爱你的爸爸妈妈。”孩子读得很自豪。

“这是送给你的新年礼物之一,你喜欢吗?”

“喜欢!我要是明年能多发表几篇文章就好了,还能得到稿费。”

“是啊,祝你成功,同时也祝你各门功课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孩子离开时,一路都低着头看那张奖状。后来,他把奖状藏在了资料盒里。他说,明年让我们再做一张,希望比今年的更漂亮。

奖励孩子有多种形式。把属于孩子的成绩做个小结性的汇总,并以奖状的形式给予展现,是一种好的方法。孩子会从这一张简单的奖状中看到过去的成绩,从而产生兴趣,增强信心,产生超越自我的欲望。

关于奖励的问题,多数家庭比较随便,只要孩子能考得好,几乎是有求必应。其实,这并非小事一桩,处理不好就可能事与愿违。有的家长有这样的经历,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回来就向家长要"说法",还说其他考得好的同学都得到了父母的奖励。关于奖励的问题,多数家庭比较随便,只要孩子能考得好,几乎是有求必应。其实,这并非小事一桩,处理不好就可能事与愿违。

所以,家长们也要讲究奖励的策略和原则。

第一,少奖为佳。

适当时候、适当次数的奖励,就相当于给发动机加油,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切不可太滥。奖的频率太高,其刺激作用就会逐步下降,要想发挥其作用,就必须不断加码,以满足孩子迅速扩张的胃口。而更为严重的是会引导孩子为了得到奖励而学习,不能产生真正的动力。因此,在满足孩子必需的学习用品和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要逐步减少奖励的次数,最佳境界就是没有奖励。

第二,奖态度不奖分数。

大多数家长是以分数或者名次来设定奖项和决定是否奖励,其实最好的方法是根据孩子的学习态度进行奖励。因为从长远看,态度和努力的程度比一两次的分数更重要。而且考试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如卷子的内容对每个人的适应性,孩子复习题目的"机遇"性等,所以并不能真正反映其学习的努力程度和效果。用分数和名次作为奖励的标准,有可能出现孩子已经非常努力,但因为一些偶然因素而没有达到设定的奖励目标,结果反而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一诺千金。

如果和孩子有了约定,比如有的家长是定考多少分,有的家长是定考到第几名,就一定要兑现。如果孩子达到了约定的要求,就要坚决奖励,做父母的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学习热情,更为严重的是给孩子树立了言而无信的榜样。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设立的目标,也不可迁就,形成讨价还价的习惯。与其怕影响孩子的情绪而改变初衷去迁就他,还不如没有这样的约定。

第四,奖品适当,价值适中。

奖励的价值不要太高,其价值和奖品要与孩子的年龄、取得的成绩等等相适应。有些家庭由于形成了奖励并不断加码的习惯,常常给孩子价值过高和不适当的奖励,那样反而会害了孩子。比如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某次考试满分,就给孩子买电脑买游戏机,结果孩子玩物丧志。

第五,精神鼓励为主,物质享受为辅。

很多家长给孩子的奖励是以物质享受吃、穿、玩为主,这样的弊端是将孩子的目标引导到享受方面。

父母怎样给予孩子恰当的奖励


当孩子出现新问题时,家长就会在情绪状态下处理孩子,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恶性循环,增加父母的无力感。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平时在家中要培养孩子定时作息的习惯,还要建立常规和良好习惯。可以建立奖励机制,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当孩子表现良好时,就要立即给予物质或社会性奖励。

一、口头强化适宜的行为。

针对孩子的弱点,有意识地为他创造改进的机会。如孩子特别好动,但是他也喜欢画画,这样当他安静且专注地完成一幅画时,父母应立即对他夸奖:“真棒!你画得太棒了,我也想要一幅你画的画。”当孩子受到鼓励时,他会努力去做。

二、给孩子订立简明的规定。

可以给孩子定立一些简明的规定,规定上要注明孩子的良好行为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如按时起床加1分,帮助整理家务加1分,饭后收碗筷加1分。当孩子在一个星期内完成10分时就可以去公园或买喜欢的书。采取这种方法,一要避免把奖励机制用在写作业学习上,这样会使他产生学习是有代价的观念。二要公开计算次数的方式,并做到公正。

三、计点制度。

给孩子在墙上建立一个表扬区,对他进行精神鼓励。这种方法与订立规定同样有效,家长可以在表格上记一些点数,或给小红花奖励。孩子累积一些点数或红花时,可以从父母这里得到小玩具、额外的特权,或出外游玩等奖赏。

这些简单明确的奖励制度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促进他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做事情有目标的习惯,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家长在教养孩子时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育儿观念:重视孩子们的精神奖励


育儿观念:重视孩子们的精神奖励

一、案例背景

现在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成长,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于是物质鼓励成为家长常用的一种激励孩子的手段,比如家长向孩子许诺:如果你这次考试能考前十名,就可以带你去旅游,或者买游戏机……这种方法还真奏效,孩子为了那份诱惑力,不惜一切地努力争取,最终很好地完成了家长的目标任务,满足了家长的期望。逐渐地,物质鼓励成为家长激励孩子乐此不疲使用的方法。然而,在家长许诺过程中,孩子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也慢慢滋生起来,物质鼓励成了家长和孩子的一种交易,成为家长讨好孩子的一种贿赂,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一把枷锁。下面,我就家庭教育,浅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

二、教育过程

孩子从姥姥家回来,总是夸夸其谈,说姥爷姥姥是如何如何地好,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过着皇帝般的生活。姥爷姥姥疼外甥是天经地义的,有时溺爱孩子是难免的,疼孩子没有错,这可以理解,不能怪罪他们。但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这样完全依着孩子,这样溺爱孩子不行。妻子多次和孩子他姥爷姥姥说起:不能娇生惯养孩子,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应该让孩子通过劳动获得,并在劳动中逐步培养孩子热好劳动的好习惯,不能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毛病。同时,让孩子懂得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劳动成果。他们二老也说以后注意,不再这样了。接下来,姥爷姥姥不随意给儿子东西了。随之变化的是,为了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动成果,好好地表现,他们采取物质鼓励的方式。比如:这次考试考好了,假期可以去旅游;自己洗衣服,可以奖励买玩具;帮忙做一件好事(洗刷餐具,做饭,扫地等家务活),可以买自己愿意吃的好东西……这种方法很管用,马上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孩子比以前更听话了,玩具也不乱扔了,也讲卫生了,也不贪睡恋床了,也变得勤快了很多……

然而回到家中,我的命令不好使了,吩咐做点家务时,他总是和我讲条件,讨价还价,一肚子不愿意,埋怨我说:“在姥姥家,干了活能得到报酬,而在咱家,就是甘尽义务,一点好处都没有,真小气!”我倒成了小气鬼。现在不教育不行了,他有点太物质了,利欲熏心会毁了他。而且这种势头愈演愈强,欲望越来越大。他姥姥有时打电话也说:“嘉(孩子的小名)总是要这要那的,有时还狮子大开口,说要遥控飞机、电动小汽车等,俺快了供应不起他了。”

我决定要改正他这一毛病,说做就做。在周末,我吩咐他打扫卫生,他又咕嘟着嘴极不情愿,干完了,屁颠屁颠地跑到我跟前说:“爸爸,任务完成了,我要到商店买好东西……以前姥姥总是给我买好东西!”在他吞吞的话语中,我知道他想物质奖励。正好抓住这次机会,我劝导他说:“爸爸妈妈在家干活,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给报酬了吗?”他却反驳道:“我是小孩,你们是大人。”我趁热打铁继续劝说他:“爸爸妈妈小时候在家干活的时候,也没得到报酬,不也干得好好的吗?现在爸爸妈妈大了,在家干得是沉活累活脏活,也没有抱怨什么。你年龄小,干点轻快活是可以的。老师不是说在家要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吗,这才是好孩子的表现。”

要想改掉孩子身上的这个毛病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日常生活中,我慢慢地淡化物质鼓励,取而代之的是精神鼓励。当孩子家庭作业写得认真了,就画一个五角星或写上一个一百分作为鼓励,让孩子继续努力,写出更好的作业;当孩子能自觉地干家务活了,或者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做了,就要开家庭会隆重表扬一下,让孩子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表现好了,总是不忘竖竖大拇指表示赞赏,总是不吝惜一个拥抱,或者一句赞美,让孩子体会到被肯定的感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我春风化雨般的说教下,在日积月累地精神鼓励下,他改掉了动不动要物质鼓励的毛病,随之一些良好的习惯也慢慢培养起来。

三、案例分析

在调动孩子积极性上,父母适当地给孩子一些物质鼓励,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孩子无论做什么,家长都给予一定的物质作为奖励,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物质鼓励的奴隶。于是,物质鼓励就演变成孩子做事的动力,只要做事就要图好处,没有物质奖励不做事,物质鼓励成了一种交易,成了干与不干的筹码。物质的刺激作用确实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但它的作用是一时的,短暂的,不能长时间地支配孩子的行为。毕竟孩子对物质的激励性是有限的,当孩子一旦得到它,努力的欲望就会自然减小或消失,需要新的和更大的物质刺激才能再次激起他努力的愿望。从长远来看,这种物质上的鼓励,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的形成。

心理学家雷珀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挑出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许诺“画得好就给奖赏”,另一组只告知“想看看你们的画”。结果三个星期后,前组的孩子们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绘画,兴趣明显地降低了。而后组的孩子们却一如既往地积极绘画。这个实验告诫我们,物质鼓励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会使人只对其奖赏感兴趣,而对事情(活动)本身失去兴趣。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一味的无原则的物质鼓励是一种潜意识的错误引导,往往会使孩子滋生为物质而物质的唯利是图的思想,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四、案例反思

家长激励孩子方面,应该多用精神鼓励,丢开物质鼓励侧重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和价值,及时地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这比物质鼓励更重要。父母的一个亲吻、一个笑脸、一个拥抱、一句肯定、一声赞扬,这些都是给孩子最好的奖赏和鼓励。巧用名人效应也是一种良好的激励措施,如名人的成长经历、励志故事、励志名言等。名人的榜样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它能激发孩子无限的情趣和不断进取的斗志,进而帮助孩子树立更高的行为目标。在家庭教育中,行之有效的精神鼓励一旦被植入孩子的心中,就会生根发芽,一直潜意识地强有力地激励着孩子,甚至影响其终生。

孩子努力了,父母该如何奖励?


最近,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把三万多名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按照“产出”给奖励,也就是考试达到一定分数后才能获得奖金;另一组学生按照“投入”给奖励,只要读完一本书,就能得到两美元。结果发现,按“投入”奖励的学生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不给奖金后,不少学生仍然坚持阅读。

这一发现告诉我们,人们需要得到肯定和赏识。好的行为,都应该及时给予回馈,这样才能激发继续努力的动机。如果难以达到目标,行动动机就会减弱。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更渴望得到的是被认可的感觉,而不是具体的物质。

因此,奖励孩子,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奖励好的行为,而不是结果。比如,可以把目光盯在改进某个缺点上,有进步就肯定,强化好行为。

2.了解孩子的需要,不应由家长说了算。

3.交替使用不同的奖励方法,保持奖品对孩子的吸引力。

最后,尝试用其他孩子喜欢的方式来取代物质奖励。例如,可以让他请朋友们来家里吃饭,当着朋友的面表扬孩子等。

孩子特殊表情家长如何应对?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的浓缩世界,孩子有很多表情:打人、咬人;哭;撒娇;害羞等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让我们解开所有的密码。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有时候孩子不顺心,可能会拿妈妈撒气,我倒觉得挺正常的。因为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和最亲近的人发泄内心的压力是很正常的事呀,发泄完了,孩子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也会更加爱妈妈。乐有时就这样,我就会说:给我捶背呢!给他一个积极的暗示就够了。多理解孩子,他毕竟还很小,心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自己解决一切问题的程度呀。然后每天大声对他说:妈妈爱他!或在耳边轻声地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就是‘我喜欢你!’”孩子的心情会马上阳光灿烂、晴空万里。有时他做些坏事,如把脚放到饭桌上,你越说不行,他越边坏笑着去做,有时我急了就会问他:你是不是觉得我爱你不够呀?他说是。我就说:那从现在起,我多爱你一点。他马上就规矩了。所以有时我觉得对孩子大吼生气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最佳的办法就是:让他知道妈妈爱他。

表情二、插话

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大体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1、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2、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3、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处理方式。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事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先征求与你交谈的对方的意见,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不过,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这样孩子是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的,因为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

2、“相机诱导”。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3、“言传身教”。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表情三、撒娇

我女儿特别爱撒娇,家中的老人说:孩子哪有不撒娇的?大了就好了;但我姐又不时地告诫我:撒娇过度就是任性,一定要纠正。我该听谁的?

儿童心理分析: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具体情况应区别对待。做父母的首先是要学会区分孩子的撒娇哪些是合乎情理的。例如,孩子生病、身体不舒服时,容易撒娇;婴幼儿每天午饭后和晚上要睡觉时会撒娇;外界扰乱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孩子吵闹、撒娇;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不熟悉环境而产生心理不愉快也会撒娇。另外,专家认为孩子也有生理节律的周期性变化,当孩子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时也容易撒娇。这些撒娇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是亲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父母都应予以理解,并给予安抚。

但是对那些因不顺心、不讲道理而故意发脾气撒娇的孩子,父母就不能听之任之、百般迁就、百依百顺了,否则会养成孩子任性、霸道的性格。

表情四、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叮嘱太多,甚至孩子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长尽量不要去干预。让孩子广交朋友。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尽可能改变孩子的依赖状况。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如果孩子一时离不开妈妈,可将他们寄放到亲戚家,让其适应一下离开妈妈的生活。

表情五、摸生殖器

2岁多时,豪豪开始时不时地玩弄自己的生殖器,从小带大他的爷爷奶奶认为,男孩子嘛,都是这样,长大自然就好了。有时爷爷甚至还以此当众逗乐。3岁多上幼儿园后,老师渐渐地发现了他的问题,这才引起父母的重视,但似乎已经来不及了,耐心说服、批评教育、甚至巴掌“伺侯”,软的硬的都用过了,豪豪却只不过将原来的公开行为转为地下。白天躲在没人的地方玩,晚上入睡前或早晨醒来后躲在被窝里玩。更糟糕的是爷爷此时仍不以为然,有时父母教育豪豪,爷爷还充当其保护伞。

儿童心理分析: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过程,所以,孩子对性的探索是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一部分。理论上讲,七八个月时,豪豪的小手就应该偶尔摸到过自己的生殖器,不过这时,如同摸到眼睛、耳朵一样,他完全是无意识的探索。慢慢的这种探索开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增多,但仍然不受性欲和性幻想的驱使;他们只产生感官上的愉悦反应,而不会引起各种复杂的情感反应。

不过,探索精神再值得嘉奖,我们还是有责任引导孩子选择恰当的方式。尤其是如果孩子玩生殖器已经影响到日常活动,就不再是小事一桩了,家长有必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尽早纠正。

表情六、执拗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大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可爱顺从的小宝宝逐渐变得执拗起来,不太听话了;有时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带有一种故意性。基于此,家长们采取了打、罚、哄、物质引诱等方法,但效果也只体现在一时一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出现了副作用。那么运用哪种行为规范、采取何种沟通方式,才能处理好此类问题呢?对此需要认识以下几点:

儿童心理分析:我们知道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人的意识就是人脑对特定物质生活环境的反映。孩子从婴儿到幼儿,大脑开始有一个大的运动过程,换言之,孩子开始用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去看待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童心、童趣。成人认为孩子执拗,相反,在孩子眼中家长倒有可能是执拗的,这关键是个理解、沟通、引导的问题。家长和孩子需以平等的地位相处,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其明是非、知曲直。

举例来说,让一个4岁的孩子写字一定要非常漂亮,他一定担心写不好,因为他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会拒绝,继而遭到家长的打骂,甚至惩罚,他就会以他的执拗来表示反抗。通过这个例子,应该了解,孩子的热拗、违抗,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它的后面藏着担心、害羞、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等等。因此,当孩子执拗不听话时,你应认清原因,注意沟通,正确引导。

表情七、偷窃

不少孩子都有过顺手牵羊,偷拿东西的行为。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采取的措施常常是非打既骂,而收效却甚微。其实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反应过度和“姑息养奸”都是不可取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呢?

儿童心理分析: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偷东西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教导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幼儿园的孩子拿东西很可能是因为他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到这些东西要花钱来买,不懂得不付钱,不打招呼就随便拿东西是错误的。他们还没有分清楚“自己的”与“非自己的”的概念,道德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只是原始意义的“恋物”而已,所以当家长发现他偷拿东西的时候,不要给予过多的责怪。此时的拿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偷”。但是大人应该通过这件事告诉他:“设法让他意识到偷窃是错误的。

如果你没有经过同意或没有付钱就把东西拿走,就会给别人造成损害,别人会很伤心。”

如果孩子从超市悄悄带出了糖果,父母要带着孩子把糖果还回去。如果他已经把糖果吃了,一定要把孩子带到超市,让他向店主道歉,并替他还钱。再次带他去超市时,就要多注意他的行为,看看他是否又将喜爱的东西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在付款时,对他说:“每一件东西都有价钱,妈妈只有把钱给收款的阿姨,才能拿走,这些东西才能属于我们。”让宝宝注意到你付款的细节。也可以让宝宝拿一件小东西,在收款台前,让宝宝自己付款,加深宝宝买东西要付款的印象。小孩子对于父母嘱咐的事情常常一转脸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下次他们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时,家长的吼叫、责骂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必须反复和宝宝讲道理,让他明白这种事情的危害性,他才会逐渐改进。如果宝宝的表现良好,家长则可以在房间里为他贴上一枚小星星以示表扬和鼓励。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给孩子特殊的“奖励”》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育儿观念:给孩子物质奖励对不对? 育儿观念:给孩子物质奖励对不对? 幼儿园里是一个大家庭,老师就是爸爸妈妈,可是一个爸爸妈妈要照顾好这么多的孩子,实在是有些难度,为了让孩子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其中就包含了物质奖...
    2020-10-10 阅读全文
  • 特殊孩子特殊照顾 户外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有的拍球、有的玩沙包、还有的跳绳……象一只只快乐的小鸟活跃在院子里。可伟伟小朋友却不同别的小伙伴,因为他身患残疾,不仅一只眼睛看不见,而且他的右腿先天性骨关节脱落,在入园前的几个...
    2021-11-23 阅读全文
  • 给特殊孩子多一点关注和爱心 不管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但往往又事与愿违。细想起来,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爱心...
    2021-07-21 阅读全文
  • 特殊的孩子 他是我班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聋哑。他听力有问题,在讲话上也是有问题的,可能由于多种原因没去“聋哑学校”就读,家长为了孩子能学到知识,来到我们幼儿园的小三班就读。说实话,在刚开始像这样的孩子我真是不愿...
    2020-09-19 阅读全文
  • 特殊的孩子特殊的爱(9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黄的家长没有给黄吃药了,孩子不吃药情况很糟糕。虽然这个月我已两次打电话跟其家长联系了,但是没效果。这孩子捣乱的时候我真心没法上课。拿同学的瓶子,把小便小在里面,然后喝到嘴里喷向同学...
    2021-04-23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给孩子物质奖励对不对? 幼儿园里是一个大家庭,老师就是爸爸妈妈,可是一个爸爸妈妈要照顾好这么多的孩子,实在是有些难度,为了让孩子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其中就包含了物质奖...

2020-10-10 阅读全文

户外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有的拍球、有的玩沙包、还有的跳绳……象一只只快乐的小鸟活跃在院子里。可伟伟小朋友却不同别的小伙伴,因为他身患残疾,不仅一只眼睛看不见,而且他的右腿先天性骨关节脱落,在入园前的几个...

2021-11-23 阅读全文

不管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但往往又事与愿违。细想起来,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爱心...

2021-07-21 阅读全文

他是我班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聋哑。他听力有问题,在讲话上也是有问题的,可能由于多种原因没去“聋哑学校”就读,家长为了孩子能学到知识,来到我们幼儿园的小三班就读。说实话,在刚开始像这样的孩子我真是不愿...

2020-09-19 阅读全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黄的家长没有给黄吃药了,孩子不吃药情况很糟糕。虽然这个月我已两次打电话跟其家长联系了,但是没效果。这孩子捣乱的时候我真心没法上课。拿同学的瓶子,把小便小在里面,然后喝到嘴里喷向同学...

2021-04-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