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你不了解孩子的感统失调!
发布时间:2021-08-09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有些家长知道自己孩子感统失调,但是说到感统失调主要分为哪几大领域,很多家长还只是一些模糊的概念,今天小编就来给家长们百科一下。
感统失调主要分为哪几大领域?
1.触觉统合失调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触觉统合失调又可以细分为:触觉敏感型和触觉迟钝型。触觉敏感型的儿童胆小怕事,走路会撞到墙,容易自己绊倒自己,经常打破玻璃杯等.特别容易紧张,因此表现出很不合群。触觉迟钝型的儿童就会表现出笨手笨脚的,做事情总是比别人慢。
2.本体感统合失调
本体感又称为身体地图或身体形象,是肌肉、关节运动神经组织、身体神经组织和大脑长期互动联系过程中,协调出来的自动自发的能力。
本体感统合失调的儿童方向感很差,通常处理不好自身和地心引力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的协调身体的动作,因而常会无缘无故的摔倒。
3.视觉统和失调
儿童可以长时间的看电视,玩电动玩具,但是却不喜欢阅读,即使读书也是经常跳行,多字少字,甚至顺序颠倒。
4.听觉统合失调
儿童的听觉功能统合出现问题时,会经常忘记老师讲的话和布置的作业。做事情总是丢三落四,常常把别人说的话当成耳边风。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惩罚孩子别说“不要你了”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种行为后,妈妈才出现在孩子面前。然而,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甚至不亚于对孩子体罚。
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同时,当他们遇到危险,感觉到恐惧的时候,父母的怀抱又会带给他们抚慰和保护,为他们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在与父母或抚养者的接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当然,家长并不是真的要抛弃孩子,只是想通过骗孩子来达到让他听话的目的。但是,对于不懂事的孩子来讲,是无法区分家长的表面行为与内在动机的。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要在保证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将得不偿失。
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我一直以为我自己很了解儿子。现在看来,这样的自信未免盲目得可笑,尽管他还不到七岁。
今天,本来是要儿子就他昨天不礼貌的行为向我道歉的,他不肯。我便说,在你道歉之前,我不会理你的。
儿子撇撇嘴说:“不理就不理,反正你也不喜欢跟我讲话!”说着竟流下委屈的泪水。
我惊愕了:“我什么时候不喜欢跟你说话了!”我的职业就是说话,决不至于吝啬和儿子交谈。
“走路的时候,你一老跟爸爸讲话,很少陪我说话。”说到这里,泪水更奔流得厉害了。
一种愧疚汹涌而来,儿子说的是事实。有时儿子走累了,落在后面玩着画片或者吃着零食。我们意识到儿子丢了很远的时候,才会停下来催促他快点。
我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时候,任何解释都是狡辩。我巴巴地望着儿子,乞求他的原谅,但是他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不肯原谅我。
老公打圆场说:“那时本来是爸爸妈妈有事,你又走得慢些,况且妈妈给你讲那么多故事,又没有给爸爸讲过,我还不是不吃醋。”
可这个非常合理的解释丝毫不能减轻儿子的委屈,孩子还不懂得换位思考。
老公又说:“也许是你太矮了,爸爸妈妈的耳朵离得近些,说话方便些。东烨,你有话可以跟我们讲,我们会听啊”狡辩里有黔驴技穷的无可奈何。
儿子依然执拗地说我不喜欢跟他说话。跟盛怒和悲伤的孩子讲理是白费力气的。我挪过身子,搂着他的肩膀,差不多是讨好地说:“你什么时候觉得妈妈不喜欢跟你讲话的?”
“很久了……”哭,大声。
我原以为,儿子是可以自得其乐的。原来还有着这样深沉的委屈,这真是我不可原谅的错误!
“我们今晚就去散步,爸爸妈妈都和你说话,我们三个手牵手好不好?”
“我不去,你们下次就不记得了。”
“我们都记着,好不好?”
“不好,现在记得,明年你又不记得了!”儿子说得那样肯定,使我的难受又加了一层。
大人以为孩子是不可理喻的,而孩子却以为大人是不值得信任的。我不知道我哪里给他留下这样的印象,尽管我还算讲信用,但是百密也难免一疏,答应了却做不到的时候一定也不会少吧。
有时候,会觉得对孩子讲信用是一柄双刃剑:不守,伤了孩子,蒙受欺骗的感觉多了,孩子会渐渐远离父母并且关上沟通的门;坚守,累了自己,追求每个承诺的兑现,意味着时间金钱还有心灵能量源源不断的输出。作为老师,我得以了解孩子的心声;作为母亲,我更能体会父母的无奈。这个命题,很重要,但谁也没有把握求证出通行的法则。
后来,我用零食来行贿,儿子才好不容易从悲伤中回过神来。
今天晚上这件事,在一般大人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但也正是通过这种认为,可以很准确地判断出大人的不了解孩子。
送儿子上学时,我常常会望着他的背影注目许久再缓缓离去。我看到,他和许多其他孩子一样,慢慢地走向学校,走向他将要呆上一整天的地方,走向他将要面对竞争和挑战的地方;我希望,他的老师会像我们一样关心他的心情包容他偶尔的小脾气,他的同学能够像兄弟姐妹一样互帮互爱接受他无伤大雅的小缺点;但是,我知道,儿子虽然是家里耀眼的太阳,是众星捧着的月亮,但是,在集体里,在社会里,他可能连小行星都算不上一颗!
世间所有的爱,恋人、朋友、甚至师生,都是以接近为目的的,只有亲子之爱,指向远离。纵使不放心,也要放手!纵使不甘甜,也要甘愿。成功的父母之爱,要给孩子远行的力量!
而那时,我们将更不了解我们的孩子——那个脱胎于我们的身体和灵魂的小小人儿!
知道什么是感统失调吗——请理解孩子写作业慢
听一位妈妈讲,孩子一看到作业就泪奔,每次写作业慢,经常被班主任留下写作业。学校间作业差异巨大,有的学校几乎无作业,有的学校作业堆积成山,堆积成山的主因是各科都有、积少成多。而低年级段最难写的作业不是数学,而是语文,因为汉字书写困难度远远超过数字。
孩子们最初都是爱写作业的,那什么原因惧怕书写?
1、入学前,孩子没有经过针对性的握笔及书写训练,突然增加书写量,对孩子来讲是种负担。
2、与感统有关,感统即感觉统合。不讲系统复杂的理论,简单理解就是看得到、做不到,比如字写反,看到明明是个“人”,就写成了个“丫”,爸爸妈妈可以体验下孩子写字的感觉:左手将一张纸放在脑门上,右手在上面写字,所以由写字到慢慢写好,对孩子来讲是一段付出巨大努力的过程。
3、写的慢且重复,就没成就感。低年级段,畏难是正常的,不爱做重复的事情也是正常的,越重复就觉得越枯燥,越枯燥、越难就越没成就感,越没成就感越不爱写,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是未经过训练并且存在感统问题,爸爸妈妈一定学会耐心等待,孩子的字写的不好,写的慢的时候给予鼓励,一段时间后孩子写字问题自然会得到改观。
金英吉老师个人介绍
别再让内向孩子变外向了,你更应感激孩子内向
你会觉得孩子内向不好吗?你会因为孩子内向而焦虑吗?你会想办法让你内向的孩子变得外向吗?老实告诉你,你所做的可能全是错的。
小沐妈妈是我见过的最外向的妈妈,但她有个内向的儿子小沐,每个去过她家的人都会觉得小沐这孩子内向、安静、礼貌。别的小朋友在叽叽喳喳地一起玩耍,唯独他喜欢坐在一旁看漫画书、摆弄着手中的小玩具。小沐妈妈很着急孩子的性格,认为孩子不合群,不利于孩子以后的交往。所以每当周末、节假日,小沐妈妈就会带着小沐拜访朋友,让小沐跟其他小朋友爬山、做游戏,甚至逼着小沐在众人面前表演、唱歌。
但小沐的举动把妈妈气疯了,小沐要么干脆不开口,要么站着不动,甚至经常躲在厕所不出来。折腾了一番后,小沐不仅没有变得外向,还变得自卑了。因为所有大人都希望他变外向,但他每次故意想让自己活泼一点就会很别扭。以至于每当别人说他内向时都会低下头,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能变得像别的小朋友那样活泼。
经常有爸妈说,他们家的孩子内向,询问该如何改变孩子内向的性格。从字里行间看得出,他们的价值观认为内向是不好的,其实是社会对内向人格特点的偏见。
内向是天生的气质
上帝在把天使送往人间的时候,他把孩子分成了两类,一种是外向型的,给世界带来欢乐;一种是内向型的,给世界带来恬静。也就是说,内向是一种“从娘胎里带来的”人格气质,并且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本性。当然不排除严重精神挫折后的自我封闭,这种内向一般在孩子中少见。
哈佛大学神经科教授卡尔·施瓦兹教授认为,那些在2岁时表现出腼腆内向的孩子,即使在他们长大到18岁,他们的性格还是内向的。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也发现,外向型性格的孩子和内向型性格的孩子存在生物学上的差异。内向的孩子,他们的大脑皮质的苏醒水平更加高,即内向的孩子对外界刺激会做出更加敏感的反应,他们不需要做太多的工作,就能让大脑处于高度运作。
强扭内向的孩子变外向的后果
内向是一种人格特征,无所谓好坏,我们在日常中也常见不少内向型的人,但他们的性格很好。内向型的孩子天生会独处、懂得遵守规则、更在乎他人的感受、爱倾听、值得依赖、有丰富的内心生活、耐心、细心、认真负责……但如果父母逆孩子的内向性,通过逼迫孩子到处交际活动企图扭转孩子的人格,不仅会导致他们紧张不安,还会让孩子对自己的内向性格感到自卑,严重的会引起孩子的心理障碍,比如社交恐惧症、焦虑症,甚至因此导致这个世界少了许多天才。
内向孩子是上帝送给你的礼物
美国科罗拉多英才中心的琳达·西尔弗曼经过30年对社会英才的研究发现,内向型性格的英才是外向型性格英才的3倍;IQ越高的人,内向型的倾向就越强烈。无独有偶,韩国学者对专门培养科学精英的首尔科学高中的学生与其他普通学校的学生对比研究后,得出的也是同样的结论。
这些内向型的英才,在大千世界中不乏他们的身影:拿破仑、爱因斯坦、凡高、毕加索、卓别林、托尔斯泰、塞特、黑格尔、希特勒、甘地、达尔文、奥黛丽赫本、巴菲特、迈克尔戴尔、比尔盖茨、杰奎琳肯尼迪、美国总统奥巴马、周星驰、梁朝伟、周杰伦……你还会认为内向的孩子不好吗?内向的孩子,其实是上帝送给你的礼物。
内向并不等同于自我封闭,也不等同于孤僻
内向的孩子可以面带微笑地看着别的小朋友在玩耍,也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思考,忽略周围的喧闹。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相比起通过跟人打交道获取能量的外向型的孩子,内向的孩子需要独处来恢复能量,因为人多的时候,内向的孩子消耗的能量会更多,他们更容易在热闹的环境里感到疲惫,所以他们可能会在别人玩耍时,在自己的内心里静静地吸收能量。
珍视你家内向的孩子
如果你家的孩子内向,请再也不要强迫他们变得外向了。请珍视你有一个内向的孩子,给他们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告诉他们,你欣赏他们的内向,因为内向不仅是一笔财富,更是他们与众不同的特质,是值得尊重与理解的品质。内向不仅是他们挖掘内心潜能的优势,更是他们排除干扰的最好屏障。内向也可以跟人交往、也可以有自己的社交和圈子,有自己的知己朋友,有自己的舞台和天地。他们可以踏着自己的节奏,去追逐生命中的无数灿烂,也可以有他们自己的小空间,只要时间的沉积,便能绽放自己。
孩子,别再被“分数不重要”所误导了!
这是一个以分数论英雄的人才选拔时代。不要再说分数不重要。孩子要想读好的小学、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无一不和分数相关…
我们活在一个以分数论英雄、以分数为标准选拔人才的时代。不论是上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是以分数来分配教育资源。分数高成绩好,就进入好的学校,甚至是名校,享受的都是最好的师资、最先进的设施、最优雅的教学环境。成绩差自然就不用我说了。
哪怕孩子不参加国内高考,选择出国留学,托福、雅思分数也是必不可少的。
读大学,仍然是大多数普通孩子要走的一条路
或者你还会问,“一定要读大学吗?那么多不读大学的人,不也功成名就,混得好好儿的吗?”
当然,孩子未来的路不只有读大学一条。如果你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未来要干什么,那么恭喜你,你完全可以因材施教。
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孩子,甚至到了填大学志愿表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么,对这些孩子来说,知识储备就成了他未来生存之本。
择校已经事关孩子的生命安全
择校,不仅是为了增加孩子进入高等学府的机率,更是出于他们的生命安全考虑。
当下社会有点浮躁,孩子们的思想和认知还不够完善和成熟。价值观主要受身边的环境所影响,最主要来源就是父母、学校和网络。
家庭教育先不说,网络信息比较复杂,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是不好的。很多孩子为了获得身边人的关注,往往盲目的崇拜一些含有暴力的比较酷的个人英雄主义,从而引发了很多校园暴力事件。
普通学校往往存在很多老师不负责任,学习风气差等等,不仅不能很好的引导孩子思想的健康发展,反而会助长孩子的不良风气,学校的逃课上网、打架斗殴现象很普遍,没有人管。孩子的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
名校有更优秀的老师,他们懂得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去引导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学习与成长的小环境。
所以,我们选择一所好的学校,不仅是为了孩子前途,更是为了孩子的生命安全。
分数是一个公平竞争的标准
要读好的小学、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无一不和分数相关。分数如此重要,然而有的专家却天天说:素质教育比分数更重要、综合能力比分数更重要、情商比分数重要、人际交往比分数重要......
其实我真的很想问问专家——“素质教育的好坏用什么来衡量?综合能力高低用什么来评比?情商高低有考核标准吗?”
我们成年人都知道,只要有选拔,就一定有比较;只要有比较,就一定有衡量标准。
我们不否认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很多普通的家庭相对环境好的家庭来说,孩子要获得好的资源,得到好的资源培育,减小权钱交易环境下的差距来说,分数是唯一的选择,因为我们没钱没权,只能拼孩子、拼分数。
我们宁愿分数成为重要且唯一的衡量标准,这样至少能让孩子有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有一个可以公平竞争的平台。
道理谁都懂,但当社会无法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时,请不要再说分数不重要。万一孩子哪天真的考砸了,没能进入好的中学、好的大学,你们是无法为他们的人生负责的。
考高分也是一项重要技能
我们要告诉孩子的,不是分数不重要,而是分数很重要。考高分与培养品质、能力、情商同样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当然,孩子有可能确实拿不到一个理想的分数,但我们接纳这样结果的前提是,孩子你必须先努力。
我们不能因为某些高分低能的案例,就否定分数对学生的重要性
不要再说分数不重要。分数的重要性从来都不与品质、综合能力相对立,反而是相互促进。学习能力也是孩子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们不能因为某些高分低能的案例,就否定分数对学生的重要性,也不要不加研究地去说那些高分低能的案例是被应试教育逼出来的。
家庭教育的方式、家庭教育的眼界,决定了孩子是否高分低能。更多高分高能的案例,足以证明:分数、品质、情商、素质,是可以并驾齐驱的!
这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这也应该是社会和教育界努力的目标。
只有学霸的家长才说分数不重要
自严师学堂开设以来,也不乏有天生就是学霸的孩子。在我们焦虑孩子分数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却焦虑孩子天天只知道学习,没有娱乐没有玩耍,担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找辅导班也是为了让孩子能换个环境,希望老师能多和孩子进行心理沟通。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当然无需对其强调分数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分数不重要。所以,圈子里的人都明白,说分数不重要的,都是学霸的家长。
在我们这个以分数论英雄的人才选拔时代,分数真的很重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妈妈,我们关心孩子分数,就像领导关注我们业绩一样。分数决定了孩子能不能进入好学校,业绩意味着我们能不能升职加薪。
当下,时髦的教育理念是:孩子回家后,家长不要问作业,考试完后不要问分数,以免给孩子带来过大压力。
家长确实可以不问,但社会要问,学校要问。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家长不问,有几个能做到?
于人的一生来说,少时的分数确实不那么重要。但是,在学生时代,在升学的节骨眼上,分数却又无比重要,它是大多数普通孩子,唯一可以用以证明自己,为自己争取到更好机会的筹码。
当我们的孩子还未觉醒,还未能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努力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有责任督导他们学习,所以不可能不问分数。
当然,当我们过问孩子分数的时候,也要注意技巧。我们要帮助他分析可进步的空间,帮助孩子树立新的目标,肯定他现在的付出,而不只是纠结于一串干巴巴的数字。
中高考备战,已经开始!
每当有人说到:“时间还早,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的时候,我都会为我们的孩子捏一把汗。初中三年,只为能考个好的高中。
高中三年也只为上个重点大学!我们不能只把精力压缩到初三和高三这一个年级阶段,中高考的战争也不是从考试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才正式开始的。作为学生不知道时光短暂也就罢了,最可怕的是我们很多家长也不去督促孩子。无数初三的学生家长给孩子焦急的找辅导班的身影已经给了我们警告。
从初二的中等生到初三的差生转变让很多父母花费了很多额外的精力和金钱去弥补过失。种种案例都告诉我们,中高考考的不是初三、高三,从踏入新初一、新高一开始,我们已经是处于备战期了,而我们却忽略了这个最关键的备战期,我们让毫无准备的孩子去参加中高考,就好比是让赤手空拳的战士去前线和全副武装的敌人去厮杀,可想我们的战果会多么惨烈!
所以,我们希望家长能在忙碌之中抽出时间,做好父母应该尽的责任,为懵懂期的孩子点亮一盏通向远方的明灯。在这个知识就是金钱的时代,别让孩子拿着低分去中高考的战场厮杀,更不要让孩子拿着低学历去社会经历那些本不该经历的磨难!
期中考试,只是为了找到问题!
科考制度在中国已经施行有千年之久,现今社会已经演化为白炽化状态,考上名牌大学更是成为很多家庭光宗耀祖之事。考试成绩也成为一个学生学业是否合格的标准,不能否认的是,分数对于升入名牌大学、重点高中的重要性,但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分数的作用除了对学业结果进行测试之外,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的分数问题。
但很多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家长自身知识储备原因导致孩子的学习问题一直没有被深挖出来。一味的责怪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能通过本次考试把孩子学习上的问题点暴露出来,并解决掉,才能让孩子走出考试阴影。
找准问题,才能掌握方法!
众所周知,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出现成绩下滑,很多家长会归责于学习习惯问题。但习惯并非万能,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如果对于问题的根本原因不能找到的话,那么再好的学习习惯也改变不了知识的欠缺。
习惯需要很长时间来养成,并非一朝一夕,所以要想孩子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家长能帮助孩子找到问题才是关键。一旦问题得到解决,孩子学习自信上升,再对孩子学习习惯进行疏导,便会容易很多。
严师学堂,一所专门“提分”的学校!
没有那个家长会希望孩子学习不好,分数不高,也都是在无奈之下叹息“只要孩子能健康成长,考多少分多都无所谓!”其实在无所谓的背后隐藏的更多的是对于孩子学习的无奈!面对家长这些无奈,其实孩子的无奈才更让人心酸。
没有一个孩子会在年少时愿意放弃学业,但更多的孩子都是因为家庭关系、学校关系、甚至是同学关系的原因不得不放弃学业,首先在不考高分,不拿名次的情况下还能得到家长认可几乎不可能,其次在学校里由于性格原因,缺乏积极主动性的学习态度,也会导致孩子的成绩下滑,长时间以来就会导致孩子的学习信心受到打击,而这些情况还不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和认同,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主动放弃学业,从虚拟网络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在经历了无数的孩子从放弃到重拾学习自信的经过,我们更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分数”真的很重要,对孩子、对老师、对家长都非常重要,所以爱孩子就别再为他找借口,多帮助孩子找对方法,让他重拾学习自信!
我们愿意做一所疯狂的学校,让“分数”回到它应有的高度!
在严师学堂,我们虽然注重家庭教育、注重习惯养成,但我们更关心“分数”!每周一次同步测试,就是为了确保我们的学生能有所提高,我们补课的方向主要针对“提分点”,我们就是要让孩子“拿到高分”。“严师出高徒”也是我们严师学堂一贯秉承并坚持的校训。
我们就是要用科学人性化的方式来让学生把“分数”提高,让学生家长看重“分数”的重要性,也要让学生明白“分数”对自己一生的影响。让“分数”重回它应有的高度!
感觉统合易失调的三大系统
感觉统合易失调的三大系统——触觉、前庭觉、本体觉
除非孩子有特殊的生理异常,否则一般来说,视觉、听觉、嗅觉及味觉,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顺利发展出各自的功能,帮助孩子接收外在的信息,所以,孩子每天醒来自然就会看、会听、会闻到味道、会吃东西,因此,前4个感觉系统不大容易被关掉或被忽略,但是感觉统合里的触觉、前庭觉、本体觉则是3个容易出现失调的系统。
什么都不准碰,触觉出问题
孩子很小的时候,有的父母或照顾者会给孩子穿上很多衣服,结果孩子从小触觉刺激就受到限制;等孩子大一点时,每次想要抓个东西或爬上台阶,马上就被禁止:危险不可以拿、很脏不能碰、小心不要爬。于是,孩子只能待在父母设计的一个“安全”的小角落,结果少了各种接触环境、感觉环境的机会。
当触觉失调时,有可能造成他日后学习上的问题,例如:孩子会觉得学校制服穿起来身上有点痒,于是他上课就动来动去,总觉得衣服不对劲;触觉防御力太高的孩子,就是不喜欢旁边的同学碰到他,于是不停地注意旁人的动作,而没办法专心上课。
不许跑、不许跳,前庭觉出问题
有些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受伤,不肯让他们跑跑跳跳,整天就是要孩子坐着或是慢慢走,或是长期以来只安排看电视、看书、画画这些静态活动,结果造成孩子需要用更强烈、刺激的方式去满足他们的前庭系统,例如不停旋转、动来动去,长大后还可能会借飙车来满足速度的刺激。
一旦前庭觉失调,孩子上课时可能就会摇头晃脑、动来动去,不断打扰老师或同学,自己也没办法专心上课。
凡事妈妈代劳,本体觉出问题
很多父母什么事都帮孩子做得好好的,从小喂他吃饭,帮他穿衣服,帮他拿东西,使得孩子很少靠自己的身体去做事情、去感觉力度。
上学之后,可能会在学校走路撞到桌椅、拉开椅子时动作非常粗鲁、写字歪七扭八、拿个作业本慢吞吞等,因为孩子没办法控制好自己的手脚,也不太会拿捏力量的大小,而且常因动作笨拙,被同学嘲笑或被老师责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