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用小故事和孩子说死亡

发布时间:2020-11-04

幼儿说故事。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用小故事和孩子说死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用小故事和孩子说死亡和xx走在回家的路上,在一个垃圾桶旁,有位看样子有五十几岁的流浪汉在垃圾桶里翻找食物。xx看到了就问我:“妈妈,他怎么捡垃圾桶里的东西吃呢?”我说:“看样子,这人应该是神经上有点问题,所以才流浪在外的吧!”xx:“那他的家人呢?他的爸爸妈妈呢?”我说:“他应该是找不回去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家人也应该不知道他在哪里.”xx听我这一说,纠正道:“妈妈,你看他都那么老了,他的爸爸妈妈可能都去世了吧!”我说:“都有可能,但真正是什么原因,我们都不知道。”

这时xx又问道:“妈妈,你说人为什么要死呢?”听到xx问到关于死亡的话题,我有点小警惕,因去年我自己奶奶去世时,xx问了这个问题,还偷偷的哭湿了枕头,几天里闷闷不乐。但他的问题我若不回答,他又会追根问底。我想到自己小的时候,睿外婆给我讲的一个故事,从此让我对死亡不再想的那么悲观。于是我想不如就拿这个故事,讲给xx听吧!说不定他会和我有着一样的收获。

于是我对xx说:“人只因为会死,那也是后来才这样的,在很久很久前,人都不会死,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龄像蛇一样脱层皮就行了,并且还会变回年轻的模样。”xx听我这一说,很好奇,追问道,那为什么后来就变了呢?我说:“就是因为人不死,只要脱皮就行,所以地球上的人就变得越来越多。食物慢慢就供应不上人们食用,人们就越来越饥饿,为了填饱肚子,人们就只要见到可食用的东西,就都会弄回来吃。那时除了人就算蛇最多了,人们就天天捉蛇来煮着吃,蛇在人们疯狂的捕捉下,到最后就剩下蛇王和他的妻子了。蛇王看到自己的家簇马上就要灭亡了,很伤心,并痛恨这上天不公平的对待。于是蛇就来到天宫找玉皇大帝告人们的行为,在蛇的痛诉下,玉皇大帝就派二郎神到人间调查实情,二郎神来到人间,看到和人们关系亲密的牛,问它人们的状况,可牛伤心地哭着说:“我们现是为了人们能吃得上饭,没日没夜的干活,没有一天休息,但我们的劳果远远供不上人们需求。”二郎神把调查的结果回天宫报告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为此事思想了三天三夜,为了削弱人们的繁育,最终他决定,人只可生活六十年时光,当人们听到这个决定时,不服上诉,问玉皇大帝,为何从长生不老,一下改到六十年,觉得时光太少.玉皇大帝最终判定,给人们一个机会,说只要人心向善,就可多生活几十年。另因蛇快灭亡,于是充许蛇可以像人之前一样脱皮繁生。就这样人和蛇的生存命运被玉皇大帝做了改变,也就有了现在人会死的原故。

xx很认真的听完这个故事,感憾的说:“是哦!若人一直不死,那地球都会装不下。那到现在可能见不到任何生物,因为被人吃光了,没有食物,还真有点可怕,玉皇大帝还真是英明.”是吧!不然他怎么会当上玉皇的呢!我回应着xx.就这样xx转移和我聊着天宫的事件.

对于死亡的话题,有时在面对孩子时,我们都会很难做解释,因为孩子小,他们不明白,人为何会死,并且对死亡会存着一种恐惧的心理.因为我自己小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想法,后经xx外婆讲了这个故事,才消除了我对死亡的恐惧.我想通过这个故事,xx以后对死亡也不会再看得那么悲观,反会认为死亡是一件非常符合常理的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和孩子讲死亡,并不可怕


女儿对死亡一直有着强烈的好奇感。比如她经常会好奇地问:“妈妈,姥姥和奶奶到底什么时候死?”

禁忌问题背后的思索

在女儿的世界里,除了经历过和邻居哥哥养的灰兔死亡的经历之外,死亡对她来说是个陌生的词。我知道,对于这种我们不得不面对却又害怕提及的话题,如果不能给她一些相对肯定的答案,类似这样的追问肯定还会继续下去。

孩子对死亡的好奇其实是来自于无知,也许和六岁的女儿讲死亡有些残忍,但这就跟给孩子讲风雨雷电等自然知识一样,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每个人战胜恐惧和悲伤的方法只能来自于自己内心的博弈,这种谁都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我们无法改变或者预判,不如让孩子去理解,并更努力地生活来得实在一些。

为了给女儿关于死亡的答案,我带着她阅读了很多关于生命的故事书,其中有一本名为《再见了贝贝》的书很不错,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叫贤贤的男孩养的一只小鸡死亡后,奶奶跟他之间的一段对话。在经过一些阅读后,女儿大概感受到死亡是一个生命终结的过程。

当然,仅仅理解死亡的含义对孩子来说是不够的,当他们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过程之后,我要做的是给女儿更多的引导,包括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对生命的珍惜这一系列的认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死亡的内涵。

生活经历中,自然而然认识死亡和生命的意义

我开始和女儿一起养蝴蝶。在这个过程中,女儿经历了毛毛虫到蛹,再到羽化成蝶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女儿多次近距离地接触了一只蝴蝶的死亡:被女儿不小心踩死的柑橘凤蝶的幼虫、没来得及羽化就彻底腐化的白带锯蛱蝶的蛹、那些没有羽化成功的蝴蝶,甚至是蝴蝶本身只有10天的短暂的一生……在每一次接触到蝴蝶死亡的过程中,我都下意识地给女儿讲关于死亡和生命的意义。

“米小,你看蝴蝶很漂亮,可是他们的一生要经历那么复杂的过程,真不容易啊!我想蝴蝶也是因为知道这个过程的困难,才会将自己变得更加漂亮,每天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来感受这个世界的美。”

“米小,毛毛虫好脆弱,其实不仅仅是毛毛虫,所有的生命都很脆弱,我们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谁知道下一秒会是什么呢?所以每天都得开心才好!”

“米小,你看这么多的蛹没有全部羽化成蝶,很多蝴蝶的翅膀没有完全充血,无法张开,很多蝴蝶因为发育不良翅膀很小,要变成一只漂亮的蝴蝶真不容易啊!”

……

在养蝴蝶的这两个月时间里,我和女儿一直在探讨关于蝴蝶的一生,以及他们脆弱的生存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关于死亡的话题经常被提及、延伸。

“妈妈,我们要更加爱护蝴蝶,更加爱自然,爱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它们都不容易啊!”我想这应该就是女儿对死亡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发自肺腑的感慨。

在养蝴蝶的过程中,那些能够正常羽化成功的蝴蝶在经过10天左右短暂的生命之后死亡的个体,都被我拿来和女儿一起做成了蝴蝶的标本。

“妈妈,蝴蝶生前很美丽,死后我们做成的标本也一样美丽。”操作的过程中,女儿有着同样的感慨。

“是的,活着得有意义,死后得有价值。你看蝴蝶生前能给我们带来美丽、帮助花儿授粉,死后还能变成美丽的标本让我们观察、研究它,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我顺着女儿的话告诉她生命的意义。

“活要活得开心,死要死得有价值,这是自然规律,是达尔文爷爷说的,我妈妈也这样说。”这是女儿养蝴蝶一段时间之后的总结陈词,这句话也被她用在幼儿园的故事会上,故事中,她讲的就是一只美丽蝴蝶的一生。

Mamimate小结

就此,关于死亡和生命的话题结束了。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现在对死亡有这样的认识,足够了。不过,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让孩子心理更强大是每个母亲的责任,从孩子对死亡的兴趣点上展开相关的学习,我想这才是最好的亲子互动。

用故事陪伴孩子成长


早教成功,这个孩子的一生基本会成功!那些得益于早期教育的成功者,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听故事功不可没,这其中故事磁带和故事光盘应该是最有功者。听故事的好处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让孩子得到快乐。

故事中的情节与音乐对儿童的身心都能起到愉悦的作用。幼儿在这种愉悦的状态中,大脑神经得到刺激,从而使脑电波起伏大,能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二、学习规范的普通话。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方言和土话更是种类繁多。让孩子通过听故事学习规范的普通话显得更为重要。

三、让孩子爱上阅读。

通过故事,从“听”到“看”,这种过渡,会让孩子爱上学习,使他从小就对读书产生强烈的欲望。

四、培养孩子的语感。

通过听故事,让孩子从小得到文学的营养,同时培养孩子的语感,对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扩大词汇量。

那些听熟了的词语和句型会不知不觉地存入大脑,有助于孩子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事物,自觉剔除一些语言垃圾。(前苏联把屠格涅夫的作品作为儿童的阅读作品。)

六、节约儿童的视力资源。

人的视力资源是有限的,就像个人账户里的存款。现在很多家长把电视机当成了“临时保姆”,孩子一哭闹,就把孩子往电视机前一放。且不说电视节目是否适合孩子看,电视机摆放的位置是否符合标准,这种辐射对幼儿稚嫩的视网膜造成的损害是无可挽回的。近几年来,小学一年级新生的视力测查结果触目惊心。刚进校门的小伢儿近视率居然高达52%,这显然与升学率和作业量无关。究其原因,大部份幼儿家长承认,很多时候,他们让幼儿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这就好像是让一个还没有理财能力的人管理钱财一样,他们的无知和滥吃滥用势必会造成前吃后空的现象。我这样说绝对没有贬低电视地位的意思,更没有把电视当作导致幼儿视力下降的原凶。这个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如果乱用钱,难道能把钱定为罪人吗?

七、开拓视野,增长智慧。

通过听故事,幼儿能了解到很多知识,这对开拓视野,增长智慧,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向往创新与探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八、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模仿能力。

在复述故事中体会表达的成功和愉悦。孩子在复述故事时,家长要认真听,并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让他在被尊重和被肯定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九、使儿童养成专注的好习惯。

而这一习惯的形成对儿童今后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口头作文”的能力。

家长和老师可让孩子们给故事编不同的结尾。

十一、陶冶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

使他们从小热爱人类各种美好的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幽默、开朗、豁达、宽厚、正直、勇敢、勤劳、团结、助人、善良、机智、大方、自律、节俭、好学、上进。)

十二、优秀的故事绘本也是孩子们的好朋友。

这些故事如果一开始能由父母讲给孩子听,然后让孩子看着绘本自己讲。这样的过程,会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留下最美好的回忆。除了增进亲子关系,更开拓孩子的综合能力。

我当了那么多年的小学老师,我发现,凡是那些优秀的孩子,在入学前都是小小“故事迷”,家长也特别重视孩子的“听故事”。

最有意思的是,我曾经教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是个很可爱的女孩。她是二年级转到我们班来的。她的妈妈和外婆普通话一点也不会说,说的都是我们浙江那儿一个县城的方言,我也只有边听边猜才能估摸说些什么。可这个小女孩普通话说得非常标准,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一问才知道,这孩子从小就是听故事长大的。她的普通话全都是“光盘老师”教的。这个女孩现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医学博士。

最后,我衷心祝愿我们的好爸爸和好妈妈,用故事滋润孩子的心田,用故事陪伴孩子成长。

不谈死亡的“死亡教育”


不谈死亡的“死亡教育”

去年的富士康跳楼事件风起云涌,大家都在归罪于富士康企业。确实,不能否认,富士康是有很大的责任的,但是,作为跳楼的主体,那些打工者,自己也是有许多问题的。如果往前追溯,这与儿时的“死亡教育”不足有关。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从来都是很忌讳“死亡”这两个字眼的,也很少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

从心理学上讲,孩子3岁时,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其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以及活动和行为的自主性、自由权,使自己感觉到“我能行”的力量。在思维上,2-6岁属于前运算阶段,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准确的分析的特点,最典型的是泛灵论,即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3-5岁的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5-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一个人或自己的身上;9岁以上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对幼儿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别注意该年龄幼儿的心理特征。

所以,当你有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时,和他们直接描述死亡,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有时候由此反而可能把孩子恐吓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但是,什么是幼儿的“死亡教育”?我个人认为,“死亡教育”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当我们明白这点,孩子的勇敢、坚韧、探索都将得到极大的发展;二是“爱”的教育。

从教育上讲,“死亡教育”最好延伸为对生命的珍视,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应该的事情。虽然,我们要告诉孩子,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结局,但是,我们更应该告诉孩子的是,生命的意义,这样才能不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产生心理阴影。

但是,生死教育不用刻意为之。作为家长,需要知道下面的做法是非常禁忌的:

5岁前亲眼看到真实的血腥场面;当着孩子说“死”可怕;将“死”跟鬼魂联系在一起,和孩子说毛骨悚然的鬼故事;平时用鬼、可怕的东西吓唬孩子;看暴力、凶杀、恐惧片;参观阴曹地府、“幻宫”展览;

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如果你没有让孩子接触上面的情形,当孩子没有恐惧的时候,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就不会是消极的。例如,当孩子看见了一只死去的麻雀,孩子不仅不会害怕和产生恶心的感觉,还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为此产生有趣的生命科学探索活动。

当我们让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的第一步,也就是尽可能消除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爱”的教育。这就是让孩子真正理解生命的终结和存在,即明白生命是从哪里来,去往哪里。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有许多东西值得留恋。

第二步,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不仅仅属于自己,大家都有自己的亲人、好友。孩子你虽然是家中的宝贝,但你还是家庭中的一员。这样,孩子从小就感觉到家的温暖,有困难的时候,会第一时间向家里寻求帮助。要知道,在没有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多数叛逆,而这样叛逆行为让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刺激和新鲜。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爱,不是溺爱,也不是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进行的粗暴管理。当家庭中过分溺爱孩子的时候,孩子会以“欺负”家人为乐;而当孩子反抗“粗暴”父母的时候,会以残忍或虐待狂的方式来对付其他人。所以,一个人不爱自己,就无法懂得该怎样去爱别人,真正的爱是学会我们能给别人什么。

第三步,让孩子接触到非人类的“死亡”。对这方面,要让孩子明白死亡是很自然的,且并不是可怕的,这样他们能以平常心面对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非人类“死亡”。家长可以采用的小技巧有:

玩具、书、日常用品等坏了、修不好了;从大自然知生死,察觉四季转换,如种植花草,观察其一生;翻出老照片,跟孩子说说自己的父母或记忆中的爷爷奶奶;带孩子参加祭拜;观察腐烂植物“尸体”变化,如腐烂的蔬菜或者水果;打死蚊子类害虫;拿宠物当媒介,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让孩子第一次接触真实动物死亡,但这个最好5岁以上;

当我们让我们的孩子,尽可能的克服恐惧后,又具备爱心、自信心,对自己的东西珍惜,你想,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依恋,还敢于面对、探索世界,遇到了挫折,也知道如何面对,他们长大后,会轻视生命?

需要注意的时候,真发生生活中的一个至亲离开了我们,孩子必须面对,而孩子又小的情况,家长行事、说话需要注意的。孩子小于3岁,建议说“某某不见了”,同时不建议参加葬礼;小于6岁的孩子,“就像自然界中,树叶由绿变黄再凋零一样,某某离开我们了,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但我们依然爱着他,他也还爱着我们”,同时也不建议参加葬礼。6岁以上,可以实说。有几点需要注意:

不欺骗孩子,坦诚地给孩子们最简单明了回答;家长和孩子都不宜压抑自己的感情,可以和孩子一起思念,但家长需要尽快走出悲伤;不宜过度的禁忌;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死亡,是一件很令人恐惧的事。它追随我们一生,我们经常会设立防御来帮助自己应付对死亡的知觉。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对死的恐惧排除脑外。它会随时潜入到你的梦中,恶梦正是它被显现的地方。当我们的小孩,被对死亡的恐惧所占据时,我们该如何教会他们去面对死亡呢?

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一出生就被已潜入到无意识中。当小孩害怕黑暗,感受到威胁,面临饥饿,这是他们感受到了死亡,他们会哭,会闹,会怕,这时他们需要的是安全感,父母的陪伴就能给予他们安全,暂时忘掉死亡的存在。

孩子长大后,面对着死亡,他们就会焦虑,会惶恐不安,他们没有办法去看待这个死亡,他们会害怕,害怕父母的死去,害怕自己的死去。这时,他们就会陷入到对死亡恐惧的漩涡中,甚至会越陷越深。

既然我们没法去避开,我们只有选择正面地对待。

首先我们要告诉孩子,出生和死亡都是人所要经历的过程,有了出生,就会有死亡,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死亡同时又代表着新生,人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繁衍着。

死亡既然是存在的,它占据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们就没办法去忽略它。但我们活着,并不是在等死,如果我们的一生都在恐惧着死亡的到来,那我们又何必活着呢。活着就是要去学会很好地生活,别等到我们死去的那一天,我们还在不断地遗憾着活的不够好。我们不是要害怕死去,而是学习如何能够很好的死去,那就是学会很好地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抗日英雄们面对死亡时的泰然处之,他们能如此冷静地面对死亡,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是积极的,是充实的,这样的死去也是有意义的;如一些文人、科学家,当他们被笼罩在即将死亡的氛围中,他们也并没有感到遗憾,因为他们活得很好,活得有价值,活得有意义,活得有自我,这样的他们就可以能够很好地面对死去。

又如一些反例,面临死刑的囚徒,他们是如此害怕死亡,因为他们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学会很好的生活,可是生命不会重来,他们终究还是在遗憾中,在恐惧中接受死亡,这样的死是没有意义的,是对生的藐视。

告诉孩子,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才踏上生活的道路,就要好好地学习着,生活着,为了更好的活着不断去充实自己,激励自己,让自己活得更多色彩,更开心。

既然我们不能避免死亡,至少我们还可以选择更好地活着,活得更好!

教孩子如何面对“死亡”


教孩子如何面对“死亡”

媒体报道中,不时出现孩子遇挫自杀的事件。如果往前追溯,这往往与儿时的“死亡教育”不足有关。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从来都是很忌讳“死亡”,也很少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

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可问题是,2-6岁的孩子,思维常表现出笼统的、不准确的分析特点,最典型是泛灵论,即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在物品都有生命的情况下,确实很难与孩子解释有生命的死亡。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3-5岁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5-9岁孩子已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个人或自己身上,9岁以上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对幼儿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别注意该年龄的心理特征。

当你有个6岁以下的孩子时向他们直接描述死亡,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有时反而可能把孩子吓住,失去了本来的教育意义。

若孩子问“爸爸,什么是死?”那么,该如何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其实“死亡教育”有两个重要方面,首先是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当孩子明白这点,其勇敢、坚韧、探索都将得到极大发展;二是“爱”的教育。

从教育上讲,“死亡教育”最好延伸为对生命的珍视,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应该的事情。虽然我们要告诉孩子,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结局,但更应该告诉孩子生命的意义,这样才能不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和心理阴影。

不过,生死教育不用刻意为之,下面的做法是非常不合适的:5岁前亲眼看到真实的血腥场面;当着孩子说“死”可怕;将“死”跟鬼魂联系在一起,和孩子说毛骨悚然的鬼故事;平时用鬼、可怕的东西吓唬孩子;看暴力、凶杀、恐怖片;参观“阴曹地府”展览等。

若你没有让孩子接触上面的情形,孩子没有这些恐惧,对死亡的理解就不会是消极的。例如,当孩子看见了一只死去的麻雀,孩子不仅不会害怕和产生恶心感觉,还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为此产生有趣的生命科学探索活动。

所以,正确地让孩子明白死亡,可以采取下面的做法:

第一,让孩子自幼就接受“死亡教育”,先要尽可能消除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同时开始“爱”的教育。这就是让孩子明白生命是从哪里来,去往哪里。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有许多东西值得留恋。

第二,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不仅仅属于自己,谁都有自己的亲人、好友,我们的生命对于爱我们的人来说,是多么的美好和宝贵。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员。这样,孩子从小就感觉到家的温暖,有困难时会第一时间向家人寻求帮助。要知道,在没有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多数叛逆,而这样叛逆行为让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鲜和剌激。

第三,让孩子接触到非人类的“死亡”。这是要让孩子明白死亡是很自然的,且并不是可怕的,这样他们能以平常心面对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非人类“死亡”。

可采用的小技巧有:

(1)从大自然知生死,察觉四季转换,如种植花草,观察其一生;

(2)在家里养蚕,观察蚕被孵出、变成成蚕、吐丝结茧、变成虫在产卵,体验生命的轮回;

(3)翻出老照片,跟孩子说说自己的父母或记忆中的爷爷奶奶;

(4)观察腐烂植物“尸体”变化,如腐烂蔬菜或水果;

(5)打死蚊子类害虫;

(6)拿宠物当媒介,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让孩子第一次接触真实动物的诞生和死亡,但这个场面最好在孩子5岁以上。

当我们让孩子尽可能地克服恐惧后,又具备爱心、自信心,对自己的东西珍惜,你想,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依恋,敢于面对、探索世界,遇到了挫折,也知道如何面对,他们长大后,还会轻视生命吗?

有一个特殊情况,即生活中一个至亲离开了人间,而孩子又必须面对,且孩子又小,家长行事说话要特别注意。

若孩子小于3岁,建议说“某某不见了”,并且不建议参加葬礼;

小于6岁的孩子,就说“像自然界中,树叶由绿变黄再凋零一样,某某离开我们了,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但我们依然爱着他,他也还爱着我们”,同时也不建议参加葬礼。

6岁以上,可以实说,但有几点需要注意:不欺骗孩子,坦诚地给孩子最简单明了回答;

家长和孩子都不宜压抑自己的感情,可以和孩子一起思念,但家长需要尽快走出悲伤;不宜过度地谈论此事。

帮助孩子 正确面对“死亡”


对于亲人的去世,以及身边各种死亡事件的发生,面对死亡,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有些孩子会焦虑,有些会尿床,有些会吮手指,有些孩子会拿张椅子坐在门前,等待去世的亲人或者宠物回来……我们要知道孩子有哪些反应,才能够好好帮助他们。

1.情绪障碍

孩子对家庭的变故如同受惊的小鹿,不知所措,无可奈何,产生悲伤、生气等情绪,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亲人的死亡,会改变家庭的生活习惯,孩子会一时难以适应,变得愤怒和烦躁不安。第二,家长往往会因为悲痛、或着忙着处理死者的后事,就没有像以前一样那么关注孩子了。

2.行为倒退

行为倒退包括撕咬、尿床、吮手指等。有些失去亲人的孩子还会想方设法吸引别人的关注。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孩子紧张不安的表现,而孩子本人却往往“一无所知”。

3.对死者复生的期盼心理

因为孩子不理解死亡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所以他们对死者往往怀有一种“再回来”的希望。因为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早晨出门去上班、晚上必然要回来。因此,他们往往会以为已经去世了的爷爷、奶奶仅仅是去旅行了,不久就会回来。

另外,一些电视节目也助长了他们的这种认识,如,一些幼儿在观看电视时,发现其中的卡通人物或超人在被射杀后又重新活了过来。因此他们就更加困惑、更加盼望亲人的回来。

4.内疚心理

孩子会想一定要有人负责死亡这件事,而且自己往往就是那个应该负责的人。因此,他们会想是自己使到亲人去世的,因此他们会感到很内疚。因为孩子都想生活是有计划的,既然“睡觉时间”、“游戏时间”、“吃饭时间”等自己的一切事情都是事前计划好了的,那么死亡也必定是事前计划好了的;而孩子在日常生活常常会因为调皮而“惹祸”,因此他们也就自然地认为“死亡事件”也是自己惹的祸。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用小故事和孩子说死亡》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说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和孩子讲死亡,并不可怕 女儿对死亡一直有着强烈的好奇感。比如她经常会好奇地问:“妈妈,姥姥和奶奶到底什么时候死?” 禁忌问题背后的思索 在女儿的世界里,除了经历过和邻居哥哥养的灰兔死亡的经历之外,死亡对她来说是个陌生的词。我...
    2021-11-12 阅读全文
  • 用信任和孩子交流 导读:对抗拒心理咨询的孩子,心理医生怎么和他建立信任的关系呢?秘诀有三:不命令他做事,耐心地听,不评价他的观点。等他愿意主动地告诉你一些事后,再继续下一步的辅导。 大家都知道,如果孩子有问题不愿意说,...
    2021-09-02 阅读全文
  • 用故事陪伴孩子成长 早教成功,这个孩子的一生基本会成功!那些得益于早期教育的成功者,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听故事功不可没,这其中故事磁带和故事光盘应该是最有功者。听故事的好处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让孩子得到快乐。 ...
    2021-03-25 阅读全文
  • 孩子用模仿和父母交流 导读:母亲对婴儿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尤其是在生后第1个月,母亲在婴儿的模仿行为上花了很多的工夫。 小婴儿正在全神贯注地望着大夫 一个出生两天的小儿,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大夫的脸,注视着伸出嘴外的舌头(见...
    2021-08-20 阅读全文
  • 不谈死亡的“死亡教育” 不谈死亡的“死亡教育” 去年的富士康跳楼事件风起云涌,大家都在归罪于富士康企业。确实,不能否认,富士康是有很大的责任的,但是,作为跳楼的主体,那些打工者,自己也是有许多问题的。如果往前追溯,这与儿时的...
    2020-11-27 阅读全文

女儿对死亡一直有着强烈的好奇感。比如她经常会好奇地问:“妈妈,姥姥和奶奶到底什么时候死?” 禁忌问题背后的思索 在女儿的世界里,除了经历过和邻居哥哥养的灰兔死亡的经历之外,死亡对她来说是个陌生的词。我...

2021-11-12 阅读全文

导读:对抗拒心理咨询的孩子,心理医生怎么和他建立信任的关系呢?秘诀有三:不命令他做事,耐心地听,不评价他的观点。等他愿意主动地告诉你一些事后,再继续下一步的辅导。 大家都知道,如果孩子有问题不愿意说,...

2021-09-02 阅读全文

早教成功,这个孩子的一生基本会成功!那些得益于早期教育的成功者,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听故事功不可没,这其中故事磁带和故事光盘应该是最有功者。听故事的好处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让孩子得到快乐。 ...

2021-03-25 阅读全文

导读:母亲对婴儿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尤其是在生后第1个月,母亲在婴儿的模仿行为上花了很多的工夫。 小婴儿正在全神贯注地望着大夫 一个出生两天的小儿,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大夫的脸,注视着伸出嘴外的舌头(见...

2021-08-20 阅读全文

不谈死亡的“死亡教育” 去年的富士康跳楼事件风起云涌,大家都在归罪于富士康企业。确实,不能否认,富士康是有很大的责任的,但是,作为跳楼的主体,那些打工者,自己也是有许多问题的。如果往前追溯,这与儿时的...

2020-11-2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