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恐吓是一种夺爱行为

发布时间:2020-11-04

幼儿行为故事。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恐吓是一种夺爱行为”,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恐吓是一种夺爱行为“快吃饭,不然我就把巧虎的电视给关掉!”

“你要乖,要不我就不带你去公园玩!”

“你要是再这么哭闹,我再也不会让你去超市了!”

……

不想问大家,有没有和孩子说过这样的话。我是想问:有谁,没有对孩子这样说过?

这是我们大家都爱用的一招:恐吓。

不如此,我们实在拿顽劣不堪的孩子没招。

但是,我们可能是在花高价买暂时的安宁,花巨款买得的只是一根稻草。

恐吓之所以能有效果,是因为恐吓的内容中总是有剥夺。对孩子的剥夺越严重,恐吓就越“有效”。

而孩子最怕被剥夺的是什么呢?最爱的。

为了保全自己的最爱,孩子一次次地退让,内心积累越来越多的愤懑和不满。而这些愤懑和不满,终究会在某一个时机,“炸”出来。将亲子关系炸坏,更会让孩子对他人失去信任和安全感。

所以,想让我们的孩子更乖、更懂事,先从不恐吓开始。

可是,孩子不听话,一直瞎折腾,不恐吓恐吓,又能怎么办?

一、让他(她)承受自然后果。

我一直搞不清楚立界限与恐吓、惩罚之间有什么不同。所以,我只能这样区分:我要孩子承担的后果,和他的前一个行为有关吗?有关,就是承担自然后果,无关,就是恐吓或者惩罚。比如:

不吃饭,应该承受的后果是——饿。和看不看电视无关。

不去公园玩,原因应该是——不遵守安全规则。要加强孩子的安全教育,而不是锁在家里不出去。

二、孩子无法承担的后果,想办法取得合作和理解。

确实,有一些后果我们舍不得让孩子承担。比如:天冷了,我们要给孩子加衣服,但孩子不肯。我们舍不得孩子受冻,更害怕孩子感冒生病。比如:孩子非要骑一辆他骑不了的大车子,我们劝过孩子了,但他不听。我们舍不得让他摔伤;孩子想吃上火的零食,吃多了让孩子咳嗽,我们舍不得。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想办法取得孩子的合作和理解。前提是我们得理解孩子。

关于添衣,用不着喋喋不休,也不必恐吓,可以告诉孩子:妈妈担心你太冷,想关心你,要是感冒就得吃药,这样可麻烦了。

关于小小人儿非要骑大车,可以理解孩子:你想骑这辆大车试试,但车确实太高了,让妈妈帮帮你。

我家**很爱用刀,我就每次都抱他起来:我们一起来切菜吧……

他还很爱吃薯片,我说:**,妈妈知道你爱吃薯片,但是吃得太多了会咳嗽的,现在妈妈只能给你两片。行吗?持久之后,我发现他想吃哪个零食,经常会问:妈妈,我可以吃这个吗?吃完一片,他又过来问:妈妈我还可以吃一片吗?大部分时间里,不同意他便做罢了。

三、给孩子立界限和亮底限。

我经常会给孩子亮出我最后的底限:你这样敲这个玩具实在太吵了,请你停止,如果我数1-5下你还没停,我一定会强行收掉它!

“你昨天把没喝完的牛奶倒在地板上,那明天你不能喝牛奶。哭闹也没用。后天才能喝。”然后我坚决执行。

无一例外地,当我们采取上述的措施时,孩子会有反应——哭闹。希望达到他们的目的。哭闹的时候,应该回应的是爱——因为哭闹就是因为有需求没满足,要玩具、要零食的需求,归要到底是爱的需求。我曾经领悟出一个办法,孩子哭闹的时候,“来,今天不打算给你买这个玩具,不过你来,让妈妈抱抱你”。用爱来取代孩子提的不合理要求,我觉得很有效。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说谎,是一种本能


你一辈子会说多少句谎言?英国的《每日邮报》做过一个调查。平均每一个英国人每天会撒谎4次。如果数据真实,显然英国人算是诚实的。因为另一家研究机构调查的结果是,平均每个人每天会说谎25次。

看到这里是不是松了一口气?一方面,自己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虚伪。另一方面,没必要为孩子那小小的谎言而感到焦虑。

自从有了语言之后,说谎是人类逃避危险和获得额外利益的一种特殊能力。《人类简史》中一个重要观点是,人类语言中讲故事的能力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没错,凯叔讲故事就是这样为人类做着贡献,呵呵)。而讲故事的能力中想象力和无中生有的说谎的能力当然不可或缺。可以说,说谎是人类的本能。

想想我们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哪一句谎言不是事出有因而不得不说?那为什么要把孩子的谎言套上不诚信的帽子?若是心中有足够的安全感,为什么要用谎言来掩盖自己的错误?若是心中有足够的充盈感,为什么要通过谎言来获取那一颗糖果?

如果孩子每一次说谎都要用暴力的语言或惩罚措施去处理。你将迎来谎言之上另一重谎言。这重重的谎言会变成越来越厚的保护壳,让你和孩子的心渐行渐远。

我并不是说置谎言于不顾。当孩子足以分辨想象和谎言的区别时,每一个谎言都是我们走向孩子内心深处的桥梁。找到谎言的因,和孩子进行深度的沟通。我们自己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今天这篇文章,让我们通过谎言走进孩子的世界。

早上,我家松起来感觉无聊就想找玩具玩。这时候他问我,我可以玩IPAD吗?我说,你要去问爸爸。

于是他就屁颠屁颠的跑去他老爸的书房,问:“爸爸,我可以玩IPAD吗?”

由于书房就在我隔壁,他们的对话我听的一清二楚。松爸说:“NO。”

然后,小松跑回来,我问他说,爸爸怎么说呀?小松想了一会说:“爸爸说,YES!”

儿子终于迎来了第一次“说谎”!

这让我想到了几个月前才看的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最新的研究报告。报告上说,说谎是每一个3-4岁的孩子所必经的阶段,是智力和大脑发育的一个标志性的进步。当你发现你的孩子说谎了,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证明了你的孩子的头脑发育非常正常。

同时,作为家长,我又隐约的担心,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对于说谎的认识?是及时阻止,严厉的批评,还是适当的加以说明解释不阻止,让孩子自行解决说谎的问题?但自行解决也许解决不了怎么办?

保持平常心

书上说,很多家长对于听到孩子第一次说谎,尤其孩子才三四岁的时候,尤为恼火。

常常会大发脾气,责骂孩子,小小年纪学会了说谎。更有一些脾气火爆的家长甚至把孩子教训一顿。让孩子不敢在撒谎。

其实,教训一顿的结果甚至会让孩子撒谎的效果适得其反。当他想到如果不说谎就会挨打或挨骂的时候,之后仍然会情不自禁的编造一些谎言。

也有一些家长则会给孩子“贴标签”,常常说孩子是个“小骗子”之类的,也非常的不合适。

就像我前面所说,研究表明,在3-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说谎,都是正常的现象,一直到10来岁,孩子说谎的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这应该算是一种人类本能吧。因此,作为家长,保持平常心很重要。

但,保持平常心并不意味着要纵容孩子去说谎。而是用一套方法去正确的引导孩子。

找找说谎的原因

首先,家长可以寻找一下孩子说谎的原因。

一般说谎的原因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想象力导致的说谎。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孩子的想象力会变的非常的丰富。并且他们自己常常也分不清虚拟还是现实。

比如孩子失手打破了一个盘子。家长会问说,是不是你干的坏事?孩子矢口否认,并且说谎说是小猫干的。

类似于这样的说谎方式,是孩子为了逃避责任,但又不知道如何掩盖,就用了点小聪明,嫁祸给小猫。对于这样的说谎方式,家长不必特别担心,是孩子自然发展的一个阶段。

第二类是故意的行为性的说谎。

比如我家松非常希望玩IPAD,而故意骗我说爸爸同意了。或者有的小孩子自己想玩玩具但却没有这个玩具,就故意骗家长说是老师要求要买这种玩具的。类似这样的故意的行为性说谎,是因为宝贝希望让自己的愿望达成,并且合理化自己的要求。

对于这一类的说谎,家长应当采取与孩子沟通,正确的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诉求。

第三类,是为了逃避某种惩罚或者为了得到奖赏。

这一类也属于本能行为。有科学家做了这样的一组实验,老师把一个孩子带到一个实验室,实验室里有一个关着的盒子(当然实验室装了监控摄像头,孩子是不知道的)。老师说,你如果能猜出盒子里是什么东西,你就能获得这个礼物,但是你绝对不能偷看这个盒子。紧接着,老师接到一通电话,项目组故意让老师出去接电话,观察孩子的动作。孩子一开始坐立不安苦思冥想。后来终于禁不住诱惑,偷偷的开箱子看了一眼。这时候老师回来了,老师问,你看了盒子了吗?孩子说,没有。结果,这个实验做了几十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除了2岁以下的孩子真的不会偷看以外,其他年龄的孩子全部都偷看了。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说谎是一种本能行为,很多时候,是有目的性的。比如为了得到某种奖赏或逃避某种惩罚。

与孩子沟通

先说说,对于第二种行为,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有效沟通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说说我自己怎么处理松说谎这件事吧,也许不是很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但起码,这件事之后,我家松说谎的次数大大减少,基本上他没再去说了。

首先我对松说,说谎不是一件正确的事,不值得去做。然后,我和松说:“你对妈妈说的话,妈妈都愿意相信是真的,因为妈妈认为你是一个不说谎的好孩子。但是呢,如果一旦今天妈妈发现这件事是假的,以后妈妈是不是就不再相信你说的话了呢?”

松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我说:“OK,你告诉妈妈,爸爸刚才说了同意了吗?”

松摇摇头。

我说:“对,这样才是正确的。妈妈愿意继续相信你的话!来,抱一抱!”

给了松一个大大的拥抱之后,他就高高兴兴的去玩别的玩具了。

要让孩子明白我们的“信任”机制,一旦说谎,就会遇到“信用扫地”。其实,未来在社会上立足,也不就是要去做一个诚实的人,慢慢的建立自己的“CRIDT”吗?

正确用奖惩制度

最后,我想,家长可以学着自己用一套奖惩制度。

我们一般不提倡用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说谎。

尤其是要告诉孩子,如果你说出真话,爸妈不会惩罚你。有了这样的一套机制,孩子懂得如果讲真话,自己不会受伤害,因此他们就敢于讲真话。

此外,应该增加一些奖励的方式。

比如孩子说了真话,家长应当逐步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的方式非常多元。可以是家长的亲吻或拥抱,可以孩子加以鼓励。也可以是物质奖励,包括给孩子好吃的好玩的。让孩子知道,如果讲真话不仅不会被批评,还会得到奖励。

这样的一套方法,有效的教育了孩子应当学会说真话,保持诚信。

当然,这里面,和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当孩子说了谎,家长如果非常生气痛心,甚至对孩子破口大骂,站在孩子的角度,心里也会感到气馁。这无法帮助孩子解决说谎的问题,甚至孩子还会因为害怕,继续说谎。

有的家长,常常自己也说点小谎,孩子看在眼里,觉得说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此也需要家长的以身作则。给孩子带来一个好的榜样。

总而言之,如果孩子说谎,不必担心,也不必自责。把说谎看成是和孩子感冒发烧一样,在成长阶段一件正常的事就好。

幼儿动手是一种能力


在幼儿园,会经常见到这样一种幼儿,他们喜欢玩这玩那,拆这拆那,破坏力超强,有时候感觉挺讨厌的,事实真是如此吗?如果他们不小心造成了破坏,千万不要责怪或者惩罚,因为,幼儿喜欢动手,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1、大脑得到充分锻炼

幼儿动手,看似是搞破坏,实则是一种探索和求知。日常,我们会经常发现,玩耍小汽车玩具过程中,很快小汽车就会在他们手里四零八散,这实际上是求知欲在作祟,想了解它的构成。分拆可以促进大脑的活动和发育,动手越多,学到的就会越多。

2、有益思维和肌肉活动的协调

日常,我们会发现3-6岁的幼儿走路或者运动都缺乏协调性,这是大脑和身体肌肉尚未发育完全的原因造成。而幼儿喜欢动手,不但可以使得精细动作能力得到训练,更可以促使思维意识、大脑指令和肌肉活动的协调统一获得锻炼。

3、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在动手活动中,幼儿首先会细心观察对象的构成,不自觉的就动用和培养了观察力;其次一些简单的事物构造,会促进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我们有时会发现,动手的孩子在群体中会显得格外聪明,就是这个原因。

既然动手有这么多好处,幼儿园日常对幼儿这一行为加以保护的同时,还要注意积极创造条件,丰富和提升幼儿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寓动手实践于手工制作当中

手工制作是最契合培养幼儿动手实践能力的一项活动,加之取材方便,一纸一叶甚至一个纸杯一个矿泉水瓶都可信手当作材料,所以广受幼儿园的喜欢。

在手工制作过程中,既可以使用纸制品,也可以动用橡皮泥等,视幼儿的年龄不同,适当增减难易程度。比如用纸张学做一条小船,用橡皮泥捏一个小汤匙等。在除去冬季的日子里,还可以采集树叶,教孩子们学习制作标本等等,都是极好的素材。

寓动手实践于游戏当中

游戏活动也是良好的载体。在这里,我们广义上所讲的有两种,一种是积木和魔方类的游戏,一种是老鹰抓小鸡之类的活动游戏。

玩积木,需要动用手、眼、脑等身体器官进行有机搭配,对于幼儿是很好的一种有关手眼协调、手脑协调的思维组织和锻炼;魔方除具备积木游戏的特点外,还能锻炼幼儿的组合识别能力,均广受教育界认同。而抓小鸡之类的活动游戏,也需要孩子们动用手脚、手眼、手脑的协调,对于成长都颇有益处。

寓动手实践于音体美教学当中

动手实践除了以上所说的之外,幼儿园还可以在日常的音体美教学中帮助幼儿获取,以多元化的方式丰富他们的成长和发育。

在音乐课上,老师可以借助欢乐明快的旋律辅以舞蹈,不要小看舞蹈,这是对于肢体最直接的锻炼。体育课,老师可以借助沙包等工具,比如玩丢沙包,分组比赛传递沙包,一个小小的沙包就有数种不同的玩法。美术课,当然少不了写写画画和涂鸦,这些对于孩子都是不可缺少的辅助训练。

当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正在逐渐认识到,对于孩子,能力远比知识更为重要。千万不要忘记,对于一个人,知识是有限的,能力发展之下的智慧才是无限的。

过度的保护是一种伤害


在参加中日少年探险夏令营时,我问一个13岁的北京男孩:“为什么野炊时中国孩子不如日本孩子能干?”这个孩子一针见血地回答我:“遗传呗!”他说:“爸爸、妈妈为了让我进个好学校,叫我住在姥姥家里。我姥姥有三不准,刀不准动,电不准动,火不准动。我长到13岁,火柴也不会划。我连家炊都不会,哪还会野炊啊?不是我们不想干而是不会干。”

这个孩子的坦率让我想到了冰心先生的一席话:“有时候,母爱并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譬如,‘小皇帝’的出现。”

的确,对孩子过度的保护会成为一种伤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一些磨难,这是一种规律。“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百味都要体验。”如果把磨难和体验全部省略了,一切都替他包办,看上去是顺利了,是舒适了,结果却使他软弱而闭塞,胆怯而无能。现在有一种现象,叫“30岁儿童”,都到了而立之年,凡事仍不能自立,没有长辈陪在身边就惶惶不可终日。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一种成长状况,那您就切记:关爱不要溺爱。

陪孩子成长是一种幸福


家长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应该是一种幸福。我们如果不学习做家长这一课,不仅做不好家长,也体会不到那种独特的快乐。

一次,上了初中的儿子对我说:“老师问我们‘做饭前先做什么’,同学们回答‘买菜,洗菜,淘米’。我的回答却和大家都不一样:‘先刷碗!’”

我知道,儿子这样说是在变相地批评我,吃过饭不刷碗,等到下次做饭前再刷。以前,我总认为这样做节省时间。渐渐地,在儿子的提醒下,我知道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现在的我,吃过饭后,总是把锅碗瓢勺洗得干干净净再去干别的,不这样完整地干完一件事,心里就会感觉不舒服。

曾经,我很矫情地以为自己是个作家,很多时候故意把书和稿纸摊一桌子,看着满桌子的“书摊子”,内心反倒有些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是在向伟人学习。后来,看着儿子高考前夕还那样有条理地收拾自己的写字台,把书、笔、本子等学习用品放在固定的地方,以备取用方便,我很为自己把桌子上摆得乱七八糟的做法感到脸红。

在儿子的影响下,我彻底改掉了在桌子上乱放书和稿纸的毛病,而且在做别的事情上也渐渐变得有条理了。

家长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应该是一种幸福。我们如果不学习做家长这一课,不仅做不好家长,也体会不到那种独特的快乐。在孩子的眼里,我们只是一个没有价值也没有尊严的“大人”而已,成不了他的良师益友,他不但不会听话,还会时不时地嘲笑和挖苦。就是将来孩子长大了,我们也只是他感恩或悲悯的一个角色而已。要让孩子真正地敬重和信服家长,除了学习和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别无出路。

在家长中有这样一个认识误区——孩子总是不听自己的,只听老师的。这些家长总是想着推卸责任,而不去认真地想想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听自己的。

在培养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由过去一遇到困难就害怕到懂得了怎样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和在困难中寻找出路;由过去的多愁善感逐步变得坚强、坚定,又能豁达、宽容地对人对事——是儿子让我不敢松懈,并不断地完善自己。

正如我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几时从浮躁走向成熟?几时由轻浅变得深沉?好像是从身边有你开始的。”是的,这么多年了,我和儿子一起修正、弥补、完善着我们先天不足的个性和修养方面的欠缺,我们一同奋斗,一道开创新生活。我们是母子,也是朋友,还是各自的老师。

放养是一种浪漫的幻想


有点小钱、有点空闲时间并且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教养孩子的父母,最容易接受的育儿理念便是“放养”孩子。

网上对“放养”的解释是这样的:让孩子到更大的环境里发展,给予孩子广泛的自由,将自主权、选择权最大范围地交给孩子,减少家庭、学校、社会对其的约束。“放养”理念的备受青睐也延伸出太多蛊惑人心的文章和书籍,比较典型的如:做一个“懒妈”要如何如何。

人们似乎很乐意接受这些文章里传达出的“放手让孩子尽管玩耍”的简单观念,而他们接受的理由通常都是:我的童年就是自由玩耍过来的,或者欧美的孩子童年都在玩,这才能保有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或者我的童年过得太辛苦,不想再让我的孩子过得那么累。

放 养的口号不仅仅在中国畅通无阻,在美国也一样。《Free Range Kids》这本书的作者让自己8岁的儿子独自去坐车,呼吁美国父母不要为孩子全程保驾护航,而要多给他们自己闯荡的机会。这本书引进到中国后名为《放养孩 子》,同样也很畅销,正好顺应,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教养界的放养大潮。

放养理念的横行是我们对自由散漫的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当下教育压力的不满情绪杂糅之后大脑自动选择的一种应对模式,究其这种情绪的根源,也不乏对社会和体制怀有的一种淡淡的怨恨。现在的小朋友,再也无法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放了学就呼朋结伴地玩耍,而必须由大人牢牢地看管起来,造成这种现象首当其冲的原因便是社会和环境都变得不安全了,人心也变得复杂了。

如果再深究下去,现在的孩子为了残酷的升学压力,不得不牺牲大量玩耍的时间。那么是谁让升学变得压力重重?当然是这个有爹没爹都得拼的社会。

很多自以为执行了放养理念的父母并不能清楚地解释怎样的放养才是有益的放养,他们只知道我需要放养孩子。我可以说他们的大脑几乎完全被主观情绪控制了,凡是顺应他们情绪的东西才能得到他们认可。可是,他们认可之后又不能深入理解这个理念,而是自由发挥出一套自以为是的行动,还为此津津乐道。

你可以问问那些读过《放养孩子》这本书的父母,他们有多少人能做到书中给出的建议。我有一个朋友曾跟我说,他们夫妻俩在周末的早上睡懒觉到十点,不到三岁的孩子起床后就自己在家里玩。这就是他们家的放养。还在一些教育论坛里听父母说,初中以前孩子就该尽情玩,童年不玩以后就没机会玩了。他们都太喜欢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放养”。

我 们可以先来看看我们童年时经历过的放养是在怎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30年前、40年前、50年前……所有的孩子都是放养长大的,一方面孩子多,另一方面家 里穷,那时想上学读书的穷孩子最羡慕的恐怕就是被“圈养”的孩子。曾经我们被“放养”不是由父母选择的,而是没得选择。

所有人都一样的年代,这听起来很幸福,但却是一种不得不给自己找点幸福借口的幸福。就像人们常说,苦难是一笔财富,但没有人愿意为了这个所谓的财富去主动找点苦来受受。传统意义上的放养真没有现在的听起来那么轻松。

如今,城市里的富裕家庭都以为可以选择是让孩子被放养还是圈养,于是他们下意识地去比较 到底是放养好还是圈养好。别说美国的孩子都在玩,那也得分阶层。在《不平等的童年》(Unequal Childhoods)这本书里,作者认为至少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美国中产阶级普遍实行的育儿方式是协作培养,大致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圈养”,而工 人阶级和贫民实行的育儿方式才是成就自然成长,即我们童年经历过的“放养”。

在美 国,工人阶级和贫民所执行的放养还伴有大量的体罚和命令式的粗暴语言,由于父母会把主要精力用于维持正常生活的基本运转,没法顾及孩子太多,孩子只能自由 散漫地长大,他们的育儿方式是传统的延伸。而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的协作培养是下意识地挖掘孩子的潜力,然后找到优势着重培养。

父母用充足的经济实力大力促使孩子接受系统的教育,而社会也会为这个系统教育准备了大量的机会,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各种商业化的兴趣班和体育训练班。和传统意义上的“放养”相比,中国的父母对放养的认识和实践肯定不包括大量的体罚和粗暴语言,而主要集中在想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自由玩耍。

为 此,有的父母甚至认为孩子可以不用去幼儿园,不用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更多父母认为兴趣班是完全不应该上的。当然,这些也同样是相对于“圈养”而言。那么 美国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的“圈养”,也包括一部分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圈养”就仅仅是用课外班把孩子束缚起来吗?当然不是。

协作培养具体执行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父母对孩子的天赋、见地和技能进行积极培养和评估,他们给孩子安排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几乎占据了孩子和父母们的全部业余时间;父母会跟孩子讲道理,凡事与孩子平等协商;他们毫不犹豫地为了孩子而干预各种事务,包括监督他们做家庭作业、向学校提意见等等。

事实上,协作培养里提到的与孩子交谈的重要性、发展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都是教育专家普遍赞同的育儿方式。按照这种方式教育的孩子,他们虽然被父母安排了各种课外活动,看似显得不自由,但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不断与成年人打交道,并从中学到的技能,包括面对成人世界的自信、敏捷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系统的认知技能,都比被“放养”的孩子更适应未来的文明社会。

也就是说,是这个越来越强调效率、可预测、可管控和可计算性的社会要求孩子从小就得为这种适应打基础,已经能在这样的社会暂露头角的父母更有能力为孩子的适应提前做准备。自然成长的孩子可能在自由玩耍中发挥更多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但是协作培养的孩子会更有潜力在未来的公共机构中受益。(我们身边很多这样的例子,与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相比,许多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在上大学和大学毕业之后需要花费更多的心力来适应城市环境。)

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里说,他看见非洲新几内亚的孩子很小就能在森林里搭建临时居住地,这令他十分吃惊和佩服,他不觉得他们的智商天生就比美国白人差,但是如果把这样的孩子放到美国,他们的机警可能很快就变成了呆滞。

对此,大致可以这样理解:所谓最好的教养方式其实不是可以随便选择的,而是由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适应当下生活的社会环境的育儿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在现代化社会,我们已经不可能再找回童年的自由散漫,无论我们花多少时间带孩子去北京郊区玩耍,都是一种被“圈养”的玩耍,也只有经济实力不错的家庭才能实现这种玩耍。

还抱着对童年的怀念来决定放养孩子的父母,他们恐怕在执行一种浪漫的幻想;还觉得孩子应该自由玩耍到初中的父母,他们恐怕是被放养理念误导了。“放养”和“圈养”虽然是对立的两个词,但是它们的界限并不应该如此分明。更准确地说,“放养”的核心应是放下对孩子心灵的束缚,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在实际行动上执行“圈养”,即主动给孩子提供系统化的训练机会去完善心灵的成长。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聪明的父母,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的方法,让孩子能在巨大的学业压力面前仍能保持自由的心灵,而不是在自由散漫,整日傻玩,随意做决定中去找到自由的心灵。

我知道这很难,即便是认真与孩子讲道理,给孩子平等对话机会的父母,他们未来面临的完全可能是孩子道理比他说得还溜让他们哑口无言,著名作家六六就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的儿子偶得拿着一本小说钻进卫生间半天不出来,还理由十足。

但是,如同时代对孩子的要求与日俱增,对父母的要求也是一样。甩掉那些张牙舞爪的情绪,不轻易受流行观念的影响,不道听途说崇洋媚外,仔细去想一想什么才叫放养,怎样才是有益有效的放养,对自家孩子的教养不是一刀切,而是认真考虑何种情况下应该松,何种情况下应该紧,这才是我们用理智控制大脑的开始。

警惕:学习障碍是一种疾病


最近,邻居老李一直为即将参加中考的孩子发愁,说孩子经常注意力不集中、马马虎虎、背诵古文也非常吃力。与老李的交流过程中,笔者突然想起了正在国外学校一个实验室的研究课题——学习障碍(LearningDisability)。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家长在抱怨孩子学习不好的同时,又说孩子其实很聪明,玩电脑、做模型都很棒。这时家长们往往都将学习成绩不好归为“课外活动”影响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浪费了孩子们的时间。

这是国内家长存在的一个普遍误区:聪明的孩子学习一定没问题,学不好是因为不想学、懒惰或者精力被分散了。但实际上,大部分具有学习障碍孩子的智力水平与正常人无异或者高于正常人。

根据最新修订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所述,学习障碍者是指:“在本身智力水平和所表现的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的人,但这些人并不存在视力、听力和活动能力上的缺失,同时他们所处的教育环境也处于正常水平。”也就是说,这些人不能表现出他们应有的智力水平,但是他们不是残疾人,只是在听、说、读、写和数学运算能力上存在不足,无法与同龄人相比,甚至远远落后于同龄人。

研究学者认为,学习障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既有遗传基因、脑部发育的因素,也包括后天环境的影响。正基于此,各个领域的研究者们更多地将目光放在鉴别和诊断学习障碍上。

通常学习障碍的孩子在学业上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1.阅读障碍,有学习障碍的人并不是不能阅读,他们只不过阅读速度较一般人来说要慢一些,他们需要读很多遍,或者一句话读很长时间,有的孩子甚至需要指着字一个一个去读,但是他们不管花多少时间,还是不能够理解文章,甚至文章中的一句话。具有阅读障碍的人占学习障碍人群的70%~80%,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群体。2.写作障碍,是指孩子在拼写、组织思路、整理语言方面有障碍,他们不能很好地组织思路,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孩子因为很难与他人交流而导致不愿说话或者容易急躁。通常他们更多地被误认为有自闭症或者有暴力倾向。3.算数障碍,通常有此方面障碍的孩子很容易被判断出来,因为他们在学习数学概念的时候有困难,比如不能理解公式、数量值或者时间概念,他们不能记住数学现象,对于数字的整合和公式的推导无法领会。

目前,国内对学习障碍仅限于研究阶段。学习障碍这个概念没有得到普及。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倾向于将成绩与努力挂钩,但是很多孩子即使再刻苦,也很难达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所以笔者并不想对学习障碍进行学术的探讨,相反,只是希望学习障碍这个词能够引起更多家长和老师的重视。

在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孩子们往前走一步都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但是他们却被误解,被扣上不刻苦,精力不集中的大帽子。家长们认为孩子只要聪明、智力没有问题,学习就一定没有问题。但是这恰恰是学习障碍的标准——智力与成绩不相符。

其实,学习障碍并不是一个难以启齿的疾病,因为学习障碍并不代表孩子以后没有成就,相反的,有很多的例子表明有学习障碍的人以后一样可以成功。因为具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在智商方面完全与正常人无异甚至高于正常水平,他们在艺术或者体育方面的天赋很有可能高于正常人。

育儿心得:快乐是一种习惯


育儿心得:快乐是一种习惯

因为爱好摄影的缘故,留下了很多儿子的照片。偶尔翻看这些照片,发现每个时期的儿子都是快乐的,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微笑。作为家长,我们希望孩子能在成长中习得更多知识,但更希望孩子保持快乐的本真。我们就尽可能去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环节,让孩子在游戏中主动地探索,自然地习得,比如乐高。

儿子从小就对搭建项目表现出了深厚的兴趣,于是我们为他买来了很多的乐高玩具。儿子玩得很开心,但每次结束就随手一扔。这时候我们就善意地把轮子或者方向盘藏在某一处,等他下次玩找不到的时候再告诉他,因为他不好好整理,轮子生气躲起来了。然后再帮着焦急的儿子找到轮子们,在他开心的时候告诉他整理的重要性,孩子就很容易接受了。我们认为,对学习环境的整理,对以往知识的整理都是特别重要的。

乐高的色彩很丰富,形状也多种多样。我们刻意用中文和英语来描述不同的颜色,看似随意中,却让孩子在中英文间建立了很好的对接。我们让珵瑆当小老师,教我们怎样给乐高玩具分类。珵瑆饶有兴趣地指挥我们按颜色完成了分类。这时候妈妈故意说,那我想按形状分类啊,珵瑆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悄悄发生了转换,快乐却不减半分,思维也更开阔了。

有的时候,我们会先和孩子按说明书搭个小车什么的,然后拆掉盲搭,看谁能完全复原,当然最后赢的通常是孩子。通过这样的小竞技游戏,不但让孩子学会了看说明书,也促进了孩子的记忆能力。更多的时候,则是鼓励孩子去自由的发挥,激发他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通过乐高搭建,孩子的手眼协调、自然观察、空间感知、逻辑思维能力有了综合的发展,也让他更加习惯于去快乐地探知和学习,在自然习得中健康成长。

和孩子说话是一种艺术


和孩子说话是一种艺术,需要独特的方法和技巧。

我们试着从下面两个例子窥知一二:

例一:孩子从幼儿园回来......

妈:“你回来了?”

子:“我回来了。”

妈:“今天在幼儿园都做了些什么?”

子:“没做什么。”

妈:“吃什么点心?”

子:“忘记了。”

例二:孩子从幼儿园回来......

妈:“嗯!宝贝,让妈妈看看!(专注地看了孩子一会儿)今天一定玩得很快乐。”

子:“对呀!我和刘承翰两个一起玩搭积木,我们搭了一座动物园,然后,把许多玩具关进去当动物,很好玩哦......”

妈:“哇!听起来真的很好玩,可惜我没有玩到。”

子:“没关系!下次我教你玩。”

两个例子都是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妈妈的动机同样是想要了解孩子今天过得好不好,做了些什么事、玩得快乐不快乐,但是结果却相去甚远。所以造成这样的差异,当然不全是因为问话技巧的不同,其中也包括长久累积下来的沟通模式,亲子(即双亲与孩子)关系的亲密度,孩子说话的意愿,以及在幼儿园的感受等因素。然而,不可否认,问话的技巧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与孩子说话的第一个秘诀,就是把自己也变成孩子,走进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因此,父母是否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秘诀是和孩子密切相处,多关心孩子,了解其想法和需要。要了解孩子,就要多跟孩子接触,从他们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喜好、内在需要。

第三个秘诀是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很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也忽略了孩子的反应。但是和孩子说话时,如果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及立场,而让孩子感觉与父母沟通会令他不舒服,他们自然而然会避免接触,凡事不愿意向父母透露,亲子间的代沟必然越来越深。

第四个秘诀是体会孩子感受。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假如这个时候孩子向父母哭诉,父母却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你真没用,还敢哭”,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父母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适时安抚他、给予些亲情慰藉,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五个秘诀是了解孩子的发展有度。明白孩子的发展程度相当重要,因为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求,相信不但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

第六个秘诀是回答孩子的问话。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此外,对于孩子所提的知识性问题,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带着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样,孩子以后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主动向父母询问。

第七个秘诀是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你真笨”,“你太让我失望了”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第八个秘诀是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的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来到地球......”等话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吸引孩子。

第九个秘诀是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亲子对话的题材,往往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孩子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林林总总)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善用你的巧思去开发吧!

相信《恐吓是一种夺爱行为》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行为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啼哭是一种语言 导读:有的孩子白天睡得很好,晚上哭闹不休。这是因为孩子出生后对自然环境不适应,黑夜和白天颠倒,父母应耐心地予以纠正。 婴儿爱哭,这是很平常的事。当他们遇到饥饿、寒冷、燥热、疼痛时,都不会用语言来表达,...
    2021-08-14 阅读全文
  • 谦让是一种美德 区角活动时,两个幼儿为了一个玩具争了起来。由于活动时间临近结束,我没有出面干涉。在讲评时,我把刚才看到的一幕告诉了全班小朋友,并组织幼儿讨论一个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办?幼儿反应积极,都举起小手。然而,他...
    2020-12-08 阅读全文
  • 鼓励是一种动力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鼓励是一种动力”,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今天,课间活动,孩子们有的玩沙包、有的玩风车、有的玩皮球……操场里热闹非凡,生机勃勃,到处都是孩子们的笑脸,开心的笑声,就连最内向的点...
    2020-07-01 阅读全文
  • 孩子说谎,是一种本能 你一辈子会说多少句谎言?英国的《每日邮报》做过一个调查。平均每一个英国人每天会撒谎4次。如果数据真实,显然英国人算是诚实的。因为另一家研究机构调查的结果是,平均每个人每天会说谎25次。 看到这里是不是...
    2021-01-12 阅读全文
  • 幼儿动手是一种能力 在幼儿园,会经常见到这样一种幼儿,他们喜欢玩这玩那,拆这拆那,破坏力超强,有时候感觉挺讨厌的,事实真是如此吗?如果他们不小心造成了破坏,千万不要责怪或者惩罚,因为,幼儿喜欢动手,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1...
    2022-01-22 阅读全文

导读:有的孩子白天睡得很好,晚上哭闹不休。这是因为孩子出生后对自然环境不适应,黑夜和白天颠倒,父母应耐心地予以纠正。 婴儿爱哭,这是很平常的事。当他们遇到饥饿、寒冷、燥热、疼痛时,都不会用语言来表达,...

2021-08-14 阅读全文

区角活动时,两个幼儿为了一个玩具争了起来。由于活动时间临近结束,我没有出面干涉。在讲评时,我把刚才看到的一幕告诉了全班小朋友,并组织幼儿讨论一个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办?幼儿反应积极,都举起小手。然而,他...

2020-12-08 阅读全文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鼓励是一种动力”,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今天,课间活动,孩子们有的玩沙包、有的玩风车、有的玩皮球……操场里热闹非凡,生机勃勃,到处都是孩子们的笑脸,开心的笑声,就连最内向的点...

2020-07-01 阅读全文

你一辈子会说多少句谎言?英国的《每日邮报》做过一个调查。平均每一个英国人每天会撒谎4次。如果数据真实,显然英国人算是诚实的。因为另一家研究机构调查的结果是,平均每个人每天会说谎25次。 看到这里是不是...

2021-01-12 阅读全文

在幼儿园,会经常见到这样一种幼儿,他们喜欢玩这玩那,拆这拆那,破坏力超强,有时候感觉挺讨厌的,事实真是如此吗?如果他们不小心造成了破坏,千万不要责怪或者惩罚,因为,幼儿喜欢动手,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1...

2022-01-2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