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隔代教育使得有些孩子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心理

发布时间:2020-10-21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隔代教育使得有些孩子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心理”,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我班马凝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他从小就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由于从小就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所以他的胆子特别小,平时和同学一起活动,总是怯生生的,象一个女孩子。体育课上,男生大多生龙活虎,他在一边看,不敢和别人竞争。课外,他也静静的做在那里,很少和同学在外交往。

三月份的一天,我班上音乐课,同学们男女生唱歌比赛。每个同学都兴致勃勃,唯独他一听到唱歌对抗,就把头低到了桌子底下。根据规则,不管哪一边如果出现接不上歌的同学,哪一边就算输。随着一批爱好唱歌同学的才艺展示,比赛很快就进入了“白热化”程度,大家都争抢着唱歌,“紧张”气氛弥漫着全班。为了缓和一下气氛,也为了使比赛不出现空白,我宣布比赛暂停5分钟,由负责人安排一下后面同学的出场顺序、唱歌内容。我特意让负责人特别去“关照”一下马凝。负责人快速走到了马凝的面前,不断给他做着示范,鼓励他唱高些、大方些……

终于轮到了马凝,他忸忸怩怩,还是不敢站起来。“对手”中有些也忍不住了,小声地议论着,准备庆祝自己的“胜利”。这些声音更加刺激了马凝,他的脸顿时红到了耳根。见马凝心理压力实在太大了,我灵机一动,干脆做手势让马凝脸朝着同伴坐着唱。对方刚想提出“抗议”,我赶紧向他们做了一个两手下压、保持安静的动作……

马凝的声音终于飘出来了,可那声音却在不住地颤抖……我又马上做了一个双手上提让大家合唱的动作。男生们立刻“心有灵犀一点通”,马上跟着伴唱。女生也会意地唱了起来,所有同学不约而同地唱了起来,独唱变成了全班大合唱。

一曲终于结束了,可教室里却传出了雷鸣般的长久不息的掌声……马凝也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勇敢地抬起了他那几乎低了一节课时间的头。从他的眼神里,我读出了一点勇敢、一点自信……

教育反思:

父母出去打工,隔代教育使得我们现在有些孩子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心理,不愿表现自己,不愿与人交流……长期以往,自然就会形成孤僻、胆小的性格。虽然这是一次小小的班级唱歌比赛,但是,对于马凝来说,可能就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能会使他从此敞开心扉,变得乐观自信……作为教师,我们难道不应该从这些细微的细节变化去真心呵护这一颗颗封闭、脆弱的心灵吗?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任性是宝宝的一种心理需求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通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即宝贝的任性是他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与父母的娇惯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宝贝的成长发育,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更多的事物,这些事物带给宝贝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惑,为了解开自己心头的疑问,宝贝总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宝贝看到邻居小弟弟有一辆电动小汽车,而他的电动小汽车与自己的不太一样,他急于探究这种区别存在的原因,于是宝贝可能会任性地坚持要妈咪给自己买一辆一模一样的小车来延续自己的探索活动。这时候,因为宝贝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他会凭着自己一时的情绪与兴趣来行事,宝贝的任性便显露出来。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对一切事情都想亲力亲为,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行为,往往会不合情理不合时宜地表现出来,这就导致了我们所说的任性。父母对宝贝的这种任性行为既不可惟命是从,也不要断然拒绝,而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区别对待,毕竟它也是宝贝的一种心理需求,应该得到尊重。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有惊喜在上演,如果曾经错过了,那么请从现在开始从孩子的语言、动作、情智、思维去观察,然后具体表扬、支持、最终放手,你会发现,其实有时候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一种无言的爱!

xx现在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和事,有些事不再需要我再三的强调,但是有时候我这唠叨的毛病总是改不掉,在和xx对话中通过她强烈的表达语气透露给我的信息是: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帮她做得太多了,她认为应该有自己的决定权和挑战欲、探索权,不过现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也不迟,尽管曾经错过了些给与她建立自信的机会。

上个周末,带xx去了广东大峡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我发现原来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下到谷底玩了水,xx冻得不行,还是想玩,后来强制拉上岸的;再从谷底爬上山顶,途中台阶陡峭,多次要求xx休息一下,可她还是蹭蹭的往上爬,回家的时候在车上睡了一觉啥事也没有,我腿酸痛得不行,这时xx在旁边说了一句话:妈妈,以后爬山的时候不要总叫我休息,我又不累。是啊,其实玩水也好,爬山也罢,不能把自己的担心和关爱强加给孩子进而剥夺xx的权利,在爬山的过程中,孩子享受着那种探险和攀爬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有种叫自信的东西慢慢在壮大,而我却在抹杀这份自信和快乐,还好在家里,xx叠被子、扫地、洗碗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非支持,一方面可以煅炼她的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她爱劳动的好习惯,虽然有时候被子叠得不够整齐、地有时候扫得不尽人意,但我觉得她能动手去做并最终坚持下去就好,从小事做起,养成好习惯,那么在以后成长的日子里,这种好的素养会一直伴随着她。

放手后,可能会有各种担心,其间也会犯错、走弯路,但只有让孩子体验过后才能更好、更健康的成长,她们在当中收获挫折、自信、快乐,为以后的学习、人生垫定坚实的基础,不能处处帮孩子包办,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相信自己的孩子,完全地去信任她,你会发现放手远比包办、唠叨的方法更管用,因为放手原本就是对孩子的一种认可、一种爱!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周国平说,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是的,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出于一种本能,不用学也会。尊重孩子,这样一种美好的教养,我们还需要慢慢修炼。

我们深知,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小孩,没有完美的父母,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教育。

我们不要苛刻孩子,也不要苛刻自己,过度的焦虑与恐惧,以及与孩子之间不必要的意志较量,都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试着,从这些小事做起,学着尊重孩子。

-01-

把“不”用在恰当和关键的时候

在养育中对孩子说“不”就像本能一样,是非常自然且容易的事情。

如果每天数百次对一个孩子说“不”,很快这个“不”就不管用了。

对于1-2岁的孩子,主动摆弄各种东西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你可以把一些贵重、易碎的东西放在他看不到、够不到的地方,而减少对他说“不”。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如果不是什么涉及人身安全、影响他人的行为,可以尝试用其他积极的方式,而减少对他说“不”。

-02-

避免当面评论孩子,更不能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

有的时候,你认为可能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字眼,确实是无心之失。

但是谁知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最不喜欢听到大人当众说自己的这里不好,那里不对。

那种难受的心情,用脚趾头想一想都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再一次经历。

-03-

多给孩子一些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

小事情,让孩子自己决定,大事情,让孩子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民主的氛围,不用等到孩子上学后就可以开始。

在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也可以选择今天穿什么衣服出门。

-04-

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许诺之前,请衡量一下自己是否能做到。如果不能,请不要轻易承诺。

其实,无论对谁,这一点也是做人的道理。如果有特殊情况没法做到,请向孩子说明情况,取得他的谅解。

对待孩子跟对待成人一样,讲究诚信。

-05-

永远不要恐吓孩子

恐吓,对小小孩而言是特别卑劣的招数。因为担心危险行为而恐吓他,因为不乖乖吃饭而恐吓他,因为想让他静一静而恐吓他。

殊不知,看似风平浪静的行为背后,孩子被强化了的恐惧心理,转移后容易造成隐蔽的问题和障碍。

-06-

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

我们必须得承认,如果要做到时时刻刻,对于家长们来说,相当困难,也根本不可能,因为我们也不是圣人。

而且我们小时候没有什么情绪管理类书籍或者教学让我们学习,但是这也不能成为我们的借口。

当我们想像一下,将来歇斯底里的那个人是我们的孩子,大喊大叫成了他唯一能处理极端情绪的方式,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从改变自己开始呢。

-07-

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

心理学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学习和了解孩子的精神生活,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懂”孩子。

很多时候问题的冲突都不是孩子故意为之,调皮捣蛋,或者想当然的和我们作对。

当我们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我们就可以耐心的帮助他顺利度过。

-08-

不要让生活和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影响孩子

人都会有低落,沮丧,甚至是愤怒的时候,不用强颜欢笑,让孩子感受真实的你,但是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孩子。

在你能量只有不到10%的时候,找个自己喜欢的方式,充满电,再来面对孩子。

最后,我们请记住了,尊重,不等于纵容。

孩子说谎,是一种本能


你一辈子会说多少句谎言?英国的《每日邮报》做过一个调查。平均每一个英国人每天会撒谎4次。如果数据真实,显然英国人算是诚实的。因为另一家研究机构调查的结果是,平均每个人每天会说谎25次。

看到这里是不是松了一口气?一方面,自己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虚伪。另一方面,没必要为孩子那小小的谎言而感到焦虑。

自从有了语言之后,说谎是人类逃避危险和获得额外利益的一种特殊能力。《人类简史》中一个重要观点是,人类语言中讲故事的能力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没错,凯叔讲故事就是这样为人类做着贡献,呵呵)。而讲故事的能力中想象力和无中生有的说谎的能力当然不可或缺。可以说,说谎是人类的本能。

想想我们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哪一句谎言不是事出有因而不得不说?那为什么要把孩子的谎言套上不诚信的帽子?若是心中有足够的安全感,为什么要用谎言来掩盖自己的错误?若是心中有足够的充盈感,为什么要通过谎言来获取那一颗糖果?

如果孩子每一次说谎都要用暴力的语言或惩罚措施去处理。你将迎来谎言之上另一重谎言。这重重的谎言会变成越来越厚的保护壳,让你和孩子的心渐行渐远。

我并不是说置谎言于不顾。当孩子足以分辨想象和谎言的区别时,每一个谎言都是我们走向孩子内心深处的桥梁。找到谎言的因,和孩子进行深度的沟通。我们自己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今天这篇文章,让我们通过谎言走进孩子的世界。

早上,我家松起来感觉无聊就想找玩具玩。这时候他问我,我可以玩IPAD吗?我说,你要去问爸爸。

于是他就屁颠屁颠的跑去他老爸的书房,问:“爸爸,我可以玩IPAD吗?”

由于书房就在我隔壁,他们的对话我听的一清二楚。松爸说:“NO。”

然后,小松跑回来,我问他说,爸爸怎么说呀?小松想了一会说:“爸爸说,YES!”

儿子终于迎来了第一次“说谎”!

这让我想到了几个月前才看的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最新的研究报告。报告上说,说谎是每一个3-4岁的孩子所必经的阶段,是智力和大脑发育的一个标志性的进步。当你发现你的孩子说谎了,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证明了你的孩子的头脑发育非常正常。

同时,作为家长,我又隐约的担心,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对于说谎的认识?是及时阻止,严厉的批评,还是适当的加以说明解释不阻止,让孩子自行解决说谎的问题?但自行解决也许解决不了怎么办?

保持平常心

书上说,很多家长对于听到孩子第一次说谎,尤其孩子才三四岁的时候,尤为恼火。

常常会大发脾气,责骂孩子,小小年纪学会了说谎。更有一些脾气火爆的家长甚至把孩子教训一顿。让孩子不敢在撒谎。

其实,教训一顿的结果甚至会让孩子撒谎的效果适得其反。当他想到如果不说谎就会挨打或挨骂的时候,之后仍然会情不自禁的编造一些谎言。

也有一些家长则会给孩子“贴标签”,常常说孩子是个“小骗子”之类的,也非常的不合适。

就像我前面所说,研究表明,在3-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说谎,都是正常的现象,一直到10来岁,孩子说谎的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这应该算是一种人类本能吧。因此,作为家长,保持平常心很重要。

但,保持平常心并不意味着要纵容孩子去说谎。而是用一套方法去正确的引导孩子。

找找说谎的原因

首先,家长可以寻找一下孩子说谎的原因。

一般说谎的原因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想象力导致的说谎。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孩子的想象力会变的非常的丰富。并且他们自己常常也分不清虚拟还是现实。

比如孩子失手打破了一个盘子。家长会问说,是不是你干的坏事?孩子矢口否认,并且说谎说是小猫干的。

类似于这样的说谎方式,是孩子为了逃避责任,但又不知道如何掩盖,就用了点小聪明,嫁祸给小猫。对于这样的说谎方式,家长不必特别担心,是孩子自然发展的一个阶段。

第二类是故意的行为性的说谎。

比如我家松非常希望玩IPAD,而故意骗我说爸爸同意了。或者有的小孩子自己想玩玩具但却没有这个玩具,就故意骗家长说是老师要求要买这种玩具的。类似这样的故意的行为性说谎,是因为宝贝希望让自己的愿望达成,并且合理化自己的要求。

对于这一类的说谎,家长应当采取与孩子沟通,正确的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诉求。

第三类,是为了逃避某种惩罚或者为了得到奖赏。

这一类也属于本能行为。有科学家做了这样的一组实验,老师把一个孩子带到一个实验室,实验室里有一个关着的盒子(当然实验室装了监控摄像头,孩子是不知道的)。老师说,你如果能猜出盒子里是什么东西,你就能获得这个礼物,但是你绝对不能偷看这个盒子。紧接着,老师接到一通电话,项目组故意让老师出去接电话,观察孩子的动作。孩子一开始坐立不安苦思冥想。后来终于禁不住诱惑,偷偷的开箱子看了一眼。这时候老师回来了,老师问,你看了盒子了吗?孩子说,没有。结果,这个实验做了几十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除了2岁以下的孩子真的不会偷看以外,其他年龄的孩子全部都偷看了。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说谎是一种本能行为,很多时候,是有目的性的。比如为了得到某种奖赏或逃避某种惩罚。

与孩子沟通

先说说,对于第二种行为,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有效沟通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说说我自己怎么处理松说谎这件事吧,也许不是很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但起码,这件事之后,我家松说谎的次数大大减少,基本上他没再去说了。

首先我对松说,说谎不是一件正确的事,不值得去做。然后,我和松说:“你对妈妈说的话,妈妈都愿意相信是真的,因为妈妈认为你是一个不说谎的好孩子。但是呢,如果一旦今天妈妈发现这件事是假的,以后妈妈是不是就不再相信你说的话了呢?”

松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我说:“OK,你告诉妈妈,爸爸刚才说了同意了吗?”

松摇摇头。

我说:“对,这样才是正确的。妈妈愿意继续相信你的话!来,抱一抱!”

给了松一个大大的拥抱之后,他就高高兴兴的去玩别的玩具了。

要让孩子明白我们的“信任”机制,一旦说谎,就会遇到“信用扫地”。其实,未来在社会上立足,也不就是要去做一个诚实的人,慢慢的建立自己的“CRIDT”吗?

正确用奖惩制度

最后,我想,家长可以学着自己用一套奖惩制度。

我们一般不提倡用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说谎。

尤其是要告诉孩子,如果你说出真话,爸妈不会惩罚你。有了这样的一套机制,孩子懂得如果讲真话,自己不会受伤害,因此他们就敢于讲真话。

此外,应该增加一些奖励的方式。

比如孩子说了真话,家长应当逐步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的方式非常多元。可以是家长的亲吻或拥抱,可以孩子加以鼓励。也可以是物质奖励,包括给孩子好吃的好玩的。让孩子知道,如果讲真话不仅不会被批评,还会得到奖励。

这样的一套方法,有效的教育了孩子应当学会说真话,保持诚信。

当然,这里面,和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当孩子说了谎,家长如果非常生气痛心,甚至对孩子破口大骂,站在孩子的角度,心里也会感到气馁。这无法帮助孩子解决说谎的问题,甚至孩子还会因为害怕,继续说谎。

有的家长,常常自己也说点小谎,孩子看在眼里,觉得说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此也需要家长的以身作则。给孩子带来一个好的榜样。

总而言之,如果孩子说谎,不必担心,也不必自责。把说谎看成是和孩子感冒发烧一样,在成长阶段一件正常的事就好。

当孩子爱上一种玩具


一般来说:婴儿期应选择具有乐声且能转动的和形象简单的玩具,能促进手部动作和触觉发展的玩具。

1、玩具不够丰富或看起来玩具挺多,但大多不太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2、孩子只会玩这一种玩具,因而只对这一种玩具感兴趣。

3、家长怕麻烦,看孩子将玩具弄成一地,就规定只能玩一种玩具,长期下来,形成习惯。

4、某种玩具对孩子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游戏机。

5、同性格有关,孩子爱静,只玩安静的玩具,或小孩子好动,只玩武打类的玩具。

6、有心理障碍,对某一种玩具有特殊的依恋。

建议父母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1、购买玩具时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玩具。一般来说:婴儿期应选择具有乐声且能转动的和形象简单的玩具,能促进手部动作和触觉发展的玩具。幼儿期要选择能促进孩子行走、开发智力、能开展简单游戏情节的玩具。学龄前期可增加生活仿制用品类、组合类、手工类、棋类、牌类、运动类的玩具。难度大的玩具,孩子不会玩,太容易的玩具,孩子玩不长。购买玩具时,可让孩子自己选择,父母做参考。这样孩子就不会只抱着原来的一种玩具玩了。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给孩子定期更换玩具。

3、教给孩子拼搭玩具的技能,学习新玩具的玩法并开拓玩具的新玩法。

4、每种玩具都有其独特之处。生活仿制品玩具可以模仿成人的活动;组合类玩具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手工类玩具可以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棋类玩具可以发展孩子的思维和应变能力;运动玩具可锻炼孩子的骨骼、骨肉,使其活泼健康地成长等。家长应重视玩具的作用,引导他们玩各种玩具,不要偏废。

5、当孩子对某种玩具表现出特别依恋时,父母要弄清原因,不要训斥,要给予更多地关心,可以进行心理咨询,以获得心理上的治疗。

育儿心得:和孩子玩也是一种德行教育


育儿心得:和孩子玩也是一种德行教育

儿子爸爸是个非常非常喜欢孩子的人。在我们有孩子之前,他也很喜欢去逗别的小孩子玩,那时觉得可能是爱孩子才去逗吧。可是等自己的孩子生下来之后,才发现逗孩子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在我们许多大人看来,逗孩子是一件很好玩的事。但于我看来却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目的是逗大人高兴。可是给孩子带来的却是习惯的错位形成及人生观的偏差,也许我说得有点言过其实,但至少这是个人真实的想法。

就拿前几天来说,儿子早上起来拉尿,那尿很黄。自己刚想借此机会教育儿子要多喝水,结果爸爸来了一句:“儿子,你本来就姓黄嘛!所以尿尿黄黄的也正常”。弄得自己哭笑不得,儿子也明知我要说什么,但因为爸爸这么一说,立马就转变了口气,“妈妈,你以后别老是叫我喝水了,爸爸都说我姓黄了。”可气啊。当时就把爷俩狠狠地训了一顿,绝无下次。

成人觉得捉弄孩子很好玩,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影响。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逗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

对孩子的禁止是一种引诱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普遍的教育现象,那就是:禁止背后有诱惑。语言禁止的孩子却很少能做到令行禁止,反倒会偏偏做些被父母禁止的行为。显然,禁止创造了冲破限制的力量,表面上的禁止其实是一种诱惑。对于有些对孩子而言必须禁止的事情,家长在教育活动中需学会“禁止的艺术”,以防止“禁止”向“诱惑”转化。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孩子的自主意识与日俱增,而有些行为则是父母不希望看到或发生的。于是,一些禁止词如“不许”、“不要”、“别”等成为父母口中的高频词,而被语言禁止的孩子却很少能做到令行禁止,反倒会偏偏做些被父母禁止的行为。从此,父母的“不要”和孩子的“偏要”,就成为养育过程中最常见的亲子对抗情景。

父母所禁止的行为,孩子为什么偏喜欢做呢?

禁止总会产生反作用力

连着几个晚上儿子踢被子晾着了肚子,两三天后咳嗽、感冒如约而至。一天晚上,儿子已经乖乖地钻进自己的被窝里了,我有些担忧他夜间再晾着了,想象着儿子感冒发烧后难受的样子,还有不能上幼儿园,我还要边上班边照顾他,越想越焦虑,就对儿子说:“今天夜里千万不要再踢被子了啊,如果再踢开晾着肚子,咳嗽厉害会更难受的。”已经安静下来的儿子忽然像被按了机关一样,精神为之一振,把两条腿都从被窝里伸出来,还一边咯咯笑着一边说着“我就要踢,就要踢”。

看到他的反应,我意识到自己说了一句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却对儿子起了反作用的话。觉察到这一点,接下来我没有被他的行为干扰,像没有听见他说的话一样、默默地把他的腿放到了被窝里,说:“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儿子也给我道了“晚安”,进入预备睡眠状态。

我想这样的情景对每位父母来说都不陌生,也是很难避免。然而,如果父母和孩子执拗地对抗,进行权力的争夺,无异于自己挖坑往里跳。因为继续关注这个行为,多数情况下这个行为都能得到强化并保留下来。既然如此无效,父母为何还如此喜欢使用呢?

禁止是父母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

我们可以觉察一下,当对孩子发出一个禁止指令的时候,我们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意识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因为心理会自动化地通过控制外在缓解焦虑或恐惧,以为可以重新获得控制感。

当父母被内心焦虑驱使着发出禁止时,通常对孩子是无效的,反倒往往促使事件向担心的方向发展。一个一两岁的婴儿,他抓到了父亲新买的苹果手机,先摸一摸,然后拿到嘴里开始啃,他显然想要通过嘴这个器官,来认识一下这个父亲深爱的家伙。忽然父亲看见了,急忙叫停“不许扔”,话音刚落,手机也应声被扔出落到地面。父亲惊得张大了嘴巴,婴儿特别有成就感。

当我们着急地发出禁止时,通常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可以起作用的,即使一次次无效,我们却会质疑“这孩子是怎么回事呀”,而很少去想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禁止创造了冲破限制的力量

显然,表面上的禁止,其实是一种诱惑。

为了体验禁止创造的反作用力,你可以给自己的腿下个禁止动的命令:感受一下,你的腿是否有一种特别想动的冲动,看看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期间有哪些感受。

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产生身心能量的起伏,亲子之间真正的影响也往往在这个一心一念的能量场里产生。禁止也一样,当禁止发出,立刻会打破个体内在的平衡状态,从而创造出一种可以相抗衡的冲破禁令的力量。就像一个数轴,0是平衡状态,禁止在0的一端产生了多少能量,就会在0的另一端创造出相似的冲破的能量。当看到冲破的能量后,禁止往往会增加能量以限制,这反而又会创造出更多冲破的能量。循环下去,往往使孩子身上一件本来很小的事情,演变成难以解决的顽固的大问题。

要使被禁止的行为减少,通常有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

一种是忽视此行为,不作反应进行强化。但这种不作反应不只是行为,也要在内心深处不动怒,否则,你作为一种工具使用,内心压着火,孩子就会窥探到你的内心,从而继续维持行为。

一种是忽视的同时,关注你希望发生的行为。因为打破黑暗的方法不是和黑暗对抗,而是光增加,黑暗自然就少了。

然而,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因为孩子的一个行为问题通常是经过许多轮的强化形成的,父母想要减少孩子不良行为的急切,往往促使他寄希望找一种方法一试就灵,结果肯定会失望,从而难以坚持正确的方向。

禁止激发好奇心,创造心理价值

几年前,听说一套西方人写的心理学类书曾经是禁书,中文版发行了,我一听禁书,立刻激发了好奇心,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想要一睹为快的愿望。于是,急不可耐地当天就下了单,满足了好奇心,创造了一种超越阅读普通书籍的心理价值。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天生好奇的儿童呢?

禁止对有些孩子而言是选择偏轨行为的线索

成人对儿童发出的禁止信息,往往反映了成人期望达到的目标,如果儿童在目标上与成人不一致,因此正在寻找一种行为,以准备与成人对抗或者背道而驰,实现自己个人的目标。那么,这个禁止就是一个极好的线索,被儿童选择利用,创造一个相反的行为,以达成自己的愿望。

这种线索常常会被一些在幼儿园或学校获得成功有困难的儿童所使用。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名作《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提出,个体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人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感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然是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自卑或处于下游,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处境的愿望。追求优越和自卑感事实上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孩子经常拒绝上学或幼儿园,通常情况下是因为他追求优越的心理没有转化为学校的要求,而是表现为一系列对学校要求的拒绝。他会寻找方法来应对自己的处境,但通常通过顽固或无礼等吸引注意,觉得自己了不起等,以逃避面对的困难。因为当他这样行为的时候,他成功地吸引了老师或家长的关注。如果因此离开了幼儿园或学校,这就正中他的下怀。

有的孩子非常明白一些被禁止的行为会影响到其学校表现,但他会非常顽固地坚持,如无礼、说话得太多,与学校要求不一致的行为等。家长的焦虑、预言式的训斥、强化地关注等都可能强化了这些行为。

无礼、说太多话、说太少的话、爱哭泣、考试期间异常紧张等,还有一些明显影响学校表现的行为,如幼儿园里拒绝画画的孩子,总是忘带书包的小学生等,其背后的目标是一样的,即以一种不费力、便捷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因为他的这些行为背后其实有一种“权谋”,成人整天为此喋喋不休,成功地转移了对他能力的关注,而变成了如果他不这样,他就会成功。

对这些孩子而言,成人每天盯着他们想要扭转的问题行为,会使儿童更相信自己不适合学校。相反,如果通过不同的方法,使他们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力量感到自信,才有可能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勇气和信心。

让孩子专注成为一种习惯


在家庭教育中要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该把孩子的专注力激发出来。具体来说年轻的父母可以这样对幼儿进行专注力的训练。

视觉注意力训练

让孩子看一些照片或动物图片,并提出一些问题,比如给孩子看一张照片,让他说说照片里都有什么人,几个男的、几个女的、几个大人几个小孩,他们每个人都在干什么。不过让孩子观察的东西要不断地变换,不然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兴趣了。

听觉注意力训练

给孩子讲故事,事先说好,故事讲完之后要提出问题让他回答,如果能够在讲故事之前就把要问他的问题提前告诉他,相信效果会更好,这就好比我们听老师讲课一样,如果先做好预习,找出了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在听讲时就会特别留心。

动作注意力训练

即通过让孩子完成特定的动作来达到训练注意力的目的。比如教他做一些体操动作舞蹈动作或一些游戏动作,都能达到这种效果。

混合型注意力训练

实际上就是把眼睛看、耳朵听和动作结合起来,既训练了视觉和听觉,又训练了动作。这种训练难度大,可以边说边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跟着做,比如说出一种行动,让孩子表演出来等。

孩子的注意力增强了,专注渐渐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他的专注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陪孩子成长是一种幸福


家长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应该是一种幸福。我们如果不学习做家长这一课,不仅做不好家长,也体会不到那种独特的快乐。

一次,上了初中的儿子对我说:“老师问我们‘做饭前先做什么’,同学们回答‘买菜,洗菜,淘米’。我的回答却和大家都不一样:‘先刷碗!’”

我知道,儿子这样说是在变相地批评我,吃过饭不刷碗,等到下次做饭前再刷。以前,我总认为这样做节省时间。渐渐地,在儿子的提醒下,我知道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现在的我,吃过饭后,总是把锅碗瓢勺洗得干干净净再去干别的,不这样完整地干完一件事,心里就会感觉不舒服。

曾经,我很矫情地以为自己是个作家,很多时候故意把书和稿纸摊一桌子,看着满桌子的“书摊子”,内心反倒有些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是在向伟人学习。后来,看着儿子高考前夕还那样有条理地收拾自己的写字台,把书、笔、本子等学习用品放在固定的地方,以备取用方便,我很为自己把桌子上摆得乱七八糟的做法感到脸红。

在儿子的影响下,我彻底改掉了在桌子上乱放书和稿纸的毛病,而且在做别的事情上也渐渐变得有条理了。

家长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应该是一种幸福。我们如果不学习做家长这一课,不仅做不好家长,也体会不到那种独特的快乐。在孩子的眼里,我们只是一个没有价值也没有尊严的“大人”而已,成不了他的良师益友,他不但不会听话,还会时不时地嘲笑和挖苦。就是将来孩子长大了,我们也只是他感恩或悲悯的一个角色而已。要让孩子真正地敬重和信服家长,除了学习和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别无出路。

在家长中有这样一个认识误区——孩子总是不听自己的,只听老师的。这些家长总是想着推卸责任,而不去认真地想想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听自己的。

在培养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由过去一遇到困难就害怕到懂得了怎样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和在困难中寻找出路;由过去的多愁善感逐步变得坚强、坚定,又能豁达、宽容地对人对事——是儿子让我不敢松懈,并不断地完善自己。

正如我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几时从浮躁走向成熟?几时由轻浅变得深沉?好像是从身边有你开始的。”是的,这么多年了,我和儿子一起修正、弥补、完善着我们先天不足的个性和修养方面的欠缺,我们一同奋斗,一道开创新生活。我们是母子,也是朋友,还是各自的老师。

相信《隔代教育使得有些孩子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心理》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教育随笔:心理暗示是教育孩子的一种好方法 在涂色练习时,我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可爱的图案:苹果、桔子、香蕉、花朵、小鸟、小蝴蝶…… 坤坤小朋友选了一只小蝴蝶,她很喜欢涂色,不过每次涂色都没有耐心,总是不合规则、杂乱无章地乱涂,让人看了哭笑不...
    2021-05-31 阅读全文
  • 表扬孩子也是一种教育 洁洁妈妈常常有意识地表扬和鼓励洁洁:“洁洁真聪明!!”“洁洁真漂亮啊!”可是,最近我们发现洁洁变得爱翘尾巴了,总认为自己比别的小朋友都好,做什么事情都会自我表扬,听不进其他人的批评和意见。有一次,旁边...
    2020-12-14 阅读全文
  • 换一种思维教育孩子 一个人独坐在小屋里,月光洒在某个角落。希望这片宁静不要逝去,只因为这一刻,心中暗涌着些许的心得。 一天下来,心中充满着惊讶,震撼,信服,当然还有对未来一个方向。惊讶的是,老师是这样完美的和孩子们上完一...
    2021-02-08 阅读全文
  • 任性是宝宝的一种心理需求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通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即宝贝的任性是他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与父母的娇惯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宝贝的成长发育,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更多的事物,这些事物带给宝贝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惑,...
    2020-12-07 阅读全文
  •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有惊喜在上演,如果曾经错过了,那么请从现在开始从孩子的语言、动作、情智、思维去观察,然后具体表扬、支持、最终放手,你会发现,其实有时候放手也是...
    2020-11-06 阅读全文

在涂色练习时,我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可爱的图案:苹果、桔子、香蕉、花朵、小鸟、小蝴蝶…… 坤坤小朋友选了一只小蝴蝶,她很喜欢涂色,不过每次涂色都没有耐心,总是不合规则、杂乱无章地乱涂,让人看了哭笑不...

2021-05-31 阅读全文

洁洁妈妈常常有意识地表扬和鼓励洁洁:“洁洁真聪明!!”“洁洁真漂亮啊!”可是,最近我们发现洁洁变得爱翘尾巴了,总认为自己比别的小朋友都好,做什么事情都会自我表扬,听不进其他人的批评和意见。有一次,旁边...

2020-12-14 阅读全文

一个人独坐在小屋里,月光洒在某个角落。希望这片宁静不要逝去,只因为这一刻,心中暗涌着些许的心得。 一天下来,心中充满着惊讶,震撼,信服,当然还有对未来一个方向。惊讶的是,老师是这样完美的和孩子们上完一...

2021-02-08 阅读全文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通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即宝贝的任性是他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与父母的娇惯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宝贝的成长发育,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更多的事物,这些事物带给宝贝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惑,...

2020-12-07 阅读全文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有惊喜在上演,如果曾经错过了,那么请从现在开始从孩子的语言、动作、情智、思维去观察,然后具体表扬、支持、最终放手,你会发现,其实有时候放手也是...

2020-11-0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