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给孩子把尿好不好?

发布时间:2020-10-19

教育孩子笔记。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给孩子把尿好不好?》,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给孩子把尿好不好?最近带着xx跟很多妈妈在一起玩,于是讨论起关于给孩子把尿的问题了,很多妈妈说给孩子把尿不好,又有很多妈妈说把尿才好呢,为此一直争执不下,可是把尿到底好还是不好呢???这个问题我也不懂,因为关系到孩子的健康问题,我也去网上查了一下,可是网上的争议也挺大的。据某些专家说把尿既不利于婴儿髋关节的发育,也容易造成婴儿脱肛、肛裂等现象。而说好的一方却说把尿非常好,不但可以提升亲子关系,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思,而且把尿会让孩子更舒服,对皮肤保护也好。爸妈最好在宝宝0—4个月大期间开始给宝宝把尿。

我家里有两个孩子,而且两个孩子的养法完全不一样,**小的时候是不把尿的,家里也没有人可以帮忙,也为了家里不那么乱糟糟的。而xx却是完全相反。

生xx的时候是在xx的外婆家,xx的外婆是个非常传统的人,她一直都认为把尿对孩子好一些,而且还省钱,特别是xx现在是夏天,如果不把尿还很容易引起痱子和红屁股,所以自从xx生下来的第一天,就开始给xx把尿了。

对于把尿的有点和缺点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下:先来说说缺点吧,因为孩子尿尿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有时候尿了不到5分钟就又要尿第二次,有时候却又间隔时间很长,所以经常会尿到身上,而屋子里也经常乱糟糟的,要经常去打理,所以要经常留意,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而把尿的优点就是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意思,对皮肤也好,特别是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而且也省钱。不过如果要把尿的话,一定不能强制性的把尿,有的小孩不愿意的时候,父母不停的在那里把,不到不目的不罢休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这样会让孩子产生抗拒。

把尿对对于健康来说究竟会怎么样我也不懂,所以我不发表评论。其实父母可以根据自己每天的观察和条件来决定给孩子把尿还是不把。我家xx现在是习惯了,每次她要想要尿尿的时候都会叫出来,虽然是一个“啊”字,但是音量会比平时提高很多,这样的话我会在第一时间就去给她把尿,除非没有听见,而xx也会等一会,如果太长时间没有回应她才会尿裤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行为习惯:给孩子看电视到底好不好呢


整理了行为习惯:给孩子看电视到底好不好呢,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如果让孩子选择看书还是看电视,相信大部分的孩子会选择看电视。因为电视上的节目都是有声有色的,同时内容多样,还有专门给孩子看的节目,所以电视对于孩子来说是充满诱惑力的。那么,让孩子看电视到底好不好呢?

一、孩子看电视的利与弊

1.孩子看电视的好处

孩子看电视的好处之一是能够让孩子减轻压力,使身心得到舒展。如果家人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也可以通过看电视来打发时间;有时在看电视的时候,孩子还能够学习到一些知识,在看电视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

2.孩子看电视的弊端

孩子看电视的弊端是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同时有的电视节目内容并不适合孩子,如果孩子看了不恰当的节目会让他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孩子长时间看电视会让他缺乏与亲人之间的沟通,从而使亲情淡化。

二、孩子看电视要注意什么

1.时间不宜过长

小孩子长时间看电视,除了对视力不好,同时也会影响身心健康发育。所以每天允许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最好能够控制在1小时以内,最多不能超过4小时,同时,还要做到每观看半小时就让眼睛休息十分钟。

2.内容要经过筛选

孩子可以看电视,但是爸爸妈妈要事先把关节目内容。由于一些节目比较暴力、恐怖,会让孩子感觉到不安。所以爸爸妈妈可以陪伴孩子一起看电视,或者是给孩子选一个适合的节目看。??

3.音量不宜过高

孩子看电视要注意音量不要调得太高,不然会影响到孩子的听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4.吃饭不宜看电视

孩子不要边吃饭边看电视,一心两用会影响孩子的吸收消化,孩子不专注吃饭还会让孩子噎到,所以吃饭的时候不要让孩子看电视。

给孩子看电视有利有弊,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看电视,但是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加注意。

孩子上辅导班写作业好不好


一直以来,我们的习惯是崇尚竞争,犹如崇尚美德一样;而且很多人认为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如同美德需要从小培养一样。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这一误区的出现有两方面主要原因,一是过分高估了“竞争”的正面意义,二是没明白童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人生并非完全不需要竞争,我们不否认竞争给人们带来的成就感,能推动社会进步。但竞争一定要守住两个度,一个是心理程度,一个是年龄向度。前者说的是“适度”的竞争是好的,不要“失度”;后者说的是并非任何年龄的人都适宜参加竞争,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中就不该有竞争。因为他们是弱势人群,体内能量本身就很少,竞争消耗能量,于老人来说会加速枯萎,于孩子来说会影响其正常成长。

老人竞争一直不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儿童竞争却愈演愈烈。希望孩子未来有出息,能在社会竞争中胜出,这个目标本身没错,就像少年怀有理想从来没有错一样。但如果认为孩子的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在孩子年幼时就推动他参与竞争,这就错了。

童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年龄段,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小孩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的正常过程,是一个由“小动物”向“人”进化的历程,即“自然人”向“社会人”过度的历史。初生婴儿和一头刚出生的小牛犊一样无知,体力上比小牛犊更柔弱,从童年走向成年的时间也比小牛要长得多。

这是大自然的精心安排,它要为每一种有巨大潜能的生命,留出足够的积蓄能量的时间。就像麦苗从小绿芽过度到麦穗硕壮必须需要时间和阳光雨露一样,其间有较为漫长的岁月,以及严格的、不可愈越的顺序。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成年人的责任则是不打扰孩子的自我发展,有条件的情况下给孩子一些助推力——即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良好的启蒙教育,呵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有幸福感——这些教育学上恒定的真理,正是发掘儿童内在潜力、成全他未来竞争力的最简单最重要的手段。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看不到这些简单教育要素中深藏的力量,却更愿意把精力花在一些眼前的竞争事务上。其理由是,社会需要竞争,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不能不说,这看似长远的想法,实际上是短见。

有这样心理的家长,往往自己的攀比心比较重,喜欢给孩子灌输一些弱肉强食的道理,喜欢计较一些可量化的外部得失,如会背的唐诗比别人多几首,是否上了重点校,成绩排名如何,获得了多少种证书……等等,不仅引导孩子和他人比,更推动孩子和自己较劲,较少关心孩子内在的感受。表面看来这些家长站得高,其实不过是尿得稍远而已。

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各种“比”的事情上,自我成长就力量开始分散,而竞争带来的焦虑感又会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内心变得越来越羸弱。

我曾收到这样一封信,写信的是一个二年级小学生的家长,信是这样写的:昨天,我儿子放学回家,晚上做作业时还好好的,一会儿拿出了一张试卷就开始掉眼泪,我以为没考好,瞄了一眼分数,是99分,我问是怎么回事?他就问:“妈妈,我数学一考就是100分,语文考试怎么老考不了100分呢?”,说着就开始哭了。

我用您的方法告诉他,你自己把试卷订正完,如果全对了,还是100分。可他含着眼泪说,可是在老师那里不是100分,老师今天让我们反省为什么没得100分。我告诉儿子,没得100分没关系,重要的是学过的东西有没有掌握。孩子点头好象明白了,但做作业时还是伤心,情绪不高,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在作业上,显得心不在焉。我想请教尹老师,如何才能引导孩子面对考试有个好的心态?

虽然信件只是孤立地陈述了一个生活小片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才上二年级的小男孩为了一分之差而流泪,背后要多少相关事件才会孵化出这个结果呢?老师要孩子“反省为什么没得100分”,这真是疯了,家长又在多大程度上推波助澜了呢?

虽然这封信中家长开导孩子的话说得不错,但从孩子的反应可以看出,他并不相信家长的话。孩子像雷达一样,能准确感觉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只是为了开导孩子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孩子是会听出来的,他不但不相信,反而会更难过。沿着这样的心理轨迹一直走下去,十年、二十年后,这个小男孩会是个有竞争力的人吗?

我们常用“格局”来评判一个人的发展潜力。有的人你会感觉他身上有宏大气场,体内蕴蓄着蓬勃的能量,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我们会说他“格局大”。有的人则心胸狭隘,或有小聪明小心眼小钻营,凡事很用心却很无力,内涵让人一眼望到底,我们会判断他“格局小”。

我认识一位年轻人,他的微博大约只发两类内容,不是励志就是抱怨和骂人,情绪总在两极上惴惴不安。他的父母都是当年经过艰苦奋斗,从农村走出来的,在事业上小有成就。年轻人遗传了父母的智商,小时候很聪明,父母对其寄予厚望,一直不停地给他励志,要他处处胜出,孩子达不到,父母就不停地失望,不停地对他训诫……

现在孩子成年了,对自己不满意,总想做出个样子给父母看,又力不从心,集合不起体内的能量,只能在励志和咒骂中纠结着过日子。如果童年的生活总处于斤斤计较中,大格局从何而来呢?

不能不说,现在的童年生态环境太差了,成人把自己的焦虑过多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即使有“拼爹”这一说,压力实际上最终都落在孩子身上,太多的孩子过早地被赋予竞争的责任,背负了攀比的重担。

我曾收到一封这样的家长来信,说他为了给孩子择到一个市级重点幼儿园,倾尽全力,想了很多办法,找了一些关系;同时,因为幼儿园要用考试选拔孩子,为了在选拔中能有好的表现,家长早就做了准备,教孩子学了不少东西。但最后却没能被这家幼儿园录取,只好选了一个普通幼儿园。

得知这一消息后,年仅三岁的孩子居然嚎啕大哭,并在接下来的日子,只要一提上幼儿园,就伤心不已,对于上普通幼儿园非常排斥。眼看着入园的时间快到了,孩子表现得还是很抗拒,家长给我写信要咨询的是,怎么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才能让孩子愉快入园呢?

我无法给出答案,因为“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是在头痛医脚。孩子们在不适宜竞争的年龄,被卷入无节制的竞争中;在尚不具备抗挫折的年龄,被成年人搞得心理失衡,这怎么能用一番说教解决呢。就像不可能通过说动听的话让一个饥饿的人不再需要食物,我们也不可能通过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解决他正常生命秩序被扰乱的困惑。

让幼小的孩子去竞争,不是给孩子助力,只是给他使绊子。在竞争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早早地把孩子推入竞争的洪流,除了上面提及的削弱孩子内在的力量,让他变得羸弱无力,还有以下几方面损害。

第一种损害是会破坏孩子的合作能力。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合作能力正是他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合作能力的内涵是友善、诚实、宽容等,所以培养孩子的竞争力,首先要培养好品行,打下合作的基础。可现在的情况是,当孩子开始上学时,他们对竞争的准备远较对合作的准备充足。几乎是从幼儿园开始,儿童的一切活动都是以竞争为目的,哪怕玩耍,最后也不是以快乐而是以得名次为目的。

这种持续不断的竞争训练,使得孩子们很少有机会去学习合作,只是学会了比和争,学会了防范。比如很多成绩较好的学生甚至不愿意给其他同学讲一道题,生怕别人学会了,把自己比下去。更多的孩子在竞争中产生挫败感,首先不满意自己,产生自卑;然后不满意他人,敌视他人。

有位家长忧心忡忡地对我讲了这样一件事。他儿子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每天给作业、考试、纪律等方面“表现好”的学生发放小红花,定期评比谁得小红花多,多的人受表扬,少的人挨批评。老师还要把这些情况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每个家长,这又大大地激起了大家的攀比心。

而他的儿子总是得小红花太少,弄得他在别的家长面前抬不起头,就经常批评儿子。结果最近老师找他告状,说他儿子居然偷同学的小红花,还数次向老师打别的同学的小报告,尤其是得小红花数比他多的同学,明显嫉妒这些同学。

英国教育家尼尔说过,“所有的奖品、分数和考试都会妨碍正常性格的发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证实,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所以,并不是这个孩子的品行出了问题,显然孩子是被一步步逼到这里的。

教育家杜威提出,学校的首要职责应该是为儿童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以排除社会环境中丑陋现象对儿童的影响。我们当下的现实却是,学校经常花样翻新地制造着评比,并不考虑这些评比设计的合理性。例如有一所小学,分早中晚三次对孩子们进行评比,评比等级分为五级,从“最可爱的人”到“最不可爱的人”。想想看,一个孩子,很有可能从早上的“最不可爱的人”变成晚上“最可爱的人”,并且经常在各个级别间来来回回地变。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评价却一会儿把他抬到天上,一会儿把他贬到地下。在这样的评价中,孩子的内心能不乱吗,他的道德能不被损坏吗?有的孩子学会了表演,有的自我认知被搞乱,有的变得满不在乎……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没有机会发展诚实、友善和宽容,成年后,如何能要求他具有合作的品行?没有合作能力的人,竞争力又有几何呢?

第二种损坏是会培养出病态的奋斗者。

有些孩子确实能被训练得很有“竞争意识”,从小表现出极度的争强好胜,但它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孩子早早停止自然人的发育,小脚穿大鞋地努力让自己适应各种社会标准。这种扭曲是以消灭天性为代价的,他被训练得在生活的各种选项中,会不加思索地弃绝内在的愿望,只以社会评价作为价值判断。

例如有位小学生,他为了不丢掉副班长的职务,每节课都坐得笔挺,蚊子落到胳膊上,都不肯去打一下,生怕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宁可让蚊子叮一个大包。这个孩子可能会得到老师的赏识,但这种反天性的行为肯定会在生命中留下硬伤,病灶不一定在什么地方暴露出来。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我活动能力是有限的。努力自我控制的人——强迫自己吃胡萝卜而不是巧克力,或压抑被禁止的思想——随后在遇到无解的难题时,会更快放弃。有意的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

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人,即使他们在某些时段获得了世俗意义的成功,但紧崩崩的精神始终处于险象环生的境地。比如有些过度“吃苦耐劳”的人,他们甚至把“苦”和“劳”当作生命意义本身,把生活中任何一丁点享乐都看作罪过。

也有不少“成功人士”,我们发现他并不快乐,总是活在焦虑和紧张中,甚至有些人自杀了;或者有些人最终放弃了曾经最看重的名利,心态归零,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生命似乎绕了远道,才进入正途。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极端的功利主义者和一个妄想中的精神病人,其心理机能是一样的,他们都无法和世界建立正常连接,以一种病态的方式存在着。竞争的后果往往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击倒自己。这和哲学家弗洛姆的观点相映衬:懒惰与过度的勤奋并不对立,它们是人的全面功能受到干扰的两种症状。

在神经病患者中,我们常看到他的主要症状是没有工作能力;而在过度勤奋者身上,我们看到其主要症状是缺乏轻松的享乐和休息的能力。过度勤奋不是懒惰的对立面,而是它的补充。它们都是人内在的和谐遭到破坏的一个后果。

第三种副作用是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长久的、超过承受力的压力首先会在情绪上积淀毒素,影响做事效率和品质。而情绪上的毒素太多了,又会影响到生理健康。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发育当中,太大的精神压力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心理,也会影响到生理发育。

已有研究发现,压力或睡眠不足会影响儿童脑垂体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孩子身高,也有可能表现在机体其它方面,比如皮肤病。英国教育家尼尔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发现,“我从未在一个快乐少年的脸上发现过暗疮。”哲学家弗洛姆也发现,我们的身体对幸福与不幸福的反应,统统比我们的意识对它的感受更明显。身体比心理更不易受蒙骗。这和中国传统医学讲的“七情”对五脏六腑的理论也是吻合的。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已察觉到社会竞争心理对孩子的伤害,希望还孩子一个童年,希望孩子愉快轻松地成长。但不少人只能在孩子尚小,尤其还没上学时会这样想。一但孩子上了学,面对学校各种各样的奖励及排名,尤其是老师经常通过手机短信群发给家长们的信息——几乎都是各种评价的通报——很多人开始无法淡定了,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开始一边抱怨孩子压力太大,一边配合学校给孩子施压。

理由是,现在教育就这样,不能不竞争,我们也没办法。有的人甚至搬出精子和卵子结合也是竞争的结果这样一个理论,来证明人类的竞争必须是从头开始的。

没错,生命的诞生固然是一场竞争的结果,一个精子为什么可以战胜几亿个精子捷足先登,并不是因为它有竞争意识,而是因为它强悍,它不需要在意别的小蝌蚪游得是否比它快,它只管自己尽情游,就成了赢家。一个人想要在江湖上立足,必须先远离江湖,躲进深山,无打扰地修炼,练好内功,才有笑傲江湖的本钱。培养竞争力的奥秘正在这里。

所以,不要抱怨大环境,先解决小环境的问题,小环境好了,大环境自然就好了。解除竞争压力,制度当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靠意识来解决。成人自己要反思竞争的尺度和意义,成人淡定了,孩子才能淡定。

我认识一位电视台编导,她的儿子正上小学四年级。有一天她给我打电话,说她儿子今天放学回家告诉她,学校举办了奥数选拔赛,所有同学都参加,卷子上的题好难。她问儿子会做几道题,孩子轻松调皮地回答:“一道都不会。”这句话不但没让她生气,反而隐隐地感到一种欣慰。

她说,以前自己太计较孩子的考试成绩以及在学校的其它排名,这让她和孩子都感觉很累。她也一度简单地把这种困扰归咎于社会竞争、学校和老师。后来她慢慢意识到自己这种受害者心理很是可笑,其实主要是自己的焦虑和虚荣心作怪。放下这些,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学校还是那个学校,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以前孩子考试不好的话根本不敢跟家长说,现在却能用如此坦然的口气告诉她“一道都不会”,她形容她当时的感觉,不亚于听到孩子说“全都会做”。

亚当·斯密说过,人生中的不幸与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过度高估各种处境间的差别。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间的差别,虚荣心过度高估默默无闻与声名远播间的差别……没错,有一些境状也许比其它境状更值得我们偏爱,但没有什么境状值得人们用太过激烈的方式去追求。

如果不是出于审慎的态度,不顾及正义法则,一个执意改变境状的人,等于是在玩所有危险游戏中最没有胜算的那种,并且把全部家当都押在几乎不可能赢的赌局上。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具体的对手,是“虚荣”和“恐惧”。在本已险象环生的人生中,虚荣是一种自残行为。可以说,哪里有虚荣,哪里就有自我伤害。有些人命运不济,与其说是运气差,不如说是虚荣作梗。放下虚荣,就能减少消耗,节约生命成本;克服恐惧,就会降低贪婪,享受生活之从容。“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

当下乃至未来,人们比拼的不是“竞争意识”,而是来自更高层面上的价值判断、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这正是俗话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设想一个孩子体质好,心理健康,有求知欲,开朗友善,自信平和,那么即使他从未听说过“竞争”这回事,在未来的人生中,有什么样的竞争会打败他呢?

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可谓典型的“成功”人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曾经历种种挫败,却一直坚持,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他说,“一流高手眼睛里面没有对手,所以我经常说我没有对手,原因是我心中没有对手。心中有敌,天下皆为你敌人;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这句话道出了他的成功秘诀。

放下竞争意识,才是拿起竞争能力。这正是老子说的“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也就是本文要表达的“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孩子看动画片到底好不好?


电视是现代儿童主要的休闲活动,许多父母对孩子终日在电视机前感到忧心忡忡,其实只要适当地选择及揭示,卡通也能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为什么卡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进门便坐在电视机前,卡通一部接着一部看。有时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视荧光幕;有时边看又边玩起别的玩具,或者四处走动。对于孩子们一直黏着电视看卡通的情形,大人束手无策,实在不懂卡通影片何以有如此大的魔力,让孩子百看不厌。

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看电视是现代儿童主要的休闲活动,其中卡通是儿童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孩子不只在家中接触电视卡通,在幼儿园中,有时卡通影片也是电视教学或是引起动机的主角。为什么卡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幼儿自己看卡通会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呢?

卡通吸引幼儿的因素

根据研究提出,卡通之所以吸引幼儿,有下列几个因素:

卡通片中鲜明、新颖、具体形象的刺激,以及刺激的突然性、显著变化等,都是吸引幼儿的主要因素。所以影片中外形独特的人物、突然出现的声音或音乐与画面上的显著变化,是幼儿注意力集中的焦点。

幼儿会随着影片中的情境引起情绪上的变化。例如当卡通影片中的人物受到攻击或感觉孤单而落泪时,会引起幼儿生气和伤心的情绪。

卡通内容提供幼儿现实限制的想像空间。幼儿并非完全无法分辨影片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区别,他们知道影片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打斗场面也是"演"出来的;然而这些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人物和情节却提供幼儿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卡通提供的学习机会

若能善加利用卡通对幼儿的吸引力,则卡通也可以是生动的教材,能给予幼儿下面的影响,不但提供幼儿认同对象及学习复杂的情绪反应,还可促进记忆力、理解能力的培养,以及语言和词语的学习。

提供认同对象

卡通人物中,幼儿各有其喜欢和不喜欢的角色,男生偏向于男性角色,女生则偏向女性角色,这无疑也提供了幼儿角色认同的对象。正因幼儿会认同影片中的人物,因此人物的偏差言行,幼儿亦会模仿,造成不良的影响。

语言、词语的学习

观看卡通时,幼儿会复诵影片中出现的词句,或模仿人物说话的声音和动作。如此一来,卡通中出现的词语语法即成为幼儿的语言学习内容,所以我们可利用动画卡通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学习更多的词语,但也必须留意其中是否出现不当的言词。

学习复杂的情绪反应

卡通影片中的人物情绪较为复杂,不似幼儿单纯直接,但若人物出现复杂的情绪时,成人应该引导幼儿思考,如:“他会难过是因为……但她觉得很高兴是因为……”让幼儿接触多重的情绪反应,并试着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幼儿则可借此感受复杂的情感。

记忆力及理解力的培养

电视卡通多半以带状方式播出,幼儿不一定会记得上个星期甚至昨天的节目内容,但若能在幼儿看卡通时引导其回想上一集的情节发展,将有助于记忆力及理解力的培养。(

孩子性格好不好,看这4点就知道


孩子性格好不好,看这4点就知道

孩子性格好不好,看这4点就知道!再忙也要花2分钟看看

作者|语不惜

来源|凯叔讲故事

「老实人吃暗亏,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表妹昨天大发雷霆地吼道。

她在公司是出了名的老好人,性格温驯、随和,一副菩萨心肠,谁找她帮忙都不会拒绝。

然而,最苦最累的活她干着,但升职加薪这种事,却永远和她绝缘。

她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不如人?

我一直笃信:性格决定命运。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项调查中,分析了职场人员的「随和度」特征后发现:性格随和的员工薪酬比「带刺儿」的员工低18%。

表妹的遭遇,归根结底就是她的「讨好」性格所致。

面对别人的所有要求都不敢拒绝,把自己变成了万金油,更不懂得为自己争取机会。

《性格的力量》一书中说:

成功既不取决于天分,甚至也不取决于努力本身,而是与性格息息相关。

一个孩子获得成功的七个关键性性格是:坚毅、自控力、好奇心、责任感、乐观、热情和社交能力。

很多家长以为,性格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改变,但其实不是。

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说:

个性有先天的,而性格不是。

性格是在后天教育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她还强调:性格教育比能力教育更重要!

真正的好性格,能够和平地处理与自己的关系,智慧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孩子,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妈妈希望这四种特质能够内化成你的性格,外化成你的行为。

01

行事果敢,不瞻前顾后

不久前,一个七岁小男孩的报警视频刷了屏。

父母突然离家,没有告诉小男孩,他独自在家很惊慌害怕,感觉到自己可能处在「危险」之中,于是果断打电话报警。

逻辑分明,口齿清晰,堪称教科书级别:

这个小男孩之所以在慌乱之中还如此理智,就是骨子里的那份果敢,让他战胜了恐惧。

这份沉着应答民警各种提问的老练劲,真心服!

TED演讲者ReshmaSaujani说,人不一定要完美,但一定要勇敢。

而我认为,光有勇敢是不够的,我更希望孩子做一个机智果敢的人。

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一名2岁女孩在蹦床上玩。突然,一辆白色卡车经过,司机拿出甜甜圈,试图诱骗女孩上车,女孩没有察觉到危险,依旧在蹦床上玩耍。

这时,8岁的姐姐看见了,她毫不犹豫地飞奔过来,抱起妹妹往家跑去。

真的为这个机智girl点赞,小小年纪,面对突发状况,能迅速做出判断,既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妹妹。

我的孩子,妈妈希望你,以后能遇事临危不乱,做事不瞻前顾后,看准时机,果断出手。

一个行事果敢的孩子,长大后,内心一定是有着强大气场,具备领导力,能冷静应对各种糟糕场面,也一定是个可以值得托付的人。

02

做事坚持到底,不轻言放弃

在《你好爸爸》节目中,拳王邹市明的一番话,曾让我落泪。

「我不是条件最好的,但我一定是最努力的。」

邹市明说自己是个从来不轻易做决定的人,一旦做了就会坚持到底。练拳击,是他14岁时候的一个决定,为此他努力到现在。

他的眼睛早在15年前就已出现问题,眼骨开裂,还有一根神经卡在缝里,让他的左眼看东西都是重影的。

虽然已经「伤痕累累」,但他却不轻言放弃。

一种不服输、不怕痛、跌倒了爬起来的坚毅之光,一直在支撑着他。

他冒着邹市明变「邹失明」的危险,斩获了金腰带。

谈到孩子,他说,作为父亲,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传输一种价值观,让孩子知道,吃亏要趁早。

摔了磕了碰了,身体上的伤痛都可以很快痊愈,但玻璃心,碎了是拼不起来的。

我的孩子,妈妈也希望你不要轻言放弃,摔倒了,自己爬起来,选择了,自己坚持下去。

坚毅、不屈不挠的性格会如虎添翼,让你在追梦的路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03

积极乐观,把阻力变成动力

巴尔扎克说:

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邻居阿婆是个苦命的人。

饥荒年代丈夫饿死,留下了4个饥肠咕咕的孩子,和几间残破不堪的土房子。

但,就是这样的境遇,他们家却整天洋溢着欢快的笑声。

「日子已经这么苦了,再不笑一笑,那生活真就没盼头了。」

后来,她的四个孩子靠着自己的一双手,都有了不错的未来。

阿婆80大寿的时候,已做了大学教授的小女儿,感慨地说:

母亲的乐观,让我们在艰难岁月中,看到了一线曙光,那道光照亮了我们的童年,指引我们在艰难的岁月中,带着希翼往前走。

这份乐观的传承,让人动容。

霍金在21岁时患上卢伽雷氏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全身仅有三根指头能活动。

当记者问他:「病魔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他从容淡定地用三根手指打出五句话: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我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

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当他敲完最后一个字,全场掌声雷动!

一个心态乐观,积极阳光的人,能应对生活的苦难,无论顺境逆境,都能笃定从容。

这种不卑不亢,笑迎生活的精神,也会感染身边的人。

我的孩子,妈妈希望你,能成为一个积极阳光的人,能享受最好的,也能经受得住最差的。

阳光下奔跑,风雨中无惧。

04

善人不欺,恶人不怕

有人说,性格是比智商更重要的资本。

好的性格,从另外一层意思上来理解,就是一种智慧。

最近大火的《延禧攻略》中,魏璎珞在自己被欺负时,能果断还手,警告对方:「我,魏璎珞,天生脾气暴,不好惹。」

朋友被欺负时,她能施以援手,多次救场,并亲授生存秘诀:「人应存良善,亦能懂自保。」

善良自带锋芒,温柔且有力量。

说的就是魏璎珞这种性格的人。这样的作风和底气,让亲者快意敬佩,仇者心存忌惮。

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门口来了个行乞的叔叔,可怜兮兮地向我讨要2块钱,那时候,我一周的生活费也就10块钱。

但我最终于心不忍,把身上仅有的2块钱给了他。

门卫大爷告诉我,这个人是「职业行乞」,不值得同情。

后来有几次,他又缠着我要钱,我果断拒绝了,没想到他居然破口大骂:

「狠心抠门,不得好死!」

我气不过,直接怼了回去:

「你身强力壮,好吃懒做不去工作,还向学生要钱,不觉得丢脸吗?」

被我这么一说,他先是一怔,然后悻悻地走开了,从此再没找过我。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人可以善良,但也需要带些锋芒。

孩子,这个世界不只有真善美,还有丑与恶,我希望你的性格中自带锋芒,遇到弱者,施以援手,遇到欺人者,也不怕事。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虽远必诛。难时能自保,困时可脱险。

不要冷到冻伤别人,也不要暖到烫伤自己。

05

性格决定命运,父母决定性格。

《特别狠心特别爱》一书中,犹太妈妈沙拉说,她的教育精髓就是「性格塑造」。

她一直在努力让孩子养成了独立、坚强、乐观的性格。

正是这样的性格,让她的孩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始终保持着强者的姿态。两个儿子在30岁之前,都成了商界精英。

亲爱的宝贝,爸妈对你没有千般要求,万千期许,我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你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

愿你能宽己达人,温暖向阳,坚毅果敢,不被人欺也不欺人,对世界永怀一颗赤子之心,仗剑走天涯。

孩子的人际关系好不好,要从小抓起


孩子的人际关系好不好,要从小抓起

小小的孩子世界已经形成了人际关系,可能有些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分享、助人、好奇奇心、同理心、守信、善于沟通等,现代人所崇尚的“人脉”内里的这些因素,形成于早教。作为八大智能之一的人际智能的培养对日后的人脉经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孩子的人际关系应该从小得到关注。

让我们把目标投向幼儿园,有一项研究把儿童按社交地位分成5种类型:受欢迎的儿童、被拒绝的儿童、矛盾的儿童、被忽略的儿童、一般的儿童,并把“被拒绝的儿童”和“被忽略的儿童”统称为“不受欢迎的儿童”。那到底怎么做才能从小培养小孩的善于交往呢?

一、哪些孩子不受欢迎

1、神秘的独行侠

不合群的宝宝往往容易被别的小朋友忽略,但他们并不是有什么性格的缺陷,不合群的宝宝或许只是在这个小圈子中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或者不喜欢他们的游戏方式。

2、自尊心强的失败者

有些宝宝的好胜心很强,即使是在玩游戏的时候都很较真。如果在集体游戏里输了,他就会赌气说不要玩了。宝宝这样“输不起”会让别的小朋友感觉很没劲,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和他一起玩游戏了。

3、园里的小霸王

有些小朋友他喜欢跟别人一起玩,但是只要认定这个玩具是他的,他就绝不给别人碰它,更不要说是和别人分享了。孩子如果养成自私、霸道的行为习惯,别的小朋友都不会喜欢和他一起玩呢!

4、爱炫耀的公主

一些宝宝总是喜欢把爸爸新给他买的小玩具车,或者穿着妈妈给她买的新衣服在别的小朋友面前炫耀。成人的世界充满拜金、物质的味道,使得小朋友也逐渐受到物质意识的影响,变得喜欢“炫富”,小朋友自然不喜欢和这种人成为好朋友呢!

5、老师的小跟班

一些宝宝很黏人,他们在家里经常黏着爸妈,在幼儿园就只能在老师身上找到安全感了,因此他们就想小跟屁虫一样,时时刻刻都黏住老师,还经常撒娇,搞到其他小朋友都很不是滋味。

二、如何培养孩子与人交往

1、学会与同伴交往

每天放学的时候,妈妈可以多在幼儿园(或者幼儿园门外)呆一会儿,让宝宝和其他宝宝玩一玩。如果宝宝有抵触心理,妈妈就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放轻松,比如问他:“都哪个小朋友是你们班的?那个淘气的小男孩叫什么名字?你看他们在玩游戏,你也去玩吧!”有了妈妈带领,宝宝会放松并且不再害怕。

2、组织多彩活动,创设交往氛围

家长要注意让孩子扩大交往范围。当他们能够接受别人与他交往时,要给予强化鼓励,并帮助他们主动与别人交往,从与亲戚交往,扩大到与亲戚的朋友交往;从与一个同学交往,到与这个同学的朋友交往,逐渐扩大交往范围,让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

还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往,并为他们创造在公开场合发言的机会。组织活动是最好的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模式,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交往,获得参与、获得发展。

3、及时鼓励孩子的交往行为

幼儿都喜欢被表扬。家长对于不合群的幼儿偶然表现出的良好交往行为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肯定,并经常与幼儿交流与朋友在一起的快乐,使幼儿体会到与人交往的乐趣,树立交往的信心。

4、教给孩子交往的技巧

一般来说,幼儿都有与人交往的愿望,但往往由于交往的方式方法不当,使交往无法继续,甚至出现争吵打架等不良行为,因此交往也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教幼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如:“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您好”、“……行吗?(好吗?)”、“可以吗?”、“我们一起玩”等,这些神奇的话在与人交往时很有效,其次教幼儿学会等待、轮流、分享,在交往中待人热情、主动,遇到困难、矛盾试着自己解决等,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交朋友。

一招判断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


一招判断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

每年入园季,新入园的宝宝都哭得撕心裂肺、声嘶力竭,妈妈们也是心如刀绞、肝肠寸断!少则数周,多则数月,天天哭,没有慢慢适应的孩子。

可能是妈妈做错了这些事,做错这3件事,孩子哭得更凶、更久,一年半载都未必能适应。

一、送孩子的时候偷偷溜走

强行把孩子推进校门。每天送孩子入园时,进校门是最大的一个难关!孩子要么§着妈妈的脖子不肯撒手,要么拽着妈妈的衣角怎么都不肯进去……

禁不住孩子左磨右泡的妈,心软一点的,可能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掉;还有的妈妈干脆强行把孩子推进校门,转身就走。这两种方式,对孩子的伤害都非常大!

前者会引发孩子的巨大恐惧,以为妈妈不要自己了,会哭得更凶、更久,而且孩子第二天的警惕性会特别高,根本不会再给妈妈溜掉的机会。

后者如此生硬的做法,完全没有照顾到孩子焦虑、恐惧的心情,孩子只能回以更猛烈的哭声,来吸引妈妈的关注。

二、 当着孩子的面哭哭啼啼

300次亲亲、500次再见后依然舍不得走。我很理解妈妈初次和孩子分离这么长时间,而且是孩子自己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下,妈妈的那份担心和不舍。确实,很多妈妈见不得孩子掉眼泪,我也一样。但为了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忍、憋,妈妈也要假装从容、淡定。

千万不要,孩子哭,妈妈也哭,俩人抱头痛哭;更不要没完没了的告别,300次亲亲、500次再见后,还是依依不舍,不忍离开。

妈妈控制不住自己悲伤的情绪,只会放大、延长妈妈和宝宝的焦虑,或者暗示:“只要你哭,我就不会走”。可想而知,这种漫长而痛苦的厮磨有多折磨。

针对上述几种不好的告别方式,建议:

一定要和孩子道别!这很重要,是宝宝入园前的一种“仪式”,慢慢会让孩子感觉到“上幼儿园时每天都要做的事”。

但妈妈和孩子道别时的态度更重要!妈妈只需要记住2个词:温柔、坚定。最好能笑着和孩子挥挥手,说再见,同时要用坚定的眼神和孩子有目光交流。

“再见”只说1次!然后微笑着转身离开(要哭也得走远后,自己偷摸哭去)别把悲伤、焦虑的情绪传染给孩子。

三、总用“妈妈会第一个来接你”

糊弄孩子。如果不是真能做到,千万别说“放学,妈妈第一个来接你”。

这是在安抚宝宝焦虑情绪时,妈妈最常说的话,给宝宝一个承诺,好让宝宝安心进去幼儿园。妈妈的动机虽好,但除非你真的能做到“第一个来接”,而事实上是,情况瞬息万变,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第一个接孩子的人。

所以,如果不是百分之百做到,就别这样承诺孩子,孩子会特别认真的当回事。一旦妈妈接晚了,孩子就会觉得“妈妈骗人”“妈妈说话不算数”……慢慢就会失去对家人的信任感。

建议承诺要具象,务必说到做到:

承诺孩子“我一定会来接你”,给孩子定心丸,这样说是必要的。因为在一个陌生环境,孩子最担心的就是“被妈妈抛弃”“妈妈会不会来接我”……但,要说具体。

宝贝,妈妈肯定会来接你的!(让孩子感到安心)

等你吃完午饭、睡醒觉,老师带小朋友们出来找爸爸妈妈的时候,你就能看见我了!(给孩子一个期盼和预知,知道这一天做完哪些事,就能见到妈妈了)

最最重要的就是,务必要说到做到!尤其是在入园初期,最好不要在接孩子的时候迟到,那种别的小朋友都走了,只有自己站在门口望眼欲穿的感觉真的太难受了~

想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妈妈们要尽量做到做好这6件事,不出半个月,孩子就能高高兴兴去上学了。

一、送宝宝一个“魔法亲亲”

或允许带一个最喜欢的玩具入园

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个“魔法亲亲”。妈妈可以在宝宝的掌心亲吻一下,告诉宝贝:“妈妈在你的掌心留下了‘魔法亲亲’,当你想妈妈的时候,可以把小手的手心贴在脸上,这样就像妈妈在亲你一样”……

这不是骗孩子,而是给孩子一个具象的情感寄托。当孩子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环境中感到孤单、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个小动作来缓解焦虑了。

允许孩子带一件最喜欢的物品一起去幼儿园,与“魔法亲亲”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不是虚拟的“魔法亲亲”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孩子平时最依赖、或者最喜欢的一件东西,可以是玩具、小毯子、甚至是妈妈的一件衣服。

这些孩子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都能在陌生环境中,给孩子带来安慰。只不过,不是所有幼儿园都让孩子从家里带东西来,允许的话可以带,如果幼儿园不让带,就最好改成“魔法亲亲”那种的虚拟安抚了。

二、循序渐进,先送几个半天

再慢慢延长到待一整天,为了减轻宝宝的分离焦虑,还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送短一点时间,再慢慢延长到在幼儿园待一整天。如果幼儿园允许的话,可以用2周的时间这样做:

第一周的前3天,孩子吃完午餐后接走;

第一周的后2天,宝宝午睡后接走;

第二周的前2天,还是午睡后接走;

第二周的后2天,改为吃完下午加餐后接走

第二周的最后1天,就正常接送孩子,孩子基本可以适应幼儿园生活了。

三、家里准备一些可供孩子情绪宣泄的东西

在刚入幼儿园的一段时间内,爸爸妈妈可能会发现孩子的脾气变大了,变得娇气、爱哭了,一点小事就会大嚷大叫的。其实这是孩子对于幼儿园焦虑的一种宣泄,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反应。

遇到孩子放学回来就变得爱发脾气,妈妈可以这样做:

允许孩子把心里的情绪发泄出来,可以准备一些软的棉垫、报纸等物品,让孩子可以踢、打、撕,以此来减轻宝宝的心理压力,给坏情绪一个出口。

和孩子看一些情绪控制类的绘本,比如《菲菲生气了》《生气的亚瑟》等,引导孩子认识情绪、了解情绪,并掌握一些简单、可行的情绪宣泄方式。

四、 一定别骗孩子“明天不去幼儿园”

很多孩子刚从幼儿园接回家,就央求着家长“明天不去了”,同时情绪很不好,爱哭、爱闹、爱找茬儿……

有的家长,尤其是老人,为了先把孩子搪塞过去直接就说:“不去不去”,或为了孩子马上停止哭闹会说:“你现在不哭,明天就不去幼儿园”。

但是真到第二天的时候,却又把答应过孩子的“明天不去幼儿园”给忘了,或者以为孩子不会记得了,还是会把孩子送去幼儿园。

如此,故意骗、或失信于孩子的做法,伤害最大。不仅会让孩子失去对家人的信任,而且慢慢也学会搪塞或敷衍身边人。

五、每天多一点时间陪孩子

常说“宝贝上幼儿园,妈妈更爱你了”。孩子上幼儿园后,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肯定比之前少了很多(职场妈妈可能好一些)。自然,孩子在家里就会表现得更黏人,缠着妈妈要亲亲、要抱抱、要陪着一起玩。一定不要拒绝孩子的这些亲密请求!

反而是在宝宝刚入园的这段时间,更该给孩子多一些陪伴,尤其是陪玩、陪讲故事等,日常也可以多一些亲亲抱抱这样的肢体接触。最好每天都能跟孩子说:“妈妈爱你”“宝贝长大上幼儿园了,妈妈更爱你了”……这样的亲密话语。孩子会感觉到即便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少了,妈妈对自己的爱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这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安全感支持。

六、千万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不能因为孩子哭就妥协。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很少有不经历一段“哭”就能高高兴兴入园的(有也是极个别的)。宝宝都是家里人的心头肉,不少妈妈因为听不了孩子哭,看不了孩子难过,索性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送。

有句话“长痛不如短痛”,虽然形容的不太贴切,但真就是这个理。送几天、停几天,孩子刚稍微有点适应,在家休息几天后又要重新适应,就好像总是撕开快要结痂的伤疤一样,只会拉长孩子的适应时间,别人家孩子可能哭俩礼拜就好了,这样送送停停的可能半年都适应不了。

为了孩子好,孩子再哭得厉害,只要没有生病发烧,就一定要坚持每天送幼儿园,让孩子感觉到,这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才会主动去适应新环境,而不是一味想要逃避。

给宝宝把尿的利弊


一、给宝宝把尿的好处

虽然对把尿这件事还没有多少科学研究,但支持给宝宝把尿的人认为:

1、把尿能提升亲子联系。因为你为了给宝宝把尿,要频繁观察宝宝要排便的迹象,这会让你更加了解他的需求,从而让你和宝宝之间的亲子联系更加紧密。而且,有的妈妈为了晚上给宝宝把尿,会让宝宝跟自己睡在同一张大床上。

2、把尿会让宝宝更舒服。宝宝尿湿或便污尿布后,往往会哭闹,就是用纸尿裤有时也会这样。而且,不戴尿布,宝宝就很少会长尿布疹。

3、培养宝宝的自我独立意识。随着宝宝大动作技能的提高,当他会爬或会走了之后,你更容易鼓励他自己到尿盆那儿去,或是“用大宝宝的马桶”,而不是每天为换尿布的事跟他斗争好几次。

4、减少资源浪费。全球范围内,垃圾填埋场每年要堆积2200万吨的废弃纸尿裤。减少传统布尿布的使用,同样对环境有益,因为清洗棉布尿布也需要能源。减少尿布的使用不仅可以保护地球,同时还能为你节约开支。

5、把尿是自然的方式。在中国,给宝宝把尿的历史由来已久。宝宝不戴尿布,妈妈们也可以抱着他们去做各种事。宝宝光着的小屁屁一般不会弄脏妈妈的衣服,因为妈妈们知道怎样预判宝宝有排便的需求。当你发现宝宝发出了想要排泄的信号时,你可以让宝宝面朝外,给他把尿。而且你也不用整天都盯着宝宝,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自然会知道宝宝什么时候要排便了,就跟你知道他饿了或困了一样自然。

二、给宝宝把尿的坏处

有不少专家反对过早给宝宝把尿,这对新爸爸妈妈来说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1、把尿耗费时间和精力。支持把尿的人也认为:你不必一天24小时都给宝宝把尿,可以在白天不外出的时候给他把尿,其他时间给他用尿布。但是,这可能会让宝宝感到混乱。事实上,你越是始终一致地坚持给宝宝把尿,你成功的几率就越高。如果你已经重新上班了,家里请了保姆,你得说服保姆能够坚持给宝宝把尿。所以无论如何,你都得为此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

2、宝宝可能还没准备好。儿童发育专家说,宝宝在12个月大之前,无法控制自己的膀胱和排便机制,而且在18个月大之前,也才只有一点点的自控能力。虽然每个宝宝都是不同的,但是,在满18个月大之前,大多数宝宝都无法自己有意识地上厕所,甚至连告诉你他们有排便的需求都不能。

3、宝宝可能会抗拒。给宝宝把尿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有的宝宝这几周配合把尿,过两周却频频尿裤子;有的宝宝排便之前不给你信号;也有的宝宝反抗把尿,甚至几天不排便。

把尿其实是一种条件反射,有点像巴甫洛夫实验中的狗,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如果你的宝宝不适应这种训练,那你不妨再等等,让他自己来决定什么时候准备好了。不要让宝宝对把尿有负面的联想。千万不要强迫把尿,或是在宝宝失误时,训斥或责罚他。

4、宝宝可能会失误。如果你给宝宝把尿,不戴尿布,那他可能会经常尿裤子。有时,宝宝可能不会给你要排便的信号,你也可能来不及给他接尿。虽然支持给宝宝把尿的人坚持说,这种方式总体来说要比用尿布更干净,不过你可得随时准备好清洁用品和宝宝的换洗衣物。

晚一年上小学好不好 有何利弊


昨天,署名网友在幼升小板块中发帖称“自己的小孩没有好点的小学上了,但不知道晚一年上小学会有什么弊端”。如下:

非常无奈,自己没什么门路,托了2次人,都被忽悠,没一次落实。到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退路,只能回到丰台的片内,但是那个学校...哎!今年本市的小猴子太多了,外地的更多...想让孩子晚一年上学,不知道后面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亲们帮说一下。

让我们先来看看各位家长的经历:

家长:我家是女儿,很多人都说女孩要早一年上小学。我自己也在纠结了很久后,终于选择让04年底的女儿晚一年入小学。女儿在复读幼儿园大班,显得很轻松,作业也是快快的就做完了。因为自己也在学校工作,现在也是半放假状态,所以元旦开始我们家就进入寒假状态。每天睡到自然醒,一起读书,一起运动,看看电视,散散步,觉得惬意极了。从现在到3月1日上学,可以有两个月的假期,孩子别提有多开心了。想想要是上了一年级可想都别想这样的事。

家长:快乐的童年不是仅仅处于幼儿园的阶段里!这是我儿子今年上了小学后我的体会,原来我也想让晚一年上哟,04年12月的结果小家伙自己强烈要求今年上小学的,也很开心,除了每天作业写的多,每天很积极的去上学叱,学习不仅 ...

家长:我来说说为什么觉得自家的妞妞晚上学了。我们上小班是找熟人插的班,那年又赶上08年地震和手足口病,孩子体质本来就弱,小班只上了不到两个月,幼儿园不让我们升中班,我们为了升中班还换了幼儿园,因为我一心想让女儿早上学,我自己就吃了晚上学的亏。孩子转学后,在中班表现的也还可以,只是自己跟很多妈妈们想法很像,觉得孩子小,总是降低标准来要求她。当时他们幼儿园已经要求孩子写数字,用雪花片学习10以内的分解组合了。我对这种教育方法是很抵触的,每次都不配合老师,不让娃写老师留的作业。中班就这么过了,可是到了大班,渐渐发现女儿跟别的孩子的差距,因为大班时班上就有好几个没有升一年级留下来的孩子,他们显得尤为突出。这时我并没有改变让女儿早上一年的初衷,但等到大班接近尾声时,我还是作出了晚上一年的决定。因为我们的大班是读了两年,所以就会感觉我们晚上了一年。总而言之,我们不论作出什么决定,都不能过多考虑外在因素,比如早一年上学将来早一年工作,工龄就早一年,或是年龄小在同龄人中觉得很有年龄的优越感(我上大学时在班里年龄偏大,所以听到有人说自己是班里最小的这句话就很不受用)。我们的每一个决定一定都是从孩子的快乐和幸福出发。

家长:我觉得还是看孩子的具体情况吧。如果孩子非常愿意早一点上,理解力、自制力也能跟上,没必要因为家长的想法非要晚上。

家长:因人而异,因时而定。因为上学年纪问题还曾纠结过。因为她从小就和大的在一起,在里面也算可以的,作为妈妈,担心到时候别的孩子上了,她没上,心里会受打击。后来想开了,现在还早,到跟前再说。如果孩子到时候不适合提前上,就不考虑了。如果到时候各方面都不错,孩子也有强烈愿望,当妈妈的会想办法满足她的。

家长:我们是04年10月份的女孩,都说女孩早上,这不也上了一学期了,和斑竹一样,也是觉得在班里小,管得松,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小点的原因,对什么好像都不太在乎,今天中午刚被老师说最近表现不太好,上课浮躁,注意力不集中,正发愁呢,上个月说过一次,好像效果不明显,不知道是不和上学早有关啊

家长:我们家是10月的孩 子,所以当初觉得女孩早上 了,现在妞是3年级的学生,不知是不是自己的心理宗觉得妞是班上最小的孩子所以管的有些松,说实话妞宗看着没有他们班上孩子那么老练,感觉没有长大,算是经验吧。 不过还是建议不管是否早上学习习惯一定要养好,还有那个字一定要写好,要不老师超生气,家长很有压力的。

家长:不管早还是晚都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孩子的快乐和自信为前提。我们同事的女儿比我们还小一个月,去年9月也上了一年级。虽然不是考的最好的,但每次见她都是很自信很快乐的说学校里的事情,作业完成也很积极。她很喜欢一年级,因为她说放学早,而且作业少。院子里的另一个小朋友,适龄入学。因为身体不是太好,请了两次假住院治疗,上课就有点跟不上。所以年底的孩子,身体素质应该也列入考虑的范围。这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

家长:砖家都说因人而已,我们自己如何判断?没上过,也没有比较,咋知道能否跟上?当初这个问题也困扰许久,最终早上了!我们是女儿。而且没上托班,小班也只上了下学期!3月份才上,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六一联欢会。老师本来就把班里的学生根据大小分为高、中、低三个组来表演节目,我们在最简单的组里。表演时,其他小朋友都基本上能按老师教的表演下来,我们的宝宝站在那一动不动,还哭鼻子。明显跟不上!老师学期末对宝宝各方面评分,别的孩子都是3分,就是完全能理解掌握所有内容。而我们宝宝好几项评分是2分,意思是在老师提醒、帮助下基本掌握。但慢慢的上中班后,逐渐就能跟上了,虽然还不是班上最好的,但和其他大一些的宝宝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了。各个方面:智力、动手、交往能力等等。所以别着急,一开始肯定比起同班的小朋友差些,但毕竟年龄在哪放着呢!有些基本相差1岁呢!现阶段的小孩在智力上没有多大差异的,所以只要你的宝宝和同龄孩子没什么不同,如果你不知道该不该早上,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女孩早上、男孩晚上。毕竟多年总结出来的老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教育心得:一年级就住校到底好不好


整理了教育心得:一年级就住校到底好不好,希望对爸爸妈妈正确教育孩子,指引宝贝健康发展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孩子在上了小学后,很多爸爸妈妈忙于工作无法按时接送孩子,所以就只能让孩子住校。那么一年级就开始住校到底好吗?其实对孩子有积极影响,也有不良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一、一年级开始住宿的好处

1.不容易影响家长的工作

一年级就住校的话,对于爸爸妈妈来说是比较方便的。主要是因为爸爸妈妈上班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一年级的小孩放学的时间会比较早。所以很多爸爸妈妈完全腾不出时间去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如果孩子住校的话,就会比较方便。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如今很多孩子在应该做家务的年纪什么都不会去做,更不会积极去帮助家长分担劳动,这就让孩子形成了一个懒惰的性格,也会让孩子缺乏自理能力。让孩子早点去住校,在学校要自己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这样就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3.提高孩子的团队意识

一些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溺爱和保护下成长,尤其是独生子女,所以有时候性格会变得有一些自私霸道,不会和人分享、合作。如果让孩子选择住宿的话,能够让孩子的团队意识有所提高,孩子可以从独立生活中学会如何融入群体生活。

二、一年级开始住宿的弊端

1.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发展

爸爸妈妈工作忙无法长时间和孩子相处,这一点可以理解,但如果让孩子那么早就住宿的话,孩子的情感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孩子可能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陪伴,自己的爸爸妈妈却很难见一面。

2.孩子的性格脾气较差

一些孩子在住宿的时候,因为很少接触外人,也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所以性格和脾气都变得很古怪,孩子的身心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影响亲子之间的感情

平时,爸爸妈妈工作忙,本来就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如果孩子再住宿的话,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更少了。这会对亲子之间的感情造成影响。

孩子住校有利有弊,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

相信《给孩子把尿好不好?》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上全托到底好不好? 了解全托到底好不好,对孩子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将来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专家表示,孩子能不全托尽量不要全托。如果家长实在有困难,建议要为孩子挑选一所高质量的幼儿园。 专家告诉你孩子上全托到底好不好 尽量...
    2021-05-11 阅读全文
  • 行为习惯:给孩子看电视到底好不好呢 整理了行为习惯:给孩子看电视到底好不好呢,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如果让孩子选择看书还是看电视,相信大部分的孩子会选择看电视。因为电视上的节目都是有声有色的,同时内容...
    2020-12-14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给孩子频繁的换环境好不好呢? 育儿知识:给孩子频繁的换环境好不好呢? 从小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 因为条件有限,有些父母不得不让孩子改变生活环境,但也有一些家长是有意让孩子“锻炼锻炼”。 青青的宝宝今年4岁,可几乎已经是“资深旅行家”...
    2020-08-10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这样玩好不好 那天午餐后,孩子们和往常一样在小操场上玩,我在教室里写东西,有时候不经意地往外瞧了瞧,看见蹦蹦床那儿思宇和耀文两个人正搬着小椅子往蹦蹦床的出口处的阶梯上放。因为阶梯是一层一层的,椅子放不牢,而他们俩人...
    2021-05-26 阅读全文
  • 孩子上辅导班写作业好不好 一直以来,我们的习惯是崇尚竞争,犹如崇尚美德一样;而且很多人认为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如同美德需要从小培养一样。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这一误区的出现有两方面主要原因,一是过分高估了“竞争”的正面意义,...
    2020-09-29 阅读全文

了解全托到底好不好,对孩子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将来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专家表示,孩子能不全托尽量不要全托。如果家长实在有困难,建议要为孩子挑选一所高质量的幼儿园。 专家告诉你孩子上全托到底好不好 尽量...

2021-05-11 阅读全文

整理了行为习惯:给孩子看电视到底好不好呢,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如果让孩子选择看书还是看电视,相信大部分的孩子会选择看电视。因为电视上的节目都是有声有色的,同时内容...

2020-12-14 阅读全文

育儿知识:给孩子频繁的换环境好不好呢? 从小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 因为条件有限,有些父母不得不让孩子改变生活环境,但也有一些家长是有意让孩子“锻炼锻炼”。 青青的宝宝今年4岁,可几乎已经是“资深旅行家”...

2020-08-10 阅读全文

那天午餐后,孩子们和往常一样在小操场上玩,我在教室里写东西,有时候不经意地往外瞧了瞧,看见蹦蹦床那儿思宇和耀文两个人正搬着小椅子往蹦蹦床的出口处的阶梯上放。因为阶梯是一层一层的,椅子放不牢,而他们俩人...

2021-05-26 阅读全文

一直以来,我们的习惯是崇尚竞争,犹如崇尚美德一样;而且很多人认为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如同美德需要从小培养一样。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这一误区的出现有两方面主要原因,一是过分高估了“竞争”的正面意义,...

2020-09-2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