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家庭教育您还记得吗
发布时间:2020-10-03 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心得随着问题少年现象的增多,不少教育学者在呼吁各位家长,多关心关心孩子,多重视一下家庭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立一个温馨的氛围,千万不要再有亡羊补牢的悔恨。
其实说到家庭教育,提到家庭教育重要性这一方面,不免想说我央央华夏大地,礼仪之邦这一方面可真的是一点都不缺。如今因为问题少年现象的增多,让人们回归正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现象出现,是否在说明我们今人忘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古有之的事情呢?别的不说就说一个连三岁孩童都有所闻的“孟母教子”的故事吧。
孟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竟然三次断机杼,以身做则为孩子树立榜样!而孟子最终也不负母所托
,终成一大家,流传千古!以致于到现在的儿童教科材料中仍然保留这个经典的故事。
古人尚且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都有如此的认识,我们今人呢?每一个成年人聚在一起,经常报怨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哪有闲时间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是幼儿园、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负责赚钱,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让他吃好玩好喝好住好就行。可事实真的如此吗?(wWw.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有多少问题少年,他们真的是名附其实的富二代官二代的,可为什么他们却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路呢?归根结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即然都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成为问题少年,都希望孩子是一个好孩子,那就从重视家庭教育开始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焦虑的家长们,你们还记得教育的初衷吗?
最近在《半月谈》看到描写中国家长焦虑现状的文章,深有感触。
文章里说:
“焦虑,已经成为中国家长面对子女教育时的普遍心态,似乎很少有人能够淡定以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境更为宽裕的70后、80后成为中国家长的主力军,更多的物质和精力被投入到子女教育中,但伴随着更多的投入不是更多的从容,而是更多的焦虑。面对各种教育资源,人们似乎有很多选择,但似乎又只有一种选择:学习,考试,成绩。”
“留学热,学区房热,课外辅导班热……各种令人坐立不安的热潮在每一位中国家长周围涌动,似乎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裹挟的命运。人们想让孩子拥有学习的快乐与选择的自由,但现实中有多少学校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人们想让孩子摆脱以学习成绩定优劣的教育模式,但如何能摆脱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升学模式,又如何摆脱看重优质文凭的社会竞争模式?”
看来孩子读书、升学的压力已经在全国的家长当中蔓延了。那么家长们,你们还记得,教育的初衷吗?
确实,教育从来都是辛辛苦苦的事情。
如果不是权贵阶层,不是既得利益者,那么良好的教育确实能够帮助孩子获得追寻幸福的能力。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接受良好的教育几乎是跨越阶层,公平竞争的唯一途径,快乐教育从来都只存在于梦境当中。
有人羡慕国外的教育方式,但是对于国外家长们真正了解过吗?以美国为例,中产阶级都是竭尽所能帮助孩子读私立小学中学考入名牌大学,社会底层如果没有这样对待教育的积极态度,可以快快乐乐的读个公立小学中学然后读社区大学,将来去工厂当个蓝领也不错。依然属于社会底层人士,其甘苦谁人知?
来说说教育的初衷。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有几位家长真正弄明白了?是参加各种杯赛得了不错的名次从而在简历上多了一个加分项?是将来找到一个薪资很高的工作?或者是找个清北毕业的妻子/丈夫?还是各类攀比显摆?
当然都不是这些。
教育的初衷,是培养孩子获得追求幸福的能力。
儿童家庭教养方式您做对了吗
一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宝宝成长
研究表明,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会使儿童产生独立、爽直、协作、亲切、沟通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民主型的爸爸妈妈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宝贝的行为更多的是分析与引导,合理的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并以身作则给宝贝树立良好的榜样。要注意的是,民主不等于什么事都是协商。宝贝由于自身的知识、经验所限,不能深刻与全面的分析问题。针对于这种情况可以用家庭讨论的方式,“民主”的做出决定。这时,爸爸妈妈要事先统一口径,然后召开家庭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让宝贝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5种父母常见错误教养方式
1.过分严格
有些爸爸妈妈对宝贝的教育很严厉
,有时甚至达到残酷的程度,他们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稍不顺心或宝贝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愿望,就斥责甚至打骂孩子。
后果: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宝贝形成自卑、懦弱、冷漠等消极情绪,或产生不能克制的逆反、攻击和冲动行为,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2.过度溺爱
这些爸爸妈妈对宝贝的教养方式与上面刚好相反,他们对宝贝过分的溺爱和宽容,对宝贝的任何要求都无条件的接受。
后果:这容易使宝贝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品格。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宝贝由于自小就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听从自己的命令。当他们接触其他小朋友或走入社会时,可能会因挫折而拒绝接触社会,因被忽视而嫉妒和仇视他人,因不能自控而与人冲突,甚至产生严重的侵犯性行为问题。
3.支配
这种情况多见于父母工作压力都比较大的家庭。这些爸爸妈妈总喜欢直接替宝贝拿主意,直接告诉宝贝做这做那,对宝贝自己的意愿漠不关心。后果:虽然直接向宝贝发出命令可以节省许多时间,提高生活效率,但长此以往宝贝会养成过度依赖、服从的性格。由于事事都由爸爸妈妈决定,宝贝自然也无须主动的思考自己的事情,这样长大以后宝贝就会缺乏主动性,性格自闭,且对父母产生过分的依赖感。
4.不断拒绝
有些爸爸妈妈为了让宝贝长大后对社会有更好的适应能力,有意识的对宝贝进行过度的挫折教育,增强宝贝的“抗挫能力”。
后果:过度的“挫折教育”,对宝贝提出的任何要求都给予拒绝,又不对宝贝解释拒绝的原因,让宝贝长期生活在一种不安全的心理环境中。研究表明,当个体长期处于挫折中,会产生强烈的神经质倾向,并且会伴随反社会和侵犯性行为。“挫折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定要注意宝贝的心理卫生,在“拒绝”后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让他们有安全的感觉。
5.忽视
在一些家庭中,由于爸爸妈妈的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看宝贝,宝贝的护养工作大多由保姆或亲属代劳。
后果:宝贝由于没有太多的机会与爸爸妈妈接触,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由于在情感上被忽略,宝贝会倾向于用各种问题行为来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如生病,攻击他人或伤害自己,或其他一些奇怪的行为。
三依据宝宝性格调整教养方式
不难看出,教养方式不当会对宝贝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不是绝对的,还要因儿童自身的特点而异,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因教养方式不良引发的不同的儿童问题行为。所以父母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宝宝的个性各有不同,自然要针对宝宝的性格特征赖制订养育方针。只有这样,才会发挥宝宝性格中的优势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
生活富裕当然是好事情,谁不希望日子越过越好呢?但是"日子天天向上"不等于"孩子天天向上"。相反,我们现在见到的情况往往是"生活充满希望","孩子令人失望"。
为什么生活好了,孩子反倒弄不好了呢?
千万别认为这是因为你家的孩子特别顽皮、特别不可救药,其实这可能正是家庭教育中一种近似规律性的东西--不但北方南方有共同性,甚至中国外国都可能差不多。美国够富强了吧?在史蒂芬·格来和简·纳尔森所著的《城里的孩子早当家》一书中,就有这样一段关于两代美国孩子的论述:
在20世纪30年代,成人们整日为温饱奔波忙碌,孩子们也都非常积极地设法为家庭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那时,他们必须具有自理能力,他们还不得不帮助父母取得经济收入。在家庭里,家长作为家庭的养育者和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非常受尊重的。孩子们都顺从父母的教导,处处以父母的行为为榜样。孩子从辛勤的父母那里继承了这样的价值观--自我约束,责任,良好的判断和耐心。他们也往往非常重视学校的功课,把取得好成绩作为对父母养育的一种回报。
但是"二战"后美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个国家变得富裕到了可以使美国人达到自我放纵的程度。因此在6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批孩子,他们从来不需要为什么事情去工作。由于缺乏为生活而奋斗、挣扎的体验,所以他们也不再觉得要为家庭作出贡献,也不再觉得需要为自己负责。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发展自己、改进自己是没有意义的,学校学习似乎是强加给他们的,因此也是枯燥乏味的。他们的要求就是圣旨,他们的愿望必须马上满足;他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电视、毒品、酒精和性;对于长辈,他们显得非常傲慢,毫无敬意。他们那可怜的学习成绩单更进一步表明了其自暴自弃的动机和低下的能力。
……
今天,与我们的前辈相比,我们的孩子几乎无能到了惊人的地步。但是他们却拥有几乎不可想象的丰富的机会。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帮助他们发展自理能力、责任感和技能,而这些品质在30-50年前是孩子们自然而然形成的。
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不论这个世纪抑或上个世纪,家庭教育状况竟然如此惊人地相似。可见,生活富裕起来,对家庭教育确实构成了一种挑战:我们的家长究竟能不能跟上家庭教育的新形势,能不能做一个学习型的家长,将决定这场挑战的最后输赢。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希望下面这15条基本注意事项能给家长以启示:
1、孩子的物质要求,凡是过分的,绝对不可以满足;合理的要求,除非急需,也不要立刻满足,要延缓时间,让孩子学会忍耐和等待。父母双方必须统一思想,意见一致,以免孩子钻空子。
2、绝不要出于虚荣心和攀比心理给孩子买名牌玩具、名牌服装等。花家长的钱摆阔,会对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造成他们自己觉察不到的极大的暗伤,使他们外强中干。
3、在孩子面前绝不要露富,宁可装穷。特别是不可以把存款告诉孩子,否则就可能引导他成为寄生虫和无能之辈。
4、适当降低生活水准,粗茶淡饭足矣。学校要告诉学生:"家长有义务满足你们的基本需要,没有义务满足你们的虚荣、奢侈和贪婪。"
5、千万不要过早教孩子消费,不要刺激孩子的消费欲。花钱太简单,孩子什么时候学都来得及,而挣钱的本事长大再学怕就迟了。
6、凡是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家长绝不要帮忙,除非你想刻意培养孩子的自卑和无能。不清楚孩子能不能做到的事情,应该让孩子先试一试,家长不要急于插手,绝不要试图扫除孩子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那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7、孩子做了错事,一定要让他自己负责任。家长不可以代孩子受过,更不可以简单地花钱消灾,否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软弱、自卑和不负责任。好汉做事好汉当。从小不负责任,长大怎成好汉?
8、要邀请而不是简单地命令孩子分担一些家务,而且要长期坚持。要让孩子明白,"家庭需要我出力,我的工作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这对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责任感都很重要。
9、不要就事论事地抓学习。研究表明,学习不好的孩子绝大多数不是学不会,而是不愿学。不愿学是性格问题、非智力问题,单纯补课是补不上去的。
10、不要送礼物贿赂老师特殊照顾自己的孩子,那样等于巩固和发展孩子的缺点。这种目光过于短浅,后果很不好。而且它可能是家长心理脆弱的表现。
11、从小注意孩子的智力类型,根据其特点,引导孩子树立职业理想。如果家长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向专家咨询。
12、少看电视多聊天。电视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聊天是双向的交流;电视是虚拟的生活,别人的生活,聊天是实在的、自己的生活。但要注意,聊天时必须平等,不能只是家长一味训斥孩子。
13、寒暑假或休息日,尽量让孩子承担一些负责任的工作,如给人打工,体验自食其力的感觉。不要怕因此而耽误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工。
14、孩子的品质和基本性格的培养,主要靠家庭,而不是学校。不可把孩子推给学校了事,更不要以为花钱上个好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教育孩子靠自己,花钱买不来好孩子,这一点家长头脑一定要清醒。[!--empirenews.page--]
15、家长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抽时间读点家庭教育的杂志或者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班,以提高自身素质。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孩子教育不好、挣多少钱也挺不起腰杆来。
以上15条,讲起来并不深奥,做起来却不容易。为什么?因为许多家长总是心太软,只顾眼前,这就是家长的见识和素质问题了。生活富裕起来以后,对家长素质的要求更高了。不是说要家长都成为家庭教育的专家,而是要求家长意志更加坚强,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目光更加远大。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家长成为学习型的、心理健康的家长。
育儿常识——家园共育,您真的懂吗?
孩子,一个自带幸福属性的字眼,但也是让很多父母感到头疼的一个词--尚在襁褓中,每天无时无刻都得精心的呵护着,哭的时候还要靠猜来想象孩子为什么会哭,吃东西的时候又担心各种烫不烫,凉不凉……这时的父母大都会想,等到会走的时候就好了,等到会走的时候,又是各种闹腾,各种不听话,不管,怕出危险,管得太多,又怕阻碍了孩子探索的天性,这时候,又一个想法适时出现在父母的脑海--等到孩子上幼儿园就好了,有老师的教育与管理,到时候就真的放下心来了。
于是,我们看到,等到孩子入园的那一天,好多父母就深深的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省点心了!殊不知,孩子入园后,家长的事情一点不会少,而且任务更重了,也许有些家长不明白,为什么都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了,而且还有老师们精心的照顾着,怎么任务反而更重了呢?下面,让的小编帮您分析一下:
孩子入园后,先不论每天接送孩子的各种赶时间,单从孩子的教育上,家长的担子就一点没有轻一点,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其实不用学习太多的知识,这个时期,其实是孩子接触世界,认知世界,学习各种习惯的时候,这对孩子的未来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积累,而一个好的习惯,将会贯穿孩子的一生,现实是残酷的,它注定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来成功自己的一生。那么,如果您的孩子真的不能是一个学习很好的人,那么,他要靠什么来立足于社会呢--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习惯,独特的思维方式,等等等等,这些都是课本上没有的东西,而恰恰是孩子在幼儿时期完成的积累,那么,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
在幼儿园,孩子们有老师专业的指导与培养,可是,回到家里,如果没有父母对这些知识的复习于巩固,孩子并不能很好的对这些东西进行消化与吸收,所以,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家园共育的形式,完美的实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衔接,也许有的家长觉得很深奥,其实很简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任务,倾听孩子在幼儿园的所学所感都具有很积极的作用。也是最基本的家园共育。
总体说来,家园共育难也不难,它需要长期的坚持,但是,陪伴,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礼物,而家园共育,就是这个礼物最好的诠释。
家庭教育心得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水平。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家庭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从女儿出生到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现在成为了幼儿园的小朋友,这其中父母所付出的艰辛想必都是一样的,但是每当看到孩子那灿烂的笑脸,听到孩子那稚嫩的声音时,什么烦恼,什么辛苦统统都抛到九宵云外去了。不知不觉中女儿上幼儿园已经两个月了,但就是这短短的两个月却让我感觉到小家伙的变化非常之大,也顺利地度过和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个学习阶段。
我家女儿生性较活泼,好动,刚到幼儿园时老师说有点坐不住,不听指挥,于是我就特意买了一些她感兴趣的积木和拼插玩具让她玩,刚开始只能玩一会儿就跑了,后来在我们不断地鼓励和表扬下,渐渐地坐的时间久了,玩得也更投入了。
女儿的自理欲望特别强,一岁多就能自己喂饭,穿裤袜,可是因为我们总是嫌她动作慢,吃饭脏就剥夺了她的这些权利,一切包办起来了,没想这是阻碍了她的正常发展,好在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又重拾好习惯。
值得欣慰的是,女儿从上幼儿园第一天起就没哭过,而且很享受这种集体生活,我觉得和孩子分别时要有意的告诉她妈妈要离开她一会儿,什么时候回来是有关的,不骗她,让她有安全感。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老师细致、悉心的照顾让她感受到了妈妈般的温暧!在此表示感谢!
总之,育儿的过程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祝愿我的女儿和所有的小朋友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年级家长家庭教育心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已经是公认的事实。
家庭教育的问题对于一位父母来说非常迷茫和重视,迷茫的是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重视的问题点不对反而让孩子养成了不好个性和学习习惯。
孩子早教过程中我们因为工作原因没有接触孩子家庭教育这方面,孩子从上一年级那刻起,我就开始研究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教育方式的案例,现在孩子已经三年级了从未停止下来,从中有得到成功的,失败的。学校也安排了学习课程,课本,视频等进行学习,但现在有些家庭的孩子现状仍不是很乐观。有的家长直接将孩子交给学校,晚托,辅导班等进行辅导或者教育,但是家长缺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没有考虑孩子是否喜欢或愿意,导致孩子叛逆,厌学等因素产生。同时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沟通也越来越少。更加严重的是家长直接希望有学校或晚托等教育机构来从事孩子的教育问题。学校,晚托,辅导都是孩子学习的课堂,孩子人生中第一课堂是家庭,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我们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在学习,所以做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好孩子的第一课堂呢?
作为父母再此我需要向我家小朋友道歉,有很多次因为孩子犯错给他最严重的体罚,事后非常后悔,现在回想下特别的难过,这是我家庭教育的一大败笔。读到这里也许您也做过与我一样的事情,您是否也在心底无数次的埋怨自己,心疼孩子,因为自己教育理念的无知,没有做到方式方法的巧妙应运在责怪自己呢?
沟通是最好的心灵语言,孩子需要的是在民主和谐的谈话气氛中娓娓谈心,交谈的时机应该是恰当的,交谈的话题应该是有益的、孩子感兴趣的。交谈之前,家长应该诱导孩子无拘无束地把心里话倾吐出来,然后,再把自己高于孩子的见解作为一份礼物回赠给孩子。通过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思想交流,使孩子受到教诲和启迪。单纯的家长讲、孩子听,没有反馈切磋,不能算是真正的交流。至于家长借交谈对孩子进行挖苦训斥,抓住一件小事唠叨不休,使孩子反感生厌,则更是不可取的了。
我们作为父母要懂得体谅孩子的辛苦,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社会压力在无形中压抑着他们的小身躯,对于孩子我们需要少一些责备,埋怨,多一些沟通,表扬以及奖励。家长常说:“你瞧人家那孩子,你再瞧瞧你,你太让我伤心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起消极作用,反而让孩子产生近期心理的不良反应,我们坚决不做“虎妈”式教育模式。
对于孩子我是先教育他如何做人,以下才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分数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我们把做人,学习习惯培养好,成绩自然逐渐上升,***分数是孩子昨天与今天的学习成果的对比,掌握知识的范围监督。
在教育孩子时,以正面激励为主,作为家长,一定要理智地面对孩子的问题,努力克制自己无益的感情冲动,增强教育意识,讲究批评的艺术。不要认为是“棒下出孝子”的说法,体罚孩子每个父母应该都有做过,适当“度”的把握,没有预览家庭教育课本等书籍之前,我认为偶尔的责备与体罚可以让孩子改正常规的错误,现在我认为这样的观点非常的愚昧,在此也希望更多的家长多关注儿童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的第一课堂,我们怎样反省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呢?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庭教育中用榜样的言行,使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人格化,使孩子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