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尊重每个孩子的专属方式

发布时间:2020-09-30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尊重每个孩子的专属方式”,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尊重每个孩子的专属方式

前两天和朋友聚餐,看她愁眉苦脸,一副闷闷不乐的姿势,便问起她最近和孩子同处的状况。一讲起孩子,她的心境就变沮丧,沮丧的原因是由于世人给予的压力,让她突然之间不知道要怎么经验孩子。

尊重每个孩子的“专属方式”

朋友在前年生下孩子后,就辞掉作业尽心在家照顾孩子。孩子现在1岁半,对任何事物都觉得新鲜幽默。良久没有见到孙子的婆婆,日前带了许多朋友到家里来看孩子,临走时,婆婆要孙子挥手向咱们说再见。只见孩子两个眼睛专注肠盯着许多客人看,却不见他把手举起来向咱们说再见。婆婆当时觉得很没有面子,过后不由得责怪起儿媳妇来,问她整天都在教小孩,怎样孩子连挥手说再见都不会!

长期和孩子同处的朋友非常了解孩子,知道孩子不是不会说再见,而是当时孩子的专注力都放在客人身上,每位客人都是生疏面孔,咱们不断对他说话,这对他来说,是件特别又幽默的事。当时孩子专注调查着每位客人的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行为,底子无暇理睬大人再三敦促的“挥手说再见”的指令。当客人都走了之后,孩子才沉着地举起手,悄然挥着手。

朋友向婆婆解说孩子当时没有说再见的原因,但婆婆却以为街坊的孙子才1岁3个月就很会说话,更别说“挥手说再见”这么简略的动作,而自己的孙子年纪比他大却学不会这些动作!她无法了解儿媳妇说的特别状况,一味以为是儿媳妇没有教好孩子。除了婆婆的责难之外,当了全职妈妈的朋友发现,许多父母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做比较,当孩子的才干和同龄的孩子有落差时,便急着练习孩子,要孩子迎头赶上。

其实,在孩子的世界里,“会哪些技能”和“不会哪些技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些事物幽默”、“哪些东西特别”、“哪些人特别有吸引力”,是这些日子中的元素不断牵引着孩子往学习之路迈进。在任何时刻,孩子都有可能因某些特别有吸引力的事物,而张大眼睛,那是学习的动力和开始。假设父母把专注点落在和其他孩子比较,要求孩子迎头赶上,马上学会某项技能上,不只会损坏孩子的学习兴致,更会由于逼迫孩子学习而损坏出色的亲子互动关系。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别,有专归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发展,当令的引导和提示是促进学习的润滑剂,但过多的压力和烦扰却会阻挠学习。父母应该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学习的进程,而不应该拿孩子的学习效果,作为大人之间彼此比较的东西。

学习对每个孩子来说,应该是愉悦而夸姣的,而学习的主导权应该回归孩子身上,它不归于任何人,只专归于孩子。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尊重孩子的天赋


尊重孩子的天赋有家长喜欢问我,你是怎么培养你的孩子的?为什么你们家长不花力气,孩子也不是埋头读书,他的学习怎么还是没有困难呢?

对这个问题,以前我也自以为是的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很出色,不过现在我开始反思了,真的是我的功劳吗?恐怕不见得。

首先我儿子并不特别优秀,只是一直不讨厌读书,上学始终高高兴兴;其次读书一点不用功,花在弹钢琴和打魔兽上的时间跟读书一样多。第三,他的学习成绩只是在初中的时候名列年级第一(因为那所学校真的很烂),小学和高中都不是什么年级排名前三的。小学的时候因为考试总是粗心,高中是因为学校集中了太多优秀学生,俺们儿子实在是很普通。大学阶段倒也不错,学习还是有兴趣,没困难,而且还能获得学校奖学金。

他自己夸自己学习永远不会遇到瓶颈(但不是最优秀的)。

我现在想明白了,除了父母提供给孩子的环境,和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之外,读书也像音乐、美术、舞蹈一样是有天赋的。但不等于会读书的孩子就一定比其他孩子聪明,人家的特长不是读书罢了,可能是艺术、可能是社交、可能是动手能力,可能就是创造力强、点子多。难道那些就不是聪明?

只是现在的社会对孩子的评价只认读书这一条,很不理性。以后的中国恐怕要毁在这种单一的价值观上。如果孩子的每一种天赋都能得到尊重、并得到机会发展,那么将来的中国才会人才辈出,繁荣昌盛。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如果孩子读书一般,那么他一定有别的天赋,请一定要发现他的擅长之处

尊重孩子──教育孩子的良方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的训练、教育,不断地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现在有些年轻父母由于自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需求认识得比较到位,在日常生活中能尊重孩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虽说也知道一些尊重孩子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做不到。在他们眼里,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子女必须一切听从大人的安排。这样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置于完全依附家长自己的位置上,没有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一旦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意志相左,或达不到他们的期望与要求,斥骂、棍棒随之而下。对不少家长而言,学会尊重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不是一朝一夕想学就成,它应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花费百倍心思,万般功夫,真正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1.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基本权利。

随着社会的进步,尊重儿童权利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959年联合国大会首次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又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了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儿童的生存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和医疗保健的获得;儿童的发展权是指儿童拥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具体指信息权、受教育权、娱乐极、思想和宗教自由、个性发展权等;受保护权提出了反对一切形式的儿童歧视,保护儿童的一切人身权利;参与权是指儿童有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儿童权利公约》可以说是人类在对待儿童问题上的最重要的文明成果,是约束现代各国儿童政策的国际性公约,也是当今成人正确对待儿童、父母善待子女的指导思想。作为现代社会的父母应该关心和了解这些知识,并努力实践之。

2.尊重孩子,就要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进程,无论是孩子的生理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往往会把事情弄得很糟,这样不仅达不到父母的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表现得较为普遍的就是父母缺乏等待孩子自然成长的耐心。许多年轻父母迫不及待地要求幼小的孩子学这学那,过早地让孩子投入到所谓的“学习”环境之中,把识字、拼音、计数、外语当成早期教育的全部内容。父母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盲目的举动,背离了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加重了孩子的认知负担和心理负担,以致产生不良后果。华东师范大学学前儿童学习负担研究课题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儿童梦呓、磨牙、夜惊、梦游

,五岁以上孩子遗尿等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6.9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压力过大。孩子过早进入学习阶段,免不了会遭遇种种困境与失败,而不少父母只是一味地批评、责骂孩子,却很少检讨自己的心态和行为。父母在急于求成的心理驱使下,往往只能接受孩子的成功,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在这种状况下,尊重孩子就谈不上了。其实,孩子们需要的是自然发展的时间表,家长应让他们逐个地、循序渐进地走完每一个发展阶段。

3.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

身为父母,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虽然年幼,但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父母不能因孩子的弱小、对成人的依赖,而无视他们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存在。

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孩子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等。在孩子的早期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谁的节奏被打乱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32岁的何女士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停不下来的父母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

42岁的李女士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大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她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32岁的赵女士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样做。她的女儿今年只有3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觉到这种快节奏不合理,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教育专家认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父母会想,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事实上,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研究只是近半个多世纪才有的事,以前儿童一直被当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海尔布鲁格展开了人类首次针对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人类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认识。1970年,于贝尔·蒙达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为课题,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展及生活环境展开了完整的研究。基于此,西方发达国家把学龄前儿童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3个半小时。这个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延长至4个半小时。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对于年龄较长、级别稍高,或对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则在下午适当添加几小时,一般从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适合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从深层意义上研究,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如果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节奏,很累却不能停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幼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消极状态的恐惧,以及对抑郁、空虚与迷茫感的恐惧。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专家指出,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总之,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只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岂不是一种失败?而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闲聊,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乐趣所在。

发现孩子和尊重孩子


发现孩子和尊重孩子孩子到底“懂不懂事?”无疑,大家都觉得啥事都不懂。

我们所说的“事”,是人情世故,尤其是社会关系这一块为主。还有很多复杂的,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从这些方面来说,孩子们是不懂事的。但是,我仍然坚信,孩子其实懂得非常非常多。他们有一个无比宽广的世界。

**的玩具超多。我拿了N个箱子装,还有部分摆,另有几个筐的还塞到橱子里去。每次及时整理,但有些小玩意儿还是容易遗漏。

昨天,**在儿童房玩一套消防工具。有车,有飞机,有云梯等等。但是少了一辆消防轿车。这辆消防轿车只有两个拇指粗。他问我这车上哪去了,我说不知道。隔了一会,他“命令”我道:“妈妈,你去外面给我把这辆车拿进来。”我心想这点东西哪找得着啊?别胡说了。结果他又说:“你去给我拿下嘛!”我没好气地应他:“上哪拿啊!”他有些不耐烦地说:“在外面,顶上!”后来我抱着他出去,在他的指引上,果然发现这辆小车子不知道何时被搁置到了客厅外面高高的置物架上,而且,是在一个画框背后。这么高的地方他摆不上去,他的视力也难以看到啊,他到底什么时候看到的呢?又是怎么记下的?

我正有些小惊叹,**玩了一会又“命令”我了:“妈妈,你去爸爸房间帮我拿那个小人过来好吗?”我说:“什么小人儿啊?”他说:“就是那辆中巴车上的小人,是司机!”——是有那么一辆玩具中巴,是有配着两个小人,一个表示司机,一个表示乘客。可是,它怎么跑到爸爸房间去了呢?不太可能啊!但是**坚持是在那,而且进一步指明:在抽屉里!我抱着他过去打开第一个抽屉,不在。**不耐烦地说:“是在第二个抽屉!”打开,拨拉了好久,那个塑料小人露了出来!

所以我发现,孩子会观察事物吗?非常会!他有他的世界,他只观察、关注属于他世界里的东西。

孩子确实是有自己的成长规律的。孩子确实是“懂”很多的。说孩子啥事也不懂的人,是因为没有找到那条通往孩子心灵的道路。

也有人经常叹服:“现在的孩子啊,精着呢!”事实上,孩子全部是“精”的,有过去和现在之分,是因为过去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更低(各方面原因所限),而现代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视而已。

明白孩子确实有他自己的世界这个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吗?我觉得最关键的是,父母会因此更明白尊重孩子的价值与必要。最简单的就是吃饭的问题。

**不好好吃饭,一直是我最头疼的问题。相反,每当他生病的时候,吃饭的态度反而更好些。不仅吃得快些,而且还会主动要吃的。仔细一想,因为他一生病,我就会想,他生病肯定胃口不好,爱吃多少吃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吧。于是,吃饭对**来说不再是负担,少了威逼,多了尊重。

**常喝豆浆,他每次喝豆浆,都是用吸管直接刺破豆浆袋再喝,但如果偶尔我不是刺破袋子而是直接打开袋子插入吸管让他喝,他就会哭闹。尊重他的敏感期,尊重他的习惯,就可能少了一次对孩子的责骂和训斥。换来了孩子顺利的成长。

……

总而言之,我经常觉得孩子的世界很宽,而且,颇为神秘。很有意思。我们是不是不要再武断地觉得自己比孩子强大很多,甚至要笼罩在孩子的世界之上了呢?

家长请尊重孩子的磨蹭


家长请尊重孩子的磨蹭,别对孩子说“快点”。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谁的节奏被打乱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32岁的何女士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

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

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

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

42岁的李女士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大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她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32岁的赵女士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样做。她的女儿今年只有3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觉到这种快节奏不合理,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教育专家认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父母会想,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事实上,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研究只是近半个多世纪才有的事,以前儿童一直被当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海尔布鲁格展开了人类首次针对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人类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认识。1970年,于贝尔·蒙达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为课题,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展及生活环境展开了完整的研究。基于此,西方发达国家把学龄前儿童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3个半小时。这个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延长至4个半小时。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对于年龄较长、级别稍高,或对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则在下午适当添加几小时,一般从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适合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从深层意义上研究,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如果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节奏,很累却不能停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幼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消极状态的恐惧,以及对抑郁、空虚与迷茫感的恐惧。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专家指出,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总之,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只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岂不是一种失败?而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闲聊,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乐趣所在。

一行禅师说:“从容地让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对家长来说,让禅宗哲学在忙乱的早晨给自己带来一丝恬静的气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课。

作为母亲,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对儿童的节奏格外尊重,并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个人事业与母亲角色之间的冲突,感动和启迪了无数读者。她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相信《尊重每个孩子的专属方式》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尊重 寒桥社区幼儿园王梅最近,去一个幼儿园进行双向交流,正巧遇到他们园在搞防震演练,这次只是每个班小范围演练。我到了一个小班,正巧听到老师喊:“孩子们,地震了,快跑。”这时,孩子们抱头钻到了桌子,这时有个孩...
    2021-03-29 阅读全文
  • 每个孩子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呼唤爱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每个孩子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呼唤爱”!“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 ”这是这首歌,唱出了人间的温暖,而人间最伟大的就...
    2020-06-24 阅读全文
  • 让孩子拥有专属自己的空间 研究认为:宝贝在适合他成长的坏境中,才能发挥出潜能。 南妮是雯雯的同事兼好朋友,去年,她们前后都生下了聪明可爱的猪宝贝,南妮的宝贝比雯雯的大3个月。从宝贝一出生,两个好朋友就为很多问题争论起来,她们的...
    2022-04-07 阅读全文
  • 案例:尊重孩子,更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 2001年9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像一面镜子,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如何才能做好新世纪合格的幼儿教师。 在《新纲要》中,有很大部分涉及到了教育评价的内容,这使我想起了上海市教研室周老师曾讲到的一...
    2021-05-20 阅读全文
  • 尊重孩子就是尊重自己 又到了户外活动的时间,我带着孩子到了草坪上的大树底下乘凉。不一会儿,有位老师走过来说:“坐在你后面的几个孩子在捡树叶,等会儿不要把树叶乱丢。昨天活动课后,走道上都是树叶。”说实话,听到这位老师这么一说...
    2020-12-23 阅读全文

寒桥社区幼儿园王梅最近,去一个幼儿园进行双向交流,正巧遇到他们园在搞防震演练,这次只是每个班小范围演练。我到了一个小班,正巧听到老师喊:“孩子们,地震了,快跑。”这时,孩子们抱头钻到了桌子,这时有个孩...

2021-03-29 阅读全文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每个孩子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呼唤爱”!“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 ”这是这首歌,唱出了人间的温暖,而人间最伟大的就...

2020-06-24 阅读全文

研究认为:宝贝在适合他成长的坏境中,才能发挥出潜能。 南妮是雯雯的同事兼好朋友,去年,她们前后都生下了聪明可爱的猪宝贝,南妮的宝贝比雯雯的大3个月。从宝贝一出生,两个好朋友就为很多问题争论起来,她们的...

2022-04-07 阅读全文

2001年9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像一面镜子,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如何才能做好新世纪合格的幼儿教师。 在《新纲要》中,有很大部分涉及到了教育评价的内容,这使我想起了上海市教研室周老师曾讲到的一...

2021-05-20 阅读全文

又到了户外活动的时间,我带着孩子到了草坪上的大树底下乘凉。不一会儿,有位老师走过来说:“坐在你后面的几个孩子在捡树叶,等会儿不要把树叶乱丢。昨天活动课后,走道上都是树叶。”说实话,听到这位老师这么一说...

2020-12-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