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关于教育的读书笔记。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两代人的教育”,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关于两代人的教育

对于现在的孩子我们大人赋予了太多对希望,各种希望最终都只是孩子在长大以后成有所成就,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从小的教育培养。成功看起来是一个很好到状态结果,但谁能定义的清呢?其实教育也是一样的,一种需要有好的终点的一个过程管理,什么要求都是需要要好的。是隔代教育和当代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好,他们都只是一个不同家庭教育向一个同一目标努力培养的过程,所以他应该是没有对错之分,而是应该考虑隔代教育和当代教育如何去弥补,如何去为了同一个目标相互理解和提高的过程。

“教育”当我们把他看成过程管理时,我们会发现他对于孩子成长来说是一个漫长影响过程,他最终的取决孩子能吸收多少时,我们会发现,对孩子培养最中要的是孩子的习惯、性格、爱好、等等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和爷爷奶奶之间还是有很多的共同目标的。有了这个目标后,我们“421或422”的家庭会发现我们的教育要求是不是太早和太高呢?而对于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的要求是不是太低呢?

当下有一句话“有一种冷,不是你觉得冷,而是你的爸爸、妈妈觉得你冷”,字面理解是我们对孩子多穿了,如果把“冷”换成孩子的习惯、性格、爱好呢?我们做大人的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多了呢?我们自己在小时候,我们的父母可能没有多少时间来陪我们,拿到当下算是散养,我们也不是成长的很好,可能在某些方面确实是小时候培养有少了点,但那时候的我们可能比现在的孩子更有的童趣。现在的孩子多累啊,今天爸妈陪着学这个,明天又学那个,不学点什么对孩子好像就少了什么,有谁又考虑过孩子的真正需求呢?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又能给孩子多大的帮助呢?这些谁都不知道,所以在我们培养孩子的同时,更多的应该关心孩子的身心、性格方面的成长,毕竟这是孩子的人生。

童年对人的一身来讲,本来就应该有那种天真、烂漫、无厘头的年代,然而对于这种天真、烂漫、和无厘头在爷爷和奶奶宠爱陪伴下,他可能会滋生了孩子性格的多面性。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天生的外交家,不是他懂什么是好于坏和能说会道,而是他太会察言观色了;爷爷奶奶很多时候会随着孩子,孩子也会因为这种长期被放在掌心的优越感而放大和成长了他的任性,在以后的成长中也会慢慢的形成孩子的习惯一些不好的习惯,从而慢慢的放纵了孩子的童年,当我们发现想拉回时,可能会很累。

当我们两代人把对孩子培养重心放在孩子的身心、性格上的时候,隔代教育和当代教育还是有很多地方是互补的,有些爷爷、奶奶的适度的宠爱,爸爸、妈妈适度的严厉还是很有必要的。

教育本来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就像当我孩子知道当爸爸、妈妈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宝贝在成长中的一些感受时,他们会觉得自豪和骄傲,而不管分享的是什么,更不关心父母是如何程述孩子成长过程,及他们所跟本不了解的父母陪伴他们成长的艰辛和幸福,他们更多需要的可能是一种陪伴。隔代教育和当代教育,对孩子的人生来讲也只是一个陪伴他的一个过程。我们在讲两代人教育的同时,还不如好好看看我们自己两代人,如果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在孩子教育和家庭中多一点默契和沟通,可能在孩子本身看来本来就就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更是潜移默化的,这种被尊重和关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更是重要。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2020两代人的早教分歧


早教中,祖辈和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矛盾日益严重。教研会上,老师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先让两代人沟通,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找出两代人的矛盾究竟在哪里,仅靠亲手活动显然是发现、解决不了的。为此,我们设置了一个具有家园共育特色的开放性的亲手课程体系。

说出来

第—步开设家长聊天室。开始,我们让两代人在一起,就“孩子发脾气时怎样处理”、“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您是与孩子父母态度一致,还是迁就孩子”等各自发表议论。结果,祖辈们说要先听父母们说,而父母们说应该多听祖辈的意见。最后,谁都不愿意说,任老师怎么动员都没人开口。这时,有位父亲提议,分开讨论可能效果会好一些。于是,我们采纳了建议,把每月第二周设为祖辈聊天时间,第三周设为父亲聊天时间。(父亲来亲子中心的比较少,所以我们特意定名为“父亲聊天室”,事实上,母亲也都来参加。)

还是同样的讨论题目,在祖辈聊天时间里,老人们讲了很多。比如扬扬奶奶讲的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就很典型,“有一次我们大人在一起玩,孩子在另一屋玩。孩子想参加,父母又不让。孩子就说要小便,因为到厕所就可以看到大人。这样反复了几次,父亲发现孩子根本没有尿,于是父亲说孩子撒慌,打了孩子。我认为父亲没有真正了解孩子想做什么,可我们又不能当着我孙子的面教育儿子,于是就采取了当时回避问题、事后沟通的办法。”

而父母们在单独的聊天时间里也承认,大多数时候都不与祖辈就教育问题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小心翼翼地去和祖辈谈一些教育观点。但恰恰由于不是就问题直接沟通,两代人之间的误解和隔阂逐渐加深,时间一长就各做各的。比如,培养孩子自己吃饭,祖辈们的态度就是慢慢来,不必强求一定要这样那样;而父亲们就比较急,希望孩子马上自己吃饭,围绕着“吃饭”就产生了矛盾。

教师不论在祖辈聊天还是父母聊天时,都会在最后提供一些策略和方法。比如,告诉父亲们尽量耐心观察,尝试用孩子的语言去教育孩子,这样的方式老人容易接受;孩子有能力自己吃饭的事实,也会说服祖辈逐渐接受早期教育的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祖辈们会感到自己耐心细致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小辈的认可,两代人的关系就很融洽。

聊天室中,老人教育老人,父母教育父母,一方面有效实现了家庭教育经验的分享,同时也使教师寻找到了两代人在教育中的矛盾根源——尽管双方都想把孩子教育好,但教育方法上有分歧。根据问题,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教育策略,让彼此看到对方教育方式的有效性,以达到首先能肯定对方教育优势、逐步认识自己不足而改之的效果。分页标题

做中学

第二步

,开展家庭节日函授活动。活动本意是提醒家长有效利用家庭废旧材料自制玩具。但在活动中,两代人通过一起讨论如何寻找材料、如何制作以及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沟通了、交流了,看到了各自的教育优势。

比如,一位爷爷在展示活动中告诉大家一个制作不倒翁的小窍门,沙土与糖水就能产生不倒翁。一位奶奶告诉大家,孩子妈妈教孩子制作了一把椅子,而且还让孩子送给奶奶,培养孩子从小懂得关心他人的意识。而一位爸爸告诉大家,用完的水彩笔可以制作小飞机,这使祖辈看到了父亲们对废旧材料也有着许多好的想法。简单的自制玩具活动使两代人发生了有效的沟通。活动本身也让祖辈们了解到,让孩子自己动手才能体验、认识材料的质地与用途;孩子的穿衣、吃饭等生活常规方面,也应该尽可能培养独立意识。

我们还设置了有利于两代人各自发挥优势的课程单元。比如在运动体验心

避免两代人育儿冲突的10大兵法,和谐养娃


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年轻父母往往趋于理性,着眼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智力开发等;而老人,是趋于感性的,他们疼爱孙辈,往往愿意尽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而没太理会这些做法对孩子是不是弊大于利。因此,隔代育儿的矛盾自然是一出接一出。 很多妈妈为此深感烦恼。别急,我们奉上10招儿经过实践证明的、颇有成效的“兵法”。

私聊

当我们和老人产生矛盾后,首先要注意找准“组合”,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是与爷爷、奶奶沟通,那就请爸爸出马;如果是与姥姥、姥爷沟通,就请妈妈出马。而且,不要把问题搬上台面,一定要找没人的场合私聊。这样,即使老人意识到确实是自己的做法欠妥,也更容易坦诚以对。此外,在沟通之初,年轻父母要尽量先表达对老人的感谢和关爱,再慢慢切入正题。

【兵法运用】

洋洋1岁多了,正是一刻也闲不住的时候。奶奶怕孙子在屋子里跑会磕到,就不许孩子到处跑,只允许孩子坐着玩。这样的过度保护当然对孩子不利,于是爸爸上阵,他先是肯定老人为此事没少费心,特别辛苦,然后说明了限制孩子的活动对孩子各方面发展都不好的弊端,并和母亲一起找到了一些实用的解决办法,比如给家具的棱角装上安全角,把家重新收拾了一遍,排除安全隐患等等。

说事实

当发现老人对孩子有溺爱现象或不妥当的教育方法时,我们要顾及老人的自尊心,最好从侧面提醒,说话只说事实,而不带批评或任何让老人马上改变自己做法的要求。切不可当众驳斥老人,那样只会伤了老人的心,还让矛盾更加恶化。

【兵法运用】

关于给孩子穿多穿少这件事,溪溪妈和公婆常有矛盾。妈妈说不要给孩子穿太多,可老人总怕孩子冷,怎么着也说不通。后来溪溪妈换了种方式,只要她觉得孩子穿得多了,就会摸摸孩子身上和后背上的汗,然后也让婆婆来摸摸,问她要不要给孩子换衣服。但是除此之外,她就什么也不说了。过了一阵,她发现婆婆也开始在早晚给孩子穿得多一些,而中午就给换成薄的。用事实说话的方式见效了。

找对理由

在养育上和老人产生分歧时,不要在问题表面争论不休。如果有科学依据,不妨将反驳的理由建立在此基础上。这样既体现了对老人尊重,又容易让老人接受建议。毕竟,所有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愿意孩子越来越好的。坚信这一点,你的理由如果有根有据,老人一定也愿意改变自己的做法。

【兵法运用】

天天妈妈发现,婆婆把自己给孩子买的很多贵一些的玩具都藏了起来,只让她玩小时的那些不值钱的旧玩具。奶奶的理由是,想等小家伙会好好玩了再给她玩,现在她的手不稳,一不留神就把玩具摔坏了,而且有时候还故意摔打或拆卸它们。面对老人如此的“好心”,妈妈哭笑不得,于是她这样引导婆婆:“我给孩子买的玩具都是专门针对她现在这个年龄段的,有时候即使她摔打或拆卸玩具也没什么不好,既能锻炼动手能力,还能促进智力发育。如果现在不让她玩,她会比别的小朋友在智力开发上落后很多。”奶奶当然不希望孙女比别人差,于是赶紧把玩具都找了出来。

把握时机

教育孩子讲契机,说服老人也要讲时机。如果对方此时心情愉悦,或是正好碰上孩子出现这个问题,建议和意见易于被老人接受;如果气氛、场合不对,说服则易遭遇“反击”,最终问题没有解决,还导致不欢而散。

【兵法运用】

依依3岁了,有些胆小,平时见了邻居、亲戚也不怎么打招呼。爷爷觉得孩子没礼貌,为这事说过孩子好几次。而妈妈觉得小孩子不能“贴标签”,应该及时鼓励和正向强化。

有一次,爷爷的一位老朋友来家里做客,两人多年不见,相聊甚欢。依依在熟悉了客人和现场气氛后,主动走过去问了声“爷爷好”,还给客人递上了水果,爷爷觉得格外有面子。等送走客人后,依依妈赶紧把自己的想法和公公沟通了一番,希望他以后不要强迫孩子,给孩子一个熟悉陌生环境的时间后再和人打招呼,效果会更好。爷爷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

曲线救国

和老人在养育中发生重大分歧时,万不可针锋相对,否则问题解决不了,大家的关系还会恶化。试试这招——曲线救国,即借别人的嘴说你想说的话。

【兵法运用】

●请亲友帮忙 古语讲“三人成虎”,因此,当老人对某个科学教育理念或方法拒不接受时,不妨发动亲朋好友联合向他“灌输”。当然,这不是声讨,可以请亲友(最好是老人平时就比较认可的人)在和老人闲聊的时候,比较含蓄地说出此意。

●请老师帮忙 哪个老人不希望自己的宝贝得到老师的喜爱?所以,当老师就孩子问题提出请家长配合时,老人一般都会很用心。那就不妨拜托老师在老人接送孩子时,和他沟通教育中的问题。

●请专家帮忙 当下媒体中专家讲育儿知识和方法的节目很多,可请老人一起看。专家的指导更有说服力,便于老人接受。如果节目内容正好跟自家的矛盾相同,也不妨让老人自己看,给他反思的空间。这也是一种不“揭短”的做法,给老人留足面子。凡事给对方台阶,大事才能化小。

老幼兼顾

年轻父母想说服老人时,往往站在对孩子好的角度去说,比如:“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但这样的说法容易让老人产生逆反心理:难道我是故意对孩子不好吗?因此,在和老人讨论养育问题时,不妨老幼兼顾,既为孩子考虑,又为老人着想。多站在老人角度上想问题,也许事情更容易解决。如果遇到强势的老人,你可能无法说服他,他也不会承认自己有错误,那么就不妨以柔克刚,让老人体会到因为自己的让步而使你不再为难,他们会很有成就感。

【兵法运用】

彤彤2岁多了,每次吃饭还都是奶奶追着喂,这让妈妈十分烦恼。有一次,奶奶在追喂中不小心磕了自己的脚。彤彤妈知道后跟婆婆进行了推心置腹的谈话: “妈,您年纪大了,这样满屋子追着彤彤跑是很累的,万一磕着碰着我们心里很过意不去。而且,您每次喂完她自己也吃不好饭,时间长了胃该坏了。咱们还是锻炼孩子自己吃吧?!”彤彤妈的话让婆婆听了很受用,她开始和儿媳妇一起琢磨起了让孩子对吃饭感兴趣的点子。

转移引导对象

有很多事,矛盾的焦点并不在老人身上,也许只是导火索由老人引发。那么就要冷静一下,掐断导火索,回过头去找真正的矛盾焦点。

【兵法运用】

●爸爸版 欢欢爸是个超级球迷,这个周日上午又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欢欢跑来找爸爸玩,爸爸心不在焉,没看好孩子,欢欢一下子碰到了桌子上。两个母亲闻讯赶来,婆婆见此情景,反而说教起了媳妇:“你就不应该让他看着。”欢欢妈甚是委屈,但是她什么也没跟婆婆争执,而是决定转战“地下”,私下和老公沟通,让他知道当爸爸的责任。

●孩子版 乐乐要喝水,奶奶赶紧给倒上,并叮嘱她:“现在还烫,你别碰,一会儿奶奶喂你。”妈妈不愿意孩子这么被溺爱,四体不勤。于是她绕过婆婆这样引导孩子:“宝宝,杯子在桌子上,热水要凉一会儿才能喝,你可以用手指轻轻地碰杯子外面试试烫不烫,过一会儿再尝一小口。正好,妈妈也口渴了,我也倒了一杯,一会儿咱俩一起试。”

常谈心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大家因某种缘分走到了一起,那么生活中的大情小事就应该相互体谅和关怀。平时多与老人交流,不要总说孩子的事,多多沟通生活中其他的事也能加深彼此的感情,利于在双方有矛盾时相互理解和宽容。

【兵法运用】

小美妈妈每天回家,都要和婆婆一起聊会儿天,说些家长里短的事,报纸上和电视上看到的新闻,小区邻居的家庭琐事。其实小美妈妈是个电脑工程师,对这些话题并没有多大兴趣,但她会认真倾听婆婆的讲述,还要夸张地回应。因此,小美妈妈和婆婆的关系特别融洽。这虽然表面上看似与育儿无关,但若与婆媳聊得来,很多育儿问题也就容易说通了。

善意的谎言

很多矛盾,有时候只需一个玩笑、一个善意的谎言就能轻松解决。尤其是对于物质上的矛盾,不少老人都是一路节俭过来的,当看到为孩子花费过高时,会觉得不值。此时不妨来个善意的谎言,使其安心。比如,给孩子用稍贵些但是品质高的用品时,不妨跟老人把价格说得便宜一些,或者尽量说是打折、特价、单位发的、朋友送的等等。

【兵法运用】

小雨爸妈平时都特别忙,只有周末花“重金”带孩子去上上亲子课,好让亲子时间的含金量更高一些。但同去的姥姥打听到了亲子课的收费标准之后,就唠叨不断。小雨爸爸意识到了这点后,一是有意识地让老人看到孩子上亲子课后的进步,同时告诉她,这是自己的一个朋友开的,只是象征性地收他们些钱。姥姥也就不再那么计较了。

冷处理

对于老人在育儿上的一些错误做法或说教,有时候不必争个面红耳赤,冷处理反而效果更好。年轻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对老人的指责、不满权当没听见就好了。不过,适当的时候,撒撒娇,表示自己很无奈什么的,老人的气也就消了。

【兵法运用】

佳佳2岁,开始在家里翻箱倒柜。奶奶看孩子把抽屉里的东西翻得到处都是,很是头疼,总是指责妈妈惯孩子,什么也不管。而佳佳妈妈其实早有应对,她已经把重要的抽屉都上了安全锁,佳佳能拉开的抽屉里面的不是纱巾、衣服,就是一些对孩子没有伤害、又好收拾的物品。妈妈觉得这会儿正是孩子好奇心强、想探索的时候,不必强行管制孩子。但对于婆婆的抱怨,她既不生气也不回嘴。婆婆唠叨一通,也就作罢了。

在养育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当老人执意坚持自己的观点或做法,而这种做法又不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时,年轻父母则不妨做点让步;如果是原则性问题,那么在坚持己见的同时,也要讲求沟通方式,不要“硬碰硬”,更不要得理不让人。老人帮我们带孩子,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帮助,应该尽量让他们感到宽心、肯定和安慰。

育儿观念:亲子无界限 两代难幸福


孩子回家后如果先玩手机、看电视,父母往往会忍不住一遍遍提醒“什么时候写作业?”孩子难免心生反抗之意,甚至呐喊“你别管”“不用你操心”;孩子想给同学送生日礼物,父母总会给出特别具体的建议:“送他一本相册吧,既经济实惠又有纪念意义”;即使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父母也会以不合适为由否定孩子的创意;孩子习惯性指使父母帮他拿东西,父母一边责备“你啥时候能养成个好习惯啊”“你咋这么懒”,一边把东西递到孩子手中。

这些常见的家庭教育场景中,父母享受着被依赖的成就感,执着地扮演“拯救者”,却无法察觉自己已经侵犯到孩子的自由空间;或沉溺于所谓的“好父母”形象,顺从地扮演被孩子侵犯的“牺牲者”,结果本该相互独立的两个人,就活成了亲子共生体,相互束缚、相互牵制,均无法活出真实的自己。

界限不清、相互牵绊的亲子之间,往往进行着相互牺牲的索取,成为两个灵魂无法独立的人。

父母越操心

越“看不见”孩子

爱操心的父母往往深信“我若不管,一切乱套”。

操心,往往意味着父母角色里想保护的原始冲动,以及对自身经验体系的绝对自信。这样的信念体系,确实能在概率上最大限度保证结果的正确性,难怪父母会对调整、指导、提醒孩子乐此不疲,甚至担心因自己调整、指导得不够,导致孩子走所谓的弯路,于是越发操心,要做尽职尽责的父母。

然而,事实却是,父母越操心,就越“看不见”孩子,越会陷入双向无自由的恶性循环。

父母之所以焦虑,往往是因为对孩子的行为缺乏掌控而感到安全感匮乏,于是跨越界限进入孩子的领地,试图通过安排孩子来获得掌控性,获取更多安全感。比如孩子放学回家想先玩游戏,父母因不能充分信任孩子而过度干预,孩子的对抗则因为自己的安排被扰乱、玩耍的连续性和自由感被破坏,目的是守护自由。

如果父母和孩子达成契约:放学回家先玩30分钟就去学习,双方就会进入一种以信任为基础的双向自由。父母拥有内心的宁静,不会频频干扰孩子的行动;孩子拥有一定自由的时间,不因被频繁打扰而产生不满情绪甚至攻击行为。

父母干预多

孩子难自信

习惯于过多干预的父母,时间、精力大部分投入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成长空间被高度压缩,自我得不到舒展,人格发展受到抑制。最终陷入父母身心疲惫、孩子却难有作为的恶性循环。

习惯于过多干预的父母,认为只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便会获得好的结果,变得更加自信。可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孩子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培养的其实是父母的自信,孩子并不能因此而变得更加自信。

“我不管孩子,他怎么做好?”这样想的父母把自己当成拯救者,却不知一个人只有自己拯救自己才能获得自信。父母越操心,越会为孩子设计清晰的路线,对孩子的掌控心越来越强。而孩子却因为缺乏体验乏,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信念体系。简而言之,孩子并不清楚种下一个“因”,会收获怎样的“果”,一旦离开父母就很难做出正向的选择。而离开父母后孩子的表现,才能验证出孩子能力的强弱。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中提及的阿伯汗•特泽的自我评价维护理论,个人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因为别人的行为而受到威胁,威胁的程度则取决于对方与我们的亲密度,以及该行为与我们的相关程度。因此,父母的教育行为,某种程度上预言了孩子的未来。

如果父母经常跨越界限去干预孩子、指导孩子,孩子会据此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不够有创意,无法独立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因此对父母产生过多依赖。父母如果在孩子的依赖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感,干预就会越发乐此不疲,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孩子的成长多么必要且紧急。

但事实上,孩子不经由探索、经历来完成创造的过程,最终造就的是自卑、自我压抑、创造力被遏制、自我价值感极低的生命。正如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其《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所言:“关于人的发展有一个根本的事实,那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标的追求。自出生起,人就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伟大、追求完善和优越的美好图景。”

拥有自我价值感,是孩子精神生命的动力。过度操心的父母,用自我意志替代孩子的意志,甚至替代孩子的成长历程。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留下的都是父母雕刻的痕迹,几乎“看不见”孩子自我发展的踪迹。

父母越无私

孩子越自私

“做什么事都是围绕着他转,我的生活里几乎都是孩子的事情,我付出了那么多,实在想不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些父母自哀、自怜、委屈,搞不懂为什么无私的爱却培养出了自私的孩子。

孩子所谓的自私,伴生的是父母自我的缺失。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个妈妈每次吃饭都把鱼身夹给孩子、鱼头留给自己。久而久之,每次孩子都主动夹鱼头给妈妈,妈妈心里难受又难言,心想:“孩子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知道心疼人?”妈妈认为孩子不懂事,孩子却认为妈妈喜欢吃鱼头所以每次都留给她。这个妈妈怪孩子自私,却不知原因就是她在“善意的谎言”中的自我缺失。

父母自我越缺失,孩子前行越困难。如果父母是为孩子而活,心被孩子的一举一动牵绊着,试图通过自我压缩来实现孩子的自我强大,实质却是借助孩子的身体来实现自我。也就是说,父母自我的丧失,也会导致孩子无法找到自我。

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先生在《情感暴力》中对此有深刻的解读:“‘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这句话,本质上是希望孩子能让‘我’幸福,希望孩子觉得能有‘我’这样的父母何其幸运。表面上看并没有对孩子要求什么,实际上却给孩子的心扣上了一把大锁。”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家长讲座—对孩子表扬惩罚有讲究


【教学目的】

帮助家长澄清对奖励和惩罚常出现的的错误认识,认识到科学使用表扬和惩罚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掌握表扬和惩罚孩子的原则及方式方法,使之能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表扬、惩罚的有效策略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1、调查摸底,收集咨询问题。

设计调查问卷,提前一周发给家长,指导家长填写并上交。

2、归纳整理,筛选问题。

对回收的家长问卷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筛选出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作好回答的准备。

3、选定3-4名家长做好发言准备

,作为课堂主要提问人,以带动其他家长思考并踊跃发言。

4、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用案例导入新课

案例一:《表扬孩子不管用怎么办》(见教材第一册第117页)

案例二:《孩子不怕惩罚怎么办》(见教材第一册第128页)

出示案例方式:请家长分别扮演妈妈、孩子和爸爸进行对话。

引导家长思考讨论:1、案例1中的孩子听见妈妈表扬他穿好褂子是什么反应?为什么在妈妈的继续表扬下却不愿意穿裤子了?2、案例2中的小朋友为什么面对惩罚有这样的语言和举动?

3、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遇到过这类困惑吗?

二、播放课件展示问卷调查结果。

1.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你常用哪些奖励、惩罚的方法?(表扬91%、给奖品78%、奖零花钱60%、带孩子出去玩87%、批评90%、打40%、行动限制48%或其它38%)

2.在你惩罚孩子的时候,孩子有些什么反应?(反抗75%、哭泣70%、自我封闭30%、说谎68%、承认错误80%或其它40%)

3.你对孩子的奖惩方法能收到好的效果吗?你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哪一种?(精神奖励,如拥抱等;说理;行动限制等。)

4.在奖励或惩罚孩子时你遇到了哪些困惑,请你提出一个以上的问题。(孩子做错了事情死不承认;刚批评完又犯同样的错误;做事情输不起,往往怕做不好而放弃去做等。)

5.在奖惩孩子方面你有哪些好的经验愿意与其他家长朋友一起分享?

三、结合案例和调查结果,分析、归纳、总结对孩子表扬惩罚的艺术。

(一)关于表扬

1、表扬的作用及意义

案例:妈妈和家长会

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在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到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眼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振作起精神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说这番话时,他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了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上学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儿子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手里

现代人起名应注意的问题


据许广浩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姓名有了新的变化,可以说是有喜有忧。

首先,单字名泛滥。传统的姓名以三字为多,现在以单名为多。这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崇尚简洁的生活方式有关。带来的问题是大量重名。北京叫“刘冰”的有3000多。

其次,叠姓、叠名、叠音增多。丁丁、柳柳、方方;奎媛媛、邬倩倩、赵明明;江丽莉、李姗珊等到处可见。应注意,男孩少起这种名,太娇气、太孩子气。

再次,四字名增多。如:殷乐笑子、张春子芳。四字名有悖姓名文化,特别是还像日本名字,当慎重起。

另外,外国名兴起。如:李斯娜、杨玛丽。起这种外国名使种族不分,当慎重起。

最后,随母姓增多。体现男女平等,是件好事。

许广浩认为,中国的汉字有好几万,在其中挑出几个字,取一个好听、好看,还不重名的名字应该说不是什么难事,关键是取名者要有创造性,切不可从俗。那么现代中国人取名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他认为以下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在取名时应该尽量地避免。

1、少用叠字名。丁丁、方芳、吴静静、张明明、江黎犁,这种小儿名、女孩名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不利的,特别是男孩。有些初中学生为了不让姓名成为同学的笑柄,把自己当小孩呼来呼去的,自己跑到派出所更改叠字名。

2、少用生僻字、笔划繁多的字。这样的字不仅书写麻烦、易写错,而且少有人认识,甚至电脑字库里都没有。如:武曌,一个“曌”字怕只有历史学家才认识它。项堃,十人有九人会读成项方。

3、少用多音字。多音字主要是影响读音,造成一名两读,同时也给陌生人书写带来麻烦。如:容志行(hang、xing)、张茜(xi、qian)。书写时还得告诉人家,是草字头下加一个东西的西字,不是倩丽的倩字,等等。

4、少用同音不同形的字。如:华(桦)、月(玥)。这样的字同样容易产生读音和书写问题。

5、少起两字名。“中国人口越来越多,起名的字数却越来越少,这样会产生大量的重名,从而丧失姓名用来区分个体的这种社会作用。王静、刘伟叫的人太多,单位来了信都不知道是哪个王静哪个刘伟的。20世纪50年代,两字名只有14%。200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显示,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单字名占63%。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有的城市派出所已经明确规定,给孩子上户口时,不得起两个字的名字。”

四代人的“六一情结”


六一儿童节是中国传统的幼儿节日,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节日,只不过目前随着我们时代的进步,六一儿童节的过法也是越来越不一样了,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到四代人的“六一情结”吧!

“六一”儿童节又要到了,作为70后的阮先生一个月前就给1998年出生的女儿乐乐准备好了小礼物。而阮先生的侄女小陈,一个典型的80后,也和朋友们嚷嚷着要一起过“六一”。70后、80后、90后,作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人群,他们的儿童节是怎么过的?他们的快乐来自哪里?让我们和这一家人一起回忆儿时的快乐时光,再看看00后的孩子们又是怎么过“六一”的吧。

70后疯狂夹弹珠也很野

不管时代怎么变,“六一”游园都是保留节目。各种游戏、演出、比赛,虽然活动大同小异,但参加活动的人却都完全不同了。

阮先生说,70后的游园就是些夹弹珠之类的游戏,用筷子把玻璃弹珠从满是肥皂水的盆里夹出,就是这样简单的游戏,70后也能玩得很野、很疯狂。

80后的游园活动开始有了技术含量,而且基本都是以集体为单位。歌咏比赛、团体舞蹈、拔河比赛,就连游戏也要分组来玩。

而90后的游园更加开放,技术含量也更高了。书法、绘画、乐器、唱歌,只要你愿意,都可以上台展示自己的才艺。在70后、80后为掰手腕取得胜利而高兴时,90后已从腕力机上知道了杠杆原理。

80后装嫩我们也要过儿童节

阮先生热衷于带女儿奔赴各种庆祝活动。上周末,阮先生就和女儿参加了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少儿艺术节。“陪着女儿玩一个下午,感觉就像自己又过了一个儿童节。”阮先生说。而乐乐显然还不能理解爸爸的兴奋。在她眼里,“六一”节不过就是一个节日,这一天不用上课,还可以尽情地玩,仅此而已。

如今,已到而立之年的80后开始了他们的集体怀旧。铁皮青蛙、风车、玻璃球、动画片……这些儿时玩过的、吃过的、看过的,重新在网上被翻了出来。80后们唱起了“不想长大”。“我们也要过儿童节”成了80后们见面时开玩笑的话。小陈说:“儿童节嘛,就是要享受这种可以撒娇的感觉。谁说超龄就不能过‘六一’了。”

90后麻木天天都像过六一

谈起自己的儿童节,阮先生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年“六一”这天早晨,妈妈都会给他一个水煮蛋。“有一年,妈妈给我做了一套新衣服,那是我唯一一个有新衣服的儿童节。”

80后的小陈说,“通常,我们都会提前一个月开始撕着挂历数六一倒计时,就为了那天可以穿上早就准备好的新衣服。”80后的儿童节,家长还会多给10元“巨款”当零用钱,待遇等级和过年划等号。

平时严肃的老师变慈祥了,没有作业和考试,老师还会发些小糖果、小礼物,“够我们高兴很久了”。

90后过“六一”,已经是新世纪了。只要90后愿意,他们可以随时买新衣服、吃糖果、挑礼物。小陈说,“以前我很羡慕90后,从小就有电脑,能接触很多事物。但现在我有点同情他们了,物质上充裕了,却少了一份期待后的满足,他们已经很难体会到那种单纯的快乐了。”

00后回归跟着父母踢毽子

作为新生代的00后,目前最大的也不过11岁,他们的父母多是70后末期或80后的新人类。当80后集体怀旧过起了六一时,也不忘带上孩子。

于是,00后开始跟着父母儿童节逛公园、踢毽子……玩转80后的童年回忆。小陈说,“将来,我也要让我的孩子知道我们是怎么过六一的。”也许几年之后,80后童年记忆中的传统项目会随着00后的增加而华丽回归。

时代在进步,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也在以不同的方式而庆祝着,虽然是越来越豪华,但是似乎却感觉不到了曾经的那份单纯的快乐,但愿现在的父母们在物质上满足孩子们的同时,也要在精神上去满足孩子!

家园共育《关于两代人的教育》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教育的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2020两代人的早教分歧 早教中,祖辈和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矛盾日益严重。教研会上,老师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先让两代人沟通,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找出两代人的矛盾究竟在哪里,仅靠亲手活动显然是发现、解决不了的。为此,我们设置了一个具有家...
    2020-05-29 阅读全文
  • 避免两代人育儿冲突的10大兵法,和谐养娃 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年轻父母往往趋于理性,着眼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智力开发等;而老人,是趋于感性的,他们疼爱孙辈,往往愿意尽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而没太理会这些做法对孩子是不是弊大于利。因此,隔代育儿的矛...
    2021-04-03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亲子无界限 两代难幸福 孩子回家后如果先玩手机、看电视,父母往往会忍不住一遍遍提醒“什么时候写作业?”孩子难免心生反抗之意,甚至呐喊“你别管”“不用你操心”;孩子想给同学送生日礼物,父母总会给出特别具体的建议:“送他一本相册...
    2020-08-17 阅读全文
  •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家长讲座—对孩子表扬惩罚有讲究 【教学目的】 帮助家长澄清对奖励和惩罚常出现的的错误认识,认识到科学使用表扬和惩罚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掌握表扬和惩罚孩子的原则及方式方法,使之能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表扬、...
    2020-10-31 阅读全文
  • 关于两只小猴子的故事 1、两只小猴子的故事 森林深处,住着猴妈妈和它的两个儿子。 有一天,猴妈妈对小猴子兄弟俩说:“你们都长大了,该出去自己闯荡了。” 小猴子兄弟俩听了反应不一:哥哥十分高兴,高兴自己有机会独立了;弟弟听了...
    2021-01-25 阅读全文

早教中,祖辈和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矛盾日益严重。教研会上,老师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先让两代人沟通,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找出两代人的矛盾究竟在哪里,仅靠亲手活动显然是发现、解决不了的。为此,我们设置了一个具有家...

2020-05-29 阅读全文

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年轻父母往往趋于理性,着眼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智力开发等;而老人,是趋于感性的,他们疼爱孙辈,往往愿意尽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而没太理会这些做法对孩子是不是弊大于利。因此,隔代育儿的矛...

2021-04-03 阅读全文

孩子回家后如果先玩手机、看电视,父母往往会忍不住一遍遍提醒“什么时候写作业?”孩子难免心生反抗之意,甚至呐喊“你别管”“不用你操心”;孩子想给同学送生日礼物,父母总会给出特别具体的建议:“送他一本相册...

2020-08-17 阅读全文

【教学目的】 帮助家长澄清对奖励和惩罚常出现的的错误认识,认识到科学使用表扬和惩罚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掌握表扬和惩罚孩子的原则及方式方法,使之能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表扬、...

2020-10-31 阅读全文

1、两只小猴子的故事 森林深处,住着猴妈妈和它的两个儿子。 有一天,猴妈妈对小猴子兄弟俩说:“你们都长大了,该出去自己闯荡了。” 小猴子兄弟俩听了反应不一:哥哥十分高兴,高兴自己有机会独立了;弟弟听了...

2021-01-2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