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回应孩子需求《读懂孩子,培育良好家风》

发布时间:2020-08-31

教育孩子笔记。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回应孩子需求《读懂孩子,培育良好家风》”,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说来惭愧,周围朋友很早就推荐景老师的讲座,一直都没机会去学习,感恩学校组织的这次学习,今天有幸听到景老师的《读懂孩子,培育良好家风》,收益颇多。

父母总是怪孩子不听话,但我们真的理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动机吗?他是想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亦或是为了报复、为了自暴自弃,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如何读懂孩子。做父母从来就不是自然而然就会的事情,真的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教育只要开始就不算晚,正如景老师所说,我们该庆幸我们的孩子还处于错误的初级阶段,一切都还来的及。和孩子发生冲突,我们要顾及孩子的感受,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就会避免过激的行为发生,同时我们更要反省自己,要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也在反省,也在尝试怎样从可怕的大老虎变成孩子眼中温顺的小白兔,真的希望一切还来的及。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喜欢科胡特的这句名言,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

真正的“为你好”。YJS21.CoM

看着小宝贝们一张张笑脸,仿佛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时代,不同的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有了压力,有了责任,有了面对社会的各种尔虞我诈,多想他们永远都这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昨天,有幸听了景老师的课,猛然发现我和孩子的距离是那么的远,本以为我已经全力以赴,谁曾想我还不够格,没有真正了解孩子所需,没有真正体会孩子所感。看着孩子满脸质疑的眼神,也从不当回事,总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就是好的......陪伴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桥梁,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的一次旅行。面对犯错的孩子,我们不能只是发火惩罚,而是要控制自己的脾气,平和地帮助孩子,只有你真的够强大,才能接纳并且引导孩子去承担后果。

儿女若是风筝,父母便是线;儿女若是箭,父母就是弓。适当的放手既是成全,也是尊重,更是真正的“为你好”。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心得:读懂“慢孩子”


育儿心得:读懂“慢孩子”

常常看到一些“慢孩子”和听到一些家长关于“慢孩子”的个案咨询。所谓的“慢孩子”,其共同的特点就是“火烧眉毛不着急”,“泰山崩于前与我无关”。他们起床慢、吃饭慢、做作业慢。家长的心急得火烧火燎,原地直跺脚,可孩子仍然我行我素:慢吞吞地起床、慢吞吞地穿衣、慢吞吞地吃饭、整理书包、系鞋带,再慢吞吞地下楼……好多前来咨询的家长说:“那一刻,看到他慢吞吞的样子,真恨不得一巴掌拍死算了。”而据我所知,因为慢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还真不算少。

许许今年六岁,就是我遇到的一个“慢”孩子之一。如若不及时提醒,他一节课也画不出一幅画,图不好一幅图。一幅简单的小图要看N遍才能画出来,其实他并不是笨而是慢。因为“慢”,这孩子在家中没少挨揍。在咨询过程中,他的妈妈抢着说,这孩子天生就慢。问及孩子,孩子也告诉我:他天生就慢。在那一刻我就明白了,这孩子的“慢”,主要是周围人(尤其妈妈)评价的结果。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周围人总是说这个孩子“如何如何”,那么这个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就会发生改变,慢慢的就会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的人。周围人对一个个体的看法在心理学上就叫社会评价,社会评价具有强烈的渲染效果,对评价个体会产生“质的变革”。

在交流中,妈妈多次说到孩子的“慢”是天生的。对一般人来讲,孩子的慢是气质类型所致,属于性格问题。但我相信,这种“慢”是一种人为的“心理疾病”。

许许的妈妈问:“孩子为什么慢?难道他喜欢慢?有没有办法让他快起来?”我告诉她,对于一个孩子的“慢”有这么几种状况:第一种慢人是有意识的慢的人,他们清楚急躁的害处而有意慢下来,知道“欲速而不达”的道理。应该说这类人头脑清醒,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有自己的想法和决心,不会随波逐流。第二种慢人是缺少生命动力的人,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想改变的人。他们内在的生命里缺少奋进的意识,生命的前方缺少吸引他的灯塔,他们只能慢下来。第三种人是想快却快不起来的人,他极可能是处于焦虑状态或有注意力缺陷障碍,在孩子身上最常表现的是“感觉综合失调症”。妈妈很肯定地告诉我,张许就是第三种。因为孩子的种种表现比较符合第三种,例如看书画画,常常是眼睛看到的,经过大脑后,用手画出来的时候,要么错了,要么变了位置。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家长或老师再在一旁一个劲的催促、批评、挖苦,很容易使孩子处于焦虑状态,大脑麻木或一片空白想快更快不起来,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影响到了孩子的其它功能的发展,慢也就是理当所言的了。

如何改变孩子的“慢”,我告诉家长:首先,家长要调整心态,给孩子创造安全的环境,在孩子慢时告诉他:“慢点不要紧,能做多快就多快”。让孩子不再处于由于“慢”让妈妈催促的恐惧状态,从而逐步降低焦虑指数;其次,孩子的手眼不协调是由于小时候缺少运动的结果,可以和孩子一起运动,如打球、做操、做动手动脚动嘴的游戏等,有意识的训练可以改变孩子的现状;最后,教会孩子做事之前列计划和安排时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一定要和老师加强联系沟通,告诉老师孩子的现状,请求老师的帮助,使家校形成合力。

一年后,许许这孩子“慢”的症状有明显的改变。

正如“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无缘无故的恨一样”,孩子的慢一定是有原因的,关键是找到它,对症下药,才会有效果。

读懂孩子眼中的渴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尤其是幼儿时期的孩子,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会呈现在他们的脸上,所有的心事都会在他的眼里流露。作为一个老师,要善于用观察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眼中的渴望。下面,我们不妨来选取几组镜头,读一读孩子眼中的渴望。

一、渴望帮助。

当孩子遇到困难,不知所措时,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望向你的眼中盛满着渴望,它在发出这样的信号:“老师,你来帮帮我吧。”这时,你可以走近他,给他答疑解惑,帮助他想办法解决问题,直到他们的眼中又出现自信的光彩。

二、渴望肯定。

当孩子对一件事情拿不定主意,将信将疑时,如果你与他们的眼光接触,那里面必定装满着困惑,它在向你询问:“老师,这样做对不对?”

这时,你只要付出一个赞许的微笑,孩子就会在这个微笑里获得肯定,获得鼓舞,树立起坚定的信心,直到取得成功。

三、渴望平等。

当你在与某一个孩子亲热时,当你热切地表扬着某一个孩子时,你是否看见一双双渴望着同样的爱抚与赞扬的眼睛?它在向你询问:“老师,能不能抱抱我?”“老师,我也和他一样棒,你也表扬我吧!”这时,你只要轻轻地摸一下他的头,他就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意,变得与你更亲密。这时,你只要轻轻地叫出他的名字,他就会知道:老师眼中不仅有别人,也有我,只要我付出努力,一样能得到老师的认可。

四、渴望理解。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时,当你为此而愤怒时,如果你仔细审视一下他的眼神,就会看见那里面不光有着愧疚,更渴望着大人的理解与宽容。这时,如果你喋喋不休地抱怨个没完,也许,这种渴望就会变成厌烦。不如抛开你的愤怒,轻轻地告诉他:“老师很生气,但是相信你会改正,对吗?”这时,孩子的眼中会有如释重负的轻松,笑意盈盈中仿佛在说:“老师,我会做得更好!”

五、渴望交流。

或许这是一个胆怯的孩子,或许他有很多的心事想要告诉你,或许她有很多开心的事情要与你分享,但是慑于老师的权威,局限于孩子交往能力的不足,他们往往无法做到主动与老师交流。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老师,一定能捕捉到孩子那闪烁不定的眼神,那眼神在诉说着他需要交流的愿望。这时,只要你走向他,摸着他的头,关心地问他:“你有什么事情吗?”他一定会向你敞开心扉,把你当作最好的朋友,与你分享他所有的快乐与忧愁。

六、渴望自由。

当孩子们因为高兴而叽叽喳喳地讲得正欢,当孩子们还在像小鸟一样尽情地奔跑,作为老师的你,却要将他们的嘴巴、手脚禁锢于安静的要求,这时,孩子们就会向你投来一个遗憾的眼神,表露着他们意犹未尽的心情。这时,如果你能以一颗童稚的心与他们一起将话题讲完,或者将玩耍的时间延长5分钟,给孩子一个心理的准备,你一定会发现,其实,让孩子遵守规则也没有那么难。

眼神与眼神的交汇,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老师们,如果你们都能以爱心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就一定能读懂孩子的眼神,读懂孩子的心灵。而有了心灵互通的交流,你也就更能赢得孩子的信任与爱戴,有了这份爱戴,你的教育效果将更上一层楼。

妈妈们要学会读懂黏人宝宝的心理需求


妈妈们要学会读懂黏人宝宝的心理需求

有的妈妈在一起谈论自己的宝宝时,可能都会遭遇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的宝宝越来越黏自己,有时候甚至连做饭的时候,宝宝宁愿抱着妈妈的大腿跟妈妈在厨房里一起玩,也不想离开妈妈半步。宝宝黏妈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专家建议,在宝宝15个月之前出现黏人的情况,是正常的。但如果宝宝在15个月之后仍然很黏妈妈,这就需要妈妈们仔细读出宝宝的心理需求到底是什么了。

一、15个月之前的宝宝可以随意宠他

“有人认为,孩子黏人是因为他的情感需求没得到满足,一旦满足了,你想让他黏你都难;还有人觉得,太黏人的孩子独立性差,大人越顺着他,越会助长他的依赖感,所以必须拒绝他黏人。”采访中,记者发现类似周女士的困惑也困扰着许多父母。

“对待15个月之前的孩子,你可以随意宠他,不仅不会宠坏他,还有助于他和你(父母)之间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智灵童国际教育事业机构教学总监、智灵童国际幼儿园总园长荣合灵说。

事实上,宝宝能否形成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1岁左右是关键期。此时,如果父母能和孩子最大限度地相处,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对他们的哭闹、 微笑等行为予以快速、合理的回应,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更能增加宝宝的安全感,这将影响到他以后与人沟通的能力及探索新事物的勇气。

“但如果把照顾孩子的责任过度集中在一人身上,也会造成孩子过度依赖这个人。”郑大教育学院心理系老师叶青青提醒,在妈妈积极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平衡家里其他成员尤其是爸爸照顾孩子的机会。

二、孩子黏人顺从还是拒绝因人而异

“至于15个月以上黏人的孩子,家长该顺从还是拒绝,则要根据不同情况,有区别地对待。”荣合灵说。

●安全感不足。这类孩子的父母多是上班一族, 平时照顾孩子太少,和孩子交流不多,很难建立起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于是,这些孩子多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一旦父母离开视线,就极度恐惧,哭闹不止。

建议:尽量多抽一点时间陪孩子。即便自己不得不离开,也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让他明白:我只是暂时离开,一会儿就回来。最好每次离开前和宝宝约定好回家的时间,且一定要守时;尤其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及时的爱的语言和抚摸是他们的强大后盾。

●和外界接触少。在教养过程中,家长既不太注重带孩子接触外界环境和人员,又很少请朋友来家做客,使孩子很少有机会和陌生人沟通,更没有体验过和外人交往的快乐,因此,他们常常因为恐惧外界而过于黏父母。

建议:帮助孩子逐渐接触外界。先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比如家里)接触外人,刚开始接触外人时,家长可以紧握孩子的手或紧紧搂住他,让他能够在安全感较强的情绪下尝试交往,当孩子看见陌生人退缩时,更要抱紧他,给他安全感。

●心理依赖感较强。由于家人从小到大包办过多或太过溺爱,孩子的依赖感就比较强,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其中,部分孩子可能在面对新事物、新环境或陌生人时不自信甚至退缩,还有一部分孩子可能因娇惯而专横跋扈,影响人际交往。

建议:10个月、1岁、2岁……孩子会出现很多执拗期。他为什么执拗?就是要从思想、行为上体现他的独立。这时,家长要避免干 涉、包办过多,否则,他会慢慢丧失承担责任的需求,导致心理依赖越来越强;如果孩子已经依赖感很强了,家长除了要学会拒绝,适当忽略他的黏人行为,还可以 通过游戏比赛的方式吸引他独立做事,并及时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

三、孩子太黏人要满足他的情感需要

此外,在对待黏人的孩子时,荣合灵还提醒家长要注意以下问题:

1、尽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而不是物质需要。有时,孩子明明自己会穿鞋,却撒娇让妈妈帮他穿。其实,孩子的真实意图只是想从你那儿获得关爱。这时你不妨亲亲他,说:“妈妈好喜欢你,你赶快穿好鞋,妈妈在门口等你啊!”

2、平时靠老人或保姆带孩子的爸妈,回家后最好和孩子独处。

3、千万不要用“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等语言吓唬孩子,否则,孩子只会更害怕,反而更黏你。

4、不要欺骗孩子。让孩子哭着看到你离开,比你骗他悄悄走要好得多,否则,只会让孩子更焦虑。

培育孩子有宽大的胸襟


1.母亲应以大方的心情抚育幼儿。

通常,母亲如果以大方的心情抚育幼儿,幼儿自然也会变得个性大方。现代妈妈的育儿观念,大多依赖于育儿书籍,育儿书籍虽然提供了几个月会开始爬,几个月会说话这些发育上的平均值资料,但是,母亲却往往忘了所谓的大致标准,而受制于此资料。例如若幼儿体重比平均值少一公斤时,就找到底哪里有问题。

母亲这种不安的情绪很快就会感染给幼儿,幼儿一旦有了不安,就不易成为开朗大方的小孩。其实,只要孩子健康活泼,即使与平均值略有差异,也不见得就有问题。

2.如果觉得幼儿有神经质,就要想想自己是否也如此。

一些奶水不足的母亲,却对以奶粉哺育孩子觉得有罪恶感,总是对幼儿说:“没有母奶很对不起你。”之类的话。不仅是哺喂,也有很多人因为孩子哭个不停、带出去散步时仍不高兴……等,而对自己育儿不称职感内疚。

幼儿是以母亲为模型而形成了自己的人格,母亲假使觉得幼儿有神经质,本身就先应反省自己在育儿态度上是否也有点神经质。与其紧张地要求幼儿没有缺点,倒不如稍微放轻松些,以舒畅的心情养育幼儿,反能造就幼儿大方的性格。

3.母亲不要只关在家里,要重视“育儿上的朋友”。

对第一次育儿的母亲而言,几乎每天都会产生堆积如山的问题,如:“孩子一直哭个不停,到底是哪儿不舒服?”“这些奶水就足够了吗?”“穿太多了吗?”“排便次数是否太多?”等。尤其是不跟亲友同住的年轻母亲,由于四周缺乏可以讨论请教的对象,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过于神经质,或导致神经衰弱。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母亲应该有“育儿上的朋友”。例如天气好时,带幼儿到附近的公园去的话,会发现很多母亲也带着1、2岁的幼儿来,当大家坐在一起时,不妨互相交换育儿心得。

母亲们之间应该会有许多有关幼儿的共同话题,藉着聊天,可以将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即使不能成为贴心的朋友,也足以作为平日排遣寂寞的对象。而且,如果得到了育儿前辈的教导,也会有心安的感觉。母亲若因此而心情舒畅,自然能将幼儿培养成胸襟大方的小孩。

4.母亲要以舒畅的心情来育儿。

第一次有小孩时,做母亲的都会担心是否能够顺利养育幼儿,并因此非常烦心,一旦幼儿晚上哭个不停或突然发烧时,就一面觉得心疼、一面责备自己:“我如果不……就不会……”,“我的做法错了吗?”等等。

其实,幼儿最需要的是母亲以舒畅的心情来抚育。因此,最重要的前提是夫妻彼此依赖,家庭美满。虽然母亲比父亲更懂得育儿,可是如果大小事情都自己包办的话,只会使自己更加疲惫。

育儿决不是母亲专有的责任,最好是无论什么烦心的事都与家人商量,也可以发泄不安或焦虑。父母的精神生活先要安定,才是培育幼儿胸襟宽大的捷径。

5,当幼儿哭个不停时,最好到镜前检查自己的表情。

首次养育幼儿的年轻母亲常会异口同声地抱怨:“没有想到育儿是如此花费心血的事!”尤其是最初的1、2个月,费心的程度绝难想象。一方面,晚上要起来喂好几次奶,而且幼儿排便次数多,必须频换尿布;另一方面还要打扫、洗刷,准备餐点等家事,无意中难免会连自己表情也僵硬了。

纵使如此,如果母亲经常紧张、愤怒或急躁的话,幼儿也会感受到而变得不安。当幼儿哭个不停而母亲哄不了时,只要不是肚子饿或尿布湿了,就是这种不安感所引起的。因此,当幼儿一直啼哭而令人束手无策时,母亲最好站在镜前检视一下自己的表情。

看看自己是否一副想哭的样子,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也难怪孩子会哭个不停了。所以,要想培育胸襟宽大的孩子,母亲首先必须保持大方的心境,随时注意自己的表情。

读懂孩子的“无理取闹”


读懂孩子的“无理取闹”

为什么有些孩子老是和父母作对?其实,在父母眼中孩子们所表现的各种问题,多是他们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所致,所以,帮助孩子进行EQ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梅子冷图资料

或许,你从来没有意识到,当孩子还没有完整地学会一些表达感受的词汇时,他内心的许多情绪已经像小火山般积累起来。近日,马来西亚萨提亚亲子关系导师林文采博士在上海举办的亲子工作坊中传授了如下经验:“有的孩子,从来没有人教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当一个孩子哭时,父母有时会说,哭什么哭;当孩子表达愤怒时,父母同样会说,不许生气。这样一来,孩子就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自己的情绪。”

坏情绪的后遗症就是小孩子不会在交往中学会社会功能,因为他们一直在处理自己内在的情绪,一直在把它压下去,这就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一些交往中的规则,这些孩子无法和其他孩子融合,无法很好地发展人际关系。

对于孩子来说,最直接宣泄情绪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学会把内心的感受告诉别人。例如,让孩子学习表达“我现在很生气”“我有点难过”“我很高兴”等等。

当孩子发脾气大喊大叫时,父母让他不要叫,这时通常是没用的。家长需要用心倾听,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真的很生气,现在很痛苦。”当大人们了解了小孩子的情绪,并正确的引导,孩子便不会莫名地通过摔东西、大喊大叫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愤怒。然而,小孩子通常是没有办法很好地表达他们的感受的,于是父母就需要借助一些方法来管理孩子的情绪。

画画

你可以框定出一个大致的人形,给孩子不同的颜色让他自由发挥。可能他会用红色涂在脚上,用绿色涂在手上。然后家长可以询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画。重点不是孩子画了些什么,而是让孩子自己把画中的感受表达出来。

感觉轮和感受词汇

感觉轮是一个被分成不同等分的圆圈,在每个被切割的部分里,放上感觉的词汇,例如:害怕的,生气的、紧张的、沮丧的、孤单的。让孩子学习不同词汇的含义,哪些是愉快的,哪些是不愉快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尽可能多的学习更多表达感受的词汇,如失望的、泄气的、焦虑的、疲倦的。最好的方法是几个孩子一起玩这个游戏,重点是让他们知道一切感受没有对错,我和其他人不一样。

四种面孔

让孩子学习表达快乐、伤心、生气、害怕时的四种面孔,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让他画面孔。帮助孩子了解引发四种重要感觉的重要事件,将一个星期引发这四种感觉的事件记下来,画出面孔。孩子的想象力通常很丰富,甚至可以让他用更加丰富的表情图来表达,而这些在游戏时都应该是没有局限的。

发掘孩子天性和内心的需求


求知欲和上进心强的孩子,往往都是听话、主动,积极的好孩子。所以,父母纠正孩子的不听话,可以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入手。

求知欲和上进心,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渴望,按照我们的话说,就是“爱学”,孩子只有“爱学”,对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好的成绩具有一种内在的持续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学好”,并持续地保持好成绩,作为父母亲,需要特别重视如何诱发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的天性和需求为诱发求知欲和上进心提供了可能,即提供了“有”,所以诱发孩子的求知欲和上进心的主要内容是,从天性出发,着重指出“无”的存在,从而让他们感到“该有”并看清“没有”。并且把知识的学习放在知识体系中去理解,让孩子不但知道知识点,而且知道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知识,做到“知其然,亦知所以然”,这样就会使新知识很容易被原有知识兼容,在兼容过程中,培养更高的解决问题能力,形成更多求知意识。

“妈妈,我得了全省特等奖!”电话里,儿子小光迫不及待地向温碧茹报喜。去年11月,小光参加了江苏省第19届金钥匙科技竞赛,当时是抱着体验比赛、锻炼能力的心态去的,没想到竟然得了大奖。温碧茹虽略感意外,却也十分高兴。记得比赛结束时,小光答题顺利,曾不无骄傲地说:“这种比赛不需要复习,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因为题目的范围太广了。”“积累”,确实,小光的积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记得他两三岁的时候,跟许多孩子一样,他对自己的影子着了迷,走路的时候也不放过,甚至走着走着突然停下来转上两个圈,边转边盯着影子看。发现了他的兴趣,温碧茹开始有意识地在早晨、中午和傍晚等不同时间陪他一起看影子。

“光光的影子好长呀!”“咦,影子怎么变短了?”“影子怎么跑到前面来了?”……在温碧茹的提示下,他开始提问了:“妈妈,为什么影子会变?光光没有变呀。”温碧茹们找来了电筒,又拿来了他的各种玩具,开始玩起来。电筒忽远,忽近,从这边换到那边……渐渐地,他开始明白,“影子随着电筒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玩具和电筒之间的距离有关”。“太阳月亮和路灯就像电筒,光光和妈妈就像玩具,道理一样的,明白吗?”小光郑重地点点头。望着他那稚气的小脸,温碧茹笑了。

在小光出生的这11年里,他的点滴好奇心和求知欲,都会得到尽可能的满足:重视他的每一个问题,能回答的,立即回答;暂时回答不了的,和他一起查资料;鼓励他自己动手去探索,想做的实验,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来做……

因为喜欢,旅游时,博物馆、科技馆总是在温碧茹们的安排之内,人类悠久的历史和现代发达的科技,常常令他赞叹不已,流连忘返。因为喜欢,他在不满5岁时就买了电子积木。不久,他就能看着电路图,熟练地搭出各种电路,而且满嘴都是“电阻”、“电容”、“电动机”……还不停地缠着大人问这问那。因为喜欢,他在上小学以后,又买来了“化学世界”。他着迷了,每天对着他的宝贝,一个实验要做上好几次,直到材料耗尽。因为喜欢,温碧茹们家连续几年养蚕,每每为了桑叶不够而犯愁,而他却因此与昆虫零距离,知道了蚕是怎么进食的,什么是昆虫的变态……

因为有了这些经历,如今他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最常思考的问题就是:“这是什么科学道理呢?”。而当他捧起《我们爱科学》、《科学探索者》、《原来如此》等科普书籍时,也总是如鱼得水,读得津津有味。也许,他并不能事事都想明白,书也还不能完全读懂,而温碧茹觉得,这份旺盛的求知欲却是更为可贵的东西,有了它,总有一天他会明白,他能读懂。

求知欲是人内在的动机和愿望,所以,一定不能阻塞了孩子内心深处向外延伸的线路,内在线路阻塞,就不可能与外在的影响对接,那样你怎样打骂,怎样苦口婆心,怎样恨铁不成钢,也是无济于事的,孩子就会把你的话当作耳边风。

链接:父母如何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回应孩子需求《读懂孩子,培育良好家风》》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用“追问”读懂孩子 一次活动中,我和孩子一起讨论:“生气时怎样让自己重新快乐起来?”孩子的答案精彩纷呈,听笑话、唱唱歌、玩玩具、去旅游、听音乐……而戴眼镜的雯雯却举手说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玩电脑。 ”这可是我们大家都...
    2020-11-20 阅读全文
  • “家庭智育”培育良好习惯 智育的任务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并开发其智力。学校智育的内容就是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而家庭智育并不等同于学校智育,它作为学校智育的基础和补充,与学校智育又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一、...
    2021-11-05 阅读全文
  • 了解孩子的需求 孩子们升上中班后,我们发现他们交往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了。无论是上课还是进餐的时候,他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在孩子们不断的嘈闹声中,我们试着去制止,但似乎效果不佳,我们也曾经尝试放任一次,看孩子们是否有说到...
    2020-12-14 阅读全文
  • 我们要用心培育孩子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我们要用心培育孩子”!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母亲,和大家一样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唯一和大家不一样的是,我还是一名从教二十年的幼儿教师。...
    2020-07-06 阅读全文
  • 孩子心灵需求亟需关注 导读: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
    2021-10-12 阅读全文

一次活动中,我和孩子一起讨论:“生气时怎样让自己重新快乐起来?”孩子的答案精彩纷呈,听笑话、唱唱歌、玩玩具、去旅游、听音乐……而戴眼镜的雯雯却举手说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玩电脑。 ”这可是我们大家都...

2020-11-20 阅读全文

智育的任务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并开发其智力。学校智育的内容就是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而家庭智育并不等同于学校智育,它作为学校智育的基础和补充,与学校智育又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一、...

2021-11-05 阅读全文

孩子们升上中班后,我们发现他们交往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了。无论是上课还是进餐的时候,他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在孩子们不断的嘈闹声中,我们试着去制止,但似乎效果不佳,我们也曾经尝试放任一次,看孩子们是否有说到...

2020-12-14 阅读全文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我们要用心培育孩子”!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母亲,和大家一样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唯一和大家不一样的是,我还是一名从教二十年的幼儿教师。...

2020-07-06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

2021-10-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