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如何做一个好父母
发布时间:2020-08-22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开学一个月幼儿园工作总结育儿观念:如何做一个好父母
多读读育儿书YJS21.Com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年轻爸爸妈妈们由于没有育儿经验,因此在在照顾宝宝或者是护理生病的宝宝的时候往往都会手足无措。那么新手把妈妈要是想要尽快的升级为合格的爸爸妈妈们的话,那么首先第一步就是需要你们多读读育儿书,育儿书能让爸爸妈妈们以最快的速度了解育儿知识,并且了解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阶段会遇到的问题。
在选购育儿书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们可以买那种以孩子年龄段划分的育儿书,这样可以了解各个时期的孩子的生理特征,喂养方式以及异常情况等等。又或者是可以选购关于开发宝宝智力的书,帮助自己更快体会亲子互动的快乐。
参加育儿课
爸爸妈妈除了可以多读育儿书来更了解宝宝之外,也可以通过参加育儿课来实现。现在有很多的医院或者是婴幼儿产品品牌的发布会都会设有一些免费的育儿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不仅会包括怀孕分娩的注意事项,而且还会教会新手爸妈们如果照料新生的宝宝等等,所以小编建议爸爸妈妈还是尽量要多去参加。
向老人保姆取经
对于老一辈的人的育儿经验,很多的年轻人都会认为是已经过时的,因此在育儿方面都不会去听取父母的经验。其实这种行为并不是正确的,尽管老一辈的人的许多育儿观念并不适合新时代的发展,但是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育儿常识,别如孩子为什么会哭,如果安排孩子的日常饮食等等这些实践类的日常事务却是不受到时代的限制。因此对于宝宝这方面,小编还是希望爸爸妈妈们能听经常像老人或者是有经验的保姆们请教。
和别人交流育儿心得
爸爸妈妈在有闲暇的时间,可以多和一些同样也有小宝宝的爸爸妈妈们取取经,看看他们是怎么样照顾自己的孩子的,可以交流一些育儿心得,讨教一下彼此遇到的育儿问题,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是的新手爸爸妈妈们更快的掌握育儿的诀窍,而且还能帮助自己的小宝宝找到玩耍的小伙伴呢!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
孩子从小懂得尊敬父母和老师,他同样会尊重身边的人,一个随和而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顺利,他的生活怎么会不幸福?由此看来,能够拥有一颗孝心是多么可贵啊!所以,父母对孩子的任何教育都要从孝敬开始。
培养建议一:给孩子“演”出孝敬来
与其说孝敬是“教”出来的,不如说是“演”出来的。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孝养父母、尊敬师长,是因为他没有看到父母如何孝敬自己的祖辈。一个众所周知的广告:一位母亲给自己的婆婆洗脚,儿子看到了,也颤颤巍巍地端来一盆水,准备给妈妈洗脚。孩子的世界是纯净和空白的,他从父母那里学习语言和行为,当孩子看到父母给爷爷奶奶捶背的时候,“捶背”这个动作就第一次映入了孩子的视线;当孩子看到父母对爷爷奶奶的态度,孩子就知道:可以用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当父母把老人时时刻刻都放在心里,经常去关怀、问候、体贴、照顾,孩子就会知道:爷爷奶奶在爸爸妈妈的心里很重要。这种重视本身就无形中使孩子提起了对长辈的尊敬,同时也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孝敬。
当然,父母对长辈的尊重和关爱一定要发自内心,不能知道孩子会模仿,就假装做样子。这种假装同样会被孩子完完全全学会。
一位父亲,自从明白了要以身作则教孩子孝顺,就在一天早晨,临出门时,当着儿子面给自己的父亲鞠了一躬,说:“爸爸,我们出门了。”他和儿子出去后,儿子就问:“爸爸,您刚才给爷爷鞠一躬,是做给我看的吧。”父亲哑口无言。因为平日里父亲对爷爷没有特别恭敬,父亲此时的鞠躬,让儿子感到真的是在“表演”。
所以,父母要用真诚心去孝顺自己的长辈、尊敬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才是把真实的孝敬传达给孩子。
培养建议二:对自己的父母和颜悦色
一个人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就是让父母放心、开心。当父母一提起自己的儿女,就觉得很心安、很满足、很高兴时,这个儿女肯定做到了孝敬。而为人儿女最基本的,应该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切忌说话大呼小叫,更不应对父母发脾气、使性子。即使儿女有再高的学历和收入,如果常常让父母不开心、让父母难堪,那也谈不上孝敬。
周朝时候,有个人叫老莱子,非常孝顺。他经常为父母准备比较柔软和甘甜的食物。老莱子虽然已经年近70岁,但从来不在父母面前说自己老了,为得是让父母安心。最难能可贵的是,老莱子常常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故意装成小孩子的样子,在父母面前又唱又跳,每次父母都会乐得前仰后合。有时候,他还挑着两桶水走到父母面前,然后故意跌倒,衣服被水浸湿了,他就装作小孩儿哇哇啼哭起来。父母看到他这副滑稽的样子,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这个老莱子的故事,应该对我们今天做儿女的有所启发。老莱子是想尽办法让自己的父母高兴,不惜把自己弄得邋遢或滑稽,只为父母能够高兴。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像老莱子这样,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和情况,尽量让父母开心,给父母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只要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孩子很难不继承孝敬的优良传统,这对于孩子自身的未来、他的家庭和后代都有长足的好处。
培养建议三:多用孝子的故事滋养孩子
父母以身作则对孩子孝心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平日父母还可以用一些古今中外孝子的故事滋养孩子,孩子常常受这些事迹的熏陶,就很容易把孝敬落实在生活中。比如当今社会,虽然叛逆孩子比比皆是,但是也有特别懂事孝顺的孩子。
黄来女,出生于广西一个贫困家庭,4岁就与父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清苦。2003年高考,黄来女以763分的优异成绩被武汉大学录取。在大学期间,她仅凭每月120元的特困补助,加上勤工俭学和两份家教,来维持学业、供养父亲。
2005年1月,黄来女的父亲突发脑溢血,之后又患脑梗阻,右肢一度瘫痪。2006年初,父亲又查出糖尿病、膀胱癌。此时,她勇敢地挑起了照顾父亲重担并决心完成学业。她每天早上6:00起床,给父亲洗脸刷牙、打针吃药。吃完饭后,她步行半个小时去学校上课,中午和下午上完课后,就急急忙忙赶回家,给父亲做饭、熬药、打胰岛素。晚饭后,她又要坐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去给别人做家教。回来之后,基本都已经深夜了,她安顿好父亲睡下,才打开书本开始学习。
在黄来女的细心照顾下,父亲的病渐渐好转,后来已经能说话、下床走路,可谓创造了医学奇迹。2007年,黄来女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
像黄来女这样孝顺的孩子,在当今社会也不是少数。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他们的故事,孩子的善良和对父母的孝心,会在这种耳濡目染中渐渐被激发出来。一个故事就像一个种子,总会有一些种子在孩子的生命历程中开花结果。
培养建议四:培养孩子为家庭分担的能力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孝敬心上,一定要帮助孩子去落实。即使自己对老人很孝顺,也常常告诉孩子做人要孝顺,但也要经常让孩子去实践、落实孝敬。否则,孩子不实践孝敬的行为,“孝敬”对他永远是一个概念,是纸上谈兵。只有让孩子落实,“孝敬”才会成为孩子自己的德行。
平时,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为家庭分担的能力,从让孩子帮父母端水、拿拖鞋、收拾碗筷开始,再到和父母一起做饭、洗衣、买菜等等,让孩子在行动中体会父母的辛劳,同时体会孝敬父母的快乐。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父母从不溺爱孩子,他们注意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为家庭分担的能力,特别是从做家务开始。
有一年,艾森豪威尔的弟弟染上了猩红热,家里的事情忙乱起来。艾森豪威尔的母亲就把为全家人做饭这件事交给他,小艾森豪威尔根本不会做饭,但是在母亲的教导下,通过自己每顿饭的练习,从把一家人吃得直皱眉头,到津津有味。看到家人吃得这么合口,小艾森豪威尔打心眼里觉得高兴。
其实,为家庭和家人付出是一件很安心、很开心的事,特别当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家人共享的时候,从心底深处会有一种喜悦和满足。父母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去体会这份快乐。这样,孩子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
培养建议五:不拒绝孩子的问候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的爱时,天生就有一种回馈的意愿。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接触的事物很单纯,同时心灵很敏锐,也很容易察觉父母的感受。当孩子第一次关心、问候父母时,如果父母反馈回来的是感谢,那么就会激发孩子关爱他人的心情。如果父母反馈给孩子的是冷漠,或者让孩子感觉到他的问候很多余,就会打击孩子体贴他人的积极性。
一天,一位父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太太正在洗澡,小女儿在沙发上玩布娃娃。孩子看到爸爸回来,叫了一声:“爸爸!”父亲说:“好。”然后他就瘫坐在沙发上,闭着眼睛,还在想今天工作的事。
小女儿看到爸爸和平常不一样,就小心翼翼地问:“爸爸,您怎么了?”父亲听到孩子在问候他,心里一丝暖意,说:“爸爸没事,就是有点累了,宝宝帮爸爸倒杯茶吧!”小女儿高兴地点点头,赶快去给父亲倒茶,看到爸爸喝茶后的满足,又高兴地去玩布娃娃了。
不久后的一天,父亲同样疲惫地回到家中,这次,小女儿什么都没问,就主动去给爸爸端茶,父亲看到这么懂事的孩子,心中的欣慰代替了满身的疲惫。
孩子孝敬不孝敬,很多时候要看父母引导的方向是否正确。如果这位父亲第一次就说:“去去去,玩你的去!”相信孩子下次看到父亲同样的境遇,就会赶快走开,不可能想到要给爸爸端茶倒水。所以,父母要想培养出一个孝顺、体贴、懂事的孩子,那就不要拒绝孩子的问候。
培养建议六:教导孩子不做让父母担心的事
当孩子和同学打架,父母和老师会担心;当孩子在工作中与领导闹意见,导致工作不顺,父母会操心;当孩子的婚姻不和,经常吵架导致离婚,父母会难过;当孩子不注意身体,搞得又住院又手术时,父母会心疼;当孩子为了感情的事寻死寻活,甚至自杀身亡……这些都是没有为父母考虑,才做出的事情。
所以,父母要教导孩子:身体健康是孝敬,与人和睦相处是孝敬,认真学习是孝敬,工作顺利是孝敬,家庭美满是孝敬,人生幸福是孝敬……一个孩子从小为了孝顺父母而生活,怎么可能走错人生的路?做每一件事、下每一个决定都会为父母的感受而考虑,这样的人生是真正美满的人生。
后记
要培养孩子孝敬的品质,父母首先要对自己的长辈恭敬孝顺,不仅要让长辈衣食无忧,也绝不做让老人担心伤心的事情。如果为人父母者能够做到,孩子自然就懂得“孝敬”的深刻含义。父母以身作则的同时,加上正确的引导,孩子从小就会感受到孝敬父母的幸福和喜悦。孩子人生的起步是幸福的,往后的路还怎么会痛苦呢?
育儿观念:聪明的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育儿观念:聪明的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而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方式不在多,有以下2点,足以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的两个绝招
一、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
有很多家长,一生努力打拼,只为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护其一生无忧。但却没想到,钱财这种有量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被孩子们挥霍殆尽。
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每日大手大脚的孩子,一旦高品质生活被打乱,到时留给他们的只有堕落和无尽的悔恨。
所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们百万财富不如给他们几个好习惯。好习惯可以拓宽孩子未来的人生格局,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及其重要。
阅读的习惯
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很关键,对学习和人生阅历都作用极大。
孩子有阅读的习惯,不仅在写作上的词汇会大幅增加,而且对于见识、知识的拓展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吃苦的习惯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给予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时,孩子们往往不会珍惜,肆意挥霍。
这样的孩子除了自私自大、不能体恤父母的辛劳之外,也没有一颗感恩、孝顺的心。
所以,家长们请给孩子们吃苦的机会,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不易,这样才能理解生存的艰难。
二、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教育学里,与其苦口婆心劝孩子好好学习,不如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一个家庭的气氛是和谐有爱的,那对于孩子的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紧张,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在于身份定位。
不当“领导”,学做“教练”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总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铺路,告诉他们学什么特长好,看什么书籍有用……
虽说出发点是为孩子好,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想法,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畏惧你,远离你,不会和你谈心,自然对你的话也是左耳进右耳出。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会出现很多难题。这时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建议,帮他们指出问题所在,然后一起攻克难关。比起一个要求听话和服从命令的上级领导,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贴心教练。
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运动场上的裁判,眼睛时刻盯着运动员,一旦发现有犯规行为,立马给予警告和退场,处理起来毫不心软。而啦啦队则时刻充满活力,为队员们加油鼓气和呐喊助威,给运动员带来自信和动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拿筷子、第一次骑车……可能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摔倒很多次,也会不断重复错误。这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点缓冲的机会,不要开口就是“你怎么这么笨,都几遍了还学不会”。
俗语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长对孩子的批评除了会让孩子心里难受外,也会让父母和孩子的距离拉远,对亲子双方没有任何好处。
没有谁天生就有做某事的能力,大人都免不了犯错,更何况孩子呢?当孩子事情完成的不够好,我们要多给他们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更正错误。
教育没有想象中的难,不过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庭的焦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怎么科学地在家庭教育中,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势在必行。
育儿观念:如何引导幼儿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案例:
米雅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但让妈妈比较困扰的一点就是:米雅不太懂礼貌。米雅想喝酸奶了,会冲着妈妈大喊:“我要喝酸奶!”
妈妈为了教会米雅使用礼貌用语,就故意装作没听见。米雅叫了几声,见妈妈不理,就跑过来说:“妈妈,你有没有听见我说要喝酸奶呢?”
妈妈说:“我听见了,可我不知道你在叫谁呀,你又没有叫‘妈妈’。”
米雅笑着说:“妈妈,我想喝酸奶。”“说得还不对。”“怎么又不对了?”“你要说:‘妈妈,我想喝酸奶,请您帮我拿,好吗?’”
米雅重复了一遍这句话后,妈妈才去拿了酸奶。等米雅喝完,转身去玩时,却被妈妈一把拉住说:“还没完呢!”
米雅瞪着大眼睛说:“完了,喝完了!”
妈妈说:“你还没有说声谢谢呢。”“哦,还要说声谢谢?”“当然啦,别人帮你做了事,你怎么可以不说声谢谢呢?”
这位母亲就是这样一点一滴训练女儿学会使用文明语言的。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呢?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父母们有所帮助。
1、我们先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孩子的礼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完全由父母在后天培养的。孩子礼貌程度的高低,就是衡量父母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
孩子生来喜欢模仿身边的事物,于是,爸爸妈妈就成了他们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我们身为父母,即使是面对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要做到讲礼貌,这样,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2、不要在有客时,把孩子打发到旁边
许多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爸爸妈妈觉得家里来了客人应该把孩子赶回自己的房间,不让孩子在中间添乱,或者让孩子自己去一边玩耍,不予理会。
殊不知,为了这片刻的安宁,我们已经在不经意中剥夺了孩子参与社会交际的权利。而这一不经意的举动,也伤害了孩子幼小的自尊心。
3、将教条变为真实的生活场景
我们千叮万嘱教会孩子使用礼貌用语,但是,只用说教的形式很难让孩子记忆深刻。就算记住了,在真正需要说出口的时候,孩子又沉默了。
所以,我们要适当设置真实的生活场景,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来。这样,既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又能给孩子一种真实的生活体验。
4、不要强迫孩子向陌生客人问好
不要因为孩子小,我们就去掌控他的一切。孩子年龄再小,也有他独立的思维空间。
许多父母,在家里来客人时,会强迫沉默的孩子向陌生人问好。如果孩子拒绝,得到的就是一阵生拉硬扯。这样的教育方法是绝对错误的,这种强迫的方式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培养孩子懂礼貌的习惯要从小做起,并且在一开始就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孩子。如果您的孩子现在仍旧沉默腼腆,请爸爸妈妈们不要着急,因为,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经历漫长过程的。
我们身为父母,应该以足够的耐心来引导孩子。只要我们和孩子一起努力,不久之后,我们的宝贝也可以成为人见人爱的“礼貌标兵”。
许多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爸爸妈妈觉得家里来了客人应该把孩子赶回自己的房间,不让孩子在中间添乱,或者让孩子自己去一边玩耍,不予理会。
华师聚优育儿课堂:如何引导幼儿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育儿观念:做“听话”的父母
育儿观念:做“听话”的父母这几天看了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让我备受启发,其中的一小节我深有感触,那就是做“听话”的父母,书中引用了卢梭的一段话“当儿童活动的时候,不要教他怎样的服从人;同时,在你给他做事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学会役使人。要让他在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都同样感受到他的自由。”就是家长和孩子都不要去控制对方,都要做“听话”的人。而家长作为强势者和主导方,是局面的开拓者——想有个听话的孩子,一定记住:在孩子面前首先做个“听话”的家长。当我们总在抱怨孩子怎么不听话,怎么不懂事的时候,背后其实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错误。我们总是在孩子面前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孩子的衣服脏了,家里给弄乱了,我们总会责备孩子,总是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其实,衣服脏了可以洗,磨破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就为了怕弄脏衣服着微不足道的理由,就把孩子这样一次充满乐趣的尝试给破坏了,这真是我们大人的失误啊!听懂孩子的心思太重要了。假如大人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去认真的理解他在说什么,胡乱的训两句,孩子的心结打不开,他会有多长时间的苦恼和不安啊!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听话”的父母!
做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01. 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02.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的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03. 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
04. 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资料,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深渊。
05. 富裕是另一种更高级的教育资源,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阶层是会遗传的。”但是,更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如果没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富裕的家庭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
06. 不要做有知识没文化的家长。有些人有高学历,但不见得有文化。如果家长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无论他拥有多高的学术水平,他也是没有文化的人。
07. 父母可以把孩子作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过独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围绕孩子转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题,这样的父母常常会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成长。有时侯,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08. 父母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也不要因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责任感伤害别人,太有责任感伤害自己。”
09. 如果孩子一哭闹父母就赶紧抱起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利用父母的这个特点经常纠缠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孩子哭闹,不要着急把孩子抱起来,父母最好让自己有事情做,让孩子看着自己动作麻利地做事。
10. 夫妻关系影响孩子的性格。一个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么,他的儿子就学会了在学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学。一个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么,她的女儿就学会了在学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学。
11. 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家长和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孩子逐步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种子”,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扬眉吐气。
12. 有修养的父母是“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他们从孩子出生的那天就开始跟孩子讲道理,耐心的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指望打骂孩子就能让孩子学会服从。杀鸡给猴看的结果是:猴子也学会了杀鸡。
13. 让孩子成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没有激情,任何伟业都不可能善始,没有理智,任何壮举都不能善终。”
14. 让你的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有教养从守时,排队,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轻易发怒开始。
15. 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厚道,请不要嘲笑他的软弱。喜欢占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亏,因为他被别人厌恶。愿意吃小亏的人,将来会占大便宜,因为他被人喜欢。
16. 身体的活力能够带来精神的活力。身体好的人,性格阳光。身体不好的人,做事犹犹豫豫,躲躲闪闪,说话吞吞吐吐。
17. 不要以为孩子1到6岁只是长身体的年龄。如果父母让孩子1到6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等到孩子6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小学要么成为默默无语的沉默者,要么成为无法无天的捣乱者。
18. 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进餐,二是邀请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偶尔邀请孩子帮忙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三是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
19. 如果没有特别困难,父母最好每天赶回家和孩子一起进餐。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就在全家人围着一张桌子吃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
20. 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让孩子从听故事开始建立阅读和写作习惯,让孩子尽早学会独立阅读,尽早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只要还在读书的人,就不会彻底堕落,彻底堕落的人是不读书的。”从来不给孩子讲故事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
21. 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关键期:第一个在3岁前后,第二个在9岁前后,第三个在13岁前后。如果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后患无穷。
22. 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岁而立”。孩子三岁前后,就必须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气和习惯。凡是自己能够做的,必须自己做,凡是自己应该做的,当尽力去做。
23. 如果你的孩子在13岁的时候喜欢弗罗斯特的诗句:“两条路在树林里分岔,我选择走人少的那一条”,这很正常,不要担心,他以后也许会选择人走的多的那一条。
24. 父母给孩子讲道理是必要的,但给13岁前后的孩子讲道理时,要注意自己讲话的姿态,姿态比道理更重要。否则,孩子会厌恶,反抗。孩子会说:你讲的话都是对的,但你讲话的那个样子很令人讨厌。
25. 心底秘密是人成长,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诉你,那么,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说出来。
26. 在孩子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无为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积极的权威型父母。在孩子1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个消极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严后松,无效的教育是先松后严。
27. 必须留意你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但也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倒是需要警惕那些学习成绩总是第一名的孩子。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好,性格也好,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性格却自私,缺乏同情心,没有生活情趣。
28. 必须让你的孩子学会与他人交往并愉快的接受小伙伴。“如果父母对自己的邻居不满,对孩子的小伙伴也十分挑剔,或者不让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交朋友,让孩子觉得好像自己跟别人很不一样,那么,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就很难与任何人自然地相处。
29. 孩子的成长需要同伴,让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但不要有太杂乱的伙伴,在孩子没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断里之前,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坏习惯。
30. 让你的孩子尽早建立健康的审美观。有出息的男性一定会喜欢健康的女性。不要让孩子的审美观陷入低级,病态。不要以为小的,有病的,就是好的。不要以为强大的,就都是坏的。不要以为小麻雀,小绵羊,小狗都是可爱的,也不要以为狮子,老虎,狼都是坏的。不要以为豺狼都是吃人的,豺狼只吃比他弱小的。
3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32. 告诉你的孩子:认真听讲的孩子偶尔成绩好,认真自学的孩子永远成绩好。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家长和孩子就像两颗彼此分离又相互靠近的大树和小树,大树要为小树遮挡风沙,也要给小树留下足够的空间,感受阳光,呼吸空气。这样小树才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由伸展,茁壮成长。太靠近大树的小树是不能长成参天大树的,而远离大树的小树却要去独自地抵挡风沙,虽坚强无比却又极易扭曲或夭折。
每一个小孩都是种子,请允许Ta在成长的路上跌跌撞撞。耐心的等待吧,种子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如何更好的做两个男孩的父母?
现在由于二胎的开放,家里有两个孩子也很正常,尤其是两个男孩,父母为了孩子各自成家立业以后,两兄弟能不能和睦相处一直担忧着,下面我给各位家长说说我的看法和做法。1.首先要让孩子小时候有个快乐的童年,两个孩子要同等对待,不要让他们各自产生嫉妒心里。
2.趁着孩子对人生不太成熟的心里给予正确的引导,教育他们互敬互爱、互相团结,懂得谦让别人,长大之后就会有好的品质,兄弟之间的关系也会融洽。
3.告诉他们,做哥哥的要有当哥的样子,要勇于担当,知道照顾和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要懂得感恩,要懂得拥护和爱戴自己的哥哥。
4.遇到困难要多和兄弟商量商量,互相学习,谁对就听谁的,这样不仅增加了解决困难的方法,还会促进兄弟之间的感情进一步加深。
5.多带两个孩子参加户外活动,让兄弟俩互相合作完成一项任务,从而培养他们的默契心里。
6.家长的一举一动时刻影响着孩子,所以家长在处理自己兄弟朋友之间的事情时,要掌握分寸,如果孩子在身边,不该说的就不要说。
很简单,公平对待,教育好是第一关键,我家三个孩子,我哥,我姐,我,家里很穷,我老爸说没钱也毕业让我们读大学,我老爸干石匠,小时候为了交学费愁的很,我第一次考高中没考上,我说不想上了,他说不上就逼我去烧砖,我一听,烧砖很辛苦,我还是回学校继续复读考上了,后来上了大专,我哥本科,我姐是实在学不进去初中数学一直考0分,没办法才不上了,我跟我哥家里是没钱,但是上完大学我们自己挣,我哥一个月现在1万8工资不多,至少首付付了,老婆娶了,我也不考老爸老妈,我自己也做生意,我跟我哥说爸妈你们别出去打工了,我们已经上完大学可以自立,可是老爸说我还没娶媳妇,坚持出去,我说我自己赚钱自己解决不用你在操心,只要家里人在家健康没什么病,我在外面和我哥就能赚到钱
这问题很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我们农民最怕父母一碗水端不平,其实想想,只有父母从小给孩子做榜样让他们从小就不争不抢长大后心正别太自私。不要因为金钱,利益伤了一家人的和气。我老公自已,没人和我们争家产,我们也没有家产。如若他兄弟俩,我认为吃亏的会是我!斗不过自已的良心!将心比心如若懂得感恩的人他不会太为难自已的同胞兄弟,现在要做的是父母别偏心,我有一双儿女,买东西都一样,所有吃的都平分。一块糖也一人一半。现在形成习惯,有好吃的都会留给对方。我不希望以后他们因为利益伤了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