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父母必备的基础育儿知识

发布时间:2020-08-19

教育基础知识笔记。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父母必备的基础育儿知识”,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父母必备的基础育儿知识

一、别忽略“孝亲”教育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姆林斯基的实验学校里有一行醒目的大字:“要爱你的妈妈!”亲情教育和孝敬教育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对3~6岁孩子进行亲情感恩教育,让孩子在感受爱的同时,也学会对家长付出爱。

二、八秒钟拥抱法

今天说的这种8秒的拥抱法却是有讲究的,每天在宝宝开心并乐意的情况下紧紧拥抱宝宝大约8秒的时间,让他感受到你的爱。同时坚持每天用笑容面对你的宝宝。我个人觉得这个方法值得注意,于是决定由即日起实施,可总是今天抱了,明天就忘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有关宝宝玩具的问题

不知道别的妈妈是否和我一样,宝宝的玩具又多又杂。我把它们统统放在塑料大箱里,任由乐乐爱玩那个就自个儿去取哪个,最多也就把玩具分成几批,隔一段时间换一批,让乐乐有些新鲜感。但还是每天为丢得满屋满地的玩具头痛不已。原来专家说玩具不是这样给宝宝玩法的。要把所有的玩具收好,放好。每次只给宝宝1到2样或2到3样,而且要让宝宝自己选择,玩过了就指导宝宝把玩具放回原处。让他养成好的习惯,如果他没有物归原处下次就让他找不到这件玩具。这样宝宝就长记性,妈妈也可省心多了。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知识:儿童早期阅读训练必备条件


育儿知识:儿童早期阅读训练必备条件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阅读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一个人一生所获成就的大小,而这种能力的个别差异却很大。美国心理学家埃尔凯经过长期研究认为,早期的阅读训练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其儿童时代所受到的阅读训练密切相关。

埃尔凯等心理学家对儿童的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所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与早期阅读之间的关系作为大量的实验研究,归纳出提高阅读能力应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

1.需要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

家长们应认识到,儿童阅读能力的训练,首先要有多方面接触语言的机会,如看电视、听广播、看图书、讲故事、对话、朗诵等等。另外,尤其要注意培养儿童多“说”,鼓励他们把看到、听到的东西复述出来,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2.家长应施以积极的影响。

儿童生活的环境对其阅读的影响很大,父母本身也大量阅读,这种身教的作用往往更重要。假如家长对孩子在阅读方面持随便态度,甚至持消极反对的态度,那么,必将极大地阻碍儿童这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父母不能小看每晚睡前给孩子读几页书,这对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及今后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3.认识发展阶段的进步。

这涉及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一定年龄的儿童所具备的思考能力,决定了他们能否顺利地选择阅读内容。要慎重选择读物,如不注意这点,要求过高,操之过急,不仅难收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家长们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儿童的知识范围,提高其理解、思考能力,这对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4.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

儿童阅读的内容对其影响很大,家长们应热情地辅导孩子阅读,经常具体地给予指导、讲解,并耐心解答孩子阅读中提出的问题。在此必须注意一个问题,即应避免儿童为讨大人欢心,或为了某种报酬等而进行阅读,应着重培养、鼓励儿童自己从阅读中感到快乐和趣味。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埃尔凯进一步认为,当儿童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后,培养其快速默读就成一个重要的目标。由于阅读是一项积极的活动,所以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印刷等符号上,还要依靠阅读对材料理解的广度、深度,靠他(她)自己库存的信息来加工处理。因此,家长们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默读,并更进一步培养儿童说和写的能力。说和写不但是一种表达,而且还能帮助理解阅读的内容。说和写,与阅读是互相强化的。表达能力强,意味着从阅读中收获得多,反之亦然。

为了儿童健康、聪明地成长,家长们应充分重视儿童的早期阅读训练。

育儿知识: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精气神?


育儿知识: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精气神?

精气神是什么?精气神就是那种永远打不垮的气概和精神魄力。现代社会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方方面面的诱惑也很多,如何教给孩子一种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出有精气神的好孩子成为一个难题。

当下在独生子女的大环境下,男孩女孩都受到娇宠,孩子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男孩子要勇敢、坚强,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女孩要做淑女,温柔善良。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蛮横、极度自我,自私冷漠,没有积极向上的追求和理想,缺乏青春的活力,心理承受能力差,日益庸俗化。当下男孩子变得娘娘腔,没有一点阳刚气质;女孩子则自私蛮横,缺乏淑女修养。如何扭转这种不良形势,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精气神呢?

帮助孩子树立坚强的意志,让他们敢于直面逆境。要让孩子经历风雨磨难,这对孩子克服软弱、形成刚毅的性格大有帮助。

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培养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当孩子遇到一些挫折精神沮丧时,应该告诉孩子挫折是暂时的,困难都会过去,要让他明白“再坚持一下,就会成功了”,通过他的努力结果是可以改变的。时时鼓励孩子,帮助他正确对待眼前的苦难,找出解决办法,逐渐强大内心,在下次面对类似问题时能够独立解决。内心强大的孩子,情绪稳定,意志顽强,积极进取,敢于冒险,面对挫折百折不挠,愈战愈勇。

教给孩子乐观的生活态度。父母应教孩子端正生活态度,建立起恒心,使其逐渐形成有远大的抱负和过人的胆识,有良好的修养和高尚品质及独立的人格。

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教孩子正确对待,不要随波逐流。当孩子走极端,只看到社会阴暗面,社会的恶劣事情时,父母要及时开导孩子,在孩子能理解的范围内,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些不良状况是怎么造成的,同时还要引导他看到光明的一面,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毕竟坏的风气是长年累月形成的,时代变坏不等于要求我们个人也变坏。

不溺爱孩子,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过分的欲望,父母要学会说“不”。现代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提高,父母也是尽量满足孩子的种种需求,可是久而久之,发现孩子的欲望越来越离谱,那时候再纠正起来就很晚了。因此,对于孩子过分的、不合理的欲望要求,父母一开始就要制止,但要注意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一定要兼顾两点:其一,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其二,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爱意,这样做是为了他好。

教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父母要和孩子商量制定一个个人理想奋斗计划。把大的计划进行分解,具体到年度、季度甚至到周,结合实际情况,分阶段实现。做一个有理想、充满活力的好孩子。

培养孩子良好的精气神,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努力实现。

育儿知识:父母会惯坏孩子的坏习惯


1。有求必应

打从孩子出生开始,你就给他所有他要的东西,如此一来就算他以后长大成人还是会倔强的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脏”你一笑置之

当孩子讲出不得体的话甚至口出秽言时,你却只是笑了笑,这将会使他认为自己很可爱他说的话很讨喜,你的反应不外乎是鼓励他下次再挑些更讨喜的话来讲。

3。从不训练他精神独立

从小一切帮他打点好一切事情由你来负责,等到他20岁时再突然告诉他“自己决定吧!”,我们不难想象孩子们对这种突如其来且迟来的恩准反应会是措手不及。

4。从不告诉他你错了

如此将造成他日后严重的罪恶感,若我们一直避免把错字冠诸孩子的不良行为,一直不告诉他孰是孰非,待某日他抵触了法律,犯下了父母再也无法替他掩饰的罪行,他还以为整个社会都与他作对,是他自己受到***。

5。替他收拾所有弄乱的东西

像个名符其实的老妈子一样地跟在他后面,捡起他丢再地上的书鞋子脏衣服,帮他整理房间做东做西打理一切,养成他日后推卸责任,将别人的好意当成是理所当然的恶习。

6。毫不限制他的读物

小心啊,虽然碗筷洗了餐具消毒了,孩子嘴巴吃得干净,脑子吃的却是垃圾。

7。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日后父母离婚了家庭破碎了,你也不用为孩子麻木不仁无关痛痒的反应感到震惊与不解

8。当他的摇钱树

若金钱对他们而言太容易到手,想买东西时只要他们摇一摇吵一吵钱就掉下来了,不让孩子明白金钱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赚取的,如此要他们如何能了解“钱歹赚”,如何使他们能有正确的金钱概念。

9。满足他所有的口腹之欲

当你自始至终永远满足他的需求时,你会发现一次的拒绝,就足以对他造成伤害极大的挫折感

10。永远站在他这边

站在孩子这边固然是好的,但要永远吗?当孩子真的犯错时呢?你能想象这种心态“都是别人不好他们都对我的孩子有偏见”会造成他日后一生多少问题吗?永远站在孩子这边,永远教他与邻居师长警察对立,不过是提早让他走上不归路罢了

11。我就是拿他没办法

当孩子们闯了大祸犯了大错,若你只是一次又一次拿这句话来搪塞,替自己的不是找借口找台阶下,孩子们以后如何能尊重你呢?他难道不会想,“既然没办法那就干脆让你一辈子都没办法好了”。

育儿知识:父母不要随便给孩子扣帽子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学好,而且最好优秀于别人,他们觉得这是为孩子好,殊不知,如果在这过程中,不能清醒认识到自身教育并做出反省,往往成了父母的“自以为是”,对管教孩子有害无益,虽然出发点虽然没有错,但在教育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不尊重孩子成长规律,而违背教育原则的事情发生,而如果这样,不但教育效果不好,还会恶化亲子关系,到头来,父母会感觉头痛,觉得自己一番“苦心”无用武之地,管孩子咋就那么难呢?

其实,我现在也有一番“苦心”没得到好报,那就是,我希望小容小韬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却见效甚微,如果孩子“不懂礼貌”,甚至有些“榆木疙瘩”的感觉,你会着急吗?

说来简单,就是打招呼的问题。两人从不到两岁上幼儿园,还不会说话时,我就开始教两人“见了老师要问好,然后回家时要跟老师说‘再见’!”,这个规矩呢,两人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领会到了,不会说话时,也会摆着小手来表示“再见”了。可是,两人对此并不在意,经常需要我提醒,甚至一直到现在四岁,还经常显得那么“不懂事”,那就是不喜欢主动打招呼,甚至每次放学回家,老师都要主动跟两人说,“小容小韬再见!”,可即使这样的热情,都提名道姓了,两人都懒得应对。

唉,咋这么“没礼貌”呢?

但我一般不会把这顶“没礼貌”的帽子往两人头上扣,或者说,“你们要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或者“你们这样真没礼貌!”然后就强制纠正过来。我觉得小容小韬这样的表现,不是因为不懂事,只是不想而已。我们都喜欢孩子懂事有礼貌,头脑灵活,待人周到,大家也看到了嘛,研究都调查显示,一个人的成功,智力方面的因素只占10%,占90%的其它两大方面是情商和努力。有礼貌应该属于情商范畴吧?你看看,社会上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待人接物多圆滑呀,有强大的社会关系网也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可是,就小容小韬这个样子,还社会关系呢,连最起码的“再见”都懒得说。

我不往两人扣帽子,是不想给两人一些空洞的压力,一是希望两人有一天能自己认识到,跟别人保持互动或者友好有多么重要,相处是一门学问,人在社会上,早晚都会有自己和别人的相处方式。二是我不喜欢用我所认为的待人方式去影响孩子,应该怎样做,我其实已经很清楚的告诉两人了,那么怎样去实施,那是两人需要去克服并实现的事情了。三是乱扣帽子其实是对孩子的不信任或是不了解,你知道吗?父母的很多鞭策和鼓励有时候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力量,效果可能经常相反,你越鼓励,孩子越退缩,因为你的态度已经在表明,孩子,你自己根本不行!

所以,适当的鼓励有必要,孩子明白了,就不需要说太多了,说太多就表明父母对孩子的表现已经不淡定了,而孩子能很明白的就能洞穿父母的心理,那就是,父母的话充满希望,其实是对我很失望了。

那天,我陪两人在青草河公园散步,碰见一退休老同事,因为以前在一个办公室,所以非常热情的聊了一会儿,老同事自然非常喜欢小容小韬,龙凤胎嘛,就算不是熟人,也喜欢看一看。可是,两人很淡定的站在那里,对老同事的热情皱着眉,简直一幅不耐烦的样子。出乎意料的是,同事一转身,小韬就跟我说,“爸爸,我没叫她‘奶奶‘!”。我吃了一惊,呀,小韬怎么知道我希望他叫老同事“奶奶”呢?关于这一点礼貌,我以前只告诉两人两件事,一是见到老师熟人要问好,走时说再见;二是见到爸爸妈妈的同事,男的叫叔叔,女的叫阿姨,老的叫爷爷或奶奶,这是最起码的礼貌。原来,我说的这两点两人早就领悟了,只是行动上没有表现出来而已。不但如此,虽然没表现出来,但两人对我心里对他们的期望真是了如指掌呀,否则,小韬怎么会这样准确的跟我说“我没叫她‘奶奶’”呢?我在想,很多父母觉得他们了解孩子,而事实是,孩子更了解父母,他们知道父母要对他们说的话,他们知道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还有父母将以何种态度来对待他们。

所以,扣帽子有用吗?比如如果小韬没叫老同事“奶奶”,我便给孩子们扣上“没礼貌”的帽子,虽然是想让他们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但对孩子来说,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和不信任呀,而事实是,孩子们的心里都透亮着呢,他们知道什么是“有礼貌”,并且一直自己在监视自己的行动呢。如果父母不适当的激励反而就是一种反感了。

那我们父母应该做的是什么?

一是提醒

不管是什么原因,是害怕还是不习惯,或者是忘记,最起码的礼貌应该保持的,所以,只要有可能,即使两人不情愿,我也会具体到行动上告诉两人,“快跟老师说‘再见’!”或者当别人主动跟两人打招呼,我会提醒两人说,“你们要回应‘你好’,明白吗?”,原则上的东西我就不讲了,比如要懂礼貌呀,做好孩子呀什么的,具体的行动比这些空空的话语有用多了,至少它能让孩子明白应该怎样去做。

二是沟通

比如小韬刚才跟我说“我没叫她‘奶奶’!”时,我就故作惊讶的问,“对啊,你怎么没叫她‘奶奶’呢?”小韬说,“因为我害怕。”唉,害怕什么呀。不过,也可以理解,对于不熟悉的人,小容小韬是很戒备的。或许熟悉后,会主动叫“奶奶”吧?这时候就可以顺势鼓励一下了,“那你以后再见到她,叫“奶奶”好吗?”,小韬有些犹豫,但还是努力点了点头。

三是帮助孩子去实现

教育孩子时,要具体事例具体说,这样才更有指导性,孩子也更易于去实现。就像我们夸奖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或者“你真勇敢!”,或者“你真漂亮!”等等,这都是一些空话,或许在我们大人心里,我们知道这些话的标准,但对孩子来说,是空的,他们不知道“好孩子”具体表现在哪,比如很多孩子认为只要做父母喜欢的事就是“好孩子”,而失去了对事情本来就应该具有的态度。要避免这一点,夸奖时就要具体到一件事情上,比如小容小韬争玩具,我劝小韬先让给小容,小韬最终同意后,我会说,“小韬让小容先玩,真是好孩子!”这就表明,小韬因做这件事而是“好孩子”,跟听爸爸的话是两码事。或者我要求小容戴上发卡,我会说,“小容戴上这个发卡真漂亮!”那小容就会很明白的把“发卡”和“漂亮”联系到一块儿。如果不是具体事情具体说,只经常说,“你真一个好孩子!”“你真懂事!”等等,那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孩子对这些评论会慢慢失去喜悦,并懒得理会了。

所以,如果要帮助孩子实现,不管这顶帽子好或坏,都不要随便扣,根据事情实话实说就好了。

其实,关于“礼貌”这件事儿,小容小韬已经进步好多了。两人不是那种嘴巴很乖,很会说的人,或许每个孩子有什么特点,小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但我们也应该相信学习的作用,还有引导的力量,关于如何做才更有“礼貌”并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相信小容小韬会自己慢慢去体会并实现的。

育儿知识:学会挫折教育 不做“割草机父母”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一个世界性话题。当许多中国家长为过度保护孩子、宠出脆弱的“温室花朵”自责时,西方家长也在为同样的问题发愁。

帮孩子铲除一切障碍的“割草机父母”

据美国《今日美国》报网站报道,过去,美国人把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父母称为“直升机父母”,如今“割草机父母”(为孩子铲除可能面对的一切障碍的父母)成了热词。在丹麦和荷兰,这样的父母又被称为“雪犁父母”。

保护孩子免受挫败是父母的天性,但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可能让他们将来吃大亏。美国《赫芬顿邮报》近日刊文,探讨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允许孩子失败的父母,培养的是让孩子终身受益的情感技能和品质:坚持不懈、自信自控、专注、有耐心。”儿童心理学教授基姆•梅特卡夫告诉《赫芬顿邮报》。

但是,媒体人杰西卡•拉希指出,眼睁睁看着孩子失败,这几乎违背了父母的天性。父母们看到“教育不公让孩子更难上大学”之类的新闻就会吓得不行。“当面对那些可怕的情景时,我们倾向于进入‘保护性父母模式’,这在进化上是理性的。”拉希对《赫芬顿邮报》解释说,“但我们其实有点儿反应过度,甚至杞人忧天了。挫折对孩子们来说是有益的。”

正是因为父母有保护孩子的本能,所以更有必要冷静下来,后退一步,认清对孩子而言什么是真正的威胁,什么是成长的一部分。

“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机会失败或犯错,就永远不会意识到他们可以触底反弹。”教育心理学家米歇尔•博尔巴对《赫芬顿邮报》说,“你的孩子学会反弹,不是因为你告诉他们他们可以,而是因为他们经历过。日后遇到更棘手的挑战时,他们就会意识到,‘嘿,我能行!’”

只有在失败中才能学会应对逆境

“我们不能什么问题都帮他们搞定。”拉希说,“那些走后门让孩子上名牌大学的家长其实是害了孩子。”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大学录取丑闻曝光后,一些涉事学生在校园里成了过街老鼠。

拉希表示,通过贿赂让孩子进入他们本来进不去的大学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制造了新问题。如果孩子的素质配不上新环境,他们会很痛苦,这最终会削弱他们的能力和自尊。

帮助孩子建立自尊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将父母们的自我价值和孩子的成就分开。像一份职业一样,父母倾向于寻找一些具体指标来衡量自己到底干得怎么样,但养娃没有成绩单或者工资条,所以家长只能把孩子的成就视为评估绩效的指标。“父母认为,‘我的孩子在一场比赛里进了3个球,这意味着我是个A级父母’,或者,‘我的孩子赢得了国家奥赛金奖,我算得上是个A+级父母了吧’”。

拉希表示,这种心态会诱使家长扫除孩子们可能面临的障碍或者挑战,无意中剥夺了他们在失败中学习的机会。当然,没人愿意看到孩子受挫,但人只有在失败中才能学会,如何以积极和建设性的方式应对逆境。

让孩子们感到沮丧并努力克服之,拉希称之为“适当的困难”。“为了从适当的困难中受益,孩子们必须经历沮丧,重新定位自己,深吸一口气并坚持下去,以便克服这种挫败感,并在最终搞定问题时感受到成就感。”她说。

拉希鼓励父母改变做父母的方式,专注于“支持性养育”(让孩子们更多地控制任务的细节,自行面对并克服困难),而非“指导性养育”(告诉孩子们所有事情该如何去做,他们只要照着做就行了)。

“作为父母,我们非常喜欢努力让孩子感到自信,这种信心就像空洞的乐观情绪。”拉希说,“当孩子真正推进一些事、尝试一些事,搞砸了,再做一次,然后真正实现了某些目标,这是真正的自尊,而不是某人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或她,你真棒、你行、你一定行。”

挫折教育需要坚持

挫折教育不意味着孩子们一定要摔个大跟头。拉希建议,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可以进行这样的教育,比如教孩子们怎么使用洗碗机,然后让他们自己操作。孩子不可避免地会犯错,但这是一个学习机会。

“如果有盘子没洗干净,你可以拿给孩子看,说:‘看,因为你准备工作没做好,所以脏东西还留在盘子上呢。咱们一起看看怎么办。下次你就会记住,如果不先把上面的残渣冲掉就放进机器,盘子是洗不干净的。’”

去机场也是个机会。拉希会特意早点儿到机场,这样就可以对孩子说:“我们现在该去哪儿了?我们该先做什么?”这样以后孩子自己旅行时,就会游刃有余。这种类型的教育往往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计划,但这是值得的。

挫折教育无法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年累月的坚持。拉希的儿子很喜欢当地一家巧克力店,经常嚷着想去。每当他这么要求,拉希就会把他拉到店前,给他一张钞票说:“自己进去吧!”孩子不愿自己进去,只得和妈妈一起离开。母子俩在一年的时间里多次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有一天,儿子决定自己进去。

“这对他来说是个转折点,他不再害怕与商店里的人交谈了。”拉希回忆道。对年龄较大的孩子,她建议家长让他们自己填写学校的表格,或是自己打电话与医生预约,“对我们来说,这些事再普通不过,但独立完成这些事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时刻。”

博尔巴建议家长把头脑风暴作为教育孩子的一部分,帮助他们练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你的孩子犯错时,不要忙着责备。”博尔巴说,“而是改问‘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咱们想想接下来怎么办’。如果孩子们意识到应该三思而后行,他们就不太可能再犯类似错误。”

博尔巴建议让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让其参与制订解决方案。假设孩子最近成绩不好,不要急于呵斥他们,而是问:“你觉得该怎么办?要不要和老师谈谈?请个家教怎么样?”让孩子和你一起思考怎么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和解决问题本身一样重要。

对于年龄更大的孩子,博尔巴建议使用新闻事件作为对话的起点,美国大学录取丑闻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问问你的孩子,‘你听说过那些父母的所作所为吗?如果我做了类似的事情,你会怎么想?’他们的反应很值得一听。如果孩子没反应,就问,‘你的朋友怎么想?还有其他人讨论这件事吗?’这招儿很好使”。

家长要以身作则。分享自己从失败中走出的故事很有用,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亲眼看到,你在面对逆境时会保持乐观。“要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即无论我们多大年纪都会失败,重要的是我们会勇敢坚持,并且学到教训。”梅特卡夫说,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谦逊态度。

在博尔巴看来,父母不一定要当着孩子的面呼天抢地(比如,“哦不,我刚刚破产了!我该怎么办?”),但可以说“哦,天啊,我刚把这个项目搞砸了”,然后最好跟上一句,“但下次我会注意的”。

在拉希家,每个人都列出了他们希望在接下来3个月里完成的3件事,其中一件必须有点儿“可怕”。她自己的目标包括寻找新的出版商,学习弹吉他,以及在40多岁的年纪自学代数,以克服她的“数学恐惧症”。

拉希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孩子们看到父母在尝试一些新事物、遭遇挫折,并且知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的孩子们看着我这样做,搞砸了,然后再试一次。”她说,“这是我们可以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但我们总是想隐藏这一点,因为我们希望他们觉得我们是完美的,然而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样,我们不是。”

育儿知识:对于幼儿教育,父母是否反应过度?


在孩子不缺吃不缺穿的年代,现在的父母更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加大投资,比以前更加注重孩子的教育。这包括让孩子学习更多的技能和如何做个优秀的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家庭普遍物质都很匮乏,没有那样的经济基础去让孩子学习其他特长。如果孩子不会读书的话,他以后选择的路就会相对较窄。就象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写给对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幼儿教育,是孩子的基础教育,为了把这个地基打好,父母们不惜付出一切。对于父母的反应,也并不都是反应过度,有几种情况:

一、反应过度型。这类家长一般文化程度较高。他们有着强烈的意识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当现在出现各种早教机构时,他们愿意为了让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而进行投资。并为孩子选择硬件条件好、师资较强的保育院,来保证孩子得到健康的成长。早期智力的开发对孩子来说确实是有帮助的。比如:乐高教育机构等等。特别是对于那些忙于工作的父母来说,他们没有时间陪孩子做游戏。因此,找一家实力强的专业性强的教育机构对他们来说是很需要的。家长自身也在会通过一些讲座、微课和网络平台学习如何做智慧父母。在大的城市里,父母这种意识较强,但在小的城市中,这类父母不算多。与整个教育环境有关。

二、反应积极型。这类家长虽然没有较强的教育孩子的意识,但是也会积极配合老师。有意识地去关心、教育好孩子。只是他们认为没必要花太多的钱和时间去投入到教育中去。自己还有自己的生活,条件太好的幼儿园,会对家庭产生比较重的经济负担。不需要过于操心,只要正常的学习就可以了。对孩子没有较高的要求。有机会的话,也会学习一点教育知,也会多带孩子去玩一玩。但绝对不会让自己活得很累。这类父母较多

三、反应消极型。这类父母也是有的。在小的城市中,教育资源也不发达。特别是在一些县、区、乡里。本身教育资源就少,经济不发达。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意识自然也就不强。他们通常认为孩子能上个幼儿园就不错了。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没有太多考虑。他们不明白父母这个岗位是终身的,做父母也是要学习的。只有父母学习了,才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如何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因此,当有学习的机会时,他们总是认为不需要去参加。心想:儿孙自有儿孙福。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学习过,不一样把我们教育好了吗?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父母,都不可否认,现在的父母比以前的父母更重视孩子的教育了。这是一个好现象。但也不要反应过度,那样的话,会过于焦虑和紧张。而且这种焦虑也会带给家长和孩子。

育儿知识:孩子被叫“小偷”父母应该怎么办


如果我们家长带着怀疑到孩子身上求证反复询问“是不是你偷的?”,这不是聪明的教育方式。人往往有个奇怪的心理,就是一旦认定的某些事情,总会千方百计找证据论证,但往往这样的证据已经不够客观了。怀疑孩子偷东西,父母如果采用不恰当的应对会伤害了孩子,即使孩子真的是偷了,也会因为大人错误的处理而让事情更糟糕。

没有什么事情比知道父母不相信自己更能怂恿一个孩子变得不诚实

孩子偷东西家长应该怎么办

当孩子偷东西时,家长应该怎么办?——这是我们作为家长经常遇到却不愿进行探讨的问题之一。有一点爸爸妈妈们一定要知道,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出现的行为都有不同的含义。

幼儿是不会故意偷窃的。4岁或5岁以下的孩子对于“物品所有权”没有任何概念。他们并不知道拿走属于他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你我有别这件事情,只要我们后续慢慢帮助孩子完成“你”、“我”、“他”三者的割裂,这个现象自然会解决。

如果孩子已经上了小学出现了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他们缺乏自控能力。哪怕他知道偷窃是不对的,他也有可能拿走某样东西,这仅仅是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家长必须培养孩子通过诚实方式获得所需之物的能力。与此同时,父母也必须将物质诱惑最小化。

就接近青春期的孩子或者13-19岁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偷窃通常是为了寻求刺激或是盲目模仿周围的朋友。青少年试图借此获得主宰人生的良好感觉,或是填补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空虚。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

孩子偷东西的常见原因

孩子的基本需求没有获得满足

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儿童来说,他的衣食住行都要完全依赖自己的父母。倘若孩子感觉自身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最终会选择自己动手。最为简单的解决之道莫过于“自取所需”。

孩子需要更多关爱

孩子觉得生活里缺乏情感和关爱——这可能是儿童偷窃行为更加普遍的诱因。如果小朋友的情感需求无人问津,他们内心深处会觉得空虚,就有可能通过偷窃来填补这份空白。有偷窃习惯的儿童通常比较孤独,在学校人缘一般,与朋友相处也会有问题。他们缺乏表现自身感受的渠道和机会。

孩子希望主宰自己的生活

孩子对于自身弱点有着非常强烈的意识。他们缺乏对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部分孩子在这方面确实有困难。如果孩子的依赖感觉出现了问题,他们可能会进行偷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控制感或者反叛感。

来自同龄人的行为诱导

其实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进入到校园这个小社会团队,朋友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我们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朋友什么样的品质是好的,应该如何交朋友。如果发现孩子有来自同伴的压力一定要及时沟通发现问题。

如果怀疑孩子偷东西家长应该怎么处理

我们要知道没有什么事情比知道父母不相信自己更能怂恿一个孩子变得不诚实。所以千万不要去跟孩子当面对质啊什么的,更不要往孩子身上贴小偷的标签,偷拿东西就只是一个错误的行为,千万别上升到人格人品。

我们需要做的是将东西丢失的事实告诉孩子,这样说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知道这件事情了,而不是神不知鬼不觉。如果孩子偷了东西后,当父母提起时会有这样的特征:表情不自然、不敢直视父母、眼神闪烁甚至紧张冒汗等,家长可以从这些小细节探出端倪。旁敲侧击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如果通过告知孩子事实发现孩子并没有偷,一定要选择相信孩子。

不同性格特质的孩子可以用以下这几种方法委婉的试探:

善良的孩子→激发同情心

通过渲染孩子的偷拿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伤害,“真糟糕呀,爸爸这个月丢了50块,如果找不回来就不能吃早餐了”,激发孩子的同情心;

固执的孩子→告知后果

通过让孩子知道偷拿行为的后果,“如果再找不出来,我得叫警察叔叔来调差了,警察一定能找出小偷”,让孩子更谨慎地做出选择;

愧疚的孩子→声东击西

通过声东击西,“前天邻居娜娜偷拿了妈妈的唇膏藏起来,后来主动拿出来承认错误,娜娜妈还表扬了娜娜呢,好孩子就该这样”,让孩子知道妈妈会原谅自己的一时鲁莽;

冷静的孩子→透露端倪

通过透露父母发现的某些异常,“冬冬,老师说你最近买了不少零食,能告诉妈妈零食哪里来的吗?”孩子们很聪明,通过联想,就能知道自己已经被父母怀疑。

有时候很多错误不见得一定要让孩子说出口,我们让孩子意识到错误,以后不再犯了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

孩子真的是偷拿了别人的东西怎么办

如果孩子在商店或者小伙伴那偷拿了东西,家长发现后必须监督孩子归还物品。要求孩子进行道歉并求得对方的谅解和原谅。在道歉时,爸爸妈妈应该陪着孩子一起去,告诉孩子别害怕我们知错就改是个好孩子,这样他更容易改正错误。

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就让它过去,不要以后时不时就拿出来挤兑孩子,私下爸爸妈妈两个人需要仔细分析找出孩子偷拿东西行为的根本原因。如果孩子需要更多关注,家长就要更加关心他。如果孩子渴望控制自己的生活,家长需要给他更多零花钱以及更大的支配自由。如果孩子需要借助某件东西来融入自己周围的同龄人,那么就买给他吧。适当的做调整。

我们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需要一如既往地信任孩子,很多错误都不能表明孩子品质不好或行为不端。犯错是每一个小朋友都会产生的问题,我们需要正确的看待。当然了如果是别人家的孩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们也需要善意的引导千万别伤害别人家的孩子。

育儿知识:为人父母,你是否在压制孩子的高级思维?


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似乎赢家都是那些头脑特别聪明的人。因此,父母们为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奔波,小小年纪就开始了“早教班”之旅。一个同学的孩子刚满一岁,问我是否需要带孩子参加早教班?何时参加适宜?我答复,最好的教育在家里。另一个朋友的女儿4岁多,特别乖巧可爱,已经认识很多汉字,但妈妈认为孩子数学不开窍,给她报了珠心算班,每天还要做作业,孩子苦不堪言。父母的苦心真的能如所愿吗?事实是,孩子的情绪绷得越紧,冲击他们大脑的压力激素就越多,他们就越不可能获得高水平的智力。

过高的期望会压制孩子的高级思维

孩子对父母的期望十分敏感。对小孩子来说,如果父母的期许过高则意味着把他们逼到墙角。这会使他们的大脑重新开启“低级”思维模式,让他们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而故意做一些不好的事情,甚至是欺骗。这些不良行为有可能会在以后酿成恶果,以致需要花大气力加以改正。

我曾经看过一个小女孩边哭边背诵乘法口诀的视频,错误不断,她痛苦地说“怎么这么难啊!”看到这个搞笑的视频,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小女孩的父母也许不知道,他们的女儿很可能已经在意识里憎恨数学,并形成“我学不好数学”的错误信念。为人父母想要抢先教会孩子乘法口诀,客观上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教会我背诵乘法口诀表。但是,那时的我并不懂乘法的真正原理,而只是机械地背诵而已,低级的思维技能代替了高级思维。入小学后,我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但是,一路学到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我自认为并没有建立起数学思维,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也许是我对数学并不感兴趣,也许是我学习数学一直用于应试,靠的是记忆公式等低级思维,而对数学实用性的探索的高级思维一直没有开启。

我的小儿子在学习数学方面则幸运的多。他所在的幼儿园有很多蒙氏教具,有一段时间,他的数字敏感期来了,每天不知疲倦地玩数学教具。从数字教具的游戏中,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而真正领会了数字以及加减法的意义。这种领悟,是真正的领悟;而且是他自主选择的教具,是自己内心学习的需要。

我曾经去过北京某学前机构,也就是所谓的“学前班”。这个机构“硬件”颇吸引家长们的眼球,有琴房、有外教。每个班级都有“课程表”---算术、写字等等,我不禁心里隐隐感到惋惜,这些5岁多的孩子,本可以在幼儿园再度过一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游戏。游戏是一种开放式的高级思维。而父母们出于对孩子入小学的焦虑,让孩子提前进入一种学习状态,按照成人的安排去学习算术和写字,这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未必是一件好事。

压力会磨灭好奇心

孩子生来就是探索者,但是如果父母只是僵化地给孩子提要求,那么他们会对很多事物失去兴趣,不得不一味地去满足父母的期望。他们提出的问题不再是“我是否对这个感兴趣”,而是变成了“怎么才能让掌握我命运的爹娘满意”。由于探索行为得不到奖励,所以它很快就消失了。

美国作家佛格森说过---“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父母的改变将有可能成就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育儿知识: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是大多数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表现出的特点,或轻或重,每个孩子都会通过踢、打、咬等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就是单纯为了测试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父母不予及时规范和引导,这些行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而很难再改变。如何在孩子产生攻击行为的第一时间就规范和引导是父母需要认真学习的,处理方法也需要有技巧,否则会越引导越偏。

首先父母要记住几个错误的规范方法:

1.用打或骂的方式--这只能让孩子明白打人骂人都是正确行为。

2.攻击行为发生很长时间后才管--开始没管后来管,孩子搞不清因为什么被管的。

3.用成人的方式跟孩子讲道理,试图用他/她的攻击方式对待他/她,企图让他/她理解攻击给别人造成的后果--孩子还不具备换位思考能力,讲了只能白费口舌。

以下处理方法家长可以尝试:

父母在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的第一时间制止他/她,同时把他/她带离被攻击的对象(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让他/她停止游戏,给他/她冷静下来的时间,这样他/她能明白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我刚才的行为让我不能再玩了),等孩子冷静后,要让孩子给“受害者”道歉,孩子最初说“对不起”时可能是言不由衷的,但时间长了之后他/她会养成习惯,知道伤害别人是要道歉的。

父母的引导行为一定要始终保持一致,不断强化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不能有时管一下,有时不管,这样孩子就会产生一个印象,攻击别人可能没什么问题。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攻击行为或语言,榜样的力量很强大。

父母要学会跟孩子交流。发生攻击行为后,等孩子冷静下来可以跟孩子聊聊他/她为什么要攻击别人,是什么让他/她生气或不满,当他/她遇到这种情况时,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什么?告诉他/她应该学会怎样用语言来跟别人交流,达到自己的目的。

父母要给孩子发泄的空间。成长中的孩子精力旺盛,无处发泄,很有可能就会转变成为攻击性行为,如果父母适当地给孩子提供发泄的空间,多一些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会减少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父母要用语言鼓励孩子好的行为。比如孩子在滑滑梯的时候懂得排队时要表扬孩子的行为,让孩子知道哪种行为是受到认可的。

父母要注意孩子看的电视节目,很多卡通电视节目都有暴力的内容,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

孩子的攻击性既受基因影响也受家庭环境影响,有些孩子天生攻击性比较强,就需要父母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来引导,如果错误引导或放任不管,孩子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可能还会产生其他心理问题,因此从一开始就正确引导孩子十分重要,等攻击性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恐怕父母也会束手无策了。

喜欢《父母必备的基础育儿知识》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基础知识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育儿知识:儿童早期阅读训练必备条件 育儿知识:儿童早期阅读训练必备条件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阅读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一个人一生所获成就的大小,而这种能力的个别差异却很大。美国心理学家埃尔凯经过长期研究认为,早期的阅读训练对...
    2020-07-22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精气神? 育儿知识: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精气神? 精气神是什么?精气神就是那种永远打不垮的气概和精神魄力。现代社会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方方面面的诱惑也很多,如何教给孩子一种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出有精气神的好孩...
    2020-07-27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父母会惯坏孩子的坏习惯 1。有求必应 打从孩子出生开始,你就给他所有他要的东西,如此一来就算他以后长大成人还是会倔强的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脏”你一笑置之 当孩子讲出不得体的话甚至口出秽言时,你却只是...
    2020-08-03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父母不要随便给孩子扣帽子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学好,而且最好优秀于别人,他们觉得这是为孩子好,殊不知,如果在这过程中,不能清醒认识到自身教育并做出反省,往往成了父母的“自以为是”,对管教孩子有害无益,虽然出发点虽然没有错,但...
    2020-08-03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对于幼儿教育,父母是否反应过度? 在孩子不缺吃不缺穿的年代,现在的父母更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加大投资,比以前更加注重孩子的教育。这包括让孩子学习更多的技能和如何做个优秀的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家庭普遍物质都很匮乏,没有那样的经济基础去让...
    2020-07-22 阅读全文

育儿知识:儿童早期阅读训练必备条件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阅读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一个人一生所获成就的大小,而这种能力的个别差异却很大。美国心理学家埃尔凯经过长期研究认为,早期的阅读训练对...

2020-07-22 阅读全文

育儿知识: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精气神? 精气神是什么?精气神就是那种永远打不垮的气概和精神魄力。现代社会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方方面面的诱惑也很多,如何教给孩子一种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出有精气神的好孩...

2020-07-27 阅读全文

1。有求必应 打从孩子出生开始,你就给他所有他要的东西,如此一来就算他以后长大成人还是会倔强的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脏”你一笑置之 当孩子讲出不得体的话甚至口出秽言时,你却只是...

2020-08-03 阅读全文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学好,而且最好优秀于别人,他们觉得这是为孩子好,殊不知,如果在这过程中,不能清醒认识到自身教育并做出反省,往往成了父母的“自以为是”,对管教孩子有害无益,虽然出发点虽然没有错,但...

2020-08-03 阅读全文

在孩子不缺吃不缺穿的年代,现在的父母更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加大投资,比以前更加注重孩子的教育。这包括让孩子学习更多的技能和如何做个优秀的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家庭普遍物质都很匮乏,没有那样的经济基础去让...

2020-07-2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