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孩子智力开发要从哪方面入手
发布时间:2020-08-17 教育笔记生活方面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智力故事育儿观念:孩子智力开发要从哪方面入手
0—岁是很重要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基础打好了对于以后是很有帮助的。0—岁也包括0—岁,这期间的营养非常重要,保证孩子有基本的营养保证,智力发育有赖于大脑的发育成长,全身都好了大脑才能有一个很好发展的营养基础。
但并不是要吃很多补脑食品,其实是均衡营养,保证每日所需。另外还有一个是安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脑子正在一个重要的发育时期,这时候如果一些有毒有害的环境比如说煤气中毒等等这样的伤害对于他的脑有重要的损伤,这样对他的智力发展有一个很大的影响。所以安全是第二要素。这两者有保证之后还有一个照料的质量,照料孩子的人或者是奶奶或者是妈妈或者是别的阿姨,照顾质量好不好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够对他的需要很快反应,他饿了我们能很快反应过来,身上不舒服我们及时照顾,那么对于他的智力开发才有一个良好的保证。还有照料者是不是稳定,老换人尤其孩子四五个月以后他开始认人了,如果频繁换人的话孩子会受情绪上的困扰,会对他的智力发育有不好的影响。因为情绪是对认知有影响的。然后是你给他的社会刺激,孩子生活过程当中有没有人跟他经常交往,他可能会接触很多的事物,勺子、碗、桌子、椅子、各种吃的东西,但是接触这些东西的时候,照料的人或者旁边陪伴他的人能够跟他不断就这些东西做交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不仅是物理刺激,还有社会刺激,大人会把一些文化的东西或者知识的东西通过跟他的交流传递给他。另外还有一块,自主活动,可能一岁以后更明显,一岁以后孩子自己能走了,他可以自己到处去探索环境。这个时候妈妈可能特别头疼这个孩子捡地上的脏东西,抓东西就往嘴里放,这个时候容易限制孩子的活动。其实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探索对于孩子的智力发育来说非常重要。孩子自动活动是基于他的兴趣,他在感兴趣的事情上非常专注投入很多,在这种时候整个毛孔吸收的状态非常好,这样是对他的身体发展和对知识的吸收很有帮助很有好处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很多时候按照大人的尺度去做,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而不是他自主去探索的话,我觉得是有缺陷的。(Bmrbh.cOM 笔墨评语网)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观念:爱孩子,从尊重开始
育儿观念:爱孩子,从尊重开始
麦苗一屁股坐在地上,撒欢似地晃着两条腿,用既得意又忐忑的目光打量着我。我很想一把抓起她,猛拍几下弄脏了的衣服,狠狠地训斥:不许在地上乱坐,脏死了……但我克制住了,一个声音在心里说:请尊重孩子。
院里的水泥地,被阳光晒得暖暖的,坐上去应该很舒服吧?小麦苗在地上找什么呢?是在等小蚂蚁吗?喜欢怎么玩就怎么玩吧,脏一点又何妨!
得到默许后,小家伙又得寸进尺地拍了拍身边的空地,示意妈妈也坐下。好吧,孩子,只要可以,妈妈愿意花大把大把的时间陪你做你喜欢的事情。
风儿轻柔,阳光和煦,我和女儿坐在地上,看蚂蚁一个一个缓缓地爬过,我教女儿和它们一一打招呼:嗨,你好……
麦苗一岁三个月以后,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明显增强。洗手、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行为,她都能够理解并配合,尽管词汇少得可怜。比如说,她在拿一件玩具,如果你这时给她穿衣服,她知道怎么换手不影响穿衣。你告诉她饭烫,要等一等,她会点点头,坐在小板凳上耐心等待。你告诉她要去洗手,她会摇着一双小手,比你先一步走到卫生间。
最近,接连给麦苗买了两件牛仔的衣服,一件外套,一件连衣裙。以前,每次试穿新衣服,麦苗都很开心,舍不得脱下,有时还会因为不得不脱下(季节不到)而大哭。牛仔外套买回来的时候,麦苗看见就不激动,刚穿到身上就扯着要脱下来。再试,干脆不让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孩子既然“表达”得如此清楚,怎么忍心强迫她呢?闲置就闲置吧。连衣裙到的时候,我拿给麦苗试穿,小家伙用小手推着衣服,嘴里不停地说着“别别别”,很是嫌弃。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又拿了一件旧的花色衣服给麦苗,小家伙立即表现得很高兴,把衣服抱在怀里,咦咦呀呀地叫着。早上,我穿了一件带花的连衣裙,麦苗特别喜欢,扯着我的衣服不丢。我在厨房炒菜,小麦苗扯着我的裙子,像扯窗帘一样玩藏猫猫。看来,小麦苗不喜欢牛仔的颜色,她就是喜欢五颜六色的衣服。宝贝,妈妈知道了,妈妈会尽量尊重你的选择。
不管什么事情,我们都尽量与麦苗“沟通”。每天晚饭后,我们带麦苗下楼散步,玩到什么时候回来,通常先征求麦苗的意见。每天吃什么,到哪里去玩,穿哪双鞋子,也都尽量给她选择的机会。就在这并不顺畅的“沟通”中,麦苗的词汇越来越丰富。
只有尊重孩子的选择,只有平等有效的沟通,才会让孩子更乐于表达、更善于表达,不是吗?
院子里有一架滑梯,一头是台阶,一头是滑梯。麦苗两手抓着扶手,一步一个地爬完十余个台阶,然后站在高高的小方台上(两边有护栏),举着双臂,兴奋地叫着“高高”“高高”。然后,慢慢地坐到滑梯边,松开双手,一路咯咯地滑下来。整个过程,她独立完成,我和家人只是用手护着,以防跌落。78厘米的身高,站在高度一米五左右的小方台上,观者都捏一把汗,为人父母者难道就不担心吗?当然不是,当麦苗第一次挣脱我的手爬上台阶时,我的心揪得紧紧的,但我知道,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就要满足她与生俱来的探索欲。
尊重孩子,意味着理解孩子的天性,包容孩子的缺点;尊重孩子,意味着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尊重孩子,意味着放手,给孩子历炼的机会和自由成长的空间……
尊重不是纵容,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们不是强制执行、高声训斥,而是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有智慧地引导。
尊重不是娇惯,孩子良好的行为与品德,是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习来的。身教重于言传,这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应该谨记的。
爱孩子,请从尊重开始……
育儿观念:教育孩子要用对方法
我也是个家长,别其他人一样,对孩子的教育很头疼,没什么别的特别的地方。教好孩子是所有家长的希望,都希望孩子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下面我就孩子比较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和家长老师交流一下。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时期的教育活动很是关键,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礼仪礼貌,行为符合社会一般的道德规范。孩子以后就不会走错路,走偏路,也为家长以后的工作生活节省很多的精力。
首先说说孩子吃饭的问题。所有人都是吃自己想吃的,孩子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们不会控制自己,会乱吃零食,结果就是到吃饭时间吃不下饭,怎麽办?美国人的方法是每餐饭必须吃好才可以吃零食其他东西,如果期间孩子说吃饱了,也不必强喂,只需在吃下顿饭之前收起所有食物,让孩子知道不吃饭就会饥饿。饥饿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他们会牢牢记住不吃好饭的代价。采取这个方法需要注意和家里的老人沟通下,不然老人心疼孩子,偷偷给东西吃,会让你前功尽弃的,呵呵!
其次就是文明礼貌,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往往在外边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就会记在心里,突然的某一天,家长就会发现孩子不知道从哪里学会了一些不文明的语言和行为。出现这种情况第一责任人应该是家长,因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孩子很多。孩子获取知识一个重要渠道就是通过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家长们先管好自己吧,只有自己注意文明礼貌,孩子们才会不受不良影响。当然,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孩子总会遇到一些不文明的言行,此时,家长要注意认真对待,及时指正不可敷衍,要让孩子们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起正确的文明道德观。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诚实。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总有孩子会说谎,也或者是把真实情况隐瞒起来。首先家长要和孩子讲明说谎的危害,认识到诚实是一种美德,诚实的人受到别人的尊重,说谎话的人是可耻的,不受欢迎的。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孩子们不懂问起来,家长碍于各种原因不能讲实话,这些都对培养孩子的诚实不利。家长们只有从我做起,尽量不要对孩子说谎,自己的孩子也就不会变成爱说谎的坏孩子。
最后,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有必要融入社会教育。社会也是一个大学堂,孩子们迟早会进入社会成为社会集体人。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尽量贴近生活,多参加社会生活,并注意对孩子的活动进行指导,引导孩子们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观。
早期教育,让孩子智力发育更全面!
哪些因素会影响儿童大脑发育?
1.供给充足营养促进大脑发育
儿童智慧的发展与大脑的建构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人类的孩子和其他哺乳类的后代是不一样的,人是在大脑不成熟的状况下出生的,父母的基因搭建了孩子的基本建构。孩子的营养(包括孕前、孕期以及出生后)、孩子出生后经历和体验决定着大脑的结构。如果我们早期教育做得好,孩子的营养给得充足的话,他所经历的事情越丰富,他大脑就会塑造得越精美,孩子就会越来越聪明。
2.早期教育有助于大脑的塑造
孩子在妈妈肚子里是处于一个安静的、黑暗的环境,他大部分的时间是处于睡眠状态。他听到的是妈妈的心跳声,胃肠蠕动的声音,大血管内血液流动的声音,还有妈妈的说话声音,其他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睡觉。孩子出生以后,其大脑内的神经细胞需要不断增殖,自身肥大和功能的健全,营养和支撑神经细胞的神经胶质细胞也需要不断增殖、自身肥大和功能健全。
同时孩子马上面临大千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比如看到的各种颜色、听到的各种声音,闻到的各种气味,尝到的各种味道,触摸到的各种不同质地的物品……所以大脑内就必须要建立更多的神经通路,来获取这些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或者将这些信息储存起来。
如果我们早期教育做得好、营养给的充分,那么一个神经细胞可以长出上万条神经纤维,每条神经纤维又可以和上其它成千上万的神经细胞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致密的网络来应对外界的信息,并让机体及时做出反应。大脑内的神经通路越致密,孩子所经历的事情越丰富和复杂,孩子就会越聪明。
3.神经髓鞘化使婴儿神经传递更快更准
当神经细胞从传入神经接受信息以后,会对这个信息进行处理,然后把处理的结果通过传出神经通路传递到下一个神经细胞或者是机体的某个器官做出反应来,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有可能传递的速度过慢、或者传递错了神经通路,或者造成传递信息泛化,所以在传出神经的外面包裹了一层层的物质,才能做到神经细胞分工明确,传递的速度更快、在传递的过程中不至于丢失或者传递错了路线。这种包裹的过程在医学上就叫神经髓鞘化。孩子出生时已经完成了50%的神经系统髓鞘化(主要是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出生后到3岁继续完成70~80%(主要是高级思维和高级情感)。
如何发掘和培养孩子的特长?
1.给孩子修剪神经突触
孩子出生时大脑内大约有50万亿个的神经细胞的连接点(医学上称为突触),到了3岁暴涨20倍,所以3岁前也是孩子一生中学习速度最快的3年。但是随后过多的神经连接有可能使得神经冲动传递的速度就要减慢,于是就要对神经突触进行修剪
2.修剪突触原则:优胜劣汰、用进废退
修剪的原则:“优胜劣汰”“用进废退”即:依据孩子自身的体验和经历决定使用机会多的突触被永久保留,并且逐渐强大;使用会少的突触就会被修剪掉。突触的修剪一般从8、9岁开始,到14岁就修剪结束达到成人的水平。当某项技能的突触修剪完毕其发展关键期就结束了。
3.修剪神经突触激发孩子的
突触的修剪对儿童发展潜能是极其重要,因为当孩子每一个第一次出现都可能预示着一种潜能的初现。以后每一次的体验或经历都会强化大脑内的神经连接,而每一个被强化的连接都将可能成为孩子大脑的永久构建部分。而潜能就会被激活成为孩子的一种特殊能力。
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教?
1.抓住儿童发展关键期
神经修剪的过程同时也是是孩子发育关键期,孩子在这个时期学东西非常快,但是一旦修剪完毕,就是发育关键期结束了,我们再想让孩子掌握这个本领或者技能的话有可能就掌握不了了,有可能学习时间就比原来多得多。所以要强调孩子相应的技能应该在发育关键期内进行相应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善于发现孩子特长潜能
家长的陪伴对孩子成长有重大的意义,同时需要家长理解并尊重孩子。为孩子提供一个积极的、情感安全、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通过各种感官亲密接触大自然和其它各种事物,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经历:陪伴中及时发现孩子特有的“第一次”,鼓励他反复学习和体验,成为一项永久的“技能”保留下来。
3.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提供各种玩具、游戏、用模仿“现实世界”的任务来鼓励孩子们主动操纵物体时,帮助他们掌握发育过程中的应该学会的技能,掌握自我服务的本领以获取和体会掌握该技能的经历。鼓励孩子多与小朋友交往、合作,学习并提高交往的技巧;在陪伴中及时发现精细动作发育迟缓的孩子,及早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及时给予干预,不要错过发育的关键期。
早教为什么要早
早教给家长提供如何陪伴孩子,如何互动的育儿方法。
▌以前,我看到孩子乱扔东西,本能的觉得是孩子调皮。现在明白,其实这是孩子空间敏感期的表现,孩子通过“扔”来感知生活的空间。
▌以前,我看到邻居的小孩子哭着闹着要整个苹果,自己却明明吃不完,觉得孩子难伺候。现在明白,其实孩子是在感官的敏感期,他是在追求视觉上的完美。
为什么我们在成年后会忘记3岁前发生的事情,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婴儿期记忆缺失这一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并非真的忘掉了这些事情,而是由于个体对性和攻击冲动的压抑,把早期的记忆存进了大脑的另外一个地方,也就是潜意识,因而将童年的记忆阻断在了成人的意识之外。
也就是说,成人之后,我们不能从大脑中提取到3岁以前的记忆。
3岁前的记忆能被唤醒吗?
有些人认为:3岁前的婴儿是有短期记忆的,而且能记住很多东西,但是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婴儿不具备外显记忆,发生在该阶段的时间无法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因此无法被换回。
也有些人认为:婴儿的记忆如同“快照”,这些感觉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找到靠近的方法,只要能找到正确的途径,就一定能唤醒这些尘封已久的记忆。
3岁之前发生的事情到成年后会忘记,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
对一个成年人来说,3岁前的记忆是模糊的,但感觉却是清晰的。当一件类似的事情发生时,这种感觉有可能被激活,甚至会左右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因此,虽然3岁前的某些记忆消失了,但是对人们认识事物、感知世界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
我们提倡的早期教育,是对视、听、触、味、嗅等多种感官的训练,是对记忆认知、行为习惯、语言情商的锻炼,是对自立能力、探索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
或许你已不记得自己曾经吃过哪些食物,但每一样食物都为你的成长提供了能量;或许孩子在长大后不会记得指导过他的启蒙教师,不记得背诵过多少儿歌、故事,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诸如:感统协调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对事物的基本认知能力将伴随一生。
5方面入手,教你全面开发孩子潜在的天赋
孩子潜在的天赋:音乐、运动、绘画、语言、性格等方面。
(1)音乐
唱歌会使小宝宝对节奏敏感。在几乎还站立不稳时就会按音乐的节奏摇晃。在播放宝宝熟悉的曲调时,他们会鼓掌。听音乐一般能使大脑得到训练。
(2)运动
婴儿的运动能表明其将来从事体育运动的天赋。
在怀孕第7周时,婴儿就开始学习运动,2岁时婴儿已经能够翻跟头和保持身体平衡。到4岁,小孩学习运动的阶段就结束了。
(3)绘画
颜色会促进小艺术家成长。婴儿在出生后第4个月到第8个月可以准确地观察其周围环境。不久后,婴儿就开始寻求表达方式,复述自己所看到的颜色和画面。有些宝宝很早就有良好的色彩感。
父母应为孩子购买彩笔,让孩子绘画 。
如果父母发现小孩在二三岁时到处乱写乱画,就应该扩大小孩的视野,例如带孩子参观博物馆,与孩子一起翻阅挂历等。
(4)语言
念诗和多说话会唤起婴儿的语言兴趣。语言天赋既是天生的,又是教育养成的。与婴儿多说话至少会促进婴儿的语言兴趣。小孩小时候说话多,长大后也往往很健谈,所以,父母要让小孩多说,说错了也没有关系。
(5)性格、感情方面父母是榜样
每个小孩的个性都不一样。但控制我们的感情的大脑区与听、看或运动一样也依赖于外部的刺激和经验,他们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发育成熟,而父母则是婴儿与外界交往的第一人。
父母要多关心小孩,多倾注爱。这是父母能够为孩子形成好的性格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得到许多爱和悉心照料的小孩往往形成稳定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