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对于教育中的误区所应采取的解决措施

发布时间:2020-07-29

幼儿园说课稿中的学法。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对于教育中的误区所应采取的解决措施”,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要给孩子创建一个健康的学习氛围,如:暴力、讲脏话等给孩子的心里造成一定影响,所以我们要发动多种力量。如: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要充分调动这股力量。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孩子在一个文明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成长。

2、给孩子创建一个美好的群体环境,让孩子在自由开发的环境中,会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同时他们也能够互相学习,消除一些心理障碍,建立集体观念。

3、给孩子进行具有全面性的素质教育。在教育孩子时不能片面的进行知识灌输以及畸形的特长培训,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与此同时,还要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让他们不被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坚强的战胜他们。我们要走出误区,让孩子能快乐成长、学习。

家长和老师沟通的五个要领:

(1)学期初的见面,阐明自己的态度好像生活中的好多事情,态度决定一切,在和老师沟通的事情上,家长的态度更是决定一切。作为家长,我们肯定是一切为了孩子,可是当面对的是老师时,如果自己的态度非常的保守且被动或者是非常的自我和封闭,那么跟老师的沟通在开始前就有很大的障碍。

(2)定期见面。学校每年开学期间应办个家长会,这之后的见面都是取决于孩子们的情况,除此之外,每天送孩子上学,接孩子放学时也时常可以跟老师打个招呼,以便及时与老师沟通需要家长协助的问题,老师与家长见面会给孩子们一个提醒。

(3)从内心的深处尊敬老师。有的孩子很难教,所以家长要对孩子们说老师的辛苦和不易,而不是守着孩子说老师的不是。更不会评说老师的作业给的太多了这样的话。

(4)信任,真正的信任。我们既然把孩子交给老师那么就应该选择相信老师,相信老师的方法。

(5)当有话要说时,一定注意措辞和说话的时机好多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沟通地不顺畅是因为说话的方法、措辞的方式以及说话的时机不对。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纠正幼儿规则教育中的误区


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都源于童年时期。就某一方面说,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许多障碍。很多家长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孩子很小时就给他制定家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中的规则教育存在误区。

误区一

家长不能以身作则

孩子最初的规则意识,往往来自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如果成人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遵守规则,而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家庭教育中规则的设立必然会失去意义。

案例一

妈妈在家里给5岁的小华制订了严格的作息制度:每天晚上8时准时睡觉,早上7时必须起床。刚开始,小华能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可是每晚当小华睡觉的时候,客厅里还隐隐约约传来爸爸妈妈看电视的声音;有好多次小华早上近8时醒来时,妈妈还在睡懒觉……

案例二

一天,小虎的妈妈带小虎过人行道时,恰好遇到了红灯。见两边没有车,妈妈便一把拉住小虎的手直往前冲。小虎不解地问:“妈妈,你不是告诉我不能闯红灯吗?”妈妈却不耐烦地说:“一会儿妈妈还有事,要赶时间,哪有时间浪费在这里。”

分析与对策

在给孩子设立规则的同时,家长必须考虑自己能否做到。上述案例中的家长在给孩子进行规则教育时陷入了困境:要求孩子按时睡觉、起床,自己却看电视、睡懒觉;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却随意闯红灯。家长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还有资格去要求孩子做到?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设立规则时言行不一致:即在要求孩子时,总是“依法行事”;而要求自己时,却敷衍了事。这样的家长即使硬给孩子设立了规则,也只会事倍功半,而且严重时还会使家长失去权威。

误区二

用物质和“棍棒”塑造规则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制定规则时,总是随心所欲。心情好时,用物质来诱导孩子;心情烦躁时,又以暴力相逼。这样做,不仅不会使孩子养成正确的规则意识,反而会破坏亲子关系。

案例三

明明的妈妈在为4岁的明明设立规则时,经常变换方法。有时候喊明明吃饭,明明不听,妈妈便用物质诱导:“乖宝宝,快来吃饭,吃饱了妈妈给你买变形金刚。”这下,明明高高兴兴地去吃饭了。可事后明明妈妈总以“叫你吃饭是为了你好”为由,经常不兑现诺言。有时,晚上到了睡觉时间,明明不愿关掉精彩的动画片,妈妈便以暴力相逼……

分析与对策

给孩子设立规则,应该让孩子明确这是他应该遵守的,让他从内心体验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不要像明明的妈妈那样,用“多变法”来哄孩子或威胁孩子。如果遇到类似情况,父母不妨采用“自然后果教育法”,让孩子经过亲身体验,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并体验到适度的痛苦和不快。当孩子被饿上一两次后,想必下次叫他吃饭时,他肯定会乖乖地去吃了。如果孩子赖着看电视,家长以后在孩子要看电视前也不妨先给他打招呼,告诉他,看电视只能看多长时间;如果他不答应,就应该给予坚决拒绝,但也要态度温和地给他讲道理。

误区三

“规则过度”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希望培养出让他们省心、少惹麻烦事的、像小大人一样规规矩矩听话的孩子。这种家长的控制欲很强,表面上承认尊重孩子的愿望,但这种尊重往往只是因为孩子的愿望正好与他们的要求一致;如果孩子稍有不从,他们就会强迫孩子服从其管教。最后,导致孩子丧失了自主性、独立性,遇事只会向他人求助。

案例四

6岁的小凯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学校离小凯家不过400米,邻居家的小朋友都是放了学大家结伴回家,可是小凯妈妈却给小凯立下了严格的规定:妈妈不来接他,他就不能回家;周末不准小凯出去玩,即使学校里组织春游,他也不能参加……总之,小凯大部分的时间都被爸爸妈妈给安排好了,最后导致小凯没有一个朋友,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首先要向爸爸妈妈汇报。

分析与对策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成长环境比较自由,限制孩子自由的做法往往是由于担心孩子的安全而进行过度的保护,担心孩子日后的发展而给孩子设立种种规则所致。上述案例中的小凯家长设立过多的规则,剥夺了他的自由,限制了小凯自主性的发展,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的,没有自由的规则是不近情理的,这些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现。理想的状态就是把握好规则与自由的张力,让孩子在规则中自由成长,这样的孩子才会既守规则又有创新精神。

所以,在给孩子设立规则时要把握好度。一些通过孩子自己努力能做到的事情,如放学时和小朋友一起回家,家长就不要限制他,应给他充分的自主的空间;对于一些有利于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事,如孩子想参加集体活动,周末想和小朋友玩,家长就更不应剥夺孩子自由的权利;但对于一些违背道德规范方面的事,家长就要严格要求孩子。

家庭教育中的四“心”误区


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根据自己最近的调查发现,一些孩子的家长总是无法摆正“心”的位置,以至于走入了四大“心”的误区。

平常心变补偿心

许多家长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读书、上大学,于是拼命要让孩子得到补偿,想让他们“出人头地”。

专家指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让孩子好好地做一个平常人,这才是父母应该具有的平常心。

正常心变反常心

一些孩子的举动明明很正常,但按父母设计的模式却变得不正常了。一位孩子贪玩,父亲就认为他得了多动症,带到医院就诊。医生看看孩子很正常,可是父亲坚持己见,医生便对孩子说:“你没病,你父亲有病。”

责任心变虚荣心

有个女孩的父母硬要女儿考重点学校,女儿不堪重负离家出走,父母后悔不已。可见虚荣心到头来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惧怕心变代替心

有个孩子要出去郊游,整理好了行装,母亲发现他忘记带御寒衣服,但存心不告诉孩子,果然,孩子回来后说:“这次我冻得够呛,以后一定要记着多带 一些衣服。”孩子就此积累了经验。但大多数的父母却不是如此,孩子忘记带伞,他们生怕孩子淋雨,就送到学校门口,结果,孩子老是不记着带伞,心想,反正父 母会送来的。专家指出,不要因为惧怕孩子犯错,就去代替他干活。因为,犯错也是一笔财富。

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与对策


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与对策

新世纪在人们的期望与畅想中展开了它别开生面了的画卷,沐浴在新世纪和风细雨下成长着的幸福一代,正承载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爱。作为教育者、作为家长,我们的教育观、教育手段也无时不在接受着挑战。那么,应当如何去爱孩子呢?很多人都进行过探讨。

在为孩子煞费苦心时,我们不妨放下包袱,给孩子以轻松的爱,让孩子感到被爱的轻松与欢乐。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忽视孩子的地位、轻视孩子合法权益的事屡见不鲜,这实际上是走入了爱的误区,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误区一:干涉孩子的自主发展。自主发展是儿童生命和发展权的重要体现。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的一切都是属于父母的,孩子干什么都得听父母的。因此,他们常常不考虑孩子的意愿,自主地为孩子规划他们的未来,强制性地对孩子进行超负荷的定向教育,从而剥夺了孩子自主解决问题、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常常使孩子处于被动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旦孩子子发现父母为自己“精心设计”的前途并不符合自己的愿望时,就会与父母产生矛盾,形成“代沟”。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父母的干涉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最终使孩子失去了自主发展的机会。

误区二: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许多家长对孩子“疼爱”过度,事事包办,使孩子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以至于长大后还要依赖大人照顾,成了生活上的低能儿。有关报刊曾报道大学生因生活不会自理,不得不请保姆或钟点工的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父母从小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不仅使孩子失去了劳动锻炼的机会,感受不到劳动的快乐,有的甚至对劳动产生厌恶感,所有这些都将影响孩子今后的生活和发展。

误区三:限制孩子的游玩。不少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才三、四岁,就忙着到处让他拜师学艺,孩子整天忙着“学琴”、“画画”,被限制在狭窄的空间,失去了游玩的自由,没有了游玩的快乐。其结果是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孩子失去了童年应有的欢乐,影响了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

误区四:无视孩子的意见。在某些家庭中,家长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凭主观行事,很少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对孩子较多的是训斥和强迫服从,缺少轻松的氛围和宽容的态度,缺乏真正的信任和尊重。居高临下式的说教,常常使孩子觉得和家长难以亲近和沟通。

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应享有的合法权益,没有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来对待。因此,家长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往往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是反感,家长也往往因此而产生无尽的困惑和烦恼。这种亲子关系难以使孩子形成乐观、独立、进取的人格,这种忽视儿童权益的教育对儿童将来的发展必定会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轻松地爱孩子呢?

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这也是所有父母本能的心理。孩子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用自己的童心去观察、理解和探索世界,他从小就有摆脱父母的依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冲动。初生儿要挣脱父母对其手脚的束缚,为的是自由伸展;婴儿要挣脱父母的搀扶,为的是想自己学会走路;儿童要挣脱父母的管教,希望的是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说,孩子从一出世起就在为争取自主发展的权益与成人斗争着。难怪马卡连科把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一律包办代替、甚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做法说成是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也正是因为这种“可怕的礼物”存在,成长中的孩子就有成长中的烦恼。成长中的孩子渴求成人对爱心的理解,希望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寻求自己的发展。这里谈几点“爱”的策略。

策略一:“让我做一做”。生活能力的获得过程,就是独立性发展的过程。无论吃饭穿衣、铺床叠被、洗手帕、给花浇水等,孩子一开始往往是做不好的。他浇花时,给花浇了水,还会想当然地给花篮也浇浇水,甚至给花篮边的皮球也浇了水;吃饭时饭粒会洒满身上、地下;穿衣不是穿反,就是穿倒了……,孩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通过自己的实践、思考成长起来的。带点童心去理解孩子吧,既然没有人能代替孩子成长,家长又何必做些越俎代庖的事呢?

策略二:“让我说一说”。爱问爱说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就是在不断地问、不断地说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世界,形成自主意识的。限制孩子的想法,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就犹如一根绳索缚住了孩子想像和思维的翅膀。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木讷寡言。带着童心去理解孩子吧,如果全家想外出游玩,又何妨征询一下孩子的意见呢?当孩子对着你喋喋不休时,一定要耐心地倾听,那是孩子思想的火花在闪烁,而在成人的耐心倾听中,孩子得到的是更多的勇气和自信。

策略三:“让我试一试”。孩子在各类活动中都会产生自由的想像,进行自由的创造。同样的玩具,采用了不同的玩法;同样的操作材料,变换出不同的做法,他们从自己的发现和创造中感受到莫大的快乐。也许这样做,有可能弄脏家里洁净的地面,弄坏新的玩具材料或给大人添上许多麻烦,但比起孩子的发展,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带点童心去理解孩子吧,不要用太多的限制约束孩子的探索行为,更不要用简单的训斥来对孩子的错误尝试。孩子把篮子塞进冰箱,是在试验篮子里是否会开出美丽的冰花;孩子把泥土挖起来盛在纸箱里,他是在试验小草是否会在纸箱中破土而出。这是多么大胆的尝试,孩子从中获得欣喜又何异于科学家实验成功时的惊喜!

因而,尊重孩子、理解童心,这就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所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送给孩子的一种最为轻松的爱。有了这种爱,孩子们便会感到被爱者的轻松与幸福。进而,他们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与氛围,他们的潜能才会得到良好的挖掘与培养,从而成为新世纪的新一代而茁壮地成长起来。

愿我们的每一位孩子都能够拥有最轻松的爱。

“尊重教育”中的误区:过度关注与太多道理


家长的过度关注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巨大的压力。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受西方尊重教育思想的影响,一般不采用责骂的方式,而更多地采用讲道理的方式,将年幼的儿童等同于成人进行沟通,殊不知这种交流方式表面上民主尊重,实际上高度控制。这类家长往往希望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愿望和预设的目标发展,这非常不利于幼儿的自我探索与自我发现。

对孩子的"尊重"教育存在很多误区。

1、智力至上。智力至上是儿童早期教育、特别是在独生子女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3-4岁时,孩子语言和智力的发展非常迅速,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往往让初为父母者惊叹不已,这很容易让父母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而不是性格培养。有的孩子可能天性聪明,但聪明的代价是对外界的评价过于敏感,这是同一特质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对于这类孩子,如果过分强调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孩子敏感的天性,将非常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恰恰很多父母忽视了孩子身上的这种双重性。

2、过度关注。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主要表现在: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为了孩子不惜牺牲自我,刻意为孩子营造一种虚假的"甜蜜和温馨",孩子也因此没有机会了解他人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还容易误解他人的意思,如不能理解老师的真实意图等。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还表现在事无巨细都要弄个水落石出,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过于敏感。

3、太多说教。太多说教和喜欢讲大道理是中国父母最常用、也是最无力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缺乏机智和循循善诱的引导。

4、过高期望。现代的年轻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因此对孩子的期望往往过高。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我想这正是孩子畏难、爱哭的重要原因:害怕失败,害怕因此让父母失望。

5、灾难思维。父母总喜欢给孩子做评价、下结论,特别是针对孩子的弱点,先入为主,并过于主观和武断地预测孩子的未来,忽视孩子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其实,孩子的可塑性很大,其潜力和发展有很多不确定性,何不给孩子的发展多留一些空间呢?因为父母的预期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孩子对自己的预期,从而影响孩子的发展,我们称之为自我预言实现效应。

建议

育儿焦虑是知识型父母、特别是知识型母亲在育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孩子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的一些问题忍不住想要自己出面帮助孩子解决。然而孩子成长过程中更需要直接经验,而不是父母的宝贵的但是间接的经验,犯错误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做父母的总希望孩子少走弯路、直达目标,不仅对孩子自然成长的力量缺乏信心,而且对自身的教育效能缺乏信心。这类父母往往一方面重视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又怀疑自己的教育行为,导致教育方式矛盾、多变,让孩子无所适从。因此,建议因育儿而焦虑的父母反省自己的育儿方式,在以下两方面有所改进。

1、适当减少对孩子的关注。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不同于学校,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不只是给孩子进行知识和能力训练,更重要的是提供孩子情感发展的安全基地。家长千万不能缺乏清晰的自我边界,不要为了孩子不惜牺牲自我,过多地卷入孩子的生活,就不能给孩子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事实上,孩子的性格不是大人刻意培养出来,而是在与家长的相处中,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形成的。建议让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让孩子在没有监督和控制的情况下自由探索,自己独立面对问题和困难。

2、尽可能少说多听。养育孩子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一种艺术乃至一种冒险,我们不可能万无一失,我们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如果我们能坦然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危机,如果孩子未来的成功与否不再变得那么重要,如果我们真正能把孩子看成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自己的个体,如果我们内心深处接受孩子的全部特质,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而不是教导孩子,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不加干预地听孩子说而不是自己说,如果我们不是以貌似民主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强加于孩子,如果我们对孩子的尊重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话,我相信孩子会健康成长。也许,我们没有必要担心孩子出现各种问题,如果我们不去制造问题的话。我们能做的就是倾听孩子的心声,尽可能理解孩子,默默地陪伴孩子成长。

可怕的教育误区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大的地方,我们叫它家;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小的地方,我们也叫它家。家是我们生命的摇篮,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人生的第一个舞台。

想到家,我们就想到夜晚明亮的灯光。有灯的家就有温暖,有灯的家就有期盼,有灯的家就有希望和梦想。

今天,家庭教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感到疲惫不堪,孩子不时陷入痛苦绝境。是什么把我们引入了这样的困境?为什么我们家里的电灯依然亮着,我们家庭教育的智慧之灯却灭了?

一个口号,让父母输在了起跑线上

自从商业社会创造了一个口号:“顾客就是上帝。”自从中国的教育产业化,教育领域也衍生出一个流行口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仿佛一夜间,这个十字的口号,像风一样传遍中国大陆,也把无数家长吹乱了阵脚。

在这个口号引导下,很多家庭收获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和焦虑。

广州有一位非常年轻的妈妈,见到我就开始痛哭流涕。她说每个来广州演讲的专家,她都亲自来听讲座,专家的各种秘方她都用了,市面上所有流行的教育图书,她都买回家来跟女儿一起看。还有,为了女儿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了让她不输在起跑线上,她选择了广州少年宫一个特别的地方,在那里买了房子,买了一套最贵的而格局最不好的房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她的女儿从小受最好的教育,希望她的女儿不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当她女儿走进中学,她发现女儿让她失望了。从女儿三岁开始,她就送女儿上少年宫,学绘画,学英语,学音乐,学舞蹈,几乎流行的早教课程,所有该学的都学了,但是为什么上了初中,她女儿的各科成绩很差,让她特别失望呢?她不明白,她感到委屈。她说:我付出了这么多心血,可是我的孩子为什么没长成我希望的样子呢?

这样的困惑,这样的痛苦,无论从媒体中,还是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和看见。像这样的妈妈到处可见,父母付出了最多的时间和金钱,为什么孩子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成长呢?

在济南,有三位年轻的妈妈,听完我的课,走到台前来对我说:“我们是失败的妈妈!”我感到很震惊,一位妈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确认自己失败呢?我问她们:“你们怎么失败了?”

第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第二位妈妈说:“我的孩子有一天逃学了。”第三位妈妈说:“我孩子成绩不够优秀。”

看着她们年轻的脸,我想她们的孩子一定很小。于是,我问她们:“你们的孩子有多大?”她们说:“刚刚上小学一年级。”

一个七岁的孩子,刚刚步入校门,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的时候,为什么一道题没做好,上课没注意听讲,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被确认失败了?而这个失败不仅属于孩子,而且属于妈妈?

很显然,她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期就没有仔细观察过孩子的自我学习特点,所以上小学后,遇到一点儿小问题就惶惶不安,如临大敌。这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带给家长们的“后遗症”。

我们很多家长正是因为很害怕“输”,所以就特别紧张,因为紧张,大脑的弦就整天绷着,思维的焦点和眼睛的焦点就不停地落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寻找孩子身上各种可能导致“输”的弱点和缺点。而正因为害怕和高度紧张,我们的判断和思考神经就很容易会出现偏差甚至盲从性,从而给我们的教育智慧蒙上阴影,让家庭教育陷入盲区甚至黑暗区。

因为我们被吓坏了,怕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们紧张并高度敏感,我们的心中就会出现阴影和盲区,就像家中断电后,那种不明方向的恐惧。

黑暗为什么让我们恐惧呢?因为我们在黑暗中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他人。不知道身在何处,会发生什么,于是,周围有一点儿声响,我们都会惊慌失措。黑暗中掠过任何一个影子,我们都会坐立不安。这就是黑暗给我们带来的恐惧,这就是恐慌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年轻的妈妈,因为心中装着太多的恐惧,所以她们的想象力和判断力经常会出现误差。她们希望孩子的每一天都有好的成绩,希望孩子的每一个表现都是优秀的。但这不可能。因为成长中的孩子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是在出错中成长的,就像孩子总是在跌倒中学会爬行、学会走路一样。一个生动活泼的孩子,他的头脑不断地迸发和冒出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心灵和身体的协调需要各种训练来完成,不可能每个行为都符合大人的标准。仅仅因为不符合我们的标准,就失望,就断定为失败,这实在是被吓坏了。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这短短的十个字,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直笼罩在恐惧不安的阴影中。

在西安,有一位白发苍苍的妈妈让我给她的儿子打一个电话,说只需要花一分钟。我问她:“你要我对你的儿子说什么呢?”这个妈妈说:“你告诉他,我们来听你的讲座,我和他的爸爸都意识到我们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我们做得不够好,我们曾经伤害过他,我从现在开始要改正,请告诉我的儿子。”面对这位真诚的妈妈,我说:“这么重要的话,你为什么不亲口对你的儿子讲呢?”这位妈妈叹了一口气:“哎呀,我儿子的门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闲人免进’,已经整整挂了三年了。”

我们可以想象,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在一个家庭中,当我们的孩子在门上挂上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闲人免进”的时候,他们是在拒绝父母的关心,拒绝父母的爱。父母被迫站在门外,真是咫尺天涯啊!这样的家庭生活,这样的教育,我们怎么能不痛苦呢?

因为恐惧孩子做不好,因为害怕每次考试失败,我们不停地唠叨孩子,反复地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我们认为孩子的问题只要天天说,就能改变结果,孩子听腻了,听厌了,听得恐惧了,不但把耳朵关闭,也把房门关闭了。

于是,家庭教育这盏智慧之灯熄灭了,家长和孩子都陷入慌乱、紧张和恐惧中。于是,恐惧让我们的血管收缩,大脑和心脏供血不足,造成了我们心灵的痛苦、身心的疲惫;造成了孩子和父母还没开始行动,精神情感已输的困境。

相信《对于教育中的误区所应采取的解决措施》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说课稿中的学法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善于观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事件实录:课间活动时,小奕拉了一下小扬的衣服。小扬感觉有点痒痒便缩了一下。他看看老师,发现老师的眼神正对着自己,于是转过脸和小奕说起话。小奕看到自己挠到了小扬的痒痒处,再次伸出小手,一边笑一边挠小扬的...
    2021-04-13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中的奖罚措施 ★奖惩不当会造成负面影响 对孩子的教育,该奖不奖,该罚不罚,这是最典型的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高兴了就奖,生气了就罚,这是最不负责任的家庭教育。生活中,父母们对孩子这种奖罚不明的现象经常出现,应该引起高...
    2021-04-14 阅读全文
  • 纠正幼儿规则教育中的误区 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都源于童年时期。就某一方面说,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许多障碍。很多家长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孩子很小时就给他制定家规。但是在现...
    2021-12-30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中的四“心”误区 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根据自己最近的调查发现,一些孩子的家长总是无法摆正“心”的位置,以至于走入了四大“心”的误区。 平常心变补偿心 许多家长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读书、上大学,于是拼命要让孩子得到补偿,想让他...
    2021-08-25 阅读全文
  • 幼儿教育中开展游戏教学的措施分析 摘要:幼儿教育是一项学问深远的教育,随着家长对于早教的重视程度提高,幼儿过早的接触音乐、游泳、数学等项目,虽然培养了人才,但是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兴趣,适得其反.笔者认为,对于幼儿基础教学和技能学习过程...
    2019-12-16 阅读全文

事件实录:课间活动时,小奕拉了一下小扬的衣服。小扬感觉有点痒痒便缩了一下。他看看老师,发现老师的眼神正对着自己,于是转过脸和小奕说起话。小奕看到自己挠到了小扬的痒痒处,再次伸出小手,一边笑一边挠小扬的...

2021-04-13 阅读全文

★奖惩不当会造成负面影响 对孩子的教育,该奖不奖,该罚不罚,这是最典型的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高兴了就奖,生气了就罚,这是最不负责任的家庭教育。生活中,父母们对孩子这种奖罚不明的现象经常出现,应该引起高...

2021-04-14 阅读全文

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都源于童年时期。就某一方面说,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许多障碍。很多家长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孩子很小时就给他制定家规。但是在现...

2021-12-30 阅读全文

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根据自己最近的调查发现,一些孩子的家长总是无法摆正“心”的位置,以至于走入了四大“心”的误区。 平常心变补偿心 许多家长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读书、上大学,于是拼命要让孩子得到补偿,想让他...

2021-08-25 阅读全文

摘要:幼儿教育是一项学问深远的教育,随着家长对于早教的重视程度提高,幼儿过早的接触音乐、游泳、数学等项目,虽然培养了人才,但是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兴趣,适得其反.笔者认为,对于幼儿基础教学和技能学习过程...

2019-12-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