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灵健康的父母
发布时间:2020-07-17 幼儿园做的室内游戏大全 幼儿园做教案 幼儿园心灵美说课稿做心灵健康的父母,在我遇到的许多父母中,常常会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
第一种父母是因为种种原因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他们往往可以给孩子很好的物质条件,自己认为已经把最好的东西给了孩子,不需要担心出现任何问题。可结果事与愿违,孩子在长大后很容易在青春期叛逆,成为问题孩子。等到家长们发现事情不妙开始关注孩子时,这一切已很难沟通了。
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两样东西:无条件的爱和坚定地管教。这两样东西跟金钱没什么关系,必须要求父母付出时间和精力。说实话,爱和管教都是累人的事儿,还不可以雇佣他人来代劳,更不可以雇佣其他东西代劳,所谓父母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吧。
另一种极端的是做父母的,为孩子牺牲了一切,孩子成了生活的全部,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我的生活中就遇到过这样的一对父母。他们晚年得子,不幸的是,孩子天生体质不好,经常寻医问药,医院的门槛都被踩塌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因此越发炽热,不顾一切地投入对孩子的照顾之中,忽略了生活的其他部分。几年后,这个孩子的身体还是老样子,却养成了爱打人、骂人,甚至不怕人的现象,紧接着,他们的经济状况出现危机,到最后,夫妻俩的感情、身体也出现了问题,情绪变得很低落,整个家庭如一潭死水!
对于这样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父母,我想对他们说,如果你真爱你的孩子,除了好好照顾她之外,就该好好照顾自己。为自己留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去经营生活中除了孩子以外,其他重要的层面。自己的事业、爱好,给自己一些休闲娱乐的空间!
所以,做一个心灵健康的父母,把我们的爱,我们的责任慷慨地给予孩子的同时,也要把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为自己经营一份快乐、健康、体面、充实的生活。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父母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是幼儿最亲密的成长伙伴。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绪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让幼儿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因而,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角度出发,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特别注意情绪控制,谨防幼儿因父母不良情绪而影响正常的心理发育。专家提醒家长,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以下几点情绪需要特别注意控制: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父母——父母学校
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教育。其实在幼儿园中,我们老师所教所传授的东西、知识、方法,都是结合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而生活中很多人、事、物、现象等都是教育的题材,都可以引发幼儿的欲望、兴趣及好奇心,只要我们身边的父母都学会善于发现、挖掘、把握,那么我们身边的孩子一定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成一个非常敏锐、聪明的好孩子。那么,生活中作为宝贝们最亲近的家人、大朋友,他们该如何去指导、挖掘呢?以下是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的几点看法!
1、希望每位家长每天至少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陪同孩子。
5、家中的作息时间尽可能与幼儿园的时间保持一致,坚持周末午睡的习惯!
6、勤阅读、勤浏览班级门口的各项通知及“家园栏”内容,第一时间知道孩子在园的动态和班级的情况。(如需配合、完成的任务及时完成好,养成良好的习惯,给自己的孩子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
7、有关特殊的节日可以提前告诉孩子,让他们事先积累、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经验!不懂的地方及时地通过查找、学习告诉孩子,使得大家一起提高!(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立夏、端午、中秋、春节、元旦等等,国家统一的节日。)
8、作为父母我们要言传深教,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让孩子们学习、模仿!!
育儿心得:做轻松的父母
做父母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许多父母亲尤其是母亲会将精力和情感全部投入到子女身上,事事小心翼翼,对孩子照顾周到,殚精竭虑,结果失去了自我,而孩子的成长似乎和并不如家长期待的那么好。实际上,父母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做轻松的父母。
1、父母应该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留出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不要让孩子占据自己所有的生活而迷失了自己。父母也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有自己的事情和工作要做,不能随意打扰别人。
2、信任孩子。父母要充分相信孩子,相信它们有能力去面对现实世界,并放手让孩子独立的面对和处理一些事情。为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于孩子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应该看作是正常的,多进行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找出原因,这样它们就会将建立起自信和乐观的态度,为他们个性和独立性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3、体味孩子给父母带来的欢笑和快乐,和孩子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
在这样的心态下,父母和孩子都有了共夺得自由和发展空间,家庭气氛也轻松了很多。
激情父母成就健康向上的孩子
每天与孩子独处20分钟 从古至今,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可厚非的,可现代家庭的繁忙使得父母与孩子对话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在每天与父母的交谈中,金语涵的爸爸告诉笔者,孩子在家特别怕他,不知道如何是好?经过一番交谈,得知金爸爸工作比较忙,回家就不想说话,一说话女儿就紧张。看着金爸爸一筹莫展、一副伤心的模样,笔者想这是很多家庭都会出现的问题。因为工作的压力回到家已没有足够的耐心与孩子说话、甚至微笑。笔者告诉他:
1.每天回到家之前对自己说:“女儿是我的宝贝,我非常非常爱她。”
2.坚持每天与女儿独处20分钟,在只有你和她的时候,你会更多地关注她,她会觉得爸爸也很爱她,单独和爸爸在一起时自己也很快乐。
3.如果实在不想说话,就给女儿准备一样小礼物:一根棒棒糖或者一瓶酸奶。这些东西可以事先准备很多,到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
20天后,金语涵的爸爸特意找到笔者,告诉笔者他按照笔者说的方法做了以后,开始觉得很别扭,但想着没办法就坚持了一个星期,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样做,而最后一个办法几乎没用过。现在他与女儿之间的距离真的拉进了不少。心态调整好了,养成了习惯,也就不觉得累了。况且,这样的收获远大于自己那点小小的付出。他还说道:“确实,曾有专家研究指出,父亲与女儿的情感,能直接影响女儿成年以后的性格和能力。”所以,他很庆幸能有这次改变。
笑口常开,言传与身教并重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个性形成和心理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深刻而持久。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在强调以身作则对孩子的重要性,往往忽视了语言对孩子的影响。其实,言传与身教并重。
罗逸霄的妈妈很注重孩子的教育,作息时间安排得很紧,生活很有规律。孩子很听话、也很能干。可是,他妈妈向笔者反映,为什么他看似没有其他孩子活泼呢?真不知该如何是好。笔者知道他妈妈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平时处处以身作则,对孩子比较严厉。她就特别相信:“行动更具说服力。”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给她支了三招:
1.每天坚持给孩子讲一个笑话,让自己的笑声感染孩子。
2.把练毛笔字的时间缩短,拿十分钟进行梦想交流。梦想可能做或者不可能做的事情,让他在交流中活跃思维。
3.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让他把开心的事用语言表达出来。经常不停地说话,变得能说会道了,自然也就活泼了。
一个月后,笔者就发现孩子经常有很多好玩的事跟笔者说,而且还能跟其他小朋友说好多的笑话,大家都特别乐意跟他在一起。
激情生活,让父母成为孩子的朋友
家庭是父母创造的,可家庭的核心却是孩子。如果父母成不了孩子的朋友,对家庭来说将会失去激情;没有激情的生活,孩子将会难以快乐。笔者发现,其实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过就是晚上和双休日,于是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向父母们提出了两点建议:
1.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合理地安排晚上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共同欢歌、共同游戏。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聊一下幼儿园里的所见所闻,再跟孩子一起听读十分钟,边读边看边识字,然后再有十分钟轮流表演节目,孩子和父母一起完成,孩子会觉得很有意思。另外,还可以跟孩子一起画画、玩游戏,临睡前再给孩子讲几个故事,使孩子享受到亲情的温暖。
2.双休日到了,更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进行环境教育的大好时机。父母带孩子去广场喂鸽子,体会喂鸽子的乐趣;去公园体会碰碰车带来的刺激;也可以去书店,帮孩子选上几本好书,丰富一下孩子的小书架;走在路上,随时观察路上行人、汽车、天气的变化及路上发生的事情。随时引导孩子增强明辨是非的本领,扩展视野,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提醒父母们用孩子的眼光、用孩子的语言,来看、来想、来谈,感同身受,体味生活,父母自然能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总之,家庭环境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场所。良好的家庭氛围、亲密无间的零距离相处、言传与身教并重的教育方式及激情洋溢的生活,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笑口常开、乐观向上的父母,其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激情洋溢的教育对孩子性格培养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父母应该要多关爱孩子的心灵
父母应该要多关爱孩子的心灵这几天我在看一本书《和导盲猩猩一起历险》看这本书时我的心情很沉重,特别是看到孩子那孤独无助的心灵,我眼睛湿了。想着现实生活中,我们父母有时会打着爱与付出的口号,每天忙里忙外总抽不出空陪孩子,总带着情绪在孩子面前发泄。反省一下此时的我们是否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我想所有的父母都应该记住:"仇恨蚕食心灵",一旦我们的心被仇恨所纠缠,我们便无法快乐,生活在仇恨当中,便是生活在不幸当中,这种不幸还会传导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感到不安.
一次周末,约闺蜜xx到咖啡厅闲聊.好久不见了,发现xx整个人显得特别憔悴.刚坐下来,xx就不断的诉苦.说她儿子胆子特别小,xx的儿子二周岁了,每天晚上睡觉都要xx陪睡,白天带他外出从来不肯跟别的孩子玩在一块.整天缠着妈妈.而且特别爱哭.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哭.不知什么原因,整得xx忙里忙外的还要忙孩子精神都要奔溃了.
自己是过来人,知道要照顾一个孩子是挺不容易了.我让xx要多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多带孩子到外面与其它孩子玩.xx说:唉!我最近老跟他爸吵架,哪有心情带孩子出去玩啊.有时看他烦人自己心情原本就不好,好几次都被我打了,可是每次打完看到孩子那可怜样我又心疼.
我说: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打架,更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无辜的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另外父母老是吵架孩子也会感到没有恐惧没有安全感.xx说:唉!别说了,都是我婆婆引起的,我月子的时候她从来不到医院照顾我,我要生孩子之前把她从老家接到厦门为的就是让她能照顾我的月子,我老公要上班没空,我父母身体不好.可是婆婆迷信说医院这地方身体好的人不能去,去了就会传染上疾病.不来就不来吧,等我出了医院回到家,每次孩子洗澡,婆婆都要求我自己给孩子洗,洗完澡还要我洗衣服.婆婆说她以前生孩子都是这样过来的,现在的人没那么珍贵,也要让我从走她以前的路.
说实在的,孩子是家庭矛盾的最大受害者,尽管孩子已经两周岁了,但是他还不愿与别的小朋友交流,晚上还要妈妈搂着睡着,这些情况是因为他严重缺乏安全感所致.境由心生,大人的心里充满怨气和怒气.这些会不经意地写在脸上.孩子长期对着妈妈一脸的怨气会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当他亲眼目睹爸爸打妈妈的情景他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紧张焦虑恐惧和担忧?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成长,他怎么能获得起码的安全感呢?
我想,我们爱孩子首先要给孩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孩子在乎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温暖,有安全感。《和导盲猩猩一起历险》这里写的不只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小男孩,更是一个走出阴影、开始明白爱与被爱的男孩,一个逐渐懂事、开始积极生活的男孩。这是一次躲避孤独的逃跑,更是一次寻找爱的回归。
做一个用心倾听的的父母
儿子刚升大班时候问过老师他上课的情况,总得来说是不错的,因此很久也没有在和老师沟通,昨天下午接他时候顺便问了一下最近的情况,老师说孩子上课说话多了,举手回答癫痫病问题也不如以前积极了。而基于我对孩子的了解,他是一个上课比较遵守纪律的孩子,但是千万别有人主动和他讲话,一旦有人主动他就活跃起来了。
回家后没怎么说这个事,因为他要写作业,晚上还有小提琴课,但是还是觉得需要和他谈谈关于上课纪律的问题,毕竟这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一个方面。临睡觉前我们会读书做一些习题或者直接就睡觉,这完全根据当天孩子的状况来定,昨天晚上临睡觉时候我们决定来一次谈话,谈话内容如下
妈妈:今天我问了老师你在班里的情况,怎么说你上课时候说话多了呢?
梓歆:我也不知道
妈妈:还记得妈妈和你说过的话么?
梓歆:上课时候不要说话,即使老师教的你都会了也要认真听,因为还有的小朋友不会呢,说话会打扰别人。
妈妈:对,上课就是上课,不能随便讲话,以后上学了上课时候老师更是要求课堂纪律。那高老师怎么反映你最近上课说话呢?
梓歆:妈妈我以后知道了,上课时候不说话了。
妈妈:真好,这样做就对了。(孩子一直没有说出原因,但是我没有再继续问下去,因为我知道他已经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了,根据我今天早上和老师再一次沟通,也知道了大概因为调换了座位的原因,现在他旁边的女孩子比较爱说话。)
谈话继续中……
妈妈:现在上课怎么不举手回答问题了?
梓歆:妈妈你不是说要我给那些不会的小朋友机会么?我回答了他们还没回答呢。
(原来原因在我,中班时候上课没有这么严格,老师问一个问题,经常孩子们就边举手边回答了,很闹,老师也搞不清楚哪个孩子还不会,我就告诉他假如老师讲得新课他都会的话就要多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其他不太会的小朋友。)
妈妈:哦,对,是这么说过,不过呢现在老师说希望你能积极举手,再说了你要是举手了也不一定叫你啊,对吧。
梓歆:是,那我就举手。
很多妈妈在和老师沟通后发现孩子的问题,第一反应是马上在老师面前教育孩子,其实我认为是不妥当的,首先,你虽然当面教育了孩子老师或许认为你很配合工作,但是孩子会如何呢?他可能会暗自害怕你回家怎么收拾他呢。其次我们还没搞清楚状况就当众批评孩子,伤害了他的自尊。因此听到老师反映的情况后我当时并没有批评他,但是他还是有些紧张的看着我和老师,我只是摸了摸他的头对他说:“今天有些冷,赶紧回家喽!”然后他又快乐起来了。前面的铺垫使得我们在沟通时候他能实话实说,知道妈妈是在帮助他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单纯的批评他。
做一个用心倾听的的父母,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升小衔接的这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