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责任是老师的,但孩子是家长的!

发布时间:2020-07-08

什么是教育笔记。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责任是老师的,但孩子是家长的!”,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常常听很多管不住孩子的家长说:“等到了学校就好了,自然会有老师管着他!”

有的家长去开家长会,回来说自己一直在睡觉,老师废话太多了……

听到他们这样说时,我总是在为那些孩子担忧。是的在幼儿园生活的日子里,责任是老师的,老师应该尽一切可能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但是,事实上孩子接触最多的是父母,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家长的教育!只有父母和老师一起引导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才是负责任!

所以一定要明确,责任是老师的,但是孩子是家长的!

1

老师保证不了孩子良好的品行

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品行是关键!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

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家庭教育有关。老师只是传到授业解惑者,家长却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大于老师45分钟的课堂教育。

因此,想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家庭教育才是关键,老师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2

老师给不了孩子良好的习惯

麻将桌旁、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肯定和爱看书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差别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边看电视边督促孩子认真读书时,收到的往往是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也不想想,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会强迫孩子做到呢?

积极进取,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热爱学习,能够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的小大人,父母在教育上会省很多心。

所以当你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坏毛病时,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也许就会找到根源所在!

3

老师很少主动找家长交流

一般家长被请到学校,那孩子的问题就有点严重了,所以,孩子的小问题,老师一般不会找家长沟通的。

但是做家长的在发现这些问题时,如果能跟老师积极主动的去沟通,那在孩子成长和学习这件事上绝对是帮助很大的。

4

老师给孩子传递不了读书的兴趣

很多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看书。但是,请您扪心自问,自己是否爱看书呢?

孩子读书的兴趣是从小培养的,两三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读书了,而不是等到了学校之后,让老师培养你家孩子读书的习惯。

你家里的书多,孩子就读的多。父母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孩子就会效仿,反之,孩子只能模仿你做别的事情。

是否从小阅读的差距,会在以后的知识层面,认知能力以及写作水平上表现出来。

5

不要指望让老师帮你培养孩子的意志

不要指望让老师帮你培养孩子的意志,老师更多的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集体观念、规则意识等知识。

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人道理,坚强的意志,这些都是要靠父母去培养的。

幼儿园老师没有精力帮你去培养所有的东西,这些只能由家长从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如果你忽略了,那你的孩子也许成绩很好,但是意志薄弱,受不得半点挫折,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

6

老师给不了孩子上进心

很多家长一开始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跟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是相背离的,他们主张快乐教育,却将快乐教育误读了。

快乐教育不是不主张让孩子学习并接触新鲜的事物,不是不让孩子努力上进,而是在孩子愿意的情况下,挖掘孩子的兴趣点,开心的学,并持之以恒,充满上进的欲望,有所收获。

现实是中国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被不自觉的挤进了竞争的行列,而你灌输给孩子不上进的快乐思想,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

受不到老师的赞扬,得不到同学的钦佩,你以为是为孩子好,其实是害了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自己觉得不苦不累,完全可以应付自如,是可以让他多学点东西的。

7

老师给不了孩子长久的幸福感

一个人所在的原生态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都很大,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注定要比家庭不健全,或者整日吵闹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要阳光很多。

我们不是抨击家庭不健全的孩子,而主张在可以控制的情况下,尽量给孩子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一个轻松自在的成长空间。

而作为陪伴孩子短短三年的老师,只能尽力给予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但长久的幸福感,是老师给不了却能决定孩子一生的!

8

你对孩子的影响力永远大于老师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

孩子不是老师的,是你的。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榜样,请做个称职的父母!

希望每一个小朋友都可以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长大。在幼儿园的时光,老师们一定会不遗余力的照顾好孩子,陪孩子一起成长。

但在孩子的一生中,希望父母能承担起身为父母的责任,做好日常的言传身教,陪孩子一起蜕变,一起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是你的,不是老师的,不要推卸责任


常常听很多管不住孩子的家长说:“等到了学校就好了,自然会有老师管着他!”

有的家长去开家长会,回来说自己一直在睡觉,老师废话太多了……

听到他们这样说时,我总是在为那可怜的孩子担忧,这是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啊?遇见这么不负责任的爹妈!

老师保证不了孩子良好的品行

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品行是关键!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家教有关。老师只是传到授业解惑者,家长却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大于老师45分钟的课堂教育。

因此,想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家庭教育才是关键,老师无能为力!

老师给不了孩子良好的习惯

麻将桌旁、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肯定和爱看书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差别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边看电视边督促孩子认真读书时,收到的往往是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也不想想,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会强迫孩子做到呢?

积极进取,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热爱学习,能够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的小大人儿。父母在教育上会省很多心,所以当你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坏毛病时,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也许就会找到根源所在!

老师很少主动找家长交流

一般家长被请到学校,那孩子的问题就有点严重了。所以,孩子的小问题,老师一般不会找家长沟通的,但是我们做家长的在发现这些问题时,如果能跟老师积极主动的去沟通,那在孩子成长和学习这件事上绝对是帮助很大的。

老师给孩子传递不了读书的兴趣

很多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看书。但是却没有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爱看书呢?孩子读书的兴趣是从小培养的,两三岁的孩子就该开始读书了,而不是等到了学校之后,让老师培养你家孩子读书的习惯。

你家里的书多,孩子就读的多。父母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孩子就会效仿,反之,孩子只能模仿你做别的事情。是否从小阅读的差距,会在以后的知识层面,认知能力以及写作水平上表现出来。

不要指望让老师帮你培养孩子的意志

老师更多的交给孩子的是课本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人道理,坚强的意志,这些都是要靠父母去培养的。老师没有义务帮你去培养,这些只能由家长从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如果你忽略了,那你的孩子也许成绩很好,但是意志薄弱,受不得半点挫折,所以情商教育也很重要。

老师给不了孩子上进心

很多家长一开始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跟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是相背离的,他们主张快乐教育,不主张让孩子刻苦学习,认为那样孩子会很累。殊不知中国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被不自觉的挤进了竞争的行列,而你灌输给孩子的思想,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受不到老师的赞扬,得不到同学的钦佩,你以为是为孩子好,其实是害了自己的孩子。

只要孩子自己觉得不苦不累,完全可以应付自如,为什么不能让他多学点东西呢?

老师给不了孩子长久的幸福感

一个人所在的原生态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都很大,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注定要比家庭不健全,或者整日吵闹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要心里阳光很多。而这个是老师给不了的,却能决定孩子一生的!

你对孩子的影响力永远大于老师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

孩子不是老师的,是你的,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榜样,请做个称职的父母!

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说起对孩子的教育,可能很多家长总是会吧这个和孩子的成绩之类的联系在一起。其实,家长有这样的观念是不好的。因为这对于孩子的“三观”是一会有影响的。

说起来,孩子的教育影响的因素主要就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可想而知,家庭对于咱们孩子的成长是有多么的重要。

而且,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咱们的家长一定要做好家庭教育这一块。那么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有哪些方式呢?

1、暗示对孩子的重要作用

很多家长总是错误地理解成,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有话就大声说出来”的好。却不知道日常生活之中,除了父母对孩子的爱需要大声说出来之外,其他的都可以用“暗示”的方式向孩子传递。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鼓励和肯定,因而暗示对孩子就显得很重要了,无论是行为上的暗示,还是心理上的暗示,或是语言上的暗示,都能对孩子起来鼓励和肯定的作用。从而让孩子更加自信和阳光,成长成一 个优秀的好孩子。

2、对孩子进行言语上的暗示

有一类孩子,她们可能行为习惯差一点,这是因为日常家庭教育的原因所导致,当父母发现这个问题之后 ,就可以直接用语言方面的暗示。

比如孩子进出门不跟父母打招呼,父母就可以这样子说:“我今天回家 的路上遇到一个很有礼貌的孩子,她会主动和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当时没有跟父母打招呼,他们会觉得 很不好意思,也就会在父母的语言提醒之下马上打招呼。

这样子的暗示,已然是明显了,孩子自然是能听 懂的,他们也就在父母的暗示之下马上改正了自己的不良习惯。

3、对孩子进行行为上的暗示

当孩子出现不良习惯时,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就成了对他们最好和地为暗示,父母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言行,争取一举一动都做孩子的好榜样。

比如孩子到了个公共场合玩,看到地上有几个矿泉水瓶子,孩子随手一丢把自己手上的也扔了下去。

此时父亲却弯下腰来看所有的水瓶子一个个捡起来放进附近的垃圾桶之中。孩子会不会觉得羞愧脸红呢?父母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要爱护环境,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 惯的暗示。父母不是采用的批评孩子乱扔垃圾的教育方式,即给孩子留了面子,又让他们上了很深刻的一 课一举多得。

4、对孩子进行环境上的暗示

在中国有一句很通俗的谚语:“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意思很容易懂,就是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如果父母给孩子营造的是一个健康温馨感恩的家庭环境,那父母就能收获一个阳光健康懂得感恩的孩子。

相反,父母可能就不会那么幸运地收获一个这样的好孩子了。因此,对孩子进行环境上的暗示也是很有必要的,不要忽略这一环节。

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一、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

有很多家长,一生努力打拼,只为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护其一生无忧。但却没想到,钱财这种有量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被孩子们挥霍殆尽。

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每日大手大脚的孩子,一旦高品质生活被打乱,到时留给他们的只有堕落和无尽的悔恨。

所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们百万财富不如给他们几个好习惯。好习惯可以拓宽孩子未来的人生格局,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及其重要。

阅读的习惯

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很关键,对学习和人生阅历都作用极大。

孩子有阅读的习惯,不仅在写作上的词汇会大幅增加,而且对于见识、知识的拓展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吃苦的习惯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给予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时,孩子们往往不会珍惜,肆意挥霍。

这样的孩子除了自私自大、不能体恤父母的辛劳之外,也没有一颗感恩、孝顺的心。

所以,家长们请给孩子们吃苦的机会,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不易,这样才能理解生存的艰难。

二、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教育学里,与其苦口婆心劝孩子好好学习,不如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一个家庭的气氛是和谐有爱的,那对于孩子的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紧张,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在于身份定位。

不当“领导”,学做“教练”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总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铺路,告诉他们学什么特长好,看什么书籍有用……

虽说出发点是为孩子好,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想法,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畏惧你,远离你,不会和你谈心,自然对你的话也是左耳进右耳出。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会出现很多难题。这时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建议,帮他们指出问题所在,然后一起攻克难关。比起一个要求听话和服从命令的上级领导,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贴心教练。

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运动场上的裁判,眼睛时刻盯着运动员,一旦发现有犯规行为,立马给予警告和退场,处理起来毫不心软。而啦啦队则时刻充满活力,为队员们加油鼓气和呐喊助威,给运动员带来自信和动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拿筷子、第一次骑车……可能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摔倒很多次,也会不断重复错误。这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点缓冲的机会,不要开口就是“你怎么这么笨,都几遍了还学不会”。

俗语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长对孩子的批评除了会让孩子心里难受外,也会让父母和孩子的距离拉远,对亲子双方没有任何好处。

没有谁天生就有做某事的能力,大人都免不了犯错,更何况孩子呢?当孩子事情完成的不够好,我们要多给他们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更正错误。

教育没有想象中的难,不过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庭的焦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怎么科学地在家庭教育中,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势在必行。

教育中的七大误区

误区一:家长爱孩子,最擅长以己度人

孩子渴了,想喝矿泉水,而家长认为鲍鱼营养丰富,孩子偏偏不喜欢。

家长给孩子买高级的玩具,而孩子偏偏喜欢摆弄一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

您处心积虑地花费很多,孩子还不开心,原因是,这些不是孩子需要的。不需要的东西,就体现不出它的价值。

误区二:上了补习班,成绩一定能提高

现在的补习班,名目繁多,如雨后春笋般,将孩子们层层包围。家长花费了金钱,好像心里就得到安慰,会不会想到,孩子的辛劳与压抑。孩子平时的课业负担,还不够繁重?沉重的书包,已令他们压弯了腰。

从科学角度讲,大脑皮层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受身体和情绪的控制。人在疲劳状态下,有情绪困扰时,他的记忆、分析、判断能力消失。会产生愤怒、生气、害怕等情绪。不仅健康受到影响,还会表现为厌学,学习拖沓,封闭自我,不和人交流。甚至会有猝死或自杀等极端现象的发生。

误区三:行有不得,总找外因

有一些家长,理解孩子的辛苦,和孩子一样,经常对当前的中国教育品头论足。弄得孩子也怨声载道。遇事抱怨,不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各有其利弊。客观上讲,应该取长补短。回顾历史,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抱怨社会、体制,于事无补。家长该有这样的理念与远见:立足于自己与孩子,让孩子有发展的空间。任何一个环境,都可以帮助孩子成就梦想。

给孩子这样的人生定位:所有的变化都是机遇,让你自己痛苦的人,都是天使。自己才是主人,主宰自己的命运。

误区四:成绩不好的孩子,一定不聪明

孩子的智能分很多种,有听觉、视觉、语言、体验、逻辑、社交等很多方面。

学校教育,重视应试,主要考核孩子语言文字与数理逻辑的智能。而其他技能均不在应试的范畴。这就造成家长严重的误区,以为孩子成绩不理想,就不会成才。

如果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妈妈,也听了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就放弃对孩子的培养,或一味要求他们像其他孩子一样,那么,科学会停滞多少年?

李安的数学成绩,是负分,丝毫没影响他成为一名大导演。

海蓝老师讲了个动物学校的故事,发人深省:

兔子跑的快,偏让它去游泳、飞翔,结果淹死了、摔死了。

对于孩子,令他擅长的地方发挥到极致,就会成功。

为了取得满意的成绩,以损害孩子的身心作为代价,以破坏亲子关系作为代价,犹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啊。

误区五:严格的教育,是对孩子负责

古语有:一日不打,上房揭瓦。靠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是教育的最低层次。指责、批评、命令、说教,仅次之。

这些方法,看似严格,而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问题发生了,家长应该认真分析,这个问题,是孩子的问题、自己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

如果是孩子的问题,要学会接受和倾听。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如果是自己的问题,要客观描述,不批评、指责,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如难过、担心,以及对自己的影响,最后提出希望。这样的交流,孩子对家长的想法,会得到明确的判断和理解,得到有效的沟通。

最智慧的父母,在家庭中,主动营造温馨的氛围,注重自己的个人成长,身体力行地做孩子的榜样,影响孩子。这才是家长中的九段高手。

严格的教育,本来的出发点,是对孩子负责。这是没有错的。而家长往往以对孩子好的名义,伤害了孩子,破坏了亲子关系。

如果可以心平气和、语重心长地和孩子交流,以合理的方式帮孩子解决问题,何必怒发冲冠、求全责备呢?

误区六:不尊重孩子,爱泼冷水

一个人行为改变的过程依次是:知而未动、知而心动、知而行动、动而坚持、修成正果。这是个渐进的过程。

很多时候,因为家长的粗心、疏忽、武断,导致前功尽弃。

对于孩子而言,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的难度,大过成人。而家长习惯于孩子做事的萌芽阶段,以责怪的口吻打压孩子。诸如,孩子学习刚有点进步,或培养某种好习惯的初期,家长会说,“才考这么点分,就骄傲。离------远着呢!”或者在孩子意识到问题,努力改变的过程中,不及时发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学习热情一下子消失,星星之火,被一盆冷水浇灭了。自信心也受到了打击。

家长需要具备一双慧眼,即时发现孩子知而心动、知而行动的苗头,鼓励孩子再接再厉。

误区七:把自己的目标当做孩子的目标

很多家长,在孩子身上充满了期待。而这份期待,孩子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没有人会为了其他人的目标而努力,有很多方法帮助孩子实现他的愿望,同时实现我们家长的愿望。

家长希望孩子成绩提高,孩子期待一份向往已久的礼物。在成绩与礼物之间,就有一个结合点。可以把这个礼物的样子,让孩子画在一张纸上,分割为若干天,去完成。每天完成几分之一,日久天长,孩子看到他的愿望一天天地临近,会主动地做好该做的事情。在达成愿望的那一刻,孩子的成绩提高了,他的奖励也得到了。岂不皆大欢喜!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孩子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律性、抗挫力。

在帮助孩子实现目标的同时,把自己的目标放进去,才是明智的做法。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所为,有所不为。愿天下父母,用您的爱心与耐心,以正确的理念与方法,培养孩子,使他们的梦想成为现实,也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家长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等孩子上大学了,我就轻松啦!

过了这几年,我带孩子就不用这么累了!”

这些话您有没有听到过?这可是很多母亲的口头禅呢。

没错,孩子的某个成长阶段,会让家长感到格外劳累,但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却不仅仅是在那个阶段——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可以说,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然而,只有极少数家长能继续努力,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家长们,保持一颗探索的心,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我们才能给孩子带来更为广阔的世界。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

一位妈妈向我慨叹:当妈的都像我这么累也够烦的……我追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怎样不累呢?

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许多妈妈,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便放弃了自我探索

那么,为什么许多妈妈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妈妈,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

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妈妈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我有很多年长我十岁左右的朋友,我们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发现这个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不过,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上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庆幸的是,现在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越来越高。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而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古往今来“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夙愿,大家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有所作为。

但这需建立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当中,从过往的家教的成功事例中我们知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家长的影响,因此,家长平时要格外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要注重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们给予了他全部的爱,他的每一个进步都会让家人感到无比的高兴。通过对孩子近一年的教育,我自己总结了以下三方面:

首先,要有耐心,戒骄戒躁;

其次,做事要坚持,不能三心二意;

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树立信心。

李梓赫进入幼儿园已经一个学期了,他从入园以来,在老师和小朋友们的共同帮助下,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生活,也渐渐的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在半年的时间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造就孩子良好的习惯。

一、家庭教育首先要从自我教育开始

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对他们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待孩子不能光说不做,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作好。现在孩子接触信息的途径很多,信息量也很大,有时孩子所提出的问题也会把大人难住,所以大人也是要学习的。

当你看书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在旁边看书;有时孩子在玩耍嬉戏的时候也会提到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家长能给孩子一个优越的解答,孩子不仅充满了快乐又满足了其求知欲。所以干事情一定要认真。

二、不能过分宠爱,事事包揽

现在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在行为上难以约束自己,最终导致自控能力差,没有上进心。

孩子很喜欢画画,也有唱歌的天分,因此我们就给他创造条件去画画,记得有一次孩子看到了一个小汽车,就想把它画出来,但是怎么画都不成形,孩子变得越来越急,拿着笔的小手也胀的通红。

我问他还要继续画吗,他说我必须要画出来,看着他已经出汗的额头,用画笔画画的每一个动作,我着实有些心疼,他成功的画出每一个环节我都会对他加油鼓劲,孩子也是越来越认真,当他画完以后笑着对我说:爸爸我成功了!看着孩子灿烂的笑容,我从心底为他感到自豪。

李梓赫很喜欢玩具,家里的玩具也很多,如果他特别喜欢,我就给他预定一个目标,完成的好就可以买。这样可以激励他的兴趣也可以改掉一些坏习惯。

随着孩子的长大,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我们也会让他去做,有时也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想让他明白不但要掌握技能,而且要学会生活和关爱身边的人。

三、积极配合老师,与孩子一起学习

老师如果布置了需要家长配合的事宜,都要认认真真地与孩子一起完成。我们每天床头上放着一本书,孩子也跟着学,睡觉前陪孩子一起读一会书。

看书的习惯是平时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只要孩子有时间 就拿起一本书看,而且书的形式也不受限制,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四、勤于孩子沟通

每天我们都会问孩子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孩子做得对的好的事情及时表扬,错的事情帮他分析,遇到困难帮他分析怎么解决,同时鼓励孩子。

以上只是我们平时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体会。或许自己的孩子还不是最优秀的,但他对集体的责任意识,为人的善良与正义感,喜欢读书画画的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做事的认真态度,都让我们感到莫大的欣慰。

作为家长,科学教子,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起成长!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共同努力吧!

家长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万物尊道贵德,所有的东西,包括我们自身的发展,如果我们的事做得不对了,是道走错了;如果道走对了,还做不成,是个人的涵养还不够。同样的价钱别人能谈成,你没谈成,就说明他们俩情投意合,对脾气;你谈不成,就说明他看不上你,你自我修炼还不够,就这么简单,因为所有的东西到一个高度上是一样的,这些东西沉到我们心里边,驾驭的可能不仅仅是教育,包括我们生命的走势。上士问道,勤而行。有悟性的人听说“道”后深信不疑,并勤勤恳恳、坚持不懈地去习练它、运用它。就像咱们听到教育孩子的“道”,智慧的人不会只在看书时觉得头头是道,合上书又想这书上讲的对不对呀。这不是上士。上士勤而行之——尊道贵德,身体力行去实践,用大道去引领孩子。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闻道,培养中层,将来培养的孩子是中产阶级的。闻道,就是听说了教育的大道,教育的真实的一面,若存若亡,前半个月还信,后半个月自己压不住火不信了。中士闻道,这样的人在单位里面也只能做一个中层。所谓中层是什么呢,他这一辈子可能只发展到一个中层,他心里的东西不静,若存若亡,守不住道。

下士闻道,大笑之。下士问道,大而笑之。见了一个人批评孩子,你跟他讲要用心教育孩子,他觉得你在瞎说。这种人,就是下士问道。我希望我们都是上士,将来让我们的孩子也做上士,让我们的孩子也和这种求道的人在一起玩,他想穷都难。我之所以特别反对很多人在方法技巧层面玩,是因为在这个层面上玩,就把我们孩子给限制了。限制的是什么——他一辈子都在那个层面里面折腾问题。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方无隅,隅是角落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方到极致的时候你是看不到拐角的。我跟你们站到一个高度上去看的时候,从来不提方法的时候,求的是这个大方,求得一个大方。大器晚成,很好理解;大音希声,就是我所追求的,我们和孩子的这种交流也好,这种碰撞也好,尽可能少一点语言,尽可能少一点直白的行为层面的东西。

大象无形,我们学到一个最后,你们达到一种什么状态就算过关了呢?别的家长也说你怎么也不管孩子,你孩子还那么好,其实该管的都管完了,做全了;别让人家笑话你:天天追着他儿子,儿子也让他培养废了吧;不要让人家说这话,这可不是我这样投入解读这些内容的目的。善行者无辙迹。善行者,就是善于走路的人。我们就是走路的人,我们自己把路走清楚,给孩子引路。善行者无辙迹,教育无痕,管孩子的时候也不要用行为、用语言去管,我说你们放不是不管,而是用一种无声、无痕的东西去管。我身边的学生知道我惩罚他们,他们有一种感觉叫生不如死,我不打,也不骂,见了他老是乐呵呵地笑,连笑不了三天,他就难受死了;别人到我那儿学教育,你们绝对看不出来,他怎么把学生给收拾住了,就是冲他笑,当然笑是有前提的。

善言者无瑕谪。善言者无瑕谪,谪是责怪的意思,善于说话的人,善于表达的人,他的话里面不骂人,不责怪人,不批评人;要批评人的时候,他也说好听的来批评。家长真正责怪孩子的时候,不要带责怪的话,要批评人就这么批评,真正你们骂出声了,骂完之后孩子没感觉,他心里边反倒舒服:你又生气了吧,你已经骂完了还说什么,没得说了吧。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闭,善于拒绝、善于否定、善于放弃的人无关楗而不可开。教育是一个大善之事,大善之事必须有大恶之人才能把它做好,才能做到极致。所谓大恶之人是什么?就是有很强的拒绝和排斥能力的人。就是要对所有的不良进行干预,不好的东西,就是破坏我们情绪的东西。光靠单纯的善良是做不好教育的,这并不是说我多恶毒,恶,要有恶人的心态,要知道认识社会的另一面。

恶的目的是什么?守善。对大恶的事情没有能力处理、拒绝的人很难守住善。我相信所有的母亲内心对孩子都有一种极致的善良,但是有的母亲守不住,因为别人伤害的时候,她无力反抗,无法避开这些不良的社会干预。把善守得越清晰,越稳固,恶的东西对你越恐惧。我就想我自己做教育,这个不管孩子也好,因为原来我接触过一些比较麻烦的孩子,其实他们的父母比孩子还麻烦,但是面对我的时候,都能够说好话,讲善事,就是这样自觉地就把他不好的一面给避开了。有的孩子,在别人看起来都是杀气腾腾,一面对我他就好了;实际上我没有依赖任何别的东西,就是我这种对善的坚守,以及做得彻底。我可以拿命给他,他还能伤害我吗?所以他不好的一面自然就给脱落了。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结,这个结我觉得应该在教育上理解为心灵的契约,内心的相互坚守。如果孩子和我们家长的内心有共同的这点,结为一体的话,不需要外在的约束。我们做生意的时候,两个人信任到一定程度不需要签合同,就是这句话。无绳约而不可解,没有什么合同这两人也一辈子不分开,就是内心这样一种共同坚守的东西比较厚重。

通过这一段话,包括大善之事必须由大恶之人来做,这一句话里面有两重含义,一个是我们要达到的一种状态,让孩子也要学会对不良东西的筛选、拒绝和放弃。通过他来理解善、理解好,通过认知不好来理解好。理解好的目的是守住好,同时有能力去处理不好的东西对孩子的破坏和影响。我们可以想象,现在这个社会对孩子的不良干预太多了,如果我们只从积极的一面去教育孩子,忽视了那些消极东西的存在也是很可怕的,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教育孩子好的。同样的分量,都要给孩子讲,但是看年龄而言。不同的年龄段,在六岁之前,我们尽可能不要给孩子,尤其在孩子的童年讲恶的东西。六岁之后就可以让他看到一些不好的东西,通过不好的东西来认知好的东西的价值,认知好的东西的美,尤其是女孩子。不弃不拒,无惧。教育的过程中,不管是好事、坏事我们都不要害怕,也不要放弃它,这背后都有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都有可以为我们发挥作用的内容。我希望我们现在经历痛苦的家长,或者在享受教育的快乐的家长,都应该从快乐的过程中看到另外一面,从痛苦的坚持过程中意识到在为孩子的未来积蓄能量,包括孩子考好考不好,遇到好事坏事,都要做到不弃不拒,不要害怕。

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记得一本书上有这样一段对话:拿破仑问教育部长:?目前教育最缺少的是什么??教育部长回答:?最缺少的是优秀的母亲。?教育部长的话深刻而睿智,同时也告诉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给与孩子的不仅是生命,家庭的一切,更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性格。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想使这种教育富有成效,必须遵循正确的教育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子女既要有爱,又要对他严格要求,只爱不要求就成了溺爱,溺爱虽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但却是子女遭到毁灭。正如高尔基所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没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

但也不要觉得家庭教育是遥不可及的或是深不可测的,不是非要坐下来,郑重其事的声明,我来教育孩子了,那才是教育。其实恰恰相反,我觉得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教育,家庭教育更是离不开生活。如果你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孩子进行引导,那么你就掌握了家庭教育这门高深的科学。具体来说我认为好家长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微笑中让孩子享受生活

孩子对妈妈有着天生的依赖,妈妈的微笑能开给孩子快乐,妈妈的烦躁也会传染给孩子,即使他还是个襁褓中的什么还不懂的孩子。因此,当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尽量地享受亲情带来的快乐,并且把这种愉快的心情传递给孩子。这种传递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要能直观的让孩子感受到。

比如早晨孩子睁开睡眼,你微笑着靠过去轻轻地说:?宝宝醒了,睡得好吗?让妈妈亲一下!?这时宝宝好像听懂了一样,咯咯地笑着挥舞着小手小脚,这样的微笑会是愉快一天的开始。如果宝宝醒来的时候你恰巧不在他身边,他有可能会哭闹,其实这时的哭并不是宝宝不听话,他只是看不见妈妈,觉得没有安全感,想通知你。你应该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边走过来边微笑着说:?哦!来了,宝宝醒了!妈妈知道了,宝宝肯定是想妈妈了对吗?来妈妈抱一抱。?如果宝宝还是哭闹的话,你就要检查一下,此时的宝宝是不是尿了或是便了,身上很不舒服,当然不管你在对宝宝做什么,你都不要只动手不动嘴,不要把他当成会动会哭的洋娃娃,忽视了和他的交流,忽视了他的情感需求。用你的微笑和语言交流让他感觉到你在关注他。?哦!宝宝便便了,不舒服是吗?好的让妈妈来换掉它,我们宝宝是很爱干净的,对吧!好了,现在让我们起来玩一会吧……?宝宝醒着的时候你也要经常和宝宝交流交流。比如:?宝宝知道吗?爸爸去上班了,奶奶去买菜了,现在家里就只剩下我和宝宝了,我们干什么呢,我们来唱歌好吗!啊,宝宝笑了,那就是同意喽,那好吧!妈妈先来唱,宝宝听。(妈妈笑着轻轻地唱歌,如果发现宝宝也依依呀呀的发出声音,妈妈就停下来)啊!宝宝真厉害,宝宝也想唱歌是吗?好现在宝宝唱。?妈妈学着宝宝的样子依依呀呀的唱起来。这是多么和谐多么感人的歌曲啊!如果一个宝宝每天有妈妈的微笑陪伴,那么他肯定会是个乖巧的,幸福的,爱笑的宝宝,他的每天都是在享受生活,这对于他以后性格的形成奠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

2在生活中交给孩子小知识

孩子在爱的滋润下渐渐长大了,睡眠时间减少了,会走会玩了,需要人陪的时间也多了,但是家长需要时间做家务,怎么办呢?其实这两件事情之间并不矛盾。此时,把孩子一个人安排在旁边玩玩具,你忙着做家务是很不明智的选择,因为孩子不太愿意,而且当你做完事情回来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孩子把玩具和周围的东西搞的乱七八糟,此时你大发雷霆就会以自己生气和孩子哇哇大哭收场。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带上孩子做家务,一边做一边给孩子说道说道和此有关的事情,可能的情况下邀请孩子帮帮忙,适时的表扬一下。这样既满足了孩子喜欢跟着妈妈的愿望,又学到了一些小知识,还初步培养了孩子劳动的本领和意识,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到了做饭的时间,要去择菜做饭了。让宝宝拿上小凳子坐在旁边,妈妈边做边给孩子讲:?宝宝这是青菜,(对小宝宝要一遍遍的重复‘青菜’‘青菜’,要求宝宝也跟着学,给与适当的鼓励)(大一些的宝宝告诉他这是一种蔬菜,青菜里还有大量的维生素,是宝宝长身体需要的营养,一会宝宝吃饭的时候要多吃一点,身体就会长得棒棒的。有营养的蔬菜还有很多,比如昨天吃的叫菠菜,还有萝卜,宝宝记得吗?等等)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还小,怕他听不懂就什么都不跟他讲。如果他第一次一点都听不懂,那当你第二次再讲起相关的事情,并且提到这次的时候,孩子就会有认同感,觉得似曾相识了,第三次的时候他就会抢着把他已经接受的部分讲出来了,妈妈只要给与肯定再加以补充就可以了,这样你的孩子这方面的知识就可能比别的孩子多一些。只要你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渗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有意识的讲给孩子听,你的孩子就会比别的孩子多懂得很多。即使你的文化水平不够高,知识储备不够多,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相对于一张白纸的孩子来说,你的色彩11已经很丰富了,问题的关键就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意识,有没有及时的行动起来。您说对吗?当然如果你能够为了孩子有意识的去学习就更好了!

3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兴趣

一个爱看电视的妈妈带出来的孩子,大多喜欢坐在电视机前;一个爱打麻将的奶奶带出来的孩子,也会喜欢摆弄麻将;一个爱看书的爸爸带出来的孩子,往往是个小书迷……家庭教育中言传的力量远远不及身教。一边电视机声音开的很大,一边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想要孩子喜欢上象棋,最好的办法是:一有空,爸爸和妈妈就摊开棋盘,摆好棋子杀上一盘。其间或输或赢、或进或退、或喜或忧毫无遮掩的展现给孩子,当然孩子好奇的眼神千万不要忽视,孩子幼稚的问题千万不要取笑甚至嫌烦,等孩子略知一二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每每请他做你的军师,帮助你出谋划策。赢了是你们俩的功劳,要大肆庆贺,输了要击掌立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一定要苦练棋艺,找他报仇。一来而去下棋就成了孩子喜欢的游戏了。想让好动的孩子喜欢上写毛笔字,最好的方法就是爸爸(或是妈妈)经常在家写写毛笔字,妈妈(或是爸爸)和孩子一起来欣赏,挑出写得最漂亮的字,画上红圈圈。然后饶有兴趣的提笔写写这个字,再请孩子来做评委,评议一番。对于评委的点评要虚心接受,立刻改正,再写一个。这样的程序要坚持一段时间以后,等孩子喜欢上评委的工作了,同时对毛笔字有一定的了解了,再要求孩子自己动手来写写看,其实大部分孩子自己就要求试一试了。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孩子刚写的时候肯定写的不好,此时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只要写了就好,像个字就好,愿意坚持写就成功了一半。家长甚至可以鼓励孩子说:?你写的已经很不错了,妈妈刚写的时候,比你可差多了?。

兴趣是孩子自己选择的,更是家长引导的。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自己的兴趣,千万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

4在交流中增进与孩子的关系

如果家长能够放低姿态,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一般是很愿意向家长袒露自己的心声的。如果学校离家不太远的话,建议家长每天接送孩子的时候,把骑车、开车改为步行。这样做既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也能够增加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增进与孩子的关系。有关研究表明边走边聊比坐下来谈心更容易心情放松,更有利于坦诚相待。

上学、放学路上的十几分钟时间。你可以了解孩子今天在学校发生的愉快的事情、伤心地事情、苦恼的事情。及时的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及时加以引导。还可以帮助孩子背背课文、记记单词,或是出一两题有趣的奥数题讨论讨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教育是孩子成人成才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愿所有的家长都是最优秀的老师,愿所有的孩子都是祖国的栋梁!

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


“等孩子上大学了,我就轻松啦!

过了这几年,我带孩子就不用这么累了!”

这些话您有没有听到过?这可是很多母亲的口头禅呢。

没错,孩子的某个成长阶段,会让家长感到格外劳累,但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却不仅仅是在那个阶段——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可以说,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然而,只有极少数家长能继续努力,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家长们,保持一颗探索的心,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我们才能给孩子带来更为广阔的世界。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

一位妈妈向我慨叹:当妈的都像我这么累也够烦的……我追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怎样不累呢?

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许多妈妈,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便放弃了自我探索

那么,为什么许多妈妈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妈妈,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

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妈妈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我有很多年长我十岁左右的朋友,我们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发现这个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不过,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上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庆幸的是,现在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越来越高。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而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孩子们是我们的老师”


今天,我们怎样培育孩子?专家说:“交流要平等”,家长说:“孩子是我们的老师”,学生说:“我们想让爸爸妈妈真正理解我们”。我们把其中的典型观点呈现给大家!

来自网友的声音

“孩子们是我们的老师”

“看了《今天,我们怎样培育孩子?》的报道,我很受触动,我觉得孩子们是我们的老师。”一位网友认真地说。现在,他每天都要陪孩子做功课到晚上九点,他说:“一些道理作为家长我们都懂得,我想让孩子快乐成长,有时候看到孩子那么多课本、课外读物,也觉得挺心疼的。但是优质教育资源很少,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只能加大他的压力。”

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有家长的原因,也有评价体制的原因。他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看到的一件事:很多家长带孩子去专业机构测智商,不是他们想去,是学校让他们去,因为孩子的智商如果低于平均值,这个孩子的平时成绩就不用计入学校的总评分表。“这对孩子多么残忍,但是很多家长没有选择。”

另一位网友工作很忙,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他写道:“看到孩子的来信,我觉得脸上热辣辣的,孩子们提的观点特别有针对性”。自己和爱人工作压力大,有时候难免发泄到孩子身上。但是,以前的自己从来不觉得做错了,总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越打越听话”。“现在孩子倒是听话了,但是变得很胆怯,有一次中考结束,孩子一直到晚上12点都没有回家,因为成绩不好,怕挨打。”直到那时,才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孩子们的信里提到的每条我觉得自己都犯过,一味的指责孩子,从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想过,我以为,指责就是教育,打骂是对他好,还老是告诉他“我为什么不打骂陌生人,因为我是为你着想”,孩子的成绩却每况愈下。看了这封信,我觉得孩子们是独立的人,不是家长的附属品,我要好好和孩子沟通。我想,正如《光明日报》的报道,“今天,我们怎样培育孩子”是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好好深思的问题。

相信《责任是老师的,但孩子是家长的!》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什么是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检查孩子作业,到底是老师的责任还是家长的责任? 据报道,有些小学生家长在对老师用“校讯通”等先进平台,来布置孩子作业并让家长检查签字问题上,颇有怨言。笔者认为:在批改孩子作业这个问题上,应该是以老师为主,家长为辅。 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一是验证自己...
    2021-03-10 阅读全文
  • 孩子是你的,不是老师的,不要推卸责任 常常听很多管不住孩子的家长说:“等到了学校就好了,自然会有老师管着他!” 有的家长去开家长会,回来说自己一直在睡觉,老师废话太多了…… 听到他们这样说时,我总是在为那可怜的孩子担忧,这是上辈子造了什么...
    2021-01-20 阅读全文
  • 他是老师的孩子 课间活动时,我组织孩子们到操场上去做游戏。孩子们一个个兴趣高涨,有的在玩切西瓜,有的在玩老鹰捉小ji,还有的在做拍手游戏,场面非常热闹。 正当孩子们玩得非常高兴的时候,有个小朋友着急地说:“颜老师,雷...
    2020-09-29 阅读全文
  • 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说起对孩子的教育,可能很多家长总是会吧这个和孩子的成绩之类的联系在一起。其实,家长有这样的观念是不好的。因为这对于孩子的“三观”是一会有影响的。 说起来,孩子的教育影响的因素主要就是家庭、社会、和学校...
    2020-12-10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孩子的错到底是谁的责任 教育随笔:孩子的错到底是谁的责任 前两天,看电视时,看见一个台在开关于教育的报告会,对此,有些兴趣,于是就仔细的听了听,听完后,觉得说的很多确实很有道理,反思一下自己,有很多做的都不到的地方. 有这样...
    2021-06-08 阅读全文

据报道,有些小学生家长在对老师用“校讯通”等先进平台,来布置孩子作业并让家长检查签字问题上,颇有怨言。笔者认为:在批改孩子作业这个问题上,应该是以老师为主,家长为辅。 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一是验证自己...

2021-03-10 阅读全文

常常听很多管不住孩子的家长说:“等到了学校就好了,自然会有老师管着他!” 有的家长去开家长会,回来说自己一直在睡觉,老师废话太多了…… 听到他们这样说时,我总是在为那可怜的孩子担忧,这是上辈子造了什么...

2021-01-20 阅读全文

课间活动时,我组织孩子们到操场上去做游戏。孩子们一个个兴趣高涨,有的在玩切西瓜,有的在玩老鹰捉小ji,还有的在做拍手游戏,场面非常热闹。 正当孩子们玩得非常高兴的时候,有个小朋友着急地说:“颜老师,雷...

2020-09-29 阅读全文

说起对孩子的教育,可能很多家长总是会吧这个和孩子的成绩之类的联系在一起。其实,家长有这样的观念是不好的。因为这对于孩子的“三观”是一会有影响的。 说起来,孩子的教育影响的因素主要就是家庭、社会、和学校...

2020-12-10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孩子的错到底是谁的责任 前两天,看电视时,看见一个台在开关于教育的报告会,对此,有些兴趣,于是就仔细的听了听,听完后,觉得说的很多确实很有道理,反思一下自己,有很多做的都不到的地方. 有这样...

2021-06-0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