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家园共育:家长惩罚孩子的几大智慧

发布时间:2020-07-08

家园共育。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家园共育:家长惩罚孩子的几大智慧”,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惩罚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只有拥有了惩罚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将受到严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品质。

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孩子的良性转化,因此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他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3.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做出具体的改错行为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将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家长惩罚孩子的十大大智慧


有很多孩子,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两个老人很宠孩子,家里条件很好,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有时候不给,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孩子3岁后以妈妈带为主,他还是用对付爷爷奶奶的方法对付妈妈。妈妈再打,他也要坚持到最后答应他的条件,妈妈又是讲道理,又是打,却没有任何用处。问题就是妈妈的态度不坚决,讲完了、打完了,最后还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所以说,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

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

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3.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4.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5.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6.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7.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8.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9.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10.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父母惩罚孩子的十大智慧


有个孩子,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两个老人很宠孩子,家里条件很好,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有时候不给,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孩子3岁后以妈妈带为主,他还是用对付爷爷奶奶的方法对付妈妈。妈妈再打,他也要坚持到最后答应他的条件,妈妈又是讲道理,又是打,却没有任何用处。问题就是妈妈的态度不坚决,讲完了、打完了,最后还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所以说,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

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自制拼图开发孩子大智慧


对于宝宝而言,一个拼图游戏一般只会玩一次。一旦他会了,就会对这个游戏失去兴趣。因此,从经济、实用的角度考虑,自制拼图是最佳的选择。

自制方法1:破图画书做拼图

这时期,你会发现你给宝宝买的图画书,他不热衷于“看”,却乐于“撕”。因此,你不妨从宝宝撕破的书页中挑选图像清晰、图案单一、最好只有一个动物或人物、色彩鲜艳的图画,将其剪成正方形或长方形、贴在硬纸板上,然后如“田字”剪成四小片,就是不错的自制拼图了。

自制方法2:人物拼图

你可以从一些过期杂志、广告宣传单、书报中,挑选几个完整、清晰的人物或动物的形象,将图形按头、身体、腿、脚等剪成几片。玩的时候,将这些纸片打乱,让宝宝拼成完整的人物。

tips:此游戏可根据宝宝的实际认知情况,将某个人物剪成三到四片,在拼的同时,可以教宝宝认识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另外,为了增加趣味性,妈妈、爸爸还可以和宝宝一起来比赛,各自拼一个图形,看谁拼得对又快。

小故事里培养孩子大智慧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传统的做法就是把故事读给孩子听,让孩子感到司马光很聪明,很有智慧。如果我们这样给孩子讲故事,还不如不讲的好。因为这样讲,除了让孩子感到司马光聪明外,还会在孩子的心灵竖起一道墙,让孩子感到自己很笨,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这些聪明的人难以超越,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讲这个故事。

如果我们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读给孩子听以后,因势利导的问孩子:“司马光聪明吗?”孩子肯定回答:“聪明。”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司马光为什么能想出如此巧妙的办法呢?”孩子可能回答不上来,这时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是不是因为司马光爱思考、爱动脑,才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呢?”这样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爱思考、爱动脑的观念,而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孩子的一生都大有裨益。

我们是不是还可和孩子一起讨论,是不是有比司马光更好的方法呢?

1.用一根棍子先把落水者拉出水面,再叫大人把落水者救出;

2.如果没有棍子,用绳子可以吗?

3.既没有棍子,也没有绳子,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如果孩子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是不是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身上穿的衣服可以吗?……如果我们这样启发孩子思考,放飞孩子的想象,想出更多更妙的方法,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能不智慧超群吗?

爱因斯坦在《自述》中写道:“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没有被‘光是最快的’学说所禁锢,只不过比牛顿多想了一点点——如果能和光一样快,或者比光更快,该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多年坚持不懈地思考,相对论就产生了。”

孩子的教育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往往是多想一点点,往前多走一小步,一个惊人的想法、一个绝妙的智慧、一个新的发明、一个伟大的创造,也就可能诞生了。

教育是用知识做梯子,激励思考、放飞思想,让孩子的天性和身心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是用知识做笼子,把思想和身心禁锢起来,让孩子变成简单的记忆机器。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奴才。培养出智慧型的创新人才,孩子的未来才会充满希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感悟:

讲故事,重在启发孩子思考问题。不要被故事内容禁锢了孩子的思想,重在引导孩子思考问题,例如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还可以思考:

1.等量问题。为什么石头的重量就是象的重量?

2.分解问题。大的问题不好解决,可以分解为一些好解决的小问题解决。

3.创新思维问题。问孩子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如果不用石头,用人站在船上可以吗?用人代替石头有什么好处呢?

4.我们还可以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思维模式、思维习惯的培养,远远重于知识的简单记忆。如果每位家长都能稍微用点心思,注重孩子能力培养的培养。注重孩子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孩子都可以变得智慧超群,而智慧是我们留给孩子的最好财富,是孩子可以终身享用的宝藏。

家园共育:孩子穿衣事小 智慧大


穿衣是日常生活中简单但必做的一件事情。一些家长往往凭着自己的意识、爱好为已经具有自主意识的幼儿挑选每天的衣服,结果却与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有时甚至会影响上班、上学。其实,幼儿渐渐长大,他们对衣着的要求有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家长可以试着逐步放手,从而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

选择合适的衣着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练习对幼儿能力的提升、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经验告诉我们:“会自理的孩子是做出来的,不会自理的孩子是宠出来的。”家长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为幼儿提供自己动手、体验独立的机会。

家长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供适合幼儿穿脱的衣服。

低年龄的幼儿可选择开衫,便于幼儿分辨前后;选择大一点的纽扣并钉在幼儿能看到摸到的地方;

不宜选从头上套穿的衣服,以免穿脱不便。当幼儿手指逐渐灵活,可选择小一点的纽扣锻炼手指灵活性;

鼓励幼儿学习穿脱套衫。幼儿的上装和裤子上,都应有口袋,可以方便幼儿放手绢或者自己喜爱的东西。同时,家长可以根据气候、幼儿体质尽量选择轻便的服装。

幼儿所穿的衣服重量不宜集中在腰部,这一点在秋冬季尤为重要。

俗话说:十件单不如一件棉。轻便保暖的衣服可以从量上减轻幼儿的负担。有些家长给幼儿穿得里三层外三层:棉毛裤、衬裤,绒线裤、罩裤、腰上全装上松紧带。

这样腰部负担过重,既对孩子发育不利,同时面对如此“沉重”的衣服,孩子如何能自如地行动?更不用说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了。

选择不同色彩的衣着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

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培养才能得以提高。不同的色彩都有它不同的人性化特点。幼儿色彩感受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像大人一样去学习色块、色调等,而是从生活中去感受色彩,欣赏色彩。这样,在今后各种实践中才能够更好地应用色彩,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成人在各种环境下去引导。童装能让每个孩子穿出不同的风格。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挑选童装,从中了解孩子对色彩、款式的敏感程度。

对低年龄的幼儿,可以鼓励他们挑选图案鲜艳的服装,刺激他们对色彩的感知度。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可以让他们自己挑选衣服,并请他们说出理由。

丰富的色彩对于幼儿是一个视觉感受上的冲击。能够从繁多的衣物中挑选出一件自己在颜色上喜欢的衣服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他们要看主色调,再看颜色搭配等。几次锻炼下来,对幼儿来说可真是受益匪浅。

当然,家长、老师也要发挥“榜样”作用。

幼儿是通过模仿成人世界来提高自我认识的。试想一下,一个妈妈对服装比较讲究,喜欢用不同色彩来打扮自己;另一个妈妈穿衣服色彩单一,总穿暗色,那么两家的孩子对色彩的感受力肯定是不一样的,今后两名幼儿的艺术欣赏力也会有所不同。

选择鲜明风格的衣着培养幼儿的个性

一直以来就发现,衣着和性格有关系,不同性格的人对衣服的看法也不同,互相作用产生奇异的关联。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性格的主要表现。性格的主要表现是一个人的语言、行为,而这里的行为是相当广义的,其中包含的一个重要的成分就是衣着。因此,性格会通过衣着体现。衣着对性格的作用主要由于人的审美观造成,是一种视觉心理暗示的效果。

衣服的款式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衣物搭配起来有它不同的风格,有显得可爱的,有显得华丽的,有显得清爽的。

家长可以鼓励引导幼儿穿出自己的风格,并形成正确的性别取向。

男孩的衣服体现“男子汉”气概,女孩的衣服可以突出“柔美”。孩子每天站在镜子前,搭配不同风格的衣服,能够体现自己的喜好、个性,每天都会以自己喜欢的形象出门,觉得这样自己才是最美的。想一想这样的孩子是不是自主而自信的呢?

育儿:小细节也有大智慧


育儿:小细节也有大智慧天气很好,我负责卫生xx爸负责与xx玩耍。

这天他们爷俩就玩起来“水中捞豆”的小游戏。“水中捞豆”是xx想出来的。

天较冷,不想让xx玩水与我一起搞卫生,xx爸说,xx,我想做游戏,没人陪我做游戏,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吧!

xx说,好呀。

做什么游戏呢,xx爸问。

捞月亮。(前些天刚与xx说过猴子捞月的故事,听故事时xx就说,妈妈,我们也来捞月亮吧!)

捞月亮呀,xx想去捞月亮呀,去哪里捞月亮呢?xx爸用很夸张及疑问的语气说。

去水里呀,猴子都在水里捞月亮哩。

可是,现在是白天,我们没有月亮捞怎么办呢?

是喔,没有月亮捞怎么办呢?xx想捞怎么办?

那我们捞其它的吧!捞什么呢?

嗯,那我们捞豆豆吧。

没有豆豆呀。

厨房里有。说完xx乐颠乐颠的跑到厨房里把做豆浆的黄豆全都提了出来。

爸爸,你看!xx很得意的把手中的袋子举高来可xx爸看。

可是,没东西捞呢。xx爸又提出问题。

。。。。。。

于是在xx爸与xx纠结、回答完一堆问题后,最后,由xx准备好了他的所有工具,几个用过的奶粉勺、两个平常用来装沙的碗、一个之前用来洗xx屁屁的小盆。

爷俩嘻嘻哈哈的就这样玩了近整个下午。不时的听见xx沮丧与兴奋,我没得捞了,哈哈,我赢了,一起做游戏真开心。

看着他们爷俩玩得开心,看着xx说出一些另人意料的话语,自已也更是欣喜。

相比较而言,xx的语言发展算是不错的,我在想,这应该和早期的语方教育和亲子时间是分不开的。

从xx渡过婴儿期后,我们便坚持用“正常语言”来告诉xx一切事物、来与xx对话、来表达一切,因此,xx现在的语方发展算是不错的,能够把疑问、惊讶、欣喜的口气都用到恰到好处。

而很多时候,宝必竟年龄还小,关于他的所有的事情不是每时每刻都能够按大人的意愿去发展。这需要我们有一个适合他的教育方法与引导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过程中,我们都会间接扮演一个“问题人”的角色,所有的事情都以提问的方式提醒xx,该准备什么,下一步该怎么做比较好。长此下来,现在,如果我们故意跳过一个环节,比如说叠好被子就洗脸,他会说,还没有刷牙呢!这个时候,我们便加以鼓励,“是喔,还没有刷牙呢,都忘了,还是xx记得的,xx记性好好表现好好喔,xx要表扬表扬,妈妈要批评批评。”如此以往,xx很多时候都可以主动自已刷牙、洗脸了。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愿不愿意的家长。很多时候,换个方式与孩子相处,换个方式与孩子讲道理,生活的笑声会更多。愿我们都快乐!

身边小东西,开发大智慧


很多的家长十分关注孩子的全脑开发,经常会问,哪儿有全脑开发的玩具或教具?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到处是开发孩子大脑的教具,不必非要买什么教具,关键是家长需要做一个有心人。

1.训练类别能力

我们每当吃一种食品时,都要告诉孩子这是什么东西,是蔬菜、水果、糖果、点心等等,告诉他们的各种食品的特点,到时候你可以将几种食品混合起来,让孩子根据物品的种类、颜色、口味,用途、形状来进行分类。还可以通过分类多问孩子几个:“还有什么食品?”“什么食品可以替代它?”“什么食品与它有一样的用途?”“它们除了吃还有什么用途?”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也可以将孩子的玩具,按用途,颜色,形状,让孩子分门归类放好。然后让孩子说说:你见过什么汽车呀?孩子可能说出: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吊车……。咱们的玩具里有这些汽车吗?让孩子背诵着说,练习孩子的记忆力。也可以让孩子蒙上眼睛,用手摸给你、通过孩子双手的感知觉,练习孩子的具体形象认识能力,活化孩子的右脑。

2.训练空间认识能力

当孩子早晨起床时,可以问孩子,你的左手在哪里?你的右脚在哪里?左脚应该穿左鞋还是穿右鞋?帮我找出左鞋来!毛背心是穿在里面还是穿在外面?衬衣应该穿在背心的里面还是外面?请宝宝帮助妈妈把杯子放在桌子上!放在柜子里!等等。站队买东西,可以问3岁左右的孩子:妈妈前面还有几个人?从前面数妈妈是站在第几位?从后面往前数第几个人是妈妈?这样孩子清楚了妈妈所在空间的位置,而且也学会了按数点物和排序的概念。也可以让孩子说说排队的人里有几个奶奶、几个爷爷、几个叔叔、几个阿姨、几个姐姐、几个哥哥?通过区别不同年龄段的人,让孩子学会类别认识能力。同时也让让孩子学会等待,懂得遵守社会公德。

平常用过的小塑料瓶不要扔掉,清洗干净,可以作为孩子的玩具:1岁之内的孩子可以练习将小瓶放在大瓶里,或将糖米花放在小瓶子里,练习孩子手的精细动作,手眼脑结合的能力。1~2岁可以让孩子将小瓶子按大小搭成宝塔。看看你的孩子可以搭几个瓶子。不妨趁这时教教孩子认“数”。洗澡时将它们放在水里,将一个瓶子里放入石子,让其沉入水里。让孩子通过漂浮的瓶子将浮力的信息提前储存在右脑里。这样孩子一定玩得很开心,也学到知识了。不过玩后一定要告诉孩子,瓶子要一起回家休息,宝宝要帮助它们。让孩子养成玩具用后收拾好的习惯。(一定要注意小瓶盖,不要让孩子吞咽了。)

3.训练图形认识能力

带着2~3岁的孩子走在街上,看见大广告牌,可以告诉孩子这是长方形,这是正方形。那么,我们家的什么东西也是这个形状的?孩子可能说:桌子面是长方形,电视的荧光屏是正方形。看见孩子玩的皮球,可以问孩子:什么东西和它形状一样?孩子可能答:苹果、足球、橙子、月亮、气球、宝宝的胖脸蛋等。如果孩子不费力气说的很多,就说明你的孩子思维的流畅性好。不妨你可以采用我的方法,教给你的孩子认识五角形,圆柱体,圆锥体,梯形,六面体等等。

4.训练形象扩展能力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家家”。如果孩子去医院看过病,不妨让孩子做“医生”,妈妈做“孩子”。通过“医生”给“孩子”看病的过程,让孩子在联想或表演中,认识了“医生”和“孩子”的形象。你也可以装成看病就哭哭啼啼的“孩子”或不愿打针的“孩子”,和“医生”对话。说不定你的孩子还能说出让你感到惊奇的话来。孩子通过游戏,提高孩子形象认识能力,练习了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减轻或克服了对医生的恐惧心理。

5.训练观察力

带着孩子外出,例如坐公共汽车时,不妨事前给孩子布置任务:“今天去外婆家,你仔细记住我们要经过几个车站?外婆家的车站有什么特殊的标记使你一眼就能很快认出它?我们经常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得孩子认识植物的,动物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的形象,让孩子多认识,多识别。例如让孩子寻找他没有见过的野草和野花,这就需要孩子进行比较,仔细观察,增加了孩子的见识。另外可以通过孩子见到的支离破碎的树叶,让孩子说这是什么树的叶子,使得孩子能从局部认识整体,进一步区分各种不同形象物体的不同点和相似点。

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时时处处充满了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开发全脑的方法就在其中,关键是我们要做个有心的家长,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采用灵活的办法,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传授知识,孩子会有很大的收益。

8大智慧教你学会如何做智慧父母


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源自父母头脑中的问题,父母头脑中的问题不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也无从谈起。

不会思考和功利心态,是大部分父母的致命伤。

所以,我们要注重教育方法的探讨,更要注意教育智慧的启蒙。

以下这八种做父母的智慧,你领悟了几种?

智慧一:懂得孩子需要什么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孩子怎样才会“好”。如果说“好”意味着成功和幸福,那么,孩子需要具备什么素质,才能争取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呢?

许多父母把教育目标锁定在“考大学”上。事实上,并非只有上大学才有机会,也并非上了大学就一定有机会。只注重学历的追求,实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健康的人格、积极达观的态度、适应环境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才是人生幸福的最基本的保障。

智慧二:懂得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不必刻意观察,孩子就感受到我们太多的东西,不必刻意模仿,孩子就模仿了我们太多的态度。我们想要怎样并不重要,孩子从我们的行为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才重要!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地生活和做事,我们必须小心,必须考虑自己这样做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智慧三:懂得该怎样去做

知道做什么,叫做有方向;知道怎么做,叫做有能力;没有方向,努力和速度没有意义;只有方向,没有方法,方向本身没有意义。父母并不好当,但是必须当好。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我们不可知难而退,必须探究如何解决。

智慧四:懂得做人就是做父母

父母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家庭教育成功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父母通过对孩子提出要求以及朝夕相处,向孩子渗透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价值观和人生观,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方向和感受世界的方式。

生活中,父母通过自己的做法给孩子示范,根据孩子面临的具体情境,向孩子提出建议和要求,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家庭氛围和生活环境,以此来实现对孩子的教育。所以,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智慧五:怀有“成长意识”

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生活就开始因孩子而改变,有些人变得出乎意料的好,有些人变得意想不到的糟。

孩子带领整个家庭一起成长,孩子成长的方向是长大,大人成长的方向是父母。

我们期望孩子健康成长,我们自己也要有“成长”意识,父母是“学”着做的,不可能一开始就会,不可能很快就会,做父母的本领要慢慢练就。

有了这样的成长意识,才不会患得患失、自怨自艾。

智慧六:懂得自我怀疑的必要

我们眼中的孩子,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对孩子的理解,缘于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方式,这并不总靠得住。懂得自我怀疑,防止固执己见,抱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态度,时时谨慎,用更为多元的方式感知孩子,会开辟全新的亲子关系和教育境界。

智慧七:教育是帮助,不是塑造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本来可以成为的人。智慧父母懂得和孩子一起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天性。

很多父母常说:“小孩子都一样,哪有这么复杂?”这是一种“外行”的表现。人是生而不同的,各有所长和所短。有智慧的父母会帮助孩子扬长避短,但前提是先要发现孩子的所长和所短。孩子不是一块任我们随意雕刻的石头,而是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天性的个体,做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发挥他天性中的长处,克服他的短处。遵照孩子的天性进行帮助,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而忤逆孩子的天性,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塑造,就会像螳臂当车一样自不量力。

智慧八:懂得教育的界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所以,每个人对孩子的教育必然也有自己的局限。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保留他们吸收新的思想的空间。

家庭教育的意义十分关键和深远,但是家庭教育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同龄人和学校的影响。孩子真正的成熟还需要离开家庭后,在独立生活中探索。

对于孩子,有很多事我们永远无法知晓,有很多事我们永远无法左右。我们只需要懂得自己应该做什么,并努力做到最好。

家园共育:家长有义务教会孩子“逃”


家园共育:家长有义务教会孩子“逃”

在一些列的校园惨案发生后,幼儿园的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怎样教孩子在面对伤害威胁的时候保护自己?

在灾难面前,“学会躲避和逃跑”应该成为各幼儿园教育孩子们的新方式。

幼儿园果断教育:跑和躲

幼儿园除了加强校门看守和装备外,也在课堂上强调了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不会让孩子学习武术来防身,也不会宣扬英雄主义,而是强调遇到坏人和危险,一定要跑开,躲避起来。”某幼儿园园长说。“现在师生安全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以往的勇敢斗争。要培养孩子遇事头脑冷静,让他们明白,采取哭的方式来面对危险反而更危险。”

还有的幼儿园针对大中小班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了不同的安全教育。老师充分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谣、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让孩子扮演各种角色来发挥聪明才智。

专家说法

“跑和躲”符合幼儿教育特点

相关教育专家表示,过去那种“往前冲”、做“见义勇为”好少年的教育方式比较片面,没有顾及少年儿童的特点。孩子是不能被赋予成人应承担的责任的,孩子本身就是应该受到保护的。

跑和躲都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符合孩子年龄和身心发展的教育。

教孩子避开危险更实际

尽管我们害怕孩子遭遇危险,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他们关到笼子里加以保护,最积极的办法是教给孩子掌握识别和抵御危险的本领。幼儿各方面的发育有限,认知能力较低,面对危险情况时的在我保护意识是最重要的。注重提高运动和操作技能,主动避开危险,积极寻求帮助等等。注意应该是锻炼宝宝增长技能事先抵御危险,比如大叫、求救、跑掉、告状等,而不是让孩子反抗或者遭受伤害以后简单的发泄情绪,这样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危险。

有一个有趣的心理学试验叫做“视崖”反应,就是在平地上画一个悬崖,让宝宝从一侧爬过去,结果几乎所有的宝宝都在“悬崖”边上停了下来,有的转身就爬回来,有的坐在“悬崖”边上大哭不止。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家长,其实孩子从小就有一定的认识危险和保护自己的本能,我们需要做的是发展这种能力从而让危险远离孩子。

家园共育《家园共育:家长惩罚孩子的几大智慧》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园共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家长惩罚孩子的十大大智慧 有很多孩子,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两个老人很宠孩子,家里条件很好,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有时候不给,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孩子3岁后以妈妈带为主,他还是用对付爷爷奶奶的方法对付妈妈。妈妈再打,他也要坚...
    2021-12-30 阅读全文
  • 父母惩罚孩子的十大智慧 有个孩子,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两个老人很宠孩子,家里条件很好,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有时候不给,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孩子3岁后以妈妈带为主,他还是用对付爷爷奶奶的方法对付妈妈。妈妈再打,他也要坚持...
    2021-03-10 阅读全文
  • 自制拼图开发孩子大智慧 对于宝宝而言,一个拼图游戏一般只会玩一次。一旦他会了,就会对这个游戏失去兴趣。因此,从经济、实用的角度考虑,自制拼图是最佳的选择。 自制方法1:破图画书做拼图 这时期,你会发现你给宝宝买的图画书,他不...
    2022-02-19 阅读全文
  • 小故事里培养孩子大智慧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传统的做法就是把故事读给孩子听,让孩子感到司马光很聪明,很有智慧。如果我们这样给孩子讲故事,还不如不讲的好。因为这样讲,除了让孩子感到司马光聪明外,还会在孩子的心灵竖起一...
    2021-03-31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孩子穿衣事小 智慧大 穿衣是日常生活中简单但必做的一件事情。一些家长往往凭着自己的意识、爱好为已经具有自主意识的幼儿挑选每天的衣服,结果却与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有时甚至会影响上班、上学。其实,幼儿渐渐长大,他们对衣着的要求有...
    2020-06-13 阅读全文

有很多孩子,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两个老人很宠孩子,家里条件很好,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有时候不给,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孩子3岁后以妈妈带为主,他还是用对付爷爷奶奶的方法对付妈妈。妈妈再打,他也要坚...

2021-12-30 阅读全文

有个孩子,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两个老人很宠孩子,家里条件很好,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有时候不给,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孩子3岁后以妈妈带为主,他还是用对付爷爷奶奶的方法对付妈妈。妈妈再打,他也要坚持...

2021-03-10 阅读全文

对于宝宝而言,一个拼图游戏一般只会玩一次。一旦他会了,就会对这个游戏失去兴趣。因此,从经济、实用的角度考虑,自制拼图是最佳的选择。 自制方法1:破图画书做拼图 这时期,你会发现你给宝宝买的图画书,他不...

2022-02-19 阅读全文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传统的做法就是把故事读给孩子听,让孩子感到司马光很聪明,很有智慧。如果我们这样给孩子讲故事,还不如不讲的好。因为这样讲,除了让孩子感到司马光聪明外,还会在孩子的心灵竖起一...

2021-03-31 阅读全文

穿衣是日常生活中简单但必做的一件事情。一些家长往往凭着自己的意识、爱好为已经具有自主意识的幼儿挑选每天的衣服,结果却与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有时甚至会影响上班、上学。其实,幼儿渐渐长大,他们对衣着的要求有...

2020-06-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