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怎么不见了?
发布时间:2020-05-19 幼儿故事雪花 教育笔记怎么写 幼儿活动方案怎么写下面是“雪花怎么不见了?”的内容一文,给你带来丰富精彩的内容,欢迎阅读!
当孩子们陆陆续续的入园后,漫天的雪花飞飞扬扬的还在下着。
“老师,雪花真漂亮!”“老师我们去玩雪吧?”看着孩子们充满期待的眼神,一声令下“let’s,go!”孩子们欢呼雀跃着一起冲进了院子和雪花一起玩了起来。
孩子们有的用小手捧着小雪花和它对话:“嗨,小雪花,你真美!”有的和小雪花一起翩翩起舞,有的在打雪仗,这时吕世瑞跑过来委屈的说:“老师,我的小雪花怎么不见了呢?”我看了看她手心的小水珠笑了笑,说:“我们先回教室好吗?。
”
趁机我把孩子们领回了教室,和孩子们一起探讨“雪花不见了的原因。
”张李柠说:“吕世瑞不听话,小雪花不愿意和她玩了。
”孟子涵说:“不对,我听老师说过,好像是……什么呢?”这时吕世瑞委屈的看着我,泪水在眼里打转,说“小雪花愿意和我玩!愿意!”“让老师来告诉你们,好吗?”我趁机说:“小雪花啊是空中的水蒸汽遇冷凝结成的,它是一种晶体,是六角形的,非常漂亮。
那为什么捧在手里就变成了小水珠呢?是因为当雪花遇到热的物体后就会变成水的。
”吕世瑞高兴地笑了,孩子们也似懂非懂的点着头。
随后我让孩子们以“最美的雪花”画一幅画,把自己心中最美丽的雪花画下来。
关于“雪花怎么不见了?”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教育随笔:我的鞋子怎么不见了
优美的午睡起床音乐响起了,孩子们纷纷睁开了惺忪的眼。“醒一下,马上起床!”老师温柔的话语安抚着几个还在梦中的孩子……“好,小朋友们轻轻起床吧!”孩子们都陆陆续续乖乖自己起床了,这是一个多月教育引导的成果啊!犹为欣慰。
“我的鞋子怎么不见了?”凡凡拎着一只鞋子轻声说着。“找一找,凡凡的眼睛最亮。”我边鼓励凡凡找鞋,边下意识蹲下看看:“咦,会在哪呢?”其实我已发现鞋的踪影,在床底下。凡凡也忙蹲下找寻着:“我的鞋在那。”便开心地伸手去拿,哎呀够不着。聪明的他看看我,想到了求助老师:“老师帮我拿。”我试着去拿,随后起身说:“哎呀,老师也够不到,我们的手臂都太短了,怎么办?”凡凡看看我,一脸困惑。我忙说:“能不能请什么帮帮忙,使我们的手臂变长?”凡凡在我的启发下,尽然想到了扫帚。我忙配合取来了扫帚,一下,两下,鞋子终于“蹦”出来了。凡凡笑了,忙拿鞋穿。“凡凡,我帮助了你,你该说什么呀。”这一环节的礼貌教育咋能疏漏,我当然记着啦,可爱的凡凡忙说:“谢谢老师。”又在集体谈话时说了凡凡找鞋的事,教育孩子们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也可请求老师或其他朋友的帮助,并教育孩子们以后午睡一定要把两个鞋子朋友放在一起,养成好习惯。
老师的耐心启发引导,为幼儿提供了思考的机会,使幼儿通过动脑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也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这些小班的宝贝们,我们老师该经常有意识地为他们创设思考的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尝试、去探索、去体验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乌龟不见了
午后,暖暖的阳光射进窗台,照得整条走廊都暖洋洋的!吹散了每个孩子心中的寒意,这个时候坐在走廊上晒太阳、听故事应该是最惬意不过的事了!每每此时,我们就会请吃完午餐的孩子自己到走廊上或折纸、或阅读。
这天中午,最快的孩子整理完用餐工具就早早地搬小椅子去走廊上阅读!突然,他惊叫着跑来,边惊愕地叫嚷着:“老师,乌龟不见了!乌龟不见了!”(什么?乌龟不见了?这可是我们养了一个学期的宝贝啊!)“不会是被猫叼走了吧?”我边疑问边朝窗台架上的乌龟缸看去,乌龟缸上只剩下半缸沙子,乌龟的影子都没有!这时候,孩子开始着急了!他们在走廊上到处找乌龟!“老师,乌龟会不会冬眠呀!”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对啊,我怎么把这个给忘记了!于是,我不紧不慢地对孩子们说:“哦!你们在乌龟缸里再仔细找找吧!”说完,就继续进去管午餐了!
没过多久,有个孩子尖叫:“老师,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它在沙子里面呢?”大家都一蜂窝地赶去,“真的!老师,真的再沙子里!”孩子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欢呼雀跃着!“乌龟,为什么会躲到沙子里去呢?”大家都被我问得默不做声了,看样子这方面的知识点还是个盲区啊!“大家一起回家去找找资料吧!”
第二天,一到幼儿园就有孩子向我汇报他的搜索结果,“老师,我爸爸说乌龟钻进沙子是在冬眠,这样就不会冻死了!”“老师,我妈妈说乌龟冬眠的时候要把乌龟缸搬进教室里,不然也会冻死的!”“我上网查了,小乌龟是不能放在沙子里冬眠的,要放水,还要喂它吃东西呢!”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搜索答案,都滔滔不绝地交流着!还有的孩子带来了许多乌龟冬眠的图片,我们一起上了一堂关于“乌龟冬眠”的课!
感谢孩子们让我和你们共同成长了!
观察记录《什么东西不见了》
观察教师:**
观察时间:**.**.**
观察背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认识着周围的世界和现象,并在这一过程中建构着自己的属于自己的经验。《什么东西不见了》从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入手,探究物品溶解速度与物品颗粒大小及水的温度的关系,让幼儿在观察、发现、探索等活动中了解科学现象,感受科学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水、透明的杯子、小勺;绵白糖、白砂糖、方糖若干。
观察实录一:
(1)先让孩子们观察了绵白糖、白砂糖、方糖的不同,请他们猜想哪种糖在水里溶解的速度会快一些。
(2)孩子们分组做实验:用小勺取一平勺白糖和砂糖,再取一块方糖,同时把糖放入相对应的杯中开始搅拌,看看谁杯子中的糖先化完。
(3)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得出结论:绵白糖溶解的最快,其次是白砂糖,方糖溶解的最慢。物品的溶解速度与它颗粒大小有关系,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颗粒小的溶解的越快。
观察实录二:
(1)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拿冷水杯,一组拿热水杯(热水杯的温度不能超过40度),同时放进方糖,并一起轻轻的搅拌,请他们猜想哪一杯水中的方糖溶解的速度快。
(2)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得出结论:水温度越高,可溶于水的物品的溶解速度越快。
活动延伸:找一找其它可溶于水的物品,通过实验比较一下物品的溶解速度。
实施效果:小小的科学实验活动,不仅能调动幼儿学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育随笔:雪花片“以小见大”
平时孩子们非常喜欢玩但却不怎么起眼的“雪花片”其实还有很多作用没有得到“开发”,它既可以作为数学活动时幼儿的操作材料,也可以是孩子们建构活动中精巧的辅助材料,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也对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数概念的建立以及合作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我们发现幼儿平时玩雪花片时暴露出一些问题:
1.整理雪花片的常规意识差。2.久而生厌,兴趣浓度降低。3.雪花片的玩法少,数量也在少。
原因分析:
玩是孩子的天性,雪花片又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类玩具,时常玩得忘乎所以。在尽情玩的同时,也就伴随着出现如争抢、乱扔等现象。我们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玩具数量过多,孩子不懂得珍惜。2.兴趣持续时间不长,易分散注意力。3.玩中出乱,出现反效果,难以管理。4.孩子们的玩法经验缺乏,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能自己开发玩法维持兴趣。
指导策略:
1.隐性指导,鼓励创新。
把握好游戏前的引导,可以从环境、玩具的数量上入手,为孩子创设开放的自主游戏的环境,注重游戏的暗示性。
2.自主探索,别样游戏。
孩子游戏时,教师过多的担心、呵护,往往也就约束了孩子的行为,束缚了孩子的发展,所以在游戏时教师可以给予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孩子的创造性得到相应的发展。还可以提供条件让孩子共同思考,人人参与其中,通过有特色个性化的游戏,提升孩子的兴趣。
3.一物多用,探索发现。
可以开展集体活动,为孩子提供雪花片特别玩法的素材启发;还可以展开区域游戏,为孩子提供多变形态的雪花片材料,让孩子自己充分玩充分探索发现。还可以在班里设置主题墙,进行展示,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兴趣。
雪花片不仅可以为孩子们带来精神上的乐趣,同时也能帮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不错的学习效果。在区域内孩子们也根据不同的标准(如大小、形状、颜色等)将雪花片分类整理,帮雪花片找到了不错的“归宿”,使它尽善其用。
桌面玩具在孩子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雪花片就是这许多玩具中的一种。在这里,小小的雪花片可以玩出大花样,那么其他的玩具呢,是不是有更多的玩法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一个开拓者,用心启发引导使孩子不断创新创造,获得高峰体验。
彩虹糖的颜色不见了
熙熙找到自己的茶杯,然后倒了一些热水,就坐在科学区的小椅子上了。他选择一棵蓝色的彩虹糖,并把糖轻轻地放在杯子里,然后他就静静地看着杯子里的彩虹糖,不一会儿,熙熙开心地大叫起来:“彩虹糖的颜色不见了。”于是我就追问他:“那彩虹糖的颜色去了哪里呢?”熙熙又仔细瞧了瞧杯子里的水说:“水变成了蓝色。”这时,菡菡、心艺也加入到游戏中,菡菡选了红色的彩虹糖,心艺选了黄色的彩虹糖,熙熙仍然选了蓝色的彩虹糖。菡菡和熙熙把彩虹糖放在杯子里后就静静地等待着,心艺看见盒子里还提供了吸管,她就拿吸管捣了捣,过了会心艺也喊出来:“我的彩虹糖也不见了。”熙熙还发现了:“我的彩虹糖有一个大,有一个小?”我就问他为什么,熙熙想了一会说:“我知道,大的彩虹糖是我后来放的。”
分析:
从今天的活动情况来看,孩子们基本上都能发现彩虹糖放入水里之后,颜色会不见,也就是融化的现象,虽然孩子们还不太能理解什么是融化,但他们乐在其中,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观察现象。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了解了彩虹糖有多种多样的颜色,能力强的孩子还发现了先放入水里的彩虹糖先融化。其实老师提供的辅助材料吸管,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一点难度,还不能帮助他们进一步地探索。
根据孩子们的能力教师可以提供分层的材料,例如辅助材料还是可以提供,种类也可以多两样,让孩子们的探索更有趣味性;对于能力强的幼儿还可以为他们提供记录表,记录彩虹糖杯内水的颜色,再放一粒彩虹色,水的颜色会如何变化等。
教育随笔:东西不见了
这一段时间,我一踏进教室就有幼儿向我告状,说东西不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帮幼儿整理书包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柯涵芳的柜子里里有许多东西。仔细一看,正是很多小朋友先前丢失的东西。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我的眼里,柯涵芳是个乖巧、懂事又内向的孩子。这件事发生在柯涵芳的身上,我觉得很惊讶。拿别人的东西属于一种偏差行为,如果不经教育,很可能影响到幼儿日后的发展。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跟踪观察
为了更客观地分析柯涵芳的行为,我首先对她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观察发现,柯涵芳“拿”的东西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小朋友带到幼儿园的玩具;另一类是幼儿园里的玩具或者一些食品。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特点——很小,比如玩具上的小零件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捏在手心里或放在口袋里。玩具基本上是新的或是比较特别的,没有玩够或者没有机会玩的。柯涵芳拿东西的时间通常是在自由活动以及活动与活动转换的时候,因为这些时候幼儿都分散在教室、卧室、餐厅、盥洗室等各个地方,教师的注意力相对也比较分散。
行为分析
结合对柯涵芳行为的观察及年龄特点的分析,我认为:柯涵芳的行为属于一种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柯涵芳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同伴时常告状。可见,柯涵芳的行为偏离、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即幼儿之间正常交往的规则。其次,三四岁的幼儿常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对于他人和自我的区别也不是非常明确。柯涵芳对那些小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就拿走了。综合起来,导致柯涵芳偏差行为的原因可能有:柯涵芳对“所有权”概念理解模糊,对集体交往时的规则不太明确,自制力教弱。
应对策略
由于这一行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应对策略上,我坚持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以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为目的。在操作上,注重从细节出发,不过分关注柯涵芳,尽可能以集体的形式解决个体的问题。
制定分享玩具的集体规则
我和全班幼儿一起商量什么时候是玩自己玩具的时间,大家一致认为每天早餐以后是游戏的最好时间。我们就把这个时间作为玩具固定的分享时间。那在哪时间作为玩具固定的分享时间。那在哪里玩比较好呢?孩子们认为就在活动室的中间区域比较合适。于是,分享玩具有了固定的区域。接着,我又腾出一个玩具柜,专门供幼儿摆放自己的玩具。这样,幼儿所有的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家”。我还和幼儿约定,既然玩具带到了幼儿园里,就要愿意与每个人分享,但同时提醒幼儿玩之前要征得玩具主人的同意。
开展整理书包的集体游戏
为了保护柯涵芳的自尊心,尽可能地把不良反应减到最低,每个星期五,我都要幼儿玩“玩具回家了”的游戏,用游戏代替调查帮小朋友找到丢失的东西。幼儿回家前都要整理书包。我用一个废纸箱,让幼儿在整理书包的时候把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放进箱子里。等幼儿整理完书包大家再一起整理纸箱,是幼儿园里的东西就送回“家”,是小朋友的东西就还给主人,没有用的废弃物则扔进大纸箱。
老师,我的枕头不见了
个案现象:连续三天午睡时都发生一件奇怪的事。第一天马晨都会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的枕头不见了!”我说:“先别着急,先上床睡,老师帮你好好找找。”结果,一个中午都没有找到,我答应他会好好找。因为今天星期二是大扫除,我们拖地的时候发现,枕头被扔到了床底下,而且很深很深不易发现。
第二天马晨又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的枕头又不见了。”我一听就说:“小朋友,起床的时候如果不小心碰了别人的枕头,要记得捡起来哦!要不然很容易弄脏的。”接着我摸摸他的脑袋,帮他重新找,结果我没有找到,然后我弯下腰,真的在床底下发现了枕头。
第三天马晨真的又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的枕头又不见了。”我说:“哦,是么?那等等老师帮你找啊。”我嘴上这么说,我就没有动。结果马晨看着我不睬他,自己跑到床底下去,拿出了枕头。我只是摸摸他的脑袋对他说:“把枕头给老师帮你清理一下。”他点点头。
个案分析:
针对这三天我每次采取的方式不一样。第一天我是急得帮马晨找东西,是没有仔细观察,以为是小朋友顽皮弄得藏起来的,所以我也就在第二天进行了对孩子的一番教育。但是在第二天我仔细观察中发现,马晨睡觉的床一边和墙壁贴着紧紧,一边有楼梯,小孩子起床都不方便聚在那里,所以孩子碰到掉下来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而且第二天我仔细发现,孩子起床之后就下床走到一边穿鞋子,床铺是老师整理好的,怎么会连续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于是第三天我采取了冷对待,结果他自己爬到床底下去拿出了枕头。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真的是马晨自己弄得么?还是他自己的一个习惯性的思考方式,看到老师两次从那拿出来,就还是到那里去看了。我心里不禁矛盾了。
针对这件事情,我和睢老师讨论了一下:认为是孩子顽皮做闹得可能性比较小,有可能是马晨自己弄得。他这么做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心。
细想马晨这个孩子是一个极其乖得孩子,有时候上课就坐在那里默默地听课,不善于表现自己的想法,但是平时会告诉老师哪里哪里怎么了,是不是我对他平时的关心少了呢?我联想到了前几天总有陆陆续续的孩子告诉我枕头找不到了,我总是耐心的帮他们找到,找到后摸摸他们的脑袋,让他们安静地入睡,是不是我这一举动被他看在眼里了呢?一想到这,我满心的愧疚,可能真的有时候教师每次都说:要面对全体幼儿,可是社会的现实性,一个班的人数那么多,每天的计划那么多,一堂课的机会平均分给幼儿少之又少,造成了有些孩子们觉得上课和我无关。毕竟是孩子
,他也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的,所以我们老师的责任很重大,这也给了我工作上极大的思考,也给我工作上提了个醒,真正让全体幼儿参与到你的活动中来,是要有一个周全的教育计划,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融入其中!
教育随笔:“小磨蹭”不见了
一次放学的时候,懿懿的妈妈走上前来,皱着眉头对我说:“王老师,我的女儿做什么事情都特别磨蹭,穿衣服、吃饭都比同龄的孩子慢很多,效率特别差。特别是吃饭,每天吃早饭要吃半个多小时呢,怎么跟她讲道理她好像都听不进去,只有她爸爸跟她凶的时候,她才能快一点点,但下一次还是那样。”
幼儿期是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动作缓慢的儿童往往容易出现不灵活、不协调的行为表现,影响今后的身体和智力发展,这会使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一、孩子为什么会磨蹭?
1.缺乏责任心和练习
现在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比如:吃饭、洗脚为节约时间,成人喂他或帮他洗又快又省心,更省事。这种包办代替恰恰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也会因此惰性越来越强,没有自理的愿望,对自己没有责任心。
2.对时间的长短没有概念
有些父母比较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对孩子学习习惯、生活细节的培养。时间是什么,如何珍惜时间等等,孩子并没有概念。久而久之,自然就养成了浪费时间的坏习惯。
3.对这个活动没兴趣
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并对孩子的兴趣点不关注,因而常常让孩子做一些他没兴趣的事情。时间一长,为了应付父母,孩子就养成做事情拖拉的坏习惯。
4.没有注意
当孩子在专注于一件事情时,即使爸妈在旁边催促着:“赶快换衣服,我们要出门了!”也可能不动如山,因为他根本充耳不闻。
二、改变磨蹭的几点策略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孩子磨蹭的坏习惯多半是家长惯出来,所以要对家长的思想上“灌输”一些科学的育儿方法。我就找懿懿的妈妈谈了谈,告诉她:动作不熟练是动作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家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不要端了个饭碗追着她喂,并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园我会有意让懿懿和别的小朋友比赛,比如吃饭,刚开始的时候,要帮她建立自信,我就让懿懿跟和她速度差不多的孩子比赛,看谁吃得快,往往她会比那个孩子快一点,她会得意地告诉我:“我吃完了,他还没吃完。”让人觉得可喜的是她还会帮我擦桌子,说明她有动手做事的愿望,虽说把米粒都擦到了地上。接着我就会让她跟比她快一点的孩子比赛,让她有点挑战,也能自然而然地加快她的吃饭速度。
2.一日活动中处处渗透
在一日活动中我会有意无意地让孩子逐渐建立时间长短的生理感觉。在看电视的时候我会提醒他们还有几分钟可以看。在午睡时,我会对懿懿说:“给你两分钟时间脱衣服睡好哦。”实际上她一分钟不到就脱好衣服了,不过她不马上躺下,会磨蹭着弄被子。看到这我就会提醒她:“还有一分钟了。”她就会赶快往被子里一钻。课间的时候,我会说:“小朋友休息十分钟。”
3.先叫住她,让她注意力集中
有时候我发出指令,让小朋友做什么事情,懿懿总会在我说了几遍以后才做。实际上不是她磨蹭,而是她在弄她的衣服或鞋子什么的。注意到这一点后,我上课时会提醒懿懿先坐好,眼睛看好我。我对懿懿的妈妈说:“你在家时,要对她说什么话时,她却正专注别的事情,你可以轻拍她的头,等她看着你时再说。”
4.及时表扬
没有时间紧迫感是动作缓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孩子并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件尽快做完之后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他只是在延续着从前的习惯而已,他不认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的,那么,就要为孩子多设置奖励情境,让孩子感受到高效率地做事能得到很好的回报。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家园的配合,我们的懿懿小朋友有了很大的进步,她的妈妈欣喜地对我说:“我们家的‘小磨蹭’不见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做事磨磨蹭蹭,往往会浪费掉许多宝贵的时间。在现代社会中,对人的技能的日益高要求,使得人们必须有紧迫的时间感,做事抓紧时间,提高效率。所以磨蹭的坏习惯要在幼儿时期纠正过来,这对孩子的将来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