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了解孩子内心的孤独,促进家园共育

发布时间:2020-04-06

家园共育。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了解孩子内心的孤独,促进家园共育》,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次听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后,我们进行了关于生气情绪的表征绘画,很多孩子们把故事的结尾---金鱼生气转身游回大海的情景画了下来,而班上的熙熙却画了爸爸对着自己发火图画:画纸靠近左下角画了两个高矮个头不同的蝌蚪人,个子高的是爸爸,而个子矮的是熙熙,两个人都只有胳膊没有手,但是爸爸的右臂下垂而左臂高高地举起在熙熙的头上,爸爸的脸上画了竖起来的眉毛、圆圆大大的眼睛,还有一张张的很大的嘴巴!一张生气发怒的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站在旁边的熙熙头向爸爸倾斜,脸上的五官表情模糊不清,熙熙告诉我爸爸这段时间经常会对他发火。

以后的绘画活动中不管主题是什么,都会发现熙熙的画中出现身上和嘴巴里长满尖锐三角形的动物,有时候是满满一张纸都是长满尖锐三角形的海洋动物,在老师的几次提醒下,虽然他会遵守老师的主题绘画,但是在画纸的下部还是会出现或者能看出被擦掉的长满尖锐牙齿的海洋动物。他画的动物栩栩如生,就是尖锐的牙齿格外醒目。结合熙熙的绘画我们应该能感受到孩子的情绪,徐静茹的儿童绘画心理解析《看画识童心》一书中提到男孩子喜欢画三角、刺的孩子创意能力很强和喜欢数学的较多,画出满口尖尖牙齿,往往代表孩子这个阶段有负面情绪、愤怒情绪和攻击性。严虎的《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儿童绘画形式的解读中,关于儿童绘画构图时选择的画面位置也体现了儿童当时的心理,处于纸的下方表明没有安全感,代表一种匮乏感,情绪低落倾向或悲观主义倾向。生活中如果父母用一些尖锐的行为和言辞刺伤孩子,孩子在画中就会表达出他被过于尖锐的行为和言辞伤害到的内容。

一次放学后,我和熙熙的爸爸进行了简短的交流,通过对话我了解了熙熙的家庭情况。由于早些年,熙熙爸爸年轻气盛和熙熙妈妈由于一件小事离婚了,离婚后的几年中,熙熙爸爸都想极力挽回婚姻,但是由于自己的脾气性格暴躁和说话方式粗鲁,没能得到熙熙妈妈的原谅,而熙熙爸爸孤身一人,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生活的重担落到熙熙爸爸一个人身上,而且总会动不动就对孩子发脾气,父子俩关系一直很不愉快。也更让爸爸感觉到母亲缺失对孩子成长的不利。我把熙熙的内心想法告诉了他,熙熙爸爸突然意识到,自己平时里行为的不当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他紧紧抱住孩子说:“爸爸以后都改正,不再对你发脾气!”熙熙把头埋进了爸爸的怀里,父子俩的关系更加融洽了。熙熙爸爸也在和熙熙妈妈加强沟通,并极力挽回婚姻,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园共育:发脾气生闷气,如何绕过情绪走进孩子内心?


你能识破孩子的“伪装情绪”吗?

我们都有种直觉, 一个人的真实情感和他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之间是有差异的。孩子也会发现当自己展现出某种特殊的情绪时, 就会得到想要的回应, 所以当他们想要得到某种回应时, 就会表现出特定的情绪, 因为每位父母都会对特定的情绪有所偏好, 孩子就学会了“最有可能成功” 的情绪。

孩子们会通过这种方式来伪装真实的情感, 比如:

愤怒会伪装成发脾气

悲伤会伪装成生闷气

恐惧会伪装成害羞

这三种伪装是父母面对的主要挑战, 下面就来看看如何应对。

如何战胜乱发脾气?

发脾气是不知不觉学会的。一个18个月到两岁大的婴儿会常常学习如何处理挫折、等待以及被拒绝。他们第一次发脾气的时候, 自己也被愤怒主宰, 表现出你和他自己都没有体验过的行为失控。有时候脾气会突然爆发, 甚至连孩子自己也被吓到了! “ 怎么了?” 他们会大哭, 需要安慰。随后, 再大一点的儿童就慢慢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 他们也能够控制发脾气。“ 看看, 我先扯开嗓子大叫, 然后在地上撒泼, 滚来滚去。就是这样。”

为什么想这样做呢? 部分原因是释放内心累积的挫折感。但多数时候是想要影响大人! 大人们会觉得尴尬、害怕、紧张, 有时候他们就会对孩子屈服! 因此孩子发脾气的习惯就会变得根深蒂固。

这里有一些解决方法:

1、不要有求必应。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家长要下定决心。不要孩子一发脾气, 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你过去可能是这样(为了图清净), 但是今后不要这么做了。

2、付诸实践。当孩子乱发脾气的时候, 做你应该做的事情。有的家长会走开, 忽略孩子(我们可能发现很难做到这点)。有的家长会抓住他们, 把他们带到房间或者车里。你可以视情况而定。更重要的是预防孩子发脾气, 这就是接下来该讲的。

3、趁热打铁。当孩子发完脾气, 不要让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要让孩子知道下次不可以再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愤怒。当你和孩子都平静下来后, 就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让孩子待在自己的房间, 或者靠墙站着, 或者等你们从超市回到家后再处理。让孩子道歉, 说出他们发脾气的原因以及下次会怎么做。如果他们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 你可以给他们一些实际的惩罚, 比如拿走玩具、当天不准看电视等。

4、防患于未然。乱发脾气经常意味着家长和孩子在生活中都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如果你想让生活变得轻松些, 就要找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你和孩子都很懊恼。然后尽量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你能够把孩子安排好以后再去购物吗? 或者训练孩子在较短的行程中, 习惯和你在一起却不需要你把精力都放在他身上。有时候如果你知道自己很忙, 不如提前安排一些事情给孩子做, 或者让其他人帮忙照看一两个小时。

所以, 总结一下家长最常遇到的难题。永远不要让孩子通过发脾气来满足需求。如果孩子开始发脾气, 可以选择忽略他们或者根据情况的需要安全地制止孩子。随后, 当他们发完脾气后, 让他们体验发脾气的后果。是时候让他们知道, 下次如果想得到什么东西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方式。当你发现小孩子想要发脾气的时候, 就赶快预防。最后, 避免出现让你和孩子都非常难受的情况出现。发脾气完全没必要成为孩子童年的一部分, 大部分孩子都会尝试发脾气, 但是如果家长处理得当, 这个阶段很快就会过去.

如何让孩子不再生闷气?

就跟演戏一样! 孩子们坐在客厅中间, 让你不得不注意他们。他们会毫不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愤怒, 夸张的表现, 唉声叹气。他们的表情都可以得奥斯卡特效奖了。你不能忽略他们, 所以你会问“ 怎么了?” 他们肯定会回答你“没事”。这仅仅是第一回合!

生闷气的目的是想让你极力表现出你的关心。你会通过不断的询问和猜测来表达关系, “饿了吗?” “别人跟你说了什么吗?” “在学校里还顺利吗?” “不舒服吗?” “不, 嗯, 嗯……”。

最后, 他们会接受你的一些方式, 但是他们也没有真正开心起来, 只是不言语, 默默疗愈内心的伤口, 直到下次爆发! 这样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

孩子的目的达到了! 他们闷闷不乐的目的就是想让父母感到愧疚, 孩子们已经学会利用这种愧疚感了。也许当孩子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 你半夜起来晕晕乎乎, 把干净的纸尿裤换成了脏的! 或者你不小心让尿布的别针扎到了他们, 这些事情过后让家长感到很大的压力。不论你感到有多愧疚, 事情已经过去了就忘了吧, 愧疚并不会给你们带来什么帮助。

如果孩子一生闷气, 你就给他们关注和爱, 他们就会总结出, 如果不幸的时候就会得到关爱。如果你想要得到关爱, 就要让自己表现得很崩溃, 态度消极, 这样别人就会注意到你。问题在于这种态度慢慢会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一辈子都变得闷闷不乐!

我遇到过很多小孩和成年人都显得闷闷不乐。以前我会很努力想让他们开心起来。我是个“老好人” ( 虽然我内心里越来越厌烦和愤怒)。现在我会使用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如果一个孩子在我面前表现得闷闷不乐,我就会让他知道“我很关心你, 也想要帮你, 你想一想你真正需要什么,我会在厨房里等你”。然后我就离开他们。通常他们会过来直接表达他们的需求, 我也很乐意提供帮助。如果没人理你, 生闷气就变得很无趣。

家园共育:“家园共育”的工具“间谍”何时丢掉?


近几年来,家园共育的社会呼声极高,但何时开始,间谍(录音笔)潜入到了幼儿园呢?

曾听一位园长朋友说:见过一个现象,3岁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家长出于担心,便买了一支录音笔放在孩子身上。一个信任极度缺失的环境,把家长逼成“特务”,让教育蒙羞,这是社会的悲哀和不幸。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离开父母羽翼保护的幼儿,在幼儿园是否得到细致周到的呵护,始终牵动着家长敏感的神经。幼儿园“谍战剧”的怪象,应该让我们深刻反思和梳理信任危机背后的深层原因,抓住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

提高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对幼儿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好的幼儿教师就是好的幼儿教育,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也就直接影响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

做好危机公关建立长效回应机制。幼儿园要及时回应社会关注,开诚布公,做好舆论引导,当出现诸如幼儿体罚事件、流行性疾病、食物中毒、误服药物等舆论比较关注的问题时,要迅速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幼儿园各部门各负责人要明确自己的相关责任,迅速整理相关信息,上报有关部门,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避免社会和家长因对事件不了解而产生误解;组织部分家长参与到事件的处理中,将社会舆论影响降到最低,同时积极向媒体开诚布公,积极宣传正能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注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理解。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从而建立真正的信任关系,化解信任危机。

教师不仅要使孩子“亲其师,信其道”,也要使家长“亲孩子之师,信孩子之道”,成功地发挥“家园共育”的合力。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间要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与亲密感情,而这种关系与感情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当家长感受到教师喜爱并关心自己的孩子时,就愿意和老师进行沟通,也更能理解老师的工作,家长与教师之间和谐包容的关系就会“水到渠成”。

除了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定期家访,还可以创新沟通方式,如组织各种亲子活动、家长进课堂等活动;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群,时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这就要求教师主动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家长沟通。

加强幼儿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除了师资力量的重点打造之外,结合幼儿教育阶段孩子性格以及发展的特殊性,相关教育机构还应对其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研究以及探索。幼儿时期是个性品格的塑造时期,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育情况和性格特点创新幼儿教育方式,给予幼儿安全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去认识世界体验世界,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信任危机。

政府要加强幼儿教育的管理。加强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相关的法律条文较为有限, 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教育法律法规约束,导致幼儿教育发展中办学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强、乱收费、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教师素质低等问题的出现。政府要全面系统分析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教育法律体系,同时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行为,提高幼师从业门槛,加强教育培训,有效保障幼儿教育质量, 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延续。目前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信任危机必须引起家庭、社会和政府的足够重视,针对出现的问题,深刻剖析,有效应对,共同努力,驱散幼儿教育中的“雾霾”,还孩子一个干净、友爱、欢乐、温暖、灿烂的童年。

家园共育:赏识我们的孩子


家园共育:赏识我们的孩子

身为父母,我们都是高中教师,对高中生的心理还算比较熟悉,处理起这些高中学生的事情来也还算得心应手,但谈到教育自己的小孩子,我相信我们每位家长都会有过感到痛苦的时候,特别是在孩子开始懂事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之后。

4月份过去了,我们的儿子已经过了四周岁了,做事情有时会固执己见,不听长辈的劝告,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都要花较长的时间、通过耐心教导让他改正坏习惯。但有些不是很好的习惯却不能彻底改掉。教来教去,很多时候弄得自己伤透脑筋。为此,作为父母的我们开始好好研究以前自己用过的教育资料,也开始学习新的教育理念。

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们在回顾一些教育影片,如美国电影《师生情》、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找到了些教育孩子的智慧;我们在学习一些教育资料,如宿茂臻老师的“举左手与右手的故事”、周宏老师的《赏识你的孩子》、冯恩洪老师的“及格+特长”模式教育中学会了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

总结起来也就是让孩子时刻品尝到成功的甜头,而不是失败的苦头;多鼓励,少埋怨。这些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起来并不简单,这要求我们做父母的在教育过程中要融入情感、融入道德、更要融入智慧。因为我们应该意识到离开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离开道德的教育是危险的、离开智慧的教育是失去活力的。

家园共育:孩子喜欢模仿同伴?让家长了解其中的秘密


喜欢模仿,是学龄前儿童的一大特点,模仿家长、模仿老师、模仿动画片中人物。但家长们有没有注意到,孩子还很喜欢模仿同伴。如,别的小朋友玩什么玩具,自己的孩子也要玩什么,甚至放下手中已有的玩具;别的小朋友吃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跟着吃(本来是不爱吃的东西);孩子忽然间变成一个小“跟屁虫”了,这让很多家长感到苦恼和困惑,因为对于孩子这种模仿同伴的行为,让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个性、缺乏主见,甚至认为孩子在嫉妒、攀比。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孩子之间相互模仿的那些事儿:

【告知家长】学会识别孩子之间的相互模仿

家长不要将孩子间的模仿行为嫉妒、攀比、无理取闹等行为相混淆。模仿是指照着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它其实是人的一种自然本能。而嫉妒行为往往伴有攻击、哭闹等行为表现。

例如,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就挑别人家小孩爱吃的要,就认为他在无理取闹。那么,家长们很有可能采取错误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可能就是拒绝孩子的要求,放任孩子的哭闹,认为这样可以改正孩子的一些坏习惯。

相互模仿是孩子之间学习与交流的重要方式,家长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利于孩子的学习,甚至是阻碍孩子的学习。再者,家长的错误处理方式也可能会对孩子以后与同伴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告知家长】正确理解孩子之间的相互模仿

有些家长不理解孩子之间的相互模仿,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个性,缺乏主见。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往往导致他们对孩子的模仿行为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

正如本文前面所说的,看到小孩之间的互相模仿,大人可能会开玩笑地说“真是一个小跟屁虫”。其实,家长的玩笑反映了他们对孩子模仿学习的错误理解。孩子的观点和主见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慢慢形成起来的。只有在和同年龄伙伴玩同样的玩具时才可以相互模仿,并实现真正的交流。

【支一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家长正好可以利用孩子之间的相互模仿来改正他们平时的一些不良习惯。

比如,明明比较挑食,吃饭时总需要爷爷奶奶追着喂,而婷婷吃饭不挑食,并且养成自己拿小勺吃饭的习惯。当两个孩子在一起时,家长可以利用孩子之间的相互模仿来改正明明不好的吃饭习惯。

在吃饭时,家长可以给明明和婷婷都准备好相同的饭菜和小勺,让他们坐在一起吃饭,并有意夸奖婷婷:“婷婷真棒,能够自己吃饭,不用妈妈喂。”同时,也要鼓励明明,“你看婷婷多厉害,能够自己拿小勺吃饭,明明和婷婷一样棒,也会自己吃。”这样,明明可以通过模仿同伴慢慢地改变自己的不良吃饭习惯。

【告知家长】孩子的模仿是缺乏判断力的

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孩子能够模仿同伴的好行为,也会模仿一些不良行为,因此,家长要注意孩子的模仿内容。

如,孩子最近总模仿一句脏话,这时,就需要家长的及时干预和正面引导了。其实孩子是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也不明白它的好坏,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这是一句不好的话。还可以采用“漠不关心”的态度,假装没有听见他说的话,这样孩子也觉得这句话没意思,慢慢地就不再说脏话了。

家园共育策略


爱人者才能被人爱,就如同想得到他人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一样的相同道理。当然,想要孩子喜欢你,爱你,那你就先要喜欢他们,爱他们。

也许每一位家长都会说,自己是爱孩子的,但是许多家长的做法却让孩子难以感受到爱,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孩子与家长在对爱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家长所有对孩子的管教都是对孩子的爱,因此往往不太注重方式,方法。而孩子由于年龄尚小,还不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更注重表达的方式,这样一来,当父母的爱变成一种简单不加修饰的说教时,孩子往往就容易产生对抗的情绪。当然,这种逆反心理的累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那么,怎样正确的向孩子表达爱呢?要向孩子传达爱的最好方法是把自己变成孩子,而不是总是居高临下摆出家长的作风。

美国有位博士说,你应该准备一张每日爱的检查表:

1、告诉您的每一个孩子“我爱你”。

2、通过温和的触觉来传达您对孩子的爱意。

3、关心您的孩子的行踪,注意到他们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出去。

4、告诉您的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5、注意到您的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6、问孩子对您的意见。

7、耐心而且彻底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8、对于年纪较大的孩子可以委与适当的重任。

9、因势利导,让孩子建立自信心。

10、尊重孩子的人格。那位博士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出家长对孩子表达爱的三种规则:

第一、留出时间。每一天至少留出15分钟来和孩子一起度过:坐在地板上和您初学走路的宝宝一去玩;或和您学龄前的孩子一起游戏;或帮助您6-12岁的孩子完成学校的学习计划,培养孩子健康的爱好;或与您更大的孩子一起去买一张激光唱碟。

一定要记住,把自己变成孩子的朋友,不要对孩子指手画脚,即使是发现孩子的错误也应该本着研讨的精神与孩子分辨道理,倾听他们的回应,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进步成长。

第二、充分施展语言的力量。应该知道自己对孩子所说话的分量。当孩子从学校回家时候情绪激动的对您说:“我很生气,老师今天对我大叫!”这时候您不要上来就说:“你又犯什么错了?”相反,您应该设法澄清这件事,“老师对你大叫?那一顶是她已经无法忍受了。”这句话将来会起到魔术般的奇迹,孩子会感到他被理解和被爱,知道您站在他的一边,支持他——现在您能赶大到孩子心灵的深处了。一旦打开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渠道,那种令人困窘的情况就会随之消失,您与孩子之间的传达和理解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孩子也会打开接受忠告的大门。

有的时候,孩子只是对您表达一种感受,您应该以同样的心情回应。比如孩子跑回家对您说:“我的球队今天赢了!”这时您可以不要说:“去把外套挂起来!”或者“作业做了吗?”

相反,应该以一个问题的回应来说:“你们球队得分多少?”您的问题暗示了“我听到了你所说的事情,我对此感兴趣,想知道得更多一些。”这重沟通技巧是以兴趣向孩子展示了您对他的爱。

第三、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做为家长,您可以限制孩子的行为,但同时也应该让孩子有效地传递他们的情绪。当您不能按照孩子的意愿给他买一辆价格昂贵的电动小汽车时,孩子会对您发脾气,甚至会以哭闹来要挟您。您可以不给他买那辆小汽车,但您不能不让他发脾气。因为对于还没有思想能力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正当的要求,他可以不假思索地提出来,而作为家长就要考虑诸多因素。因此,您应该在孩子哭闹过后再耐心解释为什么不能买

家园共育:学会“抱住”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身上出现负面的、强烈的、难以平复的情绪时,我们怎么帮助他?当孩子的情绪勾起我们自己的很多情绪时,两大团情绪纠缠在一块儿,变成乱麻,这时候又该怎么办?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受欢迎的人。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教他要学会跟人分享,要大大方方,因为小气鬼不受欢迎。但“分享”真的是影响一个孩子受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吗?

我们先来看看这样的场景:

一个小孩拿着他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糖果,想要去分享给小伙伴。小伙伴爱吃糖果,特别想吃,很亲密地过来抱抱他,跟他一起玩儿,把自己的玩具也分享给他……这个孩子因此产生了好情绪。

另一个小孩手里也捧着他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糖果,想要分享给伙伴。可是伙伴们对糖果没兴趣,没人理他……这个可怜的小人儿就会因此产生不好情绪。

这时,父母需要帮孩子调整情绪,在他失落、伤心的时候给他恰当的安慰,让他明白不是自己不好,也不是别人做错了事情。

因为,这决定着孩子下次还想分享时,会不会因为这次的受挫而变得怯懦、犹豫,甚至害怕和人交往。

如果父母能够“抱住”孩子的强烈情绪,孩子的情绪就能够得到调和、转化,接下来孩子就有能力启动自己的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能够容纳更为复杂的情绪,在和别人互动的时候具有更多灵活性和包容性,情绪稳定,能让他想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的孩子,我们还会担心他不受欢迎?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首先要明确的是:对待情绪需要两步。第一步是“抱住”情绪,第二步才是转化情绪。情绪是不能被消灭的,只能被转化。

怎样“抱住”情绪?

面对孩子这些所谓的负面情绪,我们不是想办法来处理掉这个情绪,而是要把这个情绪抱住、抱起来。

仔细观察一下,没有一个孩子会喜欢自己情绪失控,每个孩子在情绪失控之后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不好意思。这个时候成人绝不能撒手不管。把孩子丢到一边,让他去自我平复,孩子会觉得非常无助。

你可以试着想象这样一个画面:

一个小杯子因为晃动,里面的水震荡得非常激烈,快要溅出来。这个时候把小杯子放进一个大盆里,那小杯子里的水溅出来会被外面的大盆所容纳;

而大盆不会因为小杯子的震荡而摇摆不定。慢慢的,小杯子里的水也平稳下来。

父母在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心理容器”,把孩子的情绪“抱住”“抱起来”,和他的情绪待一会儿,共同经历这个情绪,让孩子能够借助我们这个心理容器,平复自己的情绪。

怎么知道

我们有没有抱住孩子的情绪呢?

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当你发现自己太着急提建议、给解决办法,而孩子不听你又很受不了的时候,那一定是没有抱住孩子的情绪。

那为什么我们会抱不住孩子的情绪,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心理容器呢?因为我们小时候也没有被这样对待过。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的情绪没有被爸妈这样细细地观察过,深情地抱住过。

但是抱怨父母,并不能提高我们抱住自己情绪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练习来观察自己的情绪,并且不着急把这些情绪消灭掉、解决掉,练习“抱住”这些情绪。

我们为自己做这些事情,观察自己的情绪,是为了孕育和培养我们自己的内在父母,自己照顾自己的情绪。当我们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也就提高了我们作为孩子的心理容器的能力。

怎么练习抱持情绪呢?

第一种练习,尽可能多地收集用来表达情绪的词语。

通过看书,特别是一些世界名著和古老的神话故事、传说,看电影。

比如迪斯尼的动画片、宫崎骏的动画片等等来收集表达情绪的词语。慢慢的,你会发现,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你就不只会用那些模糊、复合的词语来表达了。

比如,可能原来你会说,“我不高兴”,“我情绪不好”。那怎么个不高兴法?这次的不高兴和上次的不高兴,有什么不一样?没有办法再细分,总之就是不高兴了。

当你有足够多的情绪词语之后,你会发现,你的不高兴有时是愤怒,有时是恐惧,有时是感到深深的羞愧,有时是觉得自己很孤独……

这样,在你的眼里,自己的情绪就不再是模糊一团,而是能够拆分的,能够被更精准地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它对我们的影响力就不像原来那么大了,因为我们对它更熟悉了。

这一招,同样非常适用于帮孩子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二种练习,在你有情绪的时候,试着观察自己的身体感觉。

比如身体哪里疼了,哪里觉得胀闷,哪里紧张僵硬了,哪里热了,哪在冷了?

情绪和我们的身体感觉联系非常紧密。相对于我们的语言文字,身体是更诚实的。而语言很多时候是很主观的,也会有假象。

比如有时我们被愤怒的情绪充满了,但我们仍然对自己说“没事儿”“没关系”,但是晚上回家,你会发现自己胃疼。

比如有时,我们被恐惧的情绪充满了,但仍然咬着牙说“我才不怕呢”,但你已经两腿无力,手脚冰凉了。

当我们学会了耐心地观察自己的身体感觉的时候,就能找到更加细致的、观察自己和孩子情绪的方法。

别问我“观察到情绪之后怎么办呢?”或者“然后怎样控制情绪呢?”

如果你试过耐心地看着你的情绪或者孩子的情绪,不逃避、不评判,只是抱持它、容纳它、允许它,你一定会发现,这是消解情绪的最快方法。

家园共育:如何教育任性的孩子


独生子女的任性带有普遍性,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要想让孩子改掉任性的坏习惯,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态度要保持一致。如果意见不同,也要避开孩子,出去商量。

2.在孩子任性的时候,不要胡乱批评,更不能打骂了事,而应因势利导,耐心地讲道理,给孩子说明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的道理;

3.转移孩子注意力是解决任性的好方法。如孩子吵着要养狗,可带他到公园去看猴,顽皮的猴子会把孩子的兴奋点转移开,使他从任性中解脱出来。

4.必要时来点“惩罚”。如孩子哭闹得实在不像话,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不理他。即使他不哭不闹了,也要继续“冷淡”他一段时间。待他沉不住气主动搭讪着接近大人时,父母应抓住这个时机,指出他任性的无理之处,让他保证再不这样做。只在这个时候,父母的批评才是有效的。

让孩子多些个性,少点任性

培养孩子既有个性又不任性,关键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否科学合理。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尊重孩子,但不迁就孩子

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如果父母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而一味拒绝,会导致孩子因合理需要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不满情绪,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

2、不敢提正当要求,一味顺从大人,行为畏缩,胆小怕事。如果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给予满足,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孩子必然为所欲为,自私自利,不讲道理,任性胡为。

与孩子平等对话

只有做到平等交流,父母才能了解孩子提要求的真正原因,才能判别孩子的要求合理与否,才能明确区分孩子的表现究竟是属于任性还是属于个性。

适当给予孩子选择权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1、父母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如要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玩什么游戏等,都征求孩子的意见;

2、父母不能让孩子随心所欲,应注意给他们一些限制,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知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放弃自己的不合理要求。

相信《了解孩子内心的孤独,促进家园共育》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园共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促进家园共育的优美句子收藏四十句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你知道有哪些家园共育的优美句子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促进家园共育的优美句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22-08-09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发脾气生闷气,如何绕过情绪走进孩子内心? 你能识破孩子的“伪装情绪”吗? 我们都有种直觉,一个人的真实情感和他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之间是有差异的。孩子也会发现当自己展现出某种特殊的情绪时,就会得到想要的回应,所以当他们想要得到某种回应时,就会表现...
    2020-06-28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家园共育”的工具“间谍”何时丢掉? 近几年来,家园共育的社会呼声极高,但何时开始,间谍(录音笔)潜入到了幼儿园呢? 曾听一位园长朋友说:见过一个现象,3岁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家长出于担心,便买了一支录音笔放在孩子身上。一个信任极度缺失的环...
    2020-06-28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赏识我们的孩子 家园共育:赏识我们的孩子 身为父母,我们都是高中教师,对高中生的心理还算比较熟悉,处理起这些高中学生的事情来也还算得心应手,但谈到教育自己的小孩子,我相信我们每位家长都会有过感到痛苦的时候,特别是在孩...
    2020-10-29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以亲子游戏促进家园共育的有效开展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是人潜能的一种天性表达,因其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并最能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从而成为儿童的重要学习和生活方式。幼儿时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所以家...
    2021-05-22 阅读全文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你知道有哪些家园共育的优美句子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促进家园共育的优美句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22-08-09 阅读全文

你能识破孩子的“伪装情绪”吗? 我们都有种直觉,一个人的真实情感和他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之间是有差异的。孩子也会发现当自己展现出某种特殊的情绪时,就会得到想要的回应,所以当他们想要得到某种回应时,就会表现...

2020-06-28 阅读全文

近几年来,家园共育的社会呼声极高,但何时开始,间谍(录音笔)潜入到了幼儿园呢? 曾听一位园长朋友说:见过一个现象,3岁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家长出于担心,便买了一支录音笔放在孩子身上。一个信任极度缺失的环...

2020-06-28 阅读全文

家园共育:赏识我们的孩子 身为父母,我们都是高中教师,对高中生的心理还算比较熟悉,处理起这些高中学生的事情来也还算得心应手,但谈到教育自己的小孩子,我相信我们每位家长都会有过感到痛苦的时候,特别是在孩...

2020-10-29 阅读全文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是人潜能的一种天性表达,因其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并最能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从而成为儿童的重要学习和生活方式。幼儿时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所以家...

2021-05-2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