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公共区域与班级区角的衔接融合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区角餐厅活动方案。

目前游戏为幼儿园最主要的授课方式和幼儿学习形式。适当的游戏是提高幼儿注意力的最佳手段。广大家长应该尊重幼师,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实现“家园”互动。对于幼儿园游戏的好处你了解多少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公共区域与班级区角的衔接融合,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幼儿园的空间资源,许多幼儿园都把各个公共区域创设为“公共活动区”,我园也在探索尝试公共活动区的设置和活动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学习,我们也发现了容易出现的问题,摸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一、幼儿园公共活动区容易出现的问题

内容重复

公共区创设之初,老师大多会结合当地或本园特色设置成超市、手工艺坊、小吃一条街,或者是以儿童五大领域的发展为线索,创设类似于美工区、建筑区、交往区、科学区、语言区(大多为图书区)等班级区角活动的内容。由于这些区域的设置和班里开展的区角游戏内容比较雷同,因此,孩子们的活动兴趣不高、游戏方法缺乏创新。

材料固定

公共区材料的投放通常是由各班的老师们共同商议后,有目的地进行一次性的投放,之后再根据材料的消耗进行补充。由于材料相对固定,孩子们一开始的新鲜感就会逐渐消失,兴趣越来越弱。

活动割裂

公共活动区的材料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但活动相对独立,与班里组织的活动主题和内容没有衔接,完全处于割裂的状态。

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共区独特的教育功能呢?新学期开始了,在重新利用幼儿园二楼的L形平台建立公共区之初,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孩子们:既然是孩子们的游戏,那孩子们究竟想玩什么、想怎么玩呢?我们中班六个班的老师决定从“观察各班孩子喜欢玩什么”入手,做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二、公共活动区的调整策略

与班级区角活动有机结合

班级的区角活动一般都来源于各班孩子喜欢的游戏内容。那么,在班级区角活动中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是什么?在玩这些游戏的时候由于班级空间、材料、人员等方面的限制,有没有实现起来有困难的地方呢?中一班和中四班的老师在观察本班孩子的游戏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在家庭区游戏的时候,总是有走出家庭区到外面去野营的冲动。中一班的孩子干脆将一块布铺到教室的空地上,从家庭区拉来箱子,推来餐车,抱着宝宝去野餐了。而中四班的孩子也用一个纸箱当烤串的箱子烤起了羊肉串儿。然而,由于空间的限制,孩子们既不舍得将班里其他现有的活动内容去掉,又没有更大的空间来增加他们想玩的游戏。于是,我们想,如果在公共区开辟一块儿场地,专门用来野餐和露营,那孩子们一定会非常喜欢。

当我们分别和自己班的孩子谈起公共区可以有专门的野餐露营地时,孩子们兴奋极了,马上就跃跃欲试起来!当问起孩子们那里都需要些什么时,孩子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立刻列举了出来:露营的帐篷、烧烤的箱子、钓鱼的池塘和野餐的垫子……当问到还需要什么时,孩子们却回答说:“我们可以在班里做好了点心,串好了烤串儿到那里去。”

原本以为还需要准备更多、更细致的材料,孩子们才可以游戏,但听了孩子们的话,我们想: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也是在家里准备好吃的、用的、玩的东西,然后到一个虽然没有太多设施,但山清水秀的地方去露营、野餐吗?就这样,在孩子们的设计和共同参与下,一个有大树、有池塘、有帐篷、有白云、有彩虹的地方就成了孩子们露营野餐的小天堂。

最后我们根据各班不同的活动主题和孩子们的兴趣,分别创设了“巴拉拉小剧场”“爱心超市”“顽皮度假村”和“魔幻游乐场”。我们发现:通过跟随孩子游戏的脚步而创立的公共区原来可以这么自然地成为班级区角活动的延伸与拓展。

动态调整活动内容与材料

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没有将各个公共区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材料固定下来,而是追随孩子的兴趣及时进行调整。中二班创建的“爱心超市”在设置之初只有一些货架和大家一起收集的各种商品包装。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喜欢将箱子里各种各样的商品分类摆放在货架上,然后再由前来购物的小朋友自选商品。在“购物”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带来的钱币总是不够。在游戏后的讨论中,孩子们认为应该有一个可以随时取款的ATM自动取款机,因为爸爸妈妈就经常到那儿取钱用。于是孩子们一起动手查找取款机的资料,一起寻找适合的材料,一起制作,并将取款机安装在超市最显眼的地方。当看到小朋友到这里排队取钱的时候,孩子们真是高兴极了!

不仅材料可以调整,活动区的游戏也处于动态调整中。“魔幻游乐场”开展了一段时间后,随着孩子们兴趣的改变(孩子们更喜欢汽车)以及游戏中的实际需求(游戏中孩子们有喝水的需求),原来单一功能的游乐场被重新组建成孩子们更为感兴趣的“汽车城”和“水吧”。

幼儿自主计划公共区的活动

公共区的活动内容确定了,那么全年级好几个班的活动如何安排?这里的活动又该如何与班级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在讨论中,老师们认为:班里的活动区都是孩子们自己选择、自己做计划,那么公共区也可以尝试由各班的小朋友自己来做计划,然后和其他班的伙伴们一起游戏。在尝试中我们发现,这种方式竟意外地推动了班级内活动的开展,不但丰富了公共区的活动,也丰富了班内的活动。

我们班的几个小伙伴相约周四的时候带着“娃娃”一起去“顽皮度假村”野餐,而准备活动从周一就开始了。他们在计划单上用绘画的方式记录着各种准备工作:要准备蛋糕和小点心,要给娃娃准备好牛奶和玩具,等等。一连几天孩子们都在积极做着各种准备。而隔壁班的孩子们为了到度假村烧烤,这几天也正忙着穿各种羊肉串儿、蔬菜串儿呢!

周四早饭后,只见孩子们推着装满食物的小车,拎着装满烤串儿的篮子,抱着垫好尿不湿、穿好外套还包着被子的娃娃,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顽皮度假村”。孩子们烧烤的烧烤,钓鱼的钓鱼,看娃娃的看娃娃,玩得不亦乐乎!当一首优美的《小白船》音乐响起,孩子们知道游戏的时间就要结束了,于是一起动手收拾各种带来的材料准备回班……

就这样,当我们将公共区活动的创设与组织权利交还给幼儿时,公共区的活动就流动起来,它从班级内“流”出来,又“流”回到班里。在流动中,孩子们的经验也变得丰满起来。

——学前教育 2015.09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托班主题性情境活动与区域活动的融合


托班主题性情境活动与区域活动的融合

在托班教育活动中,我们融合了主题性情境活动与区域活动。根据主题需要,有目的地在区域中为托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让托儿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在与环境、材料等的互动中获得知识经验、体验成功感。

一、主题的选择――来源于托儿的实际生活

托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正在迅速发展,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理解是直观的、具体的、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因此,在选择托班主题时应尽量体现生活化、游戏化的特点。即从托儿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着手,以托儿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主题。例如:春天来了,孩子们注意到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有关蝴蝶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结合童话故事《三只蝴蝶》,在开展主题性情境活动的基础上,设计了“三只蝴蝶”主题性区域游戏活动。

二、区域的设置――满足托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般而言,托儿的发展可分为六个部分:身体发展、认识发展、社会发展、情感发展、语言发展、审美发展。它们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构成有机的统一体。在开展主题性情境区域活动时,区域的设置要满足托儿这些发展的需要。如在实施主题性情境区域活动“三只蝴蝶”时,我设置了以下区域:(1)小乌龟家(泥工区):泥工活动“三只美丽的蝴蝶”;涉及领域:表现、探索。(2)小猴家(动脑区):拼图游戏“三只蝴蝶”;涉及领域:探索、表现。(3)小鸭家(动手区):折纸活动“三只蝴蝶”;涉及领域:表现、探索。(4)小兔家(探索区):探索活动“蝴蝶找花”;涉及领域:探索、健康。(5)小熊家(美工区):粘贴活动“三只蝴蝶”;涉及领域:表现、探索、健康。

该主题区域的设置,在内容上将健康、探索、表现等各个领域的目标及要求较好地进行了融合,每个区域都有侧重点,但又不完全独立,是相互联系又互相促进的。在形式上,摆脱了以往单独以内容分区的做法,而是采用了以小动物家为一个独立的区域空间的形式,将不同活动内容设置在不同的小动物家里。在材料上,力求提供的材料符合托儿的年龄特点又能体现教育目标和内容,并使材料随着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分期分批有计划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更新材料,在入区问题上,我采取了奖励小动物头像的方法,比如,若托儿在小鸭家玩过了,就赢得小鸭头像。这时,他必须去其他动物家玩而不能再在小鸭家玩了。在指导上,我允许托儿自主结伴、自主探索,当遇到困难时我及时提供帮助,当活动失去应有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时,我适时进行干预,确保活动有效、顺利地实施。

三、情境的创设――为主题性区域活动服务

优化的活动情境不仅要与主题紧密联系,而且要有利于引发、支持托儿的区域游戏和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托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例如:在开展主题性情境区域活动“三只蝴蝶”时,我就力图将优化的情境贯穿于活动的始终。

1.教室大环境的布置

随着“三只蝴蝶”主题性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我班教室的大环境在逐步地变化着。美丽的蝴蝶从孩子们的手中飞到了窗帘上、玻璃上、花枝上、展板上……点点小朋友还带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风筝,他说要让蝴蝶飞到空中。由此,教室里到处都可以找到蝴蝶的身影,孩子们快乐地称之为“蝴蝶园”。

2.区域小环境的设置

在各个区域中,除了有我和托儿自制的蝴蝶操作材料外,还有他们收集的各种有关蝴蝶的图片、书籍、标本、饰物,甚至还有天天小朋友带来的真蝴蝶……他们时不时地驻足观赏、研究、讨论,和蝴蝶对话着,在“蝴蝶园”中久久不愿离开。

3.活动情境的创设

在托儿活动的过程中,我和托儿一起创设了让蝴蝶飞舞在大花园里的情境,并在“花园”中摆放了真正的蝴蝶花和美丽的蝴蝶。同时在托儿的操作过程中,我一直提供着有关蝴蝶的音乐,包括中外童谣、儿歌、古典音乐。在这样优化的情境中让托儿最大限度地获得有关蝴蝶的经验,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全面和谐地发展。

浅谈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游戏的融合


摘要]

《纲要》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们选择"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融合的策略"作为贯彻《纲要》的切入点,就是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研究中,吸收新鲜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经验,改变以传统知识为核心的课程观,把教育过程构建为让参与其中的所有人,尤其是幼儿、教师都能共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 区域活动;主题活动;融合;材料;环境创设

幼儿园的区域游戏和主题活动游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讲区域游戏关注的是区域材料的使用和挖掘。主题活动和游戏是关注寻找幼儿的兴趣点和需要。因此,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结合形成教育整体,有效支持主题活动的深入,丰富扩展。反过来又促进幼儿在区域中探索体验,实现教育价值的提升。

一、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的含义

区域活动是教师以教育目标,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吸引儿童自主选择并在活动区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我学习、探索、发现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和摆弄玩教具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

主题活动是围绕着贴近儿童生活的某一中心内容即主题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整合性的活动,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往往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以涉及到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可充分地利用区域活动 [①] ,将主题中儿童自主探索和操作的内容与区域活动融为一体。这样的融合将极大地拓展儿童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增强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区域活动的开放性,主题活动的很多目标才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延伸与补充。

二、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关系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先行者”。

作为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孩子,因为孩子是活动的主体,只有了解了孩子,设计的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发展。当我们确定好主题以后,不仅要先思考一些教学活动,还要想想在区域活动中作出哪些调整,将一些旧的主题材料换掉,投放一些与主题有关的新材料。在了解孩子对此活动的兴趣时,让孩子通过区域活动,发现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自主探索。 [②] 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和已有经验等,再进行梳理,将一些符合孩子兴趣的、有价值的东西生成集体教学活动,帮助孩子交流与提升经验,将一些幼儿可以在自主探索思考下完成的东西作为区域活动的内容。

如进行大班主题活动“我爱我的家乡”时,我们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玩高跷、沙包、跳绳、踢毽子等材料,就生成了“我收集的民间玩具”、“好玩的玩具”、“高跷大比拼”、“沙包的多种玩法”“我来做玩具”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了解玩具的玩法,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使幼儿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再比如我们在进行“树叶变变变”主题活动时设计了一个本土化的集体教育活动“树叶贴”,老师把树叶贴画先投放于美术区内,发现大多数幼儿只是模仿范例贴画,小部分幼儿能进行创意,根据树叶的不同外型制作成“公鸡”,“蝴蝶”“跳舞的人”等画面。只有一位幼儿想利用剪刀进行修剪树叶创造出富有创意的“小帆船”。于是,在集体活动中,我们让幼儿先欣赏区域活动中的幼儿作品,再把活动重点放在引导幼儿根据树叶造型进行充分想象,看谁想的和别人的不一样。最后再出示那位小朋友制作的“小帆船”作品,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思路,使幼儿在制作树叶贴画时思维活跃,进行自己独特的创意。

2.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动手动脑的操作能力。但是,有时受到材料的局限,不得不分组多人合用一些材料,许多被动型的幼儿在这时就只能被动地观望,无法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那么区域活动便是最好的弥补。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有些反应慢的幼儿才刚有些开窍,可是由于时间的不允许,被迫终止探索,那么便可到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再有,集体教育活动结束,个别幼儿对探索的内容,意犹未尽,还想深入下去继续探索,区域活动就正好可以满足这些幼儿的需要,使其的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比如在小班时我们组织的主题活动“我有一双小小手”中的美术活动《我的小手会作画》,让幼儿在课堂上用自己的小手作画,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在一堂课的时间里,难以让所有的小朋友一个个进行解说介绍,有的小朋友还没有完成自己的作品。这时我们就把这一教学内容放在区域活动中,利用区域活动的时间,让没完成的幼儿继续完成自己的作品,幼儿还可向小伙伴们解说介绍其作品,并相互进行交流讨论、修改。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且区域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集体授课的形式。

教育的出发点从教师转向幼儿,强调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也为孩子对于主题内容的掌握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

三、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融合的策略

在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可以将两者进行融合,共同作用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一)结合主题创设区域活动

在设计时,我们根据预设的主题活动,不仅要考虑到主题活动中哪些内容适合运用于自主性较强的区域游戏,而且要体现多层次的活动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符合自己水平的玩教具和活动内容,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爱好去做自己喜欢的活动。而我们教师则需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供帮助和指导,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并提高幼儿对主题的认识和关注。

《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应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1.围绕主题教育目标,师幼共创动态、变化的活动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幼儿发展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在主题教育活动中,适宜的动态、变化的环境和材料可以有效引发和促进幼儿的发展。 [③] 因此,围绕主题教育目标创设动态、变化的环境尤其重要。

例如,大班主题《我的生活我做主》活动目标为:从不同的角度,采用有效手段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鼓励幼儿展示与众不同的自己;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任务意识以及责任感,激发幼儿自豪感和积极向上的愿望,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感受他人的关爱,乐于与同伴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学会感恩,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其他小朋友的关怀以及对周围人的感激之情。

围绕主题教育目标,我们更加突出游戏化、生活化、自主化,师幼共同参与,特别关注幼儿自主游戏、习惯养成、经验积累等方面的培养,创设了多元化的活动环境。

主题环境墙饰有:情绪记录表(教师、幼儿每天用简笔画表情脸谱记录自己的情绪,看看谁能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我的优缺点(让幼儿通过图文表述、绘画等将自己的优点、缺点展示出来,以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意识);我的爱好(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物品陈列出来,大家相互欣赏,彼此交流看法,了解更多知识);奇妙的大自然(师幼共同收集各种自然现象的图片,扩展幼儿知识面,开阔幼儿眼界);我的梦想(展示幼儿表演的图片和自制的图书,让大家了解各自的梦想);感恩的心作品展;我喜欢的运动(展示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的各种体育图片)等。

主题区域环境设置:益智区(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用品图卡,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生活用品,并了解其用途;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玩分小花、摸棋子游戏,供幼儿进行9、10的分合练习;提供九方格图、记录单,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组合形式的方块拼出九方格图案;提供实物卡片,让幼儿算出两群物体的总数;提供种子供幼儿进行种子分类和制作种子粘贴画)、语言区(提供有关蚕宝宝的书供幼儿阅读,引导幼儿制作蚕宝宝生长、活动过程简介图;提供有关动物游泳的图书,了解各种动物有趣的游泳姿势,丰富相关经验;投放有关自然现象的卡片,下面写有相应的汉字,供幼儿看图片认识汉字;提供纸和笔,鼓励幼儿先用绘画的形式创作“亲一亲”画面,再交流仿编的故事,将幼儿创作的内容订成一本书,供幼儿阅读讲述;提供一些寓言图画书,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寓言的特点。)、种植区(提供种子实物和植物卡片,让幼儿进行“这是谁的种子”的配对活动;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制作制作各种不同材料的尺子,并用尺子学习测量植物宝宝的高度。)、美工区(提供颜料、纸、笔等,引导幼儿印染风筝,练习用对印画的方法表现蝴蝶的造型和色彩的对称、创作七色花;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制作风车;展示各种茶叶罐并引导幼儿设计装饰茶叶罐;提供手工材料硬卡纸、蜡光纸,让幼儿制作小铜人、小蜡人;提供绘画材料,让幼儿设计手套、衣服;提供油泥、纸及废旧物品制作家具、衣服、裤子等,引导幼儿分类摆放;制作给新朋友的礼物)、自然角(饲养小蝌蚪,引导幼儿观察小蝌蚪的变化;提供盆栽植物、小金鱼等,让幼儿做动植物是否需要空气的实验;多提供一些春季盆栽植物供幼儿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表演区(结合歌唱活动《买菜》,引导幼儿在表演区开设菜场,幼儿结伴买菜体验买菜的乐趣;提供安全场地、音乐磁带、一些塑料道具、服饰等,引导幼儿模仿杂技演员简单的表演动作,增强幼儿身体的灵活性,教师注意指导与保护;提供小军装、军帽、玩具手枪等,供幼儿表演解放军英勇战斗的故事;结合语言教学活动,与幼儿共同准备各角色头饰、服饰、道具等进行故事表演活动;将情境表演的材料放置在小舞台中,让幼儿自由扮演角色。)、才艺展示区(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地进行才艺展示;开展“小小电视台”游戏,让幼儿体验竞选主持人和当主持人,也可以轮流体验当主持人。)

上述主题环境墙饰与主题区域环境设置并不是同一时间呈现,而是结合主题活动相关内容的开展情况同步或作为延伸活动设置相应内容,注重动态性、参与性、教育性 [④] ,防止了环境创设内容的片面化,孩子们在教师新创设的环境中通过与区域活动材料互动、与同伴相互交往,使主题环境创设、主题区域活动开展得更加有趣、生动,真正将孩子的生活还给孩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有效利用家长资源,丰富区域活动材料,拓展区域活动内容。

主题区域活动的开展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分组的形式展开的,根据孩子们的个体差异,需要教师为班级内的每个幼儿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而这么多的材料单单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容易完成的,有效利用家长资源,发动每个家庭根据自己的情况提供一些就可以解决区域活动材料不足的问题。在优化区域活动环境时 [⑤] ,根据主题内容提前告诉家长与孩子一起准备材料,怎么准备,什么时候用,目的是什么,同家长讲清楚,家长是家园共育中的响应者、参与者、教育者,合理利用家长资源,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在区域活动材料收集过程中,让他们与幼儿共同参与,既能丰富区域活动材料,又能拓展区域活动内容,因为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专长和爱好,能成为协助我们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教育资源,也是区域活动材料最重要的提供者。

例如,在中班主题区域活动活动《春天和夏天》展开前,我们利用家长园地和班级QQ群,提前告诉家长近阶段主题目标和要开展的主题区域活动,了解废旧材料的教育价值,重点是需要和幼儿一起收集什么材料、共同制作什么玩具、需要参与哪些区域活动、目的是什么,让家长对区域活动的方式和途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以便和幼儿共同收集材料时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宜性。很快,家长结合主题活动目标和要求,收集了系列的活动材料成品与半成品:和幼儿一起收集了有关蜗牛的知识与图片展示到主题墙上;带来了许多方便幼儿观察的动植物并带到班级自然角,如小蝌蚪、蚕、野生小鱼、泥鳅、甲壳虫、蜗牛、迎春花、洋葱、土豆、大蒜、豌豆等;收集扑克牌放到益智区让幼儿比大小、按数字顺序排列或玩接龙游戏;带来了筷子和弹子放在生活区让幼儿开展夹弹子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既获得快乐,又锻炼运用筷子的能力,也可让幼儿学习计数和比较数量的多少;带幼儿出游时认识春夏季常见花卉并拍下来,布置到活动室里;收集了动植物标本并让孩子带到幼儿园与大家分享;收集了蝴蝶的邮票、印刷品、标本等资料,放到班级展板供孩子们相互交流欣赏;收集了有关京剧扮相、剧照、图片资料带到幼儿园充实京剧角,供幼儿欣赏,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京剧艺术;

正是因为有了家长们的支持,班级的的主题区域环境才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也进一步丰富了区域活动内容。另外,每阶段主题活动结束后,我们及时了解家长参与活动后的感想,只有理解了他们的想法,才能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才能巧用办法去激发家长参与班级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为以后开发和有效利用家庭资源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二)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调整区域活动的内容和材料

有时区域活动的内容和材料不能有效的支持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形式与内容的脱节会导致幼儿的学习缺乏连贯性和可操作性,因而显得盲目、无所适从。这时我们教师应充分作好帮助者、引导者的角色,要善于观察、善于调整 [⑥] ,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支持性环境以及丰富的可操作材料,满足幼儿探索、操作、求知的需要。如在“我爱我的家乡”这一主题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的需要,在自然角增加了“种子宴会”“我种的植物”“丰收角”等内容,通过幼儿的观察、思考、讨论、记录等,使幼儿相互交流,集思广益 [⑦] ,初步尝试以自己的能力照顾植物,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培养了幼儿的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认识了大兴的特产植物,并将它们放在丰收角进行展示,形成了较好的自我学习的氛围。这些内容的增加,推动了主题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使幼儿对家乡的认识更加深入。

此外,我们在布置区域的时候要舍得丢弃,有些陈旧的东西就该毫不留情的收起来或扔掉。不要以为放满东西就是好,孰不知一些没用的材料会给幼儿带来困惑,占据幼儿活动场地,同时影响幼儿操作时的注意力。如在“搭建大兴的建筑”的操作活动中,在建筑区放了很多小动物、小汽车模型等,有些幼儿就会忍不住玩玩小动物、小汽车模型,操作重心会明显的转移,势必影响幼儿对搭建建筑物的专心度。所以,我们班在有重点地开展区域活动时,往往提前排除干扰因素,使幼儿专注于某项或某几项操作活动中,保证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有益的知识经验。

(三)在区域活动中生成新的主题活动

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材料的投放者和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及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要,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材料投放,通过观察,发现某些学习内容是大多数幼儿的兴趣点,同时,发现幼儿在操作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是零碎的、表面的,但却具有继续探索的价值。于是,就有了提升幼儿经验的需要,从而生成了集体教育内容。

如“好玩的瓶瓶罐罐”这一活动就来自于孩子在表演区进行的表演活动,一位幼儿无意间敲打几个我们做实验用的瓶子时,发出了悦耳的声音,孩子们高兴极了,有节奏的敲打着瓶子,引来好多小朋友围观,第二天有几位小朋友也带来了好多瓶子,在表演区进行表演。我发现他们对这个特别感兴趣。于是“好玩的瓶瓶罐罐”这个主题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而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活动的补充和拓展,已成为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但以往的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往往独立进行,缺少相联性、互助性,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最大教育价值。在幼教改革大步向前的今天,我们将重新审视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探讨两者间的有效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主题下的区域活动这以研究内容,它能让幼儿自主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意愿,做一个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

融合绘本元素拓展区域游戏


如何创设丰富的阅读区环境,将阅读与区域活动相结合,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我们绘本课题组探索出挖掘绘本元素拓展区域游戏的方法,即充分挖掘绘本中经典的角色、对话、故事情境、发展情节等元素,作为拓展绘本区域游戏的依据,经过教师们创造性地设计、制作与调整,逐渐形成丰富有趣的绘本区域游戏内容。

一、表演类绘本区域游戏

1.绘本皮影戏。教师根据绘本故事情节,和幼儿一起将绘本中的角色设计制作成皮影小人或皮影小动物,小朋友拿着皮影小人或小动物在幕布后边操作边表演讲述绘本故事,部分小朋友在台前做小观众,表演完再相互交换角色。

2.百灵鸟剧场。教师根据绘本故事内容,提供绘本中角色的头饰、服装和表演所需要的道具、音乐等,小朋友自选喜欢的绘本角色头饰,表演绘本故事内容。或者教师在区域中提供木偶表演台及绘本故事中角色的布袋玩偶,让小朋友自选布袋玩偶角色表演绘本故事内容。

二、语言讲述类绘本区域游戏

1.精彩再现。将幼儿学习过的绘本按页码缩小打印,小朋友将绘本图片按故事情节,先在KT版上排序,然后进行绘本故事讲述。

2.绘本故事创编。教师在区域里提供学习过的绘本故事背景图及塑封过的小动物卡片、橡皮泥。小朋友选择自己需要的卡片,将其插到橡皮泥上,然后固定于背景图上,进行故事创编讲述。

三、科学类绘本区域游戏

1.开心配对。将绘本中有关科学类知识的小图片,彩打后塑封,供小朋友进行配对练习。如讲述过绘本《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后,可在区域里提供常见的小动物和动物“嗯嗯”的图片,让小朋友进行小动物及其“便便”的配对游戏。学习过绘本《好饿的毛毛虫》后,可让小朋友在区域里进行5以内数量对应关系及数列关系练习.提供1~5的数字卡片及绘本中的水果卡片一套,一个贴有从小到大排序标记的垫板.让幼儿在垫板上排序:数卡1,对应毛毛虫吃了一个苹果;数卡2,对应毛毛虫吃了2个梨子等。

2.开心剧场。教师提供剧场的座位图KT板,横排上标有数字1~5,竖排依次标上第一排到第五排,用记号笔画出横排和竖排的格子,并用刀片轻轻切割出插卡片的小槽。再提供下端贴有座位号的动物卡片,如3排4号,让小朋友帮助小动物将座位卡插在相应的座位上。

3.小小实验室。根据绘本中有关内容进行尝试性小实验。如讲述过绘本《小黄和小兰》后,让幼儿试一试,将黄色和蓝色混合在一起是不是变成绿色了。也可提供红、黄、蓝三原色,让幼儿任意混色,观察变化。

四、建构类绘本区域游戏

1.建构绘本故事场景。教师提供多种类型的建构积木,并将学习过的有关绘本的图片张贴在建构区域里。让幼儿根据绘本故事的内容,建构故事场景。如学习过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后,可让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建构萝丝散步经过的场景:院子、池塘、干草堆、磨面房。

2.建构角色续编故事。有的绘本还可以与建构游戏结合起来,可让幼儿边建构边续编绘本故事。如绘本《佩泽提诺》中的几个角色形象小P、飞得远、游得快等都是由色块组成的,我们让幼儿畅想小P在寻找自我的旅途中还会遇到什么样的朋友,并在区域里提供由色块组成的魔棍,让幼儿自由建构形象并起名,如为什么(问号形象)、看得远(望远镜形象)、航海家(龙舟形象)等,然后进一步续编绘本故事。

五、美术类绘本区域游戏(自制绘本)

1.自制绘本的材料。绘画用白纸,也可用废旧挂历、台历、明信片等废旧物品来自制绘本。每一本挂历或台历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教师可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具有教育价值的挂历台历,剪剪贴贴因地制宜改制成图书。也可用自然物来自制绘本,如用布贴画形式制成布书,用木片制成木片书,还有瓦片书等。

2.自制绘本的形式。

(1)规则型:常规制作,方方正正。

(2)不规则型:书的形状可以设计成圆形、菱形、多边形等,或根据书中的画面内容而定。例如,介绍各种树叶的书,书的外形可以设计成树叶的形状:介绍有关花卉的书,书的外形就可设计成花朵形:介绍汽车的书,外形就可设计成汽车状。

(3)迷你型:通过用纸折叠或裁剪成小页的方法装订成小书,幼儿可随身携带在口袋中,小巧玲珑方便阅读。这些书,有的可悬挂,有的可折叠,有的可边看边游戏,灵活多样,满足了幼儿喜欢新奇、爱玩的天性。

3.自制绘本的内容。

(1)自编故事书:幼儿将自己的想法、意愿自编故事,用绘画的方式或者绘画加照片的形式自编自画。制成简单的图书,用来和同伴、家长、老师分享。例如,轩轩小朋友参观世博会后,用照片和绘画相结合,自制了《轩轩游世博》的图书。

(2)自编画报书:幼儿围绕一个主题,收集有关资料后,运用剪、贴、画等多种美术手段,编制成图文并茂的画报类“书”。例如《我的动物朋友》《恐龙世界》等。

(3)主题汇编书:在课程主题实施过程中或主题结束后,师幼一起把相关材料整理编辑成书,放在图书区供幼儿阅读。这种书既延伸满足了幼儿的活动兴趣,也为下一年主题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主题区域活动与教育资源融合的探索和实践


自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来,幼儿园的主题区域活动已经上升到与集体教学活动相提并论的地位。要使区域活动的开展更好地为集体教学服务并真正成为主题教学活动的延伸,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仅靠原有传统的班级区域活动和幼儿园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把区域放大,把区域活动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于是我们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如何让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展开了探究和实践。

主题区域活动与教育资源融合的途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实施主题区域课程时,我们注重发挥以班级为基本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带领孩子走到户外、走向社会,从而实现了幼儿经验的延伸和拓展。我们把幼儿主题区域活动具体划分为园内、园外两大区域,其中园内区域又分为班级区域和幼儿园共享区域(户外、阳台、楼道、功能厅),园外区域又分为家庭区域、自然区域和社会区域(社区和周边教育资源),真正为幼儿创设了与之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游戏环境,营造了更适宜、更自由的发展空间。

(一)利用家长资源优化区域活动课程

在区域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引进家长资源,将家长作为幼儿园的“编外”教师。结合课程的需要,幼儿园每学期都邀请家长做助教,到幼儿园参与活动,丰富了幼儿的经验。开拓了幼儿的视野。特别是当主题开展中遇到一些专业问题教师无法解决时,往往由幼儿发起或由教师邀请家长到幼儿园为幼儿解答问题。如开展“交通”主题时,请交警家长亲自为幼儿培训安全常识、规则意识、指挥手势并创设了“十字路口”情境等。专业人员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弥补了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

(二)利用自然资源感染幼儿,促进其自然和谐地发展

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大自然中的一石、一草、一木、一叶,无不是幼儿学习、活动与成长的丰富资源,然而受生活环境、教养理念、安全卫生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感觉现在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我们非常重视把幼儿从封闭的室内、从枯燥的书本中解放出来,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如结合我园地域特点和优势,我们通过开展游新滨公园、中海写生、保护母亲河等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幼儿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三)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环境,与幼儿的生活、成长息息相关,它以一定的形态完整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又以不同的方式时时刻刻作用于幼儿。我园地处市中心,周围银座超市、小学、医院、邮局、银行、理发店等应有尽有,这样就为幼儿区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根据主题内容,我们每月至少安排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真正实现从生活中学习、在做中学习。如在开展“什么联络你我他”主题时,我们带领幼儿参观了邮局,认识了邮筒、邮包、邮车等,体验了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及辛苦;在开展“我上小学了”主题时,带孩子们走进学校亲身体验,激发幼儿上学的欲望;此外还组织幼儿参观蛋糕房、纺织厂、武警支队、银行等,让幼儿感受各行各业工作的辛苦,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四)共享园内教育资源,让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

我们结合园所特点,利用幼儿园特定的大型场地及班级与班级间相邻的楼道、阳台等空间开辟了共享区域,从而实现了全园区域活动空间、材料和经验的共享,也为幼儿提供了更多互动的机会。

1.运动区——户外

结合幼儿园户外场地优势,我们尝试开设了户外活动区域,以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主要开设了投掷区(小剧场西侧草地)、平衡区、沙趣区(沙池)、一物多玩区、运动总动员(小型和大型玩具区)、趣味Baby(足球场),在每个区域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多种材料。

2.饲养角——院子一角

我们在户外角落开辟了饲养角,为每个班级划分了小田地,老师带领幼儿栽培植物(花卉、蔬菜),从事浇水、除草、收获种子等劳动,饲养小兔子、鸽子、小鸡等动物。通过饲养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征,丰富幼儿有关动物与植物、人与动物、动物与天气条件的关系等方面的经验,同时增进幼儿的责任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服务能力。

3.阅读区——图书阅览室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了满足幼儿个性化需要的阅览室,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经典故事书和优秀绘本,让幼儿借助精美的配图和优美的语言感受书本的无穷魅力,培养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了幼儿的阅读能力。

4.益智区——科技操作间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操作能力的不同,划分为五大活动区域:观察区、探索区、机械区、发现区、生活区。每个区域投放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供孩子观察、操作。

5.创意坊——美工区

幼儿园创建了专用活动室——“创意坊”,主要分成五大区域:泥塑区、纸艺区、木艺区、布艺区和自由手绘区。每周创意坊开放时间各班级轮流使用,供幼儿自主选择。意在通过创意坊的活动,让孩子们的双手在一次次制作、创造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灵巧起来,让孩子们的心灵在无数次的欣赏、浸染之后变得更纯净美好起来。

6.楼道和阳台特色区域

每个班级在进行主体区域创设时,都是结合主题开展的需要、幼儿的发展特点以及本班教师的优势进行,并推荐一个特色区域设置在楼道内供同级部幼儿共享。小班级部楼道内特色区域侧重于感知操作、生活学习、自理能力、情感体验、生活习惯养成等;中班级部侧重于操作探索、发现变化、做事能力、集体意识、学习习惯养成等;大班级部侧重于探究创造、欣赏表现、整合经验、合作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等。除了楼道共享外,我们还充分利用两个班级之间公共的阳台空间,开设了建构区、表演区、角色区等多种共享区域,打破了班级界限,实现了资源共享,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发展的需要,增强了孩子间的交往合作。

主题区域活动与教育资源融合的方法及内容

在主题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合作模式,力争使园内园外的每一种可利用资源不再孤立、零散。一是充分发挥班级家委会、园级家委会的榜样示范、组织带动作用;二是以育英“爱飞扬”志愿团为依托,下设社区服务、结对帮扶、环境保护和活动带动四个小团队。为主题区域活动与教育资源融合提供了有效保障。

下面以大班“多彩的秋天”主题区域活动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利用教育资源来推进主题区域活动开展的。

1.活动开展前的信息征集

每一个主题区域活动开展前,为了了解掌握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在新主题中关注的兴趣点,我们会下发信息征集表,让家长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经验,让家长了解本主题的家庭延伸活动,并调查是否有可利用的资源。信息征集表将成为我们下一步制订本主题计划、创设区域的依据,同时也成为我们优化教育资源的重要参考。(附表)

周次

区域活动

兴趣度(☆☆☆☆☆)

我了解了

我还关注

家庭资源利用

其他可利用资源

第周

美工区叶子拓印、叶子标本

☆☆☆☆☆

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学会了用树叶画画;我会听天气预报了,还会在班里给小朋友做预报; 知道了树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乱砍树。

为什么有的树落叶有的树不落叶?

为什么叶子会在秋天从树上落下来?

体温表和温度表为什么不一样?

人们是怎样知道今天下雨,明天晴天的呢? 为什么有的树在我们这里长不活呢?

周末或放学的时间带孩子到户外搜集落叶;

每天晚上与孩子一起在家看天气预报;

坚持每天户外锻炼或饭后散步。

带孩子一起到老家采摘园采摘各种秋天的果实。

益智区:撒花片

☆☆☆☆☆

科学区:天气预报员

☆☆☆☆☆

阅读区:阅读与树有关的书

☆☆☆☆

户外活动:树叶与风、编花篮

☆☆☆☆

2.制订主题预设活动月计划

每个主题的月计划表中涉及了生活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家园共育、园内资源利用、自然资源利用和社区资源利用等内容。

3.班级区域创设

教师结合主题目标和预设区域活动,引导幼儿、家长主动参与到班级相关区域创设中。例如大班创设了美工区、益智区、阅读区、种植区、角色区——小医院,其中在美工区我们要开展菊花写生活动,这时家长主动帮忙提供菊花;在益智区“我是天气预报员”活动开展前,我们联系了在气象局工作的家长,为孩子们提供了参观气象局的机会;在创设“小医院”区域时,为了进一步明确医院工作流程和规则,我们特别邀请医生或护士家长指导我们如何创建本区域,使得挂号——就诊——治疗的流程更贴近生活,更科学规范。

4.根据班级月计划和班级区域创设优势。由教研室统筹安排共享区域活动和园外活动

例如“多彩的秋天”主题区域活动与其他资源的整合见下表:

园内资源利用

1.阅读区:去幼儿图书阅览室,给幼儿提供有关秋天的图书、绘本。(介绍秋天天气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植物的变化、动物的变化、大人和小朋友在穿着上的变化)

2.益智区:科技操作间,请幼儿观察各种植物种子、树叶标本、小动物的标本;观察太阳系模型,了解地球的公转与季节的变化。

3.美工区:创意坊,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树叶粘贴画、种子粘贴画、树叶标本,进行树叶拓印等。

4.饲养角:去小菜园请幼儿观察并收获秋天的蔬菜,观察各种植物,和孩子们一起种植小油菜、小菠菜、大蒜、大葱等蔬菜。

家园共育

1.请家长帮忙搜集各种废旧物品,丰富区域材料。

2.父母与孩子共同制作“秋天的树叶”或“秋天的画面”。

3.请家长提醒孩子在家中对老人要尊敬,不住在一起的要经常探望、打电话问候。

4.请家长配合搜集“世界粮食日”材料,教育孩子养成不浪费粮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5.请家长利用周末带孩子到郊外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

6.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植物种子传播方式和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资料。

自然资源利用

1.教师带领幼儿到中海公园、新滨公园、黄河岸边等地方写生,让孩子感受秋天,发现秋天的美,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2.教师带领幼儿来到郊外的田地里挖地瓜、拔花生、掰玉米,体验收获的快乐。

3.走进大自然进行采摘活动,进一步感知秋季水果、蔬菜的特征。

社会资源利用

1.我们创设了小超市,带幼儿到银座超市参观、购物,以帮助我们制订小超市购物流程及活动规则。

2.参观气象局,了解气象常识,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

3.结合重阳节开展敬老院送温暖活动。

主题区域活动与教育资源融合的价值体现

通过探究与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主题活动与资源整合的常规运行模式,具体价值体现在:

(一)促进幼儿发展

资源的整合为幼儿拓展了活动空间,提供了更多有效、完整的教育信息,通过园内幼儿间的互动、幼儿与大自然的接触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发展了幼儿与人交往、语言表达和独立生活等各方面的能力,推进了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探索,更多地培养了分享合作的亲社会行为能力。

(二)提高教师素质

每一个主题区域活动开展前,要做到各项资源的利用,其中信息征集、家长宣传、材料准备、活动基地联系等工作都由老师自主完成,教师的专业素质已不再仅仅体现在幼儿园内区域活动的组织上,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参与活动的组织,锻炼了教师对外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促使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三)促进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共育目标的落实

每一次走向园外的活动,我们会确定活动的目标,并把这一目标与社区联络员和工作人员沟通,同时向家长做好宣传。例如在重阳节当天,我们社区服务部组织了去敬老院送温暖活动。活动前与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家长代表共同制订了活动方案,确定了培养幼儿关爱老人的活动目标。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带领幼儿参观了老人们的生活环境,家长们为老人准备礼物,为老人洗衣服、剪指甲,教师和孩子们为老人表演节目、和老人一起做游戏。幼儿园、家长、孩子与社会充分互动,各尽其能,真正落实了三位一体的共育目标。

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的学科视角--兼论科学与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当前幼教实践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有关区域活动的探讨中,"儿童立场""游戏化""整合"等关键词频繁出现。诚然,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让幼儿更自由、自主的活动形式,应该从幼儿出发,应该具有游戏性,应该关注幼儿多方面的发展,等等,这些观点不仅正确无疑,而且是我们在过去的实践中比较忽视的,需要加以强调。但是,如果将这种强调绝对化、简单化,则会给实践带来另一种伤害。我曾在幼儿园里见到有的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纸笔不离手,他们忙于写观察记录、填评价表,却无暇和幼儿进行真实有意义的互动;有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就是让幼儿随便玩、自由玩,似乎幼儿只要玩了就自然会获得发展;还有的教师心中谨记课程整合的理念,以至于对任何活动的分析与反思都能扯到五大领域的方方面面,然而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究竟能获取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却缺乏深入的理解。

显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这些教师用一种简单化的非此即彼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来评判实践中的行为。事实上,彼此对立的两个事物,并不一定就是相互排斥的,有时甚至还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强调观察幼儿不等于就不能干预幼儿,强调游戏化不等于就没有学习,而强调整合也不等于就不需要学科方面的考虑。

然而,问题的解决并不那么简单。教师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摇摆不定、无所适从,与其说是源于其观念层面的模糊,不如说是源于他们在儿童发展与教育方面知识的缺乏。可以说,很多时候,所谓教育观念的转变与革新,在教师缺乏具体的教学知识和策略(即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具体内容的理解以及基于这些具体的理解而形成的教学策略)的支持时也只能停留在口号上。这正是本文提出区域活动研究的学科视角的理由。

什么是学科视角

"学科"这一概念是和知识相联系的。人类早期的知识总量有限,各方面的知识笼统地联系在一起,知识的界限并不清晰。例如,围绕农业生产和生活,人类积累了很多在今天看来属于天文、地理、气象、植物、水利等多个学科的具体知识。随着知识的丰富和抽象化,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系统开始形成,这就是学科。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独特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式乃至话语体系(概念体系)。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又产生了很多新的学科,同时丰富了人类的知识。

在学校教育中所使用的"学科"概念,其意义更为广泛。从最初的意义上讲,学校担负着传递人类文化的任务,而学科教学是传递学科知识的一种基本形式。当然,学校教育中的"学科"不可能完全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来编排,还需考虑儿童掌握知识的特点,也就是所谓的心理的逻辑。因此,学校教育中所教的"学科"已不仅仅是知识范畴的概念,而是指符合儿童心理逻辑的知识体系。

除了传递人类文化,学校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则更是如此。在这里,学科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知识体系,而是指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内容体系。同样,本文所指的学科视角,是指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不同领域的特殊性的关注。

有些学者尽量回避在幼儿园课程中提及"学科"的概念,因为这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个世纪分科教学的理念。的确,幼儿阶段的学习不是学科化和概念化的学习,而是整合性和经验性的学习。但这不是抛弃学科方面考虑的理由,因为整合必须是在学科基础上的整合,而经验也是以概念为指向的经验。学科的视角向来是构成课程的重要基础,幼儿园课程也不例外。无论幼儿园的课程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差异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即使今天很多幼儿园早已不再采用分科的形式来组织课程内容,学科也仍应存在于教师心中,成为其设计与实施课程的依据。

学科视角对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意义

内容和形式是两个密切联系的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如果不切合内容,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存在价值取决于它所承载的内容。因此,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既要有对这种活动形式及其特点的研究,也要有对活动内容的研究,并且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在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中,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对形式的关注多于对内容的关注。教师被反复告知区域活动是一种让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是一种个别化、个性化的活动。然而,教师如果缺乏对活动内容的真正理解,这些教育理想是无法实现的。教师可能会很困惑,为什么幼儿对自己精心设计的活动并不感兴趣或者兴趣很容易转移。他们会很无助地看着幼儿在各种活动之间频繁地切换或者无所事事地游荡而不能干预,此时,理想中自由、自主的活动就变成一种随意和任性的行为了。教师可能也想关注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可是他们对幼儿的观察只有个别,没有差异,或者说他们看到的只是幼儿表面上的差别而无法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最终也无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因此,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形式,只有当它承载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内容时,它才真正是有意义的。教师需要理解幼儿的活动内容:他们学什么、怎样学,并在幼儿的活动中真正看到幼儿的学习,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思考如何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如何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差别化的指导。学科的视角,也就是内容的视角。没有学科的视角,教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容的理解就只能是笼统、模糊的,对幼儿的活动指导也必定是盲目、随意的,从而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儿童立场"。以学科视角研究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能促使教师关注并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不同内容,把握各学科独特的内容体系和学习方式。其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理解学习内容区域活动的内容隐藏在材料以及材料的操作方式之中。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如果有学科视角,就会更多地考虑材料的结构性,即考虑材料蕴藏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而不仅仅考虑材料的外观如何新颖、如何吸引幼儿注意。

评估学习表现区域活动是个别化的学习形式,因此教师有条件对幼儿进行个别化的观察与指导。但教师想要真正看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不同水平,还需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理解。有了学科视角,就有了解读幼儿学习表现的基本框架。

推动学习进程区域活动不同于集体教学的地方还在于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和干预,将幼儿的学习不断推向深入。但是如何把握干预时机,做到进退自如,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如能准确解读幼儿的学习状况,就有可能较好地把握教育机会,推动幼儿的学习进程。

对幼儿园科学与数学区域活动的研究:寻找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点

科学与数学是幼儿园课程中学科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是以动手操作为基本学习方法的内容,因此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常设内容。如何开展科学与数学区域活动,成为我们研究与实践中关注的焦点。我们的基本立场是:既要坚持科学与数学的学科性,又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这种形式的独特优势,把学科的教学目标与区域活动形式结合起来,寻找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点。我们的探索与思考主要集中在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两个方面。

有关活动内容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如何将学科内容经验化,将科学与数学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幼儿可以通过区域活动获取的学习经验。

科学学习内容的来源及选择标准向来是教师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从学理上说,科学的学习内容既要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又要蕴含基本的科学概念,应该是二者的交集。而在以往的实践中,科学区域活动内容设计的随意性较大。教师比较擅长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有趣的问题、材料或实验,至于其中究竟蕴含什么样的概念,幼儿又如何通过探究的过程获得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教师的认识是相对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以学科视角重新审视区域活动内容,找到学科内容与幼儿学习经验的连接点。

数学区对内容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与科学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不同,数学学习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即使是区域活动,教师所提供的内容也应该循序渐进,遵循幼儿数学学习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各年龄阶段幼儿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对这个问题的详细阐述参见作者发表于本刊2014年1、2期的《数学区角活动的教学属性及其现实指导意义》一文。扫描本文末尾二维码可阅读该文--编者注)。

在选择区域活动内容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采用区域活动的形式而不是集体教学的形式。我们的观点是:不能为了进行区域活动而进行区域活动,也不因推崇区域活动而排斥集体教学。区域活动的优势在于可以保证每个幼儿有充分的操作学习机会。因此,那些主要依赖个人操作的学习内容,更适合采用区域活动的形式。而有些内容也离不开集体的讨论交流,因此,我们可以将区域活动形式与集体教学形式相结合。

有关活动过程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如何发挥区域活动的优势,以满足幼儿科学与数学学习的需要。

从学科的视角来分析,幼儿的科学与数学学习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1)需要通过动作水平上的操作以获取具体的学习经验,建构概念。(2)需要重复性的动作或操作以巩固经验或发现。(3)需要通过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以活化知识,发展能力。(4)需要成人提供各种支架(如启发引导)以促进其思维发展。

从表面上看,区域活动给幼儿提供了各种操作机会,幼儿拥有集体教学中所无法实现的自由、自主,似乎可以满足以上所列的种种需要。然而,现实的情形并不是这样简单。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决定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幼儿的自由、自主引向促进其发展的轨道。而这正是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所应具有的本质禾口内涵。

我们认为,教师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应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为旨归,其重点在于平衡以下关系:

游戏与探究要给幼儿纯粹的"玩"的机会,而不总是在探究问题、寻找答案。游戏是一种愉快的重复与练习,也是孕育问题的摇篮。而探究是一种目的性、方法性很强的求知活动。在幼儿阶段,很多活动是处于游戏与探究之间的,很多时候幼儿会在两者之间切换。教师应提供多种不同性质的活动,也应接纳幼儿不同的活动状态。

自由与限制区域活动中幼儿拥有自由是天经地义的,但无目的的自由就是放任。教师不必忌讳给幼儿限制。没有规则,就没有真正的问题解决。当然,这些规则应该是和幼儿共同商量决定的,这样才能真正唤起幼儿在活动中的问题意识。

自主与干预教师应该给幼儿机会进行选择和尝试,哪怕是失败的经历也是有价值的。教师也应该适时介入和干预幼儿的活动,但这必须建立在对幼儿的观察与理解的基础上。

个别与集中区域活动以个别化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但也不必排斥集中的形式。例如,在向幼儿介绍活动、抛出问题时,或是组织幼儿分享交流时,集中活动是更有效的形式。

以上对区域活动过程的见解,也许不那么符合理想化的"儿童中心"理念,却是一个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比较可行的思路。

总之,学科视角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它并不是站在"儿童立场"的对立面,恰恰相反,它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内容,也使得"儿童立场"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的学科视角——兼论科学与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当前幼教实践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有关区域活动的探讨中,“儿童立场”“游戏化”“整合”等关键词频繁出现。诚然,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让幼儿更自由、自主的活动形式,应该从幼儿出发,应该具有游戏性,应该关注幼儿多方面的发展,等等,这些观点不仅正确无疑,而且是我们在过去的实践中比较忽视的,需要加以强调。但是,如果将这种强调绝对化、简单化,则会给实践带来另一种伤害。我曾在幼儿园里见到有的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纸笔不离手,他们忙于写观察记录、填评价表,却无暇和幼儿进行真实有意义的互动;有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就是让幼儿随便玩、自由玩,似乎幼儿只要玩了就自然会获得发展;还有的教师心中谨记课程整合的理念,以至于对任何活动的分析与反思都能扯到五大领域的方方面面,然而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究竟能获取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却缺乏深入的理解。显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这些教师用一种简单化的非此即彼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来评判实践中的行为。事实上,彼此对立的两个事物,并不一定就是相互排斥的,有时甚至还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强调观察幼儿不等于就不能干预幼儿,强调游戏化不等于就没有学习,而强调整合也不等于就不需要学科方面的考虑。

然而,问题的解决并不那么简单。教师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摇摆不定、无所适从,与其说是源于其观念层面的模糊,不如说是源于他们在儿童发展与教育方面知识的缺乏。可以说,很多时候,所谓教育观念的转变与革新,在教师缺乏具体的教学知识和策略(即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具体内容的理解以及基于这些具体的理解而形成的教学策略)的支持时也只能停留在口号上。这正是本文提出区域活动研究的学科视角的理由。

什么是学科视角

“学科”这一概念是和知识相联系的。人类早期的知识总量有限,各方面的知识笼统地联系在一起,知识的界限并不清晰。例如,围绕农业生产和生活,人类积累了很多在今天看来属于天文、地理、气象、植物、水利等多个学科的具体知识。随着知识的丰富和抽象化,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系统开始形成,这就是学科。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独特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式乃至话语体系(概念体系)。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又产生了很多新的学科,同时丰富了人类的知识。

在学校教育中所使用的“学科”概念,其意义更为广泛。从最初的意义上讲,学校担负着传递人类文化的任务,而学科教学是传递学科知识的一种基本形式。当然,学校教育中的“学科”不可能完全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来编排,还需考虑儿童掌握知识的特点,也就是所谓的心理的逻辑。因此,学校教育中所教的“学科”已不仅仅是知识范畴的概念,而是指符合儿童心理逻辑的知识体系。

除了传递人类文化,学校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则更是如此。在这里,学科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知识体系,而是指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内容体系。同样,本文所指的学科视角,是指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不同领域的特殊性的关注。

有些学者尽量回避在幼儿园课程中提及“学科”的概念,因为这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个世纪分科教学的理念。的确,幼儿阶段的学习不是学科化和概念化的学习,而是整合性和经验性的学习。但这不是抛弃学科方面考虑的理由,因为整合必须是在学科基础上的整合,而经验也是以概念为指向的经验。学科的视角向来是构成课程的重要基础,幼儿园课程也不例外。无论幼儿园的课程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差异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即使今天很多幼儿园早已不再采用分科的形式来组织课程内容,学科也仍应存在于教师心中,成为其设计与实施课程的依据。

学科视角对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意义

内容和形式是两个密切联系的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如果不切合内容,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存在价值取决于它所承载的内容。因此,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既要有对这种活动形式及其特点的研究,也要有对活动内容的研究,并且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在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中,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对形式的关注多于对内容的关注。教师被反复告知区域活动是一种让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是一种个别化、个性化的活动。然而,教师如果缺乏对活动内容的真正理解,这些教育理想是无法实现的。教师可能会很困惑,为什么幼儿对自己精心设计的活动并不感兴趣或者兴趣很容易转移。他们会很无助地看着幼儿在各种活动之间频繁地切换或者无所事事地游荡而不能干预,此时,理想中自由、自主的活动就变成一种随意和任性的行为了。教师可能也想关注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可是他们对幼儿的观察只有个别,没有差异,或者说他们看到的只是幼儿表面上的差别而无法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最终也无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因此,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形式,只有当它承载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内容时,它才真正是有意义的。教师需要理解幼儿的活动内容:他们学什么、怎样学,并在幼儿的活动中真正看到幼儿的学习,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思考如何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如何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差别化的指导。

学科的视角,也就是内容的视角。没有学科的视角,教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容的理解就只能是笼统、模糊的,对幼儿的活动指导也必定是盲目、随意的,从而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儿童立场”。以学科视角研究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能促使教师关注并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不同内容,把握各学科独特的内容体系和学习方式。其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理解学习内容区域活动的内容隐藏在材料以及材料的操作方式之中。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如果有学科视角,就会更多地考虑材料的结构性,即考虑材料蕴藏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而不仅仅考虑材料的外观如何新颖、如何吸引幼儿注意。

评估学习表现区域活动是个别化的学习形式,因此教师有条件对幼儿进行个别化的观察与指导。但教师想要真正看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不同水平,还需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理解。有了学科视角,就有了解读幼儿学习表现的基本框架。

推动学习进程区域活动不同于集体教学的地方还在于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和干预,将幼儿的学习不断推向深入。但是如何把握干预时机,做到进退自如,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如能准确解读幼儿的学习状况,就有可能较好地把握教育机会,推动幼儿的学习进程。

对幼儿园科学与数学区域活动的研究:寻找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点

科学与数学是幼儿园课程中学科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是以动手操作为基本学习方法的内容,因此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常设内容。如何开展科学与数学区域活动,成为我们研究与实践中关注的焦点。我们的基本立场是:既要坚持科学与数学的学科性,又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这种形式的独特优势,把学科的教学目标与区域活动形式结合起来,寻找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点。我们的探索与思考主要集中在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两个方面。

有关活动内容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如何将学科内容经验化,将科学与数学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幼儿可以通过区域活动获取的学习经验。

科学学习内容的来源及选择标准向来是教师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从学理上说,科学的学习内容既要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又要蕴含基本的科学概念,应该是二者的交集。而在以往的实践中,科学区域活动内容设计的随意性较大。教师比较擅长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有趣的问题、材料或实验,至于其中究竟蕴含什么样的概念,幼儿又如何通过探究的过程获得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教师的认识是相对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以学科视角重新审视区域活动内容,找到学科内容与幼儿学习经验的连接点。

数学区对内容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与科学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不同,数学学习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即使是区域活动,教师所提供的内容也应该循序渐进,遵循幼儿数学学习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各年龄阶段幼儿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对这个问题的详细阐述参见作者发表于本刊2014年1、2期的《数学区角活动的教学属性及其现实指导意义》一文。扫描本文末尾二维码可阅读该文——编者注)。

在选择区域活动内容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采用区域活动的形式而不是集体教学的形式。我们的观点是:不能为了进行区域活动而进行区域活动,也不因推崇区域活动而排斥集体教学。区域活动的优势在于可以保证每个幼儿有充分的操作学习机会。因此,那些主要依赖个人操作的学习内容,更适合采用区域活动的形式。而有些内容也离不开集体的讨论交流,因此,我们可以将区域活动形式与集体教学形式相结合。

有关活动过程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如何发挥区域活动的优势,以满足幼儿科学与数学学习的需要。

从学科的视角来分析,幼儿的科学与数学学习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1)需要通过动作水平上的操作以获取具体的学习经验,建构概念。(2)需要重复性的动作或操作以巩固经验或发现。(3)需要通过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以活化知识,发展能力。(4)需要成人提供各种支架(如启发引导)以促进其思维发展。

从表面上看,区域活动给幼儿提供了各种操作机会,幼儿拥有集体教学中所无法实现的自由、自主,似乎可以满足以上所列的种种需要。然而,现实的情形并不是这样简单。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决定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幼儿的自由、自主引向促进其发展的轨道。而这正是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所应具有的本质禾口内涵。

我们认为,教师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应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为旨归,其重点在于平衡以下关系:

游戏与探究要给幼儿纯粹的“玩”的机会,而不总是在探究问题、寻找答案。游戏是一种愉快的重复与练习,也是孕育问题的摇篮。而探究是一种目的性、方法性很强的求知活动。在幼儿阶段,很多活动是处于游戏与探究之间的,很多时候幼儿会在两者之间切换。教师应提供多种不同性质的活动,也应接纳幼儿不同的活动状杰。

自由与限制区域活动中幼儿拥有自由是天经地义的,但无目的的自由就是放任。教师不必忌讳给幼儿限制。没有规则,就没有真正的问题解决。当然,这些规则应该是和幼儿共同商量决定的,这样才能真正唤起幼儿在活动中的问题意识。

自主与干预教师应该给幼儿机会进行选择和尝试,哪怕是失败的经历也是有价值的。教师也应该适时介入和干预幼儿的活动,但这必须建立在对幼儿的观察与理解的基础上。

个别与集中区域活动以个别化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但也不必排斥集中的形式。例如,在向幼儿介绍活动、抛出问题时,或是组织幼儿分享交流时,集中活动是更有效的形式。

以上对区域活动过程的见解,也许不那么符合理想化的“儿童中心”理念,却是一个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比较可行的思路。

总之,学科视角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它并不是站在“儿童立场”的对立面,恰恰相反,它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内容,也使得“儿童立场”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整合公共游戏区域资源 彰显“隐性课程”价值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主游戏。一种“隐性课程”,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在开发幼儿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功能。但在班级狭小的空间设置角色游戏区域,往往存在许多弊端,如幼儿没有充足的游戏空间。区域活动时有干扰,活动形式单调,幼儿不能有效参与活动等。为了弥补班级游戏区域的这些弊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利用幼儿园的门厅、走廊、通道、平台等空间,以年级组为单位,创设了幼儿互动开放的公共游戏区域。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如何有效优化整合资源来设置区域。实现“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我们有了一些思考。

一、进行优化组合,整合教师资源

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通过优化组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群体中每个人的力量。我园共有78名专任教师,来源多元,具备各个领域的特长。我们在创设公共游戏区域时,遵循人尽其才、各尽其用的原则,根据教师的经验、能力进行优化整合,组成研究小组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如中班区域“菜场”中的各种蔬菜、小班区域“果园”中的各种水果,教师在材料准备研讨时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经过整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会手工缝制的教师制作的水果、蔬菜惟妙惟肖,经久耐用。再如,我们每周开展一次“区域活动问题沙龙”。让教师一起谈谈组织幼儿区域活动时遇到的困惑。大家共同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活动使教师在开放自我、表达自我和对同伴质疑的过程中开拓了思路,在取长补短、反思中有效调整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依托职业特点,盘活家长资源

家长是教育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家长从事的职业各不相同,他们的参与可以和教师形成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可以开阔幼儿眼界,丰富幼儿经验,拓展幼儿学习途径。如设置“小医院”区域时,我们联系做医生的家长,组织幼儿参观医院,预设参观的主要内容与细节,请医生家长讲解各个角色的职责,并请家长帮助设置区域、提供材料,参与游戏指导等。设置“小吃店”游戏区域时。我们组织幼儿来到家长开的小吃店里,参观体验,观察服务员和厨师的工作,然后邀请家长和教师、幼儿一起收集、制作小吃店的食品、角色道具,一起布置小吃店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熟悉小吃店的食品。并通过一些角色身份的标志帮助幼儿建立角色意识。游戏中,教师和家长以顾客的身份参与游戏,进行间接指导。邀请家长参与游戏,不仅增进了家园沟通,缩短了家园距离,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育儿观念在逐步转变,育儿方法更趋科学。

三、直接参与推动,激活幼儿资源

任何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按一定的规则进行,区域活动也不例外。记得中班第一次开展活动时,幼儿兴趣很高,争先恐后进入区域,你争我抢,活动区域里,叫声、笑声、哭声、吵闹声乱成一团,最后活动在一片混乱中草草收场。失败的经验告诉我们,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是使活动得以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中班年级组让幼儿对进入公共游戏区域的规则进行讨论,各班幼儿纷纷想出很多办法,最后经过整合,确定凭卡人区的方法,于是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卡片。有用名字的,也有用自己的自画像的,还有的把人区卡设计成小树叶、小星星等形状,将卡区布置成“美丽的秋天”“神秘的夜空”等美丽的画面。

四、根据主题内容,调控材料资源

区域活动中,需要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供幼儿开展活动。于是各年级部发动家长收集材料。家长的参与支持,为我们开展游戏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主题内容。进行主题性区域材料的操作,我们还将不同区域的材料进行优化整合,并随着活动的深入,不断调整材料。例如,在小班主题“娃娃家”的开展过程中,将幼儿在美工区里制作的“花被子”放到生活区中。幼儿可以在生活区中练习“晒被子”“叠被子”,等等,将生活区与美工区做了一个很好的融合。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接水管


目标:

1.了解直通、弯通、三通等不同类型的管子,知道可以将不同的管子连接起来。

2.尝试两人合作,将不同管子组合起来从固定的起点连接至不同的终点。

准备:

1.实物操作材料:管子玩具一套,卷纸芯4个。用长方形纸板做底板,上面固定若干糖盒用于插放卷纸芯。在纸板的一头放一个糖盒,作为固定的起点;在纸板另一头紧密排列若干个糖盒,作为可选择的终点。

2.游戏软件:用iPad下载游戏APP"水管工"。

玩法说明:

实物操作游戏:幼儿自己选择在某个糖盒中放置卷纸芯,以确定终点位置。两人合作商量搭建水管的方法,从起点接至终点。

电子游戏"水管工":根据APP中的语音提示,将水管从起点连接至终点。

指导要点:

1.创设"为新建的房子接通自来水管"的情境,让幼儿明确操作任务。

2.观察幼儿如何分工合作。可提示两个人先就"房子"(卷纸芯)建在何处、选择怎样的管道材料、如何接通等问题进行协商,然后再动手。关注过程中幼儿的相互配合。如,有的会一人搭建一人扶,有的边扶边在材料选择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及时肯定这些合作方法,并引导同伴互相学习。

3.观察幼儿在选择了三通、四通水管后是否会将其所有接口都接上。如果幼儿遗忘了,可用情景化的语言(如"这里会漏水哦")加以提示。

4.观察幼儿使用游戏APP的情况,引导同伴互相帮助。解答幼儿在操作中遭遇的一些技术问题(如选择游戏关卡、关闭弹窗式广告等),引导幼儿将电子游戏中获得的经验迁移至实物操作游戏中。

5.展示幼儿所搭建作品的照片(可引导幼儿自己用iPad或相机拍摄),引导幼儿交流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解决的方法或由集体想办法解决。

延伸活动:提供更多相同的卷纸芯或高低不同的纸筒,以增加难度。

让集体教育话动与区域话动有效链接


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自此,整个学前教育界掀起了学习《指南》的热潮。我县也不例外,引领全县教师研究实践层面的做法——让集体教育活动与区域活动进行有效链接;引领教师注重把握“幼儿的学习品质、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资源的丰富”等课程价值取向,在挖掘集体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同时,让区域活动的内容、目标和材料投放在一定时间内有了指向性。

真击问题,对症下药

在我县以往的区域活动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区域设置明确——语言区、表演区、科学区、游戏区等;区域内投放的材料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固定——刚更换时,孩子们兴趣浓厚,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玩腻了,便兴味索然。当前困扰大家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保持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兴趣?

带着这一问题,我县倡导骨干教师反复查阅资料,学习区域活动的概念,最终达成共识,将区域活动的概念定位为: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提供与教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物质材料,或是把教育教学目标物化在客体的物质材料中,让幼儿自主地操作、摆弄这些材料,与这些材料充分发生交互作用,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和发展,从而获得相关的、有益的经验,推动幼儿朝着既定目标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概念定位后,再次阅读《指南》,重点解读了两篇文章:华爱华教授的《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和冯晓霞教授的《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使用》。冯晓霞教授对集体教育活动的定义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班级所有幼儿都参加的教育活动。包括教师预设和生成的教育活动,单独的一节“课”和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系列活动,全班一起进行和分小组同时进行的教育活动。

对比“区域活动”和“集体教育活动”的定义,我们引领广大教师进行分析、论证,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发孩子根据当前的集体教育活动内容到区域活动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接下来,在全县的同课异构教研、主题活动研讨活动中,我们以“集体教育活动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开展策略”作为重点,与全县教师进行了交流、沟通,彰显出“教研有实效,操作性强”的特点。

阶段成果,及时传播

1.同课异构

采用“一磨二研三展示”的教研模式(一磨——园内骨干教师磨课;二研——全县专家团队研讨;三展示——面向全县骨干教师展示,专家团队点评),分别开展了语言领域、艺术领域“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活动中,对一个集体教育活动进行多轮的反复打磨,打磨的内容除了目标、教材、环节设置、问题设计、幼儿情况外。将区域活动作为重点打磨与实施的环节。在“集体教育活动展示”结束后的课后反思环节,六位执教老师各自就本集体教育活动的课前知识经验准备和延伸部分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实施,从目标的进一步达成到材料的投放、本园内孩子的操作活动情况等,进行了重点反思与说明。

2.区域活动专题研讨

全县幼儿园“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观摩研讨”活动在马桥镇陈庄幼儿园进行,参与人员有乡镇幼教辅导员、中心园园长,县实验幼儿园业务园长、城区学校附属幼儿园园长。这次研讨活动,突出体现了半年来各镇、各幼儿园贯彻落实《指南》的一些做法。特别是马桥镇中心学校,他们为了力避小学化倾向,重点研究了区域活动的开展,将区域活动与集体教育活动的延伸部分合二为一,在集体教育活动(如大班活动“妙妙和喵喵的信”)背景下,将适宜的材料(信封、绘画工具、粘贴材料等)投放到相应的区域(美工区)中,引导孩子“给好朋友写信”“自制创意邮票”等,并在布置好的邮局场景中玩“邮局工作忙"的游戏。这种统整连续的活动,能真正引发孩子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是真正有效的区域活动实施。

3.新教材教研

我县2013年9月开始使用的教材《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是刚刚改版的,为培养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以及驾驭教材的能力。针对改版后的新教材,在全县范围内分时段开展了教研观摩研讨活动——县实验幼儿园、唐山镇中心学校(楼子园和春晖园)、马桥镇中心学校(陈庄园和中心园)、起凤镇中心学校(中心园和夏庄园)四个单位六所幼儿园分别面向全县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开放、交流,内容分别是大班主题“什么联络你我他”和中班主题“我在马路边”,模式是集体教育活动展示、区域活动观摩、主题实施反思,并形成主题实施文本,发放到全县骨干教师手中。

比如,中班主题“我在马路边”。在集体教育活动“不一样的路”中。教师通过谈话发现,幼儿对家乡本地的几条主要道路比较熟悉,并能说出路牌、站牌以及站台的用处。但对教材中涉及的立交桥、高速路、跨海大桥、隧道等现代化的道路不够熟悉,有些只是在图画书上见过。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重点围绕“路”投放材料开展活动:阅读区中各种路的图片和图书,美工区中的“铺路”(寻找排序规律),益智区中的筑路(引导幼儿用粉笔画出笔直的大路、弯弯曲曲的小路,并把所有的“路”连接起来,让“路”通向每一个地方)以及户外活动“铺路”等。在同一时间段内,针对一个主题活动,观摩不同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开展情况,真正引领骨干教师重点思考“集体教育活动与区域活动的有效链接”,达到“在研讨中构建,在实践中发展,在交流中提升”的目的。

为了让全县教师真正理解并做到“让集体教育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效链接”,三优评选中的教案设计也突出了区域活动的开展,要求附有本集体教育活动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设计。

综上所述,在2013年度教研活动中,我们坚持区域化思考,遵循“按需教研、按需服务、按需指导”的原则。从我县园本教研实际出发,认真做好《指南》的行动研究,引领教师研究实践层面的做法,并及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交流、传播;以名园、名师培养工程为落脚点,进一步规范了幼儿园的教育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公共区域与班级区角的衔接融合》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区角餐厅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托班主题性情境活动与区域活动的融合 托班主题性情境活动与区域活动的融合 在托班教育活动中,我们融合了主题性情境活动与区域活动。根据主题需要,有目的地在区域中为托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让托儿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在与环境...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大班幼小衔接区域活动:快上小学了 大班幼小衔接区域活动:快上小学了 设计思路 大班下学期,我们组织孩子们参观了附近的小学。在参观后的谈话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孩子感到不满,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将要上的那所学校;有部分孩子感到紧张,因为他们...
    2020-04-09 阅读全文
  • 浅谈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游戏的融合 摘要] 《纲要》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们选择"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融合的策略"作为贯彻《纲要》的切入点,就是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研究中,吸收新鲜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经验,改变...
    2019-12-19 阅读全文
  • 幼小衔接环创 | 全方位区角创设20例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很多家长在焦虑,不少老师有困惑,幼小衔接到底应该怎么做?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与幼小衔接有关的区角活动,有图有介绍,真正告诉你:幼儿园幼小衔接具体可以做什么。 益智区...
    2020-02-21 阅读全文
  • 融合绘本元素拓展区域游戏 如何创设丰富的阅读区环境,将阅读与区域活动相结合,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我们绘本课题组探索出挖掘绘本元素拓展区域游戏的方法,即充分挖掘绘本中经典的角色、对话、故事情境、发展情节等元素,作为拓展绘本区域...
    2019-12-16 阅读全文

托班主题性情境活动与区域活动的融合 在托班教育活动中,我们融合了主题性情境活动与区域活动。根据主题需要,有目的地在区域中为托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让托儿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在与环境...

2019-12-16 阅读全文

大班幼小衔接区域活动:快上小学了 设计思路 大班下学期,我们组织孩子们参观了附近的小学。在参观后的谈话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孩子感到不满,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将要上的那所学校;有部分孩子感到紧张,因为他们...

2020-04-09 阅读全文

摘要] 《纲要》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们选择"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融合的策略"作为贯彻《纲要》的切入点,就是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研究中,吸收新鲜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经验,改变...

2019-12-19 阅读全文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很多家长在焦虑,不少老师有困惑,幼小衔接到底应该怎么做?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与幼小衔接有关的区角活动,有图有介绍,真正告诉你:幼儿园幼小衔接具体可以做什么。 益智区...

2020-02-21 阅读全文

如何创设丰富的阅读区环境,将阅读与区域活动相结合,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我们绘本课题组探索出挖掘绘本元素拓展区域游戏的方法,即充分挖掘绘本中经典的角色、对话、故事情境、发展情节等元素,作为拓展绘本区域...

2019-12-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