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能投进几个球(小班科学教案)
发布时间:2019-12-13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引言:会数数的小朋友,谁能从1数到9呢?来,跟老师妈妈一起做。
活动目的:
1.认识9和9的数量,了解数字9的形成。
2.复习数字1-9及其所代表的量。
3.学习准确投球。
活动准备:
旧报纸、胶带、箱子、彩笔、数字卡片“1”至“9”
活动过程:
1.教师示范做纸球:将旧报纸揉成球形后,用胶带固定。
2.请每位幼儿做9个纸球,准备进行投球游戏。
3.把9个纸球在地上排成一条直线,旁边放置数字卡片“1”至“9”。请一位幼儿数数纸球,然后找出适当的数字卡片。老师出示数字卡片“9”,与幼儿一起认读。
4.教师说开始时,请每组第一个幼儿开始将球投进篮子里。每投进一球,老师出示相关数字卡片。投完后,幼儿一起数一数箱子里有多少个球,箱子外有几个球,再请他们找出相配的数字卡片。(若幼儿未能把球投进箱子里,可鼓励他不断尝试,克服困难。)
5.请第二位幼儿继续进行投球游戏。
6.游戏结束后,大家一起数数看,有几个人9个球全投进篮子,投进8个球的有几个人,让大家为他们拍拍手。
总结分享:
请幼儿数数活动室中的物品,并找出适当的数字卡片。
活动评价:
1.能说出自己投进几个球,没投进几个球。
2.能一一对应点数9以内的数量。
活动建议:
1.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引导幼儿观察、点数数量是9的物体,要提醒幼儿从左到右数口一致地点数,并尝试说出总数,如九棵树、九朵花、九个小朋友等,并丰富相关的量词。
2.开辟美工区,投放各种报纸、皱纹纸、画有皮球轮廓的绘画纸等,供幼儿自由活动时间做彩色大纸球,用彩色小纸球装饰皮球等。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小编推荐
中班科学《你看到了吗》
中班科学《你看到了吗》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感知眼睛需要光才能看到物体,制造光源,帮助眼睛视物,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你看到了吗》教案吧。设计意图:
每个人都拥有最基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本节科学活动《你看到了吗》。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体验和感受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下,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线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这一科学道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需要光才能看到物体。
2.制造光源,帮助眼睛视物。
3.知道眼睛是视觉器官,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一)环境创设
光影暗室或创设一个暗室
(二)材料准备
1.纸盒若干(将图片贴在纸盒箱子里与窥视孔相对的一面)。
2.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手机、灯和荧光棒等。
3.课件:《保护眼睛》《眼睛休息操》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进入科学探究室
1.看到地球仪了吗?为什么能够看到?
2.有眼睛就可以看到周围事物吗?
(二)探索发现
感受无光视物:操作自制的密封纸盒,尝试透过盒子的小孔观察。
1.将眼睛对准盒子上的眼睛,向盒子里看。
2.里面是什么水果(图片)?为什么看不见?
探索有光视物:
1.怎样看到盒子里的水果图片?
2.打开盒子或抠开盒子上“小窗户”就可看见图片。
3.把装有相同水果的盒子按标签图示分类。
4.眼睛需借助光才能看清事物,如果光线很暗,眼睛就会看不清楚或看不见。
(三)体验感受
进入光影暗室,切断光源。
1.什么感觉?
2.能看见玩具吗?有什么办法能看到?
2.打开灯、使用手电筒、蜡烛、打火机、手机、荧光棒,进一步感受眼睛与光源的关系。
3.可发出光物体我们叫它光源。你知道哪些光源?(太阳、星星、路灯等)
4.游戏:寻宝(幼儿利用各种发光的小工具,寻找光影室里的玩具)
(四)感受理解
走出光影暗室。
1.眼睛有什么感觉?(有点累、有点酸、有点不舒服)
2.理解:(播放课件)
(1)在昏暗光线下看书写字眼睛就会酸痛;时间就会近视。
(2)地震中救出伤员蒙着眼睛——在黑暗的地方呆的时间过长,突然看见明亮的光源就会觉得刺眼甚至失明,盲人的眼睛就是失明的
(五)拓展延伸
1.怎样保护眼睛?怎样关爱盲人?
2.游戏:保护眼睛。
3.学做“眼睛休息操”。
活动反思:
充分利用幼儿园科学发现室的资源,把光影活动室作为体验场景,体验没有光线,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线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这一科学道理。在探究和解决如何在黑暗的环境下,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事物这一问题时,教师准备了丰富的可预知的物质,如: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手机、灯、荧光棒等。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教师并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光线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不足之处:
1.幼儿操作和探究的时间不是很充足。
2.多提供一些“说”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交流的愿望。
中班科学你看到了吗
中班科学你看到了吗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感知眼睛需要光才能看到物体,制造光源,帮助眼睛视物,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你看到了吗教案吧。设计意图:
每个人都拥有最基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本节科学活动《你看到了吗》。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体验和感受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下,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线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这一科学道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需要光才能看到物体。
2.制造光源,帮助眼睛视物。
3.知道眼睛是视觉器官,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一)环境创设
光影暗室或创设一个暗室
(二)材料准备
1.纸盒若干(将图片贴在纸盒箱子里与窥视孔相对的一面)。
2.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手机、灯和荧光棒等。
3.课件:《保护眼睛》《眼睛休息操》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进入科学探究室
1.看到地球仪了吗?为什么能够看到?
2.有眼睛就可以看到周围事物吗?
(二)探索发现
感受无光视物:操作自制的密封纸盒,尝试透过盒子的小孔观察。
1.将眼睛对准盒子上的眼睛,向盒子里看。
2.里面是什么水果(图片)?为什么看不见?
探索有光视物:
1.怎样看到盒子里的水果图片?
2.打开盒子或抠开盒子上“小窗户”就可看见图片。
3.把装有相同水果的盒子按标签图示分类。
4.眼睛需借助光才能看清事物,如果光线很暗,眼睛就会看不清楚或看不见。
(三)体验感受
进入光影暗室,切断光源。
1.什么感觉?
2.能看见玩具吗?有什么办法能看到?
2.打开灯、使用手电筒、蜡烛、打火机、手机、荧光棒,进一步感受眼睛与光源的关系。
3.可发出光物体我们叫它光源。你知道哪些光源?(太阳、星星、路灯等)
4.游戏:寻宝(幼儿利用各种发光的小工具,寻找光影室里的玩具)
(四)感受理解
走出光影暗室。
1.眼睛有什么感觉?(有点累、有点酸、有点不舒服)
2.理解:(播放课件)
(1)在昏暗光线下看书写字眼睛就会酸痛;时间就会近视。
(2)地震中救出伤员蒙着眼睛——在黑暗的地方呆的时间过长,突然看见明亮的光源就会觉得刺眼甚至失明,盲人的眼睛就是失明的
(五)拓展延伸
1.怎样保护眼睛?怎样关爱盲人?
2.游戏:保护眼睛。
3.学做“眼睛休息操”。
活动反思:
充分利用幼儿园科学发现室的资源,把光影活动室作为体验场景,体验没有光线,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线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这一科学道理。在探究和解决如何在黑暗的环境下,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事物这一问题时,教师准备了丰富的可预知的物质,如: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手机、灯、荧光棒等。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教师并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光线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不足之处:
1.幼儿操作和探究的时间不是很充足。
2.多提供一些“说”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交流的愿望。
小班科学教案《看雨》及教学反思
小班科学教案《看雨》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充分体验听雨、看雨、玩雨的乐趣,能有兴趣地观察下雨的情景,知道春天会下雷雨,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科学《看雨》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能有兴趣地观察下雨的情景,知道春天会下雷雨。
2、充分体验听雨、看雨、玩雨的乐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活动前了解天气预报,选择下雨天气开展此活动。
活动室内准备几把雨伞。
录音机,音乐《大雨小雨》磁带。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兴趣。
"轰隆隆,轰隆隆"是什么声音在响呀?让我们一起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引导幼儿知道轰隆隆的声音是打雷的声音,了解春天来了,有时也会下雨,这就是春雨。
2、和幼儿一起听雨。
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听听看,你听到的雨声是怎么样的?
引导幼儿用各种象声词来表达。("哗啦啦"、"淅沥沥"、"沙沙沙""哗啦哗啦""滴答滴答"等)3、和幼儿一起看雨。
(1)雨点是从哪里落下来的呢?是怎么落下来的呢?落下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用"雨点象什么"来表达。
(2)雨点落在地上像什么?地上会有什么?
引导幼儿发现雨点落在地上会溅起泡泡样的水花,积水中会有水纹等现象。
(3)看看小草、小花、小树在雨里是什么样子的?
知道这些植物喝足了水会长得更好。
4、和幼儿一起玩雨。
(1)我们用小手接住雨看看,雨是什么颜色的?雨点落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2)和好朋友一起撑着雨伞踩水花玩,提醒幼儿不要把自己淋湿。
5、在音乐《大雨小雨》的声中结束活动。
反思:
此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通过听、看、摸让幼儿充分体验听雨、看雨、玩雨的乐趣,从中了解春雨的特点,感知春天的天气是多变的。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寓教育与玩乐之中,符合小班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能力。
幼儿百科:雨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是由大气循环扰动产生的,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法。从天上掉下雨滴,有大有小,有快有慢。地球表面水蒸发上升遇冷形成了雨。雨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
小班体育活动:《投球进洞》
设计意图
每次孩子们在玩海洋球时愿意用来扔,我想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条件,让他们扔得更开心,并且能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活动目的
1.练习将球投进洞时,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
重难点
练习将球投进洞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小球
2.开洞的纸箱两只
活动过程
教师将两只纸箱并列放在活动室的中间,教师在离纸箱10厘米的周边各画一条横线.请全体幼儿站在横线后面,发给每个幼儿一个球,告诉他们把球投进洞里.教师每次请两个孩子投球,投准了,大家拍手鼓掌,没投准,继续投,直到投进为止.全体幼儿投完后,教师再将球倒出来,孩子们每人拿一个球继续投.游戏可反复玩. 活动延伸: 教师可带领幼儿在篮筐下投,增加难度。
活动反思
许多幼儿在第一次投时就命中率很高,教师可适当把纸箱的距离调远,让幼儿更有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