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34篇

发布时间:2025-09-21 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根据不同的体裁,作文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和议论文。许多人可能觉得写作文很困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乘法表的教案,欢迎阅读和收藏。

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1〛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当我刚跨进小学校门时,第一个接触的老师就是马老师。她每天总是微笑着走进教室,开始一天的新课。我坐在下面,看着她那亲切的笑脸,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鲜花,她的笑脸就像绽放的鲜花一样美丽。花儿会有凋谢时,而老师的笑脸却一直存留在我的脑海里,时时清晰,刻刻暖人。

一次语文测试,我只考了86分,心里难过得连饭也吃不下。放学后,马老师把我单独叫到办公室,温柔中带有几分斥责地问我:“秦添,你平时成绩一直不错,这次怎么只考了86分呢?”说着皱起了眉头,一言不发地望着我。我不好意思地轻声说:“我昨天发烧了,所以才……”“噢,是老师错怪你了。”还没等我说完,马老师就抢着说:“那我们就简单地分析一下你错的内容吧!”我顿时觉得一阵羞愧,脸颊烫得像在燃烧,心里既感动又惭愧。我为自己寻找能推卸责任的理由而惭愧,为马老师宽宏大量的自责而感动。

马老师那精深的分析,如同涓涓细流注入我干渴的心房。窗外知了鸣叫不绝,马老师讲解得汗水满脸。我看着老师,心里挺不好意思的,我真想化作一滴甘露去滋润老师的咽喉,真想化作一块手帕去抹掉她额上的汗珠,真想化作一股凉风带走她身上的炎热。老师对我如此关心,我还好意思不认真学习?

从此以后,我刻苦学习,不敢有丝毫松懈。快到期中考试的时候,我更加抓紧时间复习功课,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果然,我的考试成绩终于从86分赶到了96分。马老师露出了灿烂的笑脸,笑得那么甜美,那么欣慰。

在我记忆的珍珠串里,还有那么一粒,熠熠生辉,闪耀着马老师慈爱的母性之光。那天上午,我的肚子突然疼了起来,上课时,肚子里就像有千万条小虫在蠕动,又像千万根小针在乱扎,难受极了!马老师眼尖,当时就将我送到学校里的卫生室,吃了些药,见我症状没有好转,又扶着我,趟车送我回家。(因为爸爸妈妈外出工作,我与婆婆同住。她腿脚不便,不好来接我。)一路上,晒着那毒辣辣的太阳,我渴极了,几次差点晕倒。马老师看我这样,便将我扶到一家水果摊旁边,买了两片西瓜让我解渴。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一片就吃,吃完了,我才发现马老师比我更渴更累,一缕湿漉漉的乌发紧贴在脸边。我忙把第二片西瓜递给马老师说:“马老师您也吃呀!”她却笑笑说:“还是你吃吧,瞧你渴的……”我忍着泪,慢慢地吃完了西瓜。到了家,马老师又嘱咐外婆给我倒开水,找对症的药给我吃。忙完了,又匆匆地赶回学校去上课了。

马老师不只对我好,她对其他学生都一视同仁。如果有哪个后进生表现好了,马老师会当众表扬;如果有哪个好学生做了错事,她也从不包庇。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马老师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当我跨进小学校门时,爸爸妈妈就外出工作,不在我身边,我感谢马老师用她的爱心让我在班级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在她永远微笑的脸庞上找到了信心和力量,我默默地用优秀的学习表现来报答她对我的关爱。现在马老师虽然已经不教我了,但她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在校园中,有时还会遇见她,我会用我恭恭敬敬地问候表达我内心对她的感激之情。

〚2〛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如果我是一名老师,我将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循循诱导,激发学生思维,将我所学的知识豪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如果我是老师,我要散发我全部的热情,每天都以一张笑脸面对我的学生们。课余,我将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踢球、谈心事,是件非常开心的事。

我可不想戴着“老师”这层严肃的面纱,站在高处俯视我的学生,我和他们之间是平等的。

我希望,于他们而言,我是透明的,他们于我而言更是晶莹透彻的。或许有人会问:这么做,难道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吗?我坚信:不会!将心比心,我确信可以用我的真诚换来他们对我的喜爱,换来课堂上活跃的气氛,带着十二分的热情学习,还怕学不好吗?

如果我是老师,我不会对我的学生有任何偏私之心。即便是最差的学生,也会有他闪光的一面。我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我让他们中出现自卑忧郁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我相信只要我对他们,对自己都要有足够的信心,再加上共同的努力,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不要担心失败,没有尝试过,怎么知道成败如何?即使真的失败了,也问心无愧,因为我们都尽了力。

如果我是老师,我就要做这样的老师。或许这过于理想化,但我会努力向这个标准靠近。

如果我是老师,一个假设,难道假设就不能变为现实吗?能的!我会凭自己的信心和毅力,用辛勤的劳动来去掉“假如”这两个字,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师。

〚3〛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师是多么伟大的职业,我要大声说:“我要当一名老师。”

假如我当上了老师,我要在教学方法上搞创新,我会开设表演课,我要带着同学表演课本剧,把课文中人物的服饰、道具统统发放给学生,我和学生一起演。

假如我是一名老师,我要改进我的教学方法,我要让我的课堂充满快乐,让一切都在快乐中进行。你们看“叮铃铃 ”上课了,第一节是数学课。作为数学老师的我满面笑容地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逛‘数字王国’。”“啊?”学生们都惊讶极了,眼睛瞪得圆圆的。“没错,马上就带你去‘数字王国’玩一玩,不过,现在我来给你们编号。你是2,你是0.5。”我一边耐心地向我的学生做着解释,一边带他们走进数字王国。学生们手拉手,一会和a、b、c、d做朋友,一会又与加减乘除做游戏,每个人脸上都笑得乐开了花。

放学以后,我不会给同学们布置太多的作业,而是布置些动脑筋、做实验的题目。这样平时学习上比较差、比较懒的同学也不会一天到晚唉声叹气地抱怨作业太多,而且这些动脑筋、做实验的题目也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思维能力,不是一举两得吗?

假如我是一名教师,我不会让我的学生整天钻在书堆里,我要让他们放松心情,到大自然的怀抱里欢快乐地玩耍,我会带他们去观赏那似火的枫叶,我会带他们去采集动植物标本,我会带他们去郁郁葱葱的树林里和大树谈心。我会让我的学生在玩中学会知识,受到教育。

假如我是一名教师,我会像慈母一样去关心他们。哎呀,一个小调皮鬼不小心划破了小手,我心急如焚,急忙带他去医务室包扎伤口。呦,那有个学生数学题不会做急得都哭了,我轻轻地走过去,耐心地给他讲解,他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能当一名老师那该多好啊!

〚4〛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内容:

第1页例1、例2以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方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514×2100×7130×2

20×334×2200×4210×3

问:“谁能说一说14×2是怎样口算的?”

二、新课

1、教学例1。

(1)教师板书14×3,问:14×2我们会算,14×3又该怎样计算呢?

(2)学生回答后,再根据口算过程用方块演示一下。

(3)“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与口算结果一样吗?”

2、比较14×3和14×2。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道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这两道的口算过程是一样的.,都是先用乘数去乘被乘数的十位数,再乘个位数,然后把两部分积加起来,只是14×3,个位满10,最后一步是整十数加两位数。

3、例1下“做一做”的练习。

先说说第1、2题的计算过程(指名说,同位说),其它独立完成。

4、教学例2。

讨论想法,汇报(鼓励多种想法)。

5、例2下“做一做”的练习。

先说想法,再填得数。

三、练习

1、练习一的第1题。

说图意,填数,讲想法。

2、练习一的第2题。

3、练习一的第3、4、5题。

板书:

口算乘法

14×3=42140×3=42

想:10×3=30想:14×3=42

4×3=12140×3=420

30+12=42

〚5〛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掌握口算的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

难点:理解并掌握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投影出示口算题:(逐题回答)

10×520×314×234×2

2.教师提问:14×2请你说一说口算过程.(学生回答10×2=20,4×2=8,20+8=28)

3.教师引导出示课题: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二)学习新课

1.板书出示:口算14×3.

(1)想一想14×3的意义是什么?(3个14是多少)

(2)根据14×3的意义,用小棒摆出来.

(3)想口算的顺序,先拿出表示10×3=30,3个十的小棒是30,再拿出表示4×3=12,3个4的小棒是12,合起来是42,30+12=42

板书:14×3=42

(4)比较14×3与14×2两道口算的异同:

(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启发进行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两道题口算过程是一样的.都是先乘以被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再乘以个位上的.数,只是14乘以3,个位上的数相乘,满了十,最后一步是整十加上两位数.

2.做一做

(1)投影出示:

16×2=6×3=25×2=

(2)要求同学在练习本上直接写出结果.再把这几道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请几个同学直接写在小黑板上.待同学写完后集体订正.

(3)分别请同学说出口算过程.

①16×2:10乘以2等于20,6乘以2等于12,20加上12等于32.

②26×3,25×2分别请同学互相说,集体说,个人说.反复叙述口算过程.

3.试一试:140×3=370×3=1800×5=

(1)请同学想一想应该怎样做,然后试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一下)做完后,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2)集中起来说出不同的想法:

因为14×3=42,那么140×3只需在42后面添上一个0得420.

把140看成14个十,14个十乘3得42个十,即420.

3乘14得42,然后再在得数后面添上一个0.

以上这几种算法,要给肯定,尤其第三种方法,给予表扬和鼓励.

4.做一做

投影出示:

150×6=380×2=130×5=

每人在自己本上直接写出结果.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能用几种方法说出口算过程.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个位上、十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1”.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练一练[1—4]

(1)独立操作,直接写出答案。

(2)指名说、同桌互相说口算过程。

2.文字叙述题.

投影片出示,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做.四个同学写在小黑板上,订正时用.

(1)乘数是7,被乘数是12,积是多少?

12×7=84

(2)250的3倍是多少?

250×3=750

〚6〛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内容:

第16页的例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整十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2.巩固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简便算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整十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口算比赛:

5×30= 100×10= 8×60= 5×70=

300×6= 40×20= 18×20= 30×50=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出示例8,学生独立口算。

2.学生完成后,说一说这些题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以第一题为例)

(1)把80×50中的80和50看成8和5,先算8×5得40,末尾再添写两个0,得4000。

(2)把80×50中的80和50看成8和5,先算8×5得40,这样在4的后面就有1个0,再添上80和50后面的2个0,就可以知道4的后面有3个0,得4000。

3.教师再出示更大数目的口算题,让学生进行计算]。

7000×30= 360×50= 800×300=

300×400= 600×400= 2400×400=

4.让学生汇报口算方法,并通过讨论找到最简便的口算方法

5.教师总结用整十数乘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方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第16页“做一做”

2.练习四6---11题

板书:

乘数、被乘数末尾带有0的乘法估算

80×50= 12×40=

400×20= 14×50=

700×30= 360×50= 800×300=

300×400= 600×400= 2400×400=

〚7〛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例8、“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六第5--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乘数末尾是0的乘法笔算及其简便算法,能用简便算法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①按题组指名口算,板书得数。

②提问:每一组题地乘数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每一组里三题的得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发现怎样算比较简便?

③小结:乘数末尾是0,可以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后面添上几个0。

2、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数末尾是0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看看怎样算比较简便。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8。

(1)出示例8,列出竖式。

(2)按照乘法笔算的法则怎样算?(指名回答笔算过程,老师板书)

提问:积的末尾为什么有一个0?0前面的“108”是3乘上面乘数里哪一部分得到的?

(3)我们可以把360×3的积看作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3×36得到的,另一部分是3乘末尾的一个0得到的。所以笔算时可以用简便算法:

先用3乘乘数里0前面的“36”,再在乘得的.数后面添上1个0。竖式可

以在和样写:先写360,再把乘数3和乘数0前面一位上的“6”对齐。(板书竖式,包括其中的虚线)

说明乘“36”的过程并板书,再把0落下来。

追问:先乘哪一部分?末尾的0没有乘怎么办?

(4)比较:这两种算法得数一样吗?哪种简便?

哪位同学说一说,360×3怎样列竖式笔算简便?积的末尾为什么只添了1个0?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3×2600。

提问:怎样写竖式算起来简便?

想一想,这样写竖式用简便算法,积的末尾要添上几个0?

(2)学生独立在书上用简便算法列竖式计算,同时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时说一说:你是怎样列竖式的?(说明乘数和末尾0前面一位对齐)是怎样算的?为什么乘出前面一部分积后要添上2个0?(强调乘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上几个0)

3、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乘数末尾是0的乘法。算乘数末尾是0的乘法,列竖式时可以把一位数与乘数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先算末尾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这样的算法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检查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乘的过程,重点讨论第二小题末尾为什么会比乘数例多一个0。说明一定要先乘乘数里0前面的数,得出结果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得末尾添上几个0。

2、练习六第5题第一行。

指名3人板演,其余学生分成3组,每组一题。

集体订正时,注意要讨论最后一题的计算过程。

指出:用简便方法列竖式笔算时,一定要把一位数和乘数末尾0前面一位对齐,然后按简便算法笔算。

3、做第6题第一组题。

(1)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4、练习六第7题。

(1)比较每一组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3)小结口算方法。

5、练习六第8题。

(1)读题。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

(2)先算一算4乘18是多少?再想一想4乘180得多少?为什么?

四、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5题第二行、第6题后两组、第9题。

〚8〛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思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揭题展标上节课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这节课我们复习有关乘法的知识。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

二、梳理、沟通

1、沟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

(1)出示苹果图,求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样列式?板书:6+6+6+6=24

(2)用乘法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板书:4×6=246×4=244个6相加

(3)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4)意义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板书:意义

2、读法:谁会读这两道算式?板书:读法:4乘6等于244乘6等于24

3、回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6叫什么,得数24叫什么?

板书:名称因数因数积

5、复习乘法口诀

(1)4×6等于24用那句口诀?

(2)补充乘法口诀表:

在乘法表中“四六二十四”这一横行还缺少哪一句口诀?

竖着看“四六二十四”这一列还缺少着哪句口诀?表格中缺少哪些口诀?

(3)全班拐弯背乘法口诀。

(4)对口令

二四()()十二xxx()()二十四

三九()()九六十三七八()六七()

(5)说说哪几句口诀最容易几错,你想提醒小朋友什么?

(6)选两句口诀写出相应的两道乘法算式。

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诀都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不是)请按照顺序把它们说出来。

三、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乘法的意义、读法、各部分名称和口诀表,下面我们重点复习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

四、练习

1、摘苹果先说口诀,在说算式及得数。

7×98×67×63×57×56×7

3×78×59×69×82×94×4

2、填空

(1)2×7=()读作(),表示()。

(2)两个因数都是6,积是(),算式()。

(3)7×5+7=()×()。

(4)()里最大能填几?

()×6<4331>5×()9×()<52()×8<65

3、选择题

(1)2个5相乘的算式是()

①5+2②2×5③5×5

(2)2×8可以表示()①2个8相加②8个2相加

(3)积是63的算式是()

①60+3②4×9③9×7

4、判断

1、2×5和2×5的意义不同。()

2、7×9读作:七乘九。()

3、6和8相加是48。()

五、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9〛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呈现如下题目,让学生完成,激活经验。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5×( )=10 2×( )=8 ( )×4=12

12÷3= 6÷2= 3×( )=9

2.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新授知识

1.教学例2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除法的知识。你们看,阳光餐点的张师傅正在出售蒸好的.包子。我们一起去看看!(引导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呢?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主题图例2)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

生:每屉蒸笼装有4个包子,有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师:你知道要用什么方法计算,要怎么列式吗?为什么?

生:用乘法列式计算。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表示6个4相加的和是多少的问题,则用乘法计算,列式为4×6=24(引导学生自己说出)

师:计算这道算式时想到的是哪句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教师:谁还能发现和提出其它数学问题呢?怎样列式?

生: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求每屉可装多少个包子?列式:24÷6=4(个)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用的又是哪句口诀?

生: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就是把24平均分成了6份,求每份多少个?用除法列式为24÷6=4(个),想口诀:(四)六二十四。

生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可以装几屉?

教师:如何列式?用哪句口诀?

生:24÷4=6(屉),想:四(六)二十四。(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

2、体会乘法、除法之间的联系

师:观察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鼓励学生发言)

生:都用同一句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生2:一道乘法算式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生3: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再看被除数是几,最后确定用那句口诀求商。

师:同学们都说得不错,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们真的掌握这些知识了吗?

三、练习巩固

1、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第1、2题。(说一说题意,你是怎样求商的,用哪句口诀?指名回答)

2、 课本第21页第5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收获了哪些知识呢?(鼓励学生发言,老师最后总结)

五、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

4×6=24

24÷4=6 24÷6=4

口诀:四六二十四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再看被除数是几再确定用哪句口诀。

〚10〛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体验运用口诀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2、经历口诀产生的过程,找规律记忆口诀.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经历口诀产生的过程,找规律记忆口诀.

2、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算式与口诀的关系,会用口诀计算乘法.

2、记忆口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你喜欢参加运动会吗?学校要举办秋季运动会,你建议开设那些运动项目?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发现问题,尝试解答.

① 淘气特别喜欢跑步!看,他在自家小区街道上已经开始练习了!爱动脑筋的淘气在跑步中还发现了数学问题:(电脑出示画面)

从花坛到第一棵树的距离是5米,以后每相邻的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淘气从花坛开始跑道第三棵树,跑了多少米?

② 小朋友们,你们也象淘气一样发现数学问题了吗?你能有条理的提问吗?

③ 你会解答其中的哪些问题?

(板书:3×5=15 6×5=30 8×5=40……)

④为什么用乘法?说说算式中各数表示的意思.

2、在验证得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乘法口诀

这些算式的得数对吗?你对哪个算式的得数有疑问,就请你想办法验证一下.可以用你喜欢的学具,也可以用身边的物品.先自己独立验证,再和同学交流.

个别发言:“用小棒摆一摆、用笔画一画、在图上数一数、用口诀算一算”

比较一下,那种方法解决问题最快?(用口诀)

请学生说说算式与口诀之间的关系.

(板书:3×5=15 三五十五……)

⑤根据口诀,你还能写出别的数学算式吗?

(板书:3×5=15 三五十五 5×3=15)

3、整理5的乘法口诀

请大家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哪些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有哪些算式需要调整?

你能按照这个规律整理5的乘法口诀吗?.

你知道乘法口诀的故事吗?(电脑课件)

你知道吗?西方国家的小朋友学习乘法口诀要用一年的时间,而我们只用一个多月,这是因为我们用汉语读口诀很顺畅,用英语可就有些困难了.先请大家读一遍5的乘法口诀,再听老师用英语读一遍,大家比较一下.

(老师:one time five is five ; three times five is fifteen ;

four times five is twenty ; five times five is twenty-five )

三、巩固练习

1、跳远比赛

笑笑参加跳远比赛,我们一起来帮忙好吗?比一比,看谁答的准?

(电脑课件)

五七? 三五? 五九? 二五? 五八? 四五?

(随着题目的增加,笑笑跳的很远,她获得了第一名!)

2、机灵狗听说要开运动会,送来了一些旗子,(电脑课件)你认识这些旗子吗?旗子上的五环表示什么意思?你知道这些旗子上一共有多少环吗?

3、运动会都有会徽,我们也来设计会徽好吗?

要求:用五根小棒设计会徽,比一比在一分钟内你能设计出多少种会徽?

展示学生作品,算一算你设计了几种会徽?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你用哪句口诀计算的?为什么用这句口诀?

〚11〛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法则,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逐步概括抽象的认识能力。

2、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进行计算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法则的探索过程和掌握并正确运用积的乘方法则。

难点是运算中有积的乘方,幂的乘方,同底数幂相乘等多种法则,运算时正确运用运算法则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思考

n个a

1、幂的意义:a·a·……a=an

2、同底数幂相乘的运算法则:am·an=am+n(m,n都是正整数)

3、幂的乘方运算法则:(am)n=amn(m,n都是正整数)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合作学习

(1)根据乘方的意义(幂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4×6)3表示什么? (4×6)3=(4×6)·(4×6)·(4×6)=(4×4×4)·(6×6×6)=43×63

(2)那(4×6)5,(ab)3又等于什么?

(3)探索:由特殊的(ab)3=a3b3出发,你能想到一般的公式吗?

猜想:(ab)n=anbn

2、论证猜想

n个ab

(ab)n=ab·ab……·ab (幂的意义)

n个a n个b

=(a·a…·a)·(b·b…·b)(乘法交换律、结合律)=anbn (幂的意义)

3、分析法则

(1)积的乘方法则:

(ab)n = an·bn(n为正整数)

积的乘方 乘方的积

上式显示:积的乘方=积中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后的积

(2)你能认出法则中“因式”这两个字的意义吗?

(3)(a+b)n=an·bn吗? (a+b)n=an+bn吗?

4、公式的拓展

(abc)n= (n为正整数),为什么?

说明时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利用乘法结合律,把三个因式的乘方转化为两个因式积的乘方,再用积的乘方法则。另一种思路是仍用推导两个因式的积的乘方的方法:用乘方的意义,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阅读体验,解析例题

(1)例4:计算下列各式

1)(2b)5

2)(3x3)6

3)(-3x3y2)3

4)2 4ab 3

(2)例5: 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木星可以近似地看成球体。已知木星的半径大约是7×104km,木星的体积大约是多少km3(п取3.14)。

解:V=4/3пr3

=4/3п(7×104)3

=4/3п×73×1012

≈4/3×3.14×343×1012

≈1436×1012≈1.44×1015(km3)

答:(略)

分析时注意强调运算顺序。

2、练习巩固

P109课内练习

1、下列计算对吗?如果不对,请改正。

2、计算:

3、填空:

4、口算

四、探索延伸

展示:不用计算器,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相信你能很快求出下列各式的结果。

(1)22×3×52

(2)24×32×53

(3)2·59×48

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ab)n=anbn公式有时可以逆用。

五、归纳小结

1、提问:今天的课你有何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2、小结:幂的意义

积的乘方运算法则(ab)n

同底数幂的乘法则 =anbn

3、小结:有时反向运用法则也会起到简化运算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作业本,一课一练。

〚12〛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三册(江苏教育出版社)p1~3例题,试一试。

教学目标:

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乘法的积。

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写,读乘法算式,知道各部分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难点: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的学习过程,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与区别,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算式的积。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春天到了,天气真好!瞧!小动物们三三俩俩的来到了小河边,在草地上玩耍。

师:草地上有哪些小动物(小白兔和小鸡)

二,看图,归纳发现几个几相加

(一)观察例1,初步感知"几个几"

(1)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6只。

师:你是怎样数的(2个2个地数,)

师:算式怎么列板书:2+2+2=6(只)

师:仔细观察这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加数都相同。

师:加数都是几

我们把加数都一样的叫"相同加数",(板书:相同加数)。

师: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算式里有几个相同加数呢

(板书: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生齐数)

师:3个2加在一起也可以说是3个2相加。

板书:3个2相加

师:3个2相加得几得6。

这个6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和。板书:和。

板书:3个2相加得6。

(2)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鸡12只。

师:你是怎样数的(3个3个地数,)

师:算式怎么列

板书:3+3+3+3=12(只)

师:仔细观察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是几个几相加得12

师板书:4个3相加得12

观察这个算式,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和是几

指出:刚才,小朋友们从图中和算式中,都找出了几个几相加。

这两个算式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板书:)

齐读一遍。

(二),现在我们来比赛摆学具。

1、每堆摆2根,摆5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要加几个2呢

加法算式:,()个()相加得()。

2、每堆摆5根,摆3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要加几个5呢

加法算式:,()个()相加得()。

(三)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多不多呢你能举个例子吗相同加数都是几是几个几呢

(1)一双筷子有2根,那么4双筷子有多少根呢怎样列式(板书:2+2+2+2=8)

提问:这个算式是表示()个()相加得8呢,

(2)一盒铅笔有5枝,像这样的4盒铅笔有多少枝怎样列式(板书:5+5+5+5=20)

提问:这个算式又是表示()个()相加得20呢

(3)如我班小朋友是几个人坐在一起的,那要数全班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几个几个地数算式怎么写呢(指名边看同学边说加法,老师写2+2+2……+2)这样写觉得怎样有没有简单点的方法(有)你知道可以用什么方法呢乘法。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乘法。(板书:认识乘法)

二、初步认识乘法

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1)我们来看这幅图,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加法算式怎样列(2+2+2+2=8)在这个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几(相同的加数是2)有几个2相加呢(板书:4个2相加)

这个连加算式,我们就可以写成:4×2或可以写成2×4,(强调两个算式都可以。)

这里的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小结:在乘法算式中,其中的一个要写(板书:相同加数),另一个写(板书:相同加数的个数。)。

(2)4乘2等于多少(=8),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4个2相加等于8)那么,2乘4呢

(3)这个算式你会读吗试着读一读。谁来大声地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齐读算式。

4×2读作4乘2;2×4读作2乘4;

(4)我们知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那你想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请小朋友把书翻到p2,自学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请一学生当小老师,说名称。师随即完成板书:在4×2这个算式中,

4×2=8

乘数乘号乘数积

给同桌介绍一下2×4=8这个算式中的2,4,8分别叫什么

比较:同样是4个2相加,你觉得列加法算式还是乘法算式简便呢简便在什么地方(简便在写法与读法上。)

现在,我们来看这个算式:(23个2相加)如果让你列出算式,你是喜欢用加法还是喜欢用乘法(23×2或2×23)为什么

小结: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以后我们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板书:)

三、练习。

1、将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6+6+6+6(2)3+3+3(3)3+3+3+3+3+……+3

100个3

乘法这么方便,请问是不是每个加法算式都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2)4+4+45+5+85+7+44+4+3+1(能。先改写成4+4+4)

为什么不能强调: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才能用乘法。

(3)你来当老师。(判断)

1)2+2+2用乘法表示为:2×2×2

2)9+9+9+9用乘法表示为:9×3或3×9

3)4+4+3用乘法表示为:4×3或3×4

四、加深对乘法的认识。

1、观察小鸡图。

让学生填空。

2、"想想做做"1

(1)(看动画:钢笔图)

师:有几盒每盒有几支一共有几个2枝

师:列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

师:集体订正。怎么想的

指出:有3盒,每盒有2支。一共有3个2枝,乘法算式是2×3=6或3×2=6。

(2)(看动画:鲜花图)

师:有几束花每束有几朵

师:一共有几个5朵

师:列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

师:集体订正。怎么想的

指出:有2束花,每束有5朵。一共有2个5朵,乘法算式是5×2=10或2×5=10。

五、游戏

师:下面我们来玩"找朋友"的游戏。

游戏规则是:

小朋友们问老师:"几个朋友抱一抱",如果我说"2个朋友抱一抱。"那么台上的小朋友就要两个两个的抱在一起,台下的小朋友就要说出加法和乘法算式,听明白了吗

开始游戏!先选6人上台,2人抱;再加2人,4人抱;再加1人,3人抱。

六、巩固提高。

1、摆学具,写算式。

让学生按下面的要求摆一摆花片。

(1)每堆摆2个,摆4堆。(2)每堆摆4个,摆2堆。

讨论:比较两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得出:无论是求4个2或者2个4,都可以列成4×2或2×4)

2、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都改写成乘法算式。

七、总结

师:你们学会了什么知识

〚13〛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¾½ÌѧĿ±ê¡¿

¡¡¡¡1¡¢Ê¹Ñ§ÉúÀí½âÇóÔ²×¶Ìå»ýµÄ¼ÆË㹫ʽ£®

¡¡¡¡2¡¢»áÔËÓù«Ê½¼ÆËãÔ²×¶µÄÌå»ý£®

¡¡¡¡¡¾½ÌÑ§ÖØµã¡¿

¡¡¡¡Ô²×¶ÌåÌå»ý¼ÆË㹫ʽµÄÍÆµ¼¹ý³Ì£®

¡¡¡¡¡¾½ÌѧÄѵ㡿

¡¡¡¡ÕýÈ·Àí½âÔ²×¶Ìå»ý¼ÆË㹫ʽ£®

¡¡¡¡¡¾½Ìѧ²½Öè¡¿

¡¡¡¡Ò»¡¢ÆÌµæÔзü

¡¡¡¡1¡¢ÌáÎÊ£º

¡¡¡¡£¨1£©Ô²ÖùµÄÌå»ý¹«Ê½ÊÇʲô£¿

¡¡¡¡£¨2£©Í¶Ó°³öʾԲ׶ÌåµÄͼÐΣ¬Ñ§Éúָͼ˵³öÔ²×¶µÄµ×Ãæ¡¢²àÃæºÍ¸ß£®

¡¡¡¡2¡¢µ¼È룺ͬѧÃÇ£¬Ç°ÃæÎÒÃÇÒѾ­ÈÏʶÁËÔ²×¶£¬ÕÆÎÕÁËËüµÄÌØÕ÷£¬ÄÇôԲ׶µÄÌå»ýÔõÑù¼ÆËãÄØ£¿Õâ½Ú¿ÎÎÒÃǾÍÀ´Ñо¿Õâ¸öÎÊÌ⣮£¨°åÊ飺Բ׶µÄÌå»ý£©

¡¡¡¡¶þ¡¢Ì½¾¿ÐÂÖª

¡¡¡¡£¨Ò»£©Ö¸µ¼Ì½¾¿Ô²×¶Ìå»ýµÄ¼ÆË㹫ʽ£®

¡¡¡¡1¡¢½Ìʦ̸»°£º

¡¡¡¡ÏÂÃæÎÒÃÇÀûÓÃʵÑéµÄ·½·¨À´Ì½¾¿Ô²×¶Ìå»ýµÄ¼ÆËã·½·¨£®ÀÏʦ¸øÃ¿×éͬѧ¶¼×¼±¸ÁËÁ½¸öÔ²×¶ÌåÈÝÆ÷£¬Á½¸öÔ²ÖùÌåÈÝÆ÷ºÍһЩɳÍÁ£®ÊµÑéʱ£¬ÏÈÍùÔ²ÖùÌ壨»òÔ²×¶Ì壩ÈÝÆ÷Àï×°ÂúɳÍÁ£¨ÓÃÖ±³ß½«¶àÓàµÄɳÍÁ¹Îµô£©£¬µ¹ÈËÔ²×¶Ì壨»òÔ²ÖùÌ壩ÈÝÆ÷Àµ¹µÄʱºòҪעÒ⣬°ÑÁ½¸öÈÝÆ÷±ÈÒ»±È¡¢Á¿Ò»Á¿£¬¿´ËüÃÇÖ®¼äÓÐʲô¹ØÏµ£¬²¢ÏëÒ»Ï룬ͨ¹ýʵÑéÄã·¢ÏÖÁËʲô£¿

¡¡¡¡2¡¢Ñ§Éú·Ö×éʵÑé

¡¡¡¡3¡¢Ñ§Éú»ã±¨ÊµÑé½á¹û£¨¿Î¼þÑÝʾ£ºÔ²×¶ÌåµÄÌå»ý1¡¢2¡¢3¡¢4¡¢5£©

¡¡¡¡¢ÙÔ²ÖùºÍÔ²×¶µÄµ×Ãæ»ýÏàµÈ£¬¸ß²»ÏàµÈ£¬Ô²×¶ÌåÈÝÆ÷×°ÂúɳÍÁÍùÔ²ÖùÌåÈÝÆ÷Àïµ¹£¬µ¹ÁËÒ»´Î£¬ÓÖµ¹ÁËһЩ£¬²Å×°Âú£®

¡¡¡¡¢ÚÔ²ÖùºÍÔ²×¶µÄµ×Ãæ»ý²»ÏàµÈ£¬¸ßÏàµÈ£¬Ô²×¶ÌåÈÝÆ÷×°ÂúɳÍÁÍùÔ²ÖùÌåÈÝÆ÷Àïµ¹£¬µ¹ÁËÁ½´Î£¬ÓÖµ¹ÁËһЩ£¬²Å×°Âú£®

¡¡¡¡¢ÛÔ²ÖùºÍÔ²×¶µÄµ×Ãæ»ýÏàµÈ£¬¸ßÏàµÈ£¬Ô²×¶ÌåÈÝÆ÷×°ÂúɳÍÁÍùÔ²ÖùÌåÈÝÆ÷Àïµ¹£¬µ¹ÁËÈý´Î£¬ÕýºÃ×°Âú£®

¡¡¡¡4¡¢Òýµ¼Ñ§Éú·¢ÏÖ£º

¡¡¡¡Ô²ÖùÌåµÄÌå»ýµÈÓÚºÍËüµÈµ×µÈ¸ßµÄÔ²×¶ÌåÌå»ýµÄ3±¶»òÔ²×¶µÄÌå»ýÊǺÍËüµÈµ×µÈ¸ßÔ²ÖùÌå»ýµÄ1/3£®

¡¡¡¡5¡¢ÍƵ¼Ô²×¶µÄÌå»ý¹«Ê½£º

¡¡¡¡Ô²×¶µÄÌå»ýÊǺÍËüµÈµ×µÈ¸ßÔ²ÖùÌå»ýµÄ1/3

¡¡¡¡V=1/3Sh

¡¡¡¡6¡¢Ë¼¿¼£ºÒªÇóÔ²×¶µÄÌå»ý£¬±ØÐëÖªµÀÄÄÁ½¸öÌõ¼þ£¿

¡¡¡¡7¡¢·´À¡Á·Ï°

¡¡¡¡Ô²×¶µÄµ×Ãæ»ýÊÇ5£¬¸ßÊÇ3£¬Ìå»ýÊÇ£¨£©

¡¡¡¡Ô²×¶µÄµ×Ãæ»ýÊÇ10£¬¸ßÊÇ9£¬Ìå»ýÊÇ£¨£©

¡¡¡¡£¨¶þ£©½ÌѧÀý1

¡¡¡¡1¡¢Àý1Ò»¸öÔ²×¶ÐεÄÁã¼þ£¬µ×Ãæ»ýÊÇ19ƽ·½ÀåÃ×£¬¸ßÊÇ12ÀåÃ×£®Õâ¸öÁã¼þµÄ.Ìå»ýÊǶàÉÙ£¿

¡¡¡¡Ñ§Éú¶ÀÁ¢¼ÆË㣬¼¯Ìå¶©Õý£®

¡¡¡¡2¡¢·´À¡Á·Ï°£ºÒ»¸öÔ²×¶µÄµ×Ãæ»ýÊÇ25ƽ·½·ÖÃ×£¬¸ßÊÇ9·ÖÃ×£¬ËýËüµÄÌå»ýÊǶàÉÙ£¿

¡¡¡¡3¡¢Ë¼¿¼£ºÇóÔ²×¶µÄÌå»ý£¬»¹¿ÉÄܳöÏÖÄÄЩÇé¿ö£¿£¨Ô²×¶µÄµ×Ãæ»ý²»Ö±½Ó¸æËߣ©

¡¡¡¡£¨1£©ÒÑÖªÔ²×¶µÄµ×Ãæ°ë¾¶ºÍ¸ß£¬ÇóÌå»ý£®

¡¡¡¡£¨2£©ÒÑÖªÔ²×¶µÄµ×ÃæÖ±¾¶ºÍ¸ß£¬ÇóÌå»ý£®

¡¡¡¡£¨3£©ÒÑÖªÔ²×¶µÄµ×ÃæÖܳ¤ºÍ¸ß£¬ÇóÌå»ý£®

¡¡¡¡4¡¢·´À¡Á·Ï°£ºÒ»¸öÔ²×¶µÄµ×ÃæÖ±¾¶ÊÇ20ÀåÃ×£¬¸ßÊÇ8ÀåÃ×£¬ËüµÄÌå»ýÌå»ýÊǶàÉÙ£¿

¡¡¡¡Èý¡¢È«¿ÎС½á

¡¡¡¡Í¨¹ý±¾½ÚµÄѧϰ£¬Äãѧµ½ÁËʲô֪ʶ£¿£¨´ÓÁ½¸ö·½ÃæÌ¸£ºÔ²×¶ÌåÌå»ý¹«Ê½µÄÍÆµ¼·½·¨ºÍ¹«Ê½µÄÓ¦Óã©

¡¡¡¡ËÄ¡¢ËæÌÃÁ·Ï°

¡¡¡¡1¡¢ÇóÏÂÃæ¸÷Ô²×¶µÄÌå»ý£®

¡¡¡¡£¨1£©µ×̾̾»ýÊÇ7.8ƽ·½Ã×£¬¸ßÊÇ1.8Ã×£®

¡¡¡¡£¨2£©µ×Ãæ°ë¾¶ÊÇ4ÀåÃ×£¬¸ßÊÇ21ÀåÃ×£®

¡¡¡¡£¨3£©µ×ÃæÖ±¾¶ÊÇ6·ÖÃ×£¬¸ßÊÇ6·ÖÃ×£®

¡¡¡¡¡¾°åÊéÉè¼Æ¡¿

¡¡¡¡Ô²ÖùÌåµÄÌå»ýµÈÓÚºÍËüµÈµ×µÈ¸ßµÄÔ²×¶ÌåÌå»ýµÄ3±¶»òÔ²×¶µÄÌå»ýÊǺÍËüµÈµ×µÈ¸ßÔ²ÖùÌå»ýµÄ1/3£®

〚14〛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体验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新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体验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习了2-8的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完全能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总结并牢记9的乘法口诀。同时在教学中,借助数轴,初步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编制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9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并熟记口诀。

四、教具准备

课件、作业纸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趣揭题

1.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情境图: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分单打和双打两种,其中双打需要两个队员合作,请看情境图。

(2)计算人数:你知道图中共有多少名运动员吗?你是怎么求的呢?4×3=12(名)

(3)说说想法:我们知道一幅图有4人,这里有几个4人,你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4)回顾口诀:我们都学了哪些乘法口诀呢?(2—8的乘法口诀)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9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乒乓球双打情境,既能复习乘法口诀的应用,又能为赛龙舟的情境做好铺垫。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轻松地来探究9的乘法口诀。同时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主动探究

(1)提供情境:在我国有一项传统的运动项目──赛龙舟(课件一条接一条地演示赛龙舟情境图)

(2)收集信息:观察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有9条龙舟,每条龙舟上都有9人)

(3)自由提问:分组自主提出问题,并尝试列式。如:2条龙舟上有多少人?3条龙舟上有多少人……

(4)交流汇报:学生的式子可能有两种:连加或乘法。如果有连加的算式,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板书每个乘法算式)

2.自编口诀

(1)讨论乘法算式的积。

①出示数轴,让学生填一填。

②根据乘法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如:2×9可以表示几个9相加。

(2)自编9的乘法口诀。

(3)根据9的乘法口诀写出对应的另一个乘法算式。

3.多种形式,熟记口诀

(1)找规律:

①观察相邻两个乘法口诀的差是几?

②看图找规律: 10个方格中有9个五角星,1个空格。

学生小结:9乘几就等于几十减几。

③手指记忆法。

a.课件出示教材第81页最下面的手指操。

b.教师边介绍边示范用手指表示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c.学生练习手指记忆法。

(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9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并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口诀。)

(2)对口令:同桌之间玩对口令游戏。

(3)背口诀:同桌互背口诀。

【设计意图】在探究9的乘法口诀的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去交流、讨论,在解决问题之余自编口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9的乘法口诀较多,因此,在熟记环节,教师充分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规律,通过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识记。

(三)学以致用,巩固口诀

1.基础应用

(1)完成教材第80页“做一做”。巩固学生对的口诀的应用。

(2)算一算。

9×6 = 2×9= 5×9=

( )×7= 9×( )=72 ( )×( )=36

2.提升练习

(1)填一填。

9+9+9=( )×( )=( )

9×8-9=( )×( )=( )

5×9+9=( )×( )=( )

(2)圈一圈。把答案是18的算式用红色圈出来,把答案是45的算式用绿色圈出来。

9×2-9 9+9 4×9+9 9×7-9-9 9+9+9+9+9 9×3-9 6×9-9

【设计意图】本课练习设计了两个层次,基础应用旨在进一步巩固9的乘法口诀;提升练习旨在让学生通过乘法意义的理解灵活运用9的乘法口诀。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15〛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一、教学设计理念

1.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体现数学无处不在。通过为学生创设龙舟比赛的场景,把学生带入现实生活中去学习数学;通过手势学习口诀,激发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 经历过程,全员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经历主动编写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两个关系的处理上。

3. 精心组织,渗透方法,体现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始终在主动地进行观察、推理、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渗透了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简析

1.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表内乘法(二)中的《9的乘法口诀》。

2. 知识基础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初步理解乘法意义和2-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一部分,所以9的乘法口诀的学习采取迁移类推的方法。

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生必须熟练掌握。

3. 对教材编排的理解:教材首先出示9条龙舟,每条龙舟上有9个人这样的喜闻乐见赛龙舟场面引入;接着通过在数轴下面的空格里填数,让学生做9的连加练习,写出乘法算式,是为了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最后总结9的乘法口诀,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书上练习十九的1-7题是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形式比较活泼。

4.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 通过观察,掌握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会用9的乘法口诀求积,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和合作的意识。

5.教学重点是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难点是记忆口诀,正确确定每一个积。

三、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和采取的教学方式

依据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 自主探究,编制口诀

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一是搜集信息,二是处理信息,三是独立编写口诀。

教师在导入中渲染端午节龙舟比赛的`场景,同时出示龙舟图,通过这个场景,让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搜集并提出每条龙舟上有几个人?也可能搜集2条龙舟有几个人?3条呢?甚至提出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

第二个层次是处理信息。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在处理信息时从两方面处理,一方面是在数轴上填写连加的结果,边看图边推想,这样的形式呈现,提高了抽象程度,渗透点与数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学生汇报时,教师1个9是9,2个9相加是18,3个9相加是27……9个9相加是81,处理信息的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独立写出9的乘法算式,根据连加的结果写出得数。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感知连加结果的特点。

这时有了编制2-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编制9的乘法口诀就水到渠成了,依据学生学习情况,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制口诀,将过程填在书上,亲身经历口诀的产生过程,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总结出乘法口诀后,引导学生说出一句口诀可以写两个乘法算式。学生完成第84页右边算式的填空。

从上面三个层次设计基本达到了图、式、口诀三维一体,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学习活动贯穿始终。

(二)探寻规律,记忆口诀

因为9的乘法口诀有其特殊规律,正确记住每一个积又是教学的难点,所以教师将着眼点放在记忆9的乘法口诀发现规律的探寻上,这里设计放手让学生找规律,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记9的乘法口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找规律的数学思考方法,有利于提高数学能力。

从两方面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第一是学生独立探索规律。学生可能根据以前学习的前后口诀之间的一般规律进行推想,例如七九多少记不住,想六九或八九的结果。第二是教师引导探索规律。一是发现积的数字规律,学生可能发现积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之和都是9,十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

二是发现9的倍数与整十数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圈出百数图中9的倍数,引导学生发现9的1倍比10少1,9的2倍比20少2……9的9倍比90少9,探寻出几个9得数的特殊性。这样做,有效的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总结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记忆9的乘法口诀。

三是教师依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图片介绍手指记忆的方法,把每一个学生的双手当作学习资源,来记忆9的乘法口诀。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之后,开展一个对口令的游戏,巩固记忆口诀。

(三)运用口诀,计算乘积

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在初步记忆9的乘法口诀后,进入第三个环节,教师设计了多样化的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采用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形式。第一层次是基本练习,如看卡片口算,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看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看算式用手势表示得数;第二层次是易混积的训练,如看得数说口诀及算式;第三层次是综合性练习,与其他口诀相联系,如下面的数除了是9的口诀的得数,还有哪些口诀的得数也是这些数。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等练习。目的是运用口诀求积,体会乘法口诀的便捷,不断经历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获得对9的乘法口诀的深层理解。

〚16〛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例5,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l、2 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把下面复习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面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5。

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

(5+3)4 54+34

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于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5+3)4=54+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7)6 186+76

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连起来,教 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 20(15+9) 20xx+209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 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彩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同时板书。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8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斑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c=ac+bc

等号左面(a+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2题。

〚17〛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2、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准备:、口算题、10个红圆片、6个白圆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今天我们在一起去探索,寻找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三、探究发现

1.动手操作,按要求摆学具

每行摆5个红圆片,3个白圆片,摆了2行,共摆了多少个圆片?

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得出以下两种解法:

(5+3)×2或5×2+3×2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师:算式,看看算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定律吗?

介绍一种记忆方法:a代表爸爸、b代表妈妈、×代表爱、c代表我。即:(a+b)×c=a×c+b×c爸爸和妈妈爱我,也就是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或c×(a+b)=c×a+c×b,我爱爸爸和妈妈,也就是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对认识更大的数、线、角以及乘法这三个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掌握这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

2、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教学、口算卡

教学流程:

一、让学生说说学到了什么。

1、认识更大的数。(能说出读书,写数的方法,体会数据改写单位的意义。)

2、线与角。(能说出三种线和五种角的名称。)

3、乘法。(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4、估算。

5、乘法运算定律以及应用。

说完之后,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汇总,画一张简单的提纲图。

二、同桌之间说说自己的成长足迹。

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2、明白了某些数学道理。

3、存在哪些疑问与困惑。

三、课堂作业练习。

1、老师说数,学生写数。

62457 1689256 1475963 70006000 1203670630

2、教材53页练习1.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可以画标记明确题意。

(2)提问:怎样把以“一”为单位的数改写为以“万”为单位的数?

(3)学生独立完成。

(4)提问: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你能发现什么吗?

3、教材53页练习2

4、教材53页练习3

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检查,交流画角的方法。

5、教材53页练习4.

(1)先让学生说出互相平行的线和互相垂直的线是什么样的。(学生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手势表示。)

(2)学生找平行和垂直的街道,并进行验证。

6、教材53页练习5

(1)复习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

(2)学生进行计算。

7、教材53页练习6.

指导学生写清解题步骤,答题要完整。

〚18〛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3.能够熟练准确地计算分数乘整数的计算题。

教学重点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先约分再计算能使计算简便。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二、出示例题

1.出示3/4×6

教师引导学生能不能先约分再计算。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讲解先约分后计算的格式。

你会填吗?

1/6+1/6+1/6+1/6=1/6×()

3/4+3/4+3/4+3/4+3/4

=3/4×()

2/25+2/25+2/25

=2/25×()

在计算分数乘整数时,用分数的分子(),分母()。

学生先用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后进行约分。

学生进行计算并比较两种方法那种方法简单。

复习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体验先约分再计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2.练习

完成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三、综合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2.教师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完成后还可以估一估一个月、一年能滴多少水。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练第3、4、5题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学生通过涂一涂,可以得到结果为10/15,再约分得到2/3。学生也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计算,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借助图形语言,加深学生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理解。

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板书设计:

分数乘整数

复习题:出示例题3/4×6

〚19〛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1.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

只有经历“从头到尾”的探究过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因此,本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再进一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如果不用分一分的方法,还可以怎样算出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学生交流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后,重点指出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更加简便准确,让学生明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先进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去解决例2,加深学生对“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方法的理解。

2.利用直观模型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求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照直观图写出3×( )=12,通过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求商的思路,掌握求商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18页例1情境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弄清题意,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看图并思考:猴妈妈可以给几只小猴分桃?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

(3)小组合作,交流分的方法并列出除法算式。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12÷3的商是多少。

(2)小组合作,探究解题方法。

(3)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预设

生1:用12依次减3,4次正好减完。

生2:1只小猴分3个,2只小猴分6个……依次累加,4只小猴正好分12个。

生3:12÷3等于几,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3,因为3乘4得12,所以12里面有4个3。

3.揭示课题:同学们的方法都非常好,尤其是第三种方法,想3乘几得12,可以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来解决,更加简便准确。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引导探究,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并思考: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随之板书。

①每屉装4个包子,装了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②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装4个,可以装几屉?

③一共有24个包子,平均分装在6屉里,每屉装几个?

(4)引导学生列式解决问题,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学生列出算式:4×6,24÷4,24÷6)

(5)学生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每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你们是怎么算的?

(6)学生汇报结果及计算方法。

(用乘法口诀计算)

〚20〛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

(2)6的是多少?

让学生列式计算解答,再指名说说算式的意义,并指出把哪个数看作单位“1”。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

(1)指名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2)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千克白菜”。

吃了,吃了谁的?(100千克白菜)要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4份,怎样表示?

?千克

100千克

教师边说边画出下图:

(3)分析数量关系,启发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说出:吃了,是吃了100千克的,所以把100千克看作单位“1”,要求100的是多少,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1

(4)学生列式计算:=′=80

(5)再让学生分析一下数量关系。

(6)练一练: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评讲订正时,让学生分析一下数量关系。

2.教学例2。

出示例2:小林身高米,小强身高是小林的,小强身高多少米?

(1)明确题意,指名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2)让学生画出线段图并标明条件和问题。

①要画几条线段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

②引导学生根据题里的条件,确定谁的身高要画得长一些,谁的身高画得短一些。

③第一条线段表示谁的身高?画了第一条线段表示小林的身高,该怎样画第二条线段表示小强的身高。

小林:

?米

小强:

启发学生:根据“小强身高是小林的”,要把表示小林的线段平均分成8份,在它的下面画出其中7份的长度代表小强的身高。

教师边启发边画出如下线段图:

(3)分析数量关系,启发解题思路。

启发学生思考:小强身高是小林的,就要把小林的身高看作单位“1”,要求小强的身高,就要求出小林身高的是多少,即求的`是多少,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

(米)

(4)让学生列式计算。

(5)如果把上题改成下面的题:

小强身高米,小林身高是小强的倍,小林身高多少米?

问:哪条线段画得长一些?怎样画?

把谁看作单位“1”为什么?

怎样列式?

?米

小强:

小林:

教师边启发边画出如下线段图:

(6)教师说明: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是真分数,也可以是带分数。这里是带分数,把化成假分数,上题也可以改成“小林身高是小强的”

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乘得的积大于原来的被乘数。

(7)做一做。

完成课本18页“做一做”的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18页“做一做”的第3题。

学习列式计算后,指名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2.完成练习五的第5题。

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不可以是真分数,也可以是带分数,还可以是整数。

订正时指名分析。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应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分析数量关系,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来解答。

五.作业。练习五的第1~4题。

〚21〛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目标:

1、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2、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1.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1题。

指名不同的学生读出每个算式,并说出得数。

2.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再说一说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错。

二、整理和复习口算乘法

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20×4  50×3 14×2  1000X×5  6×30

200×4  500×3  140×2  800×6  320×3

让学生竖着口算每一组题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口算乘法应该怎样算。接着让生口算第3题。

三、课堂练习

1.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5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得数是怎么样算的。

3.做练习七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七中的第2题。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说明游戏的内容并把2、3、4、5、6写在黑板上并举例说明一个数,把这个数连续乘2、3、4、5、6的意思。然后说一个14以内的数并宣布游戏开始,让全班学生一起。

〚22〛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内容:80页“9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并能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会应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式题。

(3)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4)引导学生找到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

(5)会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多次质疑讨论,激活思维,开拓视角。

(6)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2、熟记9的乘法口诀,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口算卡片,袋鼠跳格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5月5日是什么节日吗?

师:在端午节那天人们一般的会举行什么活动?

师:那你们看过赛龙舟吗?下面老师带你们去看赛龙舟好吗?

[在多媒体电脑中出示赛龙舟图。请同学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引出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先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9的乘法口诀)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师:我们把9条龙舟分开逐条逐条来看。

出示一条龙舟:

提问:

①师:一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2条龙舟

②师:2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

③师:那么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上的人数,分别可以用几个9来表示呢?

出示:3个9、4个9、5个9、6个9、7个9、8个9、9个9

3、用袋鼠跳格的图来帮助我们算出龙舟上的人数。

[出示袋鼠跳格图。

师:袋鼠每跳一步是9格就表示一条龙舟上的人数,请学生独立将袋鼠跳格图完成。学生独立完成袋鼠跳格图。]

4、指名汇报填写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龙舟的条数和总人数。

师:“你是怎么得到这个数的?”

[5、引导学生观察已填完整的数轴,发现每个方框中的数都是连续加9的规律。

提问:有了这个袋鼠跳格的图,我们现在随便点几条龙舟都能很快答出总人数了,那么9条龙舟上一共有多少人?3条呢?5条呢?8条呢?]

6、提问:从1个9到9个9,我们可以用什么简便的算式来表示呢?

师:你们会写吗?请你们独立写出9的乘法算式并填写出结果。

指名汇报,教师出示:1个9到9个9的全部乘法算式。

7、为了使我们很快地记住9的'乘法算式的结果,我们给它们编乘法口诀。你们有信心编出来吗?

[同桌的两个学生讨论、交流,将编出的乘法口诀写在自己的课堂练习本上,有困难的同学可利用课本第80页例4中的表来完成。

学生分组讨论编口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清每一组算式、所编的口诀及意义。引导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及时进行补充、纠正。]

8、质疑:在编口诀的时候你们遇到哪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9、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出示:9的每一句乘法口诀

先齐读,再分组读、分男女比赛读。

[10、引导学生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方法记住9的乘法口诀?也就是说你发现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记忆呢?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

11、师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真是太棒了,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我们一边读,一边记忆。

[学生各自试着记忆9的乘法口诀,自由读、自由背。]

12、检查学生记忆口诀的情况:

先全班背,然后指名背:谁能试着给我们背一背?

13、师:在学生背的过程中询问:背到“五九四十五”“六九……”不会了怎么办?

小结:是的,根据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我们就能把口诀很快地背出来的。

14、师:谁能说说“4×9”表示什么意思?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我们会背9的乘法口诀了,还要会应用,下面我们来做几个练习,有信心做出来吗?

[1、对口令游戏:

用双手表现出9的乘法口诀,同桌对口令。

2、列式计算:

①8个9相加得多少?

②8与9的和是多少?

③两个9相加是多少?

④两个9相乘是多少?

指名回答,先独立做,然后指名汇报,引导学生对这4个小题进行比较。

3、解决问题:

①六一儿童节,每个小朋友要吹9个漂亮的气球,小明、红红、欢欢一共要吹几个气球呢?

②一张桌子摆9把椅子,8张桌子要摆多少把椅子?

③一本彩色故事书4元钱,一本彩色连环事5元钱,买9本故事书要花多少钱?]

四、总结评价,升华目标

1、你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总结:孩子们,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每个人都长了一双数学家的眼睛,发现了那么多藏在9的乘法口诀里的规律,掌握了准确计算乘法的秘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特别高兴,因为你们个个都很了不起,会观察、乐思考、能发现、更会应用。所以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找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传统的教学要点,大胆地进行创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真正理解了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背口诀,记口诀才会有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23〛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进解除法意义,熟练计算除法算式。

2、进一步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3、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估算。

4、能用所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意义与计算:

1、出示书上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2、怎样计算?

3、为什么用除法?说说什么情境下要用除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师出示一些除法口算,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1、师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让学生读数。

2、说说万以内数的.怎样的?

3、师出示:四千三百六十九、三千零三、五千七百等数,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4、师出示书上第120第5题,说说哪一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5、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三、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6、7题。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复习估算:

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三者121页第8题,要求用估臬的方法完成。

2、小结: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4〛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清楚在什么样的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除法计算的便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表内除法。

难点: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步骤

二一班的16名同学在公园里尽情玩耍。同学们来到儿童乐园打算租儿童小车,小车有2人的和四人的,如果都租2人的需要租几辆车?租4人的需要租几辆车?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一下吗?应该怎么租呢?

1.16名同学都乘坐2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2.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2=8(辆)

3.16名同学都乘坐4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4.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4=4(辆)

5.请看算式:16÷2=816÷4=4

(1)分别说一说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以上式子说一说什么是除法?

(3)试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专项训练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三七( )八( )二十四( )八十一九七( )四( )十六( )三十六七六( )( )五三十

2.计算下面各题

32÷8=81÷9=15÷5=24÷6=42÷7=40÷8=24÷3=14÷2=3.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 )÷84x6=( )x32x( )=3x( )7x( )>8x2

( )x8<6x524÷( )>24÷( )

4.解决问题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平均分成几组?如果每6人一组呢?

(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如果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

〚25〛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计算相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要点:加减混合运算,角的知识等。

1、复习角的知识:

回忆学过哪些角?

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独立完成第八题

校对

2、怎样买袋子合适?

弄清题意

独立填写

组织交流补评:

3、复习加法完成第10题

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交流

4、独立作业

复习三位数加减法,完成第7题。

〚26〛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体现师德的核心本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yjs21.COm

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2、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创新,体现师德的新发展观。

要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

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践。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体现师德的人格魅力。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4.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总之,我们要处处以师德的要求来严格约束自己,争做人民满意教师。

〚27〛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交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表现不同思维过程和方法,充分体会算法多样化,拓展学生思维。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学习11减几的知识。 首先为学生提供了富有童趣的教学情景,由到玩具店买玩具方式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交流来突破本课学习重、难点,通过对主体图中寻找数学信息,并让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还剩几个?”,在培养学生主动提出一些简单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下,列出相应的算式后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并全班汇报交流。最后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那种算法进行计算,进行算法的优化过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别人的`算法,选择算得又对有快地方法进行快速的计算。 学生掌握11减几的计算方法有快有慢,理解时有深有浅。

为了照顾到那些有困难的学生理解11减几的算理,我充分加入学生交流活动,通过“你是怎样算的?”“还有不同的算法吗?”,通过充分交流活动,学生能较快的理解算理,掌握多种算法,从而达到算法多样化的目的。在最后设计练习时也采取了多样的趣味游戏,巩固深化,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游戏“摘智慧果”在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过小桥”中穿插了数数得题,不仅很好维护了课堂纪律,也增强了学生对时间观念的培养,同时在对自己做题中也加入了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愿望。进一步巩固掌握11减几的算法。

〚28〛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课后反思本节内容较少但比较抽象,涉及的时空尺度大,学生对具体的地理分布知识掌握不多,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大洲大洋的知识,对他们的分布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为板块的分布起到良好的知识铺垫,因此,我减少教师讲述,增加学生活动,通过分析案例,结合课件,提供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令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一刺激有助记忆,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对记忆的帮助更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活动、读图、拼图、分析、想象等多种活动形式和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头、手、口、眼、耳动员起来,让学生多想、多做、多说、多看。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实现有效学习。

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拼图等操作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但这恰巧会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同时,在上课过程中,力求让自己去组织、引导、启发和激励学生,成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主体地位,并体会到学习过程的快乐,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学习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学生案例分析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关键,如何对活动时间的适时控制,如何保证课堂秩序活而不乱,拼图时其他学生的活动怎样安排更合理,小组内部的合作互助学习如何才能更充分有效,如何针对不同班级学情进行适度调节等都是令我疑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摸索、完善。

〚29〛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使学生能够正确、比较熟练地应用6的乘法口诀。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顺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地应用6的乘法口诀(如: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题等)。

教学难点

探究和记忆6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例题表格等。

教学关键

为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让他们学会迁移,用类推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2-5的乘法口诀,现在让老师欣赏一下你们的本领好吗?

生:好。

师:请小朋友们把2-5的乘法口诀按顺序轻声地背出来给在座的老师听听。

师起个头。

生:轻声齐背。

师:恩,不错,那么一般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几道乘法算式呢?

生:两句,如:四五二十(4×5=205×4=20)

师:好,现在考考你们的口算水平: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算卡片)

2×5=104×4=163×1=35×4=20

1×2=25×3=154×2=84×3=12

1×5=51×3=32×4=82×2=4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兔妈妈带小白兔去采蘑菇的情景好吗?

课件播放情境导入画面。

二、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新课探究。

师:孩子们,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能帮助小白兔解决这个问题的。

师:小金鱼见到我们二年(3)班的小朋友这么积极,它们也赶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瞧!

师: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例7情境图。

师:一条金鱼由几个三角形组成?

生:6个。

师:一条金鱼由6个三角形组成,这里有几个6?

生:1个6。

师:输入1个6是6。

师:两条金鱼由几个三角形组成?

生:12个。

师:这里有几个6?

生:2个6

师:输入2个6是12。

师:那么3条、4条、5条、6条金鱼又各由几个三角形组成?请小朋友们同桌一起说说.并把你们桌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30〛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1~4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来源,明确每句口诀的意义。

2.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口诀的来源,掌握推导口诀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游戏的图片、学生准备小棍若干、录音机。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评析

复习准备

以开火车形式背口诀。口算(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候念口诀)。

5×25×45×55×13×51×5

2×55×3

看图填空。

☆☆☆☆◆◆◆◆◆◆

()个()是()()个()是()

()×()()×()

一、创设情境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习知识时,看那位小朋友最肯动脑筋?老师有奖品发给你。

二、新课

1.师:用3根小棒,看你能摆出一个什么汉字?可以小组商量。

生1:我摆了一个“工”

生2:我摆了一个“个”

生3:我摆了一个“干”

生4:我摆了一个“大”

师:不管你摆的是什么?都是用了3根,那么你能列出一个乘法算式吗?

生1:1×3

生2:3×1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一个字用了3根。

师:你能用口诀表示吗?

生:一三得三

师:有关三的乘法口诀,同学们能猜出有几句吗?

生:有3句,这三句是: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师:说得真好,奖励你一颗“智慧星”!

(智慧星图片)

能不能根据这些口诀写出乘法算式吗?

生1:2×33×2

生2:3×3

生3:1×3

生4:3×1

2.师: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3的乘法口诀,总结得很好,现在我们是不是分小组再来总结2和4的乘法口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快、最好。

(几分钟过后)

反馈:小组1:2的乘法口诀我们总结出了两句,4的乘法口诀我们总结出了4句。

小组2:我们也是这样想的。2的口诀是一二得二、二二得四,4的口诀是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小精灵非常欣赏你们成功的合作!

(给说的好的小组发放“合作奖”)

想一想在编口诀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1:2的乘法口诀有2句;3的乘法口诀有3句……几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生2:都是从1开始的。

生3:最后的一句口诀两个数都一样。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小精灵要送你一个大拇指!

(大拇指图片)

师:可是我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问大家,1的`乘法口诀怎么说?并说说你的想法。

生:一一得一因为就一个一

师接话说:是啊!一个一当然就是一了。

三、练习反馈

刚才你们学得很好,小精灵很高兴,小精灵要带你们去玩一玩,上哪儿去了?注意听。(放音乐)

小精灵带你们来到小树林,小动物们都兴高采烈地参加动脑筋爷爷组织的有奖大赛,你们愿意参加吗?

(1)口算:(卡片出示15道题)

(2)投篮比赛:(说明:每人分一张卡片)

师:小白兔和小花鹿进行投篮比赛,看谁投得准,投得快。

(给做的快得同学发“优胜奖”)

(3)游戏:“捉鼠比赛”

说明:头饰上标有算式得数,卡片上有算式。

黑猫队,3人;白猫队,3人。(戴头饰)

师:看哪一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所有的算式卡片。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31〛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体验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新知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自主编制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探究9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并熟记口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趣揭题

1.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情境图: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分单打和双打两种,其中双打需要两个队员合作,请看情境图。

(2)计算人数:你知道图中共有多少名运动员吗?你是怎么求的呢?4×3=12(名)

(3)说说想法:我们知道一幅图有4人,这里有几个4人,你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4)回顾口诀:我们都学了哪些乘法口诀呢?(2—8的乘法口诀)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9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主动探究

(1)提供情境:在我国有一项传统的运动项目──赛龙舟(课件一条接一条地演示赛龙舟情境图)

(2)收集信息:观察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有9条龙舟,每条龙舟上都有9人)

(3)自由提问:分组自主提出问题,并尝试列式。如:2条龙舟上有多少人?3条龙舟上有多少人……

(4)交流汇报:学生的式子可能有两种:连加或乘法。如果有连加的算式,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板书每个乘法算式)

2.自编口诀

(1)讨论乘法算式的积。

①出示数轴,让学生填一填。

②根据乘法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如:2×9可以表示几个9相加。

(2)自编9的乘法口诀。

(3)根据9的乘法口诀写出对应的另一个乘法算式。

3.多种形式,熟记口诀

(1)找规律:

①观察相邻两个乘法口诀的差是几?

②看图找规律:10个方格中有9个五角星,1个空格

学生小结:9乘几就等于几十减几。

③手指记忆法。

a.课件出示教材第81页最下面的.手指操。

b.教师边介绍边示范用手指表示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c.学生练习手指记忆法。

(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9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并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口诀。)

(2)对口令:同桌之间玩对口令游戏。

(3)背口诀:同桌互背口诀。

(三)学以致用,巩固口诀

1.基础应用

(1)完成教材第80页“做一做”。巩固学生对的口诀的应用。

(2)算一算。

9×6=2×9=5×9=()×7=9×()=72

2.提升练习

(1)填一填。

9+9+9=()×()=()

9×8-9=()×()=()

5×9+9=()×()=()

(2)圈一圈。把答案是18的算式用红色圈出来,把答案是45的算式用绿色圈出来。

9×2-99+94×9+99×7-9-99+9+9+9+99×3-96×9-9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32〛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3)根据27×13=351,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 )÷( )=( )

( )÷( )=( )

2、想一想:

提问:下面两道除法算式能够求出商吗?为什么?

板书:5÷0 0÷0

得出结论:在除法算式中,0不能做除数。

练习:判断下面算式是否成立?

1×0 0×0 0-0 0+0

〚33〛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

竖式计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出示口算题

同学们请看口算,看谁速度快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七十四页,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请你认真的读一读、看一看,哪些地方是你看懂的,那些地方是你不懂的地方,把不懂的用笔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互相学习。然后把书合上。

二、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画画)一副画画的`情景含有那些数学信息呢?

生:3个小朋友。三张图画纸。三盒彩笔。师生共同处理数学信息。并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张图画纸?

生2: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了不起!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一个。要求一共有多少枝彩笔,会列算式吗?

生:3×1

2 12×3

三、猜想结果,方法验证:

师:估计一下,12×3大约等于几?解说一下,你是怎样估计的?师:用什么方法就得到12×3准确的结果呢?同学们先商量一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

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师板书有代表性的思路: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

四、提供空间,探索竖式

师:数学讲究简炼,除了以上方法,你还能创造出一种更简单,计算得更快的一种书写形式吗?请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试一试。(师巡回指导)

教师指定几个人到黑板上板书:师:同学们自己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现在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你来说一说我的思路,我来说一说你的思路,猜一下,他们在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先在小组

内说一说。生自由谈: ??生评价得出最简练的方法。列竖式乘时应注意:先从个位乘起,用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相加。

五、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师:(课件演示)师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一节研究的内容:笔算乘法。

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这两个相乘的数都叫做因数,最后的得数叫做积。乘法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先从个位乘起,用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相加。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12×3笔算竖式的过程和方法。

六、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1.解决问题,巩固应用。师:我们刚才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列式并用竖式解答。学生独立解答,相互交流算法2.一步一步往上爬3.解决问题4.竖式计算,比比谁厉害5.解决问题

〚34〛小学数学乘法表教案

口算乘法

第1课时教学内容: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 60×5 30×3 300×7 200×8

12×4 24×2 13×3 32×3 11×5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例1图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3~4。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相关推荐

  • 最新小学数学小数乘法教案7篇 我们为你收集整理了最新小学数学小数乘法教案,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老师的上课应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
    2023-03-27 阅读全文
  • 小学数学乘法教案2000字6篇 小学数学是我们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一门基础,作为一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把教案给提前编辑好!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小学数学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小学数学乘法教案2000字6篇》,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
    2022-12-23 阅读全文
  • 小数乘法教案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带来一篇关于“小数乘法教案”的深度阐述文章。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 学生的反馈可以反映教学的成功与否。以下只是提供一些参考资料请大家仔细阅读!...
    2024-06-11 阅读全文
  • 小学数学《乘法》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有趣的课程,那么如何让小朋友学习数学乘法课程呢?学习了加减法后乘法是学生对数学的一个初步认识中,既要有趣又要学好乘法,该怎么设计教学方案呢?下面小编精选整理了小学数学《乘法》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2021-11-18 阅读全文
  • 关于小学数学乘法教案精选 幼儿教师教育网专题“小学数学教案”为你推荐以下内容。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能写出优秀的教案。教案可以顺利的推进原本拟定的教学计划。你在寻找好的教案范本吗?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关于小学数学乘法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2022-12-18 阅读全文

我们为你收集整理了最新小学数学小数乘法教案,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老师的上课应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

2023-03-27 阅读全文

小学数学是我们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一门基础,作为一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把教案给提前编辑好!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小学数学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小学数学乘法教案2000字6篇》,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

2022-12-23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带来一篇关于“小数乘法教案”的深度阐述文章。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 学生的反馈可以反映教学的成功与否。以下只是提供一些参考资料请大家仔细阅读!...

2024-06-11 阅读全文

小学数学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有趣的课程,那么如何让小朋友学习数学乘法课程呢?学习了加减法后乘法是学生对数学的一个初步认识中,既要有趣又要学好乘法,该怎么设计教学方案呢?下面小编精选整理了小学数学《乘法》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2021-11-18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专题“小学数学教案”为你推荐以下内容。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能写出优秀的教案。教案可以顺利的推进原本拟定的教学计划。你在寻找好的教案范本吗?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关于小学数学乘法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2022-12-18 阅读全文

Copyright©2001-2025 幼儿教师教育网 yjs21.com 湘ICP备2022004057号-6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