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父爱,孩子可能心理失衡
发布时间:2022-02-16 幼儿园心理说课稿 幼儿心理教育笔记 教育孩子笔记没有母爱的孩子固然不幸,但只有母爱,没有父爱的孩子同样可怜,甚至还可能出现种种心理失衡的症状。母爱不能替代父爱。
“照料孩子与父亲无关”的“局外人”观点,不是误解便是偏见。其实,婴儿刚刚呱呱堕地,就渴望父爱了。当孩子出生第二个星期后,大多数婴儿留意父亲的嗓音,甚至模仿父亲的举手、伸手等简单动作。大多数孩子对与父亲进行的特殊的游戏,如上抛,用劲拥抱,快速奔跑等,更是情有独钟,而且也能体会到父亲特有的“阳刚之气”。
调查显示,即使孩子尚处于“朦朦胧胧”的婴儿期,缺乏父爱也会出现种种症状,诸如烦躁不安、夜哭不眠、食欲减退、抑郁易怒等等。心理学上认为这便是“父爱缺乏综合征”。
各国儿童心理健康专家都对与日俱增的“父爱缺乏综合征”投以关注的目光,并加紧有关的专题研究。研究表明,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愈小,罹患“综合征”的危险便愈大;男孩的危险比同龄女孩大1—3倍;而且,在双亲俱全但父爱缺乏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患上“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可能性更大。研究统计数据还显示,少时患“父爱缺乏综合征”的中学生,辍学率比一般孩子高2倍,犯罪率也高2倍;如果是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可能比一般女孩高出3倍。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杨澜: 我可以接受孩子失败, 但不能接受他没有尝试
我的女儿先是在一所公立小学读书,然后在北京的国际学校上中学。有一次我在餐桌上问她两种学校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她想了想回答说:“在本地的学校,老师总是让我们别犯错误;在国际学校,老师鼓励我们不要怕犯错误。”
这种教育方式的差异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显而易见。2015年10月,在电视真人秀《最强大脑》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一位12岁的中国男孩与一位同龄 的意大利男孩展开竞争,看谁能用最短时间记住102位新郎新娘的排列顺序,然后用人偶复位。按照比赛规则,由意大利男孩先行报出自己的排列,结果是完全正 确。就在同时,中国男孩开始低声啜泣,继而号啕大哭,主持人蒋昌建问孩子为什么,他懊恼地哭喊道:“我记对了,可是排错了!”
他太伤心了,几乎瘫倒在座椅上。在家长和现场嘉宾的百般劝慰下,他终于鼓起勇气,带着哭腔报出自己的排序,结果却是——完全正确!甚至因为用时较短,他成为最终胜者。
这时,主持人发现那位意大利男孩也在落泪,就关切地问他怎么了。意大利男孩答道:“我看他哭得这么伤心,也觉得很难过。”原来,他是因为同情中国男孩才哭的!两个孩子都是真情流露,作为观众的我却不由感慨:中国孩子的压力太大了,输不起啊。
如果你没有失败,那意味着你的创新精神不够
在我采访过的人物中,特斯拉电动汽车的发明人伊隆·马斯克曾说过:“谁喜欢失败呢?失败是可怕的。但如果你毫无风险,就意味着你不过在做一件稀松平常的事!”马斯克的这句话可是真切的体验。“失败也是一种选项。如果你没有失败,那意味着你的创新精神不够。”
1995年,他用自己和兄弟们凑的1万多美元创业,开办软件公司。为了节省开支,他把办公室和公寓二合一,晚上人就睡在沙发上。31岁时,他已经把一 家公司成功地卖给了康柏,另一家卖给Ebay,赚了2000万美元!而他的决定不是从此过上舒服日子,而是把所有资金投入新公司,再度创业。
电动汽车和火箭运载在实验过程中失败率很高,马斯克的情绪也随之大起大落,甚至在一个圣诞节前的周日彻夜难眠,几近崩溃!近乎奇迹般的是,就在第二天 早晨,他接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打来的电话,给了他一个14亿美元的订单。他激动得忘乎所以,对那个打来电话的人大声说:“我爱你!”
让他能够不断面对风险和失败的是这样的信念:“我希望有一天回顾过去时可以说,我对这个世界有过好的影响!”这话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热浪中,能给人带来一份激励和警醒。凡创办企业,95%都以失败告终,“你输得起吗?”是创业者应该问自己的问题。
我们喜欢聚焦成功,忽略成功之前之后的许多失败
曾几何时,我们用“赢家”“输家”来评判别人、评判自己。《赢家通吃》(TheWinnerTakesItAll)这首歌是ABBA乐队的杰作,后来 出现在《妈妈咪呀》音乐剧中,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单亲妈妈唐娜,面对曾经的恋人山姆唱 道:“Thewinnertakesitall.Theloserstandingsmall.It‘ssimpleandit’splain.WhyshouldIcomplain?” (赢者通吃,输家微不足道,道理就这么简单,我为什么要抱怨?)多么纠结,多么委屈,多么不甘啊!
失败者是否有资格要求尊重?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南方联盟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向北方联邦军队统帅格兰特将军投降,从而结束内战。在此之前,由于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南军曾在公牛溪战役等较量中以少胜多,创下卓越战绩。
他本人并非奴隶制的捍卫者,他曾说,如果美国400万奴隶都归他所有,为了避免战争,他也会欣然给他们自由。1862年他释放了家中所有黑奴,允许他 们越过防线加入北方军队。他是为自己的家乡而战的。但当他看到自己的士兵只能用野菜、烂土豆充饥,认识到继续流血只会导致无谓的牺牲,于是下令打了白旗。 他对手下说:“我可能要成为格兰特(北方军队总司令)的阶下囚了,我想我必须使自己的仪表尽可能好一些。”
在签署投降协议时他提出,败军也不能受辱,请允许他的士兵保留他们的马匹,因为没有马匹,他们就很难收获下一季庄稼。而格兰特将军深知李将军在南方军队中的威望,也决定给予对手体面的待遇。后来他表示,宁可辞去总司令之职,也不愿逮捕李将军并把他交给法庭审判。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李将军致力于教育事业,1870年长眠于华盛顿学院的教堂。南北战争造成数十万人丧生,但战争结束后,林肯总统与格兰特将军的决定,使民族得以和解,国家得以统一。如果他们当时决定清算南方所有参与战争的人的罪行,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人们常常只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事实。赌场里只传出谁中了大彩的消息,更多人输得倾家荡产却鲜有耳闻。同样,我们喜欢聚焦于某些人物的成功并将之神化,而不太在意成功之前之后的许多失败经历。
谁都会遇到倒霉事,你的任务是想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
2015年10月,我采访迈克尔·乔丹,被誉为“飞人”的史上最伟大运动员(不仅是篮球哦)。他曾不可思议地带领芝加哥公牛队获得六次NBA总冠军, 带领美国队获得两次奥运会冠军,他自己则获得五次常规赛“最具价值球员”、六次总决赛“最具价值球员”称号。他的传奇经历,连同他扣篮时的吐舌动作都被球 迷们津津乐道,他们称他为“披着23号球衣的神”。
他的飞跃姿态成为最成功的个人体育品牌,而在收购山猫队(现名黄蜂队)之后,他成为历史上首位职业球员出身的球队大股东,其年收入超过他作为职业球员 时收入的总和。但是他却说:“我起码有9000次投球不中,我输过不下300场比赛,有26次人们期待我投入制胜一球而我却失误了。我的一生中失败一个接 着一个,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够成功。我从未害怕过失败,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不能接受没有尝试。”
在采访中,他回顾了伤病带给他的肉体痛苦——他伸开双手,我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右手变形的关节;他为圆儿时梦想,曾中途离开NBA去打棒球,在场上被嘘 的尴尬经历,让他知道自己不是全能的,但也不会为尝试而懊恼;父亲被枪杀给他带来的精神痛苦则更让他刻骨铭心,在这之后他带领球队获得了那个赛季的NBA 总冠军,夺冠后他在休息室的地板上痛哭不已;还有在华盛顿奇才队被质疑、被出局的困惑与挣扎……
面对这一切,他的法宝就是父母从小教育他的那句话:“谁都会遇到倒霉事,你的任务是想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
人生如此丰富,岂能用输赢一语概括?除了赢家和输家,难道我们不能做个玩家,在对梦想的追逐中体验一把挑战自我的惊喜与刺激?万一成功了呢?
父母成长心灵才有能力爱孩子
只有父母的心灵成长了,才能有能力爱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
“假如你在往夏威夷的飞机上,你的心情非常愉悦……突然,机长告诉你,飞机发生了故障,将在5分钟后坠毁。你有5分钟时间给你的孩子找一个爸爸或妈妈,请你写下对孩子未来爸爸、妈妈的要求……”11日下午,在洛阳电视台演播大厅,伴随着伤感的音乐,轻轻的啜泣声在大厅里悄然响起。
短短5分钟,当每个人争分夺秒地写下对孩子未来爸爸、妈妈的要求后,突然顿悟——对别人的要求,又何尝不是自己应努力做到的。
这是杨伟林主讲的“心灵旅行”大型公益性亲子关系体验式课程的一幕。杨伟林,NGH国际注册催眠导师、心灵导师。家庭系统排列导师、中国亲子心灵旅行第一品牌创始人,在洛阳举行“心灵旅行”大型公益性亲子关系体验式课程。
激活潜能,学会亲子沟通技巧
“一根喝酸奶的软吸管能把一个硬硬的土豆给扎透吗?”当杨伟林手里拿着一个土豆、一根软管问大家时,大多数人摇了摇头。
“这就是人固有的心态或者说是对自身能量的不理解。”杨伟林轻弹手指,吸管毫不费力就扎破了土豆。
“其实,你只要激活内在的巨大潜能,你的亲子关系、工作和学习都不成问题。”接下来,杨伟林又给大家做了“身体旋转360度”、“食指会长长”两个小游戏,让大家惊奇地发现自己潜在的能量,发现潜意识所发挥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杨伟林告诉大家: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亲子沟通技巧。
现实中,有些妈妈却用潜意识给孩子负面信息——
当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你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你乖不乖,有没有听老师的话”,他的脑海里就会被打上一个烙印“我只要乖、听话就是好孩子”;当孩子学走路摔倒在地上,你马上惊叫“宝宝,你疼不疼”,他就会知道“哦,原来我摔倒了可以哭”;你接下来一句话是“别哭,给你糖吃”,他马上就被传递了一个信号“原来我一哭就会有糖吃”,下回他就会用哭闹当武器;如果你再跺一下地,说“都怪地板,弄疼了宝宝”,那么,他长大以后,就很可能成为不负责任的人……
教育孩子,你只需学会“哦”
“如果你还没学会如何教育孩子,那么你只学会‘哦’就行了。”他给大家描绘了一个孩子回到家和妈妈对话的场面——
“妈妈,我再也不想上学了!”(气冲冲地)
“哦,你不想去学校。”(力图平静地重复)
“我讨厌学校!”(仍气冲冲)
“哦,你讨厌学校。”(再次重复)
“其实,我也不是讨厌学校,我只是讨厌那个老师!”(声音低了几度)
“哦。”(看着孩子,期待他说下去)
“我只是忘拿一张纸,他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说我!”
“哦。”(充满理解地凝视孩子)
“其实,我也知道我错了,他才说我。”(声音更低了,用惊异的目光看妈妈)
“哦。”(鼓励的眼神)
“下一次我在课桌里多放几张纸就行了……”(头低下来,变得平静)
“清理内心的垃圾,才有能力使亲子关系走向更崭新的阶段。”杨伟林最后用了20分钟的心理催眠,让现场每个人走回童年,重温和父母的亲情,修复畸形的亲子关系,和“最爱的人、最对不起的人”对话,得到内心的宁静。音乐静静流淌,而眼泪也在每个人脸上恣意流淌……
家长育儿心得:孩子的世界里不能没有爱
家长育儿心得:孩子的世界里不能没有爱
我的儿子叫轩轩,在大(3)班,是个活泼可爱、善解人意、有个性的小男孩。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从呀呀学语到嬉戏玩闹,他的每一个憨憨的笑容,每一句稚朴的言语,无不牵动着我们的心,对于儿子,我们真的无法不宠爱,一家人常常围着儿子团团转,虽然知道宠爱可能会让儿子养成独生子女的坏习惯,可爱是无法遮掩的,我们爱儿子,关心着他、呵护着他,但是我们也注重爱的方法,在爱他的时候我们也教会了他关心我们、爱护他人,所以,虽然儿子倍受宠爱着,却也有着关爱他人的好品质,他是爱的使者,把我们给予的爱还给了我们,传给了他人。
孩子的心灵,是一张无暇、纯洁的白纸,正准备人生起步的描摹,而他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也许就成为这张白纸上的第一笔。家庭教育这种“先入”式的影响,与幼儿园教育相比,往往是有更多的奠基性“走向”作用。为了让儿子学会关爱他人,我们是这样做的:
1、重视每一个让儿子关心长辈的日子。
许多家长都会很风光地为年幼的孩子庆贺生日,而把自己的生日,特别是老年人的生日抛在了脑后,事实上,这种做法容易催发孩子唯我独尊心态的萌芽。在我们家,我们重视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日,在大人生日那天,我会告诉他今天是谁的生日,他总会学着我们对他那样,对着长辈唱唱生日歌,说一些祝福的话,有时还会缠着我帮他拿着积钱罐里的小钱买一些巧克力之类的他喜欢的小东西,我们也都欣然接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意识到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是平等的、互相关爱着的,明白过生日不是他的专利和特权,从而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走出自我中心的小天地。
.“父亲节”、“妇女节”、“重阳节”等节日都是很好的教育机会,在这些日子里,我都会告诉他是什么日子,是家中谁的特殊节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节日,使他能铭记家人的养育之恩,报答长辈的辛勤劳作。比如,在“妇女节”来临之际,我给儿子孩子介绍自己的职业,并把他带到自己班中,看自己上课、备课、做教具等,使其深切地认识和体会妈妈工作的勤奋与辛苦,学会关爱妈妈;还让他在奶奶做饭时在一边打“下手”,知道奶奶每天做饭也很辛苦。在“重阳节”到来之时,我们和他谈话,让他知道人年纪越大,体力就会越弱,身体就会越差,并进一步引导孩子要尊老敬老,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照顾和帮助,所以每天吃晚饭时,儿子总会第一个叫上爷爷奶奶。
2、学会和家人一起分享快乐。
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意识,认为家里所有的好吃的、好玩的都是他一个人的,许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这样,都会说:现在的孩子都小气。其实这不是小气,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家长们每每买了好吃的、好玩的,大多会先给孩子,有的甚至自己一点都不吃,都留给孩子,所以孩子会认为好吃的、好玩的理所当然都是他的。儿子的爷爷奶奶一开始也都这么做,但我不这么认为,家中有了好吃的,我会要求他先给家里的每人分一份,然后再自己吃,哪怕只有两份,我也不让他一个人吃,现在儿子有了好吃的东西,也总想着让大家尝尝,有时奶奶不肯吃,他还会劝说:奶奶,你尝尝,很好吃的。我也总要求大家把东西吃了,因为这样才能让儿子知道好东西不能一个人要,要大家一起分享才能有更多的快乐。
3、让孩子学会关心周围的人。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一切善良、美好的品质和优良的素质,健康的心理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生,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父母还应让孩子融入社会,让孩子成为社会的人。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会为孩子树立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对待朋友的榜样。我家的房子是乡下那种楼上楼下的老式房,一排有很多家人家,平时,常常会互相串串门,邻居家的孩子来我家,我总会让孩子学做“好客的小主人”,学会友好地招待客人,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一起玩,好吃的拿出来一起吃;自己上别人家串门,我要求他做“文明的小客人”,知道爱惜他人的玩具,接受他人的食品时要有礼貌。他和邻居相处时感觉也像一家人一样。儿子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少儿频道,电视里给妈妈洗脚的小男孩、做好事的大哥哥大姐姐、让座的叔叔都成了他学习的榜样,在看这些公德广告时,我都会给他细细地解释,还会加上画面人物的想象,看到电视里的大哥哥跑步时一路做好事,儿子很是感动:“妈妈,那个大哥哥真好,他经常帮助别人。”我告诉他说:“是呀,大家都喜欢大哥哥,特别是那些得到他帮助的人,一定会想,多亏了他帮忙呀,要不然自己的宝宝会被球击中,东西会撒一地……”此时,儿子就会充满崇拜地说:“妈妈,我也要和大哥哥一样做好事,让大家都喜欢我。”有一次,我们乘公交车去姥姥家,儿子看到上来了一位老奶奶,在耳边悄悄地对我说:“妈妈,我们让老奶奶坐吧。”听到了老奶奶的感谢,他笑成了一朵花。
爱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孩子的发展需要爱的抚育,让我们用智慧去关爱孩子,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我们无私的真爱,让我们的爱唤起孩子心灵的爱,这才是教育之成功所在。儿子现在上大班,虽然他还有许多坏习惯,吃饭有时要喂、有时做事没恒心,但是,儿子的这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却是难能可贵的。教育的重点是品德教育,是教孩子学“做人”。儿子有了做人最起码的准则,有了“爱”这个基础,我相信,只要注重家庭教育的方法,深入细致、持之以恒,儿子长大了一定也会是个优秀的人。
没有父母关爱的孩子不快乐(全托)
很多父母由于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把孩子送进全托班。很多孩子就是这样被送进全托班的。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父母就是没时间照顾孩子而将孩子送到了你最好的幼儿园全托,满以为自己的孩子会受到最好的教育。事实上,送入幼儿园的孩子能力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长们都很高兴,为自己明智的选择而高兴。然而,真正的弊端出现在孩子上初中后,他们遇事唯唯诺诺,对父母格外的依恋,而且很多时候做的事情和学龄前儿童一样
,似乎又回到了幼儿时期。父母很是迷忙,不知是何原因。
原因就在于,孩子们缺乏父母精心的呵护、爱抚和关心。孩子们在幼儿时期,就没有接收到这些信息,他们就没有安全感,也不可能有足够的大量去交往。没能形成一个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的能力、智力和社会性都没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是父母漠视孩子情感需求的结果。
因此,父母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深爱她们的,不是用物质去刺激他们,而是用行动去关爱他们,经常陪他们聊聊天,说说话,困难的时候能够得到父母的支持。这样,孩子才会因为有父母的关爱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