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处理孩子的错误回答
发布时间:2022-02-01 学生突然受伤的处理方法 学生突发受伤老师的解决处理 学生突然骨折流鼻血烫伤的解决处理一天,爸爸带小晶去动物园,在看狐狸的地方,爸爸指着笼子问:“小晶,里面一共有几只狐狸呀?”笼子里面一共有五只狐狸,而小晶却说:“三只”爸爸不高兴了,训斥道:“胡说!”小晶看见爸爸在众人面前训斥自己,“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许多孩子争强好胜,爱表现自己,喜欢积极回答问题。但是出于各种原因,有时孩子的回答往往是片面的、答非所问甚至是错误的。面对孩子不正确的回答,家长和老师不应直接予以否定和指责,免得对儿童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孩子虽小,但是也有自尊心,总希望自己的回答能够得到成人的赞同和表扬。听到“不对”、“错了”、“胡说”等否定性评价,就会使他不好意思,难为情,自尊心受到伤害。
孩子的自尊心很稚嫩,回答问题时如果遇到几次否定,就会觉得自己不够聪明而泄气,以后就会缺乏提问题的勇气,严重影响自信心的形成。而且,由于孩子不敢积极回答问题,对智力的开发也有不利影响。
孩子对家长和老师的信任感,是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的重要条件。如果成人不分清情况,不去积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对孩子的回答就轻易指责或否定,往往会使孩子心中不服气,产生对成人的不信任感,影响对孩子以后的教育效果。
如果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对成人的信任感受到损伤,就容易形成孤僻、胆怯和逆反心理等不良心理品质,导致对家长和老师的提问,孩子不愿回答或者不敢回答。在幼儿园里,面对老师的提问,还可能呆坐在那里,不去思考、自行其事、沉默不语。这样会严重地抑制儿童思维能力、注意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因此,对待儿童的错误回答,家长和老师在态度和方法上一定要慎重,不要直接否定,要注意保护孩子儿童的心灵。那么,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1.避开答案本身的正确与否,肯定幼儿大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精神。
2.启发诱导,尽量让孩子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例如,老师问:“一共有四块糖,爸爸分一块,妈妈分一块、姐姐分一块,弟弟能分几块?”孩子回答:“老师,我没有弟弟。”这时如果老师改变一下说法,“老师不知道你没有弟弟,那你也参加分糖,你能分几块?”孩子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3.在幼儿园里,可以先对回答错误的儿童不作评价,继续提问别的儿童,然后由老师面向全体儿童做出正确的回答和解释。这样一方面还使回答错误的儿童不致于在众人面前难堪,另一方面还会使儿童产生自己重新回答并回答正确的感觉,既增加了儿童的知识,又保护了儿童的自尊心。
4.对有些儿童没有见过或经验较少的问题,如果孩子回答错了,可以不先对之评价,遇适当的机会,让儿童面对事物自己获得正确的答案。例如,家长问孩子:“蜻蜓有几只翅膀?”“两只!”面对这样的回答,家长可以先把这个问题记住,待有机会捉到蜻蜓时,让孩子自己数一数。这样得到的正确答案,印像最深,一生都不会忘记。
5.如果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孩子答错了,家长和老师可以换一个类似的问题让宝宝回答,要是答对了,先予以肯定,然后再告诉他这个问题与刚才那个问题其实是一样的,再重新问宝宝刚才答错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做出正确的回答。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犯错后如何正确处理?
让孩子有机会说话
孩子犯错时家长不要急着插手,可以先问孩子八个问题,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让孩子情绪有个出口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理解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家长不做批评或判断
孩子够冷静之后,可以问他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
让孩子检视自己的判断
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然后问他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这个环节家长唯一要做的是守住“不伤害、不妨碍”的底线。接着问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并且表示支持。等到事情过去之后,最好是一二天之后,问他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家长操太多的心了。
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
孩子在接触事物的时候,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教育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尤为及时和关键,首先要正视孩子犯错误,然后对孩子适时的进行认知教育,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让孩子从中获得更多的生活常识。
案例:餐前活动时,孩子们在走廊上自由玩耍。忽然陈轶铁跑来告诉我:“老师,施欣羽带零食来了。”我问:“你看见了吗?是什么东西?”被我一问陈轶铁噎住了,小声说:“我看见楼梯上有口香糖纸。”我跟过去一看,果然有一张绿箭的口香糖纸,这时,许多孩子都围了过来,我就问:“这糖纸是谁丢的?”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说没有。我见问不出是谁,又不好说是谁,就说:“小朋友,你们说带泡泡糖的小朋友对吗?为什么呢?”乐乐说:“这小朋友不对,不但带零食来吃,还把纸扔在地上。”德山说:“吃泡泡糖不干净,我爸爸说,吞下来,人会死掉的。”宇童说:“口香糖要用钱买的,钱是爸爸妈妈辛苦赚来的。”伟伟说:“吃口香糖会污染环境。”
我听孩子们讨论的这么起劲,就及时抓住话题进行教育。刚才小朋友都说的对,吃口香糖不好,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对人身体健康有影响;另一方面对环境有污染。因为这口香糖吃到后来就不甜了,吞在肚子又不行,影响人的健康;吐出来也不行,因为它几百年也化不掉,污染土壤,对自然环境有很大的破坏。今天,有小朋友吃了口香糖,不仅把糖纸扔在地上,还不主动来承认自己的错误。老师给他一次机会,我相信他待会儿会来向老师勇敢承认错误的,能勇敢承认自己错误的孩子,老师和小朋友们还是会和以前一样喜欢他的。陈轶铁今天也有不对的地方,没亲眼看见,就乱说是施欣羽吃的口香糖,以后没弄清楚不许乱说小朋友的名字。
我的话还未说完,人群中传出了点声音,很小声的说:“是我,老师。”我一看原来是内向的雨婷,我看她勇敢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就及时的表扬了她,并提出要求:以后我们小朋友吃零食时垃圾要放在垃圾筒里,爱护环境;像口香糖这类污染环境的东西要少吃;幼儿园里有点心,零食最好不要带到幼儿园来。
专家观点:让宝宝感受错误的好处
1.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对宝宝来说是一种十分可贵的体验。宝宝在这个过程中经自己摸索而获得的知识不再仅仅是知识,他更多地获得的是一种能力和一种喜欢探究事物奥秘的良好习惯。
2.在感受错误过程中体验快乐,宝宝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通过自己努力想方设法避免错误,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那种快乐的体验是通过别的方式无法获得的。
3.在感受错误过程中锤炼意志,宝宝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他的心灵就有机会不断经受这样的历练,这对锤炼宝宝的意志提高宝宝的挫折商无疑意义重大。
4.在感受错误过程中提高宝宝的责任感,通过这种方式,让宝宝养成自己做事自己负责的良好习惯,可以有效地培养宝宝的责任感。
5.在感受错误过程中让宝宝学会正确的行事方式,在经过多次这样的体验之后,宝宝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找出合适的行事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错误的称赞害了孩子
很多成人都知道,称赞孩子会让孩子有上进的动机,会愈想做好。从「刺激到反应」的理论上来看,给了正向刺激,当然会有正向反应,而且种瓜得瓜嘛!称赞孩子的教养历史,不管中西(尤其是西方),都是很渊远流长的。
但这样的认识只对了一半!更重要的一半是,「如何称赞」比「要不要称赞」来得重要。这点在学术研究上、实际与幼儿的互动上,都得到了左证。因为称赞不得当反而会对孩子产生负面效应,来看以下这个例子,就会明白了。
称赞不当的负向效应
六年前,我教过一个叫小谛的学生,他是个很谨慎的五岁小孩,做任何事都会考虑再三,不容易犯错,也不会轻易踩到别人的地雷,他是成人眼中的乖小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总是遇事犹疑,不愿做他没有信心的尝试,这样的处事态度(基本上,也有天生气质的导向),就成了他的学习态度,比如说学写字母。
握笔能力不是他的强项,所以他不太愿意做写字母的练习,他总说:「我不会写,我不知道怎么写a。」但严谨一点来说,他的问题不是不会写,应该是:「我没办法把a的圆形,写得那么圆,所以我不会。」显而易见的,他不是懒惰,而是不愿意犯他心目中的错误,不愿意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自觉自己是一个禁不起挫折的孩子。
身为老师的我,理所当然的决定以正向的称赞来导引他!那天,他拿着一个他自认写得很好的a来找我,他满心的欢喜都写在脸上。我也很开心的顺口就说:「哇,你的这个a,是你写过最好的一个!」我这样的反应,在理论上是没有错的。既是拿孩子的成就与他自己的相比,不涉及无谓的竞争、正面评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这样的称赞不是「你好乖或你是好孩子」之类的空泛语,所以应该会让小谛愈来愈有信心练习写字才对!
但我做错了,换句话说,我称赞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那天过后,小谛非但没有意愿提笔写字,拒绝的态度也比以前更明显。虽然我一直说,「你写得很好呀,你看你那天……」但他总是婉拒我的邀请。直到有一天,我看他在画图,才真正懂他!小谛那时用彩色铅笔在画一个小孩,他用心的握着笔,画身躯、画五官,在他努力画完两只大耳朵后,他把用具收好,对他的同伴说:「我不画了。」同伴问他:「为什么?我还没画完,我还要画车子。」小谛则回答说:「我不想画了,不然我又会画错。」
我听了以后,吃了一惊!原来,小谛很敏锐,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所以一旦自己所做的达到一定的水平,因为害怕失败,就绝不会再尝试第二次。这个发现,让我对他的学习反应,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这个领悟,也让我知道,我对他的称赞不但没有帮助,反而害了他。因为我的称赞,证实了他认为「自己不行」的想法:
1.「既然是最好的a,那我以前写的,其实全部都很差!你看吧,我果然是不行!」
2.「只要我不再写,那我的表现就不会让别人失望,也不会让自己失望!」
善良的小谛,因为我自认为的好称赞,更不敢尝试、更没有信心呀!而我这个老师,在他的生命中是如此重要,因为我是他每天在学校八个小时,那「家的延长线」,所以他不愿意让自己失望的同时,也不愿意让我失望!
我在难过之下,开始探索称赞孩子的方法。因为我相信,正向的导引和赞赏,在教养的原则路上是不会错的,因为那是引发动机和行动的来源!但称赞的方法,应该是有商议的空间。于是,在我看了几份报导和研究后,马上采取了另一个称赞的方法:「称赞孩子的努力,而不称赞孩子的成就!」
称赞得当的正向效应
那天,小谛顺着我的鼓励,练习写着圆形的字母系列(c、o、a、d、g)。我请他坐在我旁边写,就在他不是很有信心的写下第一个a时:
我指着那个字母的圆弧形部位说:「我可以看得出来,你很努力的转弯,你看到这个圆弧了吗?」
小谛点一点头,很专心的看着。
我又继续说:「我写给你看,你以前的圆弧度是这样转,你现在的是这样!会这么圆,是因为你一直练习,很努力的练习呀!」
我在小谛的面前,模拟他在两个月前,刚刚练习写a时的字形给他看。小谛看了一直笑,然后就自己提着笔,边写边笑着说:「你看,这个也转得很好哟!啊,这个,长得像我以前写的……」
就这样,小谛拿着笔一直写。最重要的是,他一直笑着写,很有信心的写,不怕失败的写,与自己一直挑战的写。那当下,我好感动的看着他,体会到「适当的称赞,所能带给孩子的无限信心和希望」。我好谢谢小谛,教会了我如何真正的看待孩子的努力,而不是成就!努力,是自发的;成就,是别人给予的。自发的,会让自己在自己的定义里,更上层楼;别人给予的,随时可拿走,是靠不住的、是被动的,也就是「赵孟能贵之,亦能贬之」呀!
在这次的领悟后,六年来,我用同样的原则和方法,看见了更多孩子的努力,也鼓励了许多孩子的动机与行动。
正确的语言可激发潜力
五岁的安娜,对写作文裹足不前,她觉得自己的作文写不好,因为她能想到的句子都很短,像是:「Iliketoplay.」于是我对她说:「你现在写出了四个字,以前你只能写词哟。我想下一句,你一定可以再多加一个字的。」
安娜听我一说,就自己用手指头算了算,一会儿,很开心的对我宣布:「我找到五个字了!」于是她用五个字造了下一句:「Iliketoplaygames.」购
而我也很开心的回答:「你真的做到了,是五个字呀!」
就这样,安娜又努力挑战六个字、七个字的句子。她好开心,也充满信心!
称赞孩子的努力,而不称赞孩子的成就!用这个原则,你会看到不一样的小孩!
不能夸大孩子的错误
不能夸大孩子的错误写这篇日记的时侯我一直在犹豫我的用词,刚开始我想写‘儿子又闯祸了!’,但是思来想去,我是不是夸大了孩子的错误?因为在大人眼里的错误,在孩子眼里有时是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在孩子面前。
儿子上星期五在幼儿园打了小朋友,回家后我将此事告诉了小爸,小爸听了就对儿子说:“这可不好,我要打一下你的屁股!”然后追着儿子象征性地打了一下。这时我发现儿子的表情很奇怪,从我‘告状’到小爸打他屁股的神态,不是害怕、担心、愧疚而是竖起耳朵倾听后的自豪、喜悦(这个词我不知用得准确否,因为儿子脸上带着笑容,我才这么说),刚开始我没太注意,也没多想,但是昨晚发生了另一件事,一下子让我认识到,在儿子面前我犯了致命性的错误,我讲述他所做的事的语气及表情,让他产生了岐意,他可能认为我是鼓励他、表扬他了,而且我又有可能夸大了孩子的错误,因为我所说的错误,在他眼里有时只时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已。
昨天从幼儿园接回来后又遇上从北京回来的小朋友张家进,儿子接过小朋友爸爸递过来的小铲子就跟着小哥哥走了,我们家长跟在后面,后来又来了一个小朋友,他们三个人在一起挖土,然后不停地将土扬起,三个小朋友笑作一团。这时我和另一个家长说话,眼光捎代着儿子,就见儿子拿起一小铲子土,正要上扬,恰好张家进小朋友喊儿子,儿子一转身回头手一抖,一小铲子土就倒进了张家进小朋友的嘴里。“爸爸,你看我的嘴呀!”张家进小朋友回头喊他爸爸,我见此情景有几秒钟的愣神,因为我也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尽管在此前我们都警告过孩子们在扬土的时侯要注意不要扬到小朋友的眼睛里,但是没想到会进嘴里呀!我和张家进的爸爸几乎同时冲到孩子们面前,我赶紧对张家进说:“啊呀,对不起,别怕,没事,阿姨先给你擦一下吧!”张家进的爸爸连忙说:“没事,没事,先喝口水,吐出来,再洗洗就好了!”我这时再来看儿子,小家伙木然地站在那,他也被弄蒙了,我觉得儿子不是故意所为,拉住他说:“没事,没事,你是不是不小心才将土倒进哥哥的嘴里吧?咱们跟哥哥道个歉吧?”“对不起!”儿子小声地说。张家进小朋友在爸爸给收拾完后,又拿了一铲子土倒到儿子的脚上,这件事情到此就算了,因为不到一会功夫两个孩子又玩到一起了。
晚上回家我又将此事学给小爸听,此时儿子站在客厅里竖起耳朵听我们说话,我又发现了儿子的表情变化。说实话这一次我认识到我的表述对他的影响,尽量用词稍稍考虑了一下。但是------
经过这两次事情,我觉得谈论孩子的事情,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如果当着孩子的面最好要公正事实求事地进行描述,不要加进自已的评论,最好能引导孩子让他自已知道自已的做法有什么不好之处,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如何去做。有时侯我们大人认为这件事做得不对,但是在孩子眼里没有什么,他还没有事非观念,而我们强加给他的观念后他就会变得委委缩缩,不敢放手大胆去尝试新的事情了,这就是处理问题不好留下的后遗症呀!
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夸大他的错误,也要注意描述问题的方式方法,否则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好的影响呀!!
如何回答孩子的提问
家长认真对待孩子提问意义重大
孩子好提问题,说明孩子好学习,爱动脑筋思考问题,求知欲旺盛。这是优良的品质,家长要精心呵护。那么,怎样呵护孩子的好问精神呢?
孩子天生地好奇。好奇必然导致好问。看到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或事物,看到同他熟悉的东西或事物不一样时,往往就会缠着父母问这问那,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爸爸,这是什么?”“妈妈,那是怎么回事?”表明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通过提问题,可以认识未知的世界和事物,获得知识,开阔眼界。
德国十九世纪的著名教育家福禄倍尔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渴望知识的孩子,会接二连三地提出问题——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是什么?——每一稍能满足孩子的答案,就给孩子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儿童分别地从各方面学到语言,把它作为认识客观世界的媒介。”
家长回答孩子的问题,既能够获得知识,认识客观世界,还可以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家长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好问
因此,对于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应对。
所谓“积极的态度”:
一是要欣赏、赞扬、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好问的精神,听到孩子的问题,要由衷地高兴;
二是要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让孩子深切地感觉到家长对孩子的问题也很关注,以家长的情绪感染孩子,强化孩子的好问精神;
三是要努力用生动形象的、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耐心地给孩子讲解,回答提出的问题,不要让孩子失望;
四是尽量不用论证的方法给孩子进行问题的解释,要多用贴切的比喻,即用孩子熟悉的事物或故事打比方,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尽一切可能讲清楚,说明白,直到孩子满意。
在这个问题上,鲁迅先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据鲁迅夫人许广平回忆:有一次,鲁迅先生靠在藤躺椅上,海婴骑马式地坐在他的身上,边吃边谈天。鲁迅一一回答孩子提出的幼稚的问题:
“爸爸,侬(你)是谁养出来的呢?”
“是我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侬的爸爸、妈妈是谁养出来的?”
“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从前,最早的时侯,人人是哪里来的?”
这样子追寻到物种原始来了。告诉他是从子--单细胞--来的,但是海婴还要问:
“没有子的时侯,所有的东西都从什么地方来的?”
这问题不是几句话可以了,而且也不是五六岁的幼小心灵所能了解,在盘问了许久之后,回答不清了,就只好说:
“等你大一点读书了,先生会告诉你的。”
解答孩子的问题力求准确无误
第二,在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时,要努力到正确无误,切不能摸棱两可,给孩子以错误的概念。
孩子初次来到这个世界上,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渴望了解接触到的一切,认识所面临的事物,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到处寻求、吸收知识。小孩子的心理就像一张白纸,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会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记忆里。中国有句成语:“先入为主。”意思是以先听到看到的为主,其他的难于理解接受。先接受了一种说法或思想,无论是对是错,都会以为是正确的,有了成见,后来就不容易再接受不同的说法或思想,甚至予以排斥。因此,回答孩子的提问,要力求正确无误。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简单、浅显,回答起来也比较容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他们提出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深奥,假如不能立刻做出准确的回答,就要查阅一下有关的资料,给孩子一个科学的答案,或给予一个恰当的回答。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家长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千万不能认为小孩子好“糊弄”,为了维护家长虚假的“面子”,而假装“圣人”,“强不知以为知”,不懂装懂,给孩子似是而非、摸棱两可的回答。
比如,有家长在教小孩子算术的时候,就这样告诉孩子说:“加法、乘法的等数一定多,减法、除法的等数一定少。”孩子以为这是“规律”,记等牢牢的。等到孩子上学以后学“正负数”时,就会遇到麻烦。
最好能够做到即问即答
第三,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当即做出回答。
小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即兴式的,就是对眼前的事物、景物、环境或情况,临时发生兴致而提出问题,诸如“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这是怎么啦?”孩子常常是迫不及待地希望马上就能得到答案。这就要求家长反应要灵敏,最好不要拖延时间。因为有许多的事物、景物、环境或情况的出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甚至是“稍纵即逝”,稍一迟疑就会消失,从而失去教育的大好时机。比如孩子发现了天上的彩虹,或是孩子在乘坐汽车发现了一个新鲜、奇异的景物,等等。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迅速做出回答,及时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就要求家长平时必须加强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切实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那是不行的。
不见得都给予现成答案,最好给孩子留有思考的余地。
第四,有时候回答孩子的问题,最好给孩子留有思考的余地,以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孩子提出的问题,有时是“一无所知”,完全不了解,家长就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如果家长知道孩子曾经看到过类似的事物和景物,或经历过类似的场合和情景,家长就不见得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可以启发孩子回忆、联想,尽量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或与家长一起共同寻求答案。
比如,带孩子到动物园看到斑马,孩子问这是什么?家长可以启发他回忆在马路上看到驾车的大马,告诉他身上有斑纹的马叫斑马。孩子看到池塘的鸭子在水中游,问鸭子怎么能游动呀?家长可以让孩子背诵唐朝文学家骆宾王的《咏鹅》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告诉孩子这诗中最后一句诗就告诉我们鸭子为什么会游动,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孩子学过游泳,就可以让孩子联想人游泳的动作。
小寓言蕴含的大道理 别去奖励孩子错误的行为
渔夫看到船边有条蛇,口中正衔着一只青蛙。渔夫动了恻隐之心,把青蛙从蛇的口中救了出来。但渔夫又为蛇将挨饿而难过,便拿出一瓶酒,往蛇的口中滴了几滴。蛇高兴地游走了,青蛙也为重获新生而高兴,渔夫则为自己的善举而感到快乐。他想,这真是皆大欢喜!没料到,仅仅过了几分钟,渔夫听到有东西在叩击他的船板。他低头一看,那条蛇又回来了,而且嘴里咬着两只青蛙——它来讨要更多酒的奖赏!
翻看一本管理方面的小书《一生必知的101个管理寓言》,看到了这则寓言。
渔夫的本意是希望蛇不再捕捉青蛙,但是由于怜悯而给了它几滴酒——这是奖励而不是惩罚,结果事与愿违。你奖励了什么行为,就会得到更多这样的行为。所以,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是,别去奖励那些错误的行为。
作为父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在育儿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呢?
不光有,还不少呢,妈妈们常在不经意间变成那个愚蠢的“渔夫”!
比如,有些妈妈很怕孩子哭闹,孩子一哭,妈妈就觉得自己没做好,内心有愧疚。于是马上给孩子许诺买糖买玩具。这样强化了孩子的错误行为,让他发现哭闹能换来很多“好处”,以后会更多地采用这一“秘密武器”。
懂点道理的妈妈也未必就做得很好,她们也许不至于孩子一闹就哄,但是当她们狠狠批评完孩子,孩子又认了错。她们便马上找些好吃的来表扬孩子“知错就改”。其实她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瞬间的情绪转换孩子很难消化,孩子没办法清晰地理解妈妈的奖励是针对自己哭闹还是认错?
所以,妈妈需要认识到,孩子的错误都是有原因的,他最需要的,不是惩罚或奖励的手段,而是应该告诉他,怎样做是正确的。
从两岁开始,要为孩子制定规则,“危险”和“妨碍他人”的事情不可以做。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持,不能根据妈妈的心情好坏来执行。
错误行为被制止时,孩子很可能会哭闹,那是他发泄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是正常的。妈妈可以耐心等他哭完(但别离开孩子),然后告诉孩子,妈妈爱你,但你刚才那样做不可以,应该怎样。
有一点非常关键,对于4岁以内的小孩子,不要讲太多的道理,成人的正确行为比说教更有效。比如,孩子不肯洗手,不用长篇大论地讲如何洗手才干净的道理,只要妈妈带着孩子一起洗手,坚持几次,孩子自然能学会。
至于孩子认了错,妈妈应用简短的话语表示肯定,不要急着马上给予物质奖励,好东西不妨留在合适的时机慢慢消化。
换种方式纠正孩子的错误
换种方式纠正孩子的错误最近我发现**有个新的现象出现,现在为了追求速度读国学书的时候特快,读的啥内容根本听不清楚,只是一挂鞭的突突的出来,可是读的内容根本就不知是啥。朱老师也与我反应在早读课上也是如此。这样的读书已失去读书的意义了。
昨早**七点就起床了,我琢磨让他上午把国学的书读完“**,我们下午要和营昊洋去打CS了,晚上回来很累的,不知还有没有精力干事了。”**一听下午要和最要好的朋友在一起,马上精神来了“太好了,妈妈,那我上午就完成作业。”呵呵还是玩的力量大啊“是啊,下午要玩,为了能好好玩,我也感觉吧事情都做完了,下午玩的时候就能很轻松的玩耍了。”**连连点头。
我寻思先让他读《千字文》“**,早上记忆力最好了,你看那是先读《千字文》呢,还是先打牌?”**赶紧说“先读千字文吧,早上记忆力好,读《千字文》能记得快。”说完**赶紧拿出《千字文》开始读,乖乖噼里啪啦的像放鞭炮的似的,我灵机一动赶紧拿出手机把他读的内容录下来。等他读完2遍,我做出停的手势“**,妈妈打扰一下,先听一遍录音吧。”**“我都人的字了,不用听录音了。”又是着急的要读完“听一下不耽误读的,这是你自己读的录音,我们来听一下吧。”说完我把刚才录得放给他听,他一边听一边不用自主的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等听完我问他“**,咋样,自己读的好听吧。”**“我读的太快了,听不清楚。”好小子还算有自知之明,还能听出自己的不足。
我笑笑对**说“不错,能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那下面知道该怎么读了吧?”**点点头说“我知道了,应该读的慢一点,读的清楚一点。”我“我儿子真明白事理,知道自己读的不清楚了,马上就能改正,好好读吧,妈妈好好享受我儿子的读书。”说完,**一字一句很清晰铿锵有力的读起来,我也赶紧很配合的做出一副很享受他的读书的样子。
反思一下:这次发现**读书快的不足,没有学习以前那样直接指出他的不足,而是换一种说教方式,把他的读音录下来,让自己听,结果自己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没用我一番说教自己赶紧改正过来。看来平时不是孩子不听我们的教导,而是我们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对。
分享:曾经以为培养孩子就是付出,现在发现培养孩子也是一种收获;曾经以为是我们抚养孩子长大,现在明白是孩子让我们再次成长;曾经以为教育就是能量的输出,现在领悟到教育其实是能量的交还。真正的的教育,永远是相互的,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教育,发现,感悟,是人生的必修课!让学习成为习惯,让成长永不止步!
孩子就是来成就我们的,一起努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