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下流”?
发布时间:2022-02-01 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 小学演讲我的妈妈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手淫是人类性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目前国内外都已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正常的、健康的行为。根据弗洛依德人格发展理论,人类性感区域的变化可分为几个期,在性器期(3-7岁),性器官成为儿童获得满足的主要来源,表现为玩弄、抚摸外生殖器。因此,从发育的角度看,这是正常的暂时现象。
生殖器自摸在小学低年级期间可能开始变得更为蓄意,也或许不可能。你对此或许也不能做太多的什么。我的一个女友说,她的第一次性高潮大约在6岁或7岁。我的一个同事告诉我她6岁女儿的故事:很小的时候,她女儿就常常趴在家具上或用洋娃娃摩擦她的阴部,他们告诉她这种行为应该在她自己的房间私下里做。在她的女儿大约6岁的时候,一天晚上妈妈进到她的房间去吻她并道晚安。从女儿的动静中妈妈意识到她在手淫。她6岁的女儿说:“妈妈,你能出去吗?我正在摩擦,我就快要到那特别舒服的时候了。”很清楚,她已经发现了自娱的快乐。
在这个年龄,手淫对孩子来说是正常的,不手淫对他们来说也是正常的。在一个研究中,研究者发现,40%的6~9岁男孩和20%6~9岁的女孩用他们的妈妈教给的知识手淫。那还仅仅是父母知道的正在发生这种行为的孩子。事实上,这种事件的数字可能还要高得多,因为许多6~9岁的孩子能很好的在大人面前隐藏这种行为。
正如和你的孩子在一起时,你要考虑如何评价孩子的这种行为。如果你的家庭认为手淫是错误的,那么把它告诉你的孩子;如果你的家庭认为手淫是私下体验性的健康方式,你的孩子也应该知道它。但是,不考虑你家庭的价值观,所有的孩子都应该知道:手淫不会引起身体和精神上的损害,还有,它应该在一个私密的地方做。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也可能和其他孩子一起探寻这种感觉和好奇心。
据国外有关资料表明:在现实生活中,90%左右的男孩和60%以上的女孩都有过手淫行为。我国调查结果数据虽然低了一些,但考虑到国人的性观念,估计实际情况与国外差不多。
一般男孩手淫比较多见,而且多数发生在幼儿至学前期小孩身上,到上小学以后这种行为消失,但到青春期以后又有增加。由于摩擦生殖器有明显的快感,孩子只要偶然有过一次经验,以后就会想再尝试。许多小男孩在6~7个月就开始玩弄生殖器,女孩约发生在10~11个月,这是幼儿自娱式的性游戏。有的孩子除用手玩弄生殖器外,也有用其他物品,如用大腿摩擦床、被子、玩具等。
另外,没及时换满裆裤也是造成孩子手淫的原因,穿开裆裤外生殖器暴露在外,孩子无事时有意无意地玩弄,易养成不良习惯,甚至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期的手淫。
父母对孩子的“逗玩”也是导致孩子养成手淫习惯的重要原因。有些父母喜欢逗玩男孩的“小鸡鸡”,这会让孩子感觉得舒服,逐渐会发展到无法控制的经常性行为。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观念:蹲下来和孩子交流
育儿观念:蹲下来和孩子交流
作为一名家长实在惭愧,对于教育方面谈不上什么心得,有的只是这几年为人父母经历的种种酸甜苦辣。
从十月怀胎到呱呱落地,从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到现在教她学知识讲道理,我们其实也是在跟孩子一起成长……
若凡在我眼里,是很懂事的,有时也比较令人生气!她一般很少跟我们撒娇发脾气,但是毕竟是小孩子,性格又比较倔强,有时候发起脾气来怎么说都不会听,就只好用武力解决了。以前我没做妈妈之前总觉得打孩子的家长是最无能的,可到了自己实际行动时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事后总是后悔不已,想想其实只要蹲下来好好跟她讲她也是会听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改正。好在她从来不计仇,打了她过一会儿就好了,还会跟我们一起分析挨打的原因。她说:“妈妈你打我是因为我不听话。”我就说:“那你能听话吗?”她就回答:“妈妈,我做不到啊!我做不到每次都听话……”那口气就像一个小大人一样。听她这样说真是哭笑不得。
若凡和别的小女孩一样,心里都有个公主梦,喜欢穿漂亮衣服。我经常给她讲迪斯尼公主的故事,告诉她公主并不是穿的漂亮就可以,首先一定要心地善良,要懂礼貌、乐于助人。
幼儿园是她人生第一个学习的地方,其实我们不希望她能有多聪明能干、出类拔萃,只要平安健康、能明白一些常识和道理、将来能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就够了。
其实孩子的世界真的很单纯,只要我们蹲下来和孩子交流,她一定会快乐、幸福地成长。在伴随她一起成长,感受她一天天的变化的过程中,我体验到的是一种幸福!
通过孩子的画与孩子交流
在成年人的眼里,孩子的画作也许是稚嫩的,甚至是幼稚的。但是,宝宝早期教育角度来看,宝宝的任何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与潜能特征,具有良好的教育借鉴意义。
幼儿教育专家认为,对于宝宝作品,不能用评价成人画的标准去衡量孩子作品的价值,而应站在孩子的立场,用“童眼”去看、去欣赏、甚至去鼓励宝宝们任何“稚嫩”的表现。
孩子们用画来表现自我,可能只是一些简单的“符号”,但我们可以通过和他们谈论作品,让他们觉得你懂他们的“语言”,这样不仅会使孩子更信任你、喜欢你,同时可以通过他们的表达了解他们的想法;另一方面在谈画作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内省自己的作品,有助于提高绘画的技能,亦能在正确、有效的回答中,让孩子了解画中的造型特色和别人对他的画的评价。这不但可以激发孩子绘画的兴趣,还可以学习如何与别人谈自己的画。
以现实教育为例,某幼儿园中班宝宝在反复练习了点、线、圆后,老师们开始鼓励小宝宝们进行有意识的创作。在一次创作中,该班圆圆宝宝的一张人物画引起了老师的兴趣,她在画纸的一边画了一个大头人,在另一边画了一个小不点,老师在旁猜想一定是妈妈和她吧,刚想表扬她画的好,突然她在小娃娃的嘴边画了许多三角形和圆形,这可把老师搞糊涂了。于是老师便问她这是什么呀?她望着老师笑着说是妈妈和她在逛街呢,又指着那些图形说:“这是妈妈给我买的饼干!”老师恍然大悟。
老师从圆圆宝宝的画作和语言中圆圆在周末所做的事以及她的某个喜好,让老师今后能更好地教育有针对性地和孩子们交流。
丰富的现实生活给了孩子画画的无穷内容,孩子的画并不是为了临摹真实的世界,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觉。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画,快乐而纯真地表现自我抒发情感。由此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学会用“童眼”欣赏孩子的画,肯定孩子细微的进步,增强孩子自信。
第一次,我流下的泪水叫感动
哭,是人类最初始的语言。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第一时间是用最原始的哭声,与人类产生共鸣。哭有很多种,有伤心的,有虚情的、有激动的......哭是一种很深奥的学问,会哭的人不一定会流泪,会流泪的不一定伤心。
我和其它小朋友一样,从妈咪肚子里跑出来就会哭。我哭是想告诉妈咪,感谢她给我生命。妈咪像是没有听懂我的语言,她躺在我身旁的高架床上(手术台)一动不动。一定是妈咪睡着了,妈咪的瞌睡可真大,躺在这么高的小床上也不怕摔跤。为提防妈咪不要摔跤,于是我放声大哭,希望能将她吵醒。可妈咪实在是令我太失望了!我这么担心她的安危,她居然还能睡得如此安稳。我哭了,这次我可是真的哭了。我千方百计想和妈咪靠近,可妈咪却保持沉默,冷漠地将我回绝,实在是太伤我自尊。
这两天妈咪一直都没怎么理会我,她睡在我摇床旁边的白色床上(病床),很少见她说话。妈咪以前不是这样的,她以前很疼爱我,走到哪都带着我。白天她带我去公园散步,晚上她总是用手轻轻地抚摸我,给我听很好听的音乐。可如今我睡在她身边,她却不怎么理会我,也不给我喂好吃的。我真后悔自己以前不该太贪玩,总是在妈咪肚子里吵闹,还经常用脚踢她。妈咪不会这么小气吧!难道她还在记恨我曾经用脚踢她。我试着主动去和妈咪靠近,可妈咪居然无动于衷,我开始在心里有点怪怨妈咪了。
妈咪的前后转变,让我摸不着脑门。幸好爸爸和奶奶对我很热情,我饿了他们给我好吃的,我尿尿了,他们给我换洗。此刻,我真的很感激他们在我最需要关心的时候,给我那么多温馨。爸爸和奶奶多次抱我睡在妈咪身边,希望妈咪能给我喂奶水。可每次我是饿着肚子,一定是妈咪吝啬,将好吃的留着自己独享。当奶奶再次抱我到妈咪身边吃奶时,我也开始拒绝食用。任妈咪怎么喂我,我就是不吃,并用高亢的哭声和她对峙。
我和妈咪的关系一直僵硬着,直到第三天的上午。我无意中看到妈咪扶着床,吃力地迈着每一步。当时她的脸色苍白,头发凌乱,脸上隐约藏着几丝苦痛。呵呵!看样子肯定是在那张高床上摔下来,摔痛了。谁叫她不听我的话,那么贪睡,和我做对,现在终于得到惩罚了!我正在心里独自乐着。忽然耳边响起了爸爸的声音:“孩子妈,我扶你走吧!看你疼痛的样子,定是给宝宝喂奶时碰到了刀口。”“我这刀口慢慢会好起来的,可是没有奶水喂宝宝,我挺担心的。”妈咪的话刚落音,爸爸又抢着说:“你为了宝宝吃了不少苦头,刀口需要好好静养,不要为宝宝的饭担忧,没奶水可以吃牛奶。”“可是牛奶的营养不及母乳营养丰富,用母乳哺养不但可以给宝宝提供丰富的营养,还可以加强母子间的感情......”
听了妈咪和爸爸的对话,我感觉自己很对不起妈咪,是我错怪了妈咪。想到妈咪为我吃的那些苦,我心中有千万感动。很想对妈咪说声妈咪你辛苦了!可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瞬间只感觉到自己眼睛里流出了很多水。“哎呀!宝宝流眼泪了!”爸爸突然惊讶地喊道。妈咪不顾刀口疼痛,快步来到我身边,心疼的望着我说:“宝宝,妈妈的心肝宝贝,你出生才三天,怎么就会流眼泪?”眼泪,莫非就是从我眼睛里流出来的水。亲爱的妈咪!这是我第一次流泪,这眼泪是我此刻想要对你说的所有语言,希望你能听懂,我掉下的第一滴眼泪是感动!
“面具”下的孩子
“面具”下的孩子一对母女来到了咨询室。
在与母亲的交谈中,了解了一些她的故事。她是单身母亲,同时又是一个公司的老板,孩子从小在爸爸那边,听说孩子很少能见到父亲,是由保姆带大。孩子上一年级了才回到母亲身边,就发现孩子有很多的毛病,比如爱看电视,生活习惯不好,学习很懒,爱顶嘴,不懂得孝敬母亲等。孩子好不容易回到身边,也很想给予她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希望能补偿孩子的过去。小女孩在外面又很懂事,特别是在学校,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可只要孩子一回家,二个人相处时就爱惹她生气,一生气就发火,甚至动手,过后又很愧疚,不知该如何是好。希望我能想办法改变孩子的行为并能让孩子懂得体谅和孝顺妈妈。
小女孩依偎在妈妈身边,扎着两个小辫子,非常的可爱。当我问到她是在外面开心还是在家开心时,她说在外面开心。外面的老师、同学们和叔叔们都非常喜欢她,总是称赞她,在家妈妈总是板着脸叫我做这,做那,做不到妈妈的要求就会一顿骂,有时,我就故意做不好,跟妈妈吵架,反正她很少能陪我。
这是位带着沉重盔甲“面具”的母亲。她的“面具”是公司的老总。
这是一个个性非常好强的母亲。在公司里,她要管着一大堆人,一大堆事,神经永远都是绷得紧紧的,不容自己的一点错失,当然对于员工也是要求非常严格,不容小错。这样的人,在公司总能独当一面,显示着自己的威严。但同时,她还是位母亲,一个母亲就应该在孩子面前充当母亲的角色,可是她在家仍然带着老总的“面具”,对待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员工一样,要求仍是如此严格,一旦有错,就是一顿说教,到最后,孩子就再也看不到自己的母亲,而变成了老总,如此的不可靠近。
在这种“面具”下的孩子,她不像成年人一样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情,只能耍小性子来对抗自己的母亲,挑战母亲的“面具”。可是她没有力量,想到的只有去毁灭自己来对抗。
母亲觉得自己给予孩子那么多那么好的物质条件,孩子都不会有感恩之情,却不知道这样的物质还不如一句口头的赞扬,一个温暖的怀抱。不管你在外面带着什么样的“面具”,但在孩子面前,你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你的职责就是好好的爱孩子,和孩子享受快乐的时光。
孩子不是你的员工,她还要不断的长大,家是给予孩子安全感的地方,只有家是安全的,温暖的,孩子的安全感才会形成,才能去信任社会,走入社会。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面具”。这些“面具”让我们能够去适应社会,达到个人发展。如果将自我等同于人格面具时,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危害,甚至是自己。
这位母亲只有一个“面具”,还是非常繁重的“面具”,当她带上了这种“面具”时,她再也脱不下来了。她说爱孩子,其实只是一种需要,需要孩子的听话和感恩来满足她的“面具”。孩子每天看到的也只是这一副“面具”,她再也看不到真正的“妈妈”,心里的恐惧让她只能去反抗她的“妈妈”。
也许当她脱掉这个“面具”时,她才会感受到做一名真正母亲的快乐和自豪。
记下孩子的对,忘却孩子的错
很多家长向我们反映,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天天犯错,而且还屡教不改,惹人恼火。为了让孩子守规矩、听大人话,有家长甚至选择将孩子每天做的好事与坏事都记下来,督促孩子的进步。为了孩子的成长,每个家长可谓是呕心沥血。可是,这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
我们“采访”了几位绘画心理乐园的小会员,当妈妈向别人例数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是什么感受。孩子们会说: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妈妈总是喜欢翻旧账!有的会说,我已经改了,为什么妈妈还要记下来,有时候还总是提起我的糗事!纯真的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妈妈总是不原谅自己呢?
记功不记过,发现孩子的优点
我们可以在孩子的成长笔记中,记下孩子每一天的进步,每一天的功劳。但不可以记下孩子的过错。孩子与成人一样,都是需要得到更多的认可与鼓励的,不喜欢天天被打击、被批评的。我们记录下孩子的成长中的点滴进步,会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有足够的动力,继续向前走。而写下他们的过错,虽然能起到惊醒作用,却让孩子时刻都觉得自己就是总犯错的人,错误也会相应的得到加深巩固。
原谅孩子的过错
孩子的认知体系、行为管理体制等都是无法达到成人的标准的,因此成长中有“不合适”的行为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被接纳和认可的,在不同场景下,可以怎么做,同时引导孩子寻找更为合适的行为方式来表达自己、探索世界。而不是纠缠于孩子目前的错误,而不做引导,否则,只会让孩子更加不知所措。
别再开启“咒怨”模式
谁都会有不堪回首的往事,孩子也是。当自己的爸妈总是揪着自己的小辫子不松手时,这不是在帮助孩子的成长,而是在前方设置了路障,无法获得通行证的孩子,也就只能望而却步,甚至去走那些弯弯曲曲的小路。总唠叨孩子的错,只会拖住孩子的后退,让他动弹不得,并且,在努力挣扎的过程中,父母还会站出来说:你怎么不争气、总犯错!恶性循环,会促进孩子的成长吗?
拔掉你那不信任孩子的根!
很多家长会认为,只要家长不提醒,孩子就永远不会改正错误。这就相当于给孩子判了无期徒刑,永远都得不到爸妈信任的孩子,即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也会等待着,不愿做出行动,这也是另一种对家长的反抗与不满。所以,家长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的历练,孩子是有能力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的,不要再不相信他了,给他自由与自信,才是最好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就是在不断的犯错误中进行的。从犯错到发现再到改正,就是孩子成长的轨迹。家长们,请学会包容孩子的丑,赞美孩子的好,同时做到正视孩子的成长。
和孩子正确交流的秘笈
1、把这件事情讲给我听听
培养孩子的关键,首先就是要懂得孩子内心的秘密。而孩子内心最大的秘密是什么呢?是情感,或情感的焦虑。
因此,如果父母想真正地理解孩子,就必须要掌握情感交流的秘方,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感情。
从孩子的方面来讲,如果他遭遇了什么情绪上的问题或烦恼,首先求助的,无疑也是父亲母亲。因此,如果做父母的不善于与孩子交流,也就从一开始就阻断了孩子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的可能。不幸的是,这往往是许多家庭的实际情形。
因此,要达成和谐美满的亲子交流,做父母的也必须要对情感交流的技巧加以自觉的领会。做父母的如何才能架设好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桥梁”呢?比较实际的做法,就是从克服自己与孩子的情感交流的障碍开始。
通常而言,当孩子试图与你谈论他内心的烦恼时,如下反应方式,都有可能加速交流障碍的形成:
(1)用命令、指示或指挥的语气,告诉孩子该去做什么事情,给他下命令:
“我不管别的父母如何做,你必须给我……”;
(2)用警告、责备或威胁的语气,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了某件事情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如果你知道好歹的话……”;
(3)用说教、教化或规劝的语气,告诉孩子他应该如何做:
“你应当……”;
(4)以提出忠告、方法或建议的方式,告诉孩子该怎样解决问题:
“为什么不用另一种方法来替代呢……”;
(5)用评判、批评、否定或指责的语气,对孩子进行负面的评判:
“你那样做太不应该了……”;
(6)以漫骂、嘲笑或羞辱的方式,使孩子感到自己犯傻,把孩子归入另类,羞辱他:
“你的行为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那么,这时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
①通过解释、分析或诊断的方式,告诉孩子他的动机是什么,或者分析他为什么那样说,那样做.让孩子感到你在给他筹划,帮他分析:
“你那样说是想……”;
②用保证、同情、安慰或支持的方式,努力使孩子感觉好受一些.劝说他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尽力消除他的不良情绪,否认不良情绪的影响:
“不要担心,情况会变好的”
③用探索、询问的方式,努力去找理由、动机和原因,获取更多的信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关于这件事情,你还和那些孩子说过了?”
④以退缩、转移或迁就的方式,努力使孩子从问题中摆脱出来,自己也避开问题,分散孩子对问题的注意力,引导孩子把问题搁置起来:
“吃饭的时间咱们不谈这个”。
⑤而正确的反映方式则是基本不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评判和感觉,让孩子把自己的意见、判断和感受充分表达出来,给孩子打开一扇门,引导孩子去说话,使孩子在交流过程中发泄自己的情绪,理清自己的思路,进而自己找出解决的方法.
⑥用这种态度来与孩子进行情感方面的沟通,以下一些回应方式是比较简单而又有用的:
“哦!”
“我懂了!”
“喔!”
“有意思.”
“怎么样啦?”
“真的?!”
“我简直不相信,真是这样?”
“是那样吗?”
⑦其他一些反应在诱导孩子去讲、去说方面,更为有效:
“把这件事情讲给我听听.”
“我想听听这件事情.”
“讲下去.”
“后来呢?”
“我对你的观点很感兴趣.”
“听起来你对这件事情有话要说.”
“这件事看起来对你很重要.”
“咱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这件事你愿意谈谈吗?”
2、看你的样子,今天的功课一定很重
十二岁的小莉是一个紧张而又爱哭的女孩子。
她的表妹小珊来跟她住了一个假期,暑假快结束时,就要回家了。小莉非常舍不得,眼泪汪汪地对妈妈说: “珊珊就要走了,以后又是只有我一个人了。” 妈妈很轻快地说:“你会另外再找到一个好朋友的。” 小莉回答说:“可是我还是会很寂寞的。” 妈妈开始安慰她:“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忘了。” “啊,妈!”小莉说着就哭起来了。妈妈生气了:“你都快念中学了,还是这么爱哭。” 小莉狠狠地瞪了妈一眼,跑进卧室里,哭得更伤心了。
照理说,这样一个场景会有一个圆满的收场的,结果却以一个小小的悲剧结束。
原因在那里呢?原因在于,孩子长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有了对于友情、亲情的渴望。他们会对自己的感情需求很在意的。然而,处于成人的世故与冷漠,他们往往对孩子的这种情感需求很不在乎。这样,他们就会忽视孩子的感觉,对孩子细小的情感波动表现冷酷。这样一种对待孩子的情感的反应方式显然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事实上,孩子们最需要的,就是我们对他的重视,哪怕是当时的实际情况一点也不严重,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或许在故事中的母亲看来,女儿不应该因为与表妹的分离就流泪哭鼻子,但是她的反应却不应该没有同情。搜好家庭公众号:haojiating-111关注!可加个人微信:2423433900交流!
做母亲的应该这么想:女儿很难过,我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她。尽量设法使她知道我明白她内心的感觉.如果这样想,她就可以用以下方式来安慰女儿: “珊珊走了,教人觉得很寂寞。” “你们俩这么要好,真舍不得让她走。” “你会想她的。” 这种反应使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亲密的感觉。孩子的内心感受一旦被父母了解了,他的寂寞和情感创伤就会消失。
父母对于孩子的了解和同情是情感的绷带,可以治愈孩子受了损伤的自我。
这种策略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比如,孩子放学回家,妈妈最好是能够在家欢迎他。这时,她不宜提出答案千篇一律的问题来问:
“学校怎么样?” “很好。” “你今天做了些什么?” “没做什么。” 相反,妈妈所说的话应该表达出她很了解孩子在学校所受的考验和苦难: “看你的样子,今天的功课一定很重,” “你一定巴不得赶快放学。” “回到家里很痛快。” 如果妈妈不能在家迎接孩子回家,留一张便条说明自己在何处,对抚慰累了一天的孩子的情感来说,效果也很好。
有一些父母喜欢以写信的方式,来加深他们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因为写信比较容易表现他们对孩子的爱和重视。也有一些父母喜欢用微型录音机,将要对孩子说的话录下来,孩子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听。总之,类似这样的留言方式,可以增进孩子与父母在心灵之间的零距离,让孩子真正的生活在一个充满爱与安全的环境里。
3、像你这个年龄的时候,妈妈也曾痛苦过。
许多成人在为人父母之后,就摆出一副长者的架势,试图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这真是一件奇怪而不幸的事情。他们认为自己必须有一种父母的模样,事事显得胸有成竹、有主见、有把握。没有缺点、没有烦恼是他们理想中的自我。他们甚至会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和孩子没有什么两样。
他们会刻意地回避自己过去作为“凡人”的经历,根本没有勇气告诉孩子自己过去的真相和现在的真实感觉。
也有一些父母,因为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就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自己是何感觉,只要孩子有需求,就那自己抛在一边,无条件地接受和忍受孩子,随时随地为孩子做出牺牲。这样的父母必定会做出虚假的行为、虚假地接受孩子的要求。
然而,这样的虚假行为不仅使自己难受,当孩子感受到了以后,他就会因为父母发出的语言信息与父母发出的非语言信息的矛盾而倍感困惑。这时,孩子就会处于进退两难之境.如果孩子被频繁置身于这样的情景,就会使孩子经常蒙受“考验”,使他们承载沉重的焦虑与负担,导致不安全感的发生。
另外一些父母则完全是另一种类型,他们通常会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感受。
比如,当孩子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孩子会觉得紧张,很害怕。这时,这些父母就会坦然地跟孩子说:“是啊,爸爸妈妈也很害怕.”、“是啊,爸爸妈妈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也很痛苦过。”这样,孩子就会想,既然连大人都会害怕,也会痛苦,那我也不必因为害怕、痛苦就觉得难为情。孩子对一些不良的情绪就不再抗拒,而是坦然接受。大家都能想像,对于某件事物,如果是抱着抗拒的心理,一定是处理不好的;相反,如果敢于勇敢地面对,才会处理得恰到好处。
如果父母不羞于承认自己的感受,就自然会解除孩子的抗拒心理。接下来,父母再讲一些自己是怎么处理这些事情的例子,孩子自然就有了榜样。这样的亲子交流,既消除了孩子的不良心理,又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做父母的为什么不大胆尝试呢?
事实上,与孩子作亲密的情感交流的另一个秘方,就是对孩子表现出自己的坦率和真诚,获得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成为孩子的挚友,把握孩子的内心,有的放矢地引导孩子。
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应该从内心深处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己的情感深度的、理智的人.
虽然有些问题很难向一个不成熟的孩子解释清楚,但是,如果父母能够坦诚自己的观点,单单你的态度,就会赢得孩子的心.
实际上,告诉孩子父母的真实体验,不仅能赢得孩子对你的信赖,同时,由于父母本人的真实生动的经历往往比起陌生伟人的壮举,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因而更具有独特的震撼力,孩子更容易从中学到面对困境与坎坷的方法与精神。